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评论

挪威的森林评论,第1张

这本书我只看过一点,所以不能说我个人的看法。我找个篇自己认为还不错的评论给你。

〖评论〗《挪威的森林》----不完整的过去

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

    

   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

    

   那么,为什么?

    

   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只有这些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小说这个不完整的容器里。

  

   这句话出现的这部小说的开头的某个部分,一直在想,这个句子,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的故事,但我知道,记忆是种循序渐进的回忆方式。我们无法忘怀着些什么,因为经年累月,思念变得模糊不清,因而,忘记了最初不想忘记的初衷。只是想记住,某些人,某些事。小说是容器,装载着那些陈旧了的年华。

  

   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

  

   其实无法理解,但总觉得很有道理,通篇出现过两次,或者死是包括在生里的,只不过那是生命里的最后一幕。对我而言,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开始和结束,往往都是同时发生,无可厚非。

  

   她所要的并不是我的臂膀,而是某个人的。她所要的也不是我的体温,而是某个人的。我觉着有些愧疚,为什么自己要是自己。

  

   渡边一直这么爱直子的,只是在很久以后才发觉。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无法代替别人的位置。那有多可悲。这是段悲剧爱情,我始终这么认为。

  

   黑暗中,我几次伸出手去。但却什么也碰不到。那抹小小的光线在我指尖就快碰着的地方。

  

   《挪威的森林》是从一部名为《萤火虫》的短篇为脚本的,作者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游荡。感觉那抹小小的光线就是希望,无法触摸,代表着灰暗。或者接近绝望。

  

   这世界真是太可怕了。这班人拿了大学学位之后,便到社会上去拼命地制造更下流的社会。

  

   文中提到部分60年代末日本大学生的生活,闹暴动,想关闭学校,只是因为缺课太多,害怕被当掉,后来又主动恢复上课,人们果真虚伪的可怕。喜欢这句话唯一的原因就是很直白,说到了要害。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失望。

  

   其实开始的时候无法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产生了某种共鸣,我在想着。或许每篇文字都有其可取之处,只是需要人们认真的体会。而究竟是否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境界,则并不是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说明某种现象,获得人们的同感。

  

   对于某种人来说,爱情就是从一些很琐碎,无聊之处开始的。甚至不这样,就无法开始。

  

   文中有大段的对话,大部分喜欢的句子并不是渡边说的,而是他身边的那些人,他们是不同的角度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城市,却体会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这是否是命运的不公。我同意爱情的初始状态或许并不浪漫,只是个开始,我们在意的是结局。

  

   我们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已是不正常的。

  

   其实在这部小说的里,自己最欣赏玲子,那样豁达的女子,虽然自身也有很多精神障碍,但总觉得她谈琴喝酒的样子一定很美。特别是最后为直子弹的五十首曲子,做为特别的悼念形式,第一首和最后一首都是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

  

   我喜欢当一流的火柴盒,胜于当二流的火柴棒。

  

   说实话,阿绿的这句话给人以相当大的震撼,我开始觉得,这是个值得人心疼的女人。当一个女人懂得自己真正价值的时候,才是最值得被爱的时刻。女人与男人在心理上最大的不同,就是非常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劣,善于使自己看起来更加有魅力。此刻,那个女人就是一流的。

  

   雪云阴沉沉地低垂看,被白雪覆盖的大地和天空之间,只露出些许空间。

  

   因为对雪的深爱,没次看到这样的形容,都会觉得很美。直子每听《挪威的森林》都会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旁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象征。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失了方向。些许,空间。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的人做的事。

  

   其实并不喜欢永泽这个人,是个反面人物,极为花心的那种男人,却奇怪的拥有成功的一切条件,除了对感情的不认真之外,这个人总的来说还算是个求上进的人,因此对他的评价只能模棱两可的一笔带过。这句话虽说有些激烈,但的确是事实,同情自己的时候,就是承认失败的时候。

  

   心情无法平静下来呀,好像身体离地两三公分飘在空中的感觉。

  

   就像人们所说的,这是一部年轻的小说,成长的苦闷,无奈,恐惧,好奇,令人感动共鸣。正如作者说,有些人会喜欢这部小说,有些人不喜欢,但我们肯定热爱生命,对生命敏感的人一定喜欢。年轻的和曾经不想成长而已成长的人不会错过。 飘在空中,那就是成长的过程。我从不喜欢到喜欢,或许也证明了自己的敏感。

  

   饼干罐里不是塞满各种饼干,包括喜欢的和不太喜欢的么?若是先把喜欢的吃掉,剩下的全是不太喜欢的了。当我觉得难受时,总是这样想。目前虽不太如意,但往后就好了,先苦后甜啊。人生就像饼干罐一样。

  

   这个比喻几乎每个人都听过类似的版本,但感觉这就是选择,我们知道必定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但先后顺序也许会改变些什么。先苦后甜正是在遇到逆境的时候该想的,一直相信人生中会有快乐痛苦,我们只是有时侯大量的挥霍了快乐,因此疼痛的时间也会相对加长。

  

   周围纵然黑暗,只好静观其变,等候眼睛适应那种黑暗了。

  

   黑暗,怎样面对。人人都有这种经历,但人人却未必用相同的方式面对。顺其自然不适合在这时候出现,随遇而安或许更合适些。我们在生命中会遇到太多黑暗,但总是要有对光明的期待,否则将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

  

   这部小说是在南欧写的。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作者在希腊的未可诺斯岛开始动笔,一九八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在罗马郊外的公寓酒店完成。十几年前的作品,对现在的人们来说依然会带来某些震撼,爱情总是令人深刻,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作者的印象只限于开篇的那些成就和曾经的一篇文字,也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颇为久远而一直读不下去。这次因为要写这篇书评才认真而耐心的仔细读完,到结尾的时候,才觉得好象太短了,总有些意由未尽之感。

  

   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慢慢被情节引导,由不喜欢到喜欢是个美妙过程。对我而言,也真的了解了为什么人们一直传诵着这部小说。正如作者所说,希望这部作品比其本人流传更久。另外一直觉得安妮的很多感觉与村上的有异曲同工之感,相对来说,很多作者在开始写字的时候,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安妮的作品里会有村上和杜拉斯的影子。

  

   开始欣赏村上的感觉,那很真实,也是我一直所推崇的文字情结。

  

   《挪威的森林》,相信会是一部传世之作。

如果是我的话,我觉得最浪漫的**是《泰坦尼克号》。我相信这部**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也都是大家经常去观看的一部**。虽然说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了,但是这部**在整个**史上面的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觉得这部**特别浪漫,完全是因为它里面的一个经典的桥段,也就是女主角和男主角站在桥上面去张开手臂的那一个桥段。当然了,这样的一个情景也是让整部**得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升华作用。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The Beatles

提起村上春树,你会想起什么?

不喜公众活动,与妻子过着低调的生活,热爱跑步和古典乐、爵士乐,诺贝尔文学奖常年陪跑。最近他受到中国读者关注是因为发表《弃猫》,对外公布了其父亲曾是侵华日军,承认其父杀害中国俘虏的往事,公开呼吁“继承历史”“不能忘掉过去”。

提起村上的作品,你会最先想到哪一部?

我想绝大多数中国读者的回答会是《挪威的森林》,这无疑是村上春树在中国流传度最广的小说,但这部小说恰恰不是那么“村上”,与村上其他情节荒诞的虚构小说不同,是他作品中非常写实非常特别的存在。2010年越南导演陈英雄还将其改编成了同名**。

认识这本书的人多,但读过的人却少,真正读懂的人更少。在阅读这本小说之前,你也许听过关于它的种种标签:青春恋爱小说,三角关系,致敬甲壳虫乐队,露骨的性爱描写……

你也许不能理解男主角同时爱上两个女孩的心境,也许不懂作者描写往事到底是想表达什么,但你一定不会否认,这本书关于“青春”,关于一去不复返的悲伤的迷茫的青春。

小说的开头是37岁的渡边乘坐飞机,听到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于是陷入对青春和往昔的追忆。他首先想起的,是曾和直子在草地相拥:

就算在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

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

风吹过草原,轻拂着她的发,然后往杂树林那头遁去。

顺着这片耀眼的青绿,读者便和渡边一起,缓缓走进了他已然逝去的青春岁月。

木月: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木月是渡边高中时期唯一的好友,那时木月、直子、渡边三人常常在一起。渡边眼中的木月,是个脑筋好、口才好的人,与他在一起,会不知不觉地感到自己的人生充满趣味。

在平平无奇的一天,木月和渡边打完桌球后,晚上便在自家汽车里自杀了,一切都毫无征兆。木月的死无疑是渡边青春时代沉重的创伤事件,渡边常常痛苦地回忆起事发当天好友身着的衣服和说过的话语。

如果生命是一棵大树,那么青春时代,就是枝叶最为蓬勃生长的时候。青春,作为生的顶峰,似乎站在了死亡的对立面。对于这时的青年来说来说,死亡是什么样的概念呢?

对于渡边,死亡是遥远而模糊的,但对于木月,死神的阴影似乎早已笼罩在他光鲜的肉体之上。

渡边曾认为自己与死处于对立的两端,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生,然而自从木月自杀的那个晚上开始,他认识到死已不再是生的对立,死早已存在于我们的体内。死亡,不仅困住了死者,还在生者体内埋下了悲伤的种子,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下去。

好友离世的巨大悲伤已经融入了渡边本身,成为了读者理解他的关键部分。表面上渡边或许是个十足自我的人,他整日自顾自地读书听音乐,对不只一个女孩钟情,说着一套不疼不痒的话,没有什么鲜明的立场和责任感,仿佛世界与他无关。渡边本就是我行我素的独行者,在唯一的好友去世后,更是把心门紧闭,将自己封闭起来:

开始我的新生活时,我知道只有一件事是自己该做的。亦即凡事都不能想得太深,凡事和自己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我决定将过去的一切忘得一干二净……

有人认为他只是顾影自怜,但我认为这些都可以解读为木月之死的PTSD。在最好的年纪失去最好的朋友,他于是不再轻易向人敞开心扉,这样就可以避免孤独和伤害。逃避人生,也就是逃避介入过深带来的悲伤,如果不曾热烈地活着,也就不会悲痛地失去。逃避生,也就是逃避死亡。

木月的死不仅让他唯一的好友渡边陷入了对生死和自身的不安,更是让他的初恋直子的心灵遭受了不可挽回的创伤:

如今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奇妙的日子。在生的正中央,一切事物都以死为中心,不停地旋转着。

木月是全本书悲伤的核心部分。渡边大学时期爱上直子,可以说是一种潜意识里对死者的追寻和迷恋,直子出现心理疾病并最终自杀,也可以视为在漫长的孤独中煎熬之后的最终的殉情。

直子: 我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我希望你永远记得我,永远记得我这个人,我曾经在你身边。”

这是渡边回忆里直子一再叮嘱拜托他的事情。直子如是说,仿佛宣布着自己的命运。直子,美丽而悲戚的直子,承受着多重的悲伤和孤独,循着她注定的宿命,在如她内心世界一样昏黑的森林里自缢而死。

直子小时候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姐姐,成绩好体育好性格好人缘好,是人人都会喜爱的阳光美少女。直子的姐姐有时也会自己躲在房间消沉整日,但第二天就会恢复如初。可就是这个天使一般的姐姐,在毫无征兆的一天被年幼的直子发现自缢死于家中。这是直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道阴影。

木月和直子是真正的青梅竹马。两人在对爱和性还没有具体概念的年纪就发展成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他们仿佛生存在乌托邦孤岛上的恋人。这种究极的亲密使得他们难以再与他人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渡边单向地迷恋着直子,直子的心却始终只属于木月。但荒谬的是,直子爱木月,却始终无法与之顺利结合;不爱渡边,但身体却能够接受他。这里可以看出直子身上性与爱的割裂,突出了她内心的纠结与煎熬。

“我们两人是一种不能分离的关系……我俩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所以对我们来说,你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你的意义就像链条,把我们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链条。我们企图通过你来努力使自己同化到外部的世界中去,结果却未能如愿以偿。”

木月的突然自杀与直子的姐姐如出一辙,这是对直子的第二次重大打击。在爱人的离世后,直子的灵魂被狠狠地啃噬了一半,孤零零地面对外面的世界,她从此变得束手无策。

“如果木月还在人世,我想我们仍在一起、相亲相爱,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或许,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账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我们在应该支付代价的时候没有支付,那笔帐便转到了今天。正因为这个,木月才落得那个下场,我才被关在这里。”

直子并不是脆弱,只是生活和命运的一再打击,让她即使苦苦挣扎,也无力自救。这个有着美丽黑发、眼波如水的女孩,听着悲怆的勃拉姆斯的女孩,最终在幽暗的森林里结束了自己悲伤的生命。

书中的多个人物都选择自杀作为生命的终点。在世界文学中,日本文学更加突出地带有自杀情结。如果说太宰治式的自杀是对理智生活的离经叛道,三岛由纪夫式的自杀是青春肉体对美的献祭,那么村上式的自杀就是关乎人类神秘幽暗的内心世界。

读者一定会像渡边一样愤怒地发问:为何那么美丽的身体会生病死去呢?

像直子的姐姐、木月、直子这些表面上健全的人,把阳光和快乐奉献给别人,自己的内心却始终受着不为人知的煎熬,他们究竟看透了人生什么样的虚无,受到了怎样的召唤,以至于不再能承受生命的重量,才用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世界?内心的悲伤和孤独究竟可以通过自我或者他人拯救吗?

把美丽的直子摧毁给读者看,不仅是悲剧感的需要,更是作者在叩问读者的心灵:我们如何对抗死亡的悲伤?我们如何背负着永远失去着所爱之人的悲伤勇敢面对人生?

绿子:我喜欢你就像喜欢春天的熊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正一个人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这是渡边对绿子说的情话,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村上体”,是《挪》最著名最浪漫的段落。

如果说直子面对伤痛的方式是悲观的,那么绿子就是积极乐观的,她就是“百分之百的女孩”,像一道春天的光,照进渡边的生活,让整本小说鲜亮起来。

绿子无疑是书中最可爱的女性角色,她留着活泼的短发,大方地向渡边表达好感,毫无顾忌地谈论革命和色情**。这个像小鹿一样的活力美少女渴望着完全的爱:

“我渴望拥有完全的爱!能让我觉得够了、饱了,能够说‘谢谢这一顿饱餐’那样的爱。一次就好!仅仅一次就好!因此我私下决定,要自己去寻找一个永远都会百分之百爱我的人。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就下了这样的决心!”

在一个美丽的午后,绿子和渡边饭后在阳台上无忧无虑地弹吉他、喝啤酒、唱歌,不顾附近街坊的火灾的混乱,相拥而吻。这样“不包含任何危险性”的吻和情愫,几乎是一生仅能体会一次的青春之恋。然而渡边苦恋着直子,承受着和她一样的悲伤,面对绿子象征的幸福生活,他本能地感到退缩和犹豫。这让绿子感到为难。

“你一直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咚咚咚地敲门叫渡边,你仅仅是抬抬眼,又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

在渡边的低谷时期,绿子一直像阳光一样陪伴着他,支持着他。但绿子自己也是承受着生活之苦的人。母亲早早因病去世,父亲也在受尽病痛折磨后去世。绿子一边照顾父亲一边读书,家境的拮据和生活的忙碌并没有让她感到绝望,她始终都充满生的希望和活力。绿子有一个“饼干罐”哲学:

“你把人生当做饼干罐就可以了。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大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先一个劲儿挑你喜欢的来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这与《阿甘正传》里妈妈的“巧克力”哲学多么相似。人生本就充满酸甜苦辣,与其向逆境妥协,不如乐观面对,品味悲伤,把玩孤独。如何面对必然背负悲伤的人生?像绿子一样就好了。她就是勇敢直面人生艰辛的勇士,是积极生活和对抗虚无的榜样。

渡边:我只是按照过去的记忆坐卧行止

渡边是全书里被村上倾注最多情感的人物,是典型的村上式男主角。他与任何事物都保持着距离,带着微妙的边缘感,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和行事方式,享受自己的小世界,是非常自我的人。因此他也具有特别的魅力,吸引着木月、永泽、绿子等等想要与他交往的人。

透过他我们可以看到村上本人青春岁月的影子: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沉浸于爵士乐和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Bill Evans,Miles Davis,Duke Ellington,Thelonious Monk,The Beatles……如果你也像村上一样热爱音乐,书中提到的这些名字你一定倍感亲切。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渡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是非常偏向西方化的。

木月和直子让渡边沉湎于悲伤回忆,而绿子、玲子、永泽等积极生活的人则鼓励着渡边勇敢追求幸福,在情感的拉扯之下,渡边在自己的青春年代,真切地感受到不安和迷茫:

一九六九年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掀掉那般的滞重而深沉的泥沼。身边的人早已经遥遥领先,惟独我和我的时间在泥沼中艰难的来回爬行。我四周的世界则面临一切沧桑巨变。John Coltrane死了,还有很多人死了。人们在呼喊变革,仿佛变革正在席卷每一个角落。然而这些无一不是虚构的毫无意义的背景画面而已。我则几乎没有抬头,日复一日的打发时光。

渡边的低迷情绪也代表了日本战后一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青年。这种低迷情绪更因为是回忆的缘故而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伤。无论国家和年代,青春的消逝,少年的烦恼,始终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小说的结尾,渡边终于走出了直子离世的创痛,在玲子的鼓励下决定与绿子一起追求幸福: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彷佛全世界的细雨下在全世界的青草地上似的,沉默无声。那段时间,我闭起眼睛,额头一直压在玻璃窗上,终于绿子开口了。她用平静的声音说:“现在你在哪里?”我现在在哪里?

我继续握住听筒抬起脸来,看看电话亭的四周。如今我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而我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唤绿子的名字。

读到这余味无穷的结局,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开篇那首《Norwegian wood》 在脑中响起。“I once had a girl……”死者或是生者,都已随着时间远去,青春已成为永远的过去时,而少年渡边在那过去的岁月里,持续着永恒的迷茫。 

木月、直子、绿子、渡边,这些虚构的人物,他们仿佛与读者的人生发生了奇妙的关联和共情。作者越是轻描淡写地平静叙述那些不可更改的青春往事,悲伤便越是不可抑制地涌上心头。

小说结束,不如泡一杯咖啡,给自己留一段安静的时光,好好消化和体会文字引发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悲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932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