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三篇,第1张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设想

 1.两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I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设计问题:

 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六.深情朗诵

 七.拓展创新

 1、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写自然讴歌自然的诗作,课处再阅读几首在班里交流

 2、模仿课文,仿写几句诗句,抒发自已对地球或自然的独特感受。

 第二课时夜

 课文简介:《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设想: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重视朗读体会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交流课前搜集的文学常识信息(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教师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

 二.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先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再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问题设计: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五.本课总结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作业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同学介绍济慈和叶赛宁,并说说他们所代表的诗歌流派的风格。

 2.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篇二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基础训练》。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冬天的早晨

普希金 (俄 1799——1837)

冰霜和阳光,多美妙的白天!

妩媚的朋友,你却在安眠。

是时候了,美人儿,醒来吧!

快睁开被安乐闭上的睡眼。

请出来吧,作为北方的晨星,

来会见北国的朝霞女神!

昨夜,你记得,风雪在飞旋,

险恶的天空笼罩一层幽暗。

遮在乌云后发黄的月亮

像是夜空里苍白的斑点。

而你闷坐着,百无聊赖——

可是现在……啊,请看看窗外:

在蔚蓝的天空下,像绒毯

灿烂耀目地在原野上铺展。

茫茫一片白雪闪着阳光,

只有透明的树林在发暗。

还有枞树枝子透过白霜

泛出绿色:冻结的小河晶亮。

整个居室被琥珀的光辉

照得通明。刚生的炉火内

发出愉快的劈啪的声响。

这时,躺在床上遐想可真够美。

然而,你是否该叫人及早

把棕色的马套上雪橇!

亲爱的朋友,一路轻捷

让我们滑过清晨的雪。

任着烈性的马儿奔跑,

让我们访问那空旷的田野。

那不久以前葳蕤的树林,

那河岸,对我是多么可亲。

1829 年

查良铮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 普希金是19世纪伟大的俄国诗人,他的诗形式多样,韵律丰富,具有优美、细腻、轻快、明朗的风格。

水仙

华兹华斯 (英 1770——1850)

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

悠悠飘过的一朵云儿,

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

金**的水仙,缤纷茂密;

在湖水之滨,树荫之下,

在随风摇弋,舞姿潇洒。

连绵密布似繁星万点

在银河上下闪烁明灭,

这一片水仙,沿着湖湾

排成延续无尽的行列;

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

摇颤着花冠,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

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奇。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

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

(杨德豫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 :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他的诗感情醇厚,诗语平易。这首《水仙》浅显易懂,但诗情洋溢。

(2001年2月6日 星期二 )

稠李树

叶赛宁 (苏 1895——1925)

馥郁的稠李树,

和春天一起开放,

金灿灿的树枝,

像卷发一样生长。

蜜甜的露珠,

顺着树皮往下淌;

留下辛香的绿痕,

在银色中闪光。

缎子般的花穗

在露珠下发亮,

就像璀璨的耳环,

戴在美丽姑娘的耳上。

在残雪消融的地方,

在树根近旁的草上,

一条银色的小溪,

一路欢快地流淌。

稠李树伸开了枝丫,

发散着迷人的芬芳,

金灿灿的绿痕,

映着太阳的光芒。

小溪扬起碎玉的浪花,

飞溅到稠李树的枝杈上,

并在峭壁下弹着琴弦,

为她深情地歌唱。

1915年

(刘湛秋、茹香雪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 :苏联俄罗斯著名诗人。他的诗主要以农村自然景色为题材,具有强烈感染力。

窗边的树

弗罗斯特 (美 1874——1963)

我窗边的树呵,窗边的树,

夜幕降临时我把窗关闭;

但永远不要拉上窗帘吧,

以免将你我隔离。

你是地上崛起的朦胧梦影,

你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

你轻巧的叶舌高声宣讲的一切,

并非一切都情理至深。

但树呵,我曾见狂风将你摇撼。

假如你窥见我在这屋中睡眠,

你会看到我也曾猛烈地被激荡,

几乎被暴风席卷。

那天命运出于它的儿戏,

把我们两个联系在一起:

你受的是外界气候的影响,

而我是内心风雨的荡激。

(顺子欣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主要以牧场和农村事物为题材,语言清晰、质朴、细腻而含蓄。这首诗写窗边树,主题落在内心的荡激。

(2001年2月20日 星期二 )

聪明的星

海涅 (德 1797——1856)

花儿容易碰到人的脚,

大多数都会被人践踏;

不管它是羞怯或者是胆大,

人们走过时总会踩碎它。

珍珠藏在大海宝箱里,

可是也会被人们发现,

给它们钻孔,把它们扣住,

牢牢地扣在丝绳上面。

星星很聪明,它们有理由

远远地避开我们人寰;

星星挂在天幕上面,

像世界之灯,永远安全。

(钱春绮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 海涅的这首诗,写的特别有趣:大自然被人类破坏很多了,连小草、珍珠都没有了安全,只有星星高高挂在天幕上,人类想破坏它也无能为力。诗写的非常幽默,对人类破坏大自然,是一个警告。这个诗的主题,诗中没有直接讲出来,让读者自己体会。像这样的诗,让读者好似是自己的发现,特别觉得有诗味。

(2001年2月20日 星期二 )

聪明的星

海涅 (德 1797——1856)

花儿容易碰到人的脚,

大多数都会被人践踏;

不管它是羞怯或者是胆大,

人们走过时总会踩碎它。

珍珠藏在大海宝箱里,

可是也会被人们发现,

给它们钻孔,把它们扣住,

牢牢地扣在丝绳上面。

星星很聪明,它们有理由

远远地避开我们人寰;

星星挂在天幕上面,

像世界之灯,永远安全。

(钱春绮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 海涅的这首诗,写的特别有趣:大自然被人类破坏很多了,连小草、珍珠都没有了安全,只有星星高高挂在天幕上,人类想破坏它也无能为力。诗写的非常幽默,对人类破坏大自然,是一个警告。这个诗的主题,诗中没有直接讲出来,让读者自己体会。像这样的诗,让读者好似是自己的发现,特别觉得有诗味。

森 林

赖 特 (澳大利亚 1915---)

当我刚认识这一座森林,

它那些花朵真使我惊诧。

它们不同的形体和面孔,

随着季候的变化而变化。

镶上紫色的白色紫罗兰,

野生生姜的小小的花枝,

地上又小又孤独的兰花,

使得我整个白天都入迷。

还有厚实的紫红色百合,

凤凰树上面鲜红的花瓣,

和小溪浅浅流过的地方,

孔杰沃伊的碧绿的树冠。

当我刚认识这一座森林,

有的是可以消磨的时候。

而时间重新带来的收获,

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尽头。

现在它那些藤蔓和花朵,

都被人命名被人知道了,

就像早已实现了的愿望,

当初神奇的欢乐消失了。

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寻觅,

除了我采集的这些鲜花,

还有尚待命名和知道的,

那一朵永不调谢的鲜花----

那产生所有鲜花的真实。

(邹 绛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 全诗的重点在最后面一段,诗人还要进一步寻觅那产生所有鲜花的真实。那“所有鲜花的真实”是什么?诗人没有明说,这就让读者有余地去分析,去想像---帮助诗人想像。诗人对森林的描写,也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使读者对森林有一种美的感觉,从而喜欢这首诗。

给爱恩丝

雪 莱

你可爱极了,婴孩,我这么爱你!

你那微带笑靥的面颊 ,蓝眼睛,

你那亲热的、柔软动人的躯体,

教充满憎恨的的铁心都生出爱心;

有时候,你要睡就马上睡着了,你母亲

俯身把你抱紧在她清醒的心上,

你默默的眼睛所感到的一切动静

就把她喜悦的爱怜传到你身上;

有时候,她把你抱在洁白的胸口,

我深情注视你的脸,她的面貌

就在你脸上隐现----这样的时候,

你更可爱了,美丽纤弱的花苞;

你母亲的美影借你温柔的神态

充分呈现后,你就最最可爱!

(屠 岸 译)

晚 秋 漫 步

弗洛斯特 (美 1874-1963)

当我漫步穿过收割后的田野,

看不见庄稼,一片空旷,

它宁静地躺着,象带露的茅屋,

通向花园的路也已荒凉。

当我沿着小径走进了花园,

听见枯草断蓬丛间

传来一阵阵凄清的鸟鸣,

比任何哀歌动人心弦。

花园墙边有一棵光秃的树,

弥留的孤叶早已枯黄,

它准是被我的意念所惊扰,

轻轻飘落发出摩擦的声响。

我没有在花园中走得很远,

我在残花败叶里面

采来一束淡蓝色的翠菊,

把它重新向你奉献。

(顾子欣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弗洛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写秋天肃杀之气,什么生命都没有了,诗人看到了一束淡蓝色的翠菊,便连忙采来奉献给他要奉献的人。这里,诗人歌颂了生命,歌颂了光明。

人 的 季 节

济 慈 (英 1795-1821)

一年之中,有四季来而复往,

人的心灵中,也有春夏秋冬:

他有蓬勃的春天,让天真的幻想

把天下美好的事物全部抓到手中;

到了夏天,他喜欢对那初春

年华的甜蜜思想仔细的追念,

沉湎在其中,这种梦使他紧紧

靠近了天国;他的灵魂在秋天

有宁静的小湾,这时候他把翅膀

收拢了起来,他十分满足、自在,

醉眼朦胧,尽让美丽的景象

象门前小河般流过,不去理睬;

他也有冬天,苍白,变了面形;

不然,他就超越了人的本性。

(屠 岸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济慈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此首诗是十四行体的诗。在这首诗中,他把人的一生同一年四季相比,浪漫地说明了人一生的哲理:年轻时,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也有天真的幻想;人到壮年,事业顺利,他的梦靠近了理想;到了中年,想休息了,把翅膀收拢了起来;到了老年,自然规律要老要死。济慈讲的人一生的哲理,是他的想法和体会,这是19世纪的观念。到了当前的21世纪,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到了中年不能想休息,中年正是干事的时候,正是实现理想的时候;第二、年轻的时候,不能光是天真的幻想,还要脚踏国情、社情,努力实干方能有成。

水 中 天

汉斯·卡罗萨 (英 1795-1821)

牧场有个黑森森的水塘,

只有一棵小赤杨投荫到岸上;

我正在童年时光。

这是闷热的春日,草被晒黄,意狂

睁目的蜻蜓把草叶咬,

我喜欢躺下俯身塘底瞧瞧。

水塘深深如碧霄。

云样物飘过水中天,灰灰的,雕镂分明如橡树叶片,

一面边缘发着蓝光!

美丽的太阳常从塘底涌出,

不刺眼,看去几乎如温柔

团团的月亮。

我忽然想,用绿色的赤杨条

抽碎水中天,----

又大又白的日头四处迸散,

溅出无数的亮银光点,

直溅到岸边。

我吓得心怦怦跳;那些点点,

无数的亮银光点,晃漾而上,

越往上,力越弱,

终究又变了个大太阳。

(张 厚 仁 译)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洛斯特 (美 1874--1963)

**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而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顾子欣 译)

明澈的溪流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西班牙 1981--1958)

明澈的溪流,宁静

而妩媚;峡谷清幽,

两岸风光秀美,

白的是杨,绿的是柳。

----峡谷宛如幻境,

还有心脏在搏动,

梦寐中犹闻妙曲,

笛音中伴着歌声。----

溪流妩媚:柳枝

好似未醒贪睡,

倒挂在平静的溪面,

亲吻着明澈的流水。

天空恬静而晴和,

苍穹低垂、浮游飘舞,

薄雾团团色如银,

拂弄着水上波、岸边树。

----我的心梦见了

秀美的溪岸、清幽的峡谷,

一直飞到那静谧的浅滩,

准备登上轻舟赴远途。

可是,刚刚踏上山径,

止不住留恋的热泪涌流:

尽管不知道谁是吟唱的歌手。

(王国荣)

老人曹树厚赏析《明澈的溪流》是一首有景有情的诗,情是留恋将要离去的美丽故地。

音乐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西班牙 1981--1958)

有宁静的夜里,

悦耳的乐曲啊,你是一汪清水。

凉爽宜人-----仿佛那夜来香,

开在一个深不可测的花瓶里-----繁星满天际。

风逃进了自己的洞穴,

恐怖回到它居住的茅舍里,

在松林的绿色丛中,

一片生机正蓬勃地升起。

星儿渐渐隐退,

群山色如玫瑰,

远方,果园的水井旁,

燕子在歌唱。

(王国荣)

老人曹树厚赏析风逃走了,恐怖也躲藏起来了,一片生机在松林的绿色丛中蓬勃升起,这就是本诗的主调。写得多么生动啊!

何 处

海涅(德 1797--1856)

何处将是疲倦的旅人

获得最后安息的住家?

是在南国的棕榈树荫?

是莱茵河畔的菩提树下?

我将被那陌生人的手

葬在某处的荒漠之中?

或者我将永远休憩在

一片大海之滨的沙中?

不管怎样!围绕着我的,

处处总是上帝的穹苍,

夜间,挂在我头上的星,

就像灵前的油灯一样。

(钱春绮)

老人曹树厚赏析海涅去世后,朋友们将他写的这首诗,作为他的墓志铭,刻在他的墓碑上。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叶芝(英 1865----1939)

树林里一片秋天的美景,

林中的小径很干燥,

十月的黄昏笼罩的流水

把寂静的天空映照;

盈盈的流水间隔着石头,

五十九只天鹅浮游。

自从我最初为它们计数,

这是第十九个秋天,

我发现,计数还不曾结束,

猛一下飞上了天边,

大声地拍打着翅膀盘旋,

勾划出大而碎的圆圈。

我见过这群光辉的天鹅,

如今却叫我真痛心,

全变了,自从第一次在池边,

也是个黄昏的时分,

我听见头上翅膀拍打声,

我那时脚步还轻盈。

还没有厌倦,一对对情侣,

在冷水中友好行进,

或者向天空奋力的飞升,

它们的心灵还算年轻,

也不管它们上哪儿浮行,

总有着激情和雄心。

它们在静寂的水上浮游,

何等的神秘和美丽!

有一天醒来,它们已飞去,

在哪个芦苇丛筑居?

哪一个池边,哪一个湖滨,

取悦于人们的眼睛?

1916年

(袁可嘉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叶芝是英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这首诗有如轻歌细语,讲着天鹅的美丽和自由。诗人发现这群天鹅走了:“有一天醒来,它们已飞去”。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要飞去?请读者们去咏味吧!

忧虑

加夫列拉采斯特拉尔(智利 1889--1957)

我可不希望

我的女儿变成飞燕。

她会在天空翩跹

不再回到我身边;

她在屋檐下筑巢,

我不能替她梳小辫。

我可不希望

我的女儿变成飞燕。

我可不希望

我的女儿成为公主。

她穿上金子的小鞋子,

怎么能在草地上玩耍追逐?

到了晚上,

她不能睡在我身旁……

我可不希望

我的女儿变成小公主。

我更不希望

有朝一日她成了女王。

人们把她拥上宝座,

是我不能去的地方。

到了夜晚,

我不能把她摇晃……

我可不希望

我的女儿成为女王!

(王国荣 编)

老人曹树厚赏析这位著名的智利女诗人,她的诗歌抒情性极强,感情真挚,有“抒情女王”之称。1945年,她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首《忧虑》写她的希望,希望“不希望”:不希望女儿变成飞燕,不希望女儿成为公主,不希望女儿成为女王,诗里抒着诗人的不同于常人的希望!

在生活的广场上

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梅洛(西班牙 1898--1983)

阳光之下,置身于人群之中,

是那么美好、和谐、信赖、朝气而且深沉,

被人们裹进队伍里,受大家鼓舞,

随人潮欢乐前进。

独自留在岸边,

不是上策,太孤苦零丁,

像堰堤或软体动物以石灰去模仿岩石。

还是纯洁与宁静地投进

沸腾的幸福里吧,去沉浸、沉浸。

他像居住在高楼里, 却忘掉自己居住何层,

我望着他踏梯而下

勇敢地投入人群,淹没其中。

人群在移动,可那颗受伤的心仍清晰可认。

在那里,谁还把这些区分?只是充满着

希望、坚定、赤诚、坦率和信心,

他仍是那么默然、温顺。

广场多么宽阔,带有万物的气息,

这气息迎着旭日东升,裹着强风。

这风儿的手掠过我们的头顶,

它抚摸着人们的前额,鼓舞着他们。

人群在蠕动,盘绕收缩,

紧密地,像是一个人,不能肯定它是坚强或懦弱,

但它是存在的,可以感知,覆盖大地。

其中,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点燃自己和认识自己。

灼热的午时,你却独自躲在阁楼里,

以好奇的目光,嘴角挂着疑问,

顾影自怜,寻找自己的倩影。

不必在镜里寻找自己,

过去不堪回首。

从阁楼里走下来吧,到人群中去觅寻。

那里会有一切,你也溶合其中。

去吧,把自己去赤裸裸地熔炼,去重新认识自己。

像初学游泳那样恐惧和犹豫,

但又满怀希望地走近水边,

先伸出一个脚踢踢泡沫

会觉得水在上升,勇气也在上升,

最后才会下定决心。

可是,现在水还不及腰部,信心还未坚定。

把双臂张开吧,

去扑进水中,

显示坚强和勇敢

向前游去,掀起浪花,伴着欢乐和信心。

潜在水里,让心儿与浪花一起跳动,

边游,边唱,倍觉自己年轻。

是呵,把赤着的双脚,

插进沸腾的生活,伸进这片广场。

迈进召唤着你的激流。

这颗受了损伤的小小的心儿,

它搏动的节奏

希冀赶上人群那颗跳动一致的巨心!

--选自《毁灭或爱情》(1932)

(王国荣 编)

老人曹树厚赏析阿莱克桑德雷是西班牙的著名诗人,获得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写了几十年的诗,主要是写他对人生、宇宙的观感。抒情性很强,但也融合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些诗不好懂,但这首《在生活的广场上》好懂,充满热爱生活的激情。诗的最后三句“ 这颗受了损伤的小小的心儿,它搏动的节奏,希冀赶上人群那颗跳动一致的巨心! ”明白的提出了诗的主题。

一棵老苹果树

伊凡亚历克赛维奇布宁(俄国 1870--1953)

满身雪花,蓬蓬松松,阵阵芳香,

厉害的、羡慕你的蜜蜂和黄蜂

围着你嗡嗡叫,发出怡然自得的声响……

亲爱的老朋友,你越来越衰老?

这不是不幸。请看,谁还能像你

有如此青春盎然的时光!

(乌兰汗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诗人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这首诗,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人的年龄而言,老年人有他被“蜜蜂和黄蜂”羡慕的价值。另一方面对文化悠久的国家、民族而言,也会永褒青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首诗,是一首寓意诗。

对星星的诺言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 1889---1957)

星星睁着小眼睛,

挂在黑丝绒上亮晶晶,

你们从上往下望,

看我可纯真?

星星睁着小眼睛,

嵌在宁谧的天空闪闪亮,

你们在高处,

说我可善良?

星星睁着小眼睛,

睫毛眨个不止,

你们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

有蓝、有红、还有紫?

好奇的小眼睛,

彻夜睁着不睡眠,

玫瑰色的黎明

为什么要抹掉你们?

星星的小眼睛,

洒下泪滴或露珠。

你们在上面抖个不停,

是不是因为寒冷?

星星的小眼睛,

我向你们保证:

你们瞅着我,

我永远、永远纯真。

(王永年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向星星说话的诗,在中外很多很多。这首诗向星星保证“我永远、永远纯真”,这是诗人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的保证。诗的写作方法也很平近自然,这首诗的内容与形式颇为一致。

惠特曼Walt Whitman

草叶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6879/

当当 草叶集中英文

http://commdangdangcom/reviewlist/8926058/

关于诗歌,中国在盛唐时期可谓达到了巅峰,以至于万古不可及。自从新文化运动后,现代诗歌被从国外引入,可以说,现代诗歌脱胎于翻译后的外国诗。中国的现代诗歌是年轻的,不够沉敛,不够成熟,且历史底蕴不够深邃。所以,如果喜欢现代诗的体系,就不得不放过一些外国诗。一下略做推荐。

雪莱的《致华兹华斯》。一位诗人献给另一位诗人的讽刺诗,具体的由各位读者慢慢体会,这里不再多赘。重要的一点是,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用一种华丽高亢的语调讽刺了另一位诗人,这一点极为罕见。

托马斯格雷的《墓地哀歌》。所谓“墓畔派”的语调极为古典,同时还带着古老的印象派油画风格,景物渲染到位,气氛诱人。唯独可惜的一点是这首诗钱钟书先生并未翻译完全(在他的演讲稿中翻译了一部分),不过卞之琳先生的翻译亦有其独到,这里首推。

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这首诗可以说是非常脍炙人口了,无论你可否听过裴多菲的诗,但你必然听过一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个由清朝宣统年间的诗人殷夫翻译的版本最为经典,可为流传。

事实上,值得一读的外国诗远不止这些,还需要大家多多涉猎。毕竟人类文明几千年,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从一开始就存在了,这永远不是一两篇推荐能够讲完的。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1799~1837)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

  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

  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

  这颗心呵,它得停下来呼吸,

  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夜晚为爱情而降临,

  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昼,

  但是在这月光的世界,

  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致橡树》、《雨巷》、《再别康桥》、《乡愁》、《这也是一切》。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激起了先进分子的觉醒。由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批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中找到启示和力量,创造了现代诗歌。

朗诵诗歌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振奋的:

Oh, Captain! My Captain!

---By Walt Whitman

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The ship has weather'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rn,

The port is near, the bells I hear, the people all ex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 the vessel g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 heart! heart!

O the bleeding drops of red!

Where on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O Captain! my Captain! rise up and hear the bells;

Rise up--for you the flag is flung--for you the bugle trills,

For you bouquets and ribbon'd wreaths--for you the shores crowding,

For you they call, the swaying mass, their eager faces turning;

Here, Captain! dear father!

This arm beneath your head;

It is some dream that on the deck

You've fallen cold and dead

My Captain does not answer, his lips are pale and still,

My father does not feel my arm, he has no pulse or will;

The ship is anchor'd safe and sound, its voyage closed and done;

From fearful trip the victor ship comes in with object won;

Exult, O Shores! and ring, O bell!

But I, with mournful tread,

Walk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中文译文:

船长!我的船长!

瓦尔特•惠特曼

啊, 船长!我的船长!可怕的航程已完成;

这船历尽风险,企求的目标已达成。

港口在望,钟声响,人们在欢欣。

千万双眼睛注视着船----平稳,勇敢,坚定。

但是痛心啊!痛心!痛心!

瞧一滴滴鲜红的血!

甲板上躺着我的船长,

他到下去,冰冷,永别。

啊, 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倾听钟声;

起来吧,号角为您长鸣,旌旗为您高悬;

迎着您,多少花束花圈----候着您,千万人蜂拥岸边;

他们向您高呼,拥来挤去,仰起殷切的脸;

啊,船长!亲爱的父亲!

我的手臂托着您的头!

莫非是一场梦:在甲板上

您到下去,冰冷,永别。

我的船长不作声,嘴唇惨白,毫不动弹;

我的父亲没感到我的手臂,没有脉搏,没有遗言;

船舶抛锚停下,平安抵达;航程终了;

历经艰险返航,夺得胜利目标。

啊,岸上钟声齐鸣,啊,人们一片欢腾!

但是,我在甲板上,在船长身旁,

心悲切,步履沉重:

因为他倒下去,冰冷,永别。

感人的:

With Rue My Heart Is Laden

With rue my heart is laden

For golden friends I had,

For many a rose-lipt maiden

And many a lightfoot lad

By brooks too broad for leaping

The lightfoot boys are laid;

The rose-lipt girls are sleeping

In fields where roses fade

--AEHousman

施颖洲译:

《我的心载满了伤悲》

我的心载满了伤悲,

为了我的金石故人,

为多少玫瑰唇的少女,

为多少捷足的少年。

在宽广难越的溪滨,

捷足的少年头已埋下,

玫瑰唇的少女们长眠

在玫瑰花落的田野。

tommyleea译:

《悲满怀》

何事悲满怀

金玉良友俱已逝

几多蛾眉红颜

几多捷足少年

涧广不得跃

纵青春步履轻健

朱唇少女长眠

野地蔷薇凋谢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825年)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Don't be dismal,don't be wild

In the day of grief,be mild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In a moment,passes sorrow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When you are old(爱情诗歌经典中的经典)

Yeats

叶芝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爱尔兰诗人 叶芝:经柳园而下

Down by the sally garden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

在莎莉花园深处,吾爱与我曾经相遇。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

她穿越莎莉花园,以雪白的小脚。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她嘱咐我要爱得轻松,当新叶在枝桠萌芽。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

但我当年年幼无知,不予轻率苟同。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

在河边的田野,吾爱与我曾经驻足。

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

她依靠在我的肩膀,以雪白的小手。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

她嘱咐我要活得轻松,当青草在堤岸滋长。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

但我当年年幼无知,而今热泪盈眶。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走进莎莉花园

My love and I did meet 我和我的爱人相遇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她穿越莎莉花园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 踏著雪白的纤足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她请我轻柔的对待这份情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像依偎在树上的群叶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但我是如此年轻而无知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 不曾细听她的心声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在河流畔的旷野

My love and I did stand我和我的爱人并肩伫立

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在我的微倾的肩膀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是她柔白的手所倚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她请我珍重生命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像生长在河堰的韧草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但我是如此年轻而无知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如今只剩下无限的泪水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走进莎莉花园

My love and I did meet我和我的爱人相遇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她穿越莎莉花园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踏著雪白的孅足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她请我轻柔的对待这份情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像依偎在树上的群叶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但我是如此年轻而无知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不曾细听她的心声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但我是如此年轻而无知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如今只剩下无限的泪水

此歌是根据叶芝的同名诗歌〈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谱曲而成,最初翻译为《柳园里》,是叶芝早年的诗作。他的早年诗歌韵律优美,感情细腻,辞藻华丽,象征意味浓郁,明显受到英国浪漫主义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这首诗貌似简单,但却向人们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对待爱情和生活,人们应当顺其自然,就像“绿叶长在树枝上”,“青草长在河堰上”。不然,回因为一时的“愚蠢”而遗恨终生。

这首诗很美给人很飘逸的感觉 ,音乐也很棒让人有置身大海的意境 。

它有蓝色的忧郁; 绿色的清新; 白色的恬淡。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50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