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出头刚工作的时候,我在工作的城市认识了一个拉拉(对于女同性恋的昵称)。
头条@LoveMatters谈性说爱
我们都不是本地人,是通过BBS上一个共同熟人认识的,尽管根本不熟也没什么共同话题,却因为缺少朋友寂寞无聊而约了见面。
她告诉我,女孩比较容易被带弯
第一次见面她就向我出了柜,说自己跟那个共同熟人(女生)曾经是情侣关系,并简单说起了新女友的状况,和其中的一些感情纠葛。
最后一次互通近况时,她告诉我已经跟女友分手,同一个男人交往并准备结婚,两人相处得很不错。那时,我对她性取向的转变已经不怎么吃惊了,因为初次见面出柜时,她就向我坦白过自己原本是直的,被现在的女友追求而“带”进拉拉圈的。 “女孩子比较容易被带弯”,她这样说。
我们最终失去了联系,但她第一次给我种下了“女孩的性取向流动性高”这一印象。自那以后,不知是自我印证的预言,还是突然打开了新的观察视角, 我身边零星但不断地出现在不同性取向之间自由穿梭的女孩子。
头条@LoveMatters谈性说爱
在不同性取向之间自由穿梭的女孩子们
这些女孩子有和前夫离婚后和同性伴侣共结连理的;有一年前还为前男友不愿跟自己结婚而烦恼,一年后却突然交往女朋友的;还有几个认识时原本是直的,半年后开始跟女孩子交往的。所以李银河老师和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这两名原本都交往过异性伴侣的女性突然宣布与同爱爱往时,我并没有太吃惊。
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有许多来自旁观者的朴素猜想,比如认为那些变弯的女孩是因为被男性伤害过对异性恋失望,而选择了和女性建立关系。也有当事人根据自身体验而得出的感性推测。
文章开头的女生就曾对我说“女孩子比较感性,容易被温柔的小T带进去”。经历过“直弯直”的一个女性朋友也分享过同爱爱往带来的生活习惯和沟通等方面的便利,这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同性关系的吸引力。这些猜测和自我体验,加上女性朋友之间行为亲密程度普遍高于男性的生活经验,都在强化这样一个印象: 相比男性,女性的性取向更加不稳定,容易变弯。
头条@LoveMatters谈性说爱
流动的性,它是一个事实
然而这种理解有悖我们一直以来的科学常识,因为过去通常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不可变的。但性取向的后天变化似乎是一个事实。
2014年有学者发现人的性取向也可能随着年龄而变化,有些直了一辈子的老年女性到了50、60岁忽然爱上了同性恋人。不仅是女性,这种变动在男性身上也同样发生,并且并不少见。
不仅如此,大家普遍认为性取向和偏好都比较稳定的男性群体,也未必像想象得那样“直弯”泾渭分明。2006年的一个研究也发现,过去一年曾有过男男性行为的男性中,自称为异性恋的男性竟然占大多数。虽然其中存在着性取向认同和性行为偏好的不一致问题,但这确实证实了一部分人在性上存在一个宽松的变动范围。
其次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直变弯”,“弯变直”的情况同样存在。但总体数量上,弯变直比直变弯要多,这也说明异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优势比例是比较稳定的(担心繁衍问题的人这里可以放心了)。
对此,目前最流行的解释是心理学家丽萨·戴蒙德(Lisa Diamond) 提出的“性的流动性”概念。 她认为性取向、性别认同等都是会变化的。
性取向指的是一个人对异性或同性在情感、浪漫关系和性等方面持久的吸引模式。 目前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否不可自我选择,仍有一些争论。有些观点认为性别认同是会变化的。而丽萨则提出尽管性取向总体相对稳定,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在性取向各方面拥有较强的流动性。
就像我们通常将性取向看作一个光谱,人们并非清晰地分为同性恋异性恋两派,站在光谱的两头,而是从一头到另一头各自散布在这个区间之内,甚至这个光谱也可能并非只有两头。在性的各个纬度上, 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认同,也有一部分人具有较宽的光谱 ,根据所处情境和文化,可以在几点之内产生较大的流动。
自洽的性偏好,有时候无需身份认同
环境对人的性偏好的影响是显著的 ,常见的比如原本只懂传教士体位的人,来到更开放的环境后,开拓了女上位甚至多P等偏好。再比如进入了一个拉拉社交群体,社交环境从周围都是异性恋转而变为同性恋居多,开始接受同性浪漫关系的可能性,进而甚至呈现出了性取向改变的现象。
文化的变迁也是性别认同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原本对确定无疑的女性角色认同因为文化变迁而变成偏中性甚至略“男性化”了,亲密关系的形式也随之改变,恋人的可能性由男性扩大到女性。这根本上是因为性别是被社会建构的,并且是随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
而个人实际发生的性行为和ta对自己性取向的认同又是可能相互独立的。有些人在性偏好上会随着环境和周边人际关系变化而改变,但ta内心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变弯了,比如李银河老师的情况。
基于文化对人们性偏好的塑造,也有另一种名为“强制异性恋”的假说。这种假说认为文化通过单方面灌输异性恋爱这一种亲密关系,污名化同性恋行为等,使人们预设自己为异性恋。而同时因为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女性中同性恋数量实际上远大于早期表现出来的数量,导致女性中后天觉察到自己同性恋倾向而变弯的数量更多。
我爱你,只因你是你
对于人类的这个复杂现象,探讨和研究依然在继续。尽管出于对同性恋、异性恋等明确标签的警惕,我比较倾向于“性取向的流动性”一说。而在学说和观点不断试图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行为已经在快速发生和演变着了。
我有过几次被拉拉追求的经历,这些经历并不讨厌,并且因为来自同性而让人感到一种安全的温存,当时唯一的困惑来自于这些女孩子对标签竟然都非常漠视——她们并不认为对方之前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求爱的阻碍。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面是数年前参加过的一场同性恋婚礼,当时那似乎是南方某地第一场同性恋婚礼。因为那一场婚礼的启蒙,在场的一些女孩们不久后就开始积极地追求其他女孩。
暮光女斯图尔特曾预言似地说过,再过几年,会有更多的人认为没必要弄清自己是弯还是直,做自己就好。
一个每个人都不必费劲去思考和归类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爱,喜欢自己想喜欢的人 ,尽管还未被觉察,但这样的自由已经在世间存在着了。
参考文献
Dr Dylan Selterman(2014)。Debunking Myths About Sexual Fluidity 。
Diamond, L M (2008)Sexual fluidity: Understanding women’s love and desire。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mmagunde(2007)。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drienne Rich(1980)。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Vol 5, No 4, Women: Sex and Sexuality。
(文/柯晗,兰卡斯特大学心理学博士候选人,科普作家。)
(原题:她们既吻男孩,也吻女孩。特约专栏,授权头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你好!
亲,其实爱情与性欲是没有本质联系的,爱情是人的感情的真实表现,而性欲望是人作为动物的机体本能表现,是生理上的激素分泌的原因,没有爱情一样会有性,但有了爱情可以促进性的发生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我觉得爱情和性冲动可以说有关系,也可以说没关系,以爱情为前提的性冲动有关系,不以爱情的性冲动谁知道能不能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呢?
那么我们来说一说爱情,什么是爱情,从喜欢到爱,我觉得互相还是要看外在的,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他们漂亮。 而女性喜欢成熟的男性多一些,是因为这样的男性,成熟,较之“毛孩子”也有社会地位。 如果一个男性被试只有地位,那么,他长得和冯巩一样,也会很吸引女性。 而没有地位的女性只要长相好,她依然吸引男性。 男性可以用他的地位弥补长相恶俗,女性可以用她的外表弥补地位低下。 反之,则不行。这就是爱情吧。
说到了性冲动,我想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有,不能说一定和爱情有关系。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事儿的元凶是雄性荷尔蒙,并非是爆乳的小三,或者开放的PY。 如果有姑娘想说,我就是喜欢帅气的男生而不管其他。我们严肃的正视一下性冲动。
男性和女性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性冲动的理解都有不同。我觉得在男性眼中,他们更喜欢浪漫式爱情和游戏式爱情 ,而女性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好朋友和实用式爱情。那么,屌丝们想泡姑娘,是因为喜欢你,还是爱你,还是对你有性冲动, 投其所好就是了,幸运的是,如果有社会地位,有内涵,是可以得到姑娘的喜欢的,更牛逼一点是爱慕。 而长得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就更受姑娘欢迎了。
但是我值得奉劝的一句是,在爱情里的性冲动是好的,可以增进感情,不在爱情里的性冲动,还是尽量避免吧。
性是引子,爱是过程,婚姻是结果。
这是一个如此重要而又如此少被人谈起的话题,可能很多已经结婚十几载的人也不曾认认真真想过。所以,当社会娱乐新闻满天飞的时候,因为价值混乱,因为不曾认真想过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很容易迷失。
爱,在这里我们只谈论狭义的纯粹的爱情,所谓“真爱”。我认为,纯粹的“真爱”是柏拉图的,也就是纯精神的。如果你不可以接受我这个观点,那我可以这样说,爱,分为肉体(生理)之爱和精神之爱。
而第一部分所谓的“性”,就是这里的肉体(生理)之爱。那么什么是精神之爱?精神之爱,指的是,当你与一个人在交往和接触了之后,这个人在其排除肉体(脸、身材)之外任何品质对你产生的强烈的吸引,使你非常享受与这个人相处的过程。这些品质,可以包括智慧,道德,才能等等。
最后,谈一谈婚姻,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像理解肉体的性和精神的爱简单地说这个问题,我也只能非常粗浅和概括的说说个人的想法。
首先,婚姻,归其本质,就是两个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而离婚,就是这种契约关系的解除。那么,婚姻,与“性”(指纯肉体方面)和“爱”(指纯精神方面)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婚姻的初衷,或者说,理想的婚姻,应该是基于“性”和“爱”的。
通俗来讲,就是两个人结婚,双方在“性”与“爱”方面都能一定满足对方的需求。但是记住,基本上不太可能是完完全全满足。什么意思呢?说得直白一点,有多少人,能够问心无愧地说,你的配偶是你感觉最完美的性伴侣,长相身材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你?
又有多少人,能问心无愧地说,你的配偶是你最合适的灵魂伴侣,是你认识的人中和你最有灵魂共鸣的?即便是纯粹地满足其中一项指标,恐怕就算你是非常少数的幸运儿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婚姻是一定程度上基于“性”与“爱”的。
性是爱情的自然基础,没有性的爱情可以是人道主义的爱情,比如友谊好感等,那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仰慕,敬佩而产生的感情这种爱是一种大爱,但并非我们通常说的爱情以性爱为基础,是男女异性间爱情的自然属性离开了这一自然属性,爱情就难以发展,也不可能长久但爱情又不能单纯的归结为性,性欲,性爱性欲的存在和满足是一种符合自然的情绪状态,是生命与生具来的原始快感,是男女之间自然先天本能表现,但是如果没有情与爱作为前提和基础,人和动物也就没有了区别事实上,没有爱情为前提的性,其中的快感美感都无法体会,其关系也不能长久!这就是性与爱的关系
文|沐如音
有人问爱情、婚姻和性三者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可能大部分的人认为:爱情它是婚姻的基础,而幸福的婚姻必须要有完满的性结合,三者之间是彼此依赖共存关系。
但在我看来:爱情、婚姻和性都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三者之间是需要相互磨合的过程,而不是彼此依赖的关系。
柏拉图式恋爱的精典——拥有最纯粹的爱情,没有附于婚姻和性之上!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与西蒙·波伏娃的爱情没有附于婚姻和性,但却能长达50多年并终其一生。 1929年,青春年少、生机勃勃的萨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好友尼让、埃博德组成“三人帮”,如疾如醉的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时,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轻、聪颖而清秀的女朗进入了萨特的生活。
萨特与波伏娃迅速陷入热恋, “我们在早晨相见,直到很晚才会分手。我们穿过巴黎散步,一直在继续我伞兵话题——我们的事、我们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即将写的书…… ”毕业考试结束了,萨特名列第一,波伏娃紧接第二,真可谓比翼齐飞。萨特为期18个月的服役不得不让这对恋人分别,但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特殊的恋爱合同。在合同中,双方强调,两人要保持最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不准有任何欺骗行为。然而,随着两人感情加深,他们在爱情观点上的差异也逐渐表现出来。萨特说: “在青春期,当我能看女人的时候,我是想要她的全部。”“独身生活是我的原则,我生来就是当光棍的。”“我不会结婚,永远单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 这是对波伏娃的声明,一方面要同她保持亲近的、永不结婚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波伏娃不要干预他的私生活。至于波伏娃,她对萨特的这一点非常清楚,并能接受。“萨特不愿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职责,他喜欢与女人在一起,他认为这些人和男人在一起,不那么狡猾。” “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同时我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爱情。” 正是在这种理解与宽容的爱情中,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没有结婚,但却情投意合,并将这份情感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80年萨特去世。
爱情就是爱情,爱情就是你站在那里,而我情不自禁走向你,它并不需要婚姻做保障的,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不受任何因素影响。
很多人以为,婚姻是需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没有灵魂。事实并不全如此,其实有了婚姻后爱情是可以培养的。
我和老公是通过双方长辈介绍认识的,就和长辈们一起喝过两次茶,双方互聊过几句。因为到了年纪大家父母都催促,觉得还能聊得来,而且他长相不错,家境也不错, 最后在认识三个月后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我固执地认为,我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我们间的婚姻和爱情是分开的。特别在婚后开始那两、三年的我们会经常大吵、小吵的,在孩子出生那年,因为育儿观念上的差距吵得特别凶,差点离婚了。 但最后我们觉醒了,也通过共同的努力将我们的婚姻经营得越走越好。
今年结婚十年了,我和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彼此爱上对方,我们之间已经有了爱情。 因为爱他,我包揽了所有家务,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很会做菜,一道普通的菜经我的手也能变成人间美味。他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我干净利落、温柔体贴,都羡慕他找了一个好老婆。而他也疼爱我,把全部精力放在赚钱上,赚回来的钱都全部上交给我,而且毫无怨言,还经常鼓励我好好带好孩子,不用操心经济问题,一切有他在。
有时我会调侃他: “我当初对你也没感情,先结婚、后恋爱,我们现在也能这么幸福,是中**了吧! ”他白了我一眼说: “你当初是上了我的当。” 说完我们哈哈大笑。
其实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先结婚后恋爱,并坚持彼此忠诚,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双方都朝着为家庭的幸福而生活,经得起磨合的婚姻绝对是幸福的。
有爱必有性才是完美吗?其实不是的,性只是生理的本能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等待》是一个有关婚外情的故事。 主人翁孔林沈阳军医学院的学生,可是母亲突然病重,房子失修,哥哥入赘外地,父亲又在公社干活,没法照料家里。父亲希望孔林早点娶一个媳妇,帮忙照料母亲,在媒人的介绍中为了母亲,为了家,不情愿地和淑玉结婚了。婚后,孔林彻底将家交给了淑玉,除了每月给她40块钱,他给不了她任何东西,包括性。
后来孔林遇见医院的护士吴曼娜,她年轻漂亮,有文化,还时髦,是适合做谈情说爱的情人。在一来二去的交往中,孔林和吴曼娜互生情愫,发展成了情人关系。当吴曼娜主动献身的时候,孔林却退却了。 他觉得和吴曼娜没有婚姻关系,不能发生性关系,这与爱情无关。
最后孔林和前妻淑玉之间几乎没有性,也照样维持了十八九年的婚姻;他和吴曼娜之间也没有性,可爱情也维持了十八年的爱情。
所以说性是情感的甜味剂,一种情感的表达,会让情感更加甜蜜,但却不是情感的最终目的和全部的意义。
婚姻是社会需求产物,爱情是个人意识幻想,性是生理本能,三者之间是需要一个平衡点来维持的感情的稳固。
爱情和婚姻,必须得有一个包容房,一个妥协方,只有两个人感情在一个平衡点上,就不会导致一方爱的太多、太累,而另一方爱得太少太任性,这样就会有失平衡,感情也不会稳固的。
性,不仅是一种生理的需求,也是强化彼此感情的需要,有了性在爱情和婚姻中做润滑剂。而性还是感情的胶水,可以随时修补双方感情中的的裂痕,那样我们的感情生活就能更上一层楼。
他们之间最重要平衡点就是——磨合。 磨合就是就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在婚姻中互相磨合,互相宽容、互相学习,通过长时间不断的相互妥协,最终达到彼此那个平衡点。如果没有前期磨合,就很难有后来的默契。
因此,学会在婚姻中成长,学会发现婚姻中的问题、学会解决冲突,学会享受来自婚姻带给我们的幸福。在婚姻中成长,让我们更为更好的我们,成就我们最美好的婚姻。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