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有哪些

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有哪些,第1张

绘画艺术欣赏方法

  绘画的视觉空间特征决定了绘画欣赏的方式是看,因而提高绘画欣赏力的唯一方法也是看。绘画语言中的形、光、色、结构等要素都是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表象符号,不同艺术家运用它们的方式不同,就产生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因此,对于欣赏者而言,面对风格各异的作品,欲获得欣赏的愉悦,达到欣赏的层次,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概括而言,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首先,对绘画作品(当然也包括一切艺术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

  不论哪种流派、风格,不论是你第一眼喜欢或不喜欢的,在欣赏之前要首先确立自己的理解的态度。所谓理解,即设法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说的内容,以及作品结构、形式的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赏者才可能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和批评。欣赏和批评切忌有先入为主的成见。

  二、了解绘画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特征

  概而言之,绘画世界是一个立体的现象。从纵向上看,是绘画的演变与发展。比如西方绘画经历了古代(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17、18世纪和近、现代等大的历史阶段。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都不相同。我们一般把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的西方绘画称为古典绘画,即造型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学倾向是典雅与和谐。但在整个古典绘画中,又有风格的演变。

三、培养艺术形式感觉

  欣赏的实质不是表现的观看,而是感觉。面对画作,作品的整体面貌在瞬间便直逼眼帘。作品的艺术特征触动、撩拨、撞击、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形成审美的心理活动。

  线条是绘画诸要素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抽取出的一种有抽象意味的语言。

  形体在绘画中不仅指具体物象的形貌,还指这种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倾向特征。

  色彩是绘画中最富情感性质的要素。

  与色彩相关的是色调。特别在油画中,色调是构成主题思想与意境的重要因素。动感也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过构图和造型形成的某种感觉效果,又指涵盖其他因素形成的画面整体精神。此外,在绘画中起作用的还有笔触、质感、体量感等因素。所有这些要素在一幅幅画中组成有机整体,有时艺术家也侧重地强调某种要素。因此,培养和提高欣赏力量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四、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

  欣赏绘画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这是正常的。欣赏绘画的动机,在于人们希冀通过艺术理解历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义。

绘画世界蔚为大观。我们将以油画和中国画为主展开比较具体的讨论。这两大画种是东、西方美术的代表。在古代,虽然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佛教的传播形成了中国与外国美术的交往,但欧洲的绘画并没有很快传入中国。在很长时间里,东、西方绘画是独立发展的。掌握这两种绘画欣赏的知识,可以触类旁通于其他绘画种类。形与色的交响:油画作品欣赏在西方美术中,数量最众、影响最大的种类当推油画。油画作品构成的艺术画卷,容纳着宗教与世俗、神话与现实极为丰富的艺术形象。

  油画发明之前,西方的绘画主要是壁画,用以装饰教堂内部的壁画和屋顶,它们的内容大部分是《圣经》故事,既把教堂打扮得五光十色,又如一幅幅宣传画,对宗教信徒形象的教育。可以把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油画概称为古典油画,它们的共同点是: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众多物象的场景经画家布局,形成秩序清楚、层次分明、有主有次的画面。主体突出,细节精微,造型与色彩往往呈现出典雅、统一的情趣,给人很悦目的感觉。大部分画家采用的多层画法,暗部颜色往往用稀薄的确良颜料多层均匀铺设而成,看上去隐约中有微妙变化,亮部则多厚堆颜料,具有质感和量感,明暗之间的响亮与深邃,形成深入浅出的节奏与韵味。

意大利油画是欧洲油画发展的先声。文艺复兴使初生的油画生机勃发。文艺复兴对艺术的促进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性的复兴。画家从中世纪基督教的控制中觉醒,意识到人的尊严,在绘画中注入了现实生活。虽然当时许多画家迫于历史环境仍要画宗教画,但在作品中表现的是从人文主义角度理解的宗教题材,即情节取自宗教故事,人物、服装、环境都有现实特征。

  二是古典艺术的复兴。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地,它遍地有古希腊罗马的艺术遗迹,经千年沉睡后,许多古代作品在艺术家面前焕发出崭新的光辉,画家的造型于是有了楷模。

  波堤切利(1445-1510)是早期文艺复兴画家中的代表。他和当时的画家力求恢复古典艺术对人本身肯定和讴歌的传统,以古典艺术形象作为美好、正义的象征。他的代表作《春》,创作于15世纪70年代,其意图在于引导人们把目光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纯净的神话王国里寻求美好与永恒。画中,春的女神抱着鲜花前行,花神与微风之神跟在后面,远处是牵手起舞的三女神;那代表一切生命之源的维纳斯站在中间;小爱神在天空飞射着爱之箭。草地上、树枝上、春神的衣裙上、花神的口唇上,到处布满鲜花。整个世界充满春的气息和爱的欢悦--这就是画家的理想与憧憬。波堤切利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画家,他用诗一般柔美的线条勾划女性形象,在温婉、优雅的女神姿态中添加了她们略为惘然的情绪。妩媚与忧郁、飘逸与神秘,在他的画中奇妙地合为一种动人的情采。浮想联翩,情意缠绵--那个时代对纯洁与神圣之美的追求,在波堤切利的画中充分显露出来。

宗教绘画的内容对今天的我们是陌生的,但在当时,欧洲人对宗教内容都十分熟悉。仅从画名看,许多作品的题材是相同的,都取自《圣经》。类似《受胎告知》、《最后的晚餐》等题材的油画有许多幅,《圣母子》更是几乎每位画家都画的内容。

  著名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1452-1519)除了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外,还有一幅《岩间圣母》也是他的代表作。他将圣母、天使及施洗约翰和小耶酥都画在山岩下的清泉旁边,圣母以母亲的慈爱注视着孩子的玩乐,天使犹如人间的少女;近景岩石间充满温馨、潮湿的气息,远景是蜿蜓的田野和溪流。整幅画宛如是一曲轻松的牧歌。与达·芬奇同代且齐名的拉斐尔一生主要画圣母,笔下的圣母往往有椭圆型文雅的脸庞、细长的弯眉和含情的双眼,在线条、色彩上都显出柔和的韵律。在美术史上,"拉斐尔的圣母"成为一个名词。画家以对自然和人性的敏感,将圣母画成慈祥美丽的女性,如果脱去那个代替圣人标志的隐约的光环,谁都认为她是温和的人间母亲。

乔尔乔涅(约1477-1510)的《睡着的维纳斯女神》是这种理想的再现。画面上,卧睡的裸体女神不是躺在室内,而是安卧在宁静、温馨的自然风景中,人体富有柔和流畅的曲线与洁润细嫩的肤肌,广袤的原野如人物梦中的田园。肉体的生命之美、纯洁的灵性之美、自然之美三者合一,传达了诗一般的和谐,也传达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这种表现风格既是画家个人心灵的反映,也是他所处时代的古典精神的征象。

  到了17世纪,油画已在欧洲普及,各国相继出现了既遵循古典艺术法则,又融入民族艺术情趣的画家,许多作品以鲜明的个性区别于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有辈大师的风格。佛兰德斯的画家鲁本斯(1577-1640)曾经研究和临摹意大利的名作,但把意大利纪念碑式的绘画风格与自己民族艺术传统融合起来,形成他富丽堂皇、装饰性和戏剧性很强的绘画特征。他特别善于以充满动力的构图、雄健的造型和华丽的色彩,表现洋溢着生命活力和富有剧烈冲突情节的历史场面或神话故事。在著名的《抢劫留基伯的女儿们》中,两个骑着棕黑色马的强悍男子正在劫掠两个裸体的少女,一个被推倒在地,另一个挥手呼救,马惊慌嘶鸣,天重云暗,气氛非常紧张。但是画家并非宣传善与恶的斗争,而是用颇似喜剧的手法描述这个神话故事:奥林匹斯山众神之主宙斯的儿子合伙将迈锡尼国王的女儿抢去。画家注重的是画面直观的丰富性和勃勃生气,马的重色、男子黝黑的肤色与女性明亮丰润的肤色形成强烈对比,画中人物和马的组合间暗藏了许多S状线条,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洋溢着回旋、奔涌的生机。鲁本斯还擅长用绘画中最体现情感的手段--色彩来组构他热烈、明快的画风,抒发他的浪漫情怀。

与鲁本斯欢乐颂的油画相反,同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的油画则体现出深沉的意境与舒缓的情调。伦勃朗的身世载浮载沉,前半生家业腾达、主顾盈门、饮誉四方,后半天家道中落、丧妻丧子、遭人诋毁。自身经历的坎坷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冷峻透视,使他在绘画中寄寓了对真与善的执著追求,赋予笔下形象博大深邃的精神感召力。他是画史上以作肖像出名的画家,特别是以作自画像著称。他的百来幅自画像不仅是从少到老的形象记录,还是他前半生荣华、后半生贫困的现实写照,更是关于人的生命与意志的形象塑造。《犹太老人》这件作品体出了伦勃朗艺术的典雅风格。在形象刻画上,十分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现实生活留下的痕迹。虽然是半身肖像,但足以显现人物饱经岁月磨难的身世。在艺术手法上,着重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五官特征,尤其是眼睛,它是人的心灵的窗户,作者作了精微的、细致的艺术描绘。手的刻画也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强调光与影的丰富、微妙的变化,是伦勃朗绘画的另一特色。他的许多作品被称为"光与影的交响乐"。他的用笔也非常独特,把笔触的痕迹显露在画面上,形成特有的笔触美;时而轻染薄敷,时而重涂厚堆,用缜密错综的笔触形成透明而深厚的色彩,从人物肌肤表现隐隐可见充盈活力的血脉。从主题到风格,伦勃朗的独特魅力就在这种质朴、含蓄的画风与浑厚、苍茫的情调之中。

在17世纪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1599-1660)也以关注现实的精神从事创作。委拉斯开兹作为宫廷画家,艺术自由度是极少的。宫廷的需要、国王的旨意,即是画家的使命。但他以同情平民、热爱生命的态度描绘了宫廷中劳动者的形象。《纺织女》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画中描绘了现实中贫与富的差异:一边是马德里皇家织造厂中繁忙而疲惫的女工,一边是悠闲欣赏壁毯的宫中贵妇。对身份低微的纺织女工,画家寄予了同意。他的画风有明快、清新的特点,在《纺织女》中,细腻地塑造不同空间层次的人物,形体的相互关系自然而生动,沉稳中略具活跃的色彩,显出光线与空气组合的亲切氛围。

  油画中的色彩、构图、笔触、光感等形式因素,在文艺复兴时期是被和谐、统一地运用的,所以画面很完美。而17世纪的画家是有所偏好、侧重选择的,某种因素在画中显得特别突出,画面的艺术个性很强。在艺术史上,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时代的特征。"巴洛克"的词义是"变形的珍珠",就是说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强调了某些因素而显得不够"和谐"、"完善",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同样是强烈的。

古典油画到了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成为宣传国家政治,记录历史事实的形式。画家用作品歌颂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描绘当代人物和重要事件,意在唤起人们关切现实生活的热情。这种倾向的典型例子有达维特(1748-1825)的《加冕式》。这幅高6米余,宽9米余的鸿篇巨制描绘当时执政法国的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加冕仪式、登上皇位的盛典。身穿红绒披风、已经戴上皇冠的拿破仑,正举起手,把小皇冠加于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达维特作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家,在现场作了速写和草图,用两年时间完成对这一历史场面的忠实记录。画中百余人物均被细致刻画,金碧辉煌的大厅方柱与珠宝点缀的人物服饰,增加了画面华贵的宫廷气氛。油画描绘现实的特长在这样的画作中被推向极致。

  与达维特这种重理性、重造型严谨效果的艺术风格相反,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强调发挥艺术想象,主张用强烈的色彩和流畅奔放的笔触抒发艺术家的情感。在题材上,浪漫主义反对理想的、歌颂的内容,主张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甚至去描绘那些生活在战争、贫穷环境中的人们,体现画家的爱憎情怀。德拉克洛瓦(1789-1863)取材于史实,画了《希阿岛的屠杀》,画中受劫难的无辜者中,有呻吟的老妇,有死去的母亲,有在昏迷的母亲身上寻乳的孩童,有被绑在马背上的少女。入侵者的骄横残忍与受难者的悲惨对应,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19世纪最有影响的是"印象派",它的贡献主要是绘画技法上的变革。古典油画虽然完美,但其弱点是叙事性太强,理性太多,以主题内容为主要的欣赏方面;形式上,古典油画重造型甚于色彩,棕褐色调太多。

  "印象派"画家的变革从色彩入手,他们认为一切物体只有在光线照耀下才为人所见,光线的变化就引起色彩的变化,画家要捕捉的应是瞬间的光影效果。他们还认为阴影中也有色彩,不应像古典油画那样画成黑重的暗部。"印象派"的领袖莫奈(1840-1926)外出写生时往往准备十多块画布,面对一处景色,从早到晚按光线变化换着画布写生。在画法上,印象派符合科学的"视觉混合"原理,即不是在调色板上调好一种颜色后再往画布上画,而是在画布上根据感觉用小笔触并置各种颜色,近观似乎一片杂乱,但在一定距离之外看,小笔颜色因视觉作用而构成丰富的色块。这样,在印象派的画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色彩。第一次领略到色彩的组合可能形成的美感。莫奈的《日出·印象》画的是明雾未散、日光熹微的海边,水面与岸边屋影、帆影浑然难分,轻松的笔触造成了水光的反射与颤动。他对色彩极其敏感,技巧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到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的状态下,也能凭感觉画出长达几十米的组画《睡莲》。

  印象派画家的生活圈子较窄,主要出入于剧院、咖啡馆、花园,画那些闲适的城市人,或在自己画室里研究技巧,此外,大量画的是风景。同一时间,在俄罗斯有一种与印象派相反的美术倾向。画家列宾(1844-1930)就是通过在伏尔加河岸的生活体验,感受纤夫的生活现状,才画出了著名的《伏尔加河纤夫》:一群荷重的劳动者缓重地走着艰辛无尽的种,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

  如果说印象派作品类于无标题音乐,给人以轻松、诗意的愉悦;列宾及一大批描写现实的画家的作品,则以主题深刻、文学性强取胜。这种艺术倾向可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对东欧各国,对后来的苏联油画乃至中国现代绘画都有深远的影响。

现代油画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在写实油画中体现现代人的感觉,从而给古典写实赋予新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缓和的变革;二是背离传统、背离写实的前卫性探索。后者常常被人们称作"现代派"。

  现代派油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画家从主要描绘外部世界转为表现内心世界。其次,艺术形式作为绘画的主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第三,古典油画曾有的"美"消失了,美的标准起了变化。

  荷兰画家凡·高(1853-1890)是古典油画向现代油画过渡时期的画家之一,他从研究古典大师作品脱颖而出,发展了自己个性的风格。在艺术语言中,他选择色彩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觉,构筑他执著憧憬的生命世界。面对强烈的太阳,他的内心与之呼应,画出太阳射出的箭般的光芒,画金**的麦浪和向日葵。在他的画面上,没有任何平稳安静的气氛。《夜间星辰》画的是夜景,但充满着生命的躁动:画中的树木直指天际,夜空中的流云和星月吐纳着气息,类似急流中漩涡浪花的笔触互相追逐,以紧张的运动和旋律造就全幅的氛境。

  凡·高的作品具有不可重复的个性,那种饱含生命力的形式无不打动、震撼着观众的心扉。

立体主义堪称开现代派油画风气之先的艺术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法国,其特点是:放弃了历来画家从一个视点(一个角度)观察物象的方法,而以多角度观察所得塑造形象。经过左、右、前、后、上、下观察后"组装"成的物象,实际已不似肉眼所见,而成为一组被肢解而破碎或运动着的体积。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虽然他一生不断改变艺术风格,但他在立体主义时期的影响都最大,《弹曼陀铃的女孩》只是他许多作品中的一件。画家把人物塑造成各种几何体的综合状态,令观者感到这是许多次从不同位置观察人物的结果。立体主义试图证明,我们实际看东西不是位置固定的、包罗万象的一瞥,而是无数个瞬间的一瞥。我们在脑子里把瞥见的东西加以整理,才形成了对物象的认识,由此,立体主义认为他们带进绘画的不仅是一个新的空间,还有另一个新的量度--时间。

  立体主义的表达对象还属于客观世界。

  在现代派油画愈发重视形式的趋势中,抽象绘画应运而生了。一般的变形、夸张不等于抽象。抽象派1910年左右由俄国画家康定斯基(1866-1944)创立的画风。他认为艺术属于精神生活,绘画所以能表达人的精神,主要靠纯粹的绘画语言。他从绘画与音乐的关系研究抽象风格,认为绘画中的点、线、画、色彩等就像音乐中的音乐一样,不倚靠具体形象就有打动知觉、触及情感的力量。画中暗示某种造型的因素愈少,艺术形式就有愈大的感染力。康定斯基的作品开始是凭感觉和情绪恣意创作而成,画面上笔触奔放,色彩有热烈、理智、宁静、悲伤等倾向。后期的作品则有一种冷静的秩序感,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及各种直线组构成一幅幅表达世界秩序的绘画。这种结构清晰、哲理性很强的抽象,被人们称为"理性抽象"。理性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兰的蒙德里安(1872-1944)。对抽象绘画的欣赏并不难,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书法的品味、对意境的领略、对"屋漏痕、锥画沙"那种水墨趣味的感悟,都是一种对抽象形式的审美。

  油画的面貌固然丰富多彩,但其发展的脉络却比较清晰,它始终随时代的变化而出现新的特征。对油画的欣赏,从历史的角度掌握各时代艺术特征是主要的,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欣赏范围将越来越开阔。

线与墨的灵性: 中国画作品欣赏

  一、横展竖张巧卷轴

  中国画一般是卷轴式的,即画家完成作品后还要经裱褙--用纸或绢绫等材料衬托、加边,上下或左右装上木轴,竖式大幅称立轴、横式长幅称为手卷,收时卷起,观时展挂。横卷如此,立轴亦然。中国画的透视被称为"散点透视",即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不受固定的焦点透视限制。山水画诀中有"三远"法,即讲作画可用平远、高远、深远的方式经营山水树石形象,左右远近的景物可并入画中,从山脚到山巅乃至云际可容一轴。

  二、线造万象墨生辉

  用线条造型,使中国画风格侧重于表现而非再现、写意而非写实。因为线条本身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它表达的不是肖似对象的形,而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是艺术家自己的情感、情绪。线的长短、缓急、粗细、柔刚、顺折……等,都表达出不同的感觉。线条因笔的运行而富有多种表现力,可以勾勒形体,也可皴擦出体积,例如若干平行或穿插的长线组成披麻皴,能表现延绵层叠的山石;粗壮的侧锋短线组成斧劈皴,可表现峻峭的峰峦。

自然界本有丰富的色彩,但中国画以墨代色,称墨为"墨色"。画家在实践中总结出"墨分五色"方法,即用浓淡变化的墨色造就画中的空间层次和物象特征,致使虽画牡丹,墨色能显牡丹之红,虽写绿荷,墨色能露满纸清气。许多画家还使用"破墨"法,使墨色多变而富有奇韵,如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湿破干,以焦破润等。在破墨的基础上又有"泼墨",即大笔饱蘸水墨渲染,或端砚倾墨,任墨在绢纸上晕化成各种状态,然后随墨色诱发的想象略加勾勒点染,使形象清晰起来,成功的作品往往有不可重复的新意。所以,线与墨就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语言。

  三、诗书画印合一体

  这是中国画完美的情境。有的作品仅有寥寥数笔,形象似简练粗率,但却在画幅中题了不少字;有的半幅是诗,半幅是画;更有许多历代名画在流传中被不断添上印章和题跋。画中的诗文或是对景物的吟咏,或是对作画心境的记录,或是以画赠友的酬唱,总之,是画家对人生的看法与心态的披露。从形式上看,画中的诗文是画的有机部分。何处该以诗文填补,都在画家经营运思之中。画论称之为"补画",但"补"的意义不是填充空处,而是形成书画浑然的面貌。许多画家的书法风格与其画的风格相近,使作品呈现出统一的意韵。

中国画中的不同门类各有特点,因而,具体的欣赏可以从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展开。

  隋代画家展子虔(约550-640)的《游春图》是早期山水画的代表,描写了贵族人家春游的情景,江南早春的湖光山色尽收幅中,山有层峦绵延之状,水有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作品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到了唐朝,画家李思训发展了金碧辉煌、工整富丽的青绿山水画,王维则发展了水墨山水画。前者一般起装饰屋宇殿堂的作用,后者以其接近自然清新气息的意境,更多在文人雅士间赏玩,或张挂以壁,表示文人接近自然山川的高蹈情怀。

  五代和北宋初的画家完成了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过渡。生活在南唐的董源(-约962)居金陵、游江南,针对南方山峰多宽远舒展、江河多绵长逶迤的特征,创出了用横式长卷收览的样式。他的《潇湘图》引人进入温厚秀媚的郊野,平现春景的安闲与恬静。在形式上,董源善于用松、湿、淡的笔墨塑造平、秀、虎的山水形象。画中的山势比较平缓,从左到右、从近往深都没有大起大落,而是紧凑地连成一片。以横方向的长线条为主的笔势,均成了景色的静谧的宽远,特别是使用他所擅长的圆润墨点在山体上松快地点染,层层叠叠,斑斑簇簇,点出了山土湿润蓬松,灌木春草葱翠幽深的感觉,传达了江南景色的精神。

董源写江南山青水阔之平远,范宽(-约1026)则画北方峰雄岭峻之巍然。范宽于唐末战乱时隐入终南山、太华山麓,与"千岩万壑"为伍。北方的大山大川孕育了他崇尚雄峻之美的情怀。《山行旅图》是他的传世真迹。画中突兀的高峰拔地而起,成为视觉中心,前景的大石、密林、溪流与山径都被推挤在紧凑的空间中,成为中峰的烘托。在两米余高的大幅中,从山石到树木、从茂树到旅人,都得到具体的刻画。此画被誉为"写山真骨",一个"真"字,道出了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富有具体山水对象的真实感的特征。

  山水画到南宋出现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构图布景方式上。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改变了五代、北宋画家常用的全景山水构图,而取山水景色的一角,即从某个最佳角度截取景色收入画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马远的《踏歌图》就以造型精练、笔墨简放的特点区别于北宋时缜密的画风。在这幅作品中,马远还使用了"大斧劈皴"法,即以浓墨渴笔侧锋斜刷,表现山石方刚坚实的质感。

元代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本来,山水画就是文人遁世隐逸思想的体现。在元代,一些汉族文人不满于异族统治,更加有卧游林泉、清高绝俗的心态。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号称"元四家",都以画山水盛名。最典型的是倪瓒(1306-1374),他厌恶现实,隐居不仕,长年遁迹于太湖,过着"扁舟箬笠"的生活,沉浸于"无人间烟火"的境界。所作的山水有一种高度提炼的构图和风格:画幅多为立轴,下方的近景为平缓坡石,有杂树数株,或茅舍一间,中景是不着笔墨的一片空白,高处即远景山坡淡远而去。这种基本格式成为他精神上空寂与淡泊的象征。《渔庄秋霁图》是其中一幅,画中大片空白让人神游其内,在空山寂水中获得自然与人生同一的感觉。

  有一部分画家则努力打破陈规,开创新意,如"四僧",石涛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一方面出入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研究自然景致的规律,认为"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一方面锤炼胸臆,以意高超于笔妙,认为"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作品《山水清音》就体现了这位大师师造化又师"心"的艺术个性,画作作既有山川充实、生动的形貌,又贯注着画家的磅礴气度。本来属于意念之物的"气",在石涛画中成为由笔墨运动趋势和力度构成的生机。画家还在作品中运用了他最擅长的墨点,点或充当山树,或意为草丛,浓中间淡,淡上压浓,像抖落的黑珍珠在满幅蹦弹跳跃,闪烁着山川的氤氲之光。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第一、奇 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

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 关山行旅图 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

第二、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示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体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不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第三、诗书画印一体。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见《辞海》)中国画强调意境,虽也写实,但实景实物都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理想化的加工,使之具有诗意。有画家讲,中国山水画是“以文学为引导,以书法为基础。”这句话。历来画家、评论家都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宋元以降的中国画,在画面上题字用印,构成有机的整体。所以,说“中国画是诗书画印一体的综合艺术”。

油画是西洋画的一种,讲究透视,讲究人物的比例,强调色彩的变化,所以画出来的人物很真实,但是油画不适合画大尺度的风景,因为是焦点透视,只适合从某个点看到的风景。如果你想做一幅大型的山水画,你必须采用散点透视法,而中国画恰恰因为散点透视法而适合画风景。现在很多外国人画风景,学中国的方法,然后就会巴洛克油画和洛可可油画分别是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两个艺术流派,是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末西方油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两大艺术流派是一前一后的,即有一定的关联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油画的流派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客观再现为主旋律的创作作品;第二类是以主观表达为主的创作作品。第一类,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巴洛克、洛克、古典主义、学院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摄影现实主义、印象主义,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出发点,表现画家不同的思想和目的。

巴洛克——17世纪到18世纪的巴洛克流行。“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不规则的、扭曲的、怪诞的。崇尚运动的扭曲、形体的丰富和量感,其艺术语言强烈、夸张、动荡、浮华,这些都是巴洛克绘画的特点,其代表人物是鲁本斯。巴洛克和洛可可是两个来自欧洲的音译词。在西班牙语中,“巴洛克”的原意是“一颗畸形的珍珠”。

后来被解释为一种人们在视觉和听觉上能感受到的华丽、浑厚、豪放、高贵、复杂的艺术表现。古典主义和经院哲学——古典主义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美学原则为基础,构图对称均衡,气势庄重辉煌崇高,技法精湛,描写深刻。这也是经院哲学的原则。正如学院派创始人法西诺所说,“美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目标,它是事物的一种客观性质,由秩序、和谐、比例和规则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尔、安吉尔等。

如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称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

起,白鸟悠悠下则称之为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自然诗创作传统,西欧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创作了大量的自然诗但从整个传统来看,中西自然诗在美学境界上存在着微妙而有本质意义的差别,即中国自然诗创造了“无我之境”,西欧自然诗创造的是“有我之境”关于这一点,通过中西方自然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从更根本上说是两个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中国有着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欧则主要是“天人相分”的传统

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这个“我”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正如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所说:“欲望(以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4]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由动之静时得之”的“有我之境”

罗塞蒂,是西方美术史,拉斐尔前派油画流派的创始人,拉斐尔前派的关键美术家。拉斐尔前派油画流派,是西方美术史上,19新世纪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油画流派。假如说,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流派的写作,其文化艺术基石是古希腊文化宗教信仰神话传说。19新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的浪漫派油画流派,写作的文化艺术基石是选自中世纪的经典传奇故事,从但丁,沙士比亚,拜伦的文艺作品中创作灵感。

而拉斐尔前派的大画家们,写作一样选自圣经故事,文学名著,表述一种朴实,复古,代表唯美意境的美术绘画情调,抵制现代化资产阶级设备的制造和热闹的生活危机,倡导返回弗朗切斯以前,欧洲中世纪传统式的风格,乔托朴实,清爽的绘画风格弗朗切斯美术家,梦洁家纺文学类,喜欢用画笔工具表述文学故事,戏剧表演。美术家罗塞蒂也是如此,罗塞蒂自小备受大家族深厚的史学气氛的塑造,因此罗塞蒂的美术作品,都以感伤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著作为设计灵感写作。

罗塞蒂的代表作《帕尔塞弗涅》,别名《命运女神》,一样选自希腊神话故事,可是,罗塞蒂要以老婆为女模特,塑造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后,帕尔塞弗涅的品牌形象。罗塞蒂,因为备受文学类的陶冶,其雄厚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界面的诗情画意,烂漫,幻想的气氛,罗塞蒂是一位想象美术家,可是要以写实性技巧,主要表现代表,诗情画意,幻想的造型艺术气氛。如《帕尔塞弗涅》中的冥后帕尔塞弗涅,被邪神劫去阴曹地府,正迟疑吃石榴,可是厚重的结果是始终不可以回到世间。

画中帕尔塞弗涅手上的番石榴,代表婚缘,背后的光辉代表外部真情对她的诱惑,仿佛是性感女郎在黑暗和光明挣脱的分歧,这幅画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神秘感,又颇具浪漫的诗情画意和想象。罗塞蒂画笔工具下的女性形象,早已成为了美术家单一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美术家非常容易辨识的与众不同,原创设计的风格特征。假如说,中国美术史上,很多美术家全是通才美术家,集诗,书,画一体的通才美术家。罗塞蒂都是一位西方美术史上上的通才美术家,山水诗歌熟练的通才美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痴情的美术家,它用画笔工具,表达自己对老婆炙热的情意。

两年前,一部名为《极端的时代:20世纪世界史》的外国历史著作,把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概括为“不仅仅是尽人皆知的有过巨大社会灾难的世纪,也是人类自石器时代以来在人的行为上发生最深刻的变革的一个世纪。”对于中国而言,20世纪也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广泛、深刻变动的世纪。社会文化的变迁牵动中国人对待自然的心情和态度,也牵动中国人对待艺术的心情和态度。出现在画面上的自然风景,曲折地反映着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有时候表现为期望,有时候表现为迷惘,有时候表现为适应,有时候则是一

种追忆。而从事风景画创作的画家,通过自然景色,反映了与其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相适应的心境。通过一些作品回顾百年来中国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它们不一定是我所考察的时期和我所举出的画家的最优秀的风景回,但它们可以代表这些阶段风景画的不同文化类型,它们的作者也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角色。

⒈承接着40年代的战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实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转折点。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列宁主义文学艺术观的中国化,中国***要求一切文艺工作成为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是工农兵群众的“喜闻乐见”,风景画当然不能置身事外。1953年 6月,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以此为“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秋天,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会议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加强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高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在风景画创作方面,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吴作人的《佛子岭水库》、艾中信的《通往乌鲁

木齐》,是当时备受好评的作品。董希文的《春到西藏》作于1954年,那是青藏、康藏(即川藏)公路通车的一年。作者自觉遵照党的文艺工作方针,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深入生活之后完成了这幅风景画作品。该作品构图、色彩都体现着50年代主流文化的取向,在绘画处理上,董希文继续探求民族、民间绘画形式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画面鲜艳、明朗、开阔、乐观,蓝天下盛开的花朵、宽广的待开垦的土地、在阳光下耕作的藏族妇女……组成寓意明确的图像,而点题的细节是沿着远处新修的公路源源而至的解放军车队。自然界的春天是画家“比兴”的材料,作品的主题是表现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的政治春天。这幅画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在风景画创作中取得成功的例证。董希文的油画创作不是一以贯之的直线发展,自1949年以后,他极力探求一种通俗风格。从《开国大典》到《春到西藏》,这种通俗的写实风格似}~NNTN点。后期的人物画和风景画又有另一种追求,但他未能走到他预期的目的。与《春到西藏》同一年问世的《通往乌鲁木齐》,是艾中信的作品。那是兰新铁路正在河西走廊紧张修筑的时期,这幅画是作者深入兰新铁路工地体验生活的成果。画家把西北高原壮丽的自然和沸腾的筑路工地组织起来,吸取山水画长卷的构图方式,山脉、云霞、烟尘、冰雪和无尽的人群组成一往无前的动势。这和《春到西藏》一样,它不是通常意义的山水或风景,而是一种“历史风景”,它的主题是人对自然的征服。

正是这种作品,成为50年代中国油画风景的主流样式。这些画是中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产生的,它们是配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艺术作品。画面上充满了当时举国上下共有的豪迈、乐观气氛。也只有这个时期才有这样的气氛。《春到西藏》和《通往乌鲁木齐》不一定能代表两位画家绘画创作的艺术成就,但很能代表50年代中国主流艺术中的风景画模式。

2 、从1957年夏季开始,中国社会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在反右“阴谋”中,50万知识分子、干部、学生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开始了狂热的“大跃进”,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4亿人进入公社食堂吃饭,许多地方宣布已经进入共产主义;随之而来的是旷古未有的大饥荒。在文艺领域,经过反右、交心、拔白旗、兴无灭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之后,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创作方法,成为全党全国全民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50年代后期,绘画创作出现了一种新的样式,那就是以毛泽东诗词为题,而以山水为画面主体的绘画。油画家大都忙于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这给水墨画家留下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完成于1959年,这件幅面巨大的水墨设色作品是为新建的人民大会堂创作的,曾经各级领导反复审查认可,完成时由毛泽东亲自题写“江山如此多娇”,然后安置在人民大会堂的中心部位。选择《江山如此多娇》这个题目作画,是由于毛泽东写过《沁园春 咏雪》这首词。这个创作任务的中心,就是如何再现毛泽东原词所描述的北国风光。而在北国雪景之中所贯穿的则是毛泽东本人高视阔步、睥睨千古的英雄主义气概。也就是说,画家的任务是通过特殊的山水形式,赞颂毛泽东的英雄主义气概。作为首都纪念国庆10周年的“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曾被国外建筑家形容为“给巨人准备的房子”,它的一切都追求着一种超正常标准的巨大。《江山如此多娇》当然得极大,这对习惯于小幅宣纸上挥洒水墨的画家来说,显然是勉为其难。完成之后的作品曾赢得一片喝彩,但在近距离看过原作的画家们,大都不置可否。作者之一的傅抱石自己就极不满意,曾郑重要求重画而未能如愿。傅抱石回忆说,他画《江山如此多娇》时,时时都感到紧张。这固然有工具材料、习惯了的技法与特大画面的矛盾(陈传席教授记述过傅抱石无酒不能放手作画的习惯,而在绘制这幅大画时苦于无酒,想来这也是一种矛盾),但根本的矛盾是严重的政治要求与画家艺术个性之间的矛盾。60年代初期,以毛主席诗词为绘画主题的水墨画创作十分普遍,傅抱石和关山月画了不少以毛主席诗词为题的作品,李可染、钱松岳甚至潘天寿也都有这种作品。客观地看,在“突出政治”的喧嚣日甚一日的年代,毛主席诗词为山水画创作留下了一方狭小却能生存的空间。这类创作都没有发挥出画家应有的艺术水平,它为艺术史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艺术气氛,透过这类作品,可以参悟当时画家的特殊心态。

3 、1964年冬天,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风景——山水画创作出现中断。此后10年间,风景画和别的许多文化现象一样销声匿迹。据后来考证,当时未被关进监狱或“牛棚”的画家中,也有十分勇敢的人,他们在私下擅自画画,其中就有画山水或风景的人。但在当时公开场合,可以展览和出版的,只有像《毛主席去安源》这样的画。到70年代初期,出现了有数的几张山水画和风景画,后来有关部门又组织画家为宾馆和外贸作画,山水、风景画又陆续出现。李可染画的《韶山》,王路画的《古田光辉染层林》是可以代表那个时期文化特色的山水、风景画。“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李可染被批斗、抄家,戴高帽子、挂“牛鬼蛇神”大牌游街,然后被关进牛棚接受审查。1970年,李可染与中央美术学院部分教师一起,下放湖北丹江口“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分派给李可染的工作是看管自行车。1972年,他奉调回京,开始为革命画画。《韶山》是作于1974年的作品,它的全名是《韶山革命圣地予主席旧居》。作品构图与当时流行的韶山照片差不多,但画家车前景添加了一排参天的松树,房屋周围画了一队队高举红旗要来哼仰革命圣地的人物,他们有的来这里开“讲用会”,有的在列队合影,从衣着看,当属各民族群众无疑。画面上方,有作者题跋,除标题和“可染敬写”等字样外,还有用小字写的“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韶山这座农舍里……”约150余字的长跋。李可染是中国当代最具才华和个性色彩的山水画家,善用浓墨层层晕染,构成浑厚华滋的山林奇境。“文革”前,曾有人批评其山水画为“江山如此多黑”。但在这件作品中,他喜欢的深重墨争被革命圣地的无际光焰“荡涤’’得不知去向,而他那早已为人们熟悉的苍润笔墨,几乎全被拘谨的勾描所代替。自从湘潭韶山成为“圣地”,许多作者在描画它的时候难免受制于宗教迷狂。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缺乏宗教精神,所以“圣地”往往带有土地庙或灶王爷神龛式的装饰趣味。1959年傅抱石画望((毛主席故居》,与1974年李可染的这件作品之间的趣味差异是十分清楚的。就在这幅颂圣之作完成之时,李可染被推人“批判资产阶级文艺黑线回潮”的大批判浊浪狂潮之中。这次大批判摧毁了李可染的身心健康,留给画家的疾患再也没有恢复。王路的《古田光辉染层林》描绘的是“古田会议”原址,画面正中是红枫苍松簇拥着的古田会议院落。房屋上面竖立着“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红色大字,院落周围是飘扬的红旗和前来瞻仰革命圣地的工农兵群众,前景是正在金色的田野里收割稻谷的公社社员。当年举行古田会议的地方,是一所旧式乡村院落,要是如实描绘,就不可能显示这一革命纪念地的伟大崇高光辉神圣。作者通过屋后山林和远处群山的渲染,衬出这一座房屋的鲜丽明朗。建筑物的绝对对称,丰收季节的的温暖色调,高大挺拔的松树,云雾缭绕的群山……在当时都是具有特定寓意的符号。所有的画家和所有的观众,也都十分了解这些符号的寓意。在与革命圣地有关的绘画作品中,不论油画国画,几乎没有不使用这些符号的。《古田光辉染层林》是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创作的,题材牵涉到中共党史,这类作品都得经过各级领导层层把关审查。最终审查通过的作品,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作者个人艺术意图的体现,按当时的说法,它是党的领导和群众智慧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硕果,而创作这幅风景画的人,只是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接受党的领导,听取群众意见的普通劳动者,他画了一幅风景画,与工人生产出一个机器零件的性质没有什么两样——这已经是当时的画家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了。

4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府开始清理“文革”后各个领域中“左”的政策及其严重后果,包括“左”的文艺政策及其后果,这使中国的画家们绝处逢生,获得了自1957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活动空间。由胡耀邦负责实施的平反“冤、假、错案”行动,使大批蒙受政治迫害的无辜者获得解放。被戴上各色政治“帽子”的艺术家恢复了人身自由和艺术创作的权利。70年代末,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被下放到边远地区的画家,陆续返回原先工作的地方,重新拿起了画笔。张钦若和朱乃正是552877名右派分子中的两个,他们在70年代末得到平反,挽回了失去的艺术青春,随即创作了多幅风景画。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他们曾长期生活的边地风貌,而且也反映了他们个人和绝大部分中国艺术家当时的心境。张钦若在北大荒和黑龙江一带劳动生活了20年。1979年获得平反以后,连续画出《黑土地》、《初春》、《山庄秋艳》等描绘白山黑水自然风光的作品。这些作品以自由的笔触和温暖的色调,表达了东北大地特有的坦荡质朴,反映了画家在生活重新开始时满怀希望的乐观胸怀。长期的旷野生活,对于张钦若的艺术气质不可能没有影响。80年代以后的作品,显然变得自由、洒脱,不再拘泥于如实反映真人实境的细节,而更具有表现性。朱乃正是在当学生的时候被打成右派分子的,按当时的政策,对学生中的右派宽大处理。他在青海高原工作20年,1979年获得平反之后回到北京,创作了一批取材于西北高原的风景画,进入他绘画创作的全盛期。《青海长云》是他这一时期风景画的代表作,作品以夏日青海高远澄澈的天空为主体,游荡着日影的高原和奇峰峻岭似的白云,给人崇高壮美的感觉,画面空阔而不空泛。这种景象在南方是不可能看到的,在西北高原却司空见惯。生长在江南的朱乃正曾说,中国人要画出好画,得到北方去。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止于对北方自然景色的偏好。张钦若这一时期的风景画是亲切和自由的,朱乃正则表现出诗意的崇高,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一种不计前嫌的旷达。中国知识分子对强暴横逆之

淡然处之,和在遭受迫害之后的不计前嫌,可以说是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特异的一页,这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后果,有待历史的验证。

⒌中国画家对环境的兴趣,一直其中在非人工的自然上。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油画风景创作,也以自然风景为主体。50年代开始,山水——风景

画作品出现了人民“战天斗地“的场面和战斗的成果。改革开放以后,”四个现代化“建设吸引了一些艺术家的注意。与过去的建设景象不同的是,21世纪不再赞颂建设工程中大搞群众运动,中国人开始以欣羡的眼光关注科学技术,这使画家有可能以新的视角和新的心态描画现代化建设的景象,为中国风景画的历史序列增加前所未有的画面。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当推韦启美。韦启美于80年代先后画出《立交桥》、《秋天的公路》、《云》、《子夜》、《五号码头》、《大坝的构思》、《新线》等一系列描绘现代设施的作品。这也是“风景”,一种被现代人的智慧和工业——科技力量改变了原有形态的“风景”。他用垂直、水平的直线,匀整优美的弧线,精确的块、面,表现他所谓的“纯净而坚实,严密而空灵的世界”。韦启美的这些风景画,不仅仅是风景题材的改变。在这些由人工造成的景象里,回荡着一种乐观、智慧、明朗的现代情调,它所蕴涵的感情绝不是刻板和肤浅的。在有些作品中,可以品味出人类对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含有惊愕的欣赏;而在另外一些作品里,又能感受到置身于第二自然的现代人难以排遣的孤独和迷惘。就描写工业——科技建设景物的风景画而言,韦启美的作品显然超越了50一60年代几位油画前辈的作品,包括像吴作人的《佛子岭水库》、常书鸿的《刘家峡水库》和许幸之的海港、工厂,原因在于韦启美的作品不只是新建设的图像报道,他表现了现代人含蓄而微妙的心绪。进人90年代以来,韦启美继续有类似风格和题材的作品问世。但很明显的事实是,像韦启美这样,从当代建设中获得创作灵感的中国风景画家几乎是绝无仅有。

⒍80年代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转折时期,许多画家开始对几十年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的通俗写实风格表示怀疑。率先对主流绘画观念公开提出挑战的,是当时已经不年轻的吴冠中,正是由于吴冠中的年龄和经历,主流艺术不能不正视他的挑战。他从油画、水墨画和艺术评论几个方面同时发难。连续几篇关于形式美、抽象美和绘画内容与绘画形式关系的文章,使体制内艺术观念阵脚大乱,使得一些人耿耿于怀,没齿不忘。而他的水墨画创作在中国画行内的反应则是“毁誉参半”,个中原委在于对他的水墨画的评价,必然连带一些根本的艺术信念,例如对于“笔墨”习规和对于“文人画”传统的信念等等。从80年代开始,吴冠中的一批水墨风景画引起艺坛关注,《春雪》、《松魂》和稍后的《春山雪霁》等,以独特的形式节律表现了他个人心目中的中国山水精神。他的水墨风景画画得十分轻快,画面单纯、开朗,笔致清逸而大气盘桓,个性特征(不论人们如何评价这种特征)十分突出。这种创作态度在此前几十年中国风景画创作中几近绝迹,其中包括因其艺术风格难以见容于“左”的文艺体制而转入“地下”的林风眠的风

景画创作。而吴冠中在形式上的变化,较乃师林风眠更为大胆。从“文化大革命”中,在“两结合”创作方法,“三结合”创作体制之下创作的革命风景画,到吴冠中的具有抽象表现性的风景画,其间反差极其巨大,这反映出中国画家的创作环境和思想状况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

也告诉人们,“左”的统治并未如其所愿地摧毁中国风景画艺术的创造活力。在吴冠中集中展示他的这批作品之前,一些中年画家也在画具有抽象意味的风景,如曹达立,但他迟迟未获集中展示的时机。吴冠中作品的公开展览,说明中国风景画创作终于进入了一个变革阶段。这种变革引起各种批评,批评者仍然在计较笔墨功夫、色彩、造型规律……与同时期给予黄秋园作品的无保留的热情形成有趣的对比。这反映出中国主流艺术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⒎90年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是体制内外同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复归传统成为一种潮流,尽管不同的力量对此有不同的动机,但它已经形成合力,影响面之广,超出“五四”以后的任何阶段。在美术界,除“重写”中国美术史(如重新评价“四王”,重新评价20世纪初期对传统绘画的批判,重新评价引进西方美术等)之外,在美术创作上,也有从题材和形式两方面复归传统文化的迹象。在风景画创作中,最显著的是画家和观众对古老历史景物的偏好和从传统水墨画中汲取形式处理的方式。早在罗工柳、吴冠中60年代的部分风景画作品中,就已经可以看出中国油画家对吸收传统绘画形式的兴趣。到90年代,一些油画家开始以“名正言顺”的气概,进行这方面的试验,洪凌和曹吉冈的作品可以作为这类创作的代表。洪凌在90年代初期拿出了他的油画山水,一开始就受到关注。他的油画山水不是简单地搬用水墨画的皴擦点染,而是要把油画的色调和空间处理与中国山水的气韵糅和起来。由于他将笔墨观念用到作品中,同时避免强调景物的空间透视关系,所以他的作品显得斑驳凝重,又具有现代绘画的平面性。如果以古人评论诸家山水的话来说,洪凌属于“得山林之质”的一路。洪凌的画仍然注重色彩,笔墨韵味的借鉴并没有降低画面色彩的丰富性。相形之下,曹吉冈的油画风景就更接近水墨。他毫不犹豫地在油画风景中挖掘黑色的丰富而微妙的表现力,以油画笔触模拟水墨山水画中的皴擦,充分发挥油画在表现空间深度方面的特长,使那些略似北宋山水局部的景物显得苍茫深邃,而放大了的溪涧岩岫的形体,使画面带有超现实意味。类似的试验远不止这两位,他们都悟出中国油画风景在学习西方绘画的同时,完全可以从本土绘画艺术中挖掘有益的养分。因为对于表现中国人的山水趣味来说,由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绘画艺术必然具有外来艺术不可能有的便利之处。他们的试验得以顺利开展,开放的文化环境是决定性因素之一。而50年代以后类似的试验,曾经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即传统水墨画的形式特征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为政治斗争服务的矛盾,对于画家来说,那首先是一种审美趣味的矛盾。如果油画家以表现“三大革命斗争”为自己的艺术使命的话,传统水墨的沉静、幽雅、含蓄,与“三大革命斗争”在绘画形式方面的特殊审美要求,永远是格格不入的。而像洪凌、曹吉冈他们的作品,正是在表现山水的沉静、幽雅和含蓄方面最为得心应手。100年来,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风景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并不全是自然环境引起的变化,它更反映着人们心境的变化,反映着中国人在观看自然、思索自然时的心情和由此引发的感慨。影响中国画家心情思绪的环境因素很多,就20世纪而言,政治形势的变动是异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有时迫使画家作出并非自愿的艺术表现,作品表面的气氛也许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完全相反,这在风景画史上是十分特殊的一页,因而就特别值得关注。而从整体上看,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情,在任何文化环境里都不曾消失,这是风景画在新的世纪里不会从中国文化中消失的根本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10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