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特点,第1张

1、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⑴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⑵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⑶第三是明显的个人独立性,作家们都很有点个人癖性。

⑷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2、英国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各阶段又有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⑴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

⑵第二代浪漫主义作家坚持启蒙思想,表现出争取自由和民主的进步思想。

英国的浪漫主义使英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理性的束缚。由传统的描摹自然、重视理性转向了描摹自我的内心世界、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以“自我”为中心来构建自我的浪漫世界是英国乃至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突出特征。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高举“回到中世纪”的大旗,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创作中大量汲取营养,从而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种中束缚,开始发挥自由的想象,表达强烈的情感,并从内容、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这一切都构成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6154htm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他们被称为“湖畔派”。 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汉》(《Kubla Khan》)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诗风淳朴,清新自然,被封为“桂冠诗人”。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

柯勒律治

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既是英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重要的理论家和评论家。他强调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认为想象力是诗人的最高品质,诗歌具有了想象力才有灵魂。真正的诗人都有想象力,庸才只有幻想。但是他不同意华兹华斯,认为田园生活产生不了好的语言。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描写一位老水手的一次奇特航行经历。他的船在海上遇到了冰雪和大雾,一只信天翁飞来把船引导到了安全地带,可老水手却无故地射杀它。从此,新的厄运降临了。船驶进静海中,那里没有风也没有浪;太阳如火如荼地照耀着。海水绿绿地满载着腐物。船停在那里不动,老水手被视为这次厄运的造因者。水手们都渴得要死去,仿佛有一只船要驶进救他们却又消失不见了。那是一只幻船,水手们一个个都死在甲板上,每个死者的眼光都注定老水手身上。全船的人,只有他没有死。后来,老水手对于自己所做的罪恶觉得悔恨,虔诚地进行忏悔。他看到海蛇,心中涌起了对造化万物的仁爱。于是天使们可怜他,使死尸们站了起来,仍去做水手们的职务。船渐渐地移动,一直驶到了老水手的故乡。但船在靠岸之前却忽然地沉下了,老水手最后被前来迎接他的领航员所救。全诗是一个布满了奇幻之美的的航海故事。它所探索的是人生罪与罚的问题,诗人把热爱宇宙的万物泛神论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宣传仁爱和基督教的赎罪思想。但这首诗歌的真正价值并不在故事本身或它所包含的哲理上,而在以造型艺术的精确性和音乐的流动感为读者创造了一幅幅神奇的海洋画面:时而风平浪静,沉寂安宁;时而风暴骤起,一片喧嚣。在写作此诗时,柯尔律治并不熟悉大海,但他能凭借想象,使真实的情形与幻想的景象互相交织,把平凡的细节与诗意的象征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瑰丽奇异的想象能力。此外,长诗还将英国民歌的自由与古典文人诗的谨严融于一炉,炼就出适合表达浪漫主义情绪的活泼自然的诗体。长诗的音韵与节奏之美,也表现了诗人能让文字进行歌唱的本领。

柯勒律治的诗立意新颖,感情激荡,想象奇特,语言瑰丽,音律优美,代表了浪漫主义神秘和奇幻的一面,在技巧上则发掘了诗的音乐美。他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设,不仅影响过他的同时代人,也影响了包括和他政治态度相左的拜伦、雪莱和济慈,而且,对于时至今日的诗歌艺术探索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骚塞

罗伯特·骚塞(1774-1843)是“湖畔派”的又一个获得“桂冠诗人”称号的诗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是个大好人。但在文学和政治名声方面,比较可疑,是一个御用文人,每逢英国王室特殊典礼时为其写一首诗。他一生写有许多抒情叙事诗,取材于中古和异域,充满神秘色彩,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逊色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他的长诗《审判的幻影》歌颂乔治三世,取悦英国王室,为拜伦所嘲讽。 新崛起的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代表诗人是拜伦(Byron)、雪莱(Shelley)和济慈(keats)。他们是积极浪漫主义者,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1792-1822)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最浓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长诗《麦布女王》用梦幻和寓言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对宗教和私有制的谴责和变革社会的愿望。长诗《伊斯兰的起义》抨击了专制暴政对人民的压迫和血腥屠杀,歌颂了革命者的反封建斗争。他还写有《钦契一家》、《 西风颂 》、《云雀颂》和《自由颂》等大量的诗篇和诗剧,以及著名的论文《诗辩》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ed》)是雪莱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雪莱在诗歌中表达了反对专制暴政,歌颂反抗斗争,展望自由幸福社会的政治理想。拜伦(1788-1824)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济慈(1795-1821)是一位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受华兹华斯等人的影响,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

1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与拜伦齐名的诗人和政治家。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称他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社会主义的急先锋”。雪莱19岁时写就的《无神论的必要性》和20岁时写成的《告爱尔兰人民书》等两本政论著作,在当时的英国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雪莱的代表作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对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作了新的虚构,增加了一些象征性的形象,把普罗米修斯和宙斯妥协的结局改为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罗米修斯,推翻宙斯的暴政。普罗米修斯被塑造成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形象。作品借助神话形式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并最终取得胜利;同时还详细描写了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象。整部诗剧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雪莱的政治色彩浓郁的长诗还有《麦布女王》和《伊斯兰的起义》等。在这些诗篇中,雪莱揭露和谴责封建暴政及教会的罪恶,否定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剥削,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这些诗篇艺术上体现出澎湃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和金属质感的穿越力。

雪莱还以抒情短诗著称于世。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西风颂》、《云》和《致云雀》等。这些诗歌发展了华滋华斯开创的描写大自然的传统,往往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风格时而奔放不羁,时而婉转悠扬,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象征性,比喻丰富恰当,通俗易懂。

2济慈

约翰·济慈(1795-1821)被称为“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雪莱称他为“ 最活跃、最年轻的诗人”,“露珠培育出来的一朵鲜花”。代表作《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蝈蝈和蟋蟀》和《灿烂的星》等,表现了对永恒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庸俗现实的否定,渗透着自由的精神。济慈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绘画美(色彩感)和雕塑美(立体感),显示出唯美主义的倾向。他短短五年的创作生涯在艺术性上使英国诗歌达到了辉煌。

3司各特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奠基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奠定他的文学史地位的是他的一系列被称为“苏格兰风味”的历史小说,其中《艾凡赫》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取材于十二世纪末的英国,通过主人公萨克逊贵族后裔艾凡赫的冒险经历,描写了比武、攻打城堡、骑士爱情、绿林侠盗的生活等场面,反映被征服者萨克逊贵族和征服者诺曼贵族之间的矛盾,再现了十二世纪英国的民族矛盾、民族风尚和各阶级的生活。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作出了三点开创性贡献:一是把民族风尚描写融入历史小说中,二是运用普通民众作为历史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寓历史小说于鲜明的时代气氛中。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很多欧美小说家。

4奥斯丁简·奥斯丁(1775—1817)是代表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渡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中产阶级四对恋人的婚姻爱情故事,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表现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且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一形象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而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语言经过锤炼,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奥斯丁的作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885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