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夫曼(德)代表作有哪些?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夫曼(德)代表作有哪些?,第1张

  霍夫曼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一生共创作了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3部长篇小说,此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写了2部歌剧,1部弥撒曲和1部交响乐。其小说大多结集出版。

  一、作品

  1、《卡洛式的幻想故事》仿效17世纪法国铜版画家卡洛讽刺、怪诞的艺术风格,将人的世界和动物世界交织在一起,主要探讨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对轻视艺术和艺术家的封建-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的童话中魔幻和鬼怪的东西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奇妙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德国艺术童话的高峰。

  2、长篇小说《魔鬼的万灵药水》描写修道院的一个僧侣因喝了万灵药水而受魔鬼的控制,变成勾引女人的骗子和杀人凶手,最后又回到修道院,痛心忏悔,以表现人的双重天性。

  3、小说集《夜间故事》。1814年重返柏林后,常与朋友一起聚会,谈论文学艺术,朗诵自己的作品,称为谢拉皮翁夜会。

  4、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在欧美各国产生过很大影响。

  5、长篇童话小说《跳蚤师傅》歌颂了真挚的爱情。

  6、未完成的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描写两个对立的角色:一个是会写作的雄猫穆尔,它是一个“有教养”的德国市侩的典型;另一个是乐队指挥克勒斯勒,他追求一种不可理解的艺术理想,对现实生活不满,为上流社会所排斥。作者运用童话手法,以诙谐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敌视艺术的市侩习气。嘲讽了当时的德国社会以及贵族资产阶级的风俗习尚。

  7、《小查克斯》短篇小说发表于1819年。主人公是一个农妇生的畸形侏儒,他靠一个仙女的帮助学到了一种特殊本领,能用他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思想装扮自己,以正人君子的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靠这套骗人的伎俩,他居然得到了最高的荣誉,登上了部长的宝座,成为独裁者。最后,一位大学生果敢的拆穿了他的西洋镜,随之垮台。小说不仅讽刺了德国的分裂状况和专制主义,同时还嘲弄了故弄玄虚、招摇撞骗的社会弊病。构思新奇,语言辛辣。

  8、小说《堂兄楼角的小窗》是作家对自己瘫痪在床的生活状况的写照。

  9、《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更是被改编成芭蕾舞剧、音乐剧、话剧、**、动画等,在世界上影响巨大,成为了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10、 歌剧《昂丁》(1816年首次演出)是霍夫曼最著名的音乐作品。

  二、生平

  恩斯特·西奥多·阿玛迪斯·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1776–1822年),简称eta霍夫曼。德国作家及作曲家,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 1776年1月24日生于格尼斯堡一律师家庭。小时父母离婚,寄居在舅父家里。1792年进柯尼斯堡大学攻读法律。1796~1798年在 格洛高当见习陪审员,此后在柏林和波兹南的司法机关任职。1802年因画漫画讽刺普鲁士军官受到处罚,翌年到华沙的政府机关任职。1806年普军在耶拿战役惨败后,因拒绝向占领华沙的拿破仑法国军队宣誓效忠而被革职,从1808年起先后担任乐队指挥、舞台美术、作曲、音乐教师、音乐评论等。在一次他和他一位青春期中的声乐学生Julia Mark所发生的事件中,不仅对他的婚姻造成了一次严重的情感危机,也对他後来决心从事作家的生涯做出了决定性的启发。霍夫曼的奇异故事中包含了许多喜剧与幽默的元素。1814年在柏林普鲁士政府工作。1816年任柏林高等法院参议、法官,1819年被任命为“叛国集团及其他危险活动调查委员会”委员,因主持公道于1820年受到审讯,翌年辞去职务,又被任命为柏林高等法院的上诉判决院委员。不久四肢瘫痪1822年6月25日在柏林去世。

  三、影响

  霍夫曼是德国后期浪漫派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多神秘怪诞,以夸张的手法对现实进行讽刺和揭露,所描写的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采用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夸张荒诞、多层次结构等手法和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他的小说强调幻想、恐怖和超自然现象,可能影响了爱伦·坡。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改编自霍夫曼的《胡桃夹子与鼠王》。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是在霍夫曼的三个故事基础上创作的歌剧。

欧洲歌唱艺术的发展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在古希腊时期,其音乐主要是单音音乐,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领唱、说唱和吟唱;体裁形式为悲歌、颂歌、祭祀歌、饮酒歌、结婚歌、情歌等;题材主要取材于神话和诗歌。这一时期的音乐与诗歌结合紧密,当时的歌手既是诗人又是作曲家。古希腊的文化繁荣有三个著名的时期,即: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左右),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左右)。在荷马时期具有历史基础的史诗《伊里亚特》(Iliad)、《奥德赛》(Odyssey)是由盲诗人兼歌手荷马(Homeros)所作,它以说唱的形式流传了下来。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种基本的声乐类型,即:弗兰(Fran)、潘(Pan)、酒神之歌(Gifirami)。弗兰为悼歌,是葬礼仪式的一部分;潘为献给阿波罗的欢乐性的颂歌;酒神之歌是献给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抒情颂歌。古典时期是古希腊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综合艺术体裁——古希腊悲剧。当时最著名的三位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Aischulos,约公元前525—前456)、索福克勒斯(Sophcoles,约公元前496—前406)、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约公元前485—前406)。希腊悲剧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7世纪产生的意大利歌剧就是在打着“复兴古希腊悲剧”的口号下诞生的,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也是受到了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同时,该时期还产生了“古希腊喜剧”,他的产生和当时群众性的祭祀、歌舞狂欢有关。当时最著名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约公元前450—前388)。到了希腊化时期出现了专业的演员和歌唱家,艺术技巧有了很大发展。此外,相传到了公元前7世纪末6世纪初,希腊产生了音乐学校,以莱斯勃斯岛的学校最为有名。

在古罗马时期,古罗马人承袭了古希腊的音乐遗产,但舍弃了希腊音乐中的教育和伦理作用,而强调发展其娱乐性。在当时,社会音乐活动和家庭音乐蔚然成风,音乐活动非常普及。从专业到业余音乐家、从贵族到奴隶,各种不同的人都要学习音乐,这就导致了音乐教育的兴旺。另外,在古罗马建国初期出现过民间音乐(主要是歌唱)一度的繁荣。抒情诗人维吉尔的作品和奥西维德的“恋歌”都带有民间歌谣的特点。此外在民间狂欢的节日里,音乐歌舞表演十分频繁,反映日常生活的歌谣、讽喻诗很多,如结婚歌、饮酒歌、士兵歌等。由于古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各种外来文化、宗教和音乐的不断交流融合,产生了基督教音乐文化的萌芽。因此,古罗马又起到了从古希腊音乐文化到中世纪音乐文化的桥梁作用。

二、中世纪时期

在中世纪时期(约5世纪—15世纪初),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基督教的产生,在教会中出现了许多作曲家、歌唱家和音乐理论家。最早的像米兰的僧侣圣�6�1安姆波罗斯(340—397),他就以民间曲调写了许多宗教颂歌。约8、9世纪产生了格利高利圣咏,它是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它吸取了古代东方、希腊的音调和当时民间旋律的特点而成,用拉丁文演唱,内容选自圣经。它分为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唱诗班分两部分交相呼应)、应答歌唱(独唱后,唱诗班重复)四种歌唱方式。同时教会为了扩大自己的宗教势力,在很多地方设置了传播圣咏的学校,如圣.加尔寺院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到了11世纪,意大利的僧侣规多(Guido,约995——1050)创作的有量记谱法,以及教会调式(即中古调式)和六声音阶(hexachord)的产生,使曲调进行的方向非常明确,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很好的记忆各种曲调特征,而且推动了音乐及圣咏的发展。在声乐上出现了以流浪艺人、游吟歌手、恋歌歌手、名歌手等为代表的世俗音乐演唱。13世纪起欧洲开始盛行复调音乐,并出现了新的复调体裁——经文歌。多声部的合唱成为复调音乐的主要形式,用于教会合唱团。14世纪在法国和意大利出现了世俗性的复调合唱,即法国的“新艺术”流派和意大利的牧歌与猎歌。总之在中世纪,歌唱几乎被教会所垄断,宗教音乐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

三、文艺复兴时期

在文艺复兴时期(1430年前后—1600年),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的黑暗统治,实现对新文化的要求,高喊着“回到古希腊去”的口号,发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与其说是希腊古典风格的再生,不如说是新风格的创立。15世纪在法国出现了尼德兰乐派,他十分注意合唱曲中每个声部旋律的流畅性,在对快速音阶、琶音,复杂的节奏、音程,装饰音的演唱上都要求严格,在演唱风格上也由圣咏的庄严变得华丽而有生活气息。16世纪在尼德兰乐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无伴奏合唱”,其代表人物是拉索、帕莱斯特里那。此时在德国出现了一种复调歌曲体裁利德(lied),它是中世纪名歌手的延续和发展;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新兴的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牧歌(madrigal),它与14世纪的牧歌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在这段时期童声和假声歌手也先后出现,而且据文字记载,在16世纪前半叶,女声开始出现,最初的女歌手多是妓女,后来也有贵夫人,其代表人物是女歌唱家兼演奏家的侯爵夫人伊萨贝拉德 埃斯泰(Isabella d’Este,1474—1593),而且在本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关于声乐的理论,像扎里诺(GZarlino,1517—1590)的《和声原理》和扎科尼(Zacconi,1555—1627)的《实用音乐》中都有关于声乐的论述。

到了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芙尼》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它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各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在新的美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形式,是各个领域共同发展的结晶。随着歌剧的诞生,从而拉开了欧洲近现代声乐发展的序幕,为了适应歌剧创作中的宣叙调导致了美声唱法的产生,而美声唱法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四、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的音乐与当时的造型艺术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是一种宏伟壮观、热情、充满活力的音乐,它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非常注意装饰性。在声乐方面出现了单声歌曲(monody,意为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风格的歌曲)、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新的体裁形式。阉人歌手在这段历史时期出现,从而形成了歌唱的“黄金时代”,同时在美声唱法的演唱上对呼吸、起音、声区的统一、声音的连贯、音量的控制、声音的灵活性、音质、微颤这些技术上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的一些观点到现在都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样就使得歌唱的技术训练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出现的教会歌唱学校主要依靠示范与模仿等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课程也作了细致的安排,使得学生得到了全面严格的训练,让他们成了训练有素的歌手,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教师,促进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在声乐教师、声乐论著、歌曲集方面,有波维切利(GBBovicelli)和他出版的《音乐守则》(Regole di Musiche)及歌曲集《牧歌与经文曲》(Madrigal ei Motetti Passaggiati);卡奇尼(GCaccini, 1548—1618)和他的《新音乐》(Nuove Musiche)歌集;察可尼(LZacconi,1555—1627)和他的《作曲家与歌唱家实用音乐常识》(Prattica di Musica utile et necessaria si al compositore si anco al cantare)等。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音乐家即巴赫(J.S.Bach,1685—1750)和亨德尔(G.F.Handel,1685—1759),其中巴赫的康塔塔、受难乐作品以及他的器乐作品和亨德尔的歌剧、清唱剧及其它作品都为这一时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1750—1790)也被称为“后巴洛克时期”,在“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下,18世纪的欧洲艺术和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走向繁荣。歌剧经过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意大利、法国为中心的两大派别。但意大利歌剧逐渐背离了当初“卡梅塔拉(Camerata Group)”小组的理想,变成了一种夸张造作的形式,这时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提出了歌剧改革的主张,他要求“音乐要服从诗歌,追求一种质朴美”,自己身体力行进行创作实践,他的歌剧改革反对音乐上的形式主义,为歌剧创作的现实主义方向奠定了基础。在18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的正歌剧处于停滞衰退时,欧洲各国出现了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如意大利、法国的喜歌剧、德奥的歌唱剧、英国的民谣剧。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三位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其主要贡献在于他的交响乐,被后人誉为“交响乐之父”,但在声乐方面大量的弥撒曲、康塔塔和清唱剧,其中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堪称杰作。莫扎特被后人誉为“音乐神童”,他一生创作了20多部歌剧作品,涉及歌剧的各种类型,他巧妙的将音乐的旋律结构和戏剧的情节动作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唱戏剧艺术,他的各种类型的歌剧,至今还保持着动人的魅力。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在声乐方面他创作了一部歌剧《费得得里奥》和两部庄严弥撒以及大量的歌曲和合唱曲,特别是他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An die ferne Geliebte)的格调与浪漫主义息息相通,成为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先行者,为后来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提供了借鉴。

在声乐教学上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声乐教师如波波拉(N.A.Porpora,1686—1767)、托西(P.F.Tosi,1646—1728)、曼契尼(G.B.Mancini,1716—1800),贝拉(J.Beran,1710—1772)等。在歌唱家方面的情况是以阉人歌唱家居多如菲利、尼克林诺、塞涅西诺等,但也有女歌唱家如布尔多妮、库佐尼、玛拉、卡塔兰尼等和男歌唱家如拉富、鲁比尼等。

六、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时期(1790—1910)的音乐倾向于歌颂人的本性,反映人的情感和本能,着重表现个人的主观感情,其风格是歌唱性抒情性,它的音乐与诗词构成统一的整体,表情术语更加丰富、准确。在声乐方面,出现的音乐会歌曲(即艺术歌曲)和歌剧都带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艺术歌曲方面:19世纪在奥地利和德国兴起了以舒伯特(F.P.Schubert,1797—1828)、舒曼(R.Schumann,1810—1856)、勃拉姆斯(J.Brahms,1833—1897)、及马勒(G.Mahler,1860—1911)、沃尔夫(H.Wolf,1860—1903)、德国的理夏德斯特劳斯(R.Strauss,1864—1949)等作曲家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高潮,这是一种足以与歌剧和教堂音乐平分秋色的声乐体裁。随着艺术歌曲的兴起,也出现了以音乐会演唱为生的自由职业歌唱家和不同于歌剧演唱风格的演唱风格。

在歌剧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歌剧作家,如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奥柏(D.Auber,1782—1871)和梅耶贝尔(G.Meyerbeer,1791—1864),意大利的罗西尼(G.A.Rossini,1792—1868)、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和唐尼采蒂(G.Donizetti,1797—1848),以及俄罗斯的格林卡(Glinka,1804—1857)。19世纪下半叶,则有德国的瓦格纳(R.Wagner,1813—1883),法国的奥芬巴赫(J.Offenbach,1819—1880)、古诺(C.F.Gounod,1818—1893)、比才(G.Bizet,1838—1875),以及意大利的威尔第(G.Verdi,1813—1901)等。

另外在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民族主义音乐使声乐艺术不再局限于欧洲大国,而向欧洲边缘地区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音乐家有俄罗斯“强力集团”作曲家,柴科夫斯基(Chaikovsky,1840—1893)等;捷克的斯美塔那(B.Smetana,1824—1884)、德沃夏克(A.Dvorak,1841—1904);匈牙利的艾凯尔(F.Eekel,1810—1893);波兰的莫纽斯科(S.Moniuszko,1819—1872);挪威的格里格(E.Grieg,1843—1907);芬兰的西贝纽斯(J.Sibelius,1865—1957)。

到了19世纪20世纪又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音乐家,如法国的弗兰克(C.Franck,1822—1890)、福列(G.Faure,1845—1924),德彪西(C.A.Debussy,1862—1918)、拉威尔(M.Ravel,1875—1937);奥地利的布鲁克纳(A.Bruckner,1824—1896)、马勒(G.Mahler,1860—1911)、沃尔夫(H.Wolf,1860—1903);德国的理夏德.斯特劳斯(R.Strauss,1864—1949);俄罗斯的斯克里亚宾(1872—1915)、拉赫曼尼诺夫(1873—1943);意大利马斯卡尼(P.Mascagni,1863—1945)、列昂卡瓦洛(R.Leoncavallo,1857—1919)、普契尼(G.Puccini,1858—1924)。不管是在艺术歌曲、歌曲还是在歌剧上都有所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此时的声乐研究在生理学、物理学、声学、教学、演唱及理论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生理学上有对嗓音和人体发声功能的各种研究,而在1854年,加尔西亚(子)发明的喉镜,对声乐史和医学史来说都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同时还提出了“掩盖胸声”和横膈膜呼吸法。在声学研究上其代表人物是海尔姆霍尔兹(H.L.F.Helmot,1821—1894),他于1862年发表的《论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奠定了声学物理的基础。在教学、演唱及理论上出现了四大声乐流派:即以兰佩尔蒂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法;以加尔西亚为代表的“声门冲击”学说;以杜普雷为代表的“遮盖”唱法;以雷斯克为代表的“面罩”唱法。这一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有帕斯塔、玛利布兰、梅尔芭、卡尔韦、杜雷波、马里奥等。

七、20世纪

到了20世纪在音乐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风格与流派竞相争妍的局面。在歌剧方面除传统歌剧的演唱外,还有以理夏德斯特劳斯、拉赫曼尼诺夫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歌剧,以德彪西、拉威尔为代表的印象主义歌剧,以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兴德米特等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歌剧,以勋伯格、贝尔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歌剧,以达尔贝特为代表的真实主义歌剧以及以法雅、柯达依为代表的富于浓厚民间色彩的歌剧,另外还有一些较小流派的作家作品。在声乐理论教学和声乐研究上,大致出现了八大派别,即以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为代表的兰佩尔蒂学派;以马凯西夫妇为代表的加西亚学说;“面罩”唱法;以丽莉雷曼(Lilli Lehmann)为代表的“靠前”学派;以斯坦雷(D.Stanley)、凯萨里(E.H.Caesari)为代表的“靠后”学派;以怀特(E.G.White)为代表的窦声学说;以苔特拉齐妮(L.Tetrazzini)、卡鲁索(E.Caruso)为代表的声乐论著和以范纳德(W.Vennard)为代表的新机理学派。同时还有大量的声乐论著产生。但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X光透视、音响学、物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一些国家专门开设了声乐实验室。歌唱表演学、歌唱生理学、歌唱心理学等学科的出现,不仅对以前歌唱中模糊的概念做了清晰的解释,而且为声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途径,进一步推动了声乐的发展。在歌唱家方面出现了像卡鲁索、夏里亚宾、卡拉斯、萨瑟兰、吉利、苔巴尔迪、鲁福、贝尔冈齐、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一大批伟大的歌唱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过世,一些人现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不仅丰富了世界各地的歌唱文化,而且为人类歌唱事业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典时期:

海顿:升f小调第45交响曲“告别”,G大调第94交响曲“惊愕”,d小调第101交响曲“时钟”,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创世纪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g小调第40交响曲,C大调第41交响曲“朱庇特”,五部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安魂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

贝多芬: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降E大调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三重协奏曲,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集(包括升f小调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浪漫主义时期:

韦伯:自由射手,邀舞

舒伯特:b小调第8交响曲“未完成”,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小夜曲,野玫瑰,圣母颂,f小调音乐的瞬间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拉科齐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春之歌,威尼斯船歌,乘着歌声的翅膀,仲夏夜之梦组曲(包括婚礼进行曲)

肖邦: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无数玛祖卡、小夜曲等等钢琴曲

舒曼:梦幻曲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降A大调爱之梦,升g小调“钟”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罗恩格林(包括婚礼进行曲)

威尔第:阿依达,茶花女,奥赛罗,弄臣,游吟诗人,法尔斯塔夫

古诺:圣母颂,教皇进行曲(梵蒂冈国歌)

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菲欧(包括康康舞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闲聊波尔卡,电闪雷鸣波尔卡,拨弦波尔卡,蝙蝠序曲

比才:卡门,阿莱城的姑娘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12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

很多小品没有录入(比如莫扎特的小步舞曲、贝多芬的小步舞曲等等),主要列举大作品

分类: 娱乐休闲

解析: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法国喜歌剧

在梅耶贝尔以后的一个时期里,在意、德歌剧的冲击下,法国大歌剧出现颓势。可幸的是一直受法国人喜爱的喜歌剧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并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出现两个分支,即以流行曲调为主的讽刺性轻歌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为题材的抒情歌剧。喜歌剧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大多是喜歌剧的作曲家。奥芬巴赫和托玛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芬巴赫

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出生在德国,原姓埃伯斯特,后以原居住地奥芬巴赫为姓。他父亲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挥,并成为奥芬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1833年,父亲送24岁的奥芬巴赫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此后他便定居于此。奥芬巴赫曾从阿莱维学习过作曲。他担任过巴黎喜歌剧院的演奏员、法兰西歌剧院指挥,创办了巴黎人的轻歌剧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移居到意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并作访问演出。 1880年,奥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练期间去世。

奥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轻歌剧,直19世纪中叶,他在20多年里创作了近100部轻歌剧,这些作品在巴黎盛极一时。奥芬巴赫于1853年写成了第一部喜歌剧《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创作的《奥菲欧在地狱》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奥芬巴赫将其改编得面目全非,当局指责这部作品亵渎了古代文学,影射 。但观众却很买帐,票房直线上升,这使作为剧院经理的奥芬巴赫喜大于忧。

奥芬巴赫最著名的喜歌剧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这部喜歌剧有三个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霍夫曼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遭遇,情节滑稽、怪诞。剧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丽的夜》《啊,上帝,多么迷人》等,都很优美动听。

奥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剧还有《美丽的海伦》(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丽肖尔》(1868年)等。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略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他的曲调贯穿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情调,广泛采用生活舞蹈,如华尔兹,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节奏。他的轻歌剧充满嘲笑与讽刺的内容:帝国的当权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败。但也有迎合权贵口味的一面,娱乐性强,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现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艺术所以能在第二帝国存在的原因。奥芬巴赫的音乐对奥地利的苏佩、施特劳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莱哈尔以及现代的美国音乐剧都有影响。

托玛和他的喜歌剧

夏尔·路易·昂布鲁瓦茨·托玛(l811-1896年),托玛出生于音乐家庭,托马幼年随其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7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832年21岁的托玛获罗马大奖。从1837年开始创作了歌剧第一部喜歌剧《双层梯》,曾获柏辽兹的赞赏,很快获得成功。1849年即以《总督》占上当时喜歌剧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后连续出现一些败笔之作,最后新创作的时期才来到。毫无疑问地,那是受古诺《浮土德》的 。从这样的体验而于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玛之名留传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此剧则获得空前的成功。随后的半年间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剧的法语剧本,是由巴毕耶和卡雷共同执笔。这两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剧中最著名的《君知否南国》是直接从原作的诗翻译的。它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改编,剧情梗概是:到处卖艺的吉普赛女艺人迷娘,与富有的大学生威廉相爱。而剧团的老演员洛塔里奥对迷娘也怀有好感,他为了阻挠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竟企图烧死迷娘。威廉计划把迷娘带回自己的故乡意大利,并为她卖一座豪华城堡。而这座城堡唤醒了洛塔里奥的回忆,他便是城堡原来的主人,而迷娘则是他的女儿。最后,父女相认,迷娘和威廉终成眷属。它的音乐体现了托玛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缠绵的风格。这部喜歌剧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个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娅》、迷娘和洛塔里奥的二重唱《轻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喜歌剧,在19世纪的后30年里,它上演了1000多场,并始终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过了一年多后,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的五幕歌剧《哈姆雷特》再获佳评。这部作品除了音乐创作相当成功外,还是第一部把萨克斯管引进乐队的歌剧。《迷娘》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显然都和古诺有关。也由于这两剧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诺担任巴黎音乐院长。托马一生作有20部歌剧,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富有传奇色彩,但在表现上缺乏应有的深度。

杰出抒情作曲家古诺

进入19世纪的后半期,法国歌剧的抒情性加强,大歌剧逐渐衰弱,而适合现实生活的喜歌剧形式--可以夹带对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简洁的歌剧形式--与意大利风格结合,得到发展,它不仅用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一批创作个性和美学观念并不相同的作曲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国的抒情歌剧流派。古诺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年),法国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古诺出生于巴黎,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向雷哈学习作曲。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有阿莱维、勒絮尔、齐默尔等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入学第二年,即获得该院的音乐大奖--罗马大奖的第二名,又过两年,他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膺罗马大奖的第一名。1839年,获奖后的古诺赴罗马学习进修,并访问了维也纳、柏林、莱比锡等地,接触到各国著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古诺于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奥菲翁合唱协会的指挥。1858年任职于巴黎抒情剧院,在那里创作出了第一批歌剧。古诺最著名的歌剧是《浮士德》。这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作于 1859年,在巴黎抒情剧院上演,但演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古诺用10年时间对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剧院再度公演,从此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歌剧之一。成为抒情歌剧的第一部典范。在以后的8年里,仅巴黎歌剧院就上演了1000场,而在20世纪头10年中,它在德国共演出了3000多场。《浮士德》取材于歌德的同名戏剧,但故事情节与原作相去甚远,只是采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爱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乐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调,对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描绘十分成功。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是一首旋律优美华丽,能够充分表现花腔女高音才华的优秀歌曲。在重演时,古诺将原来的对白改为宣叙调,增加了法国人最爱看的芭蕾舞场面,更使这部作品熠熠生辉。

古诺其它主要的歌剧作品还有《萨福》(1851年)、《萨巴女王》(1862年)、《米雷叶》 (1864年)、《鸽子》(186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往伦敦避难,由于他成功地创作了歌剧《浮士德》而成为英国王室的贵宾。1874年,古诺回到法国,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萨莫拉的贡品》(1881年)等。

古诺是杰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写过12部歌剧,除《浮士德》获得过辉煌成功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也十分出色。古诺缺乏剧场感觉和经验,尽管旋律优美,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新鲜感,因而影响了歌剧应有的魅力。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

浪漫主义歌剧在19世纪下半叶发展到了顶峰,在欧洲三个音乐大国中,都出现了世界级的杰出作曲家。

在意大利,威尔第使歌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因此成为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最重要和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德国的瓦格纳。如果说他以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话,那么瓦格纳是他们的集大成者。他对19世纪歌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分。法国的古诺和比才虽然与瓦格纳、威尔第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的作品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绝不能低估。特别是比才,由于在创作中表现出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成为浪漫主义终结和真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

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歌剧

罗西尼跨越两个时代,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威尔第则是完全属于19世纪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813年,卒于1901年。19世纪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满决定性的世纪。威尔第从1839年至1893年为舞台而创作,在这期间,他走过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全部领域。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中的合唱被改编成爱国歌曲,在意大利国家统一运动中表达着自由与独立精神。威尔第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和舞台效果的处理,但有时也因其太过标新立异,导致不能通过当时的检查。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市的小镇隆科莱。父母经营着一家兼做杂货铺的小饭馆。他们沉默寡言、忧郁孤僻的性格,遗传给了威尔第,并成为他一生中的“种子”性格。威尔第出生时,帕尔马正遭到奥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们想赶走拿破仑的军队(19世纪早期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遭受拿破仑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赶走拿破仑的人的侵略,总归是脱不了拿破仑的干系)。由于当地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所限,威尔第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音乐的爱好。 1925年, 12岁的威尔第开始做管风琴师。威尔第的父母希望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于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里住在另一个名叫安东尼奥·巴雷奇的食品杂货商家中,安东尼奥·巴雷奇掌管着当地的音乐会社。年轻的威尔第很快就为该城的乐队写起进行曲和其它音乐,不过更多是写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欢的女儿玛格丽塔弹奏用的钢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尔第从布塞托音乐学校毕业。他选择音乐作为其终身职业,并尝试创作了几部协奏曲,他为在布塞托剧院上演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写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轰动。此间,巴雷奇为威尔第的成名立业,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和资助。这种支持和父爱般的关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到1832年威尔第19岁

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有何区别?, 怎样认识与理解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的异同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有不确切的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亨德尔乃至更早的天主教基督教宗教音乐,向后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这些都是广义的古典音乐。界定古典音乐,也就是基于这个传统的,无论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还是试图以创新来突破这个传统的音乐创作尝试,都可以归入古典音乐之内。而在这个传统外独立发展的音乐,虽然有借鉴和影响古典音乐创作的,但是一般也不归入古典音乐之内,比如爵士乐,摇滚乐,以及东方一些民族的音乐。

古典音乐作为音乐中类别的称呼,是相对于轻音乐,通俗音乐等门类而存在,它本身并没有严格明确的解释或者定义。在轻音乐范围里,有时也采用“古典”的概念来指某些经过时间检验,被人们奉为楷模的轻音乐作品,如古典轻歌剧、古典爵士乐等,这里的classical,理解为“古代+经典”,似乎更为合适一些。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到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到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区别

浪漫乐派

音乐流派之一。发韧于18世纪后半叶, 注重人的本能和感觉。贝多芬为先驱, 韦伯、舒伯特为其代表,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李斯特、瓦格纳将其推向高峰。浪漫乐派音乐从体裁到形式都对古曲乐派音乐进行了革新创造,发展了传统的交响乐形式,丰富了歌剧创作,创造了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交响诗等各类器乐曲形式,推出了抒情的艺术歌曲及声乐套曲,涌现了许多演奏名家,推动了演奏技巧的发展。这一乐派的兴起形成了欧洲音乐史上音乐创作及表演最辉煌的时代,对近代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baikebaidu/view/2175588htmfr=ala0_1

古典乐派

对西方音乐历史起到重要意义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风格上则与巴洛克时期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即便是刚刚入门的听众也能够听出这两个不同时期作品在许多方面的不同。巴洛克音乐崇尚的是一种光彩照人的强烈,而古典主义音乐则崇尚稳重守制、逻辑均衡,虽然显得过于循规蹈矩,但却不乏美感。欣赏这个时期的作品,听众所享受到的是一种和谐、优雅却又平衡、统一的优美。

:baikebaidu/view/160959htmfr=ala0_1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回顾往昔,而且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华。由于优秀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论什么,如果说是“古典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佼佼者。正因为这样,使得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特别是在十八世纪后期,音乐会的活动迅速发展。杰出的演奏家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举行巡回演出,而作曲家作曲手法亦日益更新,要求乐曲有更为逻辑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适应这一时代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从此兴起,其中的三巨头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就是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浪漫主义音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 、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古典主义三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明,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我想,两种音乐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非音乐的元素上。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富人们多么慷慨的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数收入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讲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做出大众想听到的音乐。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也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型别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 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围绕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三杰谈谈你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

你的古典三杰是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吗?这是一篇大文章了。很难在简单问题描述清楚。

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

贝多芬就是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贝多芬常被称为疯狂的音乐天才,不仅在音乐领域,也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艺术家。

他是一个革命作曲者,打破规则,伸展音乐形式,释放情感,继续改变音乐世界。据说他自己把音乐从古典时代拉到浪漫时代。许多作曲家在贝多芬去世多年之后害怕演出,这就是他创作的影响。

贝多芬的音乐更令人惊异,因为他几乎完全耳聋时后还写了那么多的音乐。在第九交响乐的首演结束时,这位作曲家不得不转过身观看他听不到的欢呼声。他一生中最后10年的作品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古典主义音乐沉重而不失热情,庄重而不失狂放

浪漫主义音乐轻松悠扬,不太讲究严格的音乐理论,形式自由,感情丰富,细腻流畅

关于西方古典主义。

经典 鼎盛 现实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经典音乐

古典时期:

海顿:升f小调第45交响曲“告别”,G大调第94交响曲“惊愕”,d小调第101交响曲“时钟”,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创世纪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g小调第40交响曲,C大调第41交响曲“朱庇特”,五部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安魂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

贝多芬: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降E大调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三重协奏曲,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集(包括升f小调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浪漫主义时期:

韦伯:自由射手,邀舞

舒伯特:b小调第8交响曲“未完成”,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小夜曲,野玫瑰,圣母颂,f小调音乐的瞬间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拉科齐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春之歌,威尼斯船歌,乘着歌声的翅膀,仲夏夜之梦组曲(包括婚礼进行曲)

肖邦: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无数玛祖卡、小夜曲等等钢琴曲

舒曼:梦幻曲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降A大调爱之梦,升g小调“钟”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罗恩格林(包括婚礼进行曲)

威尔第:阿依达,茶花女,奥赛罗,弄臣,游吟诗人,法尔斯塔夫

古诺:圣母颂,教皇进行曲(梵蒂冈国歌)

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菲欧(包括康康舞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闲聊波尔卡,电闪雷鸣波尔卡,拨弦波尔卡,蝙蝠序曲

比才:卡门,阿莱城的姑娘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12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

很多小品没有录入(比如莫扎特的小步舞曲、贝多芬的小步舞曲等等),主要列举大作品

  确定是法国人?看来看去除了Jacques这个名字,其他都不像法国人的~

  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

  原文名 Hans Christian Lumbye

  国别 丹麦

  出生日期 1810年

  出生地 哥本哈根

  逝世日期 1874年

  逝世地 哥本哈根

  所属时期 浪漫主义

  擅长类型 圆舞曲,波尔卡,加洛普

  代表作 香槟加洛普,哥本哈根铁路公司加洛普

  丹麦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以创作华尔滋、波尔卡、盖洛普等舞曲著名,被誉为“北国的施特劳斯”。

  童年

  伦拜的父亲是一名来自丹麦南部欧登塞附近农村的士兵,伦拜出生时驻扎在哥本哈根。而在伦拜6岁时的1816年冬,其父的部队迁驻兰讷斯,在西兰岛到菲英岛的渡轮上,伦拜据说病得很厉害,更损害了听力,更有指因此导致伦拜老年的听力问题。

  军乐队

  伦拜在兰讷斯学会了拉小提琴,并在11岁那年,即1821年,随父回到欧登塞,学会了吹小号,并在14岁那年加入当地的龙骑兵乐团,而另一位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正正在50年后重复了伦拜的这一经历。而欧登塞城内的乐师很快发现了伦拜的天才,并传授了乐理给他,他也很快开始作起小调和进行曲。1829年,伦拜获调往哥本哈根,并在首都的龙骑兵部队担当小号手。

  伦拜乐团

  伦拜在无须在龙骑兵团当值之时,就会在哥本哈根首席舞会指挥福塞(Füssel)的乐团为舞会伴奏。伦拜借此继续作曲,并开始写很多舞曲。伦拜逐渐成为哥本哈根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舞会和嘉年华的指挥。

  而此时一支来自施蒂利亚的奥地利乐队,将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带到哥本哈根,并立即大受欢迎。伦拜很快就参考他们的风格作曲,大获公众好评,伦拜的流行程度再上一层楼。

  趣伏里公园

  1843年,哥本哈根的趣伏里公园开幕,伦拜和其乐队获邀,每年的春天到早秋,在公园里的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在冬天公园停业的时候,伦拜乐团的乐团就会在哥本哈根的其他剧院和上流社会的派对中演奏,或到国外巡演。

  而在1847年,福塞将伦拜和趣伏里公园的管理层告上法庭,指自己此前垄断了哥本哈根的舞会音乐事业,被告侵害了他的利益。福塞的兴讼被驳回,伦拜的事业继续蓬勃,而他的乐队可谓齐集哥本哈根最好的乐手,很快就可以将新的轻音乐作品上手而著名,因此成为了哥本哈根音乐协会乐团 (丹麦语:Musikforeningens orkester)的骨干成员。

  而在1844至1846年见的冬天,伦拜带着自己的乐团访问了巴黎、维也纳和柏林,1850年在圣彼得堡呆了五个月,其后再次访问了巴黎、柏林和汉堡,还有丹麦各大城市。

  作品风格

  伦拜写下了700多首音乐作品,并且是为数极少的丹麦作曲家,为外国人所知,并为外国乐团所奏。而相对于施特劳斯家族和兰纳的圆舞曲,伦拜创作了很多盖洛普、马祖卡、波尔卡和进行曲,还有写过些消遣小品(Divertissements)和幻想曲。他还为皇家剧院(丹麦语:Det kongelige Teater)谱写过芭蕾舞剧和戏剧音乐,尤其是为安徒生的戏剧,和芭蕾编舞大师奥古斯特·布农维尔 (August Bournonville)的芭蕾舞剧《拿波利》和《亚马格的守卫 (丹麦语:Livjægerne on Amager)》提供音乐。

  而伦拜的音乐勤快而富节奏感,他往往在城市有节日时谱写音乐,并往往题献给皇室人员和地方权贵。

  而其作品的乐队配置和今天管弦乐队的配置稍有不同,弦乐队的人数甚至比木管部的为少,伦拜也很喜欢使用铃铛和木琴等奇特的敲击乐器,制作特别声效。

  而他的《香槟盖洛普》今天依然流行,以开始时敲击乐手模拟开香槟瓶时的响声而著名。而另一首著名的舞曲,《哥本哈根铁路公司盖洛普》,则是以模拟蒸汽火车起动到下一次停站的完整过程的响声而著名。法国著名作曲家,也是著名乐评人白辽士曾盛赞伦拜:“他的圆舞曲不单美丽而吸引人,而且章法工整,配器完美,一点也不庸俗。”

  家族、晚年和传奇

  伦拜于1832年娶妻成家,并育有二子三女。两个儿子都成为了音乐家,都有为在趣伏里家族乐团作曲或担当指挥,女儿凯洛琳也懂作曲。其孙盖奥尔·格霍伯格(George Høeberg)曾担任丹麦皇家乐团的指挥,提平·伦拜(Tipping Lumbye)也在趣伏里担当指挥。

  1872年伦拜自趣伏里退休,他因为听力问题,已经无力再指挥,1873年5月,他坐在椅子上,最后一次指挥《香槟盖洛普》,1874年卒于哥本哈根。

  而他当年成立的乐队依然存延至今,夏天继续以趣伏里交响乐团 (丹麦语:Tivolis Symfoniorkester)继续在趣伏里的音乐厅演奏,冬天则改称西兰交响乐团 (Sjællands Symfoniorkester)。

  雅克·奥芬巴赫

  文名 Jacques Offenbach

  国别 法国

  出生日期 1819年6月20日

  出生地 科隆

  逝世日期 1880年10月5日

  逝世地 巴黎

  所属时期 浪漫主义

  擅长类型 轻歌剧

  代表作 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雅克·奥芬巴赫(法语:Jacques Offenbach,1819年6月20日-1880年10月5日),出生於德国的法国作曲家。代表作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奥芬巴赫1819年出生于德国科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出版家兼犹太教堂唱诗班主唱。1833年奥芬巴赫14岁时随家人移居法国,并考入巴黎音乐院,36岁的时候他开设了一家轻歌剧院。但繁重的工作以及频频往返于伦敦、维也纳等地演出使奥芬巴赫患上了多种疾病,终于创作最后一部歌剧时病情恶化去世,享年61岁。奥芬巴赫一生作有大量作品,被后人尊为轻歌剧的奠基人,其轻歌剧情节轻快幽默,曲风优美,多采用当时流行的歌曲、舞曲形式,使作品通俗易懂。奥芬巴赫最出色的几部轻歌剧比当时大多数真正的喜歌剧显示出更持久的力量,这些作品是《地狱中的奥菲欧》(1858年)和《美丽的海伦》(1864年)等。

  1881年作曲家死后上演的《霍夫曼的故事》抒情性较强,可以说是他最优秀的一部作品。

  奥托•尼古莱

  原文名 Carl Otto Ehrenfried Nicolai

  国别 德国

  出生日期 1810年6月9日

  出生地 柯尼斯堡

  逝世日期 1849年5月11日

  逝世地 柏林

  所属时期 浪漫主义

  擅长类型 歌剧

  代表作 歌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师从 采尔特

  卡尔·奥托·埃亨弗里德·尼古拉(德语:Carl Otto Ehrenfried Nicolai,1810年6月9日-1849年5月11日)是一位德国作曲家。

  他的名气来自于他那意大利风格的歌剧,最出名的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他17岁之前一直在他父亲卡尔·恩斯特·丹尼尔·尼古拉那里接受音乐教育。后来他到柏林深造。1827年到1830年他在国王教堂音乐学院采尔特和Bernhard Klein下学习。之后1833年他在罗马普鲁士公使馆乐队中获得管风琴手一职。在此从1835年起他一直在Giuseppe Baini下学习。他在罗马时期学习帕莱斯特里纳的作品和其他古意大利古典音乐。

  尼古拉1837年到维也纳肯特纳托剧院在Conradin Kreutzer任乐队长,但1838年重返罗马并开始歌剧创作。1841年他重任维也纳乐队长,在那他还组织了爱乐音乐会,创建了维也纳爱乐乐团。

  1843年他写给腓特烈·威廉四世一部弥撒曲,还有为国王山大学200周年纪念日而写的节日序曲"Eine feste Burg"(一座坚固的城堡)。这一切使得他向柏林靠近。1847年他被任命为宫廷和大教堂合唱团指挥和皇家歌剧院乐队长。

  奥托·尼古拉除了歌剧还写了大量歌曲,宗教音乐和世俗合唱曲。但最出名的还是他的歌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该剧首演八周后他因中风逝世。

  作品

  歌剧

  La figlia abbandonata (未完成,但后来从中提炼了一首五重奏, 米兰 1837年)

  Rosmonda d'Inghilterra (都灵 1838年)

  Il Templario (1840年2月11日 ,都灵, 莱吉奥剧院)

  Il Proscritto (1841年3月13日,米兰, 斯卡拉歌剧院)

  Mariana (1841年,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被放逐者还乡 (1844年, 维也纳)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849年)

  交响曲

  D大调交响曲

  [编辑] 弥撒

  D大调 (1835年)

  [编辑] 宗教合唱音乐

  54号赞美诗 (1834年)

  "Benedicta et venerabilises virgo Maria"赞歌 (1834年)

  Pater noster op 33 (1836年)

  第13号赞美诗 (1846年)

  第100号赞美诗 (1848年)

  第31号赞美诗 (1849年)

  第84号赞美诗 (1848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856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