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
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原则。
---------------------------------------------------------------
Bohemian,一般译为波西米亚,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然而在今年的时装界甚至整个时尚界中,波西米亚风格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漫化,民俗化,自由化。浓烈的色彩、繁复的设计,会带给人强劲的视觉冲击和神秘气氛。
波西米亚,文化学者把他定义为是嬉皮与雅皮的杂交品种,在近几年的各种时尚杂志、国际时装发布会上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它的热度已经降低。什么是波西米亚?波西米亚(Bohemia)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地区,原属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是行走于世界的吉卜赛人的聚集地。关于波西米亚人有一个模糊的定义:波西米亚人就是吉卜赛人也即茨冈人包括颓废派的文化人。以流浪的方式行走世界,不信奉上帝,通过流浪人的手艺谋生,擅长“星象占卜”和“顺手牵羊”。 在叛逆自由的六十年代,“波西米亚”是嬉皮士向中产阶级挑战的有力武器,其行为特点在于以纯手工对抗工业化生产。在今天“波西米亚”已成了一种象征,代表流浪、自由、放荡不羁、颓废……,在服装领域是那种保留了某种游牧民族特色的风格,以鲜艳的手工装饰和粗犷厚重的面料引人眼球,特别是饰品,多以缠绕的串珠、流苏项链为主。配合的妆容则代替了巴洛克和拜占庭式的华美,讲求憔悴而漂亮、黯然而浪漫、贫穷而时髦的脸庞。
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的方法
1、定性预测法
服装流行趋势预测大多是专家会议预测、德尔菲预测、情报预测、调查分析预测等定性预测法,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而发现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趋势,进而推测服装流行的趋势。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收集资料进行预测:
(1)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是影响流行变化的重要因素。它们的 变化趋势,常常预示着流行变化的方向。例如: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会追求更加个性化的穿着方式;技术的进步,可能带来某种新面料的普及等。
(2)流行的源头。流行的源头之一是世界中心和中外流行预测机构的预测信息 ,权威设计师对触发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世界时装中心巴黎、米兰、纽约、伦敦、东京是时装的策源地,每年都发布大量流行预测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向全世球传播,对全球时装的流行趋势有很大的影响。流行源头之二是王室、贵族、娱乐、体育界的明星等流行的引领者。他们必须通过服装来使自己显得超然卓群,因此,在任何时代,时装总是这些享有盛誉的人发起的,他们的身份足够引起广大群众极力仿效而导致流行。流行之三是广大消费者群体。流行传播的“自下而上模式”,说明了普通大众的服装也会流行。过去身份低微人士穿着的服装,就是那些不能证实显著消费、浪费或休闲的服装,有时经时髦人士重新部署,也会流行开。比如说中国农民、印度工人或希腊渔夫的装扮,只需要加上少许昂贵的装饰品,就可以将不同转化为高雅的流行,也就是一种新的时尚。
(3)消费者偏好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消费者的偏好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流行变化的晴雨表:当人们越来越重视舒适、方便的穿着时,预示着休闲样式的服装将会流行;当人们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时,绿色纺织品、绿色服装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服装在一定程度也代表了时代所赋予它的特定内涵。比如在时尚界,“波西米亚”风格成了追求放荡不羁、自由浪漫的代名词,而“ 波西米亚”风格,也成了演绎小资情调的最好方式,“朋克” “嬉皮”风格是反叛精神、思想颓废的代表等。
(4)流行的传播过程。在进行服饰流行趋势预测时,还需要了解流行是如何在地区间、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传播的。例如:有些流行样式,首先出现在巴黎,之后传至北京,这种传播的滞后性为预测某种样式的流行提供了可能。在某些社会群体中,常常有所谓时尚引领者,他们对时尚的变化非常敏感,是流行样式的率先采用者,掌握他们的人口统计特征,对他们进行观察和调查,可以发现流行的变化趋势。
(5)流行服装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根据前面介绍的“流行的特征” 和“流行的过程” 可知过去的流行和现在正流行的样式为预测流行预测提供了依据。如现在正在流行的是短裙,可以预测明年不会一下子流行长裙,因为它不符合流行渐变的法则。同时,当发现某种样式已走向了极端,就可以预测它将向其相反的方向变化。
(6)社会重大事件或偶发事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或偶发事件也常常会成为,流行的诱发因素,甚至会引发全新的流行。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这一举国欢庆的重大事件就在全世界引发了中国元素的流行。
(7)其他领域的流行现象。服装的流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它社会现象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预测流行还应关注其他领域的时尚。如文学、艺术、体育、影视剧、流行音乐、休闲娱乐方式等,从中发现各种流行时尚间的关系,为预测流行趋势和开发设计产品提供帮助。服装流行趋势的预测需要许多人的参与,特别是市场或行业专家、设计师、色彩和面料方面的专家、时装评论家、经销商、企业家等在流行预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个别访问或召开专家咨询会议,了解他们对流行趋势的看法和意见,为流行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各种媒体也是掌握流行信息和进行流行预测的重要工具。电视、杂志和报纸、互联网等大量传播着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方面的信息,时装杂志和报纸不断介绍着流行世上的信息。因此,经常关注各类媒体发布的各种相关信息、报道,对流行趋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波希米亚?
答案很简单: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它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省,1918年以前还由维也纳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今天的波希米亚在捷克共和国境内,布拉格曾是波希米亚最大的城市,现在已成为了捷克的首都。过去数百年中,波希米亚常常被卷入欧洲几大政治力量的争斗之中。二战以后,作为捷克的部分,这里仍然是东西欧两大阵营的交冲之处。许多世纪以来,布拉格一直是中欧重要的文化中心,其音乐传统尤为源远流长。这,就是地理上的波希米亚。
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杨纳切克等作曲家,以及作家哈谢克(小说《好兵帅克》的作者),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他们都是波希米亚人。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天生就有波希米亚气质。事实上,我们常说的波希米亚,严格来说并不是那个真实地存在过的国家,它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脑中的一个概念,是真正的波希米亚被我们误读了的版本。而在英语世界中,这笔糊涂账一直可以算到莎士比亚的头上。
人们认为波希米亚是艺术家们的精神家园,这种想法源于另外一个对真正的波希米亚国的误解,因为人们也一度认为这里是吉普赛人的故乡,却忽略了吉普赛(gypsy)乃是埃及(Egyptian)的同源词。1843年,迈克尔·威廉·巴尔夫的著名歌剧《波希米亚女郎》在伦敦首演时,波希米亚一词就已经是吉普赛的同义语了。当时,“波希米亚人”泛指一切四处漂泊的流浪者,与艺术没有任何关系。而真正将这个词与艺术家结合在一起的,是巴黎诗人亨利·缪尔热。
1849年11月,缪尔热曾为《海盗》杂志撰写的关于巴黎拉丁区的小说《波希米亚生活情景》被改编成了舞台剧,在Varietes大剧院演出,结果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功,由此便在人群中掀起了对吉普赛式艺术家的崇拜之风。缪尔热的小说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生活的范本。
在缪尔热的笔下演进和发展的波希米亚精神包含了哪些元素呢?
首先,波希米亚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分支,它崇尚个体想象的力量,主张将艺术信仰世俗化。正如早期的基督教一样,波希米亚也有自己的追随者和异教徒。这里所说的追随者是那些得到了上天的点化、拥有强大想象力艺术家,而异教徒则是在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在大规模商品生产中成长壮大的中产阶级。对艺术家们来说,后者是物质至上、缺乏想象的一类人,这些平庸愚昧的人永远生活在波希米亚的国度之外。缪尔热让人们牢牢地相信,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正是用于判断是否具有波希米亚气质的标准。在他的波希米亚国度中,艺术的创造不如艺术的形式感来得重要,《波希米亚生活情景》更加推崇的是吉普赛式的艺术家生活,推崇自由思想者的群居体验,而非艺术成就。
缪尔热还将“波希米亚人”的涵义拓展到了具有反传统和反体制精神的艺术家。在他进行小说创作之前的二十年里,这样的一些特征就已经出现在巴黎了。但由于在这个新时代之初的人们,尚未从混乱的物质环境中理清头绪,因此缪尔热本人可以算是第二代波希米亚人的代表,他所描绘的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缪尔热说,真正的波希米亚人只存在于巴黎。的确,19世纪的英国虽然也出产了爱德华·菲茨杰拉尔德(《鲁拜集》的译者)和韦达这样的怪才,罗塞蒂兄妹和威廉·莫里斯这样的唯美主义者,以及离经叛道的斯温伯恩和王尔德,但是对于整个英国来说,这几个波希米亚分子都只是特例。英国没有真正的波希米亚运动,也没有波希米亚聚居地(直至布鲁姆斯伯利出现)。安德鲁·朗在其文章《法国波希米亚三诗人》中指出,英国的大学生普遍来自上等或者中等阶级家庭,从来不知道塞纳河左岸的穷学生生活。英国学生也许会像雪莱在牛津时那样撰写宣扬无神论的小册子,也许会像拜伦在剑桥时那样讽刺社会传统,也许会一面在信念上背离正统、一面在行为上奢侈放纵,但是他们从来不可能过上那种白日混迹酒馆、夜晚宿于阁楼、以裁缝为妻、以面包屑果腹的穷苦生活。
事实上,就在《波希米亚生活》登上舞台的那一年,法国一名作家就写道,波希米亚就在巴黎的“塞纳区”,它的“北边是寒冷,西边是饥饿,南边是爱,东边是希望”。
法国小说家阿尔色纳·胡塞宣称,只要巴黎还有诗人,波希米亚精神就不会死亡。组成了波希米亚人的主体,就是各种各样的画家、音乐家、演员、诗人,以及拉丁区里的准小说家、塞纳河左岸的穷学生、自命不凡的潦倒画家和徘徊在文化圈外的纨绔子弟。
19世纪是波希米亚的黄金年代。但是随着19世纪的结束,波希米亚精神也开始日渐衰落。这群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逐渐遭受到大众的抛弃,人们不再爱听艺术青年们整日坐在咖啡馆里夸夸其谈。波希米亚气质虽然还能在学生们的身上看到,但是成年人们却不能再靠空谈艺术天赋来混饭吃。
然而,《波希米亚生活情景》并没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收场,在一战后20年代的巴黎,波希米亚风卷土重来。在二战期间再次经过一轮衰竭后,我们又能看到这股潮流在1945年之后的兴起。出于对战争时期的严酷和简朴的反抗,波希米亚精神表现在了战后女性时装对传统的挑战上。乔治·桑第一次穿上男性装束时曾让世人惊呼,但现在长裤已经成为了女性时装的组成部分。而这一风潮在男性装束上的表现则走得更过,超越了以往的尚美标准,加入了更多的女性气质。60年代的嬉皮士赤脚露足、披头散发,用鲜花和铃铛装饰衬衣,将迷你短裙和太阳镜染上迷幻色彩,一如19世纪30年代的Bousingo;那些吸食致幻剂LSD的年轻人们,则与19世纪40年代服用印度大麻的人别无二致;而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则和当年的青年法国运动如出一辙。这一切行为都似曾相识,时代背景也大抵相同。
和19世纪30年代一样,今天仍然存在着宗教信仰和爱国主义无力填补的真空地带,今天也不可能再有一场东征运动来吸收这么多的剩余能量。但是今天依旧需要人们自我主张,需要人们寻找地方来释放能量,依旧有时刻准备着起来反抗权威的青年学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