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伊·山多尔主要经历

马洛伊·山多尔主要经历,第1张

洛伊·山多尔

马洛伊·山多尔(MáraiSándor,1900-1989),美籍匈牙利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1900年4月11日,马洛伊·山多尔出生在匈牙利王国北部的考绍市,原姓“格罗施密德”。1916年,马洛伊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离开匈牙利流亡意大利和美国。1957年,加入美国国籍。主要作品有《和平的伊萨卡岛》、《人类的声音》等。

1989年2月21日,马洛伊在美国圣地亚哥家中,用一枚子弹结束了生命。后被匈牙利政府追授“科舒特奖章”。

中文名:马洛伊·山多尔

外文名:MáraiSándor

别名:格罗施密德·山多尔

国籍:美国

民族:匈牙利人

出生地:匈牙利王国考绍(现斯洛伐克科希策)

出生日期:1900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1989年2月21日

职业:作家、记者

毕业院校:帕兹马尼大学

主要成就:科舒特奖章

代表作品:《土地,土地!》

人物经历

1900年4月11日,马洛伊·山多尔出生在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王国北部的考绍市。马洛伊的家族原姓“格罗施密德”,是当地的名门望族。18世纪末,由于家族的社会威望,国王赐予他们两个贵族称谓——“马洛伊”和“拉德瓦尼”。马洛伊的母亲劳特科夫斯基·玛尔吉特是位知识女性,出嫁前曾做过教师;父亲格罗施密德·盖佐是著名律师。

1916年,马洛伊第一次以“萨拉蒙·阿古什”的笔名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卢克蕾西亚家的孩子》。同年,开始使用家族的贵族称谓“马洛伊”。

1918年1月,马洛伊应征入伍,但由于身体羸弱没被录取。不久,一战爆发,马洛伊搬到布达佩斯,遵照父亲的意愿在帕兹马尼大学法律系读书,但一年后就转入人文学系,接连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记忆书》。

1918年一战结束后,布达佩斯陷入革命风暴和反革命屠杀,为了远离血腥和彻底逃离家庭,马洛伊决定去西方求学。

1919年10月,马洛伊先后去了德国莱比锡、法兰克福和柏林,实现了记者梦。年仅20岁的他和托马斯·曼、亨利希·曼、狄奥多·阿多诺等知名作家一起成为《法兰克福日报》的专栏作家;同时,他还向布拉格、布达佩斯和考绍的报纸投稿。

1921年,马洛伊的第二部诗集《人类的声音》出版。同年,他还翻译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和《审判》,成为卡夫卡的第一位匈语译者和评论者。

1923年,马洛伊与玛茨奈尔·伊伦娜在布达佩斯结婚,随后两人移居巴黎,住了6年。在巴黎期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屠杀》在维也纳问世,同时他还完成了游记《跟随上帝的足迹》。

1928年春,马洛伊回到布达佩斯。因此时的匈牙利因为1920年的《特里亚农条约》四分五裂;考绍被划归给捷克斯洛伐克。马洛伊留在布达佩斯,成为《佩斯新闻报》的记者。同年出版长篇小说《宝贝,我的初恋》。

1930年,青春小说《反叛者》问世,小说被译成法语,大作家纪德读后,兴奋地致信这位素不相识的匈牙利作者;存在主义思想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则亲自撰写评论。同时期,因德国纳粹主义日益嚣张,马洛伊率先在匈牙利报纸上撰文,提醒同胞警惕,遭到本国民粹主义者的憎恨。

1934年至1935年,马洛伊完成了代表作——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上下两部。

1934年,马洛伊的父亲去世,使马洛伊陷入内心更深的孤独,在悲痛中写了一首诗《父亲》。

1935年,马洛伊与流亡的托马斯·曼在布达城堡会面,坚定了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场。

1939年,马洛伊的儿子克利斯托夫在出生几星期后不幸死于内出血。葬礼之后,马洛伊长达几个月沉默不语,写下诗歌《一个婴儿之死》。

1944年3月19日,德军占领匈牙利。3天之后,作家夫妇逃到了布达佩斯郊外避难。这一年,他没有写出新作品。

1945年,二战结束后,有关当局请马洛伊出任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友好协会主席,而他无法在家乡考绍被割让、同胞被驱逐的情况下扮演玩偶,不但拒绝当主席,还退出协会表示抗议。马洛伊的抗拒性沉默以及他与主流文学保持的距离,使他最终难逃脱当局的打压。

1947年,马洛伊当选匈牙利科学院院士。

1948年,马洛伊离开了故乡,先前往瑞士,后移居意大利那不勒斯,至死都没有再回匈牙利。

1949年,马洛伊完成了《土地,土地!》,这部回忆录讲述了他流亡初期的生活,直到1972年才正式出版。

1952年,马洛伊移居美国纽约,并在伦敦出版了流亡中写的第一部作品《和平的伊萨卡岛》。

1954年,发表长诗《亡人的话》。

1957年,马洛伊夫妇加入了美国国籍。

1967年,移居意大利萨莱诺。

1970年代,匈牙利政府解禁了马洛伊的作品,还邀请作家回国。但马洛伊表示只要家乡还不自由,就决不返乡,甚至禁止自己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

1974年底,马洛伊夫妇返回美国,在圣地亚哥度过晚年。

时间快进到80年代,此时的马洛伊垂垂老矣,挚爱之人陆续离他而去。1986年1月爱妻罗拉撒手人寰,1987年春天孝顺的养子雅诺士去世,马洛伊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越来越沉默。

1989年1月15日,他在日记里写下了最后一行:“我等着死神的召唤,我并不着急,但也不耽搁。时间到了”;2月20日,他给好友、遗稿托管人沃罗什瓦利·伊什特万夫妇写下绝笔信;2月21日,马洛伊在圣地亚哥家中用一枚子弹结束了生命。由生到死,是流徙还是归去,马洛伊的一生都在行使着他的自由意志。

1989年2月21日,马洛伊在美国圣地亚哥家中,用一枚子弹结束了生命。

1989年秋天,东欧剧变,从1990年开始,马洛伊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陆续出版,政府追授他“科舒特奖章”,这是匈牙利历史上第一次将这一奖章颁发给死者。

主要作品

以上参考

创作特点

主题

马洛伊的作品不属于任何一种现代派,没有任何现代意味,但却反映了一百多年来一个最重要的现代性问题,一个现代派作家不会触及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世纪的平民化过程与传统价值沦丧的关系。马洛伊的观点属于文化保守主义。他痛感浪漫主义价值观颠覆了传统道德,质疑人类是否可以抛开从前的理想而存在。马洛伊将逝去的世界看作是最好的时代,他的情感已经渗透到过去的岁月中,这使得流亡的作家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

马洛伊·山多尔的主要作品,都是关于匈牙利在当年作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的记忆性、历史性和个人性、艺术性的书写。马洛伊在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的家族史和青春期成长史,生动再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全景画卷。他用工笔的手法翔实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市民阶层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家族传统、人际关系、审美趣味、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风俗,讲述了个人的流浪、写作和情感经历,还勾勒出欧洲大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动荡、不安、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匈牙利文学历来注重对人的存在和身份归属的思考,对自由有强烈追求。而马洛伊的写作人生,除了对自由的坚持,还有对优雅的坚持。在作品里,马洛伊亲历了一个旧世界的崩塌,却用一个斗士的姿态捍卫着旧日的贵族精神——优雅与理性,秩序与坚韧。匈牙利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的专制时期,一直处于欧洲文化的边缘,但却同样融入了现代的平等化趋势。自从裴多菲的诗歌诞生,民族与阶级的平等便成为匈牙利文学的主题。上层阶级的特权使社会越来越感到无法忍耐,将人们推向生而平等的思想。尤其在启蒙知识分子看来,一切特权都应当受到理性的抨击。然而,由于没有政治自由,知识分子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知识,只是热衷于普遍的理论,他们的思想往往脱离实际,这种托克维尔所说的文学政治使他们更倾向于受法国的激进主义影响,而不是受英国的经验主义影响。在马洛伊的思想与创作中,可以看出这种困惑,他急于彻底改变社会,打破阶层的分界,但却不知道平等社会到底应当是个什么样子。

马洛伊既认同平等价值,但又留恋贵族伦理,他很早就察觉到,伴随着平等口号而来的将是自由的丧失。他所迷恋的那种注重尊严、忠诚和同情的贵族伦理早已不复存在。被一个世纪所忽略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由于坚持传统道德,并视其为自由的先在前提,因而往往比那些激进的自由主义者更懂得自由的真髓。马洛伊将逝去的世界看作是最好的时代,他的情感已经渗透到过去的岁月中。马洛伊强调家族对他的巨大影响。虽然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贵族已经不复存在。他的出生地考绍作为一个迅速资本主义化的古老城市,孕育了生机勃勃的“市民文化”。但因为家族的传统,他的家庭以及他的身上都继承了奥匈帝国贵族的很高的社会责任感,保有贵族对于精神、对于文化的追求,同时也恪守市民阶层的社会道德。马洛伊要守护的当然并不是某个人,甚至于不是某一个阶层,而是那种正在他面前,在奥匈帝国解体、工业革命兴起中遗落的某种精神世界,那种高尚感、道德感。不管它们是曾经存在于贵族阶层中的,还是隐约尚存于市民阶层里的。马洛伊在书中对于各个阶层的解读,能始终持有比较立体的视角。他让不同阶层的人以独白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可以控诉,也可以自省,更重要的是,独白不只来自对立的双方,这避免了那种各执一词的互相攻击,即便是角色因为立场的不同和认识的局限而使阐述不再客观,也还有会有第三方甚至第四方以旁观者的角度加以修正。即便是他想要守护的贵族精神和伦理基本存在于市民阶层中,他还是以比较中立的态度,借角色指出了这个阶层中的冷漠、狭隘、僵化等使他嗤之以鼻的部分。

风格

马洛伊·山多尔作品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小说内部的张力。张力无比巨大,将岁月、人性、恩怨、奥匈帝国的崩溃、死亡的阴影、欲望的纠缠,青春、友情及其背叛,都融汇在一起。这种张力使得篇幅短小的小说显得有无限的空间容纳进时间、历史、记忆的千万种变形。

在1935年写成的《一个市民的自白》中,马洛伊·山多尔用工笔的手法翔实记录了市民阶层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家族传统、人际关系、审美趣味、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风俗,刻画之详之细,如同摄像机拍摄后的慢放镜头,精细到各个房间内每件家具雕花和来历、父母书柜中藏书的作者和书名、妓院房间墙上贴的告示内容和傍晚在中央大街散步的各类人群的时尚装扮。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上百个,从皇帝到女佣,从亲友到邻里,从文人、政客到情人、路人,每个人都拥有个性的面孔和命运的痕迹。他以宏大的篇幅记录了一位年轻东欧知识分子的生理和心灵成长史,对内心世界的变化刻画得毛举缕析,委曲毕现,揭露之酷、剖解之深和态度的坦诚。

在马洛伊·山多尔的作品中,当人物开口讲述时,每一段关系都已经破裂,在伪装成独白的告白里,质朴覆盖了戏剧,日常的缝隙吸纳了激烈的情节,这样的故事里有情爱、有市井。但所有的内容本质是指向无意识,生命的无意识,情爱的无意识,人的激情面对命运和存在的无意识。在作品中,马洛伊送出了最炽热的情感,并诚实地暴露了自己体内泛滥的无根性。

人物评价

“民族精神的哺育者”。——凯尔泰斯·伊姆雷

“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伟大一代的合法后代”。——诗人尤若夫·阿蒂拉(JózsefAttila)

“假如,有过一位其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学的作家,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他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他的语言中,可以窥见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秩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匈牙利文学评论家普莫卡奇·贝拉

“纵观百年历史,无论对匈牙利政治、文化、精神生活中的哪个派别来说,马洛伊都是一块难啃却又不能不啃的硬骨头。”——余泽民

这位重要的欧洲小说家以惊人的才华,剖析奥匈帝国时代的一段三角关系。同时,他捕捉到人类情感普遍存在的喧嚣混乱:在我们的感受、情欲、复仇与恨恶中,有余烬在不断闷烧。——德国《明镜》周刊

后世纪念

文学奖

为纪念马洛伊·山多尔,匈牙利设立了马洛伊文学奖。

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 1905—1989),美国第一任桂冠诗人。早年为“新批评派”代表之一,晚年诗风发生重大转变。被评论界称为“我们最杰出的文学家”以及“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美国诗人”。沃伦堪称美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少见的全能作家。他的诗歌典雅而通俗,急促的节奏中常常折射出感伤和忧郁,表现了当代人的孤独和异化感,揭示了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罗伯特·佩恩·沃伦 外文名 :Robert Penn Warren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 肯塔基州 格斯瑞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89年 主要成就 :美国第一任桂冠诗人 代表作品 :《国王的人马》、《许诺》 人物生平,人物作品,写作特点,人物荣誉,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罗伯特·佩恩·沃伦1905年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格斯瑞。先后就读于范得比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耶鲁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耶鲁大学等多所大学执教。童年的田园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929年发表传记《约翰·布朗:烈士的产生》一举成名。1931年,他发表了《我要表明我的态度》,反对北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对南方的侵蚀,留恋农业社会、渴望田园生活和古老的传统美德。 罗伯特·佩恩·沃伦 从1935年起,他和其他人共同创办了《南方评论》杂志,吸引了一批文人,形成了现代美国最重要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派。1937年,32岁的美国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去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任教,在当地得知该州前任州长休伊·朗(HueyLong)的事迹:这位南方政客,自幼出身寒门,刻苦自学,发奋攻读法律,得以出人头地。当上州长以后,他筑路兴学,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另一方面,他却陷入权力斗争的泥沼,不惜一切代价拉拢或毁灭政治上的对手,最后被命运嘲弄,死于一位神秘医生的暗杀。 1946年,沃伦据此完成小说《国王的人马》。1947年获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兹奖,从此以后常销不断,既受学者评论家的关注,经常进入大学课堂,也深受读者的喜爱。1943年至1953年这十年间没有任何诗歌创作,而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在50年代,沃伦意识到主张种族平等但保持种族隔离的观点的错误,在《种族隔离:南方的内心冲突》(1956)中对当时南方仍然存在的种族偏见和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抨击。1957年获普利兹诗歌奖。1965年发表《谁为黑人讲话?》介绍马丁·路德·金等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以及他寻求解决南方问题,尤其是种族问题的希望与努力。1973年起,被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名誉教授、诗歌顾问。1979年他以《今与昔,1976-1978年诗选》再次获普利兹诗歌奖。加上他曾以小说《国王的人马》获普利兹奖和1957年获普利兹诗歌奖,他是唯一的一位既获得过普利兹小说奖又两次获得过普利兹诗歌奖的人。1986年,被选为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1989年罗伯特·佩恩·沃伦逝世。 人物作品 早期的诗集有《诗三十六首》(1935)、《同一主题的诗十一首》(1942)和《诗选,1923—1943》(1944)。《龙的兄弟》(1953,1979年修订)写杰弗逊的侄子于十九世纪初期在肯塔基州边疆谋杀黑人的事件,对恶的本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许诺》(1957)集中的诗歌比喻主动、描写优美,洋溢著作者故乡的泥土芳香,于1958年获普利兹诗歌奖。另外还有《此时与彼时》(1978)、《在这儿》(1980)和《证实了的传言》等诗作。沃伦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夜间的骑手》(1939),《在天堂的大门口》(1943)、《国王的人马》(1946)和《足够的空间与时间》(1950),五十年代后的著作育《一群天使》(1955)、《山洞》(1959)、《荒野》(1961)、《洪水》(1964)和《将要失去的地方》等。沃伦还是美国20世纪的一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他是美国盛行一时的“新批评派”的主力,和著名文艺批评家克·布鲁克斯合著的《理解诗歌》(1938)是新批评派理论的力作。另外,还著有《理解小说》(1943)、《向西奥多·德莱塞致敬》(1971)和《民主与诗歌》(1975)等论著。 《国王的人马》 写作特点 沃伦早期接受了艾略特和新批评派诗学观念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重视诗歌传统、客观性、形式主义的特征,他认为诗歌具有诊断现代痼疾的社会功能。因为从《荒原》面世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艾略特在文学界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性,那时全美文学系的大学生几乎都对艾略特顶礼模拜。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以及他所倡导的美学观念势必影响到新一代的年轻诗人。沃伦领军的“新批评派”认为文学作品是跟创作意图、创作过程和所反映的现实毫不相干的、独立的客观物体,文学有其特殊的语言,文艺批评的作用,在于通过严密的文字分析发现作品的内在价值。政治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故事的形式,《国王的人马》表现的是“更深刻的问题”,将善恶的选择权放在个体的人身上,指向世俗伦理。对美国社会种种不公正现象的无情揭露,对美国腐败政治有力抨击。 但是到了60年代,文学批评家发现一股新的浪漫主义思潮正在涌动着。“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海明威式盛行的宿命论(the athletic fatali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行将终止,艾略特的经典主义日益消衰,休姆(TEHulme)已经树立了一大批对立面……而浪漫主义在传统形式上十分广泛;并且有激增的势头……”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文学创作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局面,诗歌的创作又普遍呈现出浪漫主义倾向,这是美国文学创作周期的循环,处在这种氛围之下的沃伦,受到当时创作潮流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强调主观性,强调自我表现,认为诗歌具有对社会的治疗功能,诗歌观念发生转型后的沃伦创作了一系列精美的诗歌,是他新的诗歌观念的成功实践。沃伦诗学观念的浪漫主义转型沃伦创作的时期跨越了漫长的六十个春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沃伦又处在学术研究最前沿,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沃伦后期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呈现出与早期截然不同的风貌。简单地说,沃伦后期的诗歌和批评强调主观性和有机的感官形式,与其早期的诗歌和批评中强调传统、客观性、形式主义和自我克制的原则相反。他后期的诗歌和批评更注重的是诗歌所起的“治疗”的社会功能,而他早期的诗歌和批评实现了他所说的艺术的“诊断”功能。 另一方面,但从根本上讲,沃伦是一个诗人,他对美国南方的魂牵梦绕和对人类的深刻认识使他成为世界诗坛的“奇迹”。沃伦的童年是在南方的种植园中度过的,美好和谐的田园生活深深打动了他敏感的心灵;原始的南方风光孕育了他平和的语言,并使他的诗歌形成了意象直接、情感飘逸的独特风格。他的诗不仅是对南方文化的传承和故土情结的深情流露,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对南方情结的审视和超越。 沃伦诗歌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人类的拷问,对命运的质疑和对人本身隐秘自我的挖掘上,带有英国玄学派的神秘色彩。在新旧南方交替的时刻,社会形态的变化、南方文化的没落,田园风光的消失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常使他内心陷入黑暗和由黑暗带来的忧伤感和悲剧感。比如,在《沧桑世事话鸟鸣》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黑夜沉寂”中的他的内心碰撞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回忆的场景和思考,在“黑夜”的“鸟鸣”和“幽静”中体会生命的矛盾。在这里,“汲水”的平静生活中被“一只鸟”的“鸣叫”所打破,使我们有了这样的疑问:是一种渴望“幽静”的精神再生;还是“人”和“面孔”的“暗淡”和“消逝”?最后一句,沃伦提出了一个命题,在人的一生中,你最“确信”和“怀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新批评派认为:人们要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词语反复研读,悉心推敲,力图挖掘词句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而这些构成要素则要围绕一个核心组织起来,以此描写作品结构的张力和反论。沃伦的这首诗正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平衡整体,是在对立的冲突中求得和谐与完美。 沃伦诗歌的悲剧感来源于他对现代社会的恐惧。在他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道德混乱的世界,失去了规范,失去了约束力和使命感,而人失去了与社会的必然联系,已变得无足轻重。在他的叙事长诗《龙的兄弟》中,他描写了一个庄园主因为黑奴不小心打碎了他母亲心爱的瓷器而残忍地杀死了他。在这首诗里,沃伦对生命提出了质疑,表达了他对南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在他看来,这首诗的道德寓意和哲学结论是:人类在罪恶面前无能为力,即使最高尚和最有道德感的人也无法阻止恶的出现。他告诉人们:“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龙的兄弟,恶的同类,隐藏在我们心中的恶念一遇时机就会暴露出来。在他的另一首诗《芒果树上的芒果》中,他更是把人类视为“罪恶”的携带者。他写道: 芒果树上的芒果 我望着它,它望着我 我们就这样在体面中悄悄分享著罪恶 …… 芒果是一只金**的巨眼 像上帝的眼晴,高悬在枝繁叶茂的天空 折磨着心,阻碍著血,冻僵了脚,如果我要飞。 在这里,“罪恶”扩展到整个大自然,因为“芒果”不仅是大自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是“上帝的眼晴”高悬在空中。上帝不再是人类的监督者,而是人类“罪恶”的“分享者”。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有罪,而沃伦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原罪”思想,他认为世界堕落了,但人并不是简单的罪人,他既受束缚又是自由的,这种矛盾“折磨着心,阻碍著血,冻僵了脚,如果我要飞”。他告诉人们:必须牢记人的罪恶,努力修身养性,自我救赎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 然而,沃伦的诗歌世界是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他相信世界有邪恶的一面,更有光明的一面。艾略特认为:诗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对感情的躲避;不是私人性的表现,而是对私人性的躲避,但是,只有拥有私人性和感情的人才知道要躲避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比如,在《爱的识别》中,沃伦写道: 世间有万事万物,你即是其中的一种。 万物不断生长,你即是生长的一种。 这种生长让你像雪一样飘落 在不属于你的风景地,隐去丑陋,直到 街道和这狂乱的世界都堆满了雪。 在这里,丑陋和白雪、风景地和狂怒的世界,象征著善良和邪恶同在,而善良的一面将把邪恶的一面“堆满”。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沃伦的悲剧感正是为了提醒人们充分意识到人类所处的环境并设法改变它。因为,人类对于自身的看法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代人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关切也就具有了生命的启示。 沃伦的诗歌在形式上借鉴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反讽、叙事,悖论等,因此,与其他“逃逸派”诗人相比,他的诗歌更具有现代意识与活力。尤其是他用叙事的手法表现了他对时间的迷恋。因为时间存在于人的意识中,时间不可能是一个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自在存在者。但不同的人所表现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其不同由不同的人作为独立生命体验者的不同体验所决定。沃伦诗歌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对意象的信手拈来。所谓意象,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沃伦生于南方,肯塔基平凡的石头和原始的自然风光为他带来了粗粝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所以他的诗歌意象信手拈来,毫无雕琢。虽然他37岁就永久地离开了南方,但他在精神上却从未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的诗歌都表现了他逃逸不了的对南方的爱和伤感。为了表达他对南方的情感,沃伦在诗中选择了一些平凡、简单的意象组合。他把抽象的概念用现实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如“白的浪花”和“阳光的暴风雨”与“一个微笑”组合在一起,预示著“爱”是一种冲动,是一种 和温存的结合。而对“小屋”、“河流”、“巨石”、“蛇”以及“孩子”的描写,则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款款深情,怀念与感伤。在沃伦看来,南方的农业经济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但他在诗歌中却仍不时穿插一些古老而平凡的南方意象,而这正是他对南方的爱和怀想的体现,是他对南方历史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超越。 人物荣誉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第一位桂冠诗人 1947年普利兹小说奖 1957年获普利兹诗歌奖 1979年获普利兹诗歌奖 博林根诗歌奖 总统自由勋章 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 人物评价 罗伯特·潘·沃伦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从20世纪20年代始,经历了六十多个春秋,著作颇丰。他集文学批评家、诗人、小说家、传记作家、文学教授多种身份于一身。他是逃逸派诗歌团体的重要诗人,“新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干将,重农主义者。他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第一位桂冠诗人,毕生获得过二十多次文学奖和诗歌奖,其中三次获得普利兹文学奖,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兹小说奖和诗歌奖的作家,以后又获博林根诗歌奖、总统自由勋章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天才奖。在美国20世纪诗歌史上负有盛名。 作为作家他曾以小说《国王的人马》获普利兹奖;作为评论家,他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合著的《理解小说》、《理解诗歌》等书,成为美国各大学必备的教科书。然而,沃伦从根本上讲是诗人,即使在写小说和评论时,仍透出了他的诗人气质。他从二十年代开始写诗,至今已出版了十多部诗集。作为一个有历史感和心系人类的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的诗歌是美国南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他的诗歌脱胎于南方文化,但可以看出,沃伦的南方情结绝不是单纯和狭隘的,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美国南方这一时空局限而上升到关注全人类的高度。在今天这个浮躁和虚伪的世界,重读沃伦的诗歌对我们进一步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有着一定的启示。

虽然美国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文学的影响,但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描绘,着重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

这一时期的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抒发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描写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

  摘 要: 简·奥斯汀是英国18-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家喻户晓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以清新睿智的文字,描绘出英国的人情世故,表达了特殊的道德关怀。本文通过分析在《傲慢与偏见》中频繁出现的两个词语——“教养”与“礼仪”,结合英国18—19世纪的社会语境,说明奥斯汀呼唤理性与道德的约束,认为良好教养来自内心的良善,而非出身与地位的高贵。

关键词: 简·奥斯汀 小说《傲慢与偏见》 道德关怀 教养 礼仪

一、引言

著名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这样评价简·奥斯汀:“在所有伟大的作家当中,简·奥斯汀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捉住的。”[1]奥斯汀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崇高,她甚至被誉为可以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经久不衰的作家。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文坛盛行具有戏剧性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借此“浪漫主义”之风,文学作品的题材已经逐渐驶离现实生活。而此时奥斯汀的小说打破常规,展现了英国乡村贵族及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开启了朴实清新的现实主义之风。《傲慢与偏见》便是这样一部与社会现实紧紧契合的作品,它围绕浪博恩村中班纳特一家的生活展开,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动的社交场合,拥有不同教养(manners)的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礼仪(propriety)规范对人物言行的约束。不仅如此,敏感的奥斯汀还捕捉到了当时处于转型期的英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在描绘人物时加以适当的同情与讽刺,并寄予道德的关怀。因此,《傲慢与偏见》这部现实主义著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教养与礼仪的重要性,传递了作者细致的观察与道德关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值得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傲慢与偏见》的社会语境

简·奥斯汀的一生经历了英国的摄政时代(1795—1830),她生长于英国南部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中产阶级牧师家庭,目睹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社交场合和各种细致琐碎的家长里短。这样的经历成为她进行创作的基本素材,题材虽小,却洞悉了英国社会独特的经济、阶级和人际关系。

当时,不论是贵族还是中产阶级都比任何时候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经济能力的重要性。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深蒂固的长子继承制传统(primogeniture),即只有家中的长子才有权继承家族中所有的财产,而其他子女则分文不得。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分不到财产的子女不得不另谋生路,这样就产生两种后果:除了大儿子以外的男子必须自食其力养活未来的家庭,他们有的寻求赞助人谋求工作,如柯林斯先生,抑或是投身军旅生活,如韦翰先生;女性则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于女性角色在当时受到强烈的局限性,体面家庭的女子几乎不能通过工作来改变命运,她们因此转而寻求婚姻的庇护。这样的两种情境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奥斯汀所刻画的小儿子们,要么像柯林斯先生一样,以一种扭曲的姿态阿谀逢迎,循着上层社会的阶梯向上爬;要么像韦翰一样,用英俊的外表来掩藏自己的谎言,用坑蒙拐骗谋取钱财。金钱对无继承权的男性们的控制力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奥斯汀担心人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会战胜道德的良知,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奥斯汀塑造这样两种形象无疑是要告诫人们:切勿在对金钱的追求中迷失自我,而应当重塑理性与道德正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女性则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当时,女性的职业范围极其有限,多是女仆和女工这些被贵族和中产阶级女性认为不体面的下层妇女职业。虽然有少数女性像奥斯汀一样通过写作维持生计,但她们时时面临着来自出版商的压榨和男性社会的冷落,因此,写作对于大多数有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女性来说,更多的是自我满足和欣赏的需要,很难作为谋生的长久之计。她们被迫或自愿局限于家庭,想方设法通过一场有利可图的婚姻为未来寻求保障。

在当时,婚姻几乎不可以解除。英国议会法律规定,上层社会可以离婚,丈夫可以休不忠的妻子,而妻子无权提出与不忠或暴戾的丈夫离婚。然而,对于不能从事任何职业自谋生路的女子来说,“危险的婚姻也被视为比独身好”。从而,绝大多数女人选择了为生活、为钱、为财产而结婚。[2]实际的情形是,中产阶级未婚女子总是成为婚姻市场昂贵的滞销品。考虑金钱和门第,她们不会嫁给下层男子,而同阶层未婚男子面临着经济压力,除了长子,都得自谋生路,经过漫长个人奋斗获得稳定经济来源后,才娶妻生子,而这时往往年过而立。[3]

女性可以进入初级学校学习,但这种教育更多旨在培养多才多艺、蕙质兰心、温柔贤惠的女儿、妻子和母亲,而不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工作者。女性的修养还来自阅读当时广泛使用的行为书籍(conduct books),这些书籍大多由神职人员编写,通过道德的教条约束并教导女性。这些书籍灌输诸如礼貌、良善、谦逊、忠诚等美德,帮助女性扮演其固定的社会角色。大学只对贵族和中产阶级的男性开放,女性只能通过家庭教师和私立学校获得有限的教育。[4]因此,有身份的女性仅靠自己很难维持生活,而美好的婚姻又可遇不可求,一些中产阶级妇女的婚姻因此被耽搁,而奥斯汀便是其中之一。奥斯汀对爱情和婚姻曾抱有轰轰烈烈的幻想,但深深体会到现实残酷的境况,她用冷静和清醒的笔触细细描绘着生活的平凡与琐碎。司各特曾经这样说:“又读了一遍,我读奥斯汀**的杰作《傲慢与偏见》至少已是第三遍,这位年轻女士有描写普通人物的情感,性格及错综复杂的生活的天赋,对我来说,她的天赋是我所知最出色的。我虽然能写出几个优美的句子,但却没有她那种细腻的风格——把普通的人和事描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5]

《傲慢与偏见》的内容读起来全是世俗百态,却处处充满了道德关怀,这种道德关怀便呈现在对人物教养和社会礼节的描述之中。“教养”(manners)和“礼仪”(propriety)两个词出现频率之高,足以说明教养和礼仪在摄政时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在奥斯汀思想中的崇高地位。以下便是对这两个词语在全文中特殊意义的分析。

三、教养(manners)

  简·奥斯汀的作品尽管充满了浪漫元素,但是她破旧立新,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所以说从道德观和散文风格上来讲她是十八世纪的作家。

  1、简·奥斯汀的文学风格:

  奥斯汀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由于奥斯汀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乡村,加之家境殷实,所以生活圈子很小。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于普通乡绅的女儿恋爱结婚的故事当中,而她的作品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势力的观点。作品主要通过淑女绅士们的社会交际,日常对话来反映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这使得奥斯汀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通俗读物。但是,尽管奥斯汀的作品被比喻为“两寸象牙雕”,但是她仍然通过绅士太太们的日常对话交际来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百态,用幽默的语言来讽刺了惟利是图、爱慕虚荣的现象,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2、在文坛上的影响: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传承与嬗变-----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浅说 浪漫主义思潮于1820年至1860年间在美国盛行。而此时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已经趋于衰微,逐渐被现实主义思潮所代替。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各国的发展也不尽相同,美国作为后起之秀对欧洲各国浪漫主义的吸纳表现出综合性的特征。在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曾在美国掀起一阵狂热,但是持续时间较短。20年代末德国浪漫主义思想经斯塔尔夫人、柯勒律治、托马斯�6�1卡莱尔的过滤介绍被美国大学学子视为经典,催生出美国浪漫主义的新生儿超验主义。然而超验主义对散文和诗歌的偏爱、对小说的排斥虽然代表了清教主义的正统思想,却不符合浪漫主义崇尚自由的思想,也无法吸引大众读者。此时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读者需要的是轻松、娱乐、想象性的读物,小说是他们的首选。美国作家面临艰难的处境:他们的作品既要拥有大量的读者,又要符合批评界的常识标准——真实。从洛克的经验哲学发展而来的常识哲学使得维护清教传统的美国人越发将事实和想象看成对立的两极,无法调和共存。美国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发现。他们无法创造绝对的真实,所以只能借助罗曼司已经获得的想象的诗学许可进行自由的创作。美国小说家对中世纪罗曼司中的爱情故事和超自然现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唯一需要的是浪漫主义所崇尚的想象力和罗曼司所具有的自由表达想象的特权。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6�1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2、3、4]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19世纪初,美国完全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以独立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政治舞台。这时期作家们跟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感情色彩,反对古典主义的形式和观点,歌颂大自然,崇尚个人与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并且寻根问祖发幽古思情。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 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 (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 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 (Walden)以及后来马克�6�1吐温的《哈克贝里�6�1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 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超验主义,它崇尚直觉,反对理性和权威,强调人有能力凭直觉直接认识真理,人能超越感觉获得知识。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5]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爱默生,他的《论自然》曾被称为超验主义理论的“圣经”。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5]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在诗歌方面,新英格兰地区比较出名的诗人有郎费罗,在波士顿有惠蒂诶,他的长诗《大雪封门》被称为“一部优美的新英格兰田园诗”。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 (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 (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6�1坡[6] (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2、3、4、8] (Walt Whitman)。19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是惠特曼,惠特曼1855年出版的《草叶集》[2、3、4、8](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草叶集》[2、3、4、8]标志着美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另一位革新诗人是狄金森[7、8],她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新诗的先驱。浪漫主义时期两位最重要的小说家是霍桑和梅尔维尔,在浪漫派作家中埃德加�6�1爱伦�6�1坡[6]是第一位美国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6�1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伦�6�1坡[6]的歌德式惊险故事,有库柏的边疆历险故事,有麦尔维尔长篇叙事,有霍桑的心理罗曼史,有戴维斯 (Rebecca Harding Davis)的社会现实小说。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在人性的理解上也各自不同。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在自然中是神圣的,因此人类是可以完善的,但霍桑和麦尔维尔则认为人们在内心上都是罪人,因此需要道德力量来改善人性。《红字》[9]一书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个观点。

总之,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衍生性,与启蒙思想相悖,强调感情、想象和主观性。但大部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还是典型的美国化作品。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与其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渊源相关,反映了美利坚民族一个“真正全新的经历”、深受美国清教主义运动的影响、信仰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追求民主与政治上的平等、强调“使命感”以及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1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