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启蒙主义戏剧不断深入发展的时候,一种新的戏剧思潮正悄然产生,这就是波及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戏剧。
1789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开始高涨。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以德国的康德(1724—1804)、费希特(1762—1814)和黑格尔(1770—1814)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而且还产生了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52)、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的哲学、社会学思想,与这一时期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关系密切。倡导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主张自由、平等,博爱,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思想核心。
浪漫主义戏剧家的艺术追求不尽相同,有人主张要恢复罗马式的宗教戏剧,而有人则主张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戏剧传统,故戏剧史上,关于浪漫主义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一般说来,浪漫主义戏剧反对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崇尚主观,讴歌自然天性,强调艺术家的激情、个性、想象和灵感,主张戏剧既不必拘泥于古典传统的所谓规范,也不必恪守生活真实的局限。浪漫主义戏剧家喜欢夸张地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抒发自我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浪漫主义戏剧多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从中寄托剧作家的美好心愿,同时也表现理想与社会、情感与现实难以调和的矛盾。浪漫主义的戏剧舞台,往往色彩斑斓、富于变换。在表演方面,则是把演员个人的情感体验,当作塑造形象的基础,强调富有激情的艺术创造。
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歌德、席勒、莱辛,以及法国的雨果、小仲马等。
本剧无第一部,只有第二、三、四部。第二部在立陶宛农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祭奠仪式,晚上,村民们聚集到小庙或坟地,在祭师的带领下召唤亡灵。这种仪式被称为“先人祭”,是从遥远的异教时代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会和封建地主都排斥这样的“异教”仪式,因此祭奠的场所,村民们只能选在小庙或坟地。这天晚上,小庙中响起村民们的低唱。祭师抓了一把芥粒,撒向空中,呼唤净界的亡灵,询问他们,为了能够进入天堂,他们想要得到什么。一对孩子的鬼魂随之出现,他们是村中夭折的孩子,由于没有经历人世的艰辛,死后不被允许进入天堂。接着是一个厉鬼和三个妇女鬼魂。厉鬼是本村的恶霸地主,他周围的鬼魂很快变成了三只大鸟,一齐啄他,控诉他生前的罪行。
其中那只乌鸦是村中一个老妪鬼魂的化身。生前由于饥饿,她偷食了地主果园的苹果,结果被活活打死。那只鹰鹫是个寡妇鬼魂的化身,她的丈夫在地主家劳累而死,卧病的婆母和床上的婴儿饿着肚子,她到地主家请求救济,结果被赶出门外,冻死在回家的路上。第三部在波兰维尔诺市,著名的巴西尔神甫修道院已被改成为政治犯监狱。一个囚徒蜷缩在 囚室中,睡梦中沙皇“恩赐”给了他自由。醒来后他对这样的自由嗤之以鼻,并挥笔在墙 上写下“古斯塔夫,1823年11月1日死,康拉德,1823年11月1日生”,表明《先人祭》 第四部分中为爱情而苦恼的青年古斯塔夫已死,为祖国复兴而斗争的热血青年康拉德代之 而生。第四部一个夏天的晚上,雷电交加,牧师刚吃过晚饭,正和两个孩子跪在圣像前祈祷。此时,一个穿着古怪的隐士闯进来。牧师认出此人是自己的学生古斯塔夫,他曾是个十分优秀的青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