秋香美貌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在声色场中艳冠一时。秋香确实被人点过,但肯定不是唐伯虎,因为据孟先生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岁。而且,秋香很早就脱籍从良了,有老相好的想和她再叙旧情,她画柳于扇,题诗婉拒。
提起唐伯虎,人们眼前多会浮现出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中演绎的形象: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浪漫非凡。特别是他“三笑点秋香”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市井美谈。
历史上的唐伯虎真是这样一个“风流才子”吗?他果真因为美丽的秋香回眸“一笑”,就卖身为僮,“点”了秋香吗?这实在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尽管唐伯虎之诗、之书、之画堪称“三绝”,但最为后人所知的还是他“点秋香”的故事。
据现代著名学者赵景深在《三笑姻缘的演变》中考证,该故事起源于元代戏曲和明人笔记,其中王同轨《耳谈》的记述,与“唐伯虎点秋香”情节基本吻合,但主人公却不是唐伯虎。
其大意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友人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陈公子访得秋香踪迹后,便乔装打扮,到那官宦人家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了,便谎称要回家觅女娶亲。老爷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于是陈公子便如愿以偿地点了秋香。
唐伯虎也有一段仅只“一笑”的故事,见于朱季美的笔记《桐下听然》。其大意说:华学士鸿山泊舟吴门,见邻舟一人自酌自饮,科头,时时拍案叫骂,问之,原来是唐伯虎。华学士肃整衣冠过谒,子畏科头相对,谈谑甚洽,对饮而醉,“当谈笑之际,华家小姬隔帘窥之而笑。子畏作《娇女篇》贻鸿山,鸿山作《中酒歌》答之”。
只有隔帘一笑,也有诗,酒,却没有姻缘。
后来,《蕉窗杂录》、《泾林杂记》等书把它编成有头有尾的故事,唐伯虎开始卖身为奴、追求秋香了。到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唐解元一笑姻缘》,“点秋香”故事基本定型。
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秋香这个人呢?有。据现代学者孟森考证:秋香姓林,名奴儿,又名金兰,秋香则是她的艺名。她本来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幼聪明伶俐,熟读诗书,且酷爱书画,由于父母双亡,沦落至金陵为妓。
秋香美貌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在声色场中艳冠一时。秋香确实被人点过,但肯定不是唐伯虎,因为据孟先生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岁。而且,秋香很早就脱籍从良了,有老相好的想和她再叙旧情,她画柳于扇,题诗婉拒:
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
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可见,即使唐伯虎有可能同秋香相遇,也不会有相亲相爱的机缘。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过秋香扇面,为她题过一首七绝:
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
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把秋香比做薛涛,可见她也是个“女中才子”。她的画在当时就很有名气。明《画史》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
《金陵琐事》中还记载了秋香曾向沈周学画。沈周是明代著名画家,也是唐伯虎的、文徵明的绘画老师。他在《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中写道:“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可见,秋香走出风月场后,曾以绘画闻名于当时。
至于那位华太师,也是有的。他是无锡人华察。据《明史》记载,他字子潜,号鸿山,生于公元1497年,卒于1574年,嘉靖五年(1526)二甲十三名进士。他比唐伯虎小二十七岁。他中进士时,唐伯虎已经去世三年。等到他拜大学士入阁,后来告老回乡时,唐伯虎的棺木早已朽腐了。
并非“风流才子”说
发生在唐伯虎身上的第二桩公案是,他是否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此说出自明阎秀卿的《吴郡二科志》。该书记载:唐寅进京会试蒙不白之冤后开始浪迹江湖,曾意气风发地说:“‘大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对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说,许多人提出了异议。理由是:
其一,有关唐伯虎的风流浪漫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比如秋香,我们已专题讨论过,秋香大唐伯虎二十岁,华太师小唐伯虎二十七岁,这是一个“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故事,与唐伯虎的真实生活无关。又如,他的第三个妻子名叫沈九娘,古代女子常以“某娘”取名,怒沉百宝箱的有“杜十娘”,赵匡胤千里相送的有“赵京娘”,沈九娘很可能是她爹妈的第九个孩子,但好事之徒却把她附会成唐伯虎的第九个妻子,于是便有了“九美图”之说。一夫“九美”,能不风流吗?
其二,阎秀卿虽为明代人,但史料中没发现他同唐伯虎有任何交往。因此,他对唐伯虎的记述没有太大的可靠性。而且,从现存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篆文印章来看,朱底白文,约五点五厘米见方,与唐伯虎所作画幅、印章相比,显得过大。特别是印章边款中既有“桃花庵主属戎青刻”的字样,又有文徵明的“题六如居士诗”四首,还有清代金石家汪启淑,画家巢林、西唐等人赞辞、题识,有故弄玄虚之嫌,显然是民间好事者的伪作。
其三,唐伯虎是性情中人,虽是玩世不恭,恃才傲世,但决不会伤害朋友。如果 他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那将置同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文徵明等人于何地?特别是祝枝山,年长唐伯虎十岁,才情不在唐伯虎之下,其风流怪诞甚或过之。更重要的是,唐伯虎几度消沉,祝枝山、文徵明都是他的精神支柱,使他在沉沦中奋起;唐伯虎经济拮据时,祝枝山、文徵明都曾给他无私的援助。站在这样有恩有爱的朋友面前,他能、他敢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吗?
其四,考唐伯虎生活最如意的时期,不过是他十六岁高中秀才之后的几年。那时他还小,父母在堂,夫妇恩爱,功名还未成就,既不敢高标傲世,也不能风月无边。二十五岁时,父、母、妻、儿、妹相继去世,他一度消沉;二十九岁“秋闱”中解元是他生活的顶峰,但时日苦短,接连要赶到北京参加明春的会试,实在是无暇风流。而一旦会试之后,即被搜捕入狱。出狱后,仕途断绝,颜面扫地,妻子出堂,门庭冷落,仅以卖画为生,惨淡经营,渐入困境,诗作中再也看不见满纸云霞,看不见达意潇洒,多的倒是“悲老大”、“病酒身”、“囊没钱”之类,有感伤语,有失意语,有警世语,有自慰语,有旷达语,但绝无自傲语。特别是晚景凄凉,贫病交加,诗曰: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唐寅因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和独特的诗文风格,使其成为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人物。唐寅的率性傲诞,在中国历史和思想史上,有着一定的历史积淀。
唐寅诗文潇洒,书画冠绝,名震江南,不幸受科场案牵连,被革黜功名。从此鬻文卖画,率性自为,放浪不羁。他的生命历程是中国历史上某一类文人的缩影,也是追求自由者的心灵之旅。从唐寅身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阮籍及魏晋士人对污浊政治的鄙夷和抵制,李白的文采风流和傲然气骨,徐渭、李贽、三袁等人的率性和真情……魏晋风度的任性放达,盛唐李白的狂放自负,在唐寅那里得到了承延。他特立独行的个性风格和思想,又开启了晚明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性灵”之先河。穿过重重历史烟云,当我们去感受这些文人的喜怒哀乐和灵魂悸动时,会为之深深地震撼。张狂的举止、放旷的言行,彰显的是他们灵魂的失落与寻觅,精神重铸时的努力与挣扎,更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拨。
一、唐寅与阮籍的任诞不羁
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阮籍对唐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且看下面这首诗:
落魄迂疏不事家,郎君性气属豪华。
高楼大叫秋觞月,深幄微酣夜拥花。
坐令端人疑阮籍,未宜文士目刘义。
只应郡郭声名在,门外时停长者车。
——文徵明《简子畏》
此乃唐寅的朋友文徵明写给唐寅的。诗中道出了唐寅颇具“风流”况味的生活:对月狂歌、高楼大叫的越礼逾法,把酒言欢、红袖添香的放浪不羁,直使人疑为阮籍重生,刘义再世。的确,唐寅和阮籍在对礼教和现存社会秩序的反叛上,在非汤武薄周孔、睥睨世俗的气概上,在外在行为举止上,都有着极其鲜明的类同性。
阮籍“本有济世志”①。如《咏怀诗》其三十九云:“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鸟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自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壮士临难不苟、身死不惜的豪迈气概和渴望立功的慷慨之情充溢字里行间。但是由于司马氏集团实行高压统治,大肆伐戮异己,阮籍虽然对司马氏集团卑劣残忍的行为深恶痛绝,对世道的昏暗极度忧愤,对自己危机四伏的处境充满惶恐和焦虑,而为了全身远祸,他“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或以隐晦曲折形式表现出来,或以扭曲变形的行为方式宣泄出来。所以,阮籍常有放浪形骸、遗落世事、嗜酒成癖等种种越世之举。如:
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胡毋辅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谓通,次者名之谓达。——《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自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 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世说新语任诞》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
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世说新语简傲》
显然,阮籍任诞狂放的行为,有对封建礼法的冲击,有对世俗不与苟合的志节,也有为全身远害之手段,如司马昭想要笼络阮籍,曾想娶阮籍的女儿为儿媳妇,阮籍不敢明显拒绝,遂大醉六十日,司马昭无奈,终于作罢。
与阮籍一样,唐寅年轻时也具有建功立业的心志,“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但由于科场案舞弊案的牵连,致使他“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科场案之后,唐寅看透人生,益加放浪形骸。明末曹元亮所载唐寅:“与祝希哲、文征仲诗酒相狎,踏雪野寺,联句高山,纵游平康妓家;或坐临街小楼,写画易酒,醉则岸帻浩歌,三江烟树,百二河山,尽拾桃花坞中矣。”{2}狎妓纵酒,愈加狂放不羁。
唐寅也非常仰慕前代狂放任诞之士,在诗歌中自比魏晋名士,“君不见刘生荷锸真落魄,千日之醉亦不恶;又不见毕君拍浮在酒池,蟹鳌酒杯两手持。劝君一饮尽百斗,富贵文章我何有空使今人羡古人,总得浮名不如酒。”(《进酒歌》)刘生即刘伶,他与阮籍、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荷铲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遨游世间。”{3}毕君指晋吏部郎毕卓,性情放达,嗜酒,曾入邻舍间偷饮被缚,释放后又与主人宴饮于瓮侧,致醉而归。魏晋士人狂放任诞是唐寅认同和刻意追求的。阮籍的“痛饮狂歌”作为其全身远祸的绝招,唐寅的“辱人贱行”成为他远离是非的手段。唐寅四十五岁时,宁王朱宸濠慕其名,“以厚币聘伯虎”{4}。唐寅赴聘,觉察宁王有谋逆之心,“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5}。五年后,朱宸濠果然起兵叛乱,被正德皇帝赐死。唐寅的装癫佯狂终于逃脱了一场劫难。由此可见,魏晋名士的借酒佯狂、远祸全身的做法对唐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唐寅的狂狷是对魏晋前贤风格的历史承延。
《明诗纪事》说:“唐伯虎疏狂玩世,嵇阮之流也。”嵇康、阮籍是魏晋狂士的典型代表,把唐寅归入嵇阮之流,充分说明唐寅身上有着魏晋人放诞不羁、疏狂傲世的性格特征。但是他们之间又有区别。阮籍的任诞不羁是由于现实社会环境的污浊和险恶,政治上的软弱和思想上的激进,因而采用这种放诞不羁来隐曲地表现自己痛苦矛盾的思想;而唐寅的疏狂任诞虽与明中叶的政治文化有关,更多的是科场案的屈辱,个人有志不得伸,怀才不遇,理想和现实产生巨大的落差之后的痛苦宣泄。尽管他们狂放任诞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追求一种自我超脱、强调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同,“越名教而任自然”,重视人格独立与意志自由。“礼岂为我辈设也!”(《世说新语任诞》)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二、唐寅和李白的自负狂放
唐寅的不拘礼法和任诞不羁秉袭了阮籍行止,他的自负和狂放又颇有太白遗风。李白出身于一个经商而又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家庭。他接受传统学而优则仕的士人情志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念,要为君王“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以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他的思想中既有儒家“兼济天下”又有道家追求绝对的独立和自由,同时还受到游侠思想的影响。他自信自己的才能,不愿走科举道路而选择“终南捷径”,希望能够获得治国平天下的机会。他用寓言形式描绘了“激大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的大鹏形象,抒写了自己远大理想和抱负。《与韩荆州书》写出他“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终于被朝廷征召去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充分表达了他踌躇满志和自负狂喜的心情。即使在被赐金放还时,他也自信地认为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这种自信和自负同样在唐寅身上有所体现。唐寅也出身于商人家庭,他自小天资聪慧,尤侗《明史拟稿》云其“童髫入学,才气奔放”{6}。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铭》中曰:“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7}才华横溢的唐寅对自己的才情极其自信。他遵从先父的遗志参加科举考试,并指一年为期,极为狂傲和自负。果然,举应天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秋月攀仙桂,春风看杏花。一朝欣得意,联步上京华”(《题画》),写出他成功的欣喜和得意。它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可看出两位诗人超凡出众的才气和才子特有的自信和自负。
对自己才能的极度自信,是李白和唐寅的共同点之一,而狂放浪漫的气质风采,是两人的另一共同点。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记载:“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举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去之。”{8}狂傲洒脱的浪漫气质充溢文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杜甫的诗歌逼真地描写出李白那种狂放、洒脱的个性。唐寅的狂放与李白非常相似。他喜欢以李白自比。唐寅的诗中也多次提到了李白,“李白才名天下奇,开元人主最相知。夜郎不免长流去,今日书生敢望谁”(《题画》)充满了对李白遭遇的同情。“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把酒对月歌》)诗人引李白为知音的思绪一望即知,也让人不难联想到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虽然唐寅也说“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但“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的狂放却是对杜甫所说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较量,唐寅恃才不恭、狂放不羁、自负和自信,于此可见一斑。唐寅认为自己与李白不同的一点就是“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看似辛酸,却也彰显了诗人的傲气。虽然自己没有李白得到皇帝征召的经历,但也有李白那种狂放不羁的秉性,“不上长安”倒也乐得“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其实,诗人的狂放不羁正是他们自信、自负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尤其是当文人才子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和横溢奔放的才情,受到科举制度或官僚制度的压抑和摧残时,他们胸中汹涌澎湃、抑郁不平的情感常常借助背俗反常的行为得以发泄。李白“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悲歌引》),唐寅“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世情歌》),他们也只有在自然山水中才能获得一丝心灵的宁静和慰藉。这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中文人无奈的一种选择。
三、唐寅与三袁的“率真”、“性灵”
在思想和个性风格上,唐寅可谓继往开来,一方面承延了阮籍的任诞不羁和李白的狷傲自负。另一方面他率性而为、特立独行的个性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举“性灵”的袁宏道曾说:“吴人有唐子畏者,才子也,以文名,亦不专以文名。余为吴令,虽不同时,是亦当写治生贴子者矣。”并且重新刊印了唐寅的诗文集,亲撰序言,加以评点。评《阊门即事》为“实录”,评《焚香默坐歌》“说尽假道学”等等。从中可以看出袁宏道对其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唐寅文学创作中传达出的质素,对晚明“公安三袁”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影响是鲜明直接的。“公安三袁”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代表着明代性灵文学的成熟与完善。其实,在三袁之前的唐寅就已经进行了这一方面的创新和实践。
(唐寅作诗)纵笔疾书,都不经意,以此任达,几于游戏。——《静志居诗话》
诗虽不甚雅驯,而一段天然之趣,自不可及。——《明诗纪事》
(子畏诗文)自写胸次,非若组织套语也。——《明诗纪事》
这些评论指出了唐寅作品的典型特征,即他的作品任情而发,不加雕饰,不为无病呻吟。对于创作取一种十分随意的态度。这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是异曲同工。尽管有人说“伯虎小词,率多浮薄伤雅”{9},但这些“浮薄伤雅”的背后,正是对人类自然欲求的大胆抒发,也正体现了唐寅的本色。唐寅也曾自说:“言寡则可信,情真则可亲。”(《赠文学朱君别号简庵诗》)祝允明评价唐寅诗歌云:“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者多与古合。”(《唐子畏墓志并铭》){10}它与袁宏道所谓的“真性灵”“无闻无识真人”的内涵是一致的。从这方面来看的话,三袁的“性灵说”是对唐寅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和欲望,反对道貌岸然假斯文的创作精神的承继。
公安三袁“性灵说”的提出,不仅是与当时的时代思潮有关,而且是与吴中文化的陶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安三袁”的支柱袁宏道在吴县做过县令。吴中的风土人情、吴地才子文人“缘情尚趣”、率性任情、傲诞不羁的风尚,对于这位“性疏脱,不乃羁锁”(《游惠山记》)的县令不无影响。袁宏道对吴中前辈非常赏识,尤其标榜吴人唐寅与越人徐渭,他的通脱自放,的确受到这两位狂生的影响,如著名的“五快活”论:“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皓魄入帐,花影流衣,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产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11}从中看出袁宏道把世俗享乐看作是人生的目标和理想,这与唐寅醉舞狂歌、花中行乐的追求相比,更为直白大胆。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中写道:“这种率性而行,不顾体面,自甘沦落的名士之风,与唐寅是一脉相承的。”{12}从一定意义来讲,唐寅及吴中士人的放诞不羁、纵情任性昭示着明代人性的初步复苏,是晚明肯定人欲、弘扬个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及清初“性灵派”的先声。
当然,任何一种思想和行为模式的出现,都不可能独立于历史和环境之外。吴中的青山秀水和人文风尚的酝染,是催生唐寅才子气质和狂狷行止的直接土壤。明中叶的苏州地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在吴中一带,已经形成中国的市民社会及市民生活方式,对物欲的追逐和对自我的肯定成为市民生活的新主题。文人蔑视传统礼法,反对个性束缚,追求世俗生活的欲求,追求个人自由,情感满足。“(吴中)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13}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吴中士人更加彰显个性,不堪羁束。他们崇尚奢靡,放纵声色,形成一种越礼逾制的社会风尚。弥漫着恃才傲世,放诞率性的狂狷士风。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写道:“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名教外。……此等恃才傲物,
驰不羁,亦足以取祸,乃声光所及,到处逢迎,不恃达官贵人倾接恐后,即诸王亦以得交为幸,若惟恐失之,可见世运升平,物力丰裕,故文人学士得以跌荡于词场酒海间,亦一时盛事也。”{14}
由此可见,唐寅的狂放不羁、傲诞奇异之举,明显地打上了特定的时代的文化烙印,他不受拘束、背离常态的人格特征和崇奇尚异的审美精神主要决定于当时社会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也是时代风尚的一种折射。
由此我们看到,唐寅的行为,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封建专制的世俗化社会往往造就一些在诗酒月色中恃才纵情的文人雅士。就思想文化史上看,一方面他们的个性追求与叛逆性有其俗而不俗的一面,反传统意义是鲜明的。但同时他们骨子里却又有着文弱的一面,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精心打造的平庸之境,在狂放不羁,抛却生死荣辱的同时,也躲避了社会责任与崇高的道德使命,这对今天世俗化社会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也是颇有警示意义的。
中国式浪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唐伯虎(1470年-1524年)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又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形容:家世没落,才华横溢,命运多舛,落魄而死。
唐寅,字伯虎,1470年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与同为苏州人的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徐霞客曾祖父)并称“吴中四才子”(又称:“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最大的成就在诗画,**《唐伯虎点秋香》中说的是“诗画双绝”,这个说法很贴切,特别是他的画,如今大多保存在台北博物馆和流落在世界各地,已成稀世珍品,价值连城。早在2013年,唐伯虎的一幅立轴《庐山观瀑图》以3亿美元起拍,经过120轮叫价,最终以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的天价成交,这是笔者所知道的身价最高的一位中国画家,足以证明其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
《庐山观瀑布》唐寅
除了《庐山观瀑布》,还有《落霞孤鹜图》、《杏花茅屋图》、《春山伴侣图》、《秋风纨扇图》等多幅著名作品传世。
《落霞孤鹜图》唐寅
犹如**中那样,唐伯虎也是一位诗人,最著名的要数《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庵(意境图)
唐伯虎出生于官宦世家,三代以上都是地方大员,但到了他的父辈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父亲是当地一家小酒馆的老板,只能算得上苏州的一个富裕家庭,并不是以前的地方权贵阶层。
唐伯虎自小聪明伶俐,过目能诵,父亲也希望他读书博取功名,加上祖传基因,唐伯虎不仅是一位超级学霸,15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更在绘画、作诗、书法等方面进步飞速,很快他就成了当地的一位名人,结交了很多当地的社会名流,包括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等人,江南四大才子之名从此传开。
在封建时代,科举几乎是选择官员的唯一途径,只要考的好,仕途会一片光明,按照唐伯虎的聪明才智和他后来的成就,考取功名易如反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唐伯虎24岁时,家里突发重大变故,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相继去世,妹妹不堪家庭变故自杀身亡,只留下他和弟弟唐申两个人。
家庭突发变故,五位亲人离世,对唐伯虎身心造成巨大打击,失去家庭顶梁柱,一心考取功名的唐伯虎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一度变得十分消极。还是在好友祝枝山的多次劝说下,他才再次鼓起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把心思放在了学业上。
几年之后,唐伯虎28岁那年,应天府乡试时考取第一名(解元),相当于现在几个省的第一名,因此唐伯虎又被人们称作“唐解元”。
从此,唐伯虎的名气更大,按照这个成绩,在会试时至少也能中个进士,今后极有可能成为中央高官或者地方大员,可以说前途无量,一些地方官员、社会名流纷纷与他结交。
《王蜀宫妓图》唐寅
没想到的是,一个更大的变故正在前方等着他——科场舞弊案。
乡试第二年就是会试,29岁那年,唐伯虎进京参加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会试。在去参加会试的路上,他与同去赶考的江阴人、富家公子徐经相识,正好那年主考官叫程敏政。程敏政是明朝时的一位神通,与东汉神童孔融、唐朝神通李泌齐名,他父亲是兵部尚书,10岁时就被特招到翰林院读书,后来考中进士,一甲第二名,即“榜眼”,也就是说全国第二名,而且他是同榜350名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这年会试时,程敏政出的题目相当冷门,所有参加会试的人当中,只有唐伯虎和徐经两个人做对,这在历史科考中几乎是没有前例的,也就是说如果唐伯虎不存在作弊的情况,他很有可能是当年的状元,也就是说全国第一,徐经有可能是全国第二。
但是,这个结果是其他学子所不能接受的,其中有人就向上告发,说科场舞弊。结果程敏政、唐伯虎、徐经三人被抓,在严刑拷打下,徐经供出了自己买通程敏政家仆,获得考试题目,与唐伯虎提前做出答案,因此两人考出最好的成绩。
这就是著名的“徐经科场案”。
《秋风纨扇图》唐寅
不过,关于这次科场舞弊案的具体情况说法不一,但唐伯虎受牵连是事实。
唐伯虎被判永不录用为官,只给了他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吏职位,还不算系统正式编制。这对于二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唐伯虎来说,一切希望都破灭了。
世间从此少了一个平庸的文官,多了一位伟大的画家。
唐伯虎有文人的清高,他拒绝了组织的安排,选择回到老家,从此开始了他穷困潦倒,以卖字画为生的后半生。
回到家后,他的第二任妻子何氏离他而去,他的弟弟也提出与他分家。
万念俱灰的唐伯虎,从此没有了任何牵挂!
他选择喝酒、纵情声色、吟诗作画来打磨时间。
唐寅书法
因为名声在外,唐伯虎吸引了宁王的注意,宁王朱宸濠是明朝宗室,把唐伯虎拉拢到身边为自己办事。落魄的唐伯虎重新点燃希望,他离开苏州,来到江西宁王府上做事,但很快他发现宁王想造反,于是唐伯虎假装疯疯癫癫,甚至不惜脱掉衣服到大街上裸奔,以此证明自己已是一个废人。
唐伯虎靠装疯卖傻逃离了宁王府,回到苏州,继续他穷困潦倒的生活。
期间,他靠卖字画为生。
在苏州桃花坞里买了一小块地,盖了一间桃花庵,这里成了他最后的家,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民间传说在唐伯虎36岁那年,他在风月场合认识了名妓沈九娘,这位红颜知己陪伴他走过了余生。
1524年,一代才子唐伯虎去世,享年54岁。
临死前,唐伯虎留下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他死时,已经家徒四壁,还是好友祝枝山出钱把他安葬。
苏州才子唐寅不仅肚里有墨,还擅长画艳宫。校易搜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让我们快速浏览一下。
唐寅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著名人物。我读过唐伯虎秋香从小的故事。这个故事真的很受欢迎,但我没有直到我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后人编造的。然而,唐寅的迷人和辉煌的印象可以不会被抹去。我知道他的书和画现在已经成了国宝。
在研究了古代性文化之后,我更关注唐寅的来临。春宫画是一朵奇葩,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性文化。唐寅是这方面的最高代表。在国家博物馆看过很多关于唐寅的展览和一些唐寅的书画真迹,但没见过唐寅的真迹春天的宫殿。2000年7月,我去了德国慕尼黑,拜访了慕尼黑性博物馆的主人林贤先生。在他家,他给我看了一本唐寅情色宫的画册。这本画册中有12幅宫图,有题字和铭文。字画都不错,不这似乎不是假货。这张专辑深深打动了我:你是什么时候逃到海外的?为什么难道我们的子孙不能好好保护你吗?
我们谈论了中国古代的春宫画。我说,明末,中国古代的春宫图达到了顶峰。有外国学者问我,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性禁锢这么厉害,为什么色情绘画和性小说会盛行?这只能用反作用力与作用力成正比来解释。人的本性是无法压制的,压制的结果是强化。明末,16世纪末17世纪初,唐寅是春宫图年的代表人物。
他说:唐寅可能更早?
我可以我不记得唐寅的日期出生和死亡,我不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他拿出一个资料盒,快速看了一下卡片,里面有唐寅的信息。
他生于1468年,死于1523年。他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人。
我我无言以对。这个德国人细致到我不如他的中国学者。我我真的很惭愧。
唐寅,吴县人,字伯虎,号巍子。6号是居士,桃花庵主人,禅仙出逃史。少年时师从周辰学画,后与沈周、文徵明、朱云明、徐祯卿为友。在历史上,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天才,有着出色的诗歌、文学和绘画。他桀骜不驯,有时被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出来。因为事业不佳,他游历名山大川,潜心绘画,以卖画为生。他擅长数字,尤其是女性绘画。他的艳宫画与他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他风流不羁性格的表现,也可能是对当时官场、社会、封建礼教虚伪的一种讽刺和反抗。明清时期,一些知识分子看破世事,不求仕途,却流连于山水之间,沉溺于女人他们一生都在诗歌和绘画中度过。在中国性文化博物馆里,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他们是水竹云山的主人。他们很安静,有权利做爱。这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写照人生观。
虽然唐伯虎秋香是虚构的,事实是他迷恋女人,经常沉迷于温柔的乡村。中国中国古代的人体艺术并不发达,因为中国古代人嫉妒裸体,而艺术家们并不嫉妒。不需要裸体模特,所以中国古代没有米开朗基罗那样的大师。有人说,唐寅画情色画,常以其依附的妓女、情妇为裸体模特,所以画得如此传神。唐寅的作品往往结实、丰满、浑圆、妩媚,令人想起唐朝的美人。唐寅画的女人有三个wh
唐寅一般女士画作流传至今,如孟珙蜀妓图、班集团范图、嫦娥图等。但是,它的大绢本里没有更多的密戏,只有唐寅的几首诗清朝画的s情色宫留存在古籍中,比如:鸡头是怎么变软的?荷花船只能容纳;鸳鸯不羡鸳鸯,闺中多乐。没有办法找到清风明月,探索桃园底的春天,让后人去想象和描绘。唐寅的情色画很少流传下来。据说他画了一幅现在藏在日本的小姑春色。图的左边,一男一女在叙述中有模糊的性关系。一个年轻的女孩在门外偷看,她不能我忍不住把手伸进她的裙子里。清代有些画家模仿唐寅画中画有墙壁和耳朵,也表现了唐绘画的轮廓。因为嫂子他的春景寓意深刻,文笔优美,许多浪漫主义名人都在上面题词。如清初陈其年写菩萨蛮诗说:盛涛捧玉楼东,红芽染春色鬓。宝帐垂下,珊瑚枷锁。花的影子晃了晃,弯了弯,**姐偷偷看了一眼,故意在屏幕上绣花,瞬间让他变成了银白色和烛红色。
唐寅还画了一套大爱图,有24幅名画,但这套画册早已失传。然而,在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徽派雕塑家黄艺明根据唐寅的原创作品,并在世界各地印刷。20世纪中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其著名作品中国古代房间考和秘笈考中详细介绍了这幅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