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交响曲 的作者是谁?

悲怆交响曲 的作者是谁?,第1张

《悲怆交响曲》又称《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简介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奋斗、爱情、兴奋直至恐怖、绝望、失败、消逝等,充满了挣扎、追忆和悲恸的情绪,是作曲家一生的写照。

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熙熙攘攘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因此,《悲怆交响曲》虽旨在将“人生”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却仍是一部相当个人化的作品。

《黑桃皇后》是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的短篇小说。

该小说的主人公格尔曼是一位军事工程师,有着强烈的欲望却丝毫不敢放纵自己。当他从赌友托姆斯基那听闻他奶奶安娜伯爵夫人“稳赢三张牌”的传奇故事时,表现出瞠目结舌进而心驰神往。

他想要接近这位传奇的伯爵夫人以获取“三张牌”的奥秘,于是对伯爵夫人的养女暗送秋波继而信笺传情、制造偶遇,终于赢得了少女丽莎维塔的回应,在与丽莎维塔深夜幽会时借机潜入伯爵夫人房中,花言巧语哄骗不成便威逼利诱,以至伯爵夫人惊吓而死。

伯爵夫人托梦告诉了格尔曼“稳赢三张牌”的秘密:三点、七点和爱司。格尔曼凭借三点和七点连续两天晚上获得胜利,但第三天因错压了黑桃皇后而彻底输掉了所有身家,最后精神失常,疯癫至死。

创作背景

19世纪初的俄国社会思想,受到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思想文化——启蒙主义的影响,宗教的独立地位丧失,宗教世界观作为精神创作活动的表现形式的意义改变了,理性主义迅速发展,人的作用和创造能力被重新认识,为以人为本的文化原则准备了条件。

同时,资本文明之风还吹来了享乐主义,工业资本发展带来的直接物质利益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物质的享受。这种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结合的产物就是享乐之风,这就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混乱,甚至对社会风气造成严重影响。

普希金经历了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三个时代,亲眼目睹和深切感受到了19世纪初俄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变化,特别是金钱对人的思想的侵蚀。《黑桃皇后》所反映的正是19世纪初俄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它是19世纪初俄国社会转型的产物。

2011年7月,我随陕西省作家协会考察团到俄罗斯访问,在飞往莫斯科的途中,张虹和陈若星分别坐在我的两旁,一个在重温普希金的《致大海》等诗篇,一个在重温我从同伴那儿借来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不知什么时候,她们低声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山楂树》、《喀秋莎》、《小路》等等俄罗斯民歌,声音仅仅让我能听到。我很快加入其中,也小声唱了起来。张虹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却数她感性,有时,一首歌也可让她的眼里盈满了泪。作家就是作家,她不是一般的老太太。她说:“就是到了八十岁,我也相信爱情。”听了这话,我懂得,这是一个生动、勇敢、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女人。

路上,这样断断续续的哼唱,使我们愉快地度过了长达八九个小时的空中飞行时间,一点也不显得寂寞。而唱得最多的则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直到飞机降落到莫斯科的地面上。当飞机降落时,从飞机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下葱绿的树丛和清沏透明的河流、湖泊,市区被一条“大环”——高速公路所包围。莫斯科绿化面积很高,是森林中的一个城市,也被称作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我通过机舱内的屏幕看到的莫斯科,就像是一只巨大的爬在深林里的大蜘蛛。没有正东正西的交通公路,蜘蛛网向四周放射着。这座城市的三分之二部分被森林覆盖着。于是,莫斯科又被人们称为“森林中的城市”。

没想到,在往莫斯科的途中,我们情不自禁唱起了这首歌;没想到,我们又是情不自禁唱着它踏上这片土地的。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对着窗外公路两旁的森林唱,对着远处的蓝天白云唱,我们对着感兴趣的很悠闲的俄罗斯人的休闲场景唱,我们对着傍晚的夕阳唱,对着密实的树林里一棵棵白桦树唱……我们为什么,我的耳畔一直响着这首老歌?我一遍遍地这样问自己,在脑海里寻找着中国与莫斯科曾经有过的红色记忆,与前苏联有关的记忆。

可以说,我们父母以及我们这一代,是唱着苏联歌,看着苏联**,谈着俄国文学长大的呵。中国人会唱很多的前苏联歌曲,比如曾经家喻户晓的《喀秋莎》、《小路》、《山楂树》、《青年团员之歌》、《田野静悄悄》、《三套车》、《红莓花儿开》等等,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绝对没有一首歌的影响力能超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到了莫斯科,对于这首歌的感情就异常强烈了。这感觉就像到了湘江边的人都一定要情不自禁的唱一首《浏阳河》一样。我们访问团的每个团员一路上都在用不同的“声部”演唱着这样相同的一首歌,甚至到了莫斯科,在与俄罗斯作家交流结束时,我们双方也情不自禁地用中俄两种语言合唱起这首歌。

似乎是这样的,对于很多没有机会踏上俄罗斯的朋友来说,对于莫斯科的了解,似乎大多感受也都直接来源于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来到了俄罗斯,来到了莫斯科,自然会向往去感受一下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美妙的歌声带给我愉快的感觉和美好的回忆,在大使馆里,在图拉的乡间的小路上,在托尔斯泰庄园里,也在我们每一个同行作家的心中。就这样,在莫斯科,凭着对“莫斯科郊外”的记忆,我们开始寻访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那个“郊外”。

在莫斯科,认识了一位来自中国山西的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小伙儿康凯,他14年前来到了莫斯科,他在莫斯科读完了大学本科,又在莫斯科取得了硕士学位,至今还未曾去过莫斯科以外的俄国别的大城市。他是我们在莫斯科的导游、向导兼翻译。在我们与俄罗斯作家交流出现不流畅时,他流利的俄语使俄方请来的翻译逊色了许多;他在餐厅里给我们弹钢琴解乏;他教我们说简单的俄罗斯口语;他陪我们逛超市像俄国人一样买东西……他陪我们度过了初到俄国的日子,还有我们从圣彼得堡回来直到离开俄国的日子,那段我们在莫斯科的所有美好的日子,都由他陪我们一起度过。

在莫斯科时,康凯抵不过我们的“热情要求”,一遍遍地用俄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给我们听,这样,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了此歌俄语版的味道,边唱边告诉我们俄语直译的意思。他说他也曾像我们一样十分喜爱和迷恋这首歌。我现在才知道,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很浓厚的“莫斯科情结”。莫斯科人喜欢文学,酷爱读书,在汽车上、地铁里,随处可见看报、读书的人。康凯就爱看书,所以他知道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关于莫斯科的,我说他都快成个莫斯科人了。康凯告诉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又称《莫斯科之夜》,是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前苏联歌曲之一,后经薛范的翻译,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首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歌曲。他还告诉我们说,歌里唱的那个“郊外”,指的就是莫斯科大学旁的那片树林,那里,真的很幽静,到了夜晚,走到哪儿都感觉是静悄悄的,静得只能听到树叶沙沙的'响声,其他什么也听不到。他告诉我们,原歌词中的那一句“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树叶在沙沙响”直译的意思其实是“深夜的花园很静,静得连树叶的沙沙声也听不到”。

歌曲中,真诚激动的心声和黎明前依依惜别之情都和这大自然的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近20年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流传得更广。几乎没有一种音乐刊物、一本外国歌曲集子里少了这首歌,也几乎没有一家唱片公司没有录制过这首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祖国是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母语是俄语,但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远比用俄语唱的人多,难怪有人说:“用中文演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体验和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曲了。”

说起来,有个现象倒是十分有趣。近年来我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从我熟悉的亚洲到我十分向往的欧洲,从气势磅礴的文明古国到花香遍布的水乡小镇,在我看来,莫斯科的浪漫似乎显然与其他城市不同。如果说巴黎的浪漫是埃菲尔铁塔上的高空拥吻,塞纳河畔的携手漫步;如果说普罗旺斯的浪漫是大片薰衣草汇成的紫色海洋,是午后闲逸的咖啡,傍晚的落日余辉;那么,属于莫斯科的浪漫,仿佛就凝结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是烈酒的余味,那是列宾油画上浓浓的色彩,那是如此浓厚而沉重的,仿佛是从与你对望的那一双双深邃的深蓝色的眸子里流露出的一种不舍的淡淡的忧伤。

很多年前,有一个叫朴树的小伙子,在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面演唱了一首《白桦林》。第二天就被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有一些也许因为这首歌喜欢上这位歌手。我曾思考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还会追捧这样的一首具有浓郁“莫斯科风情”的歌曲,那大概是因为在中国人心中还有很浓厚的“莫斯科情结”吧,那种依依不舍的送别,男女友人缠绵的情谊,他们约好了“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来吧亲爱的来这片白桦林……”

我望着窗外一片片的白桦林和林子旁的村舍,不由自主地哼起《白桦林》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心里轻轻感叹道:这是一个多美又遗憾的世界呵。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树叶在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 /多么幽静的晚上/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河面泛起银色月光/依稀听得到/有人轻声唱/在这宁静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看着我不作声/我想对你讲/但又难为情/多少话儿留在心上/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词的寓意很含蓄,一切美好得那么自然,那么纯净,那么彻底。情侣们在莫斯科郊外的白桦林里互诉衷肠,他们相互爱慕,却没有直接表达。在那样的夜色里,云朵遮蔽了月光,一切都变得娇羞。在这样的夜色里也许什么都可以托付给对方。丰富的语言在一瞬间变的苍白无力,什么都是多余的,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种种微妙的情愫。谁让爱本来就是一种百转千回的事情呢?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样的年代里,也许他们还来不及品尝爱情的甜蜜,就要远隔千山万水。那一夜,月色仍迷离,白桦林里传来隐隐的抽泣,姑娘躲过了父母的责难,来这里送别自己的心上人,他明天一早就要离开了,远赴战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再回来了。他们相互凝望着,想要把对方刻进自己的脑海中,哦,也许还需要一个深情的拥抱,毕竟也许明天就是海角天涯了。我猜,他们一定会说:“从今后,永不忘……”

莫斯科的夏天很迷人,城市整洁干净,公路旁景色秀丽,别有风情。那天,晚餐后,我们等待大巴车接我们去列宁火车站乘火车前往圣彼得堡,这期间有几个钟头的时间坐在草地上散步、看夕阳,唱歌、跳舞、看书、打扑克。漫步在莫斯科这样的郊外,哼唱着这样的歌曲,时常不小心就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我们就站在路边的林子旁,唱起了那首歌,接着刹不住车地唱了很多俄国的中国的老歌,我们四个女人情不自禁地在异国跳了起来。过路的遛狗的俄国人,他们有的放慢脚步,有的停下来看着我们,对着我们会心一笑。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离别,和亲友、和生命中已放在心底的爱人,我们紧紧的拉出回忆,像拉出一根隐秘在心底的细细的丝,太过细密的心情早已经淡去,这一刻也已说不上那一刻的别离是什么滋味了。那么,我们是在车站?在街边的巷口?瞧,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风景里,都会禁不住问问很多年以前的那个自己,或者,什么也不问的,就早已醉在这样的景色中,这些老歌,让尘封已久的心情拿了出来,轻松地透了透气。无论如何,我们不一定是在这样的白桦林里互诉衷肠,我们不一定有二战时的悲壮与无奈,两颗如此甜蜜的心,怎么舍得离别?

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真正的艺术也是绝不会被掩埋的,越有内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被认识。就像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据说这首歌的问市,还经历了一番波折。那是1956年,当时苏联正在举行全国运动会,由莫斯科**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厂邀请了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为其影片配乐。作曲家与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影片写了四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便是其中的一首。歌曲结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某些特点,但富有变化。虽然是短短的一首小歌,却处处显示出这位大师的匠心。这首歌拿去录音时,**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毫不客气地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一盆冷水浇得作曲家垂头丧气。不过影片上映后,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第二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一举夺得了金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告别莫斯科的。自此,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飞出了苏联国界,开始它的全球旅行。

“莫斯科郊外”今安在?为什么当年的那个“郊外”指的是这里?带着些许疑问,我们驱车一路寻访莫斯科郊外。

那天,在离开两天之后,再次从圣彼得堡回到莫斯科,正是黎明时分,康凯在火车站口接到我们,他先带我们在总参军事科技大学立交桥对面的梨花饭店地下室的留学生餐厅里用早餐。在我们用用早餐时,康凯坐在一旁的钢琴前,为我们弹奏了几曲钢琴曲,其中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我爱你,中国》。接着,他带我们在麻雀山,看莫斯科的黎明,看莫斯科大学的清晨。我们来到莫斯科的最高点捷普洛斯坦斯卡亚高地高地(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地势平坦,仅西南部有此高地,也不过才 253米。)时,那里是一片沉睡的大地。康凯指着大学们外两旁的白桦林说,这就是《莫斯科郊外晚上》所唱的地方。呵,这就是那著名的“郊外”!呵,我们终于来到了“那个郊外”!

莫斯科郊外的黎明,也是这样宁静,这样温柔和多情。看上去。昨夜这里发生过一场狂欢,各种酒瓶成堆地积在垃圾桶周围,附近有许多小车、摩托车和学生、飙车友,有许多青年在私家车周围,懒洋洋地等着天大亮,等着这个城市与他们一起苏醒。

带着我们几人去感受。早就听说在莫斯科有大片大片的白桦林,我喜欢这里的郊外,也是因为白桦林的缘故。因为莫斯科(包括环城公路以内地区)面积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围绿化带共为1725平方公里。莫斯科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郊外人却很少,人,仅仅是风景画中的点缀。我们从莫斯科大学旁(面向着莫斯科大学校门),沿着右边随意走进了一片白桦林,一棵棵大树展现在眼前。

有人说,俄罗斯和白桦树产生了不解之缘,也许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树比白桦树更适应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和精神,第一部关于俄罗斯大地的历史是写在桦树皮上的,在俄罗斯古代的农村学校的练习本也是桦树皮做的。惩罚学习不用功的学生就请吃“桦树粥”(用桦树枝条抽打)。不仅不刻苦学习的学生怕吃这种粥,疾病也怕它,因为白桦树枝叶中含有对人体很有益的芳香物质,可以用来驱赶疾病。俄罗斯人正由于这个原因,很早就有在澡堂洗澡时用白桦树枝条做的笤帚拍打身体的习俗。俄语中的“白桦树”与“爱惜”是同根词,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白桦树爱护人的身体,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益处。比如说,生长在白桦树干上的黑褐色菌类做的酒可以战胜疾病,驱赶死神;桦树芽制的溶液可以洗头;桦树可以提炼焦油,按古药方制的焦油皂可以治疗皮肤损伤。白桦树还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它的树干是最好的木材和燃料。从前农民用它来搭建经久耐用的小木屋,用它来照明、取暖、点篝火—因为它燃烧时间长,热量最大。另外,据导游介绍,俄罗斯的桦木家具早已走向世界,一种名叫卡累利阿桦木的木材尤其贵重,因为它木质平滑,手感柔和。横断面的纹路非常特别,加工之后很象大象的骨头。还有,白桦树的树皮所含的成分与橡树皮一样,结实又不透水。人们很早就用它做轻便而又结实的水桶和一年四季都可穿的树皮鞋。冬天穿这种鞋不仅可以穿越阿尔卑斯山,甚至可以到达北冰洋,因为穿着它脚不会浸湿,也不会受冻。看来不仅仅是不解之缘,俄罗斯人更是将白桦树视为珍宝,每一处都能将它充分的利用起来,带给俄国人方便,带给俄国人财富。树林里撒着斑驳的光影,充满了野性,阴阴的密林里,白桦树披着绿色的盛装,那些摇曳多姿的林木昂然挺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神秘。有的长到20多米高,树干挺拔而美丽,有细小的枝条,一些树干上面有许多小树瘤。此时感觉到,很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树比白桦树更适应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和精神,因为此时,再找不到比白桦树更美丽的景色。此时似乎没有白桦树,夏天就无法真正愉快地度过。难怪,白桦树一直是俄罗斯民歌、诗歌、童话和传说中永恒的主人公之一。俄语中的“白桦树(ереза)”与“爱惜(еречь)”是同根词,因为白桦树爱护人的身体,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益处,而这是谁也超不过它的,因此在桦树林里是见不到其他树种的。油画一般的美丽。沿着林中小路一直向前,你可以看到很多当地居民在很闲适的牵着狗散步或跑步。

莫斯科人喜欢饮酒,但不太讲究菜肴,有酒喝就行。女士们一般喝香摈和果酒,而男士们则偏爱伏特加,伏特加是一种用粮食酿造的烧酒,就是白酒。好的伏特加度数虽高,但喝后不容易上头。广场上,树林里,到处可见东倒西歪的酒瓶。

莫斯科人特别喜爱小动物,像猫、狗等,林子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鸟,不知是什么人在林中许多树的身上绑了一个又一个空瓶子或空罐子,那是让路人给鸟儿们投放食物和水的。

这里,没有人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任何人。但是他们似乎都不好奇我的存在。我像被时空抛在了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但内心却无比的安宁。

那天,我们在世界文明的莫斯科大学旁“著名的”“莫斯科郊外”里自由漫步,回想起来,那是多么难得多么宝贵的一段时间,我们飞了一万多公里,到了莫斯科,又到了它的郊外,在那里散步……。只是,我们不是在晚上,我们是在整个莫斯科还在沉睡中的黎明前。公路上的小车飞一样的驶过,远远就听到它们扩大分贝的赛车一样的刺耳的鸣叫声,耳边回荡的仍然是这首老歌优美的旋律。天亮后,也像夜晚一样静谧,一切都安详而美好。身在异乡的一大好处就是没有了各种莫名其妙的打扰。可以让自己慢一点赶路,等一等我们的灵魂。美好的爱情,美丽的故事,都发生在这样的地方……

莫斯科的郊外的林子里,芳草茵茵,如此美丽,身边各种各样的桦树林立。每当去访问一个地区,都能感受到那里的自然风景,当然来到俄罗斯也不例外,白桦树那样的多,那样的浓密,以至于我搞不清莫斯科是白桦林中的城市,还是白桦林是莫斯科中的森林。在去俄罗斯之前,就通过网络了解到了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也正因为它是国树,以至于它成为了俄罗斯民歌、诗歌、童话和传说中永恒的主人公之一。而当我亲自站在这片大地上时,真正地感受到了白桦树在这里静静地伫立着,它一般可以长到20-25米高,树干挺拔而美丽,有细小的枝条,上面有许多小树瘤。也正因为它的树根上长着一层白皮,才有了它这样别致的名字——白桦树。莫斯科人也特别喜欢花,家中都种着一些花,而我在火车站会看见去朋友那里作客的人提着的一篮子鲜花,它们似乎来自这个郊外。

风景像俄罗斯油画家笔下的风景一样美,油画内容就是他们的风景和他们的生活。在画家的油画里,白桦林里的桦树总是长满了“眼睛”的,这儿果然也一样,各种粗的,细的树干上,大大小小的眼睛,似乎猛然间就会跳出来吓你一跳。可是这并不会使你害怕,反而是生命的灵动,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看到了么?无论你在做什么,总有一双眼睛盯着你,迫使你勇敢,迫使你诚实的面对自己。不知是因为这是一个物欲的时代,还是我们自己早已将那颗纯洁的心灵弃置身外,以至于没有思想的生灵能够和我们交为良友,甚至想象着会和它们产生着共鸣。白桦树成为了我们的朋友,我们愿意将这样纯洁的友谊带入天堂。白桦树的哀伤,是我们永远不懂的旋律……这样的“眼睛”,即使不是来自白桦树,也是来自你的心里吧!

在落满叶子的林间走动,脚下响着一种动听的声音。像马车压碎空旷的街道上的积水,当我伸手触摸白桦林光洁的躯干,如同初次触摸黄河那样,明显地感到了温暖。我深信它们与我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体内同样有血液在流动。我一直崇尚白桦林挺拔的形象,看着眼前的白桦林,我领悟了一个道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平安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同样适用。无论她身处何种环境,阳光是否充裕,气候是否适宜,她都无所畏惧,坚定意志,毅然挺拔。白桦树风采令整个森林世界为之倾倒。她紧密地团结着,无私无畏,独具个性。在万千树丛中,她悠悠屹立,释放着一腔热血,一种精神。她不安守现状,不贪图享受,尽情展露着朴素的美德。

和巴黎人一样,这里也喜欢慢生活,不同的是,俄罗斯地大物博,这里的人会比巴黎人还要慢一些,这里的人似乎不喜欢加班,上班很晚,10点钟才慢悠悠地去上班,下班却很早,5时便下班了。俄罗斯的地大物博培养了俄罗斯人享受悠闲的生活观、和特有的价值观。康凯讲了这样一个他自己经历的故事。他看见一位老太太好多天总是坐在沙滩望海。你问她,您在等人吗?她说,不是。你问她是在这里回忆美好的过去吗?她说,也不是。等待的结果你怎么也想不到,那是一句小说语言——老太太说,我正在享受光阴的寸寸流逝。

是啊,那么好的白桦林,那么好的阳光,那么好的月亮,俄罗斯人能不对休闲重视么?

下班后的俄罗斯人是不喜欢上级随意打电话来叫加班的。如果叫,那就是加班费说话,还要看自己是否愿意去。上班的时候也是一种享受似地按部就班。你再急,他们不会急,在入关边检时,会需要比我们几倍的时间,没三四个小时你进不了莫斯科;在超市的收款机旁,站在我前面的那位顾客的购物车里有十件相同的货物,收银员也会一件件慢条斯理地很有耐心地去扫描价格。俄罗斯人呆板恪守,我们这些天后已充分领略。在莫斯科,我们遭遇瓢泼大雨时,看见洒水车从雨中喷洒着走过,工人不管雨中的人工洒水是多么多余,不管街道此时是多么的潮湿和干净,不管是多么的浪费水,他只为在这个工作时间里完成了这件他该干的事本身好领工资。还有,站在道旁管制的那个人,尽管无人需要他……总之,我感觉这里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着时光流逝的感觉,我不小心就已在体验着这里的慢生活。

晚上九点以后,没有迪厅,没有大排档,但可以一直闲适下去。

森林给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休闲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着时光流逝的感觉,我们受其感染,索性也在他们散步遛狗的街边树林里随兴大声地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些想不起歌词的同伴也和声哼唱。

我们果真是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离开莫斯科的。那一刻,我也想起了莫斯科市歌《我的莫斯科》里的几句歌词:“我爱那城郊树林沙沙响,也爱那运河上的大桥梁,我爱到城里红场去散步,听克里姆林钟声响叮当。到处都有人在为你歌唱,不管是在城市,在村庄……”

  几个世纪以来,在俄罗斯这块东西方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交融的土地上,不断出现了征服世界乐坛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理论家,这种现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罕见的。俄罗斯人既有东方人细腻、深情、神秘的特征,又有欧洲人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以致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和独有的俄罗斯血统文化,从而培育出许多人类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如普希金、托尔斯泰、列宾、柴可夫斯基等等。

笔者有幸留学这个国家数年,在此期间,不仅为深入全面审视、解读她的历史名人获得更多信息而狂喜,更为一位20世纪俄罗斯音乐界的新生代的杰出表现而惊叹。在此,笔者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向音乐同行们介绍一位20世纪俄罗斯非常杰出的新生代作曲家、音乐活动家――斯维里道夫・格奥尔基・伐塞利耶维奇。

斯维里道夫・格奥尔基・伐塞利耶维奇(Свиридов 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于1915年12月16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名叫法界石-库尔斯的古老城市的邮递工人家庭。早期(1929―1932)他在家乡接受音乐教育。从1932年到1936年在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音乐技术学校学习,开始跟随博拉乌德(ИБрауд)学习钢琴,从1933年起跟随尤金(МЮдин)学习作曲。1936―1941年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从肖斯塔科维奇(ДШостакович)学习作曲。他的第一部成名作是为普希金的诗创作的组曲《浪漫歌曲》(1935)。19岁时因其出色的音乐才能而加入苏联作曲家协会,而这样的年龄加入苏联作曲家协会是极其罕见的。1941―1944年他在新西伯利亚工作,1944年回到列宁格勒,1956年调动工作到莫斯科,在大剧院和**院工作任专职作曲家。1968―1973年,成为苏联作曲家协会的领导。

“斯维里道夫的主要作品有:音乐喜剧《现在的未婚夫》《延伸的大海》《亚洲金莲花》;音诗《纪念谢尔盖・耶斯宁恩》《热情清唱剧》;康塔塔《库尔斯之歌》《古板的罗斯》①《下雪了》《忧郁的歌》《春天康塔塔》;为合唱所写的音乐会《纪念阿―尤劳夫》;由12个部分构成的合唱组曲《不幸的歌》《祖国颂歌》,合唱与室内乐《普希金时代》;为乐队写的《小康塔塔》,弦乐交响乐,二首四重奏,艺术歌曲,声乐音诗《父亲们的祖国》,组歌《我的农民父亲》《离开罗斯》以及声乐性的室内乐作品等等”② 。

斯维里道夫初期的创作涉及各种不同的体裁。起初主要集中在声乐性组曲的创作上,作曲家所使用过的诗词的作者有:阿・博劳克(1938)、马・里尔马恩达夫(1938)和阿・普拉高费耶夫、马・伊萨高福斯基。此外,在1937年和1948年,作曲家先后为交响乐队谱写过两首交响乐作品(有报道说其创作有些不太符合规律)以及为弦乐队创作的有四个乐章组成的交响乐作品(1940),两首钢琴协奏曲,钢琴三重奏、钢琴四重奏,两首弦乐四重奏,两首奏鸣曲和两部为钢琴而写的分谱,儿童钢琴曲集和许多另外的歌曲,并开始尝试轻歌剧的创作。在40年代初,斯维里道夫的创作体裁开始转向歌剧、**音乐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其中在1941年完成了第一部**音乐《富起来的垦荒地》,1942年完成了戏剧《在热闹的地方》。

1950年,斯维里道夫为阿・伊萨阿金恩的诗词创作的声乐音诗《父亲们的祖国》标志着作曲家的新创作风格变革时期的到来。从这个时期开始,声乐性作品是作曲家主要的创作体裁。50年代,作曲家创作的声乐性组曲有:1955年《为拉别尔特・别尔恩斯的诗词谱写的歌曲》,1956年为谢・耶塞尼恩的诗词创作的《我的农民父亲》,还为费・臼特切夫、谢・耶塞尼恩、弗・玛伊高夫斯基、弗・赫烈博尼高夫、贝・嘎尔尼拉甫等俄罗斯诗人的诗歌谱写过一些独立的歌曲。在50年代后半期,斯维里道夫创作了大量的声乐性交响作品,这些作品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作曲家,如1956年为男高音、混声合唱和大交响乐队而创作的《纪念谢尔盖・耶塞尼恩》,这部大型声乐交响作品中所有的唱词是诗人耶塞尼恩不同年代创作的诗歌。整部作品由10个部分构成:1被遗忘的地方;2冬天在歌唱;3在这里;4脱粒;5伊万的深夜;6伊万的深夜;71919……;8农民小伙儿;9我是乡村里最后的诗人;10天空――像祈祷的钟声(笔者注:第5、6题目相同,诗歌、音乐内容不同)。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抓住了诗人叶赛尼恩“用多于全部的爱去抚慰故乡土地上曾经受尽痛苦、受尽压迫、受尽折磨的人民”③的思想,希望“以自己对生活满腔热情的爱,用抒情的戏剧性创作,恢复用无限炽热的真情对待创造了人类历史诗篇的、始终让我们激动不已的人民”④这样一条真理。作品充分呈现了斯维里道夫在艺术作品中贯彻深刻性、复杂性、悲剧性的创作能力。

在作品中,作曲家始终贯穿了“耶塞尼恩式的”抒情性创作思维。例如,在第一、第三、第六、第九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故乡土地上各种令人心醉、无比忧伤的倾诉声,当主人公耶塞尼恩在讲述自己的不幸人生时,森林中的树妖(注:某些斯拉夫民族中的精神图腾)也为之动容落泪……

作曲家在以平铺直叙的合唱演绎形式展现俄罗斯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衬托了滔滔不绝的男高音声调。有时有雄伟壮阔、有时自然祥和(如第二首)、有时神化般地着迷神往(如第五首),这里作曲家使用四至五度音程的旋法,但作品的基础不只是旋律,还有各声部的织体综合所塑造的音乐整体。

作品的第四首反映了劳动者的创造与欢乐,而在第七首塑造了劳动者面对果实的窘迫与沮丧,都深刻地提示了在俄罗斯大地上经济的崩溃和土地的荒芜。作曲家在这里通过合唱织体变换,在描绘俄罗斯自然景象的同时,也使创作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

作品的第十首是悲剧性的终曲――“天空――像祈祷的钟声”。作品展示了在令人神往的蔚蓝色天空下,响彻着低沉的钟声,钟声音响来自乐队、钢琴、自然钟。在这些错综复杂的节奏音响中,合唱重重地咏诵着歌词。音乐塑造出了规模宏大的浩瀚“宇宙”。笔者认为,斯维里道夫此时的创作思维显得意义重大:钟声是俄罗斯民族精神与灵魂的象征,只要民族精神还在,俄罗斯的未来就有希望。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整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体裁的综合:有连绵不断的农民歌曲,有古代的曲调,有城市浪漫曲的音调,也有俄罗斯民歌(四句头短歌)的动机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特征的、跨时空的综合音符混合流淌在不停的钟声里。

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所反映的杰出创作才华和深邃的人文、哲理思想,使他成为了俄罗斯人民敬仰和爱戴的著名作曲家。作曲家德米德里・肖斯塔科维奇在聆听了这部作品的首演后说:“……他掌握了读懂诗歌的方法,并懂得这种能力对一个作曲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声乐性的作品创作上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斯维里道夫在全苏联作曲家当中是唯一的第一人。”“我在预祝这位天才作曲家在今后能在这样的大型作品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功之时,希望在我们的音乐界能出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⑤。

此外,在50年代的最后一年,作曲家用弗・玛伊高夫斯基的诗词为独唱演员、混声合唱、大交响乐队创作了《热情清唱剧》。这部作品的问世进一步把斯维里道夫推向了艺术成就的高峰。

从60年代开始,作曲家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康塔塔体裁上。当时诗人耶塞尼恩的《小诗集》正好与斯维里道夫产生的想法相吻合,于是作曲家用耶塞尼恩的诗创作了由《古板的罗斯》《贵客》《忧伤的歌》组成的《小康塔塔》作品。在70年代又用诗人阿・博劳克的诗词写了《巴尔嘎的生活》和《难于表达的光明》,这首作品与《黄昏的云朵》一起被出版成为传世佳作。在60―70年代里创作的康塔塔还有:1964年以民间诗词创作的《库尔斯之歌》以及用恩・尼克拉萨夫的诗词创作的《春天康塔塔》。

在60年代作曲家同时创作了根据普希金的故事拍成的**《暴风雨》的**音乐以及根据弗・嘎达耶夫的浪漫诗《穿越时空》的配乐。

1970年到1990年期间,作曲家以强烈的激情重捡起自50年代末就已开始创作的无伴奏合唱音乐体裁,例如在1958年根据俄罗斯诗人的诗创作的五首合唱。在作曲家的最后的创作时期,创作了几十首独立的小型合唱艺术作品、合唱组曲、合唱音诗、合唱音乐会作品。最后,也是斯维里道夫一生创作中最大的作品,那就是无伴奏宗教性合唱组曲《赞美与祈祷》,这部合唱中所有用到的唱词全部取自于教堂中的诗词。这部作品是“伟大与美丽”的杰作,是俄罗斯宗教音乐艺术中的一枝独秀。俄罗斯著名音乐学家菲・阿达耶夫斯基说:“这部作品的优秀个性、杰出的合理性、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以及艺术价值,没有另外的作品可以与这部作品相比”⑥。

作曲家晚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极富诗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如1977年以谢・耶塞尼恩的诗歌谱写的带钢琴伴奏的声乐作品《离开罗斯》和1995年以阿・博劳克的诗歌谱成的《彼得堡》,为男低音与乐队而写的组曲《从普希金那儿来》,以及康塔塔《金色的梦》(词作者儒博皂夫)等等。

在最后的十年,作曲家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从东正教礼拜的幻想中走来》这部大型作品上,这部作品有无伴奏的众赞歌部分、各种领唱的章节部分、合唱与乐队部分。

斯维里道夫一生创作的核心主要集中在声乐性作品上,即使是交响乐、室内乐作品也同样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的“歌唱性、声乐性”特征。“伦理思想的革命、俄罗斯历史的命运、现代人的道德探索等成为斯维里道夫作品中的主题思想”⑦。作曲家在创作上深受民族宗教――东正教的影响。因此,要真正解读斯维里道夫的作品,俄罗斯民族宗教――东正教礼拜中的“圣咏形式”是个重要的研究因素。除此以外,俄罗斯民族的古老的特殊艺术传统在斯维里道夫的作品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著名音乐学家阿・别拉涅恩高说:“他像一座桥梁,让古老的俄罗斯特殊艺术传统与现代人的世界观、音乐思维走在了一起。他合拢了几乎失传了的千年俄罗斯古老合唱音乐文学的纪念丰碑与音乐编年史两块巨石。激活了这一音乐体裁,使其重新有了新的生命与活力”⑧。斯维里道夫的创作成了20世纪下半叶诞生新的“现代合唱”音乐会的体裁的源泉。

“作曲家一生在音乐创作道路上取得的成就,社会和国家给予了诸多的荣誉和勋章。作曲家一生曾获得了几十项国家奖励和荣誉称号,例如,1963年荣获‘国家艺术家’称号,1960年为列宁津贴获得者,1965、1971、1975、1985年为列宁勋章获得者,1995年为俄罗斯文化部津贴获得者,1997年为俄罗斯总统津贴获得者等等。斯维里道夫是20世纪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人物。”⑨

俄罗斯国家(尤劳夫)合唱艺术团指挥家、国家音乐学院指挥教授弗朗基米尔・伊万诺维奇・沙诺金曾对笔者说:“斯维里道夫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但他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我认为,在20世纪的俄罗斯作曲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是斯维里道夫和塔涅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施尼特凯四人”。这使笔者忽然想起马勒曾对自己的预言:我的时代终究会到来的(奥尔夫冈・施雷伯2004:136)⑩。笔者坚信,斯维里道夫的时代也一定会到来。

最后,笔者以俄罗斯作曲家弗朗吉米尔・米宁对斯维里道夫的评价来结束全文:“斯维里道夫作品的精神境界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所有的作曲家在这一领域的创作中,他的作品代表着最高水平。他在精神性这一领域的作品甚至超越俄罗斯古典文化中的穆索尔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11}

参考文献

1Золотв 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作者:萨劳特夫・安德烈・安德烈维奇)1983,《Книга О Свиридове》,Москва,Всесоюз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83年,《解读斯维里道夫》,莫斯科,苏联作曲家出版社。

2Белоненко Александр:(作者:别拉宁高・阿列克桑德尔)1989,《Георгий Сверидов Сочнения Для Хора》,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1989年,《斯维里道夫的合唱作品》,莫斯科,音乐出版社。

3Белоненко Александр:(作者:别拉宁高・阿列克桑德尔)2001,《Георгий Сверидов-Полный список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виридовский Фонд。Москва-Петербург2001年,《斯维里道夫作品全集目录》,莫斯科-圣彼得堡,“斯维里道夫”国家研究委员会。

4Шавльзон,Н(Главный редактор):(沙福利绍恩 主编)2002,《Музыкальный справочник》,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Золотое Руно》。2002年,《音乐手册》,莫斯科,金月亮出版社。

5Ивановна Аверьянова Ольга:(作者:伊万诺夫娜・阿费尔伊诺娃・奥里嘎)2004,《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Музыкаль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ХХ Века》,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узыка。2004年,《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学》,莫斯科,音乐出版社。

6Андре Одер:(作者眼法演安德烈・奥杰尔)2004,《Музыкальные Формы》,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стрель,Перевод с форанцузкого ВШабаевой。 2004年,《音乐曲式学》,莫斯科,阿斯特列尔出版社,弗・沙巴耶娃根据法文翻译。

①罗斯是指17―18世纪的东斯拉夫民族。

②沙福利绍・恩主编,2002年,《音乐手册》,莫斯科,金月亮出版社,第103页。

③伊万诺夫娜・奥著,2004年,《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学》,莫斯科,音乐出版社, 第211页。

④同③。

⑤萨劳特夫・安德烈著,1983年,《解读斯维里道夫》,莫斯科,苏联作曲家出版社,第14页。

⑥同③,第217页。

⑦别拉宁高・阿列克桑德尔著,1989年,《斯维里道夫的合唱作品》,莫斯科,音乐出版社,第9页。

⑧同⑦。

⑨别拉宁高・阿列克桑德尔著,2001年,《斯维里道夫作品全集目录》,莫斯科-圣彼得堡,“斯维里道夫”国家研究委员会。第22页。

{10}(德)奥尔夫冈・施雷伯著《马勒》,高中甫译,2004,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6页。

{11}同⑤,第41页。

邵晓勇浙江湖州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517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