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的乐曲赏析

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的乐曲赏析,第1张

作品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4/4拍。

第二乐章,浪漫曲最缓板,降A大调,2/2拍,是一首旋律极其优美的三段体,也是四首圆号协奏曲之中最优美的缓板乐章, 被称为是洋溢着朦胧之美的浪漫曲。 其中,圆号和乐队相继奏出温和的曲调,经多次反复,贯穿整个乐章。

第三乐章,快板,降E大调,6/8拍,与其他三首圆号协奏曲风格非常接近,都充满了快乐的狩猎气氛,而且更为洗练,流畅,优美。

指点梅花曲皆无,扶醉且听梁祝。 “指点梅花曲皆无,扶醉且听梁祝。”当拨起《梁祝》这断魂的琴弦,心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悲凄、落泪、无奈···唯有这凄凉的琴声还能告诉现世的世界,爱情是存在的。毋庸怀疑,在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永挥不去的影子。即使点点的怀念也是爱的心情。 高一时,音乐鉴赏课,老师播放《梁祝》的《十八相送》轻音乐给我们听时,只记得,我昏昏欲睡,吵嚷着要放流行音乐。依稀只记得了3部分,第一部分——读书时期。第2部分——提亲,抗婚。第3部分——化蝶。真怪当时没认真听课。 而真正意义上的静心欣赏却是在大学音乐鉴赏的课堂上。很庆幸,今年学校开了音乐鉴赏课,而更有幸的是,能在老师的穿针引线的指导下,我不至于欣赏得一塌糊涂。现在再听到此曲,“感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更得几回闻。”心随弦在拨动,爱与誓言在交汇。“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不论冤或缘/默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不论冤或缘”词曲合并,天衣无缝。泪在心中,恨在泪里。 《梁祝》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因素,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者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乐曲三个部分音乐表现的内容,将这三个部分融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框架之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作为乐曲的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忠诚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最后的化蝶的描写,极富于浪漫色彩,可谓全曲的点晴之笔并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成功地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这一动人的故事。 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纯朴、憨厚的穷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当学业结束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倾吐蕴藏已久的爱情,但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但祝家嫌梁家境贫穷,而把祝英台许配给了一个豪门子弟——马大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不久便抑郁而死。祝英台闻此不幸,悲痛万分。在送亲的途中,她来到梁的坟墓前,向封建礼教发出了血泪控诉!此时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坟墓之中,遂化为一对彩蝶,在花丛中双双飞舞 显示部:相爱 引子: 轻柔的弦乐泛音引出长笛带华彩的引子,上下跃动的八度大跳轻盈、活泼,双簧管的优美旋律,描绘风和日丽、乌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主部: 爱情主题――在轻澈的竖琴伴奏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爱情主题”,它由越剧唱腔的典型音调演化而来,纯朴、优美、动情,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甜蜜而美好的爱情。 草桥结拜――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情意融融,比拟主人公漫步于草桥亭畔,结拜手足的情景。 主题再现――乐队全奏的爱情主题,进一步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真挚友谊和深厚情歌。 连接部: 这是在钢琴衬托下小提琴演奏的华彩段,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和爱慕之情。 副部:副部是活泼的小快板,回旋曲结构。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回旋曲主部主题来自于越剧音乐,欢悦、嬉戏的音调与舞蹈性节奏的伴奏。第一插部采用独奏小提琴先后与木管、弦乐相互模仿的竞奏形式。第二插部情绪更为活跃,尤其是独奏小提琴模仿中国乐器古筝的演奏,富有弹性的节奏、灵活跳动的音符和起伏波荡的旋律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相互追逐嬉戏的动态和神情。 结束部:慢板,由爱情主题的音乐材料引申而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的二重奏,表现梁、祝“十八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 展开部:抗婚 抗婚:沉重的大管和大提琴齐奏及低沉的大锣作为悲剧的预示,造成惶惶不安的气氛。象征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以中低音铜管齐奏为主体的低音线条,用粗暴的音色奏出,威严、冷峻而凶狠。接着是小提琴用散板双弦演奏的激昂音调,表现出祝英台的痛苦与激愤;象征祝英台抗婚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借鉴中国乐器琵琶的扫弦技巧,用强烈的切分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反抗者的精神和形象。接着,“抗婚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将音乐推向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描述祝英台激烈的抗婚场面。 楼台会:由小提琴及长笛奏出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哀伤的慢板主题。接着是独奏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动情的复调旋律表现一对深爱的主人公生离死别的伤感,如泣如诉、感人挚深。 哭灵投坟:音乐转为急板,情绪急骤变化,悲愤的音调、紧张的节奏,形成了展开部的第二个音乐高潮。在这里,作者借用我国京剧中紧拉慢唱的形式,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向苍天哭诉的情景。在独奏小提琴奏出带华彩意味的一个音乐绝句后,由弱至强的打击乐推出乐队全奏,象征祝英台“哭灵投坟”,纵身自毁的形象,全曲的戏剧矛盾达到顶点。 再现部:化蝶 再现部省略了副部:在宁静的音乐气氛中,飘逸的长笛旋律和竖琴的刮奏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钢琴奏出流水般的晶莹音响,弦乐群轻盈的拨奏扑朔迷离……,象征梁、祝死后化成一对蝴蝶,在天堂翻飞起舞,永不分离。 最爱求学一段,节奏轻快,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山伯与英台结拜为兄弟,在书院快乐的学习生活。同窗3载,不知英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英台是雄雌。富有戏剧性。我最爱看小猪版《梁祝》也是前一部。2个快乐人儿似神仙的感觉!! 最感动抗婚化蝶一段。当最后一部演奏时,十分清楚的记住了他们坟前化蝶双宿飞的美好画面,提琴声轻快而柔和。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天下谁人不向往这个美好的结局呢?有人把它比喻成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山伯与英台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扼杀。山伯含恨死去,英台拜祭山伯。脱去嫁衣,里穿白色孝服,感动上天,与山伯化蝶永不分离。当我看到这画面,感觉这种感动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即使无情似石头,也会流出惋惜的泪水。 虽然没有经历过和心爱的人聚合分离的曲曲折折,但一曲落来,感慨万千。和古人相比,我们是何其的幸福自由。至少,我们恋爱自由,婚姻受法的保护。这是幸福,要明白。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古典主义三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明,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我想,两种音乐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非音乐的元素上。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富人们多么慷慨的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数收入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讲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做出大众想听到的音乐。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也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随着法国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的生计也受到影响,由最初依赖宫廷、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经营者。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肖邦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并不多,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f小调和e小调)是他早年在这一领域的一次尝试。这两首协奏曲的写作时间十分接近,即同在出国前的一段时间写出,看来出国的准备也是主要的动力之一。《f小调协奏曲》在1829年间写出,编入作品第二十一号,当时作者才十九岁;1830年3月初演出成功之后肖邦续写的《e小调协奏曲》,列作品第十一号,同年十月在作者离开祖国之前的告别音乐会上首演。由于《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出版时间(1833年)比《f小调钢琴协奏曲》(1836年)早三年,故一般都把实际上晚一年写出的e小调协奏曲称为《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的协奏曲创作,似乎是想把贝多芬的精神带到协奏曲的殿堂里来,但是正如舒曼所说,他“不像这位伟大的天才——贝多芬那样善于指挥管弦乐队的大军,他所率领的只是一支小小的步兵队”;换句话说,肖邦袭用古典协奏曲的体裁,但是他却按自己的方式加以处理,他不套用独奏乐器同乐队竞奏的原则,而让钢琴起着主导作用,着墨不多的乐队通常只是在和声上作为独奏声部的衬托而已。肖邦的这两首作品的钢琴声部都很美而有力,主题素材的安排也很有条例;但相对地说乐队部分却比较贫弱,因此,许多名家为这两首协奏曲重新配器的版本,在音乐会上也常可听到。

肖邦的两首协奏曲的风格并无多大区别,《e小调协奏曲》的基本内容同《f小调协奏曲》一样,也可以概括为爱情的叙述和对幸福的憧憬,但是这首e小调比后者更为成熟,技巧更华丽,效果也更完美,特别是他的第一乐章写得最为成功,音乐的形象鲜明、突出,富于色彩性的对比和交响性的动力发展。这一乐章采用古典协奏曲的双呈示部结构,乐章的庄严引子由乐队奏出,他给音乐带来一种戏剧性的气氛,在乐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发展部和尾声中都可以看到它。

乐章的两个主题都富于歌唱性,只是第一主题是粗线条的,饱满有力,但也带点悲诉的因素,它一开始便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比较明朗、温柔,改用同名大调陈述,这样的调性关系显然也是越出常规的。

第二个呈示部开始时,钢琴独奏依然从引子主题进入。随后依次呈现的两个主题在节奏上稍有变化,第一主题还有一些宣叙的音调作为补充,然后用练习曲式音型结构的美妙长句以连接乐章的第二主题。总的说来,这两个主题的特点相近,同样富于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交替着幻想的沉思和热烈的激情,但其中的第二主题显然更引人注意。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引子主题,充满毅力和生气,最后,有力的尾声也由引子主题构成。“耽于孟祥、优雅、敏感、情感充沛、高尚”——舒曼为肖邦的协奏曲概括出这些美质,在第一乐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e小调钢琴协奏曲》首演时,在第一乐章之后曾经插入一首咏叹调(独唱与合唱)的演唱,这首声乐曲是当时的音乐会指挥写的,他想以次促使听者更能专心致志地听赏这首篇幅较长的协奏曲,即为第二乐章预先准备相应的情绪。关于第二乐章的内容,作者曾在给友人的信上这样说过:“这并不是强有力的,而是富于浪漫气息、优雅而伤感的,它意在唤起温柔的回忆,正如一个人在美妙的春日月夜,面对这宜人的景色,在他心中萌生的千百种美丽印象那样。”

第二乐章用同名大调写成,作者称它为“浪漫曲”。乐章开始时用弦乐器(加用弱音器)带有鼻音效果的银白色音响奏出的一小段引子,以奠立乐章总的气氛;紧接着出现的基本主题由钢琴奏出,情绪安详、平静,有如一首夜曲。

乐章中段较有激动之情,但其织体同前一主题仍相近似。

这两个主题纯属肖邦式的各种纤秀的装饰发展,构成了一幅月夜大自然的色彩画面,其中树叶的簌簌声、流水的潺潺声和夜莺的啼啭均隐约可辨。最后,基本主题转在乐队上再现,钢琴则以剔透的和声华彩为之伴奏,但音乐依然保持原来的歌唱性特点。

最后乐章是由两个主题组成的回旋曲,有前一乐章不间断直接转入。同《f小调协奏曲》一样,这首终曲描绘的也是民间的欢乐舞蹈场面。乐章的第一主题采用波兰的克拉克维亚克舞曲的节奏,它的重音突出,旋律豪放,充满着勃勃生气和澎湃激情,最易令人想到民间狂欢的场面;第二主题同样雄浑有力,节奏明快,但它温暖、抒情,乐队活跃的伴奏还强调出它的俏皮,从而有别于前一主题,总的形貌同《f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更相接近。

这两个主题的欢乐素质,结合着钢琴的华丽技巧,使这最后乐章具有节日欢腾的色调。这首协奏曲从首演以来,一直以高度的诗意和乐观的情绪吸引住听者的主意,在世界优秀的协奏曲作品中,它无疑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各门艺术之间的差别,其根源在于构成该艺术的物质材料的不同。由于这种差别,形成了各自的结构原则和表达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各门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有其不同的欣赏方式与审美基础。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下面将音乐分别与其他艺术进行比较,以使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音乐时有所侧重,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一、与建筑比较  音乐在数学结构方面与建筑相似,称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把建筑称为“凝结的音乐”。的确,欧洲中古时期至巴罗克风格的音乐在构思上主要是建筑式的(包括巴赫之前的欧州复调音乐)。“作曲家和建筑师都使用不表达任何意义的原料(空间里的单纯音响和空间里的石块)”并遵循“符合比例、平衡和对称”①的原则,创造出听觉上和视觉上的单纯形式。有人把复调作曲家看作是音乐的建筑师。在欣赏这类复调音乐作品时,注意的并不是主题本身反映了什么,而是音乐间的巧妙艺术组合与主题、答题、对题的完美交织。而我们也确实感觉到这些复调音乐作品“具有一种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显示什么确切精神内涵的纯形式美”。②这些作品在结构上是理性的,给人的感受主要是形式上的。它能满足人们对形式和谐的美感要求,正如人们欣赏建筑的形式美一样。 二、与文学比较  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浪漫派的“标题音乐”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取材于文学、戏剧作品,表现出与原作相关的某种情绪或感情的变化,有的甚至带有一定的情节性。像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前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理查 施特劳斯的变奏曲《堂 吉诃德》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这里所说的音乐语言,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构成音乐的艺术材料——乐音,在未组成音乐之前,它只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单纯音响。它不像语言、文字那样,本身就具有某种语义和概念。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概念的陈述,具体的描写明确地表达了作品的具体内容及思想感情。这一点上音乐是有局限性的。据说,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开始是为他所崇拜的拿破仑所作。后来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把题目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今天,我们听《英雄交响曲》时,所体验到的是那种高尚而悲壮的英雄性格,并没有想到此曲曾是表现拿破仑的。可见,光凭音乐本身是不能像文学、戏剧那样,明确地表现出某个概念或某种情节的。它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非语义性。它只能通过非音乐因素(标题等)的提示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即使在对有明确提示的情节性的标题音乐欣赏中,也不应该要求音乐将文学、戏剧的内容及情节完全表现出来。它只是表现与情节相关的一种“气氛、意境,特别是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③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结构上运用了富有戏剧性的奏鸣曲式,表现了原作的基本情节。在轻柔、抒情的背景式序奏之后,独奏的小提琴奏出纯朴、美丽的爱情主题;接着在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时,我们不由得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结拜时的情景;而在听到铜管乐奏出凶暴、象征着封建势力的主题以及小提琴奏出不安、痛苦,带着强烈切分节奏的和弦时,我们又会想到逼婚与抗婚的故事情节;最后,长笛和竖琴把我们带入充满诗情画意和幻想色彩的情境之中,小提琴重新奏出了爱情主题,描绘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的意境。假如我们事先不知道乐曲的标题,对具体情节也一无所知,谁能保证当优美、深情的主题出现时,联想到是表现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呢?即使我们感到了乐曲在展开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相会时那种如诉如泣、依依不舍的情绪,谁又能保证想到的一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不是其他人呢?所以,在欣赏这类情节性较强的标题音乐时,应该对乐曲所依据的题材内容及基本情节有所了解,从而把握乐曲表现的思想内容。 三、与绘画比较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勾画出各种可视的人或物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感情。而音乐由于其表现手段的局限性(指描绘可视形象和表现思想概念而言),它不能直接地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但作曲家试图利用对自然界中音响的直接或间接的模拟、象征、类比等描绘性音乐手段,再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作用,间接地感受到某些客体形象,产生一种与欣赏视觉艺术时相类似的美感。这种情形大多出现在对“音画式”的标题音乐欣赏中(晚期浪漫派、印象和民族乐派的作品尤为突出)。如:李姆斯基 柯萨柯夫的《野蜂飞舞》,通过对野蜂飞舞时发出的嗡嗡声的艺术模拟,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野蜂在空中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飞舞的形象。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乐曲开始,钢琴以平静的分解和弦犹如碧波荡漾,然后大提琴以舒展的旋律描绘出天鹅昂首浮游的高雅姿态,同时,我们还体验到一种孤独、悲哀的感情。  在我国,这种“音画式”的作品也是常见不鲜的。民间乐曲《百鸟朝凤》通过对各种鸟鸣的模仿,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晨景。钢琴独奏《牧童短笛》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使人想象出牧童那种悠然自得和愉快的情境。  “这种视觉与听觉之间的类比联想,对创作者来说,是把客观事物的色、形、线转化为声音,也即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而对欣赏者来说,则是把由听觉得到的音乐音响再转回到由色、形、线所构成的视觉形象中去”。④这种描绘性的音乐表现手段,尽管它能唤起欣赏者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但听到的形象毕竟不是看到的形象,对它表现客体的要求,应该是像欣赏我国写意画那样,要求它神似而不是形似。 四、与雕塑画比较  音乐是时间艺术,它所有的表现手段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体声音乐的出现,音乐表现的不仅仅是乐音的线条运动,而是一种艺术的空间。它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与“三维空间”艺术中的雕塑相媲美。此时,把音乐称为时间艺术似乎就不太确切了。  雕塑作品是通过“体积的塑造和运动的暗示”去占领和展拓空间。它的体积对空间的占有是无疑的,但“这种占有是静态的,有限的”。⑤而雕塑艺术家通过该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使作品(体积)表现出一种运动,从而诱发并依赖于人们的空间联想,去展拓空间。这种“运动对空间的占有是无限的”。⑥对立体声音乐的欣赏与雕塑正相反。音乐是在时间中运动展开的,无论多长的音乐,从时间的意义来讲,乐音的运动是有限的,但在体积上是无限的。多声道立体声音通过立体声效果的配器方法、电子合成音色元素以及立体声录音技术等手段,使我们感受到除音乐本身的表现功能外,还有一种运动着的体积感。尽管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这种体积的大小及形状,可是我们感觉到了,它是无限的。它“表现出一个具有长、宽、高三度并加上时间尺度的四维空间”。⑦在这样一个艺术空间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乐音在时间中的运动形式所体现的一种美,更能感受到周围存在着一个音乐的世界。  可见,雕塑是通过体积的塑造去体现一种运动感,扩展着空间;而立体声音乐则是通过表现一种运动的体积,扩展着空间。当然,这里指的只是扩展空间而言。每个雕塑或立体声音乐作品除此之外,还表现和反映其自身的内容。  在音乐的欣赏和审美过程中,必须对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以及乐曲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题材体裁等有所了解和把握,才能比较全面地鉴赏一部音乐作品。(山西省忻州市群众艺术馆:王亚明)注:①戴里克 柯克,《音乐语言》②田青,《音乐通论》③④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⑤⑥殷双喜,《获得生命的奥妙》⑦陶志林,《立体声音乐四维空间美学》

还有好多呢,你自己看吧!

参考资料:

http://wwwshiandcinet/dl1htm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94160html趣联巧对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身轻担重轻挑重

脚短路长短走长

船漏漏满锅漏干

灯吹吹灭火吹燃

酒客酒楼同醉酒

讨人讨画好吟诗

鸡蛋无盐真淡蛋

猪肠未切好长肠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玉头起芋头芋头枯 玉头哭

和尚游河上河上幽 和尚忧

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

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例运少有余财

公一豌婆一豌 姑姑嫂嫂合一豌

新三年旧三年 补补衲衲又三年

书生书生问先生 先生先生

步快步快追马快 马快马快

蚕作茧茧抽丝 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狼生毫毫扎笔 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

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阴心董卓 心心夺取汉江山

高矮子肩长 短棍赶黑黄牯至小田犁大丘

细大嫂寻新 破布做乾湿鞋去下屋 赔上亲

东庙阚西厢房 东西两厢 门户相对 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 南北双京 水土并分 可成霸业

还有好多呢,你自己看吧!

参考资料:

http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赏析: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年4月,同年5月在维也纳首次演出。剧本由篷泰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撰写。歌剧主要是描写伯爵的男仆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的纯洁爱情,作者通过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深刻、尖锐地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问题。

《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

这是一部轻快的乐曲,充满了淳朴、真挚的感情。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倍大提琴演奏。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被称作《弦乐小夜曲》或《G大调弦乐小夜曲》。它堪称18世纪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775年12月。当时,年方十九的莫扎特在萨尔茨堡任宫廷乐师,但无论是创作速度还是艺术上的成熟都令人赞叹不已。这五首小提琴协奏曲风格典雅,旋律优美,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595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