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
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1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为人们提供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艺术创意和国际化表达的成果愈加丰硕;源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财富。
1、为人们提供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
24个节气名称中,有表季节变化的“四立”,表明太阳运行极点和中点的“二至二分”,表现温度变化曲线的“三暑、二寒”,表示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成熟程度的“蛰、清、满、芒”。
2、艺术创意和国际化表达的成果愈加丰硕
节气文化影视文化作品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影视作品以雅俗共赏的形式深挖节气文化内涵,为观众奉上了一道又一道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文化大餐,让现代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老的节气文化之美。
3、源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财富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别出心裁地采用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这一视频短片从每个节气遴选一种代表性意象,在故宫、长城、天坛、中国壮美山水和人文景观映衬下,配以或唯美、或动感的冬奥和冰雪画面,按节气顺序依次亮相,引用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释意,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美学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命题。二十四节气指示着人类应与自然、天道相合的道理,体现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能够为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遵循,是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时令,反映了一年中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农事活动的指导原则。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名称、时间、含义和习俗。例如,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万物复苏;清明是春季的中期,表示天气晴朗;端午是夏季的初期,表示炎热开始;中秋是秋季的中期,表示月圆之夜;冬至是冬季的开始,表示阳气渐生等等。二十四节气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也蕴含了中国人对生命和社会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第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时间的敬畏和尊重。通过放假,可以让人们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习俗,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二十四节气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反映了中国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通过放假,可以让人们有机会走出城市,回归乡村,体验农耕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恩赐,培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第三,二十四节气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反映了中国人对身心平衡的追求。通过放假,可以让人们有机会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养生和保健,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和幸福感。第四,二十四节气是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的,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和友情的重视。通过放假,可以让人们有机会与家人和朋友团聚,共同庆祝和祈福,增进彼此的感情和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