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丛里的山菊花开得正艳,给厚厚的荒草增添了生气,山菊花,秋天山林的宠儿,黄的,粉的,吐露着芬芳,争奇斗艳。点缀了大山,渲染了心情。
2、过了春花烂漫,来了盛夏的炽恋。雨后山区,满山苍郁,天也蓝蓝。就得徒步行进,去赏一回这山、这林,这美景。徐风阵阵,有意推送佳人,共上崖顶,时刻在你的耳边倾述衷肠。乱了青丝,绽开笑颜,撩起情怀,留下无言。其实,请你不要在意清风拂过你的身体,那便是我,是我轻吻着你的额头、嘴角,是我撩起你的秀发,它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让我们在美景中陶醉。
3、树木的交错的枝梢,繁盛地伸展开采的好像颤动的叶子织成的不整的穹门和碧绿的云,停在清朗的蔚蓝的天下。
4、路两旁是高大茂密的竹林,竹干粗细相杂,有的粗如碗口,有的细如笔杆,但都伸展着细长的枝叶,挤挤攘攘,争相生长。
5、山坡上是一片树林,枝叶茂密,绿树成荫,最美的植物要数枸杞子啦。这时它们已经结出了果实,水灵灵红艳艳,就像一串串红珍珠,在碧绿的叶子的衬托下,特别美丽。
6、雾升起来了,整个小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花儿绽开了,有红的,黄的,蓝的,好像一张张笑脸,迎着风盛开;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好奇地张望着这个大千世界;树木绿绿的,好像一个个巨人在保护这片森里;树上几片落叶飘下来,好像在跟大树告别,欢迎着春天的到来;小溪欢快的流淌着,时不时发出的响声,像是在给大地唱歌呢!溪里的小鱼儿,一会儿从哗哗水面挑起,一会儿又像流星般坠落,好像是在争夺跳水冠军呢!
7、凸起高耸的山坡,松树,芭蕉树,刺槐树,白杨,银杏,各显自己独有的姿色,簇拥在山坡上,厚厚的野草为底色,美不胜收,山坡五颜六色,秋色把山坡染美了,宛如画了新装的**,体态丰盈而优美。山坡一簇簇的旱芦苇,它头上的穗子,毛绒绒的,灰里透着白,借着风,一个方向摆,给人一种苍凉的凄美,风中的黛玉之美,凄美揪心。
8、山上山下,全是绿叶茂密的树林,人整天就在树林里走。从树叶稀疏的地方望去,近处的山布满了树林,现出了一片浓绿。远处的山也布满了树林,出现一片苍黑。
9、森林绿得像翡翠,山谷像铺着绿色的天鹅绒,河水像流动的凝脂,湿润的空气也给人水晶似的感觉。
1关于梅表示隐士,高士的诗及鉴赏
陆游的《雪中寻梅》:
幽香淡淡影疏疏,
雪虐风饕只自如。
正是花中巢许辈,
人间富贵不关渠。
巢父和许由,
均为古代的隐士,
相传二人为唐尧时人。尧让君位给巢父,他不受。尧又将君位让给许由,巢父又叫许由隐居。梅不与百花争春色,正如巢父和许由一样,不爱人间的富贵和权势。
陆游甚至认为,梅花的品格如此高坚,以至自己都不配与梅花为友“欲与梅为友,常忧不称渠。从今断火食,饮水读仙书”(《梅花》)。要想与梅为友,须先断了人间烟火才行,凡夫俗子是绝对不能与梅花为伍的。
2归隐林泉,寄情山水的诗句有关诗句: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4、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李白《望庐山瀑布》5、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唐·元稹《离思五首》6、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唐·储光羲《咏山泉/山中流泉》7、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8、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宋·张舜民《村居》9、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10、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唐·王维《画》1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宋·杨万里《小池》12、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王维《过积香寺》。
3急~~,求不被世俗羁绊,归隐山林的诗句,越多越好我最欣赏《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把这种心境的原因道破。
陶潜对禅机悟透颇深,乃至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感,使人身临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说这首诗难就难在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陶潜是东晋的一伟大隐士。从客观上看,为不愿同流合污;从主观上看,则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为人总是不断地向自己的本性迈进,当本性与后天之性情产生冲突,便会产生大悲哀。
然后弃之,而后得鱼或熊掌也。而陶潜便是取熊掌而归山林,因其性本爱丘山。
所以,此诗意境虽在悠闲,然心境却大相径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乍闻只觉得清净,悠闲,细思方感作者之愁情,一个人久居僻静之所,则向往喧闹的声音,人之常情。
一个“无”字尽显作者之遗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看则没问,实则扣心自问,敲打警钟,终于蓦然回首,否极泰来,再看眼前之青山绿水,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飘逸的情景,一个“见”字,令人忘俗,浮想联翩。
酒是很妙的东西,忘却暂时的烦恼,使一切朦胧、模糊,达到美的极致,景中生情,这是体验高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完善高度的统一。
“相与还”,何也?周而复始,返朴归真,如果谢灵运还是寄情于山水,那么,陶潜则是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这便是他此时的心境。而后,作者便把自己的领悟升华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辩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语言便是默默无言。
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见喜,有喜达欢,又由欢归于平淡。
4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的诗句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好道术,爱山水。梁时隐居
于句容曲山(即今茅山),自号“华阳隐屋”。梁武帝遇有朝廷大事,常前往
谘询,时称“山中宰相”。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
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
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
能有什麽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麽;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5中国古代都有哪些辞官归隐的诗人中国古代归隐田园的诗歌并不在少数,当我们提到山水田园诗的时候,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始终是茫茫诗海中那颗闪耀的珍珠。
它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种自然﹑清新﹑纯朴的乡野气息是其它同类诗词所无法相比的,真实的如同诗人锄下翻松的泥土。了解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实质,都必须通过与作者时代的时空转换回到作者的身边看到他是怎样的生活,在怎样的情况下触发了灵感,为什么而创作。
这首诗是在他坚定的走上归隐之路后一年所作,心境已经相当的淡泊成熟,又不乏当日辞官而去的感触余温。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仕隐不定的生活。
我把这首诗看作诗人终于发现了自我并勇敢的肯定自我的开篇之作。“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开篇两句颇有一些“人的觉醒”的意味。
诗人受曾祖父和传统儒家教育的影响,也有过济世大志。在多次不得志时他也归隐了多次,但这与后世那些寻求终南捷径的文人们不同,其价值在于他是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并且与社会价值观平行的生存方式而非借此寻找再次出世的机会。
为人生中目标太过明确时,结果往往是迷失了自己,自己为自己设计的那个自己常常不是真正的自己。陶渊明在追求政治理想时必然有着成型的计划,未来的人生一定有着美好的展望,这些可能是他所希望的,也或许是他身边的人对他的期望。
在生活中,现实的世界,大众的意识让我们以为这(我认为出仕是当时文人的普遍理想,文人都追求共同的一个目标,忽略自身的特点。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有着种种自我定义对真实自我的限制。)
就是生活,当我们强迫自己去遵循这种生活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在努力的使自己变得更加适应这个环境,这使我们感到不适和压抑。执迷于不可见的前方,使得道途上的其它都变成了黯淡的灰色,于是不安和挣扎让我们忽然在某个启示下觉醒,于是回头发现自己还在那里,还是自己,好象已经回到了过去所愿的某个安详的时刻,但实际又是一个升华了的自我。
在不断的反复和徘徊中终于找到了自己。陶渊明的归隐没有丝毫勉强无奈的意思,因而诗中自然清新,朴实中展现农家之乐。
我可以想象诗人在彻底归隐之前的思想斗争的苦闷,不断在社会群体意识与真我的选择中挣扎,想融于社会,却无法按捺自己正直,自由的本性。我想象他是在某个清晨一早醒来,一拍脑门豁然开朗,释然的接受了“性本爱丘山”的自己,拿着锄头悠然归隐去了。
他慨叹道“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流露出的对整个前半生在尘网的痴迷、摇摆的反思和忏悔。
但此笔仅是一叹,并无深及肺腑的悔恨,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山下劳作时抬头看见夕阳时淡淡一叹,望着红色混合的天边发一小会儿呆,然后继续埋头耕耘,或许他的脸上还挂着一丝淡然的自嘲的笑意也未可知。我们姑且认为出世这一段是诗人的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歧路(违背了诗人的本愿),而诗人也淡泊的接受了这一段。
也许他也希望自己没有经历过这一段会有多好,但也许没有“误落尘网”的这一段,他就永远都达不到这样超然的境地。这就是人生的规律,如同价值规律中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人生的轨迹围绕着真我的水平线上下波动,偏离的太远总会回来,我们需要的是在尝试中早点找到自己,增加交点,减少偏离的距离。
然而,面对现实生活时,我们所看到所了解的却常常干扰了选择,我们面对每一具体情况的时候,我们知道很多规则规律经验,可是却常常不知道用哪一条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道德经给了答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谓自然?自己如尔。西方也探讨这样的规律,从他们的古代就开始,我们可以在希腊神话或者北欧神话里看到无论是伟大的宙斯还是神力的奥定,他们创造了人类,而他们自己的命运却也早已在预言书上写好了,人类创造了神,用他们的喜怒哀乐来解释人世间种种奇妙的现象,而把探讨真正的主宰者——规律的任务交给了他们用无限想象力创造的神们。
这里我总要觉得西方人有着可爱的会偷懒的小聪明,而中国却不安于这些宗教氛围的解释,总有人积极地寻找并早早地给出了“自然”这样精妙的答案。这样看来是简单了,找到自己,照着自己做就可以了,但实践上并非如想象那般容易,国际象棋32个棋子就产生了10的120次方种可能,而人的思想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谁也不知道这无限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每个人的故事可能大同小异,可是每个细节都不可能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先哲前辈们给了我们许多经验,可是哪些能用到自己的身上还要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寻找,陶渊明在出世和入世的反复中一定经历过彻夜难眠的夜晚,一定曾郁结而饮酒也不能销愁,然而终于超脱接受了自己,不管三十年还是十三年都只是一个必由之路,他这一声“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的慨叹,因是颇含辛酸,感触良多却淡然而出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则是对自己的选择的一种肯定,认为自己回到了自己。后面几句描写自己的归隐生活,并无铺张华丽的渲染生活,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赞美生活有多美好,朴实平淡的叙述真实而。
一、《归园田居·其一》(东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而当时的官场风气极为腐败,谄上骄下,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绝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的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这首诗便作于此时。
二、《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当时的陆游遭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被罢官归里。这首诗就作于诗人被罢官司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之时。
三、《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曾多次隐居山林,公元727年-737年,他在安陆(今湖北境内)居住十年,隐居在碧山桃花岩。这首诗便作于此时,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的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
四、《鹧鸪天·博山寺作》(南宋·辛弃疾)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辛弃疾都如虎挪狮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旁置闲居,报国无门。词人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
五、《山居即事》(唐·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这是诗人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这首诗虽然写出了诗人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落寞之情。而这样的心态,也更促使诗人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六、《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北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年的夏末秋初,当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有三年,仕途的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从词中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对词人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七、《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的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而诗人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八、《好事近·摇首出红尘》(宋·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朱敦儒是处于北宋、南宋之交著名的隐逸词人,一生曾两度隐逸。他共有六首渔父词,这首是其中之一,词中“倦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的渔父形象,其实是是徜徉山水的隐士生活的写照。这首词作于词人晚年,他住在嘉禾,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安闲自得,自由自在。
九、《宿王昌龄隐居》(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常建和王昌龄同是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只做过盱眙县尉,之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诗中所言西山;而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触景生情而作的。
十、《答张五弟》(唐·王维)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张五弟即张諲,为唐代书画家,官至刑部员外郎,与王维是好友。俩人情投意合,中年以后曾同隐居在终南山,王维山居和张諲山居距离很近。这是王维在居住终南山期间为赠答张諲而写的一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挚感情。
1、《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贻隐者》 杜牧
回报隐居山,莫忧山兴阑。求人颜色尽,知道性情宽。信谱弹琴误,缘崖劚药难。东皋亦自给,殊愧远相安。
5、《清江引》 马致远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甚么半张名利纸!
6、《梅道士水亭》王昌龄
金刚波若傲吏非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往来迷处所,花下问鱼舟。
7、《西江月·大隐居尘奉道》夏元鼎
大隐居尘奉道,衰颜能返朱丹。要须有主种三田。方免驱驰淮汉。 天下江山第一,昆仑景胜何言。希夷妙处集真仙。默默重帘修炼。
8、《鹧鸪天 春》长筌子
小村隐居乐至闲。兴来吟首鹧鸪天。桃花笑日开红锦,门柳垂丝袅翠烟。扃荜户,扫苔钱。困时禅榻枕书眠。有人问我修何事,梦载华胥月一
9、《赠敬晊助教二首》刘得仁
到来常听说清虚,手把玄元七字书。仙籍不知名姓有,道情惟见往来疏。已能绝粒无饥色,早晚休官买隐居。
10、《漫兴 其七》 王冕
处处言离乱,纷纷觅隐居。山林增气象,城郭转空虚。侠客思骑虎,溪翁只钓鱼。诸生已星期,那得论诗书。
1 陶渊明关于隐居的诗句
2 关于陶渊明隐居的诗句
陶渊明关于隐居的诗句 1陶渊明体现隐居的诗
陶渊明所著《归园田居》系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2推荐三首陶渊明写的归隐诗
《饮酒·其五》魏晋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魏晋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饮酒·其五》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在本诗中陶渊明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3三首陶渊明的归隐诗
饮酒 陶渊明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4陶渊明体现隐居的诗
陶渊明所著《归园田居》系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5陶渊明隐居诗句
陶渊明所著《归园田居》系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6陶渊明隐居南山时写了哪些诗
陶渊明隐居南山时写的是:1、《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3、《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5、《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6、《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归园田居》·其一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2、《归园田居》·其二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3、《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4、《归园田居》·其四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于朽株。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三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抿灭空无。
5、《归园田居》·其五 译文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6、《饮酒其五》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什么能如此,只要是心志高远,自然就觉得所处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看见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非常好,有飞鸟结着伴儿的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也是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陶渊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会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眅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陶渊明在这几首诗文中,首先归复自然 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想寻求静穆。
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
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关于陶渊明隐居的诗句 1陶渊明隐居诗句
陶渊明所著《归园田居》系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2推荐三首陶渊明写的归隐诗
《饮酒·其五》魏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魏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饮酒·其五》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归园田居·其三》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在本诗中陶渊明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3陶渊明体现隐居的诗
陶渊明所著《归园田居》系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4三首陶渊明的归隐诗
饮酒 陶渊明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5山水田园诗的名句 最好是关于陶渊明之类的隐居诗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6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7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8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9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解析: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6有关隐居的诗句
关于“隐居”的诗句包括:
1、东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4、唐代王维《山居即事》
原文: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译文: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5、唐代李白《山中问答》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搜狗百科-饮酒·结庐在人境
搜狗百科-山居秋暝
搜狗百科-归园田居
搜狗百科-山居即事
搜狗百科-山中问答
山间秋夜
宋代:真山民
夜色秋光共一阑,饱收风露入脾肝。
虚檐立尽梧桐影,络纬数声山月寒。
真山民,生卒年不详,姓名及出生地亦不详。他是宋末的遗民,曾为进士,为逃避世俗,隐姓埋名,故自称山民。此人销声匿迹,其诗源出晚唐,而安命委时,无一怨尤语。作者的志操识量,别人均不可及,为宋代遗民之第一流。
诗人平时深居简出,不过生活却自给自足。他在幽静的山林里独居茅屋,房前桃李芬芳,屋后清溪潺潺,时有莺雀于枝头欢唱,鸥鹭在溪中栖息。
诗人却从不打扰它们,有时还长时间地注视着,久而久之,山间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似乎也与他成为挚友,他沉醉于这种闲适无忧的生活,更在大自然中物我两忘。
日月轮转,季节更换,转眼间夏去秋来,山野里更是凉爽无比。一天傍晚,诗人用膳完毕外出散步。他独自走在林荫小道上,一阵山风拂过,周围野花散发出阵阵幽香。再往远处眺望,天边浮现出一片片灿烂的晚霞。
不过很快天色就黯淡下来,刚开始还是淡淡的氤氲,接下来整个山林都笼罩在烟雾之中,直到一轮玉盘慢慢升起,月光如水,也如同泼墨渲染,整个秋林又沐浴在温柔的月色下。诗人不禁口占一句,“夜色秋光共一阑”。
秋夜的景色美不胜收,诗人只用七个字就加以概括,描绘出空无一人、寂静虚寒的深秋夜景。自古以来,描写秋夜的诗作数不胜数,稍不当心就容易落入俗套,不过次句“饱收风露入脾肝”弥补了这个缺陷。
风露,指秋风与白露;脾肝,指脾脏和肝脏,这里指腹中的意思。胸腹饱收风露的凉意,作者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只想与秋夜、秋山以及周围景物融为一体的愿望,也使读者领会到寂静而幽深的秋夜气氛。
诗人来到一座废弃的空屋旁稍作休息,只见旁边杂生了各种树木,几棵梧桐树利用它们高大的身躯占据了很大地方,也在月光下留下了婆娑的影子。诗人立在檐下,再次感受到秋夜的凉爽,继续吟出后两句,“虚檐立尽梧桐影,络纬数声山月寒。”
虚檐,此处指空屋;络纬,就是蟋蟀。作者化用柳宗元的“欻乃一声山水绿”句,静寂的夜晚,突然传来三两声蟋蟀的鸣叫,令人感到秋林寂静,山月添寒。
远处云杉高耸,近处泉水汩汩,周围还有柔软的青草、长满青苔的石块,诗人虽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却极其喜爱这里的草木和清泉。秋林的夜色美妙,富于变幻,诗人隐居山林,这首七绝写景如画,让人心神荡漾。作者远离尘嚣、没有烦恼,却有朦胧的月亮对着他微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