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专业从事雕塑行业的,浮雕《马赛曲》,是一座歌颂法国大革命的史诗性作品,是无以伦比的纪念碑,它那巍峨磅礴的气势长久地震撼人心。吕德用自己超凡的想象和艺术构思,将一座石墙变成了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幻想,编织成巨大的火焰般的意境。《马赛曲》被安放在法国爱德华广场的大凯旋门上,是法国人民热爱和平、自由的不朽象征。 浮雕《马赛曲》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以一个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带翼女神为中心,她右手执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着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的一对翅膀张开着,身上的衣裙飞舞飘动,形象显得奔放有力。两腿大步迈进,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她那召唤性的内在激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中间那个长着络腮胡子的壮年战士,表情强悍激昂,右手高举着从头上摘下来的钢盔,正转过头来向左侧的人群喊话;左边紧挨着他的是他的儿子,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年迈战士,有吹进军号的青年,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了。后面是飘扬着的旗帜和林立的弓矛枪箭。这些细节与前面的人物融汇成千军万马的气势。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为了保卫祖国,这股战斗的洪流似将从墙上冲出,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马赛曲》的艺术构思是简洁和宏大的。虽然其中的人物不多,只有6名志愿兵和寓意女神来组成。其内容是表现志愿军在女神的指引下不畏艰险,不惧死亡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其艺术构图也是匠心独运: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联想和呼应的手法,人物间互相半掩着,把图中所有的人物都编入了一个复杂的构架中,而且每个人物动作夸张中蕴涵着真实,姿态活龙活现,结构鲜明严谨,不错不乱。由于人物间彼此交错遮掩,整个人物队伍仿佛活动起来,好似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该雕塑从平面的墙上向观众涌来,使人有种向上升腾的感觉;雕塑中所有道具的细节,如长枪头上的雄鹰、愤怒长嘶的马头、军人胸前的狮爪、盾牌上的狮形立体图案等等,都与人物浑然一体,增加了雕塑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真实感,渲染了气氛,既烘托了千军万马之势,又保持了稳定和完整统一。这座雕塑被法国视为民族的象征与骄傲。
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除了原始石器,从夏朝起到目前为止,按照遗存的资料和它的发展程序的主要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殷商-战国(上古前期)。二、两汉-晋(上古后期)。三、南北朝-五代(中世纪前期)。四、宋-清(中世纪后期)。
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发展的规律也有起伏的不同。如中国殷周时期的铜器制造和装饰雕刻,是后代所赶不上的。汉代的画像刻石,题材上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唐宋各代的雕塑品,当然是超过了汉代,可是唐宋的作品从来没有如汉画像石那样充分反映现实的作品出现。明代手工业、商业各方面,较唐宋是有所提高的,但明代的雕塑品,很少能如宋代般充分地表现出每个作品的特征。虽然明代在雕塑方面不如唐宋,但其它艺术成就,却也是前代所赶不上的。
西方雕塑的出现首先也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但在较短时间内它就获得了独立地位。欧洲地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但阿尔卑斯山的重峦叠嶂、西班牙的群山连绵、冰岛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别中培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样,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
你好,西方古代时期的雕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为图腾、魔法和宗教服务。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华坎河谷是伟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诞生地,而后在墨西哥湾地区出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奥尔麦克文化。
外国近现代雕塑艺术以欧洲最为突出。它曾经产生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优秀作品。作为欧洲近代雕塑艺术的代
《马赛曲》图册表作,可以三位法国雕塑家,即乌东、吕德、罗丹的《伏尔泰坐像》、《马赛曲》、《加莱义民》为例。它们分别代表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大艺术流派。现代雕塑可以法籍罗马尼亚裔雕塑家布朗库西的《波嘉尼**》、法籍俄裔雕塑家扎特金的《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王与王后》、美国雕塑家里维拉的《无限大》为例,它们从不同方面生动地展示了现代雕塑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欧洲古典时期的艺术是一种在赤贫后产生的新的美术形式,这种美术形式给后来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希腊雕塑家努力地使他们的作品显示出活力,他们努力并迅速地学习掌握了人体解剖结构,并逐渐取代了早期的“几何”风格,形成了最重要的人体法则,即把人的重心放在一条腿上,另一条腿则保持松弛。从而利用这一动态的视觉错觉,在无知觉的石头上表现出形体外部的松紧和内部的运动。它标志了雕塑古典时期的真正来临。同时,在古典时期浮雕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此外,古罗马在艺术上深受希腊的影响,但仍保持其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在肖像雕塑上,他们更注重客观对象,追求个性化,而非希腊的理想化。
西方把这一时期称为中世纪时期(也叫中间时期),它所包括的范围是从古典时期结束起,直到文艺复兴之前。这一漫长的日子被基督教统治着,所以形成了基督教美术。这一时期的雕塑,摒弃了关于自然比例的种种古典法则,而去寻求一种更适合基督教题材的、形式多样的、比例被拉长了的形象。这种
用抽象法式来处理的雕塑,使作品每个部分都充满了生机。这种形式的雕塑,反映了雕塑家力求把身体和灵魂结合在一起的愿望,而这种美术风格上的创新竟成为13世纪伟大的哥特式雕塑的先躯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西班牙画家--戈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至1828)是一颗耀眼的星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外国近现
代雕塑艺术以欧洲最为突出。它曾经产生了
一批杰出的雕塑家和优秀作品。作为欧洲近
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可以三位法国雕塑家,
即乌东、吕德、罗丹的《伏尔泰坐像》、《马赛
曲》、《加莱义民》为例。它们分别代表了新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大艺术流
派。法国近代著名肖像雕塑家乌东的《伏尔
泰坐像》,是为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创作的全身像。雕像自然地流露出伏尔泰明
显的老态和瘦弱的身躯。但是,通过他神采
奕奕的脸部表情,特别是他那似能洞察一切
的敏锐的目光,人们仍能感觉到这位反对封
建专制的不屈的斗士的聪明才智。法国近代
著名的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的《马赛曲》,是
为巴黎大凯旋门创作的著名浮雕。表现1792
的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
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保
卫祖国的战斗的历史事件。整个浮雕的构图
复杂而严谨,依靠人物的彼此交错遮掩造成了
一种千军万马的宏大气势。它成功地反映了法
国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
从而使它成为歌颂法国人民为祖国自由而战的
英雄纪念碑,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法国近代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的《加莱义民》,
是一座表现爱国主义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
英雄纪念碑。整个雕塑没有固定的正面,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以深入的心理刻画和
强烈的性格表现为其重要特色,树立了近代纪
念碑雕刻的范例。
法式园林是指欧洲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法国园林体系风格,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法式园林的主要特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法式园林的主要特点
(1)法国园林则属于平面图案式园林。有平面的铺展感。其选址比较灵活。法国园林中有许多成功之作就曾将沼泽等不利地形, 改造成美丽的园林景观。
(2) 法国园林善于利用宽阔的园路形成贯通的透视线,此外还采取了设置水渠的方法以构造出前所未有的恢宏园景。
(3) 法国园林在平面构图上采用了意大利园林轴线对称的手法, 主轴线从建筑物开始沿一条直线沿伸, 以该轴线为中心对称布置其他部分。园林形式以表现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
(4) 构图上,府邸居于中心地位,起着控制全园的作用,通常建在制高点上,花园的规划服从于建筑。
(5)花园本身的构图也体现出等级制度。贯穿全园的中轴线重点装饰,最美的花坛、雕像、喷泉布置在中轴线上,道路分级严谨。整个园林为条理清晰、秩序严谨、主从分明、简洁明快、庄重典雅的几何网格。
(6)完全体现了人工化的特点。追求空间无限性,广袤旷远而外向性。需要很大的平坦场地(作为府邸的露天客厅,也与追求旷远有关)(7) 树篱和丛林 树篱是花坛与丛林的分界线。厚度常为015 —016 米, 形式规则, 且相互平行。从1 米的短树篱到10 米的高树篱, 各种高度应有尽有。树篱一般栽种得很密, 行人不能随意穿越, 而另设有专门出入口。树篱常用树种有黄杨、紫杉、米心树等。丛林通常是指一种方形的造形树木种植区, 分为“滚木球戏场”、“组合丛林”、“星形丛林”、“V 形丛林”四种。“滚木球戏场”是在树丛中央辟出一块草坪, 在草坪中央设置喷泉。草坪周围只有树木、栅栏、水盘、而没有其他装饰物。“组合丛林”和“星形丛林”中都设有许多圆形小空地。“V 形丛林”则是在草坪树木按每组五棵种植成V字形。
(8) 水景的处理: 喷泉和水渠。法国园林十分重视用水,认为水是造园不可或缺的要素, 巧妙地规划水景, 特别是善用流水是表现庭园生机活力的有效手段。
法国园林中喷泉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 有的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神话, 有的取材于动植物装饰母题, 它们大多具有特定的寓意, 并能够与整个园林布局相协调。水渠的应用主要是为创造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景观, 同时为庭园的主人提供游乐的场所。人们可以乘坐精美的游船在水渠中畅游, 同时倾听着动人的水上音乐,欣赏着四周辉煌的花园和宫殿。游园会上, 人们还会燃放五彩缤纷的焰火, 使斑斓的色彩映在水面上, 营造出神话般的气氛。
(9)花坛勒·诺特设计的花坛有六种类型: 即“刺绣花坛”、“组合花坛”、“英国式花坛”、“分区花坛”、“柑桔花坛”、“水花坛”。
“刺绣花坛”是将黄杨之类的树木成行种植, 形成刺绣图案, 在各种花坛中是最优美的一种。这种花坛中常栽种花卉, 培植草坪。
“组合花坛”是由涡形图案栽植区、草坪、结花栽植区、花卉栽植区四个对称部分组合而成的花坛。
“英国式花坛”就是一片草地或经修剪成形的草地, 四周辟有015 —016 米宽的小径,外侧再围以花卉形成的栽植带, 形式比较普通。
“分区花坛”与众不同, 它完全由对称的造型黄杨树组成, 没有任何草坪或刺绣图案的栽植。
“柑桔花坛”与“英国式花坛”有相似之处, 但不同的是“柑桔花坛”中种满了桔树和其他灌木。
“水花坛”则是将穿流于草坪、树木、花圃之中的泉水集中起来而形成的花坛。
(10)花格墙 花格墙的设计虽然由来已久, 但只是在法国园林中才将中世纪粗糙的木制花格墙改造成为精巧的庭园建筑物并引用到庭园中。造园中花格墙成为十分流行的庭园要素, 得到广泛应用, 并有专职工匠制作。庭园中的凉亭、客厅、园门、走廊及其他所有建筑性构造物都用它造成。花格墙不仅价格低廉, 而且制作容易, 具有石材所不可比及的优越性。
(11)雕塑 法国园林中的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对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的摹仿; 二是在一定体裁的基础上的创新。后者大多个性鲜明,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法式园林的发展历程:
一、文艺复兴前的法国园林
1 法国的花园起源于果园菜地。
2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法国是罗马的高卢行省,造了大量的罗马式建筑,包括庄园。
3 中世纪的园林,主要在修道院和王公贵族的府邸里发展。普遍使用绿篱,荫棚,绿廊。
4 12世纪以后,经济上升,造园艺术有所变化;十字军东征带回东方发达的文化,包括造园的一些要素如观赏植物等。
5 13世纪末出现一项新内容:一种机械装置。后来在西欧园林里风行;在法国则生发出各种各样的水嬉。
6 14世纪下半叶和15世纪上半叶,英法战争,造园艺术整体说来是停顿的。
7 11~13世纪末,西欧__国家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而相继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远征(地中海东岸的国家)扩张活动。因参加者的衣服上缝有十字记号,故名十字军。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园林
1 法国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得到触发。法国入侵意大利(1494~1495)后,查理八世从意带了园林工人和匠师,为他的宫廷服务。
2 文艺复兴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法国造园艺术还没有显著的进展,意大利的影响是零碎的,主要是一些内容和手法。
3 首先,是花园的建筑因素逐渐由哥特式变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式。
4 花园里偶尔有了雕像作点缀。花圃里的方格全是绣花式植坛,不过图案较简单。
5 还有一个从意大利传来的新的造园要素:岩洞。
6 多层台地的格局在法国占了主导地位,但台地宽阔而高差不大。
7 开阔的水池和河渠,也开始成了重要内容。
8 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叶,建筑师埃蒂安·杜贝拉克 (Etienne du Perac,1535~1604)和园艺家莫莱家族(Les Mollets)将法国园林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9 把花圃当作整幅构图,按图案布置绣花植坛;
10 此后,法国园林彻底摆脱了实用园林的单调与乏味,虽然保留了原先的几何划分的格局,但使它成为更富于变化,更富有想像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并且出现了追求壮丽、灿烂的倾向。
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为法国早期的古典主义。在倡导人工美,提倡有序的造园理念影响下,造园布局便注重规则有序的几何构图,这一理念同时在植物要素的处理上也有表现,他们运用植物以绿墙、绿障、绿篱、绿色建筑等形式出现,而且技艺高超,充分反映了他们唯理主义思想。
三、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园林
17世纪下半叶,王权大盛,古典主义文化成了宫廷文化。古典主义在建筑中的表现: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出现,标志着法国园林艺术的成熟和真正的古典主义园林时代的到来。法国古典丰义园林在最初的巴洛克时代奠定了基础;在路易十四的伟大时代,由勒诺特尔进行尝试并形成伟大的风格;最后在18世纪初,由勒诺特尔的弟子勒布隆(Le Blond)协助德扎利埃(Dezallier d’Argenville)写作了《造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被看作是“造园艺术的圣经”,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的完全建立。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着重表现的是路易十四统治下的秩序,是庄重典稚的贵族气势,是完全人工化的特点。广袤无疑是体现在园林的规模与空间的尺度上的最大特点,追求空间的无限性,因而具有外向性的特征。尽管设有许多瓶饰,雕像,泉池等,却并不密集,丝毫没有堆砌的感觉。相反,却具有简洁明快,庄重典雅的效果。法国式园林又是作为府邸的“露天客厅”来建造的。因此,需要很大的场地,而且要求地形平坦或略有起伏。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在中轴两侧形成对称的效果。有时,设计者根据设计意图需要创造起伏的地形,但高差一般不大。因此,整体上有着平缓而舒展的效果。
在植物种植方面;法国式园林中广泛采用丰富的阔叶乔木;能明显体现出季节变化。乔木往往集中种植在林园中;形成茂密的丛林,这是法国平原上森林的缩影,只是边缘经过修剪,又被直线形道路所范围,而形成整齐的外观。这种丛林的尺度与巨大的宫殿,花坛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效果。丛林内部又辟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小型活动空间,这是勒诺特尔在统一中求变化,又使变化融于统一之中的一种创造。
四、 18世纪的“英中式”园林
18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掀起了启蒙运动,反对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准则,在哲学上同意英国的经验论学说,否认先天理性的至高无上的作用,相信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们倾向于自然神论或无神论。绝大多数认为自然状态优于文明,认为自然状态是健康的、合于道德的状态,而“文明是对自由和自然生活的奴役”,主张“回到自然去”。(卢梭语)在英国风景式园林(图3英国风景式园林——谢菲尔德花园)和中国园林的双重影响下,法国出现了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绘画式风景园,又称“英中式”园林(图4法国英中式园林——凡尔赛小特里阿农园中的“爱之亭”)。它以奇特的自然景观为基础,采用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形成具有画意的风景园林骨架,并糅合进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小品或村庄农舍等,显示出一种矫揉造作、追新求异的设计倾向
五、19世纪的城市公园运动
18世纪末,随着工商业的高度发达,欧洲许多大都市的规模过度膨大,中世纪城市特有的协调与秩序遭到极大破坏,出现了交通秩序混乱、环境急剧恶化、尺度不再宜人、渐渐远离自然的“资本主义城市综合症”。受法式园林影响的规则式城市布局,如加伯特(Cabet)和欧文(Owen)等人设想的棋盘式城市格局,以及英国风景式园林影响而出现的“将自然引入城市”的理念,成为当时城市设计的基本准则。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自然气息。新型公共园林的出现,也使得园林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产生彻底的变革。
19世纪,以实用为核心的法国园林设计方法,要求根据园林的面积、地形以及与建筑的关系,来决定采用何种构图形式,造成折中式园林的盛行;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题,力求再现自然景观的特征,注重园林内涵的挖掘,反对各种形式的简单抄袭;强调以植物学为基础的植物造景,将浪漫主义色彩与科学主义趋势相结合;同时,注重园林设计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施工技术的规范化。
然而,在合乎“大众”趣味,四时有景、步移景异的思想指导下,19世纪的园林大多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有一点点,大量的各不相干的景物被堆砌在一起。
六、20世纪前期的现代园林思潮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法国作为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各种现代艺术思潮不断涌现,不断消亡。在各种“新艺术”潮流的推动之下,园林设计师开始从现代艺术中寻求设计灵感,使得“新型园林”层出不穷。如杜宪勒(Duchene)父子倡导的新古典主义潮流,混合式或组合式风格,“园林建筑”流派,印象派画家的花园,阿尔伯·凯恩(Albert Kahn )的国际“新艺术”花园,新殖民主义园林。1925年巴黎的装饰艺术博览会,又掀起一轮探索“现代园林”的热潮,如“立体派”花园,装饰艺术园林,新巴洛克前卫艺术园林,花园城市运动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这一时期的“现代园林”大多局限于小型的私家园林,而且注重形式胜于内涵。比如盖伍莱康(Gabriel Guevrekian) 1925年为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设计的“水与光之园”,1926年为德诺耶别墅(Villa Marie-laure et Charles de Noailles)设计的“立体派”园林等。
正如16世纪画家云集的枫丹白露王宫,17世纪的凡尔赛宫荟集了法国最优秀的雕塑家。它的花园以精美华丽著称于世,集中体现了路易十四时代严谨高贵的官方艺术风格。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圆雕、浮雕使其更加精美丰富,成为欧洲艺术的一颗明珠。这些雕塑均取材于古代神话,却从生活中汲取优美形象、姿态,使神人性化,因而活泼生动,真切感人。
吉拉尔东(Fraugois Girardon 1628—1715)是勒布会在凡尔赛宫最主要的合作者,他为花园留下的宏伟作品最好地体现了该时代的法国古典风格。他以10年之功完成的群雕《仙女们服侍阿波罗》优雅典丽,闲逸而不失稳重。巨大的浮雕《仙女们的沐浴》清丽而富有肉感,构图安排表现出过人的天分。他在近景上表现浴后在水边小憩的仙女们,突出人体的优美。她们正在微笑地观看着中景上正在击水、打闹的一群女伴。两位闪躲着向远景遁去的女孩回转身来,随时准备重新加入“战斗”。动与静、远与近的关系安排得恰到好处,并使柔美的人体充满生命的欢愉。
凡尔赛宫的另一位雕塑大师库瓦兹沃(Antoin Coysevox1640—1720)参加了大理石宫院、长廊、战争厅的设计、装饰工作,并为花园制作了《加隆河》和《多尔多汉河》,以娴熟技巧为古典风格注人了强劲雄健的表现力。现存杜勒利公园的《墨丘里》让旅行神手握缓绳,悠闲自得地斜卧在一匹飞驰的骏马身上,马的双翅和波浪一般的鬃尾造成强烈的动感和装饰趣味,反映出艺术家非凡的想像力。
吉拉尔东和库瓦兹沃都是为同代人塑像的高手,前者为旺多姆广场所作的《路易十四骑马像》(缩小件藏卢浮宫)和后者为卡姆瓦莱公馆(现为巴黎市博物馆)所作的《路易十四立像》都是最令“太阳王”得意之作,以规范的形态表现庄重无比的神情。库瓦兹沃在为大孔德公爵和勃民第公爵夫人塑像时,以强烈肯定的手法使形体的感染力得以充分发挥,令人物神采飞扬,宛然若生。
库瓦兹沃的得意弟子古斯都兄弟(Nicolas Coustou,1658—1733和Guillaum Coustou 1677—1746)继承了老师准确坚实的特点,同时通过人物与动物的巧妙组合而使法国雕刻大放光采。尼古拉·古斯都的《萨奥纳河》和吉奥姆·古斯都的《罗纳河》匠心独运地让河神躺卧在狮身之上,使人体和兽毛的质感相得益彰。他们为凡尔赛宫、马尔里宫作了大量雕塑,其中两尊《马尔里骏马》巨雕现在矗立在协和广场上。那前蹄腾起,昂首嘶鸣的八尺飞龙和紧抓辔头,与烈马相搏的英俊青年造就了对比强烈、气氛紧张的艺术效果,堪称法国雕刻中最激动人心之作。
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却是那位未曾奔赴凡尔赛的普热(Pierre Puget 1622—1694),这似乎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位性格刚强可比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大师,在21岁时便以绘画驰名意大利,31岁回到马赛之后,又立即以土伦城市政厅的女像柱一鸣惊人。他远离路易十四王宫所在的凡尔赛,却因此得以保持和尽情发挥其粗犷奔放、坚劲雄奇的特点。他送到凡尔赛去的组雕《克洛多纳的米隆》和《帕尔修斯与安德罗梅达》以其搏斗、挣扎的激烈表达,与严正、逸雅的官方风格大相径庭。这种格格不入既是手法上的,更是审美趣味上的。他所作的浮雕《亚历山大与狄奥根》、群雕《帕西》、圆雕《休息的高卢力士》、《祈祷的夏尔·勃洛美》都使我们看到,在他的凿下从无平静的线条和雅致的装饰美,一切都在剧烈的冲击之中,那凸起的肌肉、扭曲的身体、冲撞在一起的线和面令人不禁想到鲁本斯的油画。普热手法丰富夸张、构思时的激情与幻想都远远地超越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范畴,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先驱。
雕塑家彼加尔(Pigalle 1714—1785)在保持宏大气魄的同时,突破了法国传统的典雅稳重,塑造出动作和表情都较为强烈的形象。《绑鞋带的墨丘里》有着即将腾空而去的轻盈迅捷。《萨克森元帅墓》则表现出豪迈的英雄主义。艺术家着意拉长人物的身躯,让气吞山河的统帅步伐稳健、神情安详地走向归宿,同时一位以王后般美丽的形象出现的妇女正在哀求死神不要打开墓门。
法尔科内(Faloonet,1716—1791)是罗可可风格在雕塑上的绝妙代表,他灵巧、轻快地为轻佻、享乐的艺术提供纤秀、娇媚的典型。他的作品《音乐》、《冬》得到蓬巴杜夫人的喜爱,使他成为雕塑工厂的负责人。在他的凿下,坚硬的石头变作冰肌玉肤的仙女、浴女,柔润的、小而尖的手足是其作品的重要标志。法尔科内似乎还觉得使用大理石材料终不能尽圆润之美,于是,她们便由他领导的塞维尔瓷器车间来制作,并在装饰君王宫室时派上了最好的用场。
活跃在18世纪末的3位法国雕塑家是帕儒(Pajou,1730—1809),克洛迪欧(Clodion,1738—1814)和乌东(Houdon,1741—1828)。帕儒继续着法尔科内的风格,卢浮宫所藏的《普赛克》将与爱神丘比特结合的少女那神魂震荡之态尽数写出,让秀美与激情达到奇妙的平衡。克洛迪欧则喜爱使用迅速便捷的材料,富有肉感、奔放不羁的女人体是他最擅长的领域。在以大型作品为新古典主义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他还为了该时代的装饰需要,制作了大量陶土小雕塑。那些带着小桑陀尔击鼓起舞的林妖和小爱神嬉戏的女酒神都是他驰骋遐思的极好场所。年轻时得到彼加尔指导的乌东是使石像具有精神和生命的大师,他塑的狄安娜是那样无拘无束地跳着,神韵悠然地沐浴着阳光。狄德罗、卢梭、米拉波、伏尔泰、华盛顿、弗兰克林也都经他手而神采飞扬。其中,《伏尔泰坐像》尤享盛誉。伟大思想家的双手神经质地按着椅把,身躯微微前倾,智慧而狡狯的目光似乎要穿透面前的一切,在不可数计的18世纪雕像中,以它作为法国的代表,无疑是当之无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