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求婚最浪漫你的求婚仪式动人吗?

如何求婚最浪漫你的求婚仪式动人吗?,第1张

心形玫瑰和蜡烛

不久前,我看到人们用玫瑰做成心形,然后点上漂亮的蜡烛,这些蜡烛也是围绕着花的心形。很美很浪漫!这种求婚方式显然相当高调。女生看到自己心爱的男人为她这样做,会不会很感动?这种提议比较适合比较活泼的女生。毕竟安静的女生一般不喜欢高调求婚。除了心形玫瑰和蜡烛,爱情也是不可或缺的。

窗外吊篮的震动

这种求婚方式需要男性有一点冒险精神,那些恐高的男性赶紧避开。但是,用这种方式求婚的男性要注意安全。作为女生,要小心一个有爱的男人坐在准备好的篮子上,然后慢慢走向自己的窗前,大胆地向自己表白是什么感觉。那个惊喜绝对震撼!

鲜花求婚钻戒

这种求婚方式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先悄悄定下刘易斯,然后选个对双方都好点的日子。然后,买一束玫瑰,在不经意间正式向她求婚。选择这种求婚方式的人,通常会选择一个相对干净的环境。他会认为求婚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只要两个人觉得幸福就好。没必要打扰别人。比较低调,但也感动了万千少女。

海边浪漫的烟火

烟花求婚只在电剧中见过。毕竟很多地方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一般市区只能在指定地点燃放烟花。但是,如果在海边或者允许燃放烟花的公园正式向心爱的人求婚,是不是超级浪漫?不过价格比较高。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求婚,周围的人也可以一起见证你们的幸福时刻。

温馨提示:浪漫的求婚仪式让女性感受到爱情带来的美好。男孩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浪漫的求婚仪式。

・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Ξ

林艳艳1,李朝旭1、

2

(1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875)

摘 要: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界,研究人际吸引的

相关文章并不多见,专门探讨有关爱情方面的文章就更是少之又少。作为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课题,它一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课题。“爱情”作为一个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社会构念,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或涵义,这种涵义因文化、个体而异,不同的人对爱情的理解不同。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外的相关爱情理论做了简单介绍。

一、爱情起源理论

许多理论家如弗洛伊德,Sullivan,Harlow都集中于把母子关系看作是爱情关系的原型。关于成年人的爱情起源问题,我们从人格缺陷、人格完整(超人格)、社会规范和生理唤醒这四方面,对有关理论加以介绍。

1人格缺陷说

有些研究者把爱的需求看成是人格缺陷(per2sonalityinadequacy)的标志。Casler认为“爱就是害怕失去获得满足的源泉”,

“一个不能独立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有缺陷”。[1]

他把爱的需求看作是人格缺陷的基本反应,但他并不认为爱是病理性的。Mar2tinson关心自己对结婚的需求,他认为这种需要是建立长久爱情关系的基础,Martinson总结道:“结婚

的人比独身的人表现出更大的自我缺失感。”[2]

弗洛伊德和Reik把爱情看作是在其伴侣中反映出个人未实现的理想概念,[3]但他们认为人格缺陷并非是病理性的,而是人类状态的内在的东西,因为我们

不能实现我们所有的理想。

有的人认为对爱情的成瘾就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把爱情理解为成瘾是Solomon和Corbit对抗过程(opponent-process)动机理论的一部分,但它被

解释为人类的自然反应。[4]

爱情所产生的美好感觉使一个人逐渐成瘾于其中,这是人的自然反应;但慢慢的就不会这样了,失去爱情会变得非常痛苦,以至于那些成瘾者会觉的比以前更需要它更沉迷于它。Peels认为“成瘾”存在于“当一个人对一种感觉、一个物体或一个人着迷时,他就会把用来处理他周围的或个人其他事情的一切兴趣和能力集中起来,以至于他逐渐地把这种感觉当作是他获得满足的唯一

源泉”。[5]

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成瘾能使一个人逃避自我,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对方身上,从而使其人际交往能力严重缺乏,最终导致人格的缺陷。但Peels并不认为爱情是对一个人的成瘾,他的爱情观将在后面加以表述。

2人格完美说

此理论所持的观点与人格缺陷说的观点截然相反,它认为爱是合乎正常的,人格缺陷的人是不能做到的。有的理论家认为爱的容纳力和爱的倾向性只来源于完美人格(personalityadequacy)。Winch认为缺乏爱的人对爱的需求能使那些能提供此需求的人更有吸引力,人是充满爱的,他们需要把这种爱去

表达给其他人或具体的某个人。

[6]

马斯洛和Lewis论述了缺失爱与存在爱之间的区别。缺失爱来源于人格缺陷的人,而存在爱来源

・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Ξ

林艳艳1,李朝旭1、

2

(1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875)

摘 要: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爱情;爱情理论;爱情起源;成瘾;依恋;人际吸引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6)01-0040-05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界,研究人际吸引的

相关文章并不多见,专门探讨有关爱情方面的文章就更是少之又少。作为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课题,它一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课题。“爱情”作为一个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社会构念,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或涵义,这种涵义因文化、个体而异,不同的人对爱情的理解不同。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外的相关爱情理论做了简单介绍。

一、爱情起源理论

许多理论家如弗洛伊德,Sullivan,Harlow都集中于把母子关系看作是爱情关系的原型。关于成年人的爱情起源问题,我们从人格缺陷、人格完整(超人格)、社会规范和生理唤醒这四方面,对有关理论加以介绍。

1人格缺陷说

有些研究者把爱的需求看成是人格缺陷(per2sonalityinadequacy)的标志。Casler认为“爱就是害怕失去获得满足的源泉”,

“一个不能独立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有缺陷”。[1]

他把爱的需求看作是人格缺陷的基本反应,但他并不认为爱是病理性的。Mar2tinson关心自己对结婚的需求,他认为这种需要是建立长久爱情关系的基础,Martinson总结道:“结婚

的人比独身的人表现出更大的自我缺失感。”[2]

弗洛伊德和Reik把爱情看作是在其伴侣中反映出个人未实现的理想概念,[3]但他们认为人格缺陷并非是病理性的,而是人类状态的内在的东西,因为我们

不能实现我们所有的理想。

有的人认为对爱情的成瘾就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把爱情理解为成瘾是Solomon和Corbit对抗过程(opponent-process)动机理论的一部分,但它被

解释为人类的自然反应。[4]

爱情所产生的美好感觉使一个人逐渐成瘾于其中,这是人的自然反应;但慢慢的就不会这样了,失去爱情会变得非常痛苦,以至于那些成瘾者会觉的比以前更需要它更沉迷于它。Peels认为“成瘾”存在于“当一个人对一种感觉、一个物体或一个人着迷时,他就会把用来处理他周围的或个人其他事情的一切兴趣和能力集中起来,以至于他逐渐地把这种感觉当作是他获得满足的唯一

源泉”。[5]

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成瘾能使一个人逃避自我,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对方身上,从而使其人际交往能力严重缺乏,最终导致人格的缺陷。但Peels并不认为爱情是对一个人的成瘾,他的爱情观将在后面加以表述。

2人格完美说

此理论所持的观点与人格缺陷说的观点截然相反,它认为爱是合乎正常的,人格缺陷的人是不能做到的。有的理论家认为爱的容纳力和爱的倾向性只来源于完美人格(personalityadequacy)。Winch认为缺乏爱的人对爱的需求能使那些能提供此需求的人更有吸引力,人是充满爱的,他们需要把这种爱去

表达给其他人或具体的某个人。

[6]

马斯洛和Lewis论述了缺失爱与存在爱之间的区别。缺失爱来源于人格缺陷的人,而存在爱来源

于完美人格的人。人格缺陷的人与人格完美的人都有爱的需求,但两者是不一样的,完美人格的人所具有爱的需求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没有它就寸步难行”,完美人格的人即使没有具体的爱人也能正常生活,这种需求应该被理解为“所喜欢的而不是所必需的”。当一个人的感情和性的需要在爱情中得到满足时,他看起来是最正常的。

3社会规范说此理论认为研究爱情的起源不应该只局限在人格的领域,爱情应该是一个人的社会经历,社会中的爱会导致符合社会要求的婚姻。Greenfield认为浪漫的爱情是行为的复合物,它的功能是激发个人应

站在丈夫—父亲和妻子—母亲的位置上并形成核心

家庭,这有利于人类的繁衍和社会化。[7]

Greenfield认为社会所赋予的丈夫—父亲和妻子—母亲的角色不仅包括很多的责任而且社会利益有可能与他们个人利益相冲突,因此他们须认识到生活不能仅仅考虑物质方面的东西还有更多的东西,爱情能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它能使社会体系处于良好的工作秩序,并使其发展下去。

社会规范说看起来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经济大部分需要调节以适应婚姻、孩子的需求,而商品的生产也需要维持家庭。但Greenfield把因果混合起来了,人们如果完全倾心于爱情和婚姻中,是否就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这一点受到怀疑。4生理唤醒说Walster写了一本有关激情之爱的理论著作,他

认为当人们的感情在生理上被强烈的唤醒或在特定条件下这种唤醒发生时,他们都会经历激情的爱,爱

情(love)是这些感觉最恰当的表达词。

[8]

这个理论来源于Schachter和Singer(1962)著作并且以这样一种实验作为依据[9]

:在这个实验里,被试被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被注射了肾上腺素这样一种药物,被注射的被试会有手颤、心悸、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脸发热等反应,其中出现的害怕、焦虑、生气等情感方面的反应是最典型的;这组被试又被分成两小组:第一小组被告诉注射后所带来的实际反应,而另一小组被告诉会产生其他一些综合症,比如身上发痒发麻或者无感觉。第二组被试被注射的是安慰剂(食盐水),他们没有收到注射以后所产生反应的任何信息。所有的被试都被告诉他们被注射的是一种新的复合维生素suproxin。经观察,那些被注射肾上腺素而未被告知其所产生实际反应的被试比那些被注射肾上腺素但被告知其产生实际反应和被注射安慰剂的被试表现出更大的情绪反应。从这些数据中Walster总结分析出:当对某情景的认知评价能正确解释爱情时(如面对一个有吸引力的异性),那么唤醒(尽管其证据比较单薄)可以使一个人处于激情的爱中。生理唤醒说把爱情还原到生物层面上,这是十分荒谬的,因为生理唤醒的征兆(掌汗、手颤、心悸、呼吸急促等)可以是激情之爱的表现,也可以是恨、愤怒和攻击准备状态的反应,若把它视为爱情的起源,岂不是爱恨不分这种错误同弗洛伊德用性本能概念来解释人类心理活动的“泛性论”如出一辙。

爱情虽然有它的生物属性和生理机制,但它的本质却是一种社会建构,带有社会的烙印。正是由于这个属性,多数社会学家都把爱情看作一种“不太真实”的东西或“假象”、“幻想”,甚至有极端者如李银河博士竟然认为爱情从古到今就没有存在过。但

是,从对个体行为与幸福感的影响来看,我们不同意她这种论调,反而觉得爱情不仅存在,而且是一种可能更适合于心理学家来研究的社会文化构念。二、爱情分类理论许多研究者通过对爱情的因素分析或聚类分析来决定现在有多少种爱情划分,研究者们在爱情的测量中集中研究其基础或组成部分。下面主要介绍李约翰(JohnLee)、戴维斯(Davis)和斯腾伯格

(Sternberg)等人的爱情分类理论。1李氏爱情风格理论加拿大社会学家李约翰(JohnLee)认为爱情的三原色是“激情”、“游戏”和“友谊”,这三种颜色的再组合便构成爱情的次级形式:占有型爱情包含激情和游戏的成分;利他型爱情包含激情和友谊;实用型

的爱情包含游戏和友谊的成分。于是他总结出爱情

的6种类型[10]:(1)Eros,即“激情型”,这种爱情风格是指一个人所追求的爱人在外表上酷似自己心目

中业已存在的偶像;(2)Ludus,即“游戏型”,是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式的爱情;(3)Storge,即“友谊型”,是一种缓慢地发展起来的情感与伴侣关

系;(4)Mania,即“占有型”,指那种以占有、忌妒、强烈情绪化为特征的爱情;(5)Agape,即“利他型”,或称之为无私的爱,在这种爱情之中,爱被视为他(她)的义务,并且是不图回报的;(6)Pragma,即“实用型”,是一种务实的或功利的风格,譬如把对方的出身以及其它客观情况都考虑在内。对一个特定的人,他(她)不一定在其所有的爱情关系之中都表现出同一种风格。也就是说,不同的关系会唤起不同风格的爱。即使在同一关系中,人们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从一种风格转向另一种风格。在这一理论研究基础上,Lasswell和Norman建

构了“爱情评定问卷”

(LoveScaleQuestionnare),CHendrick和SHendrick(1986)也使用自编的量具和因素分析法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检验,结果有力地验证了其效度。

关于婚姻,男女双方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观念,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是否需要男方向女方求婚。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的做法。那么,女人为什么会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又有哪些情况下女性会更愿意接受这种做法呢?

首先,女人能够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女性不再被看做是婚姻中的被动者,她们也有权利和能力去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女性对于婚姻的期望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些女性更加看重婚姻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而不是形式和仪式。她们更在意的是两个人是否能够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人生的点点滴滴,而不是是否有一场浪漫的求婚仪式。

其次,女性更愿意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男性的求婚仪式往往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和精力,这对于一些实际的女性来说可能并不是很重要。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或已经谈过多次恋爱的女性来说,婚姻的实际意义更加重要,她们更加在意的是能够和伴侣一起经历人生的点滴,而不是是否有一场浪漫的求婚仪式。因此,对于这些女性来说,男方是否求婚并不是决定婚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更加关注两个人的感情和互相扶持的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女性是否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取决于具体情况。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根深蒂固的地区和家庭中,女性可能更加注重传统的婚姻仪式和男方的求婚。而在一些现代化和开放的地区和家庭中,女性更加注重婚姻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而不是形式和仪式。因此,男方是否求婚并不是婚姻成功的关键因素,重点还是要看两个人是否真正相爱,并且能够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人生的点点滴滴。

综上所述,女人能够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而女性对于婚姻的期望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女性更愿意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的情况,取决于具体情况,重点还是看两个人是否真正相爱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

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

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喜欢即只有亲密

迷恋即只有激情

空洞即只有承诺

浪漫即只有亲密和激情

伴侣即只有亲密和承诺

愚蠢即只有激情和承诺

完美即三者共存

还有一种叫无爱 即三者都不具备

理论归理论,怎样理解就看自己的喽!

有什么疑问可以跟我谈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9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