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欧洲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浅论欧洲歌剧的产生与发展,第1张

歌剧诞生于17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歌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容纳了舞蹈、舞美等其它成分。包含了器乐与声乐。声乐中又包含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演唱形式是独唱中的宣叙凋和咏叹凋。 早期意大利歌剧:16-17世纪确立了ABA式咏叹凋格式,以及“快-慢-快”三段式歌剧序曲。此时音乐常用盛大的场面与合唱。此时的歌剧形式是重音乐轻戏剧,被称作“正歌剧”,其代表人物是:斯卡拉蒂,重要作品有歌剧《蒂格拉内》。 18世纪正歌剧改革,喜歌剧的兴起。《女仆作夫人》标志着轻歌剧这一形式步入成熟,并在英、法、德等国广泛传播。代表作为莫扎特《魔笛》 19世纪浪漫主义歌剧、意大利民族主义歌剧涌现,法国比才的《卡门》,意大利普契尼《蝴蝶夫人》、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弄臣》《游吟诗人》都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德国瓦格纳创作的超大型综合艺术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个歌剧段落组成《莱茵的黄金》《女舞神》《齐格佛里德》》《众神的黄昏》 20世纪现代派歌剧与现代音乐一样,风格各异,印象派、无调性音乐相继产生我所认识歌剧的美,是从**《第五元素》中那个外星人在歌剧院演唱的一段凄美动人的歌曲开始的。歌名是多尼采蒂的意大利歌剧咏叹调《香烛已燃起》。音乐风格宏大华丽,形成了一种的震撼。歌曲后半部穿插了节奏明快的《女神之舞》。这是影片中最出色的配乐,也是全片最精彩的场景片段。

威尔第——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的创作代表了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历史。26部歌剧中,两部喜歌剧,其余为正歌剧。他不进行改革,而是通过创造来发展意大利歌剧。早期创作代表作有《伦巴第人》、《欧那尼》、《麦克白》。威尔第所采用的歌剧素材,寄寓了人民要求拜托奥地利统治的愿望。他的歌剧包涵4幕,采用分曲歌剧的形式。中期代表作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题材转向现实生活,对於人物性格内心描绘更加细致,大歌剧《阿伊达》是他顶峰之作,华丽壮观,气势宏伟,创作以”场“为主,插进”分曲“结构。晚期代表作有《奥塞罗》、《法尔斯塔夫》,前者每幕音乐连续发展,剧中人声与管弦乐达到前所未有的融合,后者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也为这一体裁划上了句号。

法语音乐剧的特点

舞台方面:

先从舞台整体风格来说吧,法国音乐剧很现代了,融合多种现代风格,比如钟楼怪人中提取巴黎圣母院部分元素就开始舞台设计的创作是很大的创新,相比百老汇闪烁的霓虹灯舞台来说,法国音乐剧的舞台更让现代人所接受。服装而言更加现代。

音乐:

法国音乐剧的音乐很现代,也有融合摇滚风格的音乐剧产生。而百老汇音乐剧爵士乐占多,还有康康舞XD

法国音乐剧(spectacle musicale)的发展史,比起英美来要短得多,然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了伦敦和百老汇之外,另一个引人瞩目的舞台。这段时间里,不仅曾诞生了完美的《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还有《十诫》,《罗密欧与朱丽叶》,《小王子》等等经典音乐剧,并保持了平均每年一部全法巡演的成功作品,前年有《阳光下的孩子》,去年有至今仍在巡演的《太阳王》。

这些音乐剧的成功,很大程度来源于法国和魁北克优秀的流行音乐土壤,许多有经验的音乐制作人,戏剧及喜剧导演,法语流行乐歌手,现代舞蹈家都乐于参与这种文化形式的表演。大多由名著改编的剧本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法语的拉丁语系发音又适合于演唱大型曲目;没有传统舞台剧的表演束缚,法国人一开始就能接受现代的舞台造型和表现方式,耳麦,投影,甚至街舞被大量的使用,以及现场录像和CD的同时发行,促成了法国音乐剧的迅速崛起。

由于法国音乐剧的情节或是耳熟能详的名著(如《巴黎圣母院》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是简单随意(如《小王子》),在角色塑造和叙事方面省去的挖掘,制作人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唱段的词曲创作,布景的搭制,和舞蹈的选配上。在音乐方面,法国的创作不像英美,有固定系统的模式,而是直接运用流行音乐的元素,幕间的转换和背景的投影也使用了不少**手法(这里还有一个Specatale Musicale'音乐剧'与 Comedie Musicale‘音乐喜剧’ 的细微差别)。

共同点1:鲜明的“演唱会”风格 抽象的布景

这两部作品,在演唱形式上,都使用了放置在嘴边的、非常明显的耳挂式麦克风,同主流音乐剧求真实场景、求演员入境的风格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这虽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我认为反映了主创人员的艺术理念,也就是把流行音乐元素放到了一个更突出的位置上来。这表现在不只是大量的应用流行音乐的旋律风格、节奏、和声效果,大胆使用各种电声乐器的声音,选用流行歌星,而是将整个舞台风格流行化。试想,如果所有《猫》,或者《歌剧魅影》的主唱们全都带上巨大的麦克风,会是什么效果。猫将不猫,魅影“穿越”时空。因为这两部代表世界音乐剧主流的作品,他们虽然是以流行元素为基础创作的(《歌剧魅影》我更愿意说是借鉴了唱法,而音乐还是以传统的歌剧模式为基础的),但是在舞台上追求的都是戏剧化、逼真化、大场面的艺术理念。当然,这也是音乐剧这个词本身想落脚的地方。不论是音乐剧,或者歌剧,词根都在“剧”,所以舞台风格呈现标准的戏剧模式,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正是在与主流不同的创作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看到,这两部作品的舞台风格在很大程度上褪去了戏剧的风格。从布景到道具,无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相当的抽象化、意象化。《巴》剧中,一面砖墙,墙前两个石柱,就可以意会成圣母院;《罗》剧中两层的背景建筑更是被多个场景、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运用。这样,主唱们从传统的戏剧环节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经历放在音乐的表现和人物的表演当中。同时,舞台更加空旷,无论是从主唱们的独唱、合唱的表现,还是在群体剧情中方便了众多的群舞,都凸显了演唱会风格。

共同点2:歌者不跳舞,舞者不唱歌

这是这两部音乐剧区别于主流音乐剧的又一大鲜明特色。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处理到底是优是劣,来分析一下这样的目的是什么。首先,将主唱从繁杂的舞蹈中解脱出来,能够节省主唱的体力,使得他们的气息更容易控制,从而能够驾驭更难的旋律,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这显然是建立在上面已经分析过的“演唱会”模式的基础上的。唱被放到了绝对的主角地位,以至于需要从舞蹈形式中脱离出来。这与以舞蹈为重点的《西区故事》、《猫》等音乐剧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仅以《猫》举例,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莎拉布莱曼饰演的那只流浪猫,众多猫的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火车员、魔术猫、厨师猫、小偷猫……这靠的都是精湛的舞蹈技艺。《西区故事》开头更是大秀芭蕾(表示不喜欢这种风格)。而这两部音乐剧中,所有的舞蹈都是为音乐服务的,推动音乐的发展,音乐气氛的渲染,属于附属品,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在很多重要的演唱桥段,甚至都没有舞蹈出现,这非常能说明主创非常看重此刻的旋律。在《巴》剧中,开场时游吟诗人的《大教堂时代》、游吟诗人和主教的合唱《佛罗伦萨》,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部分独唱,背景都是异常空旷的舞台。《罗》剧中部分男女主人公对唱倾诉爱慕的情节也是这样。这一方面反映了曲作者对自己音乐旋律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也放映了音乐被放在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地位。

共同点3:靠独唱撑台面 主旋律线索消失

主流音乐剧,在演唱形式上和旋律创作上借鉴了很多歌剧创作的形式。表现为独唱与合唱并重,全局音乐有贯穿始终的音乐线索。这两点在这两部法国音乐剧中都看不到。

先说演唱形式。两部音乐剧的故事情节经常依靠一段独唱接着一段独唱的方式进展下去,即便是合唱,也是本来就不多的几位主唱之间,而且篇幅不长,在全剧中并不占据主要影响。合唱团的和声基本都是事先录制好的,没有现场专门的伴唱出现。究其原因,我认为跟后面要说的一点是密切相关的。

作曲家一改以往音乐剧中交响乐式的系统创作模式,即精心设计好一个主题旋律,并不断的变化或者重现,贯穿整个音乐剧。举《歌剧魅影》的例子。这部音乐剧中,魅影的主题旋律几乎每次魅影出现都要以不同的方式重现,而且在魅影的演唱中变化出现,或延续音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或者重复之前已经充分描绘的音乐形象。

而在这两部作品中则完全不是这样的。各段音乐相对独立,没有明显的连带关系,从而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就是上面说的,可以有很多独唱,因为本来音乐就是相对独立的,主唱一个换另一个。另一方面,从总体上,也非常契合“演唱会”的流行风格。流行音乐本来就是以一首一首动听、有感染力的歌曲取胜的,自然创作起来要打破传统创作方式。《巴》剧的开头,从游吟诗人到艾丝美拉达的哥哥,到艾丝美拉达……这样的好处是故事情节可以迅速展开,另一方面是给了主唱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实这也是曲作者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他必须要对每首音乐的旋律都有充分的信心,每段音乐都要精心雕琢。从《巴》剧中,我认为作曲家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而《罗》剧除了“主打歌曲”,表现欠佳。

因为主旋律影子的消失,所以这两部作品都是凭借精心雕琢的代表歌曲作为自己制胜的法宝。只需要看看他们返场的时候唱的安可曲,就能够判断出哪首作品是作曲家的得意之作。《巴》剧中无疑是一开场就让所有听者都低头跪拜的《大教堂时代》;《罗》剧则是《爱》和《世界之王》。有意思的是,这些招牌曲目都出现在音乐剧的上半场的前半部分,抓住观众之意异常明显。这三首都是欣赏这两部音乐剧非听不可的经典唱段。

写到这里,明显能看出,这又是流行音乐的运作形式了。歌星们不是都通过专辑中的主打曲目作为宣传手段,开拓市场么?

共同点4:鲜明法国色彩的旋律、舞蹈、服装

我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是法国艺术原汁原味的精彩展现。先说旋律,我非常的喜欢《巴》剧中的音乐。浪漫、悠扬,乍一听好像是作曲家随性的闲来之笔,再听一遍,却的确是感情饱满,非常有特色,让人过耳不忘,还要回去找来再听。

舞蹈风格,这个我就不太懂了,但是跟国标队跳的很多东西很像啊,具体叫什么我就不敢说了,但是100%没有了古典的痕迹,僵硬做作的芭蕾动作都消失了(开心)。

再说服饰,《巴》剧的服饰我认为非常符合剧情需要,既复古,又帅气。相反《罗》剧的服装我认为几位家族长老的衣着过于华丽了,而且主唱的服装,尤其是罗密欧等三位男主唱的服饰,反光的上衣面料,紧身的窄裤子,让我怎么看怎么觉得特别现代,有穿越的感觉。而主教的服饰又太简陋了……看着特别穷酸……

一、德国歌剧风格

(一)韦伯及德国初期歌剧

韦伯是十九世纪初期德国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以民间歌剧为基础,从本国音乐传统中探索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创作的道路,吸收外国歌剧的优点,并创作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特点,在《自由射手》中有相当的体现:(1)情节取自中世纪历史、传奇或神话,《自由射手》取材于德国民间关于黑猎人的古老传说,故事中有神怪异事;(2)勾勒狂野而神秘的大自然背景以及俭朴的乡村生活和乡村风景;(3)重视物质和神灵的背景,这点与当时的意大利和法国歌剧有所不同;(4)采用德国民族情调的简单民歌曲调,在写山林和猎人时用了猎人号角的音调,写农村节日用了民间舞蹈和进行曲以及猎人合唱;(5)乐队色彩对于戏剧情节的渲染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韦伯不满足于《自由射手》那种比较靠近歌唱剧及单纯的民间风格,力图创造理想中的“综合艺术”式的德国歌剧。

《欧丽安特》是他进一步发展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尝试,不含道白,规模结构近似大歌剧,音乐贯穿全剧。音乐织体连绵不断,采用对比的和声风格来刻画戏剧中的敌对力量,主题以反复和变形出现。这种通过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音色和调性来达到音乐的连续和统一,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道路。

(二)瓦格纳与十九世纪中下叶的德国歌剧

瓦格纳是十九世纪德国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的贡献在于创造出完美的德国歌剧范例,开创“乐剧”的新形式歌剧,尤其是在后期的创作中新的和声体系打破并瓦解了传统调性的创作思路,建立了一种新的歌剧审美倾向。

瓦格纳歌剧的风格体现在:(1)歌剧以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为主题,采用北欧(包括德国)的古代中世纪神话与传说作为题材;(2)乐队的编制扩展,重视器乐的表现力,管弦乐地位与唱词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唱词更好地表达歌剧内容;(3)诗歌与音乐的结合、舞台与表演的融合成为了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4)采用“无终旋律”织体,把歌唱声部融入乐队中;(5)主导动机成为瓦格纳乐剧中不可缺少的音乐元素;(6)不协和音、不清晰调式已经开始出现,逐渐瓦解传统和声功能体系;(7)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瓦格纳认为神话代表永恒的真理,使他内心的崇高性、哲理性得到体现。

二、法国歌剧风格

(一)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大歌剧和喜歌剧

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成为

古典主义时期,法国歌剧在各类变革里终于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法国社会迎来了全新的变革,造就了不同以往的时局变化。经过社会动荡和变革后社会氛围与人文理念都产生了很大不同。譬如歌剧行业中,无论是观赏歌剧的群体思想和内心还是歌剧院的经营者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曾经极其富有浪漫爱情色彩赚足观众泪水和嗟叹的抒情歌剧逐渐被人们唾弃,沦为内容空洞刻板矫揉造作的陈词滥调。而内容丰富生动贴近人们生活的喜歌剧却令观众倍感真实亲切,简单通俗的音乐与说白也使得观众容易产生共鸣。就这样曾经诞生于不入流滑稽剧的喜歌剧逐渐成为歌剧主流。

一、社会阶层的变革使喜歌剧迎来发展契机

1首先抒情歌剧属于贵族宫廷

歌剧是诞生于巴洛克时期的独特文化结晶,富丽堂皇宏伟庄严是它最初的模样。在时代变革里,这种正歌剧也不断演化新的形式,法国抒情歌剧便是以意大利正歌剧的形式为创作基础,融合本国内容素材而形成的歌剧形式。

法国抒情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多融入经典爱情以及幻想元素为素材内容。充满悲剧感宿命感始终笼罩在神灵宗教思想中。法国抒情歌剧的形式介于大正剧与轻歌剧之间。其实从抒情歌剧的内容形式中不难看出,虽然它有革新自身的大正剧形式内容的悲怆感与刻板性。

但是其内容与形式依旧是在各类框架之中的,特定的经典素材以及需要一定素养才能领会的音乐舞曲内涵。还有其内容设定里与普通百姓生活的脱节和对神灵宗教的向往。完全都是为宫廷贵族量身打造的。只有养尊处优的贵族才能分辨音乐舞曲中暗藏的差别,以及这些内容背后比较晦涩的暗喻。这样不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内容只能使宫廷贵族有共鸣,而普通百姓却对此嗤之以鼻。

2其二喜歌剧取材生活通俗易懂

当时的整个法国社会都处在动荡不安与积极变革的氛围中,宫廷贵族开始式微,普通百姓开始进入歌剧观众市场。可想而知那些悲情晦涩难懂的抒情歌剧完全不符合普通百姓的观赏需求。抒情歌剧的内容让普通百姓觉得空洞不切实际千篇一律没有踏踏实实的剧情感。

在社会不断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浪漫抒情显得尤为矫揉造作起来。而且音乐与舞曲远没有说白内容来得让人容易理解。法国的喜歌剧最早起源于民间庙会,最开始并不是受认可的艺术形式。早在16世纪末,庙会剧院就出现了用流行歌曲曲调填词演唱的滑稽戏,人们将其视作法国喜歌剧的雏形。喜歌剧的内容多是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局亦是欢乐的大团圆。

整个歌剧采取本民族语言,音乐简单通俗,将歌唱、、动作结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十分具有感染力。并且容易让人理解,不似抒情歌剧只会使用特别的舞曲音乐来表达情感那样晦涩。喜歌剧的剧情内容是它的主体和中心。喜歌剧的形式内容获得了新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二、喜歌剧受到当时启蒙主义者的青睐

1其一抒情歌剧的形式内容僵化无个性

虽然抒情歌剧不似大正剧那般沉重夸张,但是大正剧的歌曲与舞蹈场面形式都被完整保留下来,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上以歌曲、舞曲的抒情旋律表达,用说白替换宣叙调。虽然法国的抒情歌剧在大正剧的形式上做了变动,但是形式上抒情旋律和舞曲太过单一,取材内容基本都是梦幻与浪漫的经典爱情内容。

抒情歌剧的形式单一僵化不易让人理解的同时,其内容也多充满无法摆脱的宿命感,对于宗教的崇拜将自身命运交托神灵的叙述也与社会氛围不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都笼罩在启蒙主义的思潮下,启蒙主义讲究崇尚自然科学的力量反对宗教思想,人们生而平等都可以追求自由与理想。这些都与服务于宫廷贵族有着宗教思想影响的抒情歌剧背道而驰。自此抒情歌剧在时代洪流里渐渐隐退。

2其二喜歌剧富有个人自由独立气息

但是喜歌剧注重个人实际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受到启蒙主义的青睐。喜歌剧描绘的生活琐事与个人烦恼都与启蒙主义的人文思想相呼应。喜歌剧里的人物无论是服装、表演还是音乐都是能让普通百姓熟悉继而产生共鸣的。

喜歌剧幽默风趣在逗观众欢乐同时,进行抨击、讽刺当今社会的种种不公现象。这在启蒙主义眼中亦是用自己的方式与社会做斗争,解放自身思想追求自由的表现。在社会变革启蒙主义的氛围里,曾经不入流的喜歌剧才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先进歌剧形式。

三、为何喜歌剧能够崛起成为当时歌剧的主流

1其一观赏歌剧的观众发生了变化

曾经的歌剧便是服务于宫廷贵族和宗教信仰的,内容不仅受到束缚与管制,连音乐舞曲都有特定的限制,需要有相当高的文学音乐素养才能体会明白。所以长久以来,普通百姓对歌剧的认知和影响都很小。

但是社会变革下,宫廷贵族的腐化贪婪以及宗教信仰的崩塌都使得普通百姓不再推崇和敬畏。他们不仅积极加入社会的变革里,也对这些曾经的遗留物产生质疑。歌剧便是其中一项。当普通百姓越来越频繁地涌入歌剧会场,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抒情歌剧显得十分陌生与矫揉造作。

如今普通百姓才是歌剧观众里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作为歌剧的经营者就要为全新的歌剧观众制定适合的歌剧内容来加以笼络观众。

2其二歌剧创作者的革新

艺术创作的革新也是不会停止的,正歌剧的教条形式和刻板内容里,许多创作者也感觉到了厌烦。为了证明自我价值,他们也在通过各种手段来革新歌剧,以此成为那个开疆拓土的存在。最初是开拓者格鲁特,他对正歌剧积极革新,消除炫技的花腔,减少咏叹歌舞重视叙事的完整连贯性,使剧情紧密紧凑。

这些都为喜歌剧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形式上开启了对正歌剧与类正歌剧的反叛。莫扎特更是在格鲁特的革新基础上加入交响乐元素,使得歌剧音乐更加活泼灵动。喜歌剧创作内容需求丰富,也吸引各类创作者进行喜歌剧内容开发。《马蹄铁匠》、《巫师》等反讽现实的内容层出不穷地涌现而出。为喜歌剧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与活力。

3其三喜歌剧更符合当时社会的氛围

社会的统领阶层因为有些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威严,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形态。上到政治形态经济形式下到各类艺术文化主流概念,譬如文学思想、音乐理念以及歌剧形式。最初的歌剧便是服务于宫廷宗教的,所以无论是歌剧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符合当时的贵族宗教思想氛围。

然而长久以来贵族与宗教对普通百姓的压榨使得他们对曾经的信仰产生了深深地怀疑与厌恶。由此服务于宫廷贵族诞生于宗教思想理念的抒情歌剧以及一系列正歌剧都被普通百姓质疑和厌弃。等到了法国大革命到来,普通百姓终于翻身做主,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宗教都跌落神坛。

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来源于普通百姓,自然社会氛围也从奢靡空洞与矫揉造作向自然人文自由思想理念过渡。在如此的思潮氛围里,抒情歌剧只能逐渐暗淡,而更符合社会氛围的喜歌剧最终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流。很难想象曾经被主流宫廷贵族思想唾弃的滑稽剧最终取代了贵族们喜爱的抒情歌剧。这其中不乏社会的变革人文氛围的改变,也更有喜歌剧自身在不断革新中适应市场的功劳。

四、总结

在社会变革,启蒙主义运动的加持下,喜歌剧迎来了自己发展的契机。在社会动荡里,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各行各业都面对着重新洗牌。歌剧行业送走了喜爱悲情充满宿命感的抒情歌剧爱好者的贵族阶层,迎来了喜欢通俗易懂内容喜歌剧的普通百姓。

为了使得歌剧行业继续兴旺发达,无论是歌剧院的经营者还是歌剧创作者都开始积极求变。有些创作者的歌剧内容形式的革新甚至早于整个歌剧行业的知觉。这些创新者为后来喜歌剧的繁荣埋下伏笔。轰轰烈烈的启蒙主义运动更是相中了喜歌剧的社会革新力量和对人们自由意识觉醒的推动,使得他们成为喜歌剧的积极推动者。

在如此巨大力量推举下,曾经不入流的艺术形式,只能在正歌剧间隙插科打诨的喜歌剧最终成为了主流歌剧形式。这不得不令人嗟叹,人们常常以为自身站在时代的风口,却一不留神都被后浪席卷而去成为昨日光景。

参考文献:

《法国史》

《法国革命史》

《欧洲简史》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四号(No3莱茵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2儿时情景OP15(之第七首梦幻曲 )。3C大调幻想曲OP17(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4狂欢节OP9。5克莱斯勒利纳OP16。6交响练习曲OP13。7幻想小品OP12。8森林景色OP82。9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22。10A小调钢琴协曲OP54(第一乐章 、第二三乐章 )。11钢琴五重奏OP44。12竖笛与钢琴幻想小品OP73。13三首双簧管浪漫曲OP94。14《童话画册》(中提琴与钢琴)。15五首民谣式作品(大提琴兴钢琴)。16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17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联篇歌曲集《诗人之恋》、《女人的爱与生涯》。19小提琴奏鸣曲(二首)。20钢琴与法国号的慢板与快板OP70。

舒伯特(1797~1828):奥国作曲家,人称《歌曲之王》。推荐曲目:1第五、第八、第九号交响曲。2钢琴与弦乐五重奏曲《鳟鱼 》。3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4即兴曲D899、D935、D946。5乐兴之时D780。6钢琴奏鸣曲D557、D571 D556、D784、D845、D894、D850、D958、D960。7《阿贝鸠尼》奏鸣曲D821。8第一号、第二号钢琴三重奏。9流浪者幻想曲D760。10联篇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11歌曲集(任选)。12八重奏D803。13弦乐五重奏D956。14小提琴奏鸣曲(四首)。15小提琴幻想曲D934。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四号、第五号、第六号《悲怆》。2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23。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4芭蕾音乐《天鹅湖 》、《睡美人》、《胡桃钳 》。5《罗密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6意大利随想曲op45。7交响幻想曲《暴风雨》op18。8《一八一二年 》序曲。9斯拉夫进行曲OP31。10交响幻想曲《黎米尼的富兰契斯卡》OP32。11《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2罗可可主题变奏曲(大提琴与管弦乐)。13A小调钢琴三重奏。14弦乐四重奏(三首)。15管弦乐组曲第一~四号。16歌剧《尤金奥涅金》。17弦乐小夜曲OP48。18交响曲第一~三号(第三号 )。19《曼弗列德》交响曲。20钢琴曲集《四季》。21忧郁小夜曲(小提琴曲)。

艾尔加(1857~1934):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变奏曲《谜 》OP36。2《威风凛凛 》进行曲(共五首)。3小提琴协奏曲OP61。4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5弦乐小夜曲OP20。6弦乐曲《序奏与快板》、《悲歌》。7小提琴曲《爱之礼赞》。8第一号交响曲OP55。9弦乐四重奏OP83。10钢琴五重奏OP84。11《安乐乡》序曲。

埃尔加 是我的论文研究对象 给你发一段我在网上找的资料

我研究的是他的 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爱德华•埃尔加是一位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创作视野宽广,注重吸收德奥的作曲技法,又立足于英国的传统风格。他的音乐、自然朴实,虽然属于后浪漫主义,但是有别于欧洲大陆的色彩,而从中展现出的是绅士、庄重的英伦气质,散发出的是高贵、典雅的不列颠气息。对于英国的音乐发展而言,埃尔加可以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埃尔加的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则是他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也是他晚年生活的一个写照,作品远没有表象上的那么潇洒和辉煌,人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当时心情低落,被类似于惋惜和孤寂的隐雾所笼罩。连年的战争,爱妻的离去使晚年的埃尔加常常陷入沮丧之中,然而也使得这首曲子在总体上充满迟暮的苍凉气息和怀旧的伤感。人们在他的音乐中可以体会到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以及英国音乐的沉稳庄重。

该协奏曲不是常规三个乐章的格局,而是由四个连续演奏的乐章组成。全曲的整体布局具有回旋特性。

在埃尔加创作《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之前,大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不多,还属于冷门体裁。在古典主义时代,除海顿写过几部外,莫扎特与贝多芬都不曾作过大提琴协奏曲,尔后的浪漫主义时期,大作曲家中也只有舒曼及德沃夏克写出了堪称典范的两部(舒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而德沃夏克的那部,也许正是激发埃尔加创作大提琴协奏曲的原动力与范本。因此,埃尔加的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既是20世纪第一部成功的大提琴协奏曲,也是英国音乐史上此种体裁的开山之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98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