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简介和内容详解

三国演义简介和内容详解,第1张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 浪漫主义改造现实主义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1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搜狗百科-三国演义

2三国志文学常识

1《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 )和(刘备

2《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 神算)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这个人物是( 吴用),这部作品是《 水浒传》

3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部书中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名字( 单刀赴会)

4”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熬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 曹操)和(刘备 )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青梅煮酒论英雄)

5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

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去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7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8成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逝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营的东风”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9试举《三国演义》中两例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分别是:官渡之战:曹操、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盟VS曹操。

10桃园结义后,刘,关,张即与黄巾作战,其中黄巾军的首领分别为:( 张梁)(张宝 )

1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云长,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过五关斩六将 千里寻兄 )(义释曹操 过五关斩六将 千里寻兄)( 斩颜良、诛文丑)(水淹 襄阳 )( 大意失荆州)

12《三国演义》中(智谋 )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书中记述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舌战群儒 )(三顾茅庐 )

13《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 )(关羽 )(张飞 )

14”卧龙凤雏”分别指(诸葛亮 )(庞统 ),与他们有关的一个情节是:( 庞统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 )

15《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 ),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

16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赤壁之战 )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曹操 )( 周瑜)

17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1),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涤,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人物:(诸葛亮 ),性格特点:(神机妙算 )

(2),头戴三叉束发子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凤赤兔马

人物:(吕布 ),性格特点:(三姓家奴 )

18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宫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赤壁之战:铁锁连舟,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周瑜,字( 公瑾),东吴( 水军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 ,何生亮 ”

3有关三国演义的问题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 “三绝” 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 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逸、假、丑、恶、奸、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有着长久地发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发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批判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同时还保留知识含量这点实枪货,所以使它成为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4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

5三国演义文学常识

三国中的典故,成语 覆巢之下无完卵赔了夫人又折兵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煮豆燃萁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小巫见大巫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识时务者为俊杰 看三国掉眼泪-为古人担忧 孔明耍羽扇-出计不出面 关公耍大刀-拿手好戏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关老爷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张飞卖豆腐-货不硬人硬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原挨 七神 八献 九字歌 七神;华佗神医 孔明神算 赵云神勇 关公神威 张飞神声黄忠神箭 管络神卜 八献;孙策献玉玺 王允献貂禅 曹操献宝刀 庞统献连环 阚泽献降书 黄盖献苦肉 孔明献空城 张松献地图九字歌;单刀赴会 二嫂过关 三请诸葛 四别徐庶 五马破曹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八卦阵图 九伐中原 、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合):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清尘浊水 释源:曹植《七哀》诗。

其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说解:这是一首思妇之怨诗,写明月之夜,思妇登楼企盼夫归的哀怨情怀。“清路尘”盖喻征夫,“浊水泥”乃抒情主人公自喻。

两句比喻说明其“浮沉各异”之势,无以相会。一说“清路尘”喻曹丕,“浊水泥”喻自己,说明“浮沉各异势”的骨肉之亲,不得会合。

后遂以“清尘浊水”比喻人的身份、处境不同,彼此隔绝而无法会台。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歙漆阿胶忽纷解,清尘浊水何由逢?” 平视获罪 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

《三国志·魏志·刘帧传》:“帧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

坐中众人咸伏,而帧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帧。”

说解:依封建礼制,臣面君自当伏拜,既赐平身乃敢平视。刘帧平眼正视曹丕夫人——后来的甄皇后,曹操故以不敬治其罪。

后以“平视获罪”比喻对女子不敢公然相看。唐李商隐诗《天平公座中呈令狐相公》后两句“虽然同是将军容,不敢公然仔细看”,即暗中反用刘帧平视甄夫人而获罪之事。

煮豆燃萁 释源:《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说解:“煮豆燃萁”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

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如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投诚》“因此上蔑王章,残百姓,煮豆燃萁,惹朝廷劳兵转饷。”或称曹植之才,以“七步成诗”或“七步成章”、“七步之才”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如《醒世恒言》:“从来宠贵起猜疑,七步成诗亦可为。

堪叹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尽诛夷。”明高明《琵琶记·春宴杏园》:“休道是七步成章。”

《初刻拍案惊奇》:“适间秋千词,虽是流丽……真个。

6关于 的文学常识

千里走单骑-C美髯公关羽,三国演义中是说的关羽保护刘备的夫人从曹营出逃,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但是历史上并无此事!

大宴铜雀台-A曹操,历史上曹操在铜雀台发表了闻名千古的《让县自明本志令》

单骑就主-D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上说的是刘备被曹操追杀,妻儿失散,赵云从曹操军队中救出了阿斗(刘备之子)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没九进九出,勇猛无匹那么夸张!

舌战群儒-B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说的是诸葛亮说服东吴群臣联合抗曹的事情历史上诸葛亮其实只和孙权单独谈判联盟事宜,并没有和群臣打嘴巴仗!

7谁有 三国演义 的文学常识

周瑜大。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隐居十年,观察天下形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助。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大计,史称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他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联盟,一战打败曹操。他又帮助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於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负起管治蜀汉及兴复汉室的重担。他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8有关三国演义的问题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 “三绝” 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 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

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逸、假、丑、恶、奸、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

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有着长久地发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发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批判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同时还保留知识含量这点实枪货,所以使它成为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9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帮帮忙吖

《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三顾茅庐 故事: 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 身在曹营心在汉 故事: 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 煮酒论英雄 。 9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六出祁山 东和: 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 七擒孟获 北拒: 北拒曹魏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1]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实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佚、假、丑、恶、作奸犯科、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有着长久地发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发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批判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同时还保留知识含量这点实枪货,所以使它成为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是“讲演历史,再现历史史实”的范例。自此以后,骚客文人纷纷效仿,使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写成了各色的演义小说,但其成就却远远无法超越《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三英战吕布:吕布在虎牢关是为被孙坚所败,刘备等人并未参加伐董联合军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华雄实际上是死于与孙坚部队的对抗中。 十常侍:历史上十常侍乃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 桃园结义:虚构剧情,刘关张只是情若兄弟,作者是为了突出下文三人的义薄云天而虚构的。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青釭剑等为虚构。 张飞鞭督邮:是刘备干的,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杖打督邮,并不是张飞所为。 曹操献七星刀:同样也是虚构,演义中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未遂,《三国志》中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赶回乡。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的名言原话应该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演义里描述别有用心,实为贬低曹操。

三国鼎立图(5张)  孙坚之死: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于岘山。 董太后之死:董太后实为病死,并非何后毒杀。 陶谦: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关羽徐州诛车胄:也是刘备干的,并不是关羽所为。 土山约三事:史实并无此事。 衣带血诏:确有此事,但是马腾是一个带有强盗性质的军阀,攻打李郭不过是私人恩怨。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 关羽诛文丑:文丑死于曹军乱军之中。可能是关羽、张辽或徐晃的士兵所杀。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门客,并非于吉的妖术致死。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 郭嘉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年三十八,没留下任何计策,此计是曹操自己的计谋。 关羽古城斩蔡阳:还是刘备干的,地点也并非古城。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是作者为了在下文突出诸葛之智而极力描写的人物。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刘备干的,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诸葛亮火烧新野:历史上没有记载,为罗贯中杜撰。 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历史上,赵云只是救出甘夫人与阿斗,但没有记载七进七出之事。 长坂坡文聘战刘备:历史上应为曹操亲率的虎豹骑五千打败的刘备军。 糜夫人跳井:正史没有记载。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吴国太:虚构出的一个人物,孙权的母亲在甘露寺前早已病逝。 舌战群儒: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之战之后游说周瑜不成。 太史慈之死: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没有参加合肥之战。 诸葛亮智激周瑜:应该是周瑜智激孙权。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时并无此事,孙权于濡须坞之战中才曾有过类似草船借箭的事例。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之事并无史料记载。 阚泽: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是罗贯中为了夸耀诸葛亮的“神算”而添加进小说中的。 赤壁之战:无论《魏书》还是《蜀书》都记载曹操是与刘备交战败退,孙权军确有参加此场战役,但难获全功。实为周瑜火攻在前,曹操烧船在后。 华容道:刘备领兵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鲁肃劝孙权将江陵借给刘备。借江陵(当时荆州被曹,孙,刘三人瓜分,孙权并没有“借荆州”),为了给曹操多一个强敌。 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不过在《烈女传》中确有描写她投江的记载。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孙权自愿的。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未采用周瑜之美人计,只是自愿把妹妹嫁给刘备的。 三气周瑜:史书记载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风。而与诸葛甚至未曾见面,故三气周瑜纯属虚构。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而,并非被诸葛亮的才智气死。 三江口卧龙吊孝: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马超兴兵:正与史实相反,马超起兵在先,令其父马腾遇害。 向曹操告密的小人物:秦庆童、苗泽不见史书记载 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落凤坡: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不是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小说中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诸葛亮招降一事。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阵亡于黄忠突袭,虽然确实是被黄忠所斩,但绝非像演义中所说的未及上马便被斩杀。 曹操杀杨修:杨修并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杀,实际上是曹操撤兵后才杀的,在正史中并无曹操杀杨修后与蜀军再战,并被魏延射掉门牙的事。 五虎大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大将”,只封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为前,左,右,后四大将。五虎大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为五虎大将。 周仓、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 关羽单刀会:事实上是鲁肃在阵前邀请关羽讨论荆州的事情,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刮骨疗伤:刮骨疗伤确有其事,但主刀并非华佗,因为华佗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逝世。 关羽麦城拒降:未有记载,是被擒后拒降被斩。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编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而吕蒙则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张飞:张飞应为美男子,且书画双全,有史书和雕像为证。 关平:关羽长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关兴:弱冠(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监军,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于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 糜芳:未见逃回蜀营被凌迟处死情事,夷陵战后倒有随贺齐出征魏国蕲春地区的事情。 范疆、张达:同样未见孙权为了避免战争,将他和张达押送回蜀国之事,他们投靠孙权后就再无下文。 阚泽推荐陆逊:陆逊在荆州原本就是吕蒙的副手,吕蒙去世之后,自然是陆逊接管东吴西线防务。 夷陵之战:吴军五六万,蜀军四万,并非以少胜多,不过蜀军确实士气较低。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死于234年。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仍没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所作的兵法图阵,不是神怪石阵、迷宫。 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但《汉晋春秋》及《华阳国志》中有说过“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而鄂焕、祝融、孟优、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说所创作。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战绩分别为:第一次因马谡违反节度,败于街亭;第二次配合东吴作战,攻陈仓不下,但在撤退中斩杀大将王双(出去陈仓之事,与演义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成功,并击败郭淮;第四次大败司马懿;第五次司马懿不敢出战,但是诸葛亮病死(此役蜀军将国境线向前推进了很多,而后姜维北伐又一次推进)。 姜维:姜维并没有战过赵云,也没有败过诸葛亮。而是因为马遵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对遵无可奈何。姜维回到翼县,翼县吏民大喜,推举姜维去见诸葛亮。 郝昭:推荐郝昭守陈仓的是曹真,不是司马懿。 司马懿与诸葛亮: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魏军并非司马懿统领而是曹真。 曹真:正史中的曹真可不是演义里那样的废物,不仅勇力非凡,其各方面也都很优秀,而且他和诸葛亮交手基本未占下风。 失街亭:魏军总指挥为张郃,非司马懿。 空城计:街亭战败后,魏军并未对蜀军进行追击。诸葛亮只是曾把西县的民众与粮草迁移而已。且当时魏军主将也非司马懿,真正空城计则是由魏将文聘,蜀将赵云用过的。 气死曹真:曹真病死于洛阳。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败:史书上未曾记载苟安此人,实际上这次北伐失败是因为李严因筹粮误时,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虚构这么一个小人物估计是罗贯中想显示这次司马懿是靠运气取胜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大破魏军于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陕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城的浑称。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将姜维和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各地就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话。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确有其事,但一是马岱并非假意顺从魏延一同造反,二是魏延是在败逃时被斩,三十魏延不曾喊那三声“谁敢杀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1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