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三国时期,有一位堪比诸葛亮的人物的话,那么荀彧必会是不二的人选!这位出身颍川世家,先娶宦官之女,后投奔袁绍,最终选择了曹操的人物,无论三国风云如何变换,他始终志向不变,至死不渝,这便是对于汉室的拥护和维护。
如同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用“复兴汉室”这面理想的大旗,逆行而来,而终究照耀了蜀汉,光炳千秋一样,其实荀彧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故而从这点来言,在整个三国乱世,那现实的铁血战火中,诸葛亮和荀彧,其实是一类人物,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荀彧选择了曹操。那么荀彧一生忠于汉室,为何在曹操称王露出抛弃汉室意图之前,荀彧不丢弃曹操,转投刘备去呢?毕竟,对于汉室来言,刘备好歹姓“刘”,又打起了复兴汉室的旗帜的。对此,如今只能推测了,毕竟只要荀彧愿意,以他的势力和才智,是绝对能逃脱曹操手心的。故而这便引出了第一种可能……
一、荀彧在曹操身上投入了全部心血所致
皆知荀彧是在曹操还非常弱小时,便舍弃了强大袁绍,投奔曹操而来。当时喜得曹操张口就叫:“你可是我的张良!”其实,从曹操对荀彧的这第一个评价中,就能看出,曹操的志向了。
而以荀彧的才智,对此又焉能不知?毕竟,他是“张良”了,那曹操自然就是帝王刘邦般的人物。所以,若荀彧抛弃曹操,从曹操说出这句话时就该抛弃了。而荀彧之所以辅佐曹操,为曹操舍命效力,其实就是看中了曹操,有“复兴汉室”的才能,且还是唯一的这样的人物。
故而,荀彧这才在曹操身上投入了全部的心血,替曹操招揽来了郭嘉的能人,又替曹操斡旋于汉献帝身边,极力维护着“惊险的平衡”,因为荀彧认为,替曹操做事,其实就是为汉室做事。故而已经掏空了自己的所有,并形成了一种无法改变的惯性。
所以,当曹操执意称王前,荀彧面对着曹操送来的那个空食盒,其实他看到的是自己理想的破灭成空。对于如荀彧这样的散发着理想之光的人物来言,理想是其生命之所在,故而这才欣然赴死,绝不转投刘备而去。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改变曹操,就能改变刘备吗?
二、荀彧眼中,曹操、刘备都是一路人
荀彧已知曹操以“帝王刘邦”般的人物自居,他终究没能改变一切,那么刘备是曹操最大的对手。能成为对手者,其实就证明了,本质上就是一路人!曹操和刘备其实就是一路人!
只不过曹操和刘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曹操展现出的是阳刚霸道,刘备则是隐忍深广。这其实是瞒不住荀彧的。曹操最终称王意图舍弃汉室,刘备也一样,只要条件一合适,且会做得更绝或更深而已。
所以这就决定了,荀彧和诸葛亮心中的汉室,其实是两回事!荀彧拥护和维护的是汉献帝这所谓的正统。诸葛亮拥护和维护的是刘备这旁系罢了。虽都姓刘,都是刘邦后代,可所代表的阶层却不一样。
汉献帝其实是代表着门阀士族。恰好荀彧,则是颍川门阀士族的老大,所以利益一致。故而,荀彧跟曹操和刘备,有本质上的冲突。曹操对门阀士族的态度是即利用,但绝不能凌驾于自己之上。而刘备则是依靠着草根,比如关羽、张飞,哪怕诸葛亮才得以起家的。
在这种情况下,荀彧舍掉了曹操,其实就等于舍掉了刘备,故而荀彧面对曹操送来的那个空食盒时,必是悲凉无比,天下之大却心无所托,只能以死明志!这不得不说,于荀彧来言,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三、荀彧从未认可刘备
在刘备投靠曹操的那段时期内,郭嘉曾如此评价刘备: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意思就是说,刘备就是那类天生老大般的人物,绝不会寄人篱下,且为人深不可测!
那么荀彧评价过刘备吗?从来没有!这其实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身为曹操身边最重量级的人物,却对刘备不置一词。这只能说明两点。
其一,由于刘备毕竟是汉室皇亲,而荀彧有忠于汉室,所以他不会对皇室成员,乱说话的。
其二,荀彧看不上刘备!即,认为刘备不能成大事。不然,也就无法解释荀彧为何明明知道曹操有“帝王之志”(言称荀彧是张良),却不在刘备逃离曹操时,跟着刘备一起跑,而最终落得自尽的结果。所以,荀彧应是不认可刘备。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荀彧宁肯自尽也不转投刘备了。
三国正统明明是魏国,后世都更加偏爱蜀汉的原因:因为三国刘备意味着的蜀汉是擒雄,他承继蜀汉是顺理成章的。此外还得到了史籍记述和民俗叫法的危害,进而在无形之中核心了普通百姓的分辨,因而才会对蜀汉如此的追崇。实际上曹魏承继大统也是十分有效的,他的皇位是以汉献帝手上传位获得的。由于汉献帝也是正儿八经的皇位继承人,并且禅让制古已有之,也早就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因而曹魏实际上是个合理合法的继承者;此外曹魏王朝大部分操控了原本汉朝的全部城池,那样也就等同于认可了曹魏的影响力,因而也是有效的。
再看看三国刘备的皇位的确是来的有一些无缘无故,但是或是获得了后人人的广泛赞成。从三国刘备称霸逐渐就已经是在**汉朝的山河了,仅仅三国刘备也是汉室宗亲的一员,因此才没获得他人的斥责,乃至觉得三国刘备走上皇位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三国刘备仅仅喊着汉室宗亲的幌子罢了,之后创建蜀汉以后就只字不提自身之前的地位了,这实际上也是他在遮盖自身的虚情假意罢了。
实际上后人往往会怜悯且钟爱蜀汉,关键或是针对汉朝的情怀。由于三国刘备的地位才会对他如此包容,自然三国刘备自身性情比较好,看待天地老百姓也特别的善良,因此才可以令人十分愿意地接纳他变成新的君王;而三国曹操由于性情疑神疑鬼,无缘无故拿他人动刀,因此才会遭到世人痛斥,他创建的魏军当然一不被世人认可。
后人多钟爱蜀国,是由于遭受小说集《三国演义》和诸多影视剧的危害,小说集和影视剧大部分是捏造的,而且尊蜀贬魏,但则是平常人容易触碰到的宣传策划著作,毫无疑问危害诸多人的价值观念。三国刘备有一个汉室宗亲的真实身份,喊着兴复汉室的幌子,而汉朝光辉四百余年,仍令人怀恋,大家多多少少期待刘备能再创佳绩,三国刘备厚道仁义,礼贤下士,优惠待遇老百姓。在这样一个乱世天下中,可以好好活着己属不容易,而可以形象的好好活着也是奢求,怎样才能体面地的好好活着,便是像三国刘备那样仁义的君王统一天下,就能体面地的好好活着。
纵观整个三国时代,蜀汉的灭亡毫无疑问是个带有极强悲剧色彩的故事,一群理想主义者最终没有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理想,反而倒在了前往理想之路的大道上,这样一个故事无论如何都能带给人们很强的幻灭感。也因此,后三国的历史实际上不太为人所喜爱,甚至于了解的人本身都非常之少。
但是另一方面来看,历史的传统又是把胜负摆放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角度上,胜利者的确也是历史真正的赢家,所以这里就因此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灭亡蜀汉的首功毫无疑问是邓艾,但是邓艾在历史上却没有更高的地位,反而是姜维这样一个失败者的地位显得更高,这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邓艾灭亡蜀汉固然有自己的奇谋妙计,但更多是依赖于曹魏政权的强大实力为其铺垫,而强大实力本身实际上是很有待于商榷的。要知道蜀汉在三国时代的三个政权中,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其基础结构,都是最弱的那一环,在这种情况下,曹魏与蜀汉间的实力对比其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蜀汉政权的命运,那么曹魏灭亡蜀汉本质上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
邓艾纵然能力出色,但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真的没有想象中这么大,他的出战很大程度上只是在于他能够更好地活用自己的才干,提早结束战斗。因此他灭亡蜀汉这一仗本身的含金量是真不算太高,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邓艾在进攻蜀汉的过程中打输了几仗,也不会影响到曹魏覆灭蜀汉的大局。那么邓艾本身能够吸引眼球的点就少了很多,中国历史上这么多名将,何必要吹嘘他一个人呢?
其次,姜维之所以被欣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姜维本身的出身加上蜀汉国力的贫弱。要知道倚强凌弱从来就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历史上这种类似的事件多得很。就连公认的仁君,民间流传评价最好的赵匡胤都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种话,但是以弱胜强就少得很,历史上根本找不出几个以弱胜强的案例,但姜维就是其中一个,他率领蜀汉衰弱的实力连续多次北伐中原,几乎创造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弱国北伐战绩,这已经足够让姜维名垂史册了,更别说姜维本身是继承了诸葛亮刘备这些伟大人物的意志,举起的大旗是兴复汉室,创造不朽的宏业,这样一个传奇更加让人对他心生敬仰。
可以说姜维这个人同时占据了道德和能力的制高点,在整个三国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非凡的地位,这种人物可以说几千年中都很少有第二个相思的对象,那么人们怎么会不对姜维赞誉有加呢?相比邓艾来说,姜维的形象可高大太多了,不仅高大而且永远正确,更何况邓艾的老板可是历朝历代都被嘲笑和讥讽的对象司马家族,跟从司马家族这种缺德势力在一起,又怎么可能有好的评价呢?
子配佳人,巾帼配英豪。牛郎配织女,山伯配英台。孙二娘配上张青,潘金莲配上西门庆。诸位看官有没有发现这其中的规律?他们品性相同、郎才女貌,甚至臭气相投;真是绝配!
要是一位帅气阳光的大男孩遇上一名土里土气、家中有负担的女孩呢?要是一名十六七岁单纯如水的有钱女孩碰上一名贫困潦倒、一往情深的大龄男孩呢?他们能配在一起吗?又譬如一个心地善良、充满幻想与理想的男子和一个自私自利、追求新鲜的女人;一个年老色衰且劣迹斑斑的男人和一个青春张扬的白领女性;他们相配吗?
首先这种问题很奇怪,再次就是问题本身的答案很悬疑。暂且不谈答案,只与诸位讨论一下问题本身。
相信一个人步入十七八岁,一个青春飞扬的年龄段时,心中也就开始憧憬着自己的对象,一个可以托付终生、值得去呵护终生的人。大千世界,男女形形,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追求。男人有很多种:楚霸王式的英雄、曹操式的枭雄、乔风式的正义君子、岳不式的卑鄙小人、如张子强那样的大盗、似阿那样的小辈、吒咤风云的领袖、场摆案肉的屠夫、大谈风月的倜傥客、雨中弹泪的独身人等等。女人也有很多种:妲己那样的祸国红颜、长孙皇后那样的辅国贤内助、黄蓉式的可、小龙女般的清高女人、若张茵的强者、如祥林嫂的弱者、灵魂肉体的莺燕、捍卫尊严的贞烈、受伤的黄叶儿、多情的玫瑰花等等。谁能说得清楚他们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不要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的理想中,那种对象是虚无缥缈的。因为现实就如一场凄寒的严霜,会将之统统打蔫的。美国时代周刊在07年新年度做了一项调查说明男女找对象,最看重的还是对方的品性。调查中显示:诚实名列第一,能力名列第二,相貌名列第三,财富名列第四,家庭名列第五,其他名列第六。到底哪一项重要?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不过这个问题还是可以附带讨论一下的。这不,当今社会传出了一句关于找对象的顺口溜——“不要嫁没钱的男人,不要找不靓的女人”!果真如此吗?我们就在网上BBS上发两个贴子,听听大伙的意见吧!
贴一:如果你面前有两个女人,一个很漂亮很有气质,一个很善良很温柔,你会选哪个?
回贴:(只摘录经典几例)
披着羊皮的狼:当然选后者喽!因为我与女人相处就两种方式。一种以父爱去呵护她,另一种就是去感受她的母爱。这两种爱我想只有善良温柔的女人我才能付出与得到。
东城醉:让我选择的话,我会先认清自己。如果我事业有成,就需要一个漂亮又有气质的女人,那样会令我的事业更加辉煌。如果我还在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就算我长得很靓仔,也会对前者望而却步,选择后者。至少一个善良温柔的女人会让我心灵得到慰藉,重焕生命的。
多情剑客无情剑:哪一个爱我,我就爱哪一个。
长恨如刀:漂亮有气质的女人一般都高傲。善良温柔的女人一般都不是绝色的那种,但却最易受伤。我站在男人的角度看,我选择前者。征服一个高傲的女人就如同在商场里打败一个强大的对手,有一种成就感。
逊风:我发现了一个奇怪不符逻辑的现象。很多有姿色的女人嫁给了一个老得掉渣的丑男人,反而相貌平淡无奇的女人却找了一个玉树临风的老公。难道漂亮有气质的女人天生爱财,为财而委身?难道男人就喜欢那种最易受伤的善良温柔的女人?
刺梦:这东西难说,一切随缘。
孤鸿回眸: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层纱。上述两种女人,如果让男人去追的话,一般会去追漂亮有气质的。毕竟外美先于内美被发现。相反,女人去追男人的话,就不好说了。不过有一个例外,就是那种务实的男人,一般会主动去追善良温柔的女人。
唱着单身情的单身汉:女人是善变的动物!心情易变,性格易变,容貌易变。漂亮不能当饭吃,只能暂时博得他人的喝采、满足自我的虚荣。只要女人实在,不善变,选哪一个都无关紧要。
关于女人,很多人都是想追求漂亮的,要求更完美些。所以很多男人找了一个女人,口里还念叨着别人的老婆怎样怎样,吃着碗里望着锅里。“家花没野花香”!男人的一句口头禅。还有就是《笑傲江湖》中田伯光的那句话:“我不会为了一颗盐而放弃整个盐田!”很多男人将之奉为经典。结果是吃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男人迟迟找不到对象,三十好几还没结婚,其因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对象太难找了,这个世上简直稀缺。本人一同学说他需要清朝孝庄皇太后那样的女人。孝庄皇太后,小名大玉儿,属正蓝旗人。她先是在皇太极与多尔衮这两个有雄才伟略的男人之间,后来又扶福临做了皇帝,并巧妙地除去了多尔衮这个隐患。当顺治出嫁为僧时她临危不乱,精明地挑选了玄烨,才有后来的康乾盛世。可以说孝庄皇太后是一个集美丽智慧于一身、有着大将之风的完美女人。只要是男人,谁不想得到?可这明明是镜中花水里月的东西。做这些梦的男人当然会被人讥笑为“癞想吃天鹅肉”。男人嘛,找一个会过日子的女人不就行了,非要好高骛远,到头来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岂不更惨?
贴二:如果你面前有两个男人,一个很有钱,一个好靓仔,你会选哪个?
回贴(只摘录经典几例)
纳兰:古今一样,没有钱的男人叫“穷酸秀才”。当今社会只要有钱就有成就感。我渴望富有,有钱就有女人和掌声。男人没钱就什么都没了。
西门吹雪:有钱也好,靓仔也罢!关键这个男人能对一个女人一辈子好,不离不弃。对于女人,有一个关爱呵护她一生的男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玫瑰带刺:我以为:一个长得丑的男人,如果有钱,他就会慢慢地变得帅变得可爱起来;而一个原本很帅很可爱的男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依然囊中羞涩不名一文,我铁定也会看不起他。
小雪飘:从穷困到温饱、小康,拜金只是本能。现代女人信仰“女的领 金老公”,这也是时世使然,没什么可抱怨的。找男人不看他的经济实力是不现实的;但若不看他的品性,那女人就是个了。
楚楚:呵呵,我不这么看哦!不是所有女人都爱钱的,那种爱钱的女人是弱智的表现。你是和人过而不是和钱过,要是那么爱钱就嫁给钱吧,何必找老公呢?其实,不妨慧眼识个好男人,今天他虽然没钱,但寄望绩优股明天会“涨停板”。
疯舞不羁:一个女人想嫁个靓仔又有钱的男人可以理解,现实的。但这样的优秀男人会看上你吗?你能争取到吗?他会死心塌地为你保持专一吗?
易秋水:现在的女人怎么了?男人的钱是他自己挣的,你想要钱就自己赚呀!在这个道德缺失、婚外情泛滥的社会,女人把一辈子押在一个男人身上可靠吗?当有一天这个男人找到一个比你更漂亮的女人怎么办?
毕竟女人吃的是青春饭!君不见注塑车间来了几个年纪小的女孩,这些男孩子们就如苍蝇遇到了破壳的臭鸡蛋一样都蜂拥地叮了过去,让人晕!男人爱小妹妹,女人爱大男人,就如同一专栏作家秦若水所言:嫁人就嫁赵子龙!她说:三国人才辈出,驰骋沙场个个男儿。如在三国英谱中挑选夫君,组建一个稳固的家庭,首选常山赵子龙。赵子龙身长八尺、浓眉大眼,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帅哥。赵子龙有定力,他智取桂阳时,赵范拿出自己姿色绝佳的嫂嫂贿赂诱导都被他严拒。他胆大心细,遇事机智,是蜀汉五虎将中唯一个得善终的。而且赵子龙是一个大英雄。长阪坡为救阿斗而三进三出。都说因崇拜而产生爱情。有赵子龙相陪,你可平安地度过一生。他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对工作尽职尽责,又持有特长,失业率相对小,为生活基础提供了物质保障。读了这些,我只能婉言相告天下正在做此梦的女性朋友们:“要想得此人,就请轮回到三国时代去吧!”
唉!说来说去,谁也不清楚自己该找什么样的对象,谁配得上自己?也许才子配佳人,那是大家寄寓的美好。青蛙配上公主,那是世俗爱情中的一份惊喜。在我眼中,男人的对象——能够风雨同舟,懂得关爱和珍惜的女人。女人的对象——能够真心付出,全心全意为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去奋斗的男人。
我们不管谁与谁配,谁欺骗了谁,谁背叛了谁。只要与你配在一块儿的那个人能够关心你,努力让你快乐幸福,那么就请你不要再去挑剔什么。如果你依然要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而放逐感情,浪费他人的付出,那么我也只能以《大话西游》中的一段经典台词来提醒你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却不能说:‘我爱你’。喝了你酿的爱情酒,如果没有续杯,我情愿渴一辈子。小时候,看着满天的星斗,当流星飞过的时候,却总来及许愿;长大了,遇见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却还是来不及……曾经有一份感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上天能重新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她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给这份感情加上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三国演义》作为从小第一部通读的半文言小说,无疑在后续书海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个不算学者的业余爱好者,平生最大乐事就是在历史中找寻真相规律,进而付诸生活实践。
很多人读三国,特别是蜀汉最后的末路史,往往会浮现出一个昏聩无能的身影。
此间乐不思蜀就此成了后主阿斗的标签,标签之所以为标签都源自于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无疑是无数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大众口口的结果。
三国杀中,姜维一句: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就此将姜维封神,也让阿斗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是啊,所有人都在坚持,所有人都在努力,所有人都没放弃,你就这样轻轻松松投降?
你将所有人的付出置于何地?
三问一责兼,问责成了主旋律。
这两个人中,姜维伟大吗?
无疑姜维是伟大的,也是我深深敬仰的一个人,以降将出身,深得武侯真传,也没辜负诸葛遗志,留下的。“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
话语也深入人心,此话虽是《三国演义》言语,又何尝不是,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坚持者那内心诉求的感悟,更是时不我待紧迫感和使命感体现。
姜维和诸葛亮这对师徒,真算得上一脉相承。这一脉相承背后,即是信念传承,也是对命运不甘的控诉。
天纵之才诸葛亮,仅有小国寡民舞台,而豪雄无双的姜维,也仅有廖华为锋的弱军。
这是原罪,更是天时,也是命运。
原罪天时命运之后,历经诸葛亮和姜维师徒二人的刘禅其实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极限。
刘禅是好人吗?谈不上,为君者不能用好人评价、刘禅是坏人吗?也谈不上,至少他有良心。
刘禅是昏君吗?看上去是,其实也不是。
无数人看到此肯定会说,一个重用小人黄皓的人会不是昏君吗?
好吧,如果刘禅有污点,这个要占据很大一部分,晚年的阿斗确实被这个自己信任的小人给蒙逼了,甚至让他有了摄政的权利。可这信任,阿斗不止给黄浩一人啊,他还给过很多忠臣良将。
从一开始被托孤起,诸葛亮,这个被刘禅视如父亲的权臣,他有过一丝一毫的不信任吗?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如此明明白白的记录出自《三国志-后主传》,试问普天下皇帝,又有哪个能做到如此推心置腹?
诸葛亮主政蜀汉十多年,那一件事刘禅发出过反对之言?
一个手握蜀汉的第一人,对于臣子如此信任,器重甚至依赖,除了感情,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治政能力的明晰。也正因这份信任,才有了蜀汉的政治清明,绝冠三国。
史有公论,蜀汉是三国之中,治理最好的国度。
没有东吴内斗不断,没有曹魏权臣压主,无论民生,政治环境,都算三国第一。
这份信任,除了对诸葛亮外,对于诸葛亮继任者,如蒋琬、费祎还有姜维,刘禅信任始终如一。
除了为自己地位稳固分化相权的举措之外,刘禅从未干预蒋琬还有费祎的执政方针。
所有大政方针无一不是配合有家,即便诸葛亮故去,蜀汉依然是相国治理天下,皇帝管祭祀。
虚君实相,不是儒家念念不忘的上古圣君表率吗?
如此做派,苛责其对于蜀汉灭亡负有主要责任,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蜀汉之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直接负责人,不算刘禅,这负责人有一大堆。
试问?
邓艾军偷渡阴平的时候,原本应该在前线汉中镇守的姜维在哪里?
哪时的姜维在沓中屯田避祸,避祸为实,屯田为虚,可姜维有被责罚吗?
不恰恰是姜维的主动远走,让原本防御完善的汉中防线千疮百孔吗?
避祸沓中前的姜维,在蜀汉位高权重,可政治环境可谓非常险恶。
身为曹魏降臣出生的姜维,本就处于尴尬地位,朝中人缘非常不佳,要不是刘禅遵从诸葛亮意志,还有姜维本身才华,将它提拔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高位,那有姜维北伐的可能性。
即便在姜维北伐数次,战斗不顺,死伤惨重,造成国力凋敝,被评“军旅数出,百姓雕瘁”时。
刘禅也给了姜维绝对信任和支持,面对蜀汉无数同僚的攻击甚至责备之言,力挺姜维,压制朝中姜维反对派要剥夺其兵权的倡议。
由此才有姜维大将军地位的稳固,这算什么?
不过是刘禅深知姜维的才干和忠心,进而有了惜才爱才之意而已。
可是被惜被爱的姜维,回报给刘禅的却是,因为害怕被谋害,率军远走沓中。
蜀汉汉中防线,就此因姜维带走过半精锐体系瓦解,间接促成曹魏讨伐蜀汉。
汉中门户洞开,不就是告诉曹魏,我们在内斗你快来吗?
姜维也明白汉中的重要性,于是提出”分护阳安关、阴平桥以防未然“的建议。可这个建议却被黄皓直接压下!
一系列的巧合还有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刘禅确实有责任,可姜维责任无疑更大点。
黄皓不过弄臣,姜维你可是干臣。
非为苛责,不过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当心里有谱啊?
后续姜维确实力战之下带领精兵守护了最后的要塞剑阁。
但是邓艾早就在这蜀汉内部信息不对等的空隙,偷渡阴平抵达了成都平原。
随后就是诸葛亮子孙的演出时间。
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确实是忠勇爱国之人,他们带领蜀汉最后的精锐,还有蜀汉无数创建者的子孙,匆忙忙的奔赴最后的战场绵竹。
可是这诸葛瞻并没有得到乃父真传,反而草率用兵,放弃险要的战略要地不守,犹豫不决,最后只能在平原地区和精锐的邓艾军野战,战败之后又无奈退守绵竹。
面对邓艾劝降确实骨气十足,甚至悲愤的说出。
“我于内不能除黄皓,于外不能制姜维,进军不能守国土,我有三罪,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这样的话语,和领兵死战的结局,无疑气壮山河!
但是战争从不是悲愤甚至爱国就能成功的事情,这需要的是才干和能力啊。
诸葛瞻冒进,用兵不当就此让蜀汉失去希望,大军覆灭谁能抵挡这万劫不复的结局?
是远在剑阁和钟会对峙自顾不暇的姜维和廖化?
还是居于成都,兵马全无的刘禅?
抑或是远在南中,白帝城,远水救不了急的蜀汉地方军?
成都城中的无数老弱病残,对抗不了敌人!
即便姜维数万人,得到消息放弃剑阁,星夜驰援,刘禅也不顾一切抵抗敌军,可是到了成都城下,前后夹击的邓艾和钟会联军又有谁能抵抗?
这就是绝境,造成这绝境的,有避祸的姜维,有不知兵的诸葛瞻,当然也有任用黄皓的刘禅。
这系列的错误,各有负责人,如何是一句阿斗无能就能说明白的?
然后就是最后的抉择时刻,摆在刘禅面前的有三个选择。
第一:拼死抵抗,鱼死网破等待不知会不会来的援军。
第二:避祸南中,或者东吴。
第三:投降。
三重选择,对政治家而言无疑是艰难的,他不能如自己热血的儿子北地王刘堪一样,死社稷。
他要为这个社稷还有宗庙甚至家族负责。
拼死抵抗,靠城中老弱病残完全不切实际,城外援军即便回来,失去了蜀中地利,面对泰山压顶的敌人,又如何抵抗?
避祸南中,算了吧,无数人都被三国演艺骗了,对南中治理,蜀汉一直都是致力于掠夺,以充实国内政策为主,高压统治下,民心归附是伪命题,失去蜀汉全境,去南中无疑是找死。
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蜀汉南中国策”
去往东吴更是伪命题,从未有那个灭国之主,还能独存,最多给你个冷板凳,弄点公侯待遇,指望盟友帮你复国,东吴自顾不暇。
无数的选择一一被否决之后,看着热血的儿子自杀报国。
刘禅的无奈,谁又懂?
今日无数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的人们,你们又有几人会选择去死?
于是一群人站了出来,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世族成了压垮刘禅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的劝降意味着,最后的阶级力量背叛蜀汉,最后的根基动摇,最后的民心不存。
没有了蜀汉本地世族支持,曾经蜀汉政治格局中的两派,东洲派老的老死的死,元从荆州派在战斗中消耗殆尽。
这样的蜀汉,还有统治基础吗?
蜀汉的灭亡就此成了定居,投降的,自毁国家的君王大多数都是可怜的,也是无奈的,更是臭名远扬的。
可怜、无奈、臭名远扬的背后,放弃祖上的基业,那历经艰难建立蜀汉的刘备,还有殚精竭虑的诸葛亮,刘禅难道不惭愧悔恨吗?
这个时候,给点同情和理解又如何?
此间乐不思蜀不是批驳的理由,反而是道学家的借口,仅此而已!
刘禅,只不过是一个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生不逢国的君王。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姜维这个人?蜀汉最后名将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国演义里的姜维,是被拔高了一点。
三国志里的姜维,却通常是被低估了。
论才具,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后两位,尤其是诸葛诞,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于其他人的评价,不用多说。
论为人,姜维属于心比天高之流。他家无余财,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并无物欲,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无论好坏,说他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应该大差不差。
他才华不及诸葛亮,不丢人。全三国也就一个诸葛亮。
他不断北伐,有胜有败,其执着至少不必怀疑。
他的一个大争议,是穷兵黩武。然而实在话是: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t死去前,姜维受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这是许多人很少提及的: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荆州派关系之目的;姜维则是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更是复杂无比。实际上,针对他的除了黄皓,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那么美好。
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的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
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
本来,到此为止,哪怕就这样结束,姜维也算为汉尽力了。可甚至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最后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
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前三国所以比后三国传奇,不在于后三国人才凋零——实际上,后三国极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聪明。姜维之杰出,未必在才情——虽然钟会也承认他了不起——而在于他有前三国时,那些屈而不挠、执着至极、燃烧至死的性格光彩。有缺陷,但依然为蜀汉——我更愿意称之为季汉——燃到了最后。
当初崖山战后,张世杰依然不死心,企图找新的法子;后来被水溺死,所谓: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
于姜维,亦如是:姜维死,汉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