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作家有哪些?

德国著名作家有哪些?,第1张

海因里希·海涅、席勒、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莱辛、荷尔德林等。

1、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

2、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

3、席勒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4、 莱辛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年1月22日-1781年2月15日),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著作对后世德语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5、荷尔德林

德国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杜宾根大学神学院毕业。当过家庭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小说《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

德国的民族与宗教

民族与外来人口

(一)德意志民族与少数民族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尔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尔曼部族经过近前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在前面介绍德国历史时,就想到了古老的日尔曼人,在此,不妨进一步说明一下。

日尔曼人是欧洲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世纪,他们就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他们为日尔曼人。就其历史发展而言,它可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欧地区发展,成为现在的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麦人的祖先。南方支系又分成东、西两支。东支包括哥牧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等,在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支系本身及其语言都同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之中。西支此后又形成了三个区域性集团:一是北海沿岸集团,它包括巴塔维人、佛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鲁人和哥牧人等,前二个后来成为荷兰人的祖先,后三者融合成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一支后来去了不列颠各岛,发展成为今天的英格兰人;二是莱茵—威悉河集团,其中的卡狄人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纪融合成法兰克人;三是易北河集团,其中的斯维比人后来演变为施瓦本人,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就源于此。这一支的马科曼尼人和夸迪人最终成为巴伐利亚人。到公元8世纪,除去不列颠各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外,整个西支的日尔曼人都统一在法兰克王国之中,以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德意志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今天虽然原始形态的古老部族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与部族同名的联邦州,但由于德国历史上小邦分治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继承了部族传统,并把这些传统、方言、乃至部族的性格特征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在德国,人们被分为巴伐利亚人、施瓦本人、莱茵兰人、黑森人、梅克伦堡人、萨克森人、威斯特法伦人等。人们对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伦堡人沉默寡言、莱茵兰人豪放开朗、威斯特法伦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俭用、萨克森人勤劳机灵等等。他们不仅在性格上有差异,就是在建筑和居住区的风格、日常习惯、服装以及食谱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点。

在德国还居住着少数的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国唯一的少数民族。索布族人主要居住在劳齐茨山区,他们是斯拉夫人的后裔。他们的先辈随着6世纪的民族大迁移移居到易北河和萨勒河地区,在此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化。在莱比锡大学有一个索布学研究所,专门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

在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尤其是弗伦斯堡周围居住着少数丹麦人,他们在石荷州的州议会中还占有一个席位。

(二)外籍人

我们知道在德国8180万居民中有720万人是外籍人,即平均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外籍人。在这720万外籍人中,土耳其人就占1918万人,它已成为德国外国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其次是从原南斯拉夫来的移民,有近124万人。再其次是意大利人(563万)、希腊人(351万)、波兰人(26万)、奥地利人(186万)及罗马尼亚人、西班牙人、越南人等等。德国这些外籍人主要生活在德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27%的外籍人生活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18%生活在巴登—符滕堡,11%生活在黑森州,15%生活在巴伐利亚州。而且他们之中有50%的人在德国已居住了10年以上,其中2/3的外国孩子是在这里出生的。不过根据德国的法律,外国人很难加入德国籍。但长期以来,在德国的外籍人已不仅仅是客人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成为联邦德国居民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与德国同事间的合作也是融洽的。

近几十年来,外籍雇员和企业家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每年为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创值1000多亿马克。在德国企业中共有200多万名外籍雇员,每年支付的税款和社会保险金达900亿马克,而他们得到的只有160亿马克的社会保险金。可以说德国财政支出的不少部分是由这些外籍雇员和企业家分担的。如今,在德国的一些世界性大企业中,外籍雇员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如西门子股份公司,它的外籍雇员就占到40%。

德国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劳动力缺乏,自60年代以来,大量外籍雇员的涌入为蓬勃发展的德国经济增添了其国内所无法提供的劳动力。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

对于外籍雇员和外籍企业家对德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联邦政府和德国人对此表示感谢。但是近年来,特别是两德统一后,随着经济的恶化、失业人数的增加、大量难民的涌入和人们不满情绪的增长,德国新纳粹和极右势力开始沉渣泛起,暴力排外事件屡见不鲜。单是1993年德国发生的暴力排外事件就有8109起,平均每天22起以上。新纳粹和极右势力暴力排外的主要目标是难民和移民。他们纵火烧毁移民住房或难民居住营,亵渎犹太人公墓,焚烧犹太教堂,明目张胆地为希特勒鸣冤叫屈。1992年11月在莫尔恩和993年5月在索林根发生的两次针对外国人的凶杀案,有8名土耳其妇女和儿童被焚身亡。这一重大恶性暴力事件震动了德国和全世界。这种排外活动既反映了一部分德国人对现状的不满情绪,也反映了新纳粹、极右势力在统一后的德国有所抬头,它造成了德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德国的国际声誉。最令人担忧的是,据对一系列仇外事件的肇事者及嫌疑犯的调查,其中70%以上的人年龄不道20岁,30%以上是不足18岁的年轻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平低下,失业者的比例较高。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并非都是新纳粹和极右势力组织的成员,也无共同动机或政治概念,他们只是感到德国人受“外国”人、尤其是申请避难者的威胁和吃了他们的亏。他们的这种排外情绪被新纳粹和极右势力利用,并在其操纵和唆使下,采取了极端主义的犯罪行为。

德国新纳粹和极右势力重新抬头,暴力排外事件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原因的。

二战后法西斯主义思想在德国并没有被彻底肃清,它仍深深地残留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日尔曼人种优越论仍有相当的市场,这种思想一遇到适合发展的环境便会乘机抬头。

两德统一后,德国进入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新时期,它对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

统一后,德国背上了东部这个沉重的包袱,经济不断滑坡,失业率扶摇直上,难民潮汹涌,东西部矛盾尖锐。西部居民认为他们为统一付出的代价太大,平均每人每年要为此多付出3000马克。而东部居民则普遍感到,统一后他们沦为“二等公民”,同工不同酬,受西部人的歧视,因而有一种失落感,特别是年轻人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信心,悲观情绪日甚。在急剧的社会政治动荡中,年轻人丧失了原有的价值标准、思想方向和伦理观念。而新纳粹和极右势力在所谓“民族主义”的掩护下提出的一些口号正迎合了这部分年轻人的心理,使之成为新纳粹的工具,盲目排外、仇外。

德国的统一改变了德国昔日在欧洲的地位和作用,一些怀旧的极右分子想重新支配欧洲,拉起了所谓“民族主义”的大旗。他们煽动青年人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鼓吹日尔曼种族优越论,把矛头直指外国人,提出了“德国人的德国”的口号。从历史上看,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非但未能给欧洲带来持久的和平,相反地却一再把欧洲拖向战争的深渊,它是保持德国和欧洲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危险。

新纳粹和极右势力的沉渣泛起及一系列暴力排外事件,为德国广大公众敲响了警钟。它使得人们行动起来,采取坚决手段,谴责这一犯罪行经,维护统一德国的社会安定。

在新纳粹暴力开始之初,德国政府并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他们认为极右党派只是昙花一现,成不了大气候,因而也未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由此致使新纳粹的凶焰逐步升级,气势更为嚣张,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近几年科尔政府为了维护德国的威望和利益,公开承认极右势力的暴力排外活动是“德国的耻辱”,明确表示他谴责仇外活动,要毫不留情地追究并严惩这些暴力行为,并对极右暴力组织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缔了极右的新纳粹组织。德国举行了一系列群众集会,在慕尼黑举行的群众集会有几十万人参加,这是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群众集会。集会上人们谴责极右势力的排外行为,并手持点燃的蜡烛拉成手链,以此来表达德国人对外来移民的关心及对暴力排外活动的抗议。

在对极右势力严惩的同时,联邦政府还提出了一系列与仇外行动作斗争的青年计划,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极端主义与仇外行动的宣传运动,以此来限制有政治动机的暴力行为的泛滥。

超越国界的德语

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尔曼语族,它与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荷兰语及英语均为亲属语言。德语语法较难掌握,句形为“框形结构”,动词(谓语)放在句首或句尾,其他句子成份(如宾语、表语、状语、副词等)放在句中。德语还根据人称和时间的不同,动词要变位和变时态,名词要变格,而且名词还有性属之分。虽说德语的语法比较难,但它的单词还是比较容易书写和记忆的。一般来说,只要发音准确,就能正确地书写。

在德国,标准德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早在标准德语形成之前,在今日德意志地区存在着许多日尔曼部族的方言,如法兰克语、萨克森语、巴伐利亚语等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语只存在于各个地方方言之中,并且只是平民百姓使用的语言。作为社会上层人物的学者、传教士和权贵们,他们不用德语,而是用拉丁语交流。最早的德语文字记载是一本小小的拉丁文—德文词典,它出现在公元770年左右。德语自其文字出现之日起,就为封建上层人物所垄断,并以诗歌语言的形式为主,这一形式是平民百姓所无法掌握的,而且对德语成为统一的文化语言形成阻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6世纪,在此之前的德文,不是今日德国人所能看懂的,人们要像学外语那样学习,才能看懂这些古代德文。

到15-16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德语已为广大市民所运用,统一的、大众化的语言文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1522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者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的出版成为标准德语形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随着出版业的兴起以及各种书籍的出版,德语散文体替代了古代诗歌语言。17世纪以后,德语语言学家、诗人、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使德语在表现能力、结构严谨、修辞优美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席勒、歌德、莱辛、海涅等一代文豪诗圣也因此登上了世界文坛。他们为统一的、完美的、大众化的德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德语也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语言词汇方面,德语词汇已超过1000万,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在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今天的德语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衡量,都可同法语、英语相媲美,它已成为世界语言之林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

我们在前面曾谈到德国古老的部族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差异,其中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各自的方言。德国的方言很多,人们可以从绝大多数德国人的方言和口语上辨别出他来自何方。尽管在二战后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广播、电视等也得到了普遍推广,但方言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巴伐利亚人和一个下萨克森人用他们纯粹的方言说话,那他们必须需要一个翻译才能听懂彼此的话。在德国,北方人一般将标准德语,如汉堡人将的德语声音清脆洪亮易懂。最不好懂的是南德人讲的施瓦本德语,那就像北京人听广东话,不知所云。正是由于德国存在着众多的方言,所以一个学过多年德语的外国人,即使德语学得再好,在他初次踏上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区的土地时,也会感到发怵。

世界上有一亿多人以德语为母语,除德国外,将德语作为母语的还有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的绝大部分地区、意大利的南蒂罗尔、比利时的小部分地区、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及卢森堡沿德国边境地区等等。目前,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使用德语,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普遍认为已超过一亿人。虽然德文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作用较少,但它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却是比较重要的。世界上出版的每十本书中就有一本是用德语写成的。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居世界第三位。而在将别种文字译成德语方面,他是当仁不让地占据首位。

宗教信仰与宗教团体

(一)基督教在德国

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在全国大约有将近5800万人信奉基督教两个教派中的一个。其中大约2950万人信福音新教,2800万人信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属基督教其他小宗教团体,如福音会-卫理会教、浸礼会、老天主教会、门诺会、贵格会和救世军等,这些都是自由教会。

在德国,新教教徒在北方占多数,南方则多为天主教教徒,但在一些州,如巴登——符滕堡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则是两个教派势均力敌。不过总的说来,教徒中是老多新少。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教的人正在减少,尤其是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只是在出生后去教堂洗礼,长大成人后很少去教堂做礼拜。对于他们来说,宗教节日就是假日,届时他们多是出远门度假,而不是去教堂做礼拜。

目前,在德国共有24个州立基督教会和27个教区、42万名神职人员。德国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教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两个牧师从事教会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在德国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国家同教会的关系

德国今天基督教教派的划分以及它同国家的关系源于宗教改革时期。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使新教和天主教一样得到承认,并规定了“谁的地盘,谁的宗教”的原则,各邦君主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1618-1648年,新教与天主教进行勒30年宗教战争,最终签定了《威斯特法伦和约》。和约给予了各阶层人民自行决定其宗教信仰的权力,但国家同教会间的紧密联系,即君主同时也是各自邦国的最高主教这种状况并未改变。直到1919年魏玛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才最终完成了政教分离,但国家与宗教的联系仍未完全消除。

在德国没有国家教会,即国家对教会没有行政监督作用,国家对宗教信仰持一种中立态度,但教会并不是一个私人团体,而是同国家保持有伙伴关系的特殊形式的公法团体。在现实生活中,教会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政党。教廷通过同国家签定协议与和约来处理它与国家的关系。为了在联邦政府和议会面前代表自己的利益,各教会在波恩驻有自己的全权代表。教会有权要求国家提供财政帮助,教会办的幼儿园、医院、学校的费用全部或部分是由国家承担的。在德国,教会从事的慈善事业遍布全国。天主教有24033个社会福利机构,重点是医院和幼儿园,其拥有113683个床位,工作人员407万人。新教有27885个社会福利机构,拥有912万张床位,有326万名工作人员。德国75%的养老院在教会控制之下,教会是仅次于全国公共机构的第二大“雇主”,提供有120万个工作岗位。由于教会办的青年旅馆、教会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收费比较便宜,因而深受人们欢迎。如今,教会的社会福利和慈善活动已成为公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国,教会有权向教徒征税,通常由国家以报销费用的方式代理征收,教会的后继神职人员也多在国立大学中接受培养。在聘任神学教授方面,教会拥有发言权。

今日的德国,尽管青年对宗教的信仰不像老年人那样虔诚,每年还有几十万人退出教会,但宗教仍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德国社会的宗教气氛还是很浓重的,单纯的全国性的宗教节日就有13个,如三圣节、狂欢节、复活节、圣体节、圣诞节等等。每逢这些节日,全国都要放假,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

(三)宗教团体

1福音新教教会

这是一个由24个基本上独立的路德教派、联合教派和革新教派的分会组成的联盟。1991年它成为全德范围上的联合组织。它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德国福音新教教会理事会,最高立法机构是教会代表会议,其中央行政管理部门是设在汉诺威的教会办事处。

2天主教会

统一后的德国,天主教有27个主教区,其中有7个大主教区。其大主教、主教和副主教有70多位。他们通过参加每年春秋两季召开的德国主教会议全体大会,就一些共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大会的秘书处设在波恩。当今教皇约翰内斯保罗二世曾于1980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访问联邦德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保罗二世的访问对世界基督教教会运动和促进国家同教会间的对话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德国每两年更替举行德国天主教代表大会和德国福音新教大会,以此来加强教会的影响,引起社会对教会的关注。平时就是通过大量的慈善工作来扩大教会的影响力。不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有自己从事慈善工作的专门机构。天主教进行慈善工作主要是通过德国慈善协会,新教是通过教会救济署。教会用于慈善救济事业的资金主要靠善男信女们的自愿捐赠。此外,就是办医院、养老院、康复院、幼儿园、学校等。虽说这部分资金全部或部分来自国家。但这些活动已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难以替代的社会福利活动,它填补了国家在此方面的空缺,因而深受公众欢迎,反过来这些慈善活动也极大地扩大了教会的影响,加深了它对国家的影响力。

3其他宗教团体

在德国除福音新教、天主教两大宗教团体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宗教团体。其中主要有“自由教会”,这是一个具有自愿性质的教会,加入这种教会由自己决定,而不是在儿童洗礼时由家长决定的。福音会-卫理会是最大的自由教会,此外还有浸礼会、老天主教会、门诺会、贵格会和救世军,这些教会仍属基督教范围。

“犹太”既是宗教教派,又是种族的名称。二战前,约有50万犹太人居住在德意志帝国,在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之后,今天生活在德国犹太区的犹太教徒只有约5万人。最大的柏林犹太教区有近1万名教徒。其次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有6000名,慕尼黑有近5000名。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莱比锡的富有传统的犹太教区集中了一些犹太教徒。此外,还有一些生活在非犹太区的犹太人。在德国,各犹太教区的最高组织是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创建于1979年的海德堡犹太学大学是一所专门从事犹太学研究与教学的高等学府,该大学有一个中央档案馆,它是由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于1987年承办建立的。在此档案馆中存放着有关犹太人历史的相关档案,它为人们从事犹太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们知道在德国的8180多万居民中生活着720万外国人,他们在迁到德国的同时,也把他们的宗教带到了德国。今天在联邦德国约有170万穆斯林教徒,他们大部分是土耳其人,而且已成为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大量外籍雇员的到来,是德国出现了一些原本没有的宗教团体。

(四)宗教建筑

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基督教不仅是人们普遍的宗教信仰,而且在其近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客观上它为德国留下了一大笔文化遗产。那些遍布全国各地的金碧辉煌、风格各异、傲然屹立的大教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建筑标志,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德国人的建筑天才,是德国传统的象征,吸引着大批外国游客的到来。有关德国古老的教堂建筑,我们在后面另辟章节作详细叙述。

作为专业人士,诚恳地劝一句法语好

首先,德语比法语难学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为什么不推荐学德语:

1德语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大量优秀的德语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即使学得再好,岗位实在有限,而学德语的人才却在猛增

2德国企业和国内大量使用英语比如西门子等,工作语言是英语,旅游时机场人员都主动和你说英语德国不重视自己的语言的保护而法国人拒绝说英语,法国的企业也是用法语作为工作语言这是法企的一个巨大优势而德语专业的同学,去德企找工作的优势几乎为零 (除非做德语秘书/助理,一个企业也往往只需要一个,还需要长得漂亮)

3去德国留学很麻烦,手续很烦琐,有APS审核,UNI-ASSIST等等,而且现在德国大学开始收学费去法国留学不仅相对简单无学费,而且不用保证金(去德国一年7-14万)最重要的是,你如果你本科学德语,去德国直接读硕士就只能读德语言文学或者对外德语,回来就业很差如果想换专业就要在德国从本科从头读起而如果你本科学法语,金融新闻传媒什么的都可以直接转专业读硕士这点非常重要

4法语应用广泛,我国和非洲发展中国家有大量合作项目,找工作不愁,实在不行还可以派去非洲说德语的国家主要就是德国奥地利和瑞士,领域基本限于外交,外贸和机械类只能局限于这几个小国,一旦找不到就失业

5法国的文学艺术音乐都是非常有造诣的,非常多我喜欢的歌手都是用法语唱歌的德国的流行音乐,都是重金属摇滚,基本上是垃圾此外法国的艺术,印象派,浪漫主义文学等等,都非常美通过学法语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德国的文学,生硬无趣琐碎,实在无趣语言背后更多的是文化德国基本上是个快要失去自己文化的国家在美国人眼里,法语是高雅优美的德语则是村夫的语言

6德语和英语冲突太大一个是学好德语需要占用你太多的时间,再一个因为德语和英语同属于日耳曼语系,彼此干扰太大,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常人无法做到两者均学好但找工作时英语比德语还要重要

如果看了这些你仍然觉得学德语好,我佩服你的勇气学德语要作好准备:一个是要苦学,因为德语非常之难一个是在学德语的同时一定要自修一门别的专业,否则就找不到工作再者一定要把英语学好如果纯靠德语吃一辈子饭,那样德语要好到至少达到高翻水平

首出德语歌剧是德国作曲家海因里希·许茨在1627年所写的《达芙妮》,但曲谱已经散佚。直到18世纪为止,意大利歌剧对德语地区一直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过本土形式也非停滞不前。1644年,西格蒙德·施塔登(Sigmund Theophil Staden)首创了歌唱剧,以音乐化的对白代替意大利歌剧宣叙调的地位。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汉堡的白鹅市场歌剧院(Theater am Gänsemarkt)成为了德语歌剧的中心,上演了不少赖恩哈德·凯泽尔(Reinhard Keiserin)、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和韩德尔的作品。然而不少作曲家,如卡尔·海因里希·格劳恩(Carl Heinrich Graun)、约翰·阿道夫·哈塞(Johann Adolph Hasse)以至后来的格鲁克,甚至韩德尔本人,都选择以外语谱写歌剧,尤以意大利语为多。

莫扎特的歌唱剧,1782年的《后宫诱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和1791年的《魔笛》,被视为德语歌剧在国际歌剧市场立足的重要突破。而在法国大革命思潮的影响,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成功延续了德语歌剧的发展。而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则成功开创德语浪漫主义歌剧的先河,成功抵抗了意大利美声歌剧的浪潮。而在1821年首演的,充满超自然力量的气氛的《魔弹射手》,更彰显了韦伯制造戏剧效果的天赋能力。当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还包括海因里希·马施纳(Heinrich Marschner)、弗朗茨·舒伯特、罗伯特·舒曼和阿尔伯特·洛尔青(Albert Lortzing),然而最著名的德语巨匠,当数理查德·华格纳。

华格纳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富革新性和争议性的作曲家。在韦伯和梅耶贝尔的风格影响下,华格纳最终发展出混集音乐、诗词和美术于一身的“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新概念。在后期的成熟作品中,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帕西法尔》,华格纳“废除”了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停顿,将歌剧化为旋律不休止的乐剧。同时华格纳相当强调管弦乐团在歌剧中的角色和能力,更通过在乐谱上罗织主导动机的网络,不断重复与个别角色和戏剧概念有关的主题旋律。另一方面,华格纳更尝试突破传统的音乐理论,如音调以及和声,以求更大的表达空间。华格纳更尝试将哲学观点嵌入自己的歌剧作品当中,常常以德意志和凯尔特传说为基础编写歌剧。最终华格纳更在拜罗伊特修建自己的剧院,参照自己的歌剧需求设计,专门上演自己的歌剧。

歌剧在华格纳以后便不能以同日而语,而华格纳的传奇成为了很多作曲家的沉重包袱。但理查德·施特劳斯却能成功吸收华格纳的概念,发展出令人惊异的新方向。他先以极富争议性的《莎乐美》声名大噪,既而以灰暗的《厄勒克特拉》把和声推到极限。但此后施特劳斯来了个大转向,把华格纳的风格混合莫扎特的风格和维也纳圆舞曲,炮制出了巅峰之作——《玫瑰骑士》。施特劳斯其后不断推出风格各异的歌剧作品,不少由著名诗人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提供辞本,直至1942年推出《随想曲》为止。20世纪值得一提的德语歌剧作曲家还包括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保罗·兴德米特、寇特·威尔和意大利出生的费鲁西奥·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而阿诺德·勋伯格和其弟子在歌剧方面的创新则会在现代主义一节中讨论。

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

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17岁发表诗剧《阿尔芙索尔》,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

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

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

扩展资料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皇帝的新衣》。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冰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结合专业选择外语才是最佳选择。由于德语在很多专业都有所设计,欧洲很多人都学德语的,美国也有很多人学,虽然不像学西班牙语那么火。法语在非洲很广泛,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愿意在非洲工作。

德语和法语的难度及用处

1难易程度:德语大于法语:德语的名词有三个性(阴性/阳性/中性);法语只有阳性和阴性。因此,德语单词要更难记!德语的语法和动词变位都是学习中的难点,法语在语法和词汇上与英语类似,德语语法则与英语相差较大。

发音发面:都有一个麻烦的小舌音R,此外,法语为大舌颤音 德语为小舌颤音;一般来说,法语说起来很柔和,比较好听,有着“世界最美语言”之称;德语就不是那么悦耳了。

运用方面:法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了法国,还有加拿大魁北克省、摩纳哥比利时、瑞士,以及越南、非洲一些国家也说法语;联合国的文件也会有两个版本:英语和法语。德语除了德国,还有奥地利,瑞士大部分,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法语也通用)。

2难易程度,有难到易:德语-法语-西语。这也是由难听到好听的排序,个人感觉,德语真难听。太硬了

至于用处,德语在欧洲的适用面比较广,当年的奥匈帝国还是地域比较广的

法语,主要在法国和周边的几个国家的靠近法国的地区,还有他的曾经的殖民地(西非,北非为主)

西语,西班牙,和南美大部分地区

楼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客观的说,现在升温的是西语

能不能学到东西,那就看你自己的喜爱程度和努力程度了

学法语比德语好的原因

1德语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大量优秀的德语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即使学得再好,岗位实在有限,而学德语的人才却在猛增

2德国企业和国内大量使用英语比如西门子等,工作语言是英语,旅游时机场人员都主动和你说英语德国不重视自己的语言的保护而法国人拒绝说英语,法国的企业也是用法语作为工作语言这是法企的一个巨大优势而德语专业的同学,去德企找工作的优势几乎为零 (除非做德语秘书/助理,一个企业也往往只需要一个,还需要长得漂亮)

3去德国留学很麻烦,手续很烦琐,有APS审核,UNI-ASSIST等等,而且现在德国大学开始收学费去法国留学不仅相对简单无学费,而且不用保证金(去德国一年7-14万)最重要的是,你如果你本科学德语,去德国直接读硕士就只能读德语言文学或者对外德语,回来就业很差如果想换专业就要在德国从本科从头读起而如果你本科学法语,金融新闻传媒什么的都可以直接转专业读硕士这点非常重要

4法语应用广泛,我国和非洲发展中国家有大量合作项目,找工作不愁,实在不行还可以派去非洲说德语的国家主要就是德国奥地利和瑞士,领域基本限于外交,外贸和机械类只能局限于这几个小国,一旦找不到就失业

5法国的文学艺术音乐都是非常有造诣的,非常多我喜欢的歌手都是用法语唱歌的德国的流行音乐,都是重金属摇滚,基本上是垃圾此外法国的艺术,印象派,浪漫主义文学等等,都非常美通过学法语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德国的文学,生硬无趣琐碎,实在无趣语言背后更多的是文化德国基本上是个快要失去自己文化的国家在美国人眼里,法语是高雅优美的德语则是村夫的语言

6德语和英语冲突太大一个是学好德语需要占用你太多的时间,再一个因为德语和英语同属于日耳曼语系,彼此干扰太大,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常人无法做到两者均学好但找工作时英语比德语还要重要

张帆,女,1977年9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4-1998年 青岛大学德语系 本科

1996-1997年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获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奖学金

1998-2001年 上海同济大学德语系 硕士

2000-2001年 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奖学金

2001-2004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博士

2003-2004年 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德国DAAD博士联合培养奖学金

2004年- 执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2006年 聘为副教授

访学研修:

2007年3月 德国柏林国际文学论坛翻译研讨会,德国外交部资助

2007年6-7月 德国弗莱堡歌德学院教师研修,德国歌德学院资助

2008年6-7月 瑞士国际德语文学研讨会,瑞士文化基金会资助

2008年7-10月 德国洪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德国DAAD资助

主要研究方向:德国浪漫派文学、德国女性文学

翻译通常是指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的人就被称为翻译家。翻译家是专门从事翻译活动的杰出翻译者,以跨语言翻译或翻译理论研究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在语言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975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