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浪漫主义绘画?

什么是浪漫主义绘画?,第1张

浪漫主义绘画兴起于18世纪末。其特点是:偏重感情,重视色彩和笔法的热情奔放。

当法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不但不再抵制和消灭封建专制的残余势力,反而与他们勾结,继续执行许多为君主政体所适用的法律,借以巩固他们的反动统治。这使一部分资产阶级人士深感失望。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对上述制度的不满和失望所引起的。浪漫主义在法国,它的政治背景是王政复辟和七月革命的浪潮。这种艺术思潮在反抗资产阶级统治时,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在抨击现实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人民革命上面,如雨果、拜伦、雪莱、德拉克洛瓦 ……等即是,这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另一种是在尖锐严酷的斗争面前恐惧或憎恨人民革命,把自己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或幻想的世界里,有的向往中世纪生活方式。

浪漫主义在绘画上,是与以官方学院派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其表现特征是:注重个性表现,耽于幻想和夸张,选择惊人事件作题材,情绪激越。

标题:赵力中:对目前艺术环境的检讨暨俄罗斯近代绘画艺术赏析

《白嘴鸦飞来了》是萨甫拉索夫于1871年,根据他的科斯特罗马附近的莫米尔诺夫村的两次写生草稿创作的,这年秋天在彼得堡首届巡回展览会上第一次展出。如果说展出的其他一些画,在观众中间引起了这样那样激烈争论的话,那么只有这幅画得到人们异口同声的称赞。萨蒂科夫·谢德林、斯塔索夫等都给它以很高评价,克拉姆斯科依在给瓦西里耶夫的信中,说它是实际上最好最美的作品。他说,尽管有鲍加留包夫、克洛特、希什金这样的风景画家,但他们画的只是乡村、空气和水,而在《白嘴鸦飞来了》中“却有着灵魂,而且只有它才有这种灵魂”。这个评价是抓住了要点,是符合实际的,不然,为什么从第一天开始,人们就在它面前流连忘返,而当恋恋不舍地离去时,也往往带着激动而沉思的神情呢

的确,在这幅画中,有某种把痛苦、喜悦、微笑和深思统一起来的东西,某种用语言难以尽述的隐秘的东西。你感到春天的气息,不光是用眼,而是用全部五官感觉:田野上虽然还覆盖着白雪,第一次春汛后的乡村还很冷,但是,已经听得出冰雪融化的叮咚声,白嘴鸦归巢的啁啾声,白桦树随风摆动的沙沙声。同这些早春的自然音响相和谐,赤裸的纤细的白桦树枝沐着微弱的阳光,融化的雪水在雪堆中间形成蓝色的湖泊,农舍、教堂、塔楼从严冬的萧瑟中抖擞起精神,广阔的天际凝聚着薄云,弥漫着水气。深邃的原野被融雪滋润,显得苍黑而肥沃。如果再深入一步观赏,那么,你会看到,疏稀树林的粉红色枝头正在抽芽、膨胀,那喧嚣的鸦群在盘旋奔走,忙碌营巢……,你感到春在胎动,同时也触动了你的乡土之情,也许你就出生在那个普通的俄国农村中,穿过长满了绿苔的篱笆就是你的家,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迎着早春的晨光,在噗哧响着泥浆的大地上嬉戏,在滋润的留着残雪的村道上追逐,甚至荡着散发着香气的松木做成的小舟,去探讨春潮的涨落……

画的色彩是明快、纯净和谐的,基本上是两种色彩的交织和对比:树和房子的灰色—深棕色,水和天空的白色—蔚蓝色。这两种色彩不仅达到和谐的统一,而且它们在各种具体对象上的运动变化,如雪地上的褐色斑点,反映在水中的石头房子的深黑色,赋予绘画以生动性、透明性和运动感。这种和谐的色调不仅悦目,而且表达了自然本身所含的诗意,它的意境的真实性和作者感受它时跳跃着幻想的心理素质。运用一切色彩来表现光和空气,是萨甫拉索夫一向特别注意的,他曾说过:“没有空气的风景画,不成其为风景画;……如果你没有画出空气来,——那就意味着是一幅糟透了的风景画。”

画家希施金(1832-1898)一生为万树写照,探索森林中的秘密,是一位俄罗斯森林的歌手。他的作品以精细、深入以及善于发现和创造自然界的幽邃意境而引人入胜。他的名作大多为描写俄国的松树和橡树,他喜欢宏伟、豪放、粗犷的大森林,从他19世纪60年代的《砍伐森林》到70年代的《松树林》、《森林深处》、《麦田》,几乎都是对松树的描写。他的《在平静的原野上》、《三棵橡树》和《橡树林》,又描写了橡树坚定、稳固、强大的相貌特征。

《松林的早晨》是一幅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作品,希施金在画中欢畅地描写了森林中大自然的盎然生机。雾气弥漫,阳光从松梢射入密林,观众如入清新的密林中,呼吸着带雾的潮湿空气,闻着枯树上青苔的芳香,看着顽皮小黑熊的嬉戏。

希施金在创作后期,画了不少冬天里的森林,具有代表性的有《在玛尔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里》(1891),在高大茂密的林间深处,人们在感受寂静气氛的同时,似乎还得到某种哲理的思考,在他逝世的那年,他画了一幅取名《大松树林》(又译作《造船木材森林》)的作品,此画写大自然的富有,同时有很高的技巧。

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是一位专攻海洋风景的画家,画海的名手。他笔下的海景,气魄雄伟而庄严秀丽,他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有写实的技巧,在海洋风景画领域独树一帜。作为巡回画派中年长的画家,他的作品在19世纪中期就受到艺坛的重视。他画于1850年的《九级浪》,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在巨大的画面上,他用变化无穷的色彩,展示了海浪的惊险和壮美。

艾伊瓦佐夫斯基自小生长在海边,对大海有浓厚的感情和丰富的知识,因此他画的海景有真实感,有磅礴的气势。他一生中画了3000多幅作品,还有不计其数的草图和小稿。他笔下的海景,不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不论是日出、日没、月夜、霓虹、风雨、雷电,无不具有内在的力度。

库茵芝(1842-1910)是一位以浪漫主义的画笔来咏叹自然的风景画家。如果说希施金的作品像“大自然的肖像”那样细腻,那么库茵芝的画幅则以其装饰情调而独立于众之外。他爱画月光、夜色、晨曦、傍晚,如《在凡拉姆岛上》、《乌克兰的傍晚》和《拉多加湖》,他以某种看似单一的色彩,表现景色的迷人风采。

库茵芝在1879年同时展出的《白桦树丛》、《北方》和《雷雨之后》,描绘了自然界不同的风姿,画中的色彩和光影的变化,使普通的自然景色达到诗一般的境界。《第聂伯河上的月夜》的描绘手法更为浪漫,艺术效果强烈,列宾曾用“触动观众心灵的诗”这样的评语来赞美这幅作品。

19世纪后期俄国风景画派中最后一位大师是列维坦(1861-1900)这是一位兼有抒情和史诗品格的风景画大师,是一位对俄罗斯自然有独特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并善于揭示自然奥秘的艺术家。

列维坦青年时代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学习,他的老师是萨符拉索夫。在他的早期作品如《索柯尔尼基之秋》中,还能看到萨符拉索夫那种偏重叙事的痕迹,但画中已经显示了列维坦用抒情的笔调再现自然的才华,他善于抓住自然形象中与人们思想感情有联系的部分,表达自然界内在的情绪。

列维坦在1888年左右创作的“伏尔加河组画”已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创作风貌。组画中的《傍晚》、《白桦丛》、《雨后》、《黄昏·金色的普寥斯》等,画出了伏尔加河岸明净的美,传达了伏尔加河流域雄伟开阔的乡土气息。

19世纪90年代是列维坦的创作盛期,这时他完成了《深渊旁》、《符拉季米尔路》、《晚钟》和《墓地上空》等佳作。在这些作品中,似乎没有伏尔加河组画那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他注意表达的是一种情绪,《符拉季米尔路》的压抑,《深渊》的民间传奇悲剧,《晚钟》中人们在古老宗教中寻求的感情寄托,列维坦又在两年以后的《墓地上空》画中加以综合的表现。这幅画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创作意图:严峻、宽广、富饶的俄罗斯,贫困、受难的俄国人民。列维坦是生长在俄国的犹太人,父母早亡,自童年起就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90年代初沙皇对犹太人的迫害,使列维坦内心十分痛苦。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现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一切,都包含在这一画中了。”《墓地上空》的画面,表达了雷雨将临,狂风吹折树梢的时刻,严峻的天色,宽广的河湾,正处在极大的变化中。在荒僻的山冈上,是一座被人们遗忘的小教堂和寂静的墓地。一切似乎正孕育暴风雨的来到。画家在构图处理上的大胆和才智,使画面更具博大恢宏之气势。

列维坦在最后五年中,画了一系列有愉悦、欢乐情绪的风景。和他的挚友、作家契诃夫一样,感受到这一阶段社会进步势力的活跃,情绪有所变化,他们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对生活的信心和爱。在1895年列维坦画了《伏尔加河上的清风》、《三月》和《金色的秋天》三幅出色的风景画。伏尔加河上绚丽的夏天,三月艳阳天里暖和的阳光,金色秋天是诱人的白桦和宝石般透明的溪水,都流露出了画家内心的激动之情。

1895年以后的作品,如《春天·大水》、《黄昏·月亮》、《农村中的月夜》、《黄昏里的草垛》,列维坦的艺术技巧更加完善。在他逝世前不久完成的《湖》,对自然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造型手段凝练,可以作为他对俄罗斯大自然多方面的探索和总结。列维坦的艺术风格带着一种内在的忧伤感,这与他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15岁丧母,17岁丧父,艰辛的童年和求学之路给了他创作的基因,以至在他的作品中透射出性格的坚韧和对生命的渴望,他终生未娶,没有子嗣,晚景凄凉。1900年,当俄罗斯春回大地,鲜花开满了白桦林中的时候,列维坦在修道院钟声的祈祷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列维坦生命短促,他在39岁正当创作日趋成熟时离世。他属于巡回画派的后起之秀。他在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包括法国印象派绘画的技巧,进行了艺术上的革新和创造,使俄罗斯风景画派进入一个更高的文化艺术层次。

第2部分:19世纪的俄罗斯的历史画

读历史画,先略论历史画在历史上的位置和意义。

我们应对自己历史中的精神缺失而勇于检讨!我们一个文明古国,却鲜见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和艺术的精神内涵。

当我们翻开世界美术史,不乏有历史画的经典之作映入眼帘,并为之撼动,而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此类的作品却不多见,是为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

西方绘画史上的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都将历史画作为十分崇高的主题来表现,而且都以此来确立画家的历史地位,历史画在西方美术史上实际形成了光彩夺目的绘画史。在西方历史中文化艺术巨匠往往最终形成时代英雄,其贡献显赫存在于社会历史中,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他们的文化艺术精神最终演化为时代精神,而在东方,这一现象却属罕见,以艺术家的精神为社会时代的旗帜似乎是没有的,由于艺术在中、西方历史上的功能完全不同,特别是在文化传统中的形态及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其存在地位和现状大不一样也就是历史的事实与现象而已了。

对于影响我国美术界较广泛而深刻的俄罗斯美术有着深厚的历史画传统,其丰富而经典的作品常见于19世纪的俄国巡回画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了解的俄国绘画是十分片面而狭窄的,产生了诸多的历史误会,然而苏联时期的历史画和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画却散失了历史画本身的学术意义和审美功能,弱化了其精神内涵,这个时期的历史画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曲解历史,被政治斗争浸透画面,使之多少丧失了历史画的崇高意义和人文价值。

中国近现代历史画和历史画家与西方历史画及画家比较在若干方面有着较本质的区别;首先是历史画本体上的学术没有达到深度,对历史上的主题事件在其历史上的意义和精神层面上的价值以及在现实中的启示。均未达到如《自由***民》、《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其二是历史画家的个人问题,也就是艺术家本体的问题,画家对历史及其事件的思考和判断都受到社会传统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局限,综上所述、对审美人性社会道德等各方面的评价这就取决于画家的个人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立精神的思考。画的本体思想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内涵。由于中国画的内在精神和形式的欠缺,长期形成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消遣方式,没有以科学的精神和洞察社会的方法与手段融入绘画,以创作出波澜壮阔的以人物为主要对象的惊天巨作而垂青史,这就是历史留下的缺憾。其三是历史画家艺术创作能力,一个成熟历史画家的绘画技能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具备了完美的技能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控制力的历史画家,历史画是一个写实画家的试金石,否则画家的宏图之志就会变为一席空谈,由于历史画的因素十分复杂,其审美的意象随着历史的进程也在流动,历史画家也应更富有探索精神,更深入揭示历史画的精神价值和人性的尊严,对我们过去凝重和漫长的历史多加思考、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悲哀的,如果中断了历史性绘画的民族更加可悲!

在巡回展览画派中有杰出成就的,是伊里亚·列宾(1844-1930),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奠定了俄国19世纪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列宾在此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独到的深度,外光的表达和炎夏闷热空气的渲染非常出色,在构图上——巧妙地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的描写,使画中的人物犹如一群雕塑,被塑造在一座**隆起的底座上,这空间布局上的成功,使这幅尺寸不大的画面具有宏大雄伟的效果。

在画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后,列宾随后去法国留学。19世纪70年代初,正是法国印象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刻,印象主义画家对光和色彩的探索成果,无疑对列宾产生了影响和启发。他在法国画成的《渔民的女孩》、《巴黎咖啡店》、《萨特阔》等,表现出他对绘画语言形式的浓厚兴趣,这位年轻画家,内心里关注的依然是绘画的内容,所以当他1876年回到俄国以后,很快画出了像《祭司长》和《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那种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俄国的民俗宗教作了深刻的描写,并刻画了心地纯真善良及形形色色各阶层人士遭受社会歧视的小人物。

如在列宾的《索菲亚公主》这一油画中,描写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俄国改革初期宫廷中的保守势力的代表彼得一世的姐姐索菲亚公主的悲剧下场。在《伊凡雷帝杀子》中,列宾深刻地揭示了俄国16世纪的暴君、一个生性狐疑、性格怪癖的沙皇的形象,他杀害了皇储后的恐怖和精神上的崩溃,被列宾刻画得精细入微。

列宾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以其英雄的群像和乐观的色彩,表现出与《伊凡雷帝杀子》迥异的绘画风格。整个画面洋溢在一片笑声中,豪迈而自信的查波罗什人,围坐在桌边,用尖刻、幽默的语言给土耳其苏丹王写复信,耻笑苏丹王对他们劝降的企图。为作此画,列宾曾到查波罗什人聚居过的乌克兰,先后数次搜集素材,因此画面上查波罗什人的服装、用具、乐器、装饰品等,都相当真实,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列宾的肖像画十分卓越,他认为肖像画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他为同时代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作了各种类型的肖像,他的名作如《穆索尔斯基肖像》、《托尔斯泰肖像》、《斯塔索夫肖像》、《特列恰可夫肖像》等,用笔自由,刻画深入,是俄罗斯肖像画艺术中很见功力的作品。陈列在普希金博物馆中的《国务会议》一画是列宾在20世纪初接受官方订件,为沙皇的国务会议作一幅大型的群像画,此画在助手们的协助下完成,《伊格纳吉耶夫伯爵肖像》和《盖拉尔德和高列梅金肖像》是列宾为国务会议中的重要人物绘制的肖像,此肖像作品是《国务会议》很有代表性的习作。

列宾长寿而多产,他丰富的艺术创造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国绘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接受了当时俄罗斯进步文学的影响,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华,辛苦耕耘,他艺术中深刻的批判精神,标志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高峰。

苏里科夫(BИСуриков,1848-1916),是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成熟阶段成长起来的画家。他的历史画,在取材和创作思想上,都作出有价值的革新,在巡回展览画派中他与列宾齐名,并同被认为是俄罗斯的历史性绘画巨匠。

在巡回画派的创作中,历史画原是比较薄弱的,因为历史题材处理往往不易与现实生活关联。苏里科夫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里科夫从事历史画创作,有他得天独厚的条件。19世纪中叶,在他出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西伯利亚小镇,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而在他学习的城市圣彼得堡,地处欧洲,深受欧洲的影响,并已经是一个相当现代化的大城市。

在1871年的第一次巡回画展上,有一幅题材新颖的历史画,这是画家盖依创作的《彼得大帝审问王子阿历克赛》。这幅画表现了俄国历史上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的片断,揭示了改革与守旧两种对立观点的冲突。彼得大帝及其时代,给当年还是学生的苏里科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从他定居莫斯科以后,红场上的历史陈迹使他对彼得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1878年着手起稿《近卫军临刑的早晨》(30岁时创作此画),画面描写的是彼得从国外赶回莫斯科镇压近卫军的场面。为这幅画,苏里科夫花了三年时间,他阅读了相关历史文献,在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鉴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红场,因此画中用著名的华西里·伯拉仁诺教堂为背景,右侧是克里姆林宫的卫城,这些高大的历史建筑物,大大烘托了这幅作品肃杀与铁血的时代气氛。

这幅画展出于1881年第九次巡回画展,列宾对它曾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此画是整个展览会上印象最深的杰作。

继《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以后,苏里科夫接着创作了《缅希科夫在贝留佐夫》。前一幅描写了彼得大帝事业的开端,后一幅则是彼得身后事业的衰落。缅希科夫是彼得大帝的宠臣,他曾协助彼得大帝巩固了俄国的政权和国家地位。在判处近卫军的事件中,缅希科夫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彼得去世后不久,在安娜女皇和宫廷中德国人的阴谋策划下,缅希科夫和他的全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小镇贝留佐夫。缅希科夫的悲剧,是彼得时代以后宫廷权力之争的缩影。

苏里科夫在这幅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至精至微。他深入到这个失意者的内心深处,刻画了他复杂而又微妙的精神世界。对缅希科夫形象的塑造,苏里科夫下了很大的功夫,从构图、色彩、人物安排到服饰和穿戴,无不进行精心的推敲。这幅画在1883年展出后,立即被著名的收藏家特列恰可夫收购。

苏里科夫的另一巨作《女贵族莫洛卓娃》,描写的是彼得大帝父亲时代的事件。17世纪初,日趋扩张的俄罗斯专制政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教会以加强沙皇和贵族的统治。当时在宗法族长尼孔主教的倡议下实行了教会改革,但社会下层的教徒仍坚持民间的传统礼拜仪式,因而他们被称为“旧教徒”或“分裂派教徒”。莫洛卓娃女贵族就是一位分裂派教徒,她虽有相当的政治背景,由于他坚持旧教而遭到残酷的迫害。画面上,苏里可夫描写莫洛卓娃被人从囚禁的修道院带到另一处审讯的场面。市民们拥挤在修道院门口,等待这位闻名妇人的出现。莫洛卓娃坐在简陋的雪橇上,高举右手,并以两个手指示意自己信仰的坚决。她的动作,除了象征神学上的争论以外,其意义还在于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分裂派的同情和对宗教改革的反抗。苏里科夫刻画了一个苦行者消瘦的、没有血色的清癯面颊和狂热,她眼中散发出令人可怕的光芒。她放弃了自己的财富,抛弃了贵族的显赫地位,勇敢执迷地走向自我牺牲之路。在苏里科夫这一反叛的、不可驯服的形象中,人们似乎看到了俄国妇女倔强性格。

《攻陷雪城》是苏里科夫在故乡西伯利亚画成的一幅风俗画,也是他惟一的一幅风俗画。冬天的积雪,节日里的民间游戏,古老的哥萨克服饰,唤起了他的创作欲望。

90年代中期前后,苏里科夫创作了三幅大型历史画:《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和《斯切潘·拉辛》,前两幅画的是俄国民族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画幅的场面很大,主调鲜明,苏里科夫把“近卫军”中刻画的俄国人的顽强的性格特征,再次赋予了叶尔马克和苏沃洛夫的士兵。而《斯切潘·拉辛》则是苏里科夫花了相当精力去塑造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这幅画完稿于1910年,画中的拉辛在战斗中受了挫折,他瞪大眼睛,满腔积愤,遏制着怒火,在思考复仇的计划。这位使沙皇统治者们闻风丧胆的英雄,在起义失利后被富裕的哥萨克人出卖,最后在1671年就义。

在以后几年中,农民起义的历史题材常使苏里科夫激动,他开始起稿《布加乔夫》、《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的暴动》,但这两幅画都没有最后完成。他后期创作的《公主参观女修道院》,已带有风俗画的特点。

苏里科夫画过一些肖像,画中人物大都是与创作有关的模特或自己的亲友,而且大多为故乡的哥萨克妇女,她们都是平凡的无名人物,因而画来比较随意、自由,画风质朴。

苏里科夫力求通过历史题材,呼应当时的社会思潮,这既是巡回画派的创作倾向,也与俄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潮流一致。从绘画领域来看,他革新了俄国的历史画,并在人物刻画的深度和表现技法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就。

谢洛夫(BAceepoв,1865-1911)是一位世纪转折期的大师。他的创作,承前启后,在这一阶段的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谢洛夫初期的创作活动,正逢巡回画派的盛期80年代,自小跟列宾学画,列宾的创作对谢洛夫有过较大的影响。他的创作后期,正值1905年以后俄国各种艺术流派崛起的时候,谢洛夫和当时的青年画家一样,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形式上作过大胆的追求。因此在谢洛夫的绘画中既可看到俄罗斯美术在内容和形式语言上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可觉察20世纪初期绘画中经历的新的变化。

谢洛夫的成名之作是《少女与桃》和《阳光下的少女》。两幅画虽是具体人物的肖像画,但表现的都是自然和人类的青春这一主题。这两幅作品显示了谢洛夫卓越的表现技巧,画中格调清新,人与自然景色和谐融洽。两幅肖像使当时画坛十分震动。

90年代起,谢洛夫以专业肖像画家驰名于俄国,社会名流纷纷以重金向谢洛夫定画。谢洛夫接受了一系列肖像订件。在订件人中,有沙皇、公爵、达官显贵的工商界的暴发户,谢洛夫对他的入画对象始终抱着严肃的、客观的态度。

谢洛夫在绘制画家亲近和尊重的人物肖像时,则力求表达对象性格中高尚、美好的品质。如他的《科罗温肖像》、《列维坦肖像》等画中人物或是潇洒而富有才华,或是可亲而善良,或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尤其是列维坦的忧伤情绪,充溢着画面。如叶尔玛洛娃这位卓越的、曾演出过300多个不同性格角色的老演艺家,被人们称为戏剧界的女杰。在狭长的画面上,叶尔玛洛娃站在休息室的大厅里,高视点的构图,突出了她形体的庄重与高大,黑色的长礼服,灰色的墙面,在朴素的色调律动中,显示了这位艺术家的内在气质。这是一幅代表俄罗斯肖像绘画新水平的作品。

谢洛夫为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作了很多插图,那些人格化了的动物,神态逼真,使克雷洛夫的儿童读物更显华彩。

由于对18世纪文化的爱好,谢洛夫还画过一组彼得大帝时代的组画,如《彼得在工地上》、《彼得一世在夏宫散步》、《彼得二世和伊丽莎白公主巡猎》等。

1910年,谢洛夫在巴黎观看由佳吉列夫率领的俄国芭蕾舞剧团的演出,俄女演员伊达·鲁宾施坦领衔主舞《埃及之夜》,她出色而新颖的现代表演,在法国十分轰动,谢洛夫当时画了一幅未卸装的《伊达·鲁宾施坦》,谢洛夫以单线平涂的技法,以夸张而简约的线条,画下了伊达·鲁宾施坦的半裸肖像,这在谢洛夫的绘画中虽极少见,从中可以看到他对现代画风和对形式感探索的兴趣。这幅画在俄国画派中曾有不同看法,但未引起太大的波澜。1911年夏天,在罗马的世界美术展览会上,谢洛夫的作品在俄国绘画馆中单独占了一间展览室,欧洲艺评界对谢洛夫的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秋天他回到俄国,不久即和友人一起去高加索作画。回莫斯科以后即感到心脏不舒服,医生劝他休息,但他自己认为正处在壮年阶段,创作上比较得心应手,要做的事实在太多,因而继续废寝忘食地工作起来,就在这年冬天,这位肖像画大师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时年46岁。

谢洛夫对他同时代的法国艺术现象极为关注,他多次去意大利和法国观摩那里的艺术作品,他没有像一些肤浅的艺术家那样对外国的时髦亦步亦趋,也没有像一些思想僵化的画家那样抱残守缺,不能容忍别家的探索和新人的涌出。他对革新不抱成见,善于吸收他人之长,但又深知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所以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他肖像画的深度和在绘画技法上的进展,对当时的俄国和后来的苏联画坛,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巡回画派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了,许多画家相继去世和移居海外。这一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影响超越了文化和艺术的范畴,以至于百年之后还能见到其影响和听到其历史的回声。今天,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夏宫、普希金博物馆和特列季亚科夫国家画廊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人、艺术家、旅游者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川流不息。

历史证明:艺术家留下的只有作品,一切思想、观念都蕴含在作品之中。当代也不例外,出力作是硬道理,表明了艺术家只有靠作品说话,决非是主义和流派,精品、力作,才能永驻史册!

尾 声

100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巡回画派大师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虽然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显得纷乱和浮躁,需要冷静和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因此学习和研究这些优美、充满时代精神的作品,仍然会使我们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今天的讲座,主要介绍俄罗斯巡回画派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不同的画家。

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

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后人因扬·凡·艾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誉其为“油画之父”。

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

扩展资料:

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着时代的艺术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古典油画在整体上是油画语言等因素共时综合运用的结果,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对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特别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中景物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明暗交界线呈柔和的过渡,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浑然的效果,L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同时期的尼德兰画家则清晰地刻画画中景物各个细部,景物之间是色彩的差别而非明暗的过渡,R康平的三叶祭坛画《受胎告知》就细致地 呈现室内外的所有景物。

意大利的提香是第1个特别注重油画色彩表现力的画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画,并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异的明亮色彩构成富丽堂皇的金**调,透明颜料的多次复叠,忽厚忽薄的笔法,又使色彩与形体有机溶合,造就出质感效果。

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富,并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  

-油画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法国经历了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起义。这个时期艺术思潮的起伏更替,现出十分绚烂的景象。一种艺术流派或主义的出现,当然是特定的文化思潮的反映,并且关联到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但问题的复杂在于:艺术家们多半不是按照事先拟定好的某种“主义”的纲领去进行实践的,常常是依据自己有意或无意接受的某种思潮的影响,创作出了作品之后,观众特别是评论家们为了说明其艺术特征,而把某一头衔赠给艺术家的。由于评论家(和后世的史家)们理解和着眼点的不同,对同一个(或一群)画家,有时会冠以各种不同主义的头衔,而艺术家自己又多半是无所谓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们,在美术史上好象还是没有争议的,但对其他的一些画家,问题就更为复杂些。

浪漫主义美术,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它与新古典主义同样都是理想型,是周遭事物的重组,而且都是经过选择,而非日常生活的翻版。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同处是,浪漫主义首要根据自己的感受,追求新的、美的世界,主张艺术即使面对相同对象,也因人而有千差万别,所以浪漫主义与其说是重视理性的普遍性,毋宁说是重视感受的特殊性。他们认为一般人所谓的丑、恐怖,如果能够诉诸自己的感受性,这种艺术就是美,因此理想美所不被允许的怪异性、奇怪幻想、死亡现象等在浪漫派世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古典主义则首要以万人共通的理想美为目标,理想美具有普遍性,正如科学的真理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真理一般。

简而言之,浪漫主义的精神意义是存在于感受上。随着浪漫主义的登场,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于是艺术家的题材是否具有独创性最受重视,但强调自己的个性,使艺术家常常倾向于反抗一般社会,这种反社会态度一方面形成逃避现实的历史品味及异国品味;一方面则显现为革命热情,试图改变现实社会。

法国浪漫主义的艺术,兴起于十九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这是一个腐败、混乱和倒退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出现的浪漫主义艺术,一开始即带有呼唤革命风暴气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从根本上说,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出现,是要求个性的解放和心灵自由;封建政权和学院的古典艺术,同样让他们感到是必须摆脱的精神重压。浪漫派重视色彩,是和他们重视感情的要求相一致的。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

观念与技法

[编辑本段]

至于浪漫主义的观念与技法,在美术上,可以看出它不是模仿古代雕刻、文艺复兴巨匠的模板,而是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它以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技法上,它重视色彩而非线描,线描是经由明确的轮廓线获得形态的把握,是新古典主义的作法,浪漫主义则彻底追求诉诸感觉的大块面色彩效果,有时甚而也尝试把笔触原原本本留在画面上的这样的奔放表现,可以说其画面上的构成,喜欢多动态的动感表现,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先驱者

[编辑本段]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法国画家席里柯,另一位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使浪漫主义绘画达到了顶峰。

席里柯(1781~1824)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席里柯出生在法国的里昂,15岁时到巴黎学画。他深受前辈大师们的影响,创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席里柯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终生充满着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这种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善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作品题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得,并删除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

《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画家。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酷爱美术,18岁时进美术学院,在此期间认识了被称为浪漫主义绘画先驱的席里柯,使他开始的创作就受到席里柯的启发。

德拉克洛瓦在西方美术史上是一位有卓越成就和较大影响的画家,特别是对浪漫主义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被看作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德拉克洛瓦不仅总结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名家们的艺术成就,并影响了一批后代的艺术家。许多人从他那里得到启示和教益。德拉克洛瓦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才思敏捷,并具有一种别人少有的敏感。他反对当时古典主义绘画那种呆板、平庸的画风,主张个性解放,重视情感的表达。他的画善于表现动荡活跃的场面,色彩鲜明、豪迈奔放。他的重要作品是《但丁和维吉尔》 《希阿岛的屠杀》《自由***民》等。

代表油画

[编辑本段]

浪漫主义代表油画《梅杜萨之筏》《但丁和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自由***民》。

特征

[编辑本段]

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本来是以强调“幻想”为其特征的。可是法国十九世纪初期成为浪漫主义先导的第一张绘画,却是用最“写实”的手法表现最迫切的现实题材。它说明一个新的思潮和流派,总是应现实的需要而出现的,它要是能站得住,也总是根植在现实生活中的。

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但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艺术力量。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在绘画上,是与以官方学院派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其表现特征是:注重个性表现,耽于幻想和夸张,选择惊人事件作题材,情绪激越。

绘画形态

[编辑本段]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驳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感官和情感的价值,宣扬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其文艺创作力主张扬个性、宣泄情感并挖掘人的深层精神世界,艺术表现手法多采用对比强烈的、充满感染情绪的戏剧性效果来表现人性的冲突和社会的矛盾。19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绘画受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创作题材、美学形态和表现形式较之传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浪漫主义绘画摆脱了庸俗审美观和陈腐的学院派体制的束缚,满足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对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需求,其文艺思想和美学形态在美术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45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