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奥多尔·籍里柯(1791-1824)Theodore Gericault法国
籍里柯独自一人凭自己的力量把船引向未来,法兰西本身、我们本身在《梅杜萨之筏》上被表现出来了。
——法国历史学家弥列什
在19世纪,对法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有重要贡献的代表是年轻的泰奥多尔·籍里柯,作为绘画上新旧流派的交接现象,籍里柯属于时代的宠儿。就政治上看,籍里柯是个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而在艺术上他是较复杂的。他喜欢气魄宏大的构图,一生创作的油画,既有感人至深的现实魅力,也有巴洛克装饰画的趣味。
在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兴起是以极为激烈的形式体现的,它受到具有古典审美趣味人士的顽强抵抗,但是,浪漫主义最终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胜利,籍里柯以他气势宏伟的创作,冲破了法国画坛古典主义的桎梏,使浪漫主义达到了顶峰。籍里柯这位只活了33岁的美术大师,在他26岁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梅杜萨之伐》这幅震动法国、波及欧洲的“写实”的巨作。这幅画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情节激动人心,构思大胆富有戏剧性,构图严谨并充满律动,画中人情感激越,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整个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幅杰作的问世,开辟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道路。《梅杜萨之筏》是一帧悲壮而粗犷的传世之作。籍里柯用他的色调与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激荡着奋争与不屈的海难事件。它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幸存的人们那种在社会与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之中,对世界永远充满希望、面对灾难永不放弃的抗争精神。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
《梅杜萨之筏》所包含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它的特点,那就是悲剧性的力量、构图与人物的丰富表现力、色调的森严与沉抑和明暗的强烈对比。
它引起了19世纪各艺术流派的兴趣。新古典主义研讨它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浪漫主义对它的场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和紧张性感兴趣,而写实主义则对它的题材和报道的生动性感兴趣。
通过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弱点,从而使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引喻。
扩展资料:
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金字塔的构图,成为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
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细心的读者能够在远处的浪尖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
而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
美杜莎之筏 。
《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
这幅画描绘的是法国19世纪的一场真实海难,它就像是一部非常写实的新闻纪录片。要知道在当时,这样的现实灾难题材进入绘画,可是非常前卫和罕见的。
所以这幅画,可以被看作一个分界点。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它开创了法国的浪漫主义画派。从内容的角度去看,这幅画很容易唤起人们心中的不忍之心。
1816年,法王路易十八派了一群人,乘着一艘叫梅杜莎的军舰,去殖民塞内加尔。国王亲自任命的船长肖马雷(Chaumareys)是一位贵族,也是造成整个海难的罪魁祸首,因为在那之前,他已经有20多年没出过海了。
由于肖马雷的指挥不当,梅杜莎号遇难。救生船的数量根本就装不下所有人,于是船长下令,让贵族们先登上救生船,随后将剩下的近150个平民,全部扔在了一张临时做的木筏上。这张木筏,就是席里柯所画的“梅杜莎之筏”。
等过了13天,“梅杜莎之筏”被救起来的时候,上面只剩下了15个人,90%的人都已经死了。
你永远无法想象,木筏上的那些平民所经历的事情:
由于缺乏食物,才到了第三天,就有人开始啃食尸体,后来的救援者曾亲眼看见,在木筏的桅杆上,还挂着晒干的人肉。至于那些生了重病的人,他们会被马上放弃,直接扔进海里喂鱼,但有更多的人,是直接被这种情况给逼疯了,他们自己选择去跳海自杀。
这场可怕的海难,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船长肖马雷是被送上法庭受审的,但因为他有国王的庇护,判刑非常的轻。
当时才27岁的法国画家席里柯,被这场海难深深地触动到了,于是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画出了这幅巨作《梅杜莎之筏》。
这幅画长有7米多,宽也近5米,这完全就是灾难**的尺度。当时的人,恐怕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大的灾难画面。
不光是尺寸大,这幅画的色调也很暗。整个画面都是棕色调的,大海是铅灰色的,而被风掀起的海浪,席里柯几乎用的就是黑色,另外,天空上还布满了黑压压的乌云。
在海上漂泊的木筏占据了主画面,画里那微弱的光源,基本都集中在了尸体上。因为席里柯,他想要将你的视线一下子就拉到最为残忍的地方,直击你的内心。
其实就光前面所说的这些描绘,只能说这幅画,很好地揭露了这场海难的黑暗面,但它还够不上“博爱”这个大主题。
而这幅画,它的超越之处,就在于画面定格的场景。席里柯并没有直接去描绘人吃人或者是梅杜莎之筏最终获救的场景。他选了一个很特殊的时刻,那就是木筏在海上漂了13天之后,远处忽然出现了一条小船,大家开始拼命求救的那一幕。
席里柯将希望来临时,每个人的不同反应,都非常逼真地描绘了出来,并将所有的人物,安排成一个完美的金字塔结构。在前景里,是一堆横躺着的尸体,姿势都极其扭曲,甚至还有被吃掉一半的尸块,非常的血腥。
位于中间的,则是那些已经完全绝望的人,他们只是呆坐在那里,眼神很空。但在他们后面,就是一群求生欲很强的人了。他们都在向远处的小船,挥舞着衣服,有一个黑人甚至爬上了木桶,在拼命地呼救。
席里柯特意将人物从近到远这样安排,为的是表现出那种从死到生的转变,以及从绝望到希望的过程。这就让整个画面变得非常有震撼力。因为它能完全触摸得到观众的内心,让他们感同身受。
《梅杜萨之筏》是一帧悲壮而粗犷的传世之作。籍里柯用他的色调与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激荡着奋争与不屈的海难事件。它是一面三棱镜,折射出幸存的人们那种在社会与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之中,对世界永远充满希望、面对灾难永不放弃的抗争精神。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
你说的那个绰号不清楚
但是我知道几个浪漫主义的大师
浪漫主义代表油画《梅杜萨之筏》《但丁和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自由***民》。
席里柯(1781~1824)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席里柯出生在法国的里昂,15岁时到巴黎学画。他深受前辈大师们的影响,创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席里柯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终生充满着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这种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善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作品题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得,并删除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
《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画家。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酷爱美术,18岁时进美术学院,在此期间认识了被称为浪漫主义绘画先驱的席里柯,使他开始的创作就受到席里柯的启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