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病梅馆记教案

高一语文病梅馆记教案,第1张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龚自珍反对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掌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题

 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欹(qī)蟠(pán)诏(zhào)

 鬻(yù)诟(gòu)遏(è)暇(xiá)

 2学生对照原文书释,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

 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进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杀。

 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

 二、讨论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1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

 篇二

 《病梅馆记》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文章以文人画士不爱健康自然的梅花,而偏爱梅花的病态,以至用人工矫揉造作的办法摧残梅花为例,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清王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及其压制、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改革社会政治,冲破黑暗统治的强烈愿望。文章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论述产生病梅的根源。第一层,举出有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第二层,病梅馆记,以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第三层,写文人画士的帮凶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写尽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思想的不满和愤慨,表达了对解放思想、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但“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充分表现了他坚持战斗的意志。

 本文的艺术特点是托物言志。表面处处写梅,实则处处以梅喻人,以梅议政,本体与喻体之间非常贴切。句句讲梅花,句句有言外之旨,在平易的生活小事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包含着作者的积极追求和战斗精神。

 教学中可通过介绍作者的思想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渎,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龚自珍及其散文的风格特色。

 2理解“曲、直、欹、正、疏、密、绳、斫、删、矢、遏、棕缚、纵、顺、毁、解、贮、诟厉、祸、烈”20个词语的含义,归纳“使、病、解、本、穷”等词语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语境补出省略成分,做到准确翻译。

 2培养准确把握文意,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会作者积极要求改革的政治热情。

 2学习作者勇于实践的自我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意,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2掌握文言句式“以……为……”及省略句,能够根据具体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教学难点

 1结合清代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积极要求改革,大力疾呼重视人才的政治热情。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形象思维及比较阅读的方法,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

 2师生共同质疑解决疑难,达到准确翻译。

 3组织课堂讨论,理解文章寓意,进行延伸阅读,强化知识要点。

 教具准备

 1自制人物挂图,范进、孔乙己肖像画。

 2多媒体投影。

 3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4准备一两盆梅花盆景或照片。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1了解龚自珍及其作品。

 2读背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我有两张人物肖像画,大家谁能说出他们的姓名(出示范进、孔乙己人物肖像画)

 学生纷纷回答:范进、孔乙己

 教师: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他们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

 学生表演:范进拍手大叫“我中了”;孔乙己手按碟子:“多乎哉不多也。”(其他细节也可)

 教师:同学们,谁来谈谈作者描绘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或者说,这两个典型的动作和他们各自的“名言”体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摧残。

 教师:是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千百年来,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撰文给予揭露、抨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向科举制度宣战的檄文--《病梅馆记》。

 清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己亥杂诗》。大家能不能齐声背一背这首诗

 龚自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哀痛和呐喊因为迫切要求改良的龚自珍对政治的清朝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扼才的现实极其不满。正如他在《乙丙之际着议第九》里所说:“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一句话,就是扼杀忧国忧民之心,扼杀礼义廉耻之心,扼杀改革发展之心。针对这种现实,龚自珍写了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品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病梅馆记》。

 (板书:病梅馆记)

 二、解题

 1背景简介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强化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以知识分子。在长期残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他既对清王朝的主义极度不满,也渴望能涌现出大批力矫时弊、拯救中国的人才。因此,他的进步思想就表现在对封建王朝黑暗的揭露和批评,及坚持理想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中。

 2作者简介(出示多媒体投影)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后辞职南归,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主张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要求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文学上主张“更法”“改图”,把诗看成批评社会历史的工具。他的诗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黑暗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满清政府的无能,充满爱国热情,具有渴望变革,追求理想的精神。诗风瑰丽清奇,有“龚派”之称。散文奥博纵横,气势充沛,笔力遒劲;亦工词。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在文学界是首开近代风气的人物。他的作品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影响。

 着有《定盦全集》。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全文一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投影: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龙蟠(pán)欹(qī)枝斫(zhuó)直

 D鬻(yù)梅遏(è)止孤癖(pǐ)

 C诟(gòu)骂稚(zhì)枝广贮(zhù)

 D抖擞(sǒu)恃(sì)倚喑(àn)哑

 参考答案:

 D(恃shì;喑yīn)

 3学生先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试译课文,然后学生讨论疑难之处。

 出示投影: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则无景景:景致

 B斫其正,养其旁条斫:用刀斧砍

 C毁其盆,悉埋于地悉:全

 D安得使予多暇日安:平安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②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③而江浙之梅皆病。

 ④既泣之三日。

 ⑤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A②⑤B①④C③④D④⑤

 (3)指出下列句中带点的“以”的词性和意思相同的句子()

 A梅以曲为美B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C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D以其智力为也

 E有以文入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参考答案:

 (1)D(“安”应释为“怎样”)

 (2)A(①③名词用作动词,④为动用法)

 (3)AC(A句中的“以”与“为”组成“以……为……”的格式,“为”后是形容词,“以”是动词,“拿”的意思。B句中“以”前表动作,“以”后表这种动作行为的目的,这种格式中的“以”是连词。C句格式与A句相同,只是“为”后是名词。D句是“以……+动词”的格式,“以”后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种格式中的“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E句格式同D句,“以”也是介词,但意思是“把”)

 4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出情感、气势。

 教师指导:“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是一组排比句,读时要一气呵成。“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锄其直,遏其生气”要读出悲愤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要加重语气。最后一段要读出深沉感慨的语气。

 四、口译课文,疏通文意

 1投影显示口译要求。

 ①口译时,实词“曲、直、欹、正、疏、密、绳、斫、删、夭、遏、棕缚、纵、顺、毁、解、贮、诟、厉、祸、烈”必须落实。

 ②省略句要根据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2学生口译,教师指导,要做到口译准确。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

 ①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②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那些倾斜、稀疏、弯曲等畸形的梅树,并不是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地只求挣钱花的农民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做到的。

 ③纵之顺之,毁其盆,悉理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

 3学生讨论概括文章大意。(见下面板书)

 揭病梅之根源

 病梅馆记写疗梅之行动

 表疗梅之决心

 显疗梅之意志

 4再放录音,学生跟读,品味文章之意蕴。

 五、学生自由谈整体感受

 明确:①文章写疗梅,其实是挽救人才。②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腔愤激之情。③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抨击。

 (解说:对学生所谈感受,不必强求一致,应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为下节课的深入探究作准备)

 六、课堂小结

 经过讨论发言,同学们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意义,但你们是否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且受诟厉”却终不改“疗梅”之志,并发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呼唤,这又说明了什么希望同学们结合课后作业思考。

 七、布置作业

 分发资料,完成资料上的要求。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案

[文本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反复诵读,联系具体语境,品味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对“力”的赞美,

      3、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精神,树立自我意识。

      知识链接:诗集《女神》

      《女神》收录了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1)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的反抗精神、爱国精神、进取精神,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精神。(2)艺术表现上,《女神》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3)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

      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海关有一副对联非常奇妙,在那里存在几百年了,几乎没有人能够读出来。这个对联就是: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涨长长长长长长消。

      在这个对联中用了六个“朝”,六个“长”。所以说就算给你这个对联你都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毕竟“长”和“朝”都有两个读音。你说这该怎么读呢?可是这却难不住郭沫若,郭沫若上去就读“海水朝(hǎi shuǐ cháo ),朝朝朝(zhāo zhāo cháo),朝朝朝落(zhāo cháo zhāo luò);浮云长(fú yún zhǎng),长长长(cháng cháng zhǎng),长长长消(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而有个人一会功夫就读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郭沫若。

      二、走进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60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诗歌天狗》《风凰涅架》《地球,我的母亲!》《炉史煤》《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

      0作者背影

      拓展: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解读标题

      问题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四、参考:放号(hào)。“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四、鉴赏文本,把握意象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展开全文阅读

      (二)分析意象

      问题2: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参考: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问题3: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参考: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板书:景: 白云怒涌  情:毁坏 创造 努力

      洪涛滚滚      赞美

      问题4: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参考: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问题5: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问题6:“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参考: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问题7: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

      参考:(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完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领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五、分析文本特色

      问题8: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

      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

      参考:(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东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向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4)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5)叹号的使用。

      六、朗诵展示

      1、听范读

      2、小组读

      3、推荐读

      4、齐读

      结束语: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读这样的诗,会感到作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读者全部感染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阅读郭沫若的《天狗》。 侯晓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诗歌的抒情脉络

      教学方法

      诗歌吟咏法、欣赏、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内容导入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课文讲解

      1.  第1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2.第2节

      第2、第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3.第3节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

      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第4节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第5—7节

      第5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古代诗词中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做“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三、布置作业

1、丰富的想象——超现实的情节。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话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强调其“理想”与人的主观因素。可以说,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最为本质的特征   

2、大胆的夸张——无法考究的细节。  

夸张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作为修辞方式,它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应该说,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3、强烈的抒情——极端鲜明的爱憎。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都特别重视对于自己的理想的描绘,并把它和现实对立起来,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由于在描绘理想的过程中,必须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感情色彩特别浓烈。重理想的表达,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浪漫主义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51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