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曦鹏。
歌曲《浪漫的草原》,原唱歌手是赵曦鹏,这首歌被制作成大众健身舞蹈,广泛流行于网络、民间。
《浪漫的草原》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草原上牧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蕴涵着草原人民狂放不羁、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和浪漫情怀,类似的歌曲还有:《草原上的爱》、《爱唱歌的草原》、《鸿雁》等。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教案# 导语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篇二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滚动)。
3引导在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
篇三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百度笔画笔顺软件具体化生字的书写训练;利用PPT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知识进行阐释;利用视频让学生去了解草原;利用歌曲去营造氛围,增强感情。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通过所学知识,说说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根据学过的诗歌和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谈谈对草原的映像)
今天,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草原,看看他在那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1大声的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的读音,请将你不熟悉的字词注上拼音;
○2把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多度几遍,直到读通顺,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
2、自学检查:
○1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点名读生字。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对学生多次出错的地方作强化训练。
○2用“百度笔画软件”对“襟”、“貌”、“羞”、“涩”这几个字的笔画笔顺作示范,强调书写)(笔画软件演练,学生在草稿本上模仿)
○3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点名读词语,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部分。针对本地学生对平翘舌音以及“h”和“f”分不清的情况对“柔美”、“回味”、“洒脱”、“疾驰”、“拘束”、“羞涩”、“翠色欲流”这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4小组间比赛读新词
3、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然后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的映像。(广阔、碧绿、草原人民好客等)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交流、展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根据作者的行踪所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二) 最近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魅力。
师:上次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具体的去感受一下草原的魅力。
1、 请你们结成小组,一起去草原旅游。注意不要走马观花,要用心,用情感细细的去品味。然后选择一种你认为好的方式来回报你们的学习。(比如:朗诵、画画、吟诗、唱歌、跳舞等)
2、 小组学习。
3、 学习结果汇报,交流。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并且体会“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2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句子表现的意境美)
○3小丘的美:
请学生朗读有关描写小丘的部分;
反复朗读,读出小丘的美妙之处。重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翠色欲流”意境美。
用“渲染”法根据课文描写画画你心中的草原。(请学生快速作画,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4“这种境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有没有想到关于草原的一首小诗或者即兴将你的感受用几句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5草原风光组图欣赏,多媒体展示根据课文描写展示组图,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和提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小结过渡:是呀,多美的草原呀。那里会居住着什么样的人们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陈巴尔虎旗是作者和朋友们访问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我们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
1、 我来当草原旅游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现在要带着大家去草原游玩,你需要给大家介绍有关草原的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描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结合你们预习课文时准备的资料,为你的导游工作做准备。
2、 小组合作学习
3、 展示、交流。
每一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去草原游玩,介绍那里的风土民情。班上其他同学作文游客可在导游介绍时随时提问,当导游有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回答。若有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老师将把它记录下来。等待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三)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升华主题。
师小结过渡:好一个能干的小导游呀,给我们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美,让我们体会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梦汉情深”四个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好好读读。
1、 根据提示自学。
2、 汇报,朗读。
师小结:是呀,多美的草原,多热情的蒙古人民,多么与众不同的待客方式。关于西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根据预习时在图书室查找的资料,向老师、家长了解的资料介绍祖国美丽辽阔的西部 )
(四) 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索课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吧!
师: 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生:对草原的喜欢,对蒙古族人民的赞美)
师: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情感的呢请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1:直抒胸臆,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在直接描写草原的美,从中很容易感受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生2:细致的描写,课文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草原的美景,如果不喜欢怎么能看得这么仔细,写得这么细致呢
生3:对事情的记叙,很自然,不做作,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好客、热情、大方,蒙汉情深。
师:是呀,归纳得很好。让我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结束
请大家跟着《美丽草原我的家》和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起去欣赏草原的美丽和与众不同吧!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我们介绍了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与众不同民俗风情,给我们展示了一顿西部文化的大餐。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入情入境的学习,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突破了山村孩子眼界狭窄的瓶颈,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确实有收货。同时激起了学生了解探索西部文化的兴趣,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没有打牢,在本课的学习中略显吃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关注后进生。
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主持词
男: 星光照亮长夜的道路、彩霞点燃心中的火焰
女: 山岭放飞欢畅的歌声、江河漾起笑的漩涡
男: 历史的纪念碑中,凝聚多少代人执着的求索
女:辉煌的交响乐,奏响共和国壮丽的凯歌
合:看,共和国的大地上,到处生长着爱国的热情,共和国的蓝天上,到处翱翔着未来的希望。
男:那飘动的是前赴后继的身影,那激荡的是奔腾不息的血液。从心底发出的一份对党的挚爱。
女: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隆重纪念中国***成立90周年。回顾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我们深切感到:
男: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女:只有中国***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男:只有中国***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女:只有中国***才能带领我们意气风发的走进新时代。
男: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
一、二、男: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妈妈教我的歌,这支歌伴随她走遍了祖国山河,这支歌鼓舞我建设美好家园。
下面请欣赏来自董马乡党委为我们带来的歌曲《妈妈教我一支歌》和《丰收的中国》。
三、女:
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吵着对爸爸妈妈说:爸爸抱抱我,妈妈:亲亲我,你瞧,他们是如此的调皮,却又如此的可爱,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正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幸福成长。请欣赏来自董马小学的舞蹈《爱我你就抱抱我》。
感谢小朋友们为我们带来的舞蹈,下面请欣赏由董马中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双人舞》。
四、男:
90年的峥嵘岁月
90年探询与求索
90年的光辉里程
党旗谱写了东方不老的神话
党旗 你是中华民族心中的太阳
党旗 你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航向
下面请欣赏由水头文艺队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党旗颂》。
五、女: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辛劳为民族,
***一心救中国,
***在,歌声遍地。
***在,赞歌不绝。
下面请欣赏舞蹈《金歌声声》表演者:街上文艺队
六、男:
啊,祖国!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您的悲愤;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峨;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我爱你,我的祖国!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七、女:下面请欣赏舞蹈《跳鞋》表演者:董马幼儿园。八、男:下面请欣赏《美丽的草原》表演者:后坝文艺队。
九、女: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流行于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下面请欣赏由董马小学为我们带来的葫芦丝伴舞《竹林深处》 十、男:是革命先烈用鲜血肥沃了你足下的土地,培育了你的根须,使你在春光里绽开了殷红的花瓣,点燃了你火红般瑰丽的青春。
下面请欣赏由幼儿园教师为我们带来的舞蹈《映山红》。
十一、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乡充满了无限的青春气息,山里人腰包鼓了,存款多了,水泥路宽了,新楼房拔地而起,私家车随处可见,这些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下面请欣赏由街上文艺队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党的政策好,家家变化大》十二、男:下面请欣赏舞蹈《欢天喜地》,表演者:水头文艺队。十三、女:下面请欣赏舞蹈《好溪》表演者:后坝文艺队。十四、男:我们呼唤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我们呼唤共和国的日新月异下面请欣赏来自董马中学的诗歌朗诵《党在我心中》
十五、女:小河弯弯,向东流,小河里流淌着的是不仅仅炎黄子孙的满腔热忱,更多的是我们中华儿女盼统一的不变梦想,下面请欣赏舞蹈《黄河九十九道弯》表演者:后坝文艺队。
十六、男:
下面请欣赏舞蹈《情深意长》表演者:后坝文艺队。
十七、女:
下面请欣赏舞蹈:《幸福山歌》表演者:街上文艺对。
女:九十年,暂新的中国充满了向上的力量,自由的人民编织着对幸福生活美好的梦想。
男:崭新的地,崭新的天。
女:真心的祝愿她插上爱的翅膀,与和平鸽一起翱翔。
男:欢庆的歌声就要唱响。
女:颂歌献给祖国,献给人民,想给亲爱的党。
男:祝福我们的民族日益强。
女: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男:今天晚上的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晚会到此结束了。
合:祝大家晚安。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参考资料: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参考资料:
欢腾的草原
词曲 阿勇泽让
演唱 阿勇泽让
编辑 连金梁
温柔的月亮总是总是睡在
蓝蓝的大海嗦啦呀啦嗦
温暖的太阳总是总是升起在
辽阔的草原嗦啦呀啦嗦
欢乐的小鸟总是总是爱在
草原上歌唱嗦啦呀啦嗦
矫健的雄鹰总是总是爱在
天空中飞翔嗦啦呀啦嗦
美丽的鲜花姑娘们的笑脸
开満了草原嗦啦呀啦嗦
嗦啦呀啦嗦 嗨 嗦啦呀啦嗦啸
欢腾的草原哟呀啦嗦
温柔的月亮总是总是睡在
蓝蓝的大海嗦啦呀啦嗦
温暖的太阳总是总是升起在
辽阔的草原嗦啦呀啦嗦
欢乐的小鸟总是总是爱在
草原上歌唱嗦啦呀啦嗦
矫健的雄鹰总是总是爱在
天空中飞翔嗦啦呀啦嗦
圣洁的雪莲总是开在
勤劳挺直的脊梁呀啦嗦
嗦啦呀啦嗦 嗨 嗦啦呀啦嗦啸 欢腾的草原哟呀啦嗦
敬上甘甜的美酒
祝愿朋友们扎西德勒学
献上洁白的哈达
祝愿朋友们扎西德勒学
我们一起欢呼
一起歌唱
一起来舞蹈呀啦嗦
一起追逐
一起享受和煦的阳光呀啦嗦
我们一起欢呼
一起歌唱
一起来舞蹈呀啦嗦
一起把幸福
一起把吉祥
洒向了草原呀啦嗦
我们一起欢呼
一起歌唱
一起来舞蹈呀啦嗦
一起追逐
一起享受和煦的阳光呀啦嗦
我们一起欢呼
一起歌唱
一起来舞蹈呀啦嗦
一起把幸福
一起把吉祥
洒向了草原呀啦嗦
我们一起欢呼
一起歌唱
一起来舞蹈呀啦嗦
一起追逐
一起享受和煦的阳光呀啦嗦
我们一起欢呼
一起歌唱
一起来舞蹈呀啦嗦
一起把幸福
一起把吉祥
洒向了草原呀啦嗦
我们一起欢呼
一起歌唱
一起来舞蹈呀啦嗦
#三年级# 导语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音乐《草原上》歌词、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音乐《草原上》歌词
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
马儿跑,羊儿叫,这里发光好。
蓝天高,太阳照,草原人欢笑。
马儿壮,羊儿肥,年年光景好。
2小学三年级音乐《草原上》教案
课题:《草原上》
年级:三年级艺术上学期
教学目标 :
1、《草原上》是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初步感受这一地区的民族风格。
2、内蒙古地区的音乐往往是歌舞一体的。有感情的唱好《草原上》并进行即兴编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欣赏《草原放牧》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发挥想象力。
教学内容:
1、用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
2、在悠扬的歌曲中,要求学生根据插图等资料展开联想,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3、学习歌曲《草原上》
4、边唱边表演舞蹈,表现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学会了歌曲,情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分组进行评比,看看哪组最入情。
6、聆听《草原放牧》,教师可讲“草原**妹”的故事。
7、音乐知识的学习。
创编与表演
请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部分学生来表演舞蹈,部分学生来演唱。
3小学三年级音乐《草原上》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教授《草原上》的整个过程中,力图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各种活动,把抽象的理论概念、枯燥的技能训练还原到可闻可感的音乐之中进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几点较深刻的体会:
一、科学合理,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无论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草原之行”为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紧凑而不忙乱,让学生的思维随着“兴趣”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蒙古族风光”导入了解大草原的自然景色,重在创设一种情境,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及生活环境,体验他们的情感。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里的民主意识。
为加深理解,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平等,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我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全面素养,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我的音乐课堂教学。
4小学三年级音乐《草原上》教学反思
《草原上》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册教材中一个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教学设计上,我主要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进行了综合的设计。教学过程仍以歌舞、伴奏为主要的体验音乐的方法,但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改变传统的听唱学习方式,初次尝试由视唱入手,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填词演唱。
时间证明,我的尝试是成功的。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学习任务。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增强,视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而这些也正是我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对于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种方法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我的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体现的世我对学生的透彻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所以备课中我既要备教材,更要备教学生。我的方法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这个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哪些技能进行特殊训练?一次次的定案,在反复的斟酌中,我决定刚刚的学习方法,也形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是,体验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学生面前。视与听的结合,营造了强大的震撼力,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这时拿出我自费为他们准备的筷子,边讲解边示范,很快地把他们引入音乐,变身为骄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从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主应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还有就是新学歌曲,唱我的熟练度还不够。从这也看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是真实的。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促成更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
5小学三年级音乐《草原上》教学反思
《草原上》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册教材中一个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
首先,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而是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奏来感受音的时间长短,在无形中接受了这个感知后,然后再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知道长短音的基本概念。再是做到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 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因为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因此学生们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同时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