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注:《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出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他还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对人才的变质,诗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的感情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旁徨地面对着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首先,女须劝他不要“博謇好修”,应该明哲保身。但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的历史,证明了自己态度的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的道路。于是,追求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使他升腾到了天上。他去叩帝阍,阍者却闭门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说明再度争取楚王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接着诗人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指示出路。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另寻施展抱负的处所,巫咸则劝他暂留楚国,等待时机。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但是这一行动又与他的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当他升腾远逝的时候,却看见了祖国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终于留下来了。诗人通过这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与他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诗人当时所可能选择的一条道路,以死来坚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现实的道路。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动势力的嚣张跋扈。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它虽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
一、 导语 :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五、结合上述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
教师归纳、小结诗句参考: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注: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六、布置作业 :
1熟读全诗。
2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来。
板书设计 :
《诗经》(春秋)——《 离骚》(战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遭遇忧患
《诗经》现实主义——《 离骚》浪漫主义
课文内容: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并组织学生翻译原诗。
教学难点 :
将原诗翻译成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字。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由此导入 新课)
1了解学生对诗歌文字掌握的熟练程度。
2检查一下学生对所谓浪漫主义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了解他们找出的诗句)。
二、教师对检查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1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①思想内容可以用“导语 ”中提到那两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远兮”恰恰表明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吾将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证明诗人不屈不挠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艺术特点我们重点分析诗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有关浪漫主义的含义:“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根据这一标准再来检测我们在作业 中所找出的诗句是否正确。(教师提出自己找到的诗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即兰蕙,草本植物,开淡绿色花,气味很香;茝:古书上说是一种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来比喻一种高尚的品德。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那种联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和“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则体现出了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这与《诗经》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诗句相比,在风格上的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
三、组织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注意“课文提示”最后一段对朗读时的要求。
四、布置作业 :
背诵全文
教案点评:
学习此诗,主要使学生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怀,体会诗中运用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另外,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为此,将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与本诗相关的内容,并基本搞懂全诗的内容;第二课时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并组织学生翻译原诗。
探究活动
比较阅读
将《诗经》与《离骚》中的(或者使用课外读本中《涉江》一课作例更好)诗句进行对比,组织和启发学生探究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的同异处,以便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能够有意识地去体味和体验它们各自的艺术魅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HB12WX008 )的研究成果。赵朝霞黄天娥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始于18世纪末期,以先验主义为高潮,到美国内战爆发时开始衰落。18世纪末期,美国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在文化上仍然依附于英国,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随着政治经济力量的日渐增强以及领土的不断扩张,美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也日渐高涨,于是在文学领域产生了美国文学的第一次繁荣——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了文学创新之路,真正的美国作家和诗人成长起来,他们在文学艺术形式上摆脱了英国文学的影响,散文、随笔、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开始体现美利坚合众国独特的民族精神——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以及爱国主义热情。
一、创作题材的本土化激发了爱国主义
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到“西进运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开始用美国人自己的语言创作以美国本土为题材的作品。他们力图通过对美国本土自然风光的描述突出本土文化特征,刻画本土人物,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美国本土特色的新时代是美国文化独立、美国精神确立的重要标志,确立了美国的民族文学和民族精神,激发了美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在创作题材上为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了解风土人情,搜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着力发掘和表现美国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他的名著《见闻札记》和《瑞普·凡·温克尔》是本土化题材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品以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题为特点,成为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欧文致力于创作真正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在作品中,他描写了哈德逊山谷的独特景色和生活气息,并选择美国本土的小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通过幽默夸张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独特的美国本土气息和美国式的人物性格原型,并用讽刺的口吻嘲笑美国人的自大、实用主义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在取得独立后的几十年时间内,领土从200多万平方公里扩展到90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原野为边疆题材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的《皮袜子的故事》以美国向西部边疆开拓和印第安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美国人如何勇敢地开辟美国文明的过程。在《皮袜子的故事》中,库柏刻画了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浓厚的美国浪漫主义色彩和民族精神。库柏的边疆意识中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是美国文化本土化和美国文学本土化的过程的体现,是美国自由、民主和个性的源泉。
浪漫主义作家不仅在创作题材的本土化方面描绘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也为美国文化的本土化进行了探索。亨利·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倡导人们走近大自然,并有目的地探索人生,以追求心灵的升华。《瓦尔登湖》的精髓是追求个人自由和自我解放,这是任何自由的起点;爱默生强调自然崇高、人的神圣和自力更生的思想,认为人和自然界都具有神性,因而人应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自由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不言而喻;惠特曼在他的《草叶集》中歌颂劳动,歌颂大自然,歌颂“个人”的理想形象,他以丰富、博大、包罗万象的气魄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乐观向上精神,蔑视蓄奴制和一切不符合自由民主理想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对人类的广泛的爱。
二、超验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
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新英格兰地区的超验主义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起源于单一神教的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认为上帝、自然和人类都通过共同的灵魂相联系,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超验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进入全盛时期。
1836年以爱默生、梭罗、霍桑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俱乐部成立,在此后七年的时间里,超验主义主张以意识为武器,摒弃以理性为主的经验主义,主张意识是人的心灵的真正所在。爱默生的《自然》宣扬 “上帝与我同在”“人人心中见上帝”的人本主义思想。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和《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等作品主张人应该做心灵的披露,这样才能摆脱人性的枷锁,不断认识自我,通往心灵的自由境界。超验主义推崇人的能力,颂扬人的本质精神,即自由和民主的精神,这里的民主是指宽泛意义上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完满状态的一种理想。在那个充满自信、希望和进步的时代,超验主义者看到了真正民主和自由实现的希望,1838年超验主义者奥利司特斯·布朗森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民主的乐观情绪:“这里是一块处女地,一个广阔的田野,一个新的民族,拥有未来、无尽的思想和无穷的自由。在这里,唯有在这里,哲学家们可以在人性上做实验,展现何时何地拥有自由,如何保持自我。”①超验主义者对真正民主自由境界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思想领域,也试图在现实中去实践这种思想。梭罗到瓦尔登湖结庐而居,过了两年零两个月自给自足的生活,积极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个体的自由,以领悟精神的崇高、追求心灵的升华;超验主义者建立布鲁克农场的目的就是把推崇自然和个人主义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希望过一种简朴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超验主义是美国精神独立的宣言,尽管超验主义提倡的建立一个大同社会的思想是乌托邦式的,但它能振奋人心,给人以希望,使人的心灵和思想得以解脱,孕育了美国人民自信、自助、自强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
三、创作形式上的自由创新
在创作形式上,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但大部分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形式和语言上也更加突出了多样化和创新性。
高中政治必修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知道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懂得如何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初步懂得从我国的文字和史书典籍中收集、整理和提炼中华民族文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复兴中华文化
难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激发学生发展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情景导入: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继承性,优秀的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一首非常优美的中国古典音乐《茉莉花》,来进入我们中华文化的学习。请同学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一下中国的四大国粹。
设计意图:是通过情景导入课题,激发探究兴趣。同时把学生的思绪带进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之中,使迅速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地图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
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课堂上展示他们通过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等方式收集的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及多媒体资料,阅读教材P62-63思考问题:大家觉得中华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小组代表展示课件并回答:唯有中华文明一直都没有中断,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教师小结:古代文明中,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唯有中华文明远远而流长。
活动3活动活动具体内容
活动1:
问题: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怎样的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简述古代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并填表(让小组进行填表竞赛)
发展时期::殷商 春秋 战国 秦汉 隋唐 宋元明 明清文化:学生概述它们的思想影响和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的
教师小结:从思想的角度再补充中华文化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我们的中华文化(注意每个朝代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
活动2:
教师:我们知道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在古代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那你对印刷术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观看视频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之一:“和”。来了解中国文字的魅力。思考问题:1视频中出现了几个文字,这个文字发生了几次变化2谈谈你对这个文字含义的认识。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小结:1、和,首先就承认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下,各种事物要共同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宽大的胸怀和包容性,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包容性。
2、和,体现在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就成了“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在和平、友谊、平等的环境下不断追求和超越人类自身的极限。这正是奥运会的主要宗旨之一,
3、和,这也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内容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活动3:大家文字猜猜看以及学生现场书法展示
教师:有哪些字体
生: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教师:不管汉字的字体如何改变,始终保持着方方正正的特色,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横、竖、撇、捺、点,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在世界各种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把字的书写提升到如此高的境界(中国书法)。那么,下面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我们的同学们中又没有擅长书法的给大家展示一下(教师准备投影,笔墨纸砚,背景音乐我爱你中国)
教师小结:没想到90后的你们可以把中国书法诠释的这么好,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字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总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活动4: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辉煌与苦难,也为我们留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史书典籍。
教师:你知道的史书典籍有哪些
生:《史记》、《春秋》、《论语》、《汉书》、《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续汉书》、《竹书纪年》、《后汉书》……
教师:猜猜看
教师:史书多不多(多!)不胜枚举。
教师:可见,我们的史书典籍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
教师小结:我们为什么能编撰这么多的史书相传我国夏商时期就设置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了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5:教师:我们古代文化灿烂辉煌;近代文化逐渐衰微,历史的车轮又转过了100多年,那么在今天,在当代我们中华文化在繁华与衰弱的起伏之间又将何去何从呢
教师:当前文化现象中让人欣喜的和令人担忧的有哪些
喜的:
剪纸艺术
中国功夫和中华美食已成为西方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孔子学院,太极拳,国学受重视
忧虑:
外来文化的撞击主要是身边感受到强健的欧美风、韩日风。
日本文化:日本的动漫。
韩国文化:韩剧如《可爱的四兄弟》。
美国文化:好来坞大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
传统节日的淡漠:
传统文化的丢失:汉语在国内流失,人们以说洋话为荣,有人甚至用英语胎教,大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薄弱。韩国人向世界遗产申请端午节和中医。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 (1)封建王朝的日渐没落 (2)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坚持中国***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活动5测试测试
1通过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等方式收集的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及多媒体资料,阅读教材P62-63思考问题:大家觉得中华文明与其他三大文明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 问题: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怎样的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简述古代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并填表。
高中政治必修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二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字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和史书典籍。
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3、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教学预习准备]:
第一、教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获得视频资源、资源以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资料,制作教学演示文稿。
第二、学生分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确定小组研究的内容,使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①收集四大文明古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资料。②收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教学过程]:
(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复习之前两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到第三单元的内容,回顾开学初的笔记,明确本课学习的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个特征:源远流长。
展示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明确重难点。
拆解源远流长的含义,并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深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镜头一: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出现城市与最早的文字,率先跨入了文明时代。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公元前538年,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古文明烟消云散。
镜头二: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凯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古埃及文明面目全非。
镜头三: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是佛教的诞生地, 古印度人民还发明了0-9的记数符号,后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古印度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其中的代表。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失落被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
列表比较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搭配轻音乐,历数古代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感受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结合中华世纪坛的和“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摘自《中华世纪坛序》
提出疑问: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哪些历史见证
引入第二目的内容: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二、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史书典籍
汉字: 发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投放)
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至今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应用举例: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是( C )。
A甲骨文 B汉字的发明
C文字的发明 D火的发明
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交流分享: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诗歌总集——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
第一部军事著作——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
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
二十五史(上下五千年,3000多卷,4000多万)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清史稿
《永乐大典》,明永乐二年(1404年)编成。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
《四库全书》,清乾隆时经十年编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细数古代各优秀史书典籍,结合梁启超和黑格尔的话:
梁启超: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黑格尔: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得出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进而引出其原因。
总结源远流长的两大见证,并重申中华文化的辉煌。
转折提问:是否一直辉煌不是,引出第三目内容。
三、创造中华文化薪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在中国***领导下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比较圆明园复原图的美轮美奂和现实中的断壁残垣,深切感受文化衰微的民族之痛,中华之耻。
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我国的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里,中国历代名画、编钟等3万多件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只能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
思考: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中华文化在清末会被外国列强掠夺、残毁
结合所知的历史,探究中华文化衰微的表现、原因能得出什么结论
(1)表现:
①经济上:继续小农经济;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②政治上:清朝统治阶级封建落后意识浓厚。闭关自守,无视外面的世界。
③思想上:清朝统治者极力推行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
④文化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西学大量传入,西学东渐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比较17、18世纪的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①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经济上:工业革命,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得出(2)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思考:文化衰落与国家衰落关系
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
得出结论: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落
那要怎么办呢强盛国家的经济政治。
结合介绍,展示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经济政治的进步和文化上的成就,得出(1)只有在中国***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结合之前的学习,增添:
(2)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华文化的发展应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板书
2018年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通过组织这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激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内容:
1整队、唱国歌,宣布班会开始。
2诗歌朗诵
3祖国知识知多少
2讲故事
3班主任老师小结,齐唱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活动形式:
诗歌、讲故事、竞赛。
活动准备:
1学生学唱爱国歌曲。
2学生准备诗歌
3、准备英雄故事。
4准备祖国知识
5、了解祖国近年来的成就。
6、在黑板上用美术字书写本次班会活动的主题。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老师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日,我们异常兴奋,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走过九十年的风雨,迎来了今日的辉煌!让我们用最优美的诗歌,最动听的声音,来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在这九十年中我们的祖国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辉煌的成就为全世界人所称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召开这次队会,就是要让同学们加深对祖国的了解,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本领,长大成为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我宣布“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主题班队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董):每次唱起国歌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心中会涌起那种骄傲。这不禁使我们想起就在六十年前伴着这样的国歌声,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前升起,那一刻举国欢庆,那一刻全世界都被震撼了。1949年10月1日一个伟大的国家成立了,她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持人(孟):请全体起立,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体起立,奏国歌,齐唱国歌,敬礼!
主持人(孟):在毛泽东等伟大***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全世界都聚焦在这里,“看,东方的雄狮!”“中国了不起!”请听诗朗诵——《中国了不起》。
主持人(董):中华民族,有5千年光辉的历史
主持人(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伟大的成就
主持人(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
主持人(孟):在民族发展的征途中
主持人(董):我们伟大的人民,用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主持人(孟):我们伟大的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凝结下累累硕果
主持人(董):同学们,祖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我们都热爱自己的母亲,可是你对我们的母亲了解多少呢
主持人(孟):下面我们来一个知识竞赛,比一比,谁对祖国了解的多
主持人(董):1、我们祖国的全称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持人(孟):2、我们的国旗是什么(五星红旗)
主持人(董):3我们的国歌是什么(义勇军进行曲)
主持人(孟):4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哪位科学家(钱学森)
主持人(董):5你能说出在中国发展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员的名字吗(雷锋…)
主持人(孟):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56个民族)
主持人(董):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什么(长城)
二、演讲英雄故事。
主持人(孟):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
主持人(董):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是无数英勇的革命先烈用献血换来的。
主持人(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过去,听一听英雄的故事。
由事先准备好的学生讲故事,班主任适时解释,渲染气氛。
四、爱国歌曲大家唱。
主持人:有一首歌,照亮我们的'岁月;芬芳我们的生活;有一首歌,鼓起理想的风帆;填平征途的沟壑;有一首歌,越唱眼睛越亮;越唱心胸越阔; 它是前进时的火炬它是焦渴时的清波;它是沉闷时的惊雷,它是迷路时的星座;它是心上的一轮明月,它是生命之树的一片绿叶;这首歌的名字叫做——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五、大家齐唱《没有见***就没有新中国》
六、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热爱祖国,她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堂主题班会能全部体现的,她更多体现在同学们日常的生活中,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学会分享、勇于承担、敢于担当。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动荣耀。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需要我们去创造,未来是美好的,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把明天的祖国建设得更繁荣富强!
主持人宣布主题班队会结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离骚
《离骚》(注:《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出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他还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对人才的变质,诗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的感情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旁徨地面对着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首先,女须劝他不要“博謇好修”,应该明哲保身。但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的历史,证明了自己态度的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的道路。于是,追求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使他升腾到了天上。他去叩帝阍,阍者却闭门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说明再度争取楚王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接着诗人去找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指示出路。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另寻施展抱负的处所,巫咸则劝他暂留楚国,等待时机。诗人感到时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出走。但是这一行动又与他的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当他升腾远逝的时候,却看见了祖国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终于留下来了。诗人通过这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与他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诗人当时所可能选择的一条道路,以死来坚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现实的道路。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动势力的嚣张跋扈。它虽是一首抒情诗,却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它虽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篇。
《离骚》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
《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 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 “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 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 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 “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 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 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 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 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 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 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 的评价。 赏析二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修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届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赵逵夫)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从十八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和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自由主义让欧洲更加野心勃勃。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十九世纪崛起,让欧洲各大国家卷入连绵不断的革命。文化方面,和爱国主义紧密相关的浪漫主义和主张写实的现实主义在十八和十九世纪称霸文学、艺术、和音乐。爱国主义和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被Herbert Spencer扭曲成社会达尔文主义,即白人为最优秀民族的民族主义)逐渐演变为帝国主义(也加深了欧洲国家对犹太人的厌恶),让欧洲各国向海外发展。最先被帝国式殖民的地区为非洲,因为非洲的文明较欧洲落后,但非洲饱含各种贵金属和工业原料,是欧洲各国工业化非常重要的资源开采区。当对非洲地区的争抢渐渐转化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时,各国之间也开始结成一连串秘密或公开的联盟,让世界大战(当时只是欧洲及被欧洲殖民的地区之间的战争)迫在眉睫。
资本主义完全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改革而兴起。科技的飞跃带来工作机会和更多、更好的产品,市场的竞争就促成了资本主义。从经济贸易带来的可观财富被投入到扩张军事和政治版图,使得欧洲文明在短短一个半世纪之内崛起,很快压过正在走下坡的清朝,成为世界的中心。
希望对你有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