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么?

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么?,第1张

屈原在我们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离骚》是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但有人会疑惑,凭什么屈原是我能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我觉得也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诗。但是屈原是真正写出来具体的长篇作品的。

屈原的几千年之后,凭着他留下来的《离骚》,依旧让大家所铭记着,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如果他的名声也不响,可能这个第一个也会往后推移。

而且他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他是楚国的贵族出身,地位也是挺高的。这是他能写出这么高水平诗篇的原因。他被大家铭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创造了骚体,以《离骚》为代表,更是开辟出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的代表着很多,对后世的影响十分的大,而且他本身的性格,爱国的思想,更是让他的名声远扬,在历史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自然是广受欢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真的是传颂千年的名句了。运用了美人香草,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

让我们感叹屈原的文采,他的诗篇中都是表达了很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所以他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真的是名副其实的。

而且后世人对他的推崇,也让屈原的名声更加的显扬。

屈原(约前339—前278),名平,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

创立者。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九歌》《天问》

等诗篇,开创了楚辞新体,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传统。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屈原从小就非常聪明,

读书

很多

又十分勤奋,以至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过目不忘,口才也很好^更重要的是,

他十分关心天下大事,有理想,有远见。

屈原年轻时,家道已萧条冷落,和楚王的亲属关系也已经比较疏远。但他毕竟

跟楚王同姓,加上才华横溢,又有良好的口才,因而有条件在楚王左右侍奉。后

来,屈原由文学侍臣擢升为左徒,从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屈原熟悉历史,明察现状,深知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广袤而富饶的土地的楚国有统一天下的条件,并早已立下了帮助楚怀王实现统一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他向楚怀王提出,外交上楚国必须联齐抗秦,采取“合纵”政策,即首先与齐国结军事联盟,然后再与赵魏、燕、韩四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强秦。楚怀王觉得屈原的分析很有道理,便采纳了这一建议,结果使楚国的地位迅速提高。楚怀王很髙兴,对屈原更为信任和器重,便对屈原委以重任,让他在内政方面进行改革。屈原年轻得志,平步青云。他踌躇满志,自信有楚怀王的支持,定能继承祖业,确立法制,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楚国蒸蒸日上,富强起来,他一

心为内政改革而日夜操劳,但他没想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到他头上。他不知道:他的才干,他治国理民的卓越成绩,虽受楚怀王的信任,却也引起了怀王周围的腐败贵戚和宠臣的嫉妒;同时他制定屈原 贯彻的宪令,虽有利于强国富民,却限制了那些腐败贵族的特权,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仇恨。楚国有权有势的王族、贵戚、幸臣中嫉妒、仇恨屈原的人形成了反对屈原的包围圈,他们 勾朋结党,暗中密谋,处处找茬陷害屈原。有一次,怀王命屈原秘密草拟法令,稿 子尚未写完,一个上官大夫想夺过来看,遭到屈原拒绝。这位怀恨在心的上官大夫跑到怀王面前搬弄是非,诬告屈原不守机密,说外面所有的人都知道此事正在议论 纷纷呢!还说屈原自夸功劳,说离了他屈原法令是没人能提出来的。楚怀王听信谗 言,从此开始厌恶、疏远屈原。

公元前304年,秦以割让600里土地为诱饵,诱惑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当秦后 来指着地图赖帐,说当初讲的是6里而不是600里时,楚怀王得知上当,一怒之下发 兵攻秦,由于齐国不愿支援楚国,楚国连吃败仗,楚王这才后悔放弃屈原的“合 纵”政策,便重新起用屈原,并恢复与齐国的外交关系。秦国灭楚之心一直不死,

虽不敢公然发动侵略战争,暗中却经常用贿赂手段拉拢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和宠臣子 兰,楚怀王终于在他们的怂恿下,娶秦国美女,建立姻亲关系。此时,屈原极力反 对,却遭怀王的免职。秦国进一步邀请楚怀王去秦国会盟,屈原看透了秦国的欺诈阴谋,对楚怀王极力劝阻,怀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屈原流放到汉北。

惨遭流放的屈原,满怀忧国忧民的愁绪,来到汉北边境处。屈原一面与当地乡村百姓们一起耕田种地,一面研究当地的民间歌谣,他常常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心中的波涛巨浪终于凝成了千古绝唱《离骚》。《离骚》全诗373句,近2500字,是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长诗。在《离骚》中,屈原哀叹人民的多灾多难,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诗人反复倾诉他对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要求革新政治与 腐朽贵族集团势力斗争到底的强烈意志。诗中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 说和丰富的想像,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这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秦楚会盟只是秦国设下的圈套。楚怀王一到秦国,秦王便断了他的后路,并把他软禁起来,逼他割让国土,楚怀王再也无法返回楚国,终于 因忧愤致病去世。怀王的儿子楚襄王继位后,屈原也从流放中被召回。由于楚怀王 入秦是子兰怂恿去的,屈原也为此议论了子兰的这个错误,这也引起了子兰对屈原的仇恨。子兰唆使上官大夫等人在楚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襄王听信了群臣的 谗言。于是,屈原再次遭遇流放。

面对楚国的内忧外患,惨遭流放的屈原内心非常焦虑。江南一带许多地方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林莽,人迹稀少,屈原一路走着艰难而曲折的道路,过着贫病交加的 生活。三年过去了,楚襄王没有丝毫结束屈原流放生活的意思,屈原异常心烦意 乱,他常去瞻仰先王宗庙和公卿词堂,观察庙堂的墙壁上画着天地山川,神灵怪物和古代贤圣人物的像。他感慨万分,浮想联翩,有一连串的疑问涌上心头,挥之不 去。于是,他一面自问,一面把它写在墙上,构思出了气势磅礴、构思奇特的长 诗——《天问》。这首长诗从宇宙的发生、天体的构造、地理的变化,一直问到神话 传说和历史事件的本末由来,诗人一下子就提出了 170多个问题,表达了他愤世嫉 俗、悲怆满腔的思想感情和对许多传统观念的怀疑。

长年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活,加上战争的动荡局势,已经把屈原折磨得容颜憔悴、形体消痩。他披头散发地来到汩罗江边,在荒凉的苇草间漫无目的地边走边吟 唱着悲歌。一位渔夫认出他来,吃惊地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 步田地?”屈原悲叹道:“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正因如此, 我被放逐了!你说好笑不好笑?”屈原说完放声狂笑,可是那笑却比哭还令人心酸。

渔夫似乎了解他的心境,想安慰开导他,便说:“既然世上的人都那么混浊,你何 不也把水里的污泥搅动搅动,让它清浊不分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你何妨饮些薄 酒,让自己半醒半醉?为什么要表现得那么高超,而使自己招致流放呢?”但是善良固执的屈原,怎会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这不是保护自己,而是同流合污呀!他 说:“你可知道,刚洗好头发的人,在戴帽子之前,是不是要先掸去帽上的尘埃? 刚洗好澡的人,是不是要换一套没有污垢的干净衣服呢?可见人都不愿把干净的身体弄脏。我宁可跳入江流,葬身鱼腹,也不愿把我清白的人格让世俗污染,

屈原此时已明白:楚国朝政腐败,难以抗秦保国,也不可能再召自己重返朝政为国效力了。于是,他作了一篇曲折感人的《怀沙》之后,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 月初五抱石沉入汩罗江自杀。

屈原虽然含冤沉江了,但他不倦求索真理的执著精神,不折不挠同黑暗势力抗争的无畏勇气,以及眷恋故国、生死与共的伟大志节,却从此辉映了江天,照耀了 千古,而永留在苦难中奋然前行的志士仁人心上了。

据说当时屈原投江后,楚人十分震惊,纷纷驾舟打捞,并将米饭团投入江中,喂饱鱼鳖,免得噬食屈原。屈原未被打捞上来,楚人一直放心不下,他们不愿相信 屈原死了,便说他入水神游。因此每年到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便驾舟逐浪,怀念屈原,久而久之,这一天便演变为全民族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离骚

《离骚》(注:《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出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他还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对人才的变质,诗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的感情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旁徨地面对着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首先,女须劝他不要“博謇好修”,应该明哲保身。但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的历史,证明了自己态度的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的道路。于是,追求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使他升腾到了天上。他去叩帝阍,阍者却闭门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说明再度争取楚王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接着诗人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指示出路。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另寻施展抱负的处所,巫咸则劝他暂留楚国,等待时机。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但是这一行动又与他的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当他升腾远逝的时候,却看见了祖国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终于留下来了。诗人通过这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与他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诗人当时所可能选择的一条道路,以死来坚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现实的道路。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动势力的嚣张跋扈。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它虽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6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