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以及很多国外文学名著都会提到吉普塞女郎,她们到底是怎样的女人?

<巴黎圣母院>以及很多国外文学名著都会提到吉普塞女郎,她们到底是怎样的女人?,第1张

还记得《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个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当

然小说中她的真实身份并不是吉普赛人)和她的悲惨遭遇吧?在

某些社会的传统中,吉普赛人被视为小偷和不祥的象征。长期以

来,因为“游牧”的身份,他们得不到社会公正的对待。那么,

吉普赛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民族?

对于吉普赛人的身世人们还知之甚少。大约在500年前,吉

普赛人移居到了欧洲。他们居住在大篷车之中,靠卖艺或给人占

卜等维持生计。由于他们是流动的,所以往往不受人们的欢迎。

吉普赛(gypsy)这个词的本义是“从埃及来的人”,然而,这

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吉普赛人——严格的说,应该称为罗姆人

(Roma)——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即罗姆语。语言学家注意到,

罗姆语和印度西北部的语言有相似之处。罗姆语在语言学上属于

印欧语系。根据语言学的证据,人们推测出吉普赛人大概起源于

印度北部,在公元11世纪左右踏上了迁徙的旅途。其间,他们的

语言受到了希腊语、波斯语等语言的影响。

全世界一共有大约1200万吉普赛人,其中1000万左右分布在

欧洲。吉普赛人有独特的传统,他们不与外族通婚(结婚年龄在

12~13岁)。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吉普赛人“部落”。尽管吉普

赛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们居住的比较分散,如同历史上犹太人

的遭遇一样,他们受到了很多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

把50万吉普赛人送进了集中营加以杀害。1979年,联合国正式承

认罗姆人(即吉普赛人)为一个民族。冷战结束之后,中欧和东

欧的吉普赛人又受到了严重的排挤,他们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生

存受到威胁。

吉普赛人靠卖艺为生(摄于20世纪30年代),来自微软Encarta百科全书。

吉普赛人得不到承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问题。

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吉普赛人是否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个问题

上争执不休,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确定吉普赛人是一个单一的

民族,而不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将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

利。近来,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们选取来自14个不同的吉普赛“部落”的275个人作为研究对

象。这些人相互没有血缘关系。研究者检查了他们的Y染色体和

线粒体DNA(线粒体只能遗传自母亲,因此可以有效的判断人群

祖先的相关性)。它们含有被称为“单倍组”(haplogroups)

的突变类型。结果,科学家发现来自所有14个地区的样本Y染色

体都含有单倍组VI-68,其数量占所有样本的448%。对于线粒体

DNA有类似的发现:265%的男性都携带有单倍组M。这些人在单

倍组上表现出的差异性非常小。

线粒体帮助科学家追踪吉普赛人的身世

这一结论说明,尽管吉普赛人有不同的部落,他们仍然是一

个单一的民族。而且,单倍组VI-68和单倍组M都是亚洲人特有的,

这就支持了语言学上的证据。科学家把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

2001年12月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

Edith Cowan大学的研究者表示将继续研究吉普赛民族的单

一性,这将促使一些国家正视吉普赛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一事

实。同时,由于吉普赛民族非常单一(不与外族通婚),科学家

研究这种“封闭”民族的基因可以确定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

吉普赛人不是不祥的象征,而是非常珍贵的样本。

吉卜赛人(jíbǔsàirén)

也叫茨冈人。以过游荡生活为特点的一个民族。

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纪前后开始外移,遍布世界各洲。

茨冈语属印欧语系新印度语族。

吉卜赛人现以改说各所在地的语言,信奉当地流行的宗教。擅长歌舞。

引:

茨冈人

茨冈人,人种名。茨冈人一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而吉卜赛人则自称为多姆人(Rom),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

茨冈人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国,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成为全世界茨冈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巴尔干各国的大小城市,茨冈人无所不在,在南斯拉夫,甚至有“没有茨冈人就不能称作城镇”的谚语。

据最新的考证,茨冈人的祖先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带的部落,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迫于战乱和饥荒,茨冈人开始离开印度向外迁徙,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以卖艺为生,在一个个城市间游荡,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今天的南斯拉夫,那种典型的茨冈人大篷车已经很难一见,大多数茨冈人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他们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主要靠给人擦车、算卦看手相和偷卖走私香烟以及买卖外汇过活。

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卡门》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一些特性:热情、奔放、洒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浪。终年流浪、不愿受拘于任何其他法律的吉卜赛人,自远古的十一世纪以来,都成规范。即使今日,仍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吉卜赛人,定居在石砌的房子里,却依然谨守祖先的传统,共同而紧密地生活在以地毡装饰的狭小空间,就如同过去的敞篷马车里生活一样。

在他们的日常习俗里,有两种重要的概念——纯净与不洁,例如,一个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扫过一个男人的碗周,那么这碗食物势必要倒掉;在他们终年流浪的敞篷车里,永远备有三桶水,其一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为洗脸用,其三为洗脚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错,就会受到惩罚。自有其法庭。当一个人或者一家族有纠葛诉讼,一个审判监狱是不存在的。刑罚可以将一个人赐死,却不能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严重的被定为“不洁”的罪犯,将会被排逐于部族之外。一个被孤立的吉卜赛人,生存的价值几乎等于零。

算命占卜是吉卜赛人,尤其是吉卜赛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如今,那种传统的、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赛人已非常少见了,大多数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赛算命扑克牌来给人占卜。吉卜赛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们将一副纸牌在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后叫你从中抽出几张。

几世纪以来,吉卜赛人的传统职业,一直是“弄熊的人”。他们向一些专事偷猎的人购买幼熊,然后拔掉熊的牙齿及锐爪,再加以训练,做各式表演。但今日,仍操这个旧行业的人所剩不多,大多数人宁可拿“政府庇护”当职业——向社会局领取救济补助。这对他们而言,并不当成行乞一样的羞辱,反而认为是老天爷赏赐的饭碗。

吉卜赛人的语文及文化,在欧洲已经超过五百年历史。尽管如此,在法国的大不列颠省,吉卜赛人仍然被视为化外之民,随时可能被警察拘留。而相关风俗及耕地的法令,也对他们产生越来越不利的限制。欧洲人总希望吉卜赛人继续在营火边弹着吉他歌舞,同时却又希望他们定居下来,有正常的职业、定期缴所得税,把小孩子送进学校受教育等。

然而,吉卜赛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要继续活得像个吉卜赛人——到处流浪。

几百年来,国际民族学界热衷于研究浪迹天涯的吉卜赛人,特别是有关这个与众不同的民族的起源,迁徙路线更作为一种专门学问进行探讨。然而,对于吉卜赛人的发源地、迁徙时间、流浪路线等的研究,由于历史资料十分贫乏,各国学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往往沉溺在各种彼此争议的设想或口头传说上,而不是面对历史的现实。在研究中,他们以其各自掌握的不十分充足的资料为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而难免有不足之处或带有片面性。他仍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却不能用充分的历史证据来得出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结论,有人甚至得出许多错误的结论。最普遍的一种错误看法是把他们当作埃及人,这种说法流传了好几百年,甚至连部分吉卜赛人自己也用这种以讹传讹的理论去妄谈他们的祖先,如公元1427年冬到达巴黎的一批吉卜赛人就说他们的原籍是埃及。

吉卜赛这个名字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吉卜人(Gypsy或Gypsies)是从英语埃及人(Egyptian)一词演变而来的,这是英国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他们的传统称呼。这是由于15世纪时欧洲人对于流浪到他们那里的异乡人不太了解,误以为他们来自埃及,所以就称他们为“埃及人”,慢慢就变成“吉卜赛人”了。吉卜赛人自称罗姆人(Rom),这个名字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1965年成立的吉卜赛人国际组织——罗姆人国际委员会(Committee Internation Rom)就使用了罗姆人一词,而且现在正得到国际的承认和尊重。不道由于习惯和传统的称谓,多数仍称他们为吉卜赛人。

把罗姆人称作吉卜赛人,既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这个民族的起源、历史不了解所致,同时,在对吉卜赛人的研究过程中,又缺乏足够的文字资料。因此,对其起源、迁徙及其他历史的探讨中,总是以某些设想为依据,或先入为主地离不开前人所得出的错误结论。

除英国人认为他们源出于埃及之外,法国人认为他们很可能来自波希米亚,就叫他们波希米亚人(Bohemian),同时也称他们为吉卜赛人,吉坦人(Gitan)、金加利人(Zingari)等十余今名字;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波希米亚人的同时,还称他们茨冈人(Atsigano)或希腊人,认为他们来自希腊,原苏联也称他们为茨冈人。总之,吉卜赛人有许许多多的名称,但这都是其他民族强加给他们的,而且根据主观臆断确定了他们的族源,编纂了他们的历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世纪末期,对于吉卜赛的研究工作才有了突破。

各国学者在对吉卜赛人的起源进行研究、推测和探讨了几百年之后,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考证出吉卜赛人的发源地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波希米亚、希腊或波斯,而是印度。作出这一杰出贡献的是18世纪末期的两位德国学者鲁迪格和格雷尔曼,以及英国学者雅各布·布赖恩。他们三人都是语言学家,在18世纪80年代通过对吉卜赛人方言的研究,他们各自而几乎又是同时期考证出欧洲吉卜赛人的语言来自印度,其中很多词汇与印度的梵文极为相似,也与印度语族的印地语十分相似。

此后,英国学者桑普逊对吉卜赛人的语言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有所发现。他系统地整理了威尼斯吉 卜赛人方言,在研究道程中,桑普逊发现这种语言含有多种外来语汇,取得许多数据;从而为吉卜赛人源自印度的学说找到充分的证据。桑普逊对威尼斯吉卜赛人的方言中所含有的外来词汇迸行了统汁计,其中意大利语词汇有36个,借用英语的词汇有150个,来自波斯至威尼斯之间各种语言词汇共有430个,而源出于印地语词汇竟达518个,从而看出当时印度的语言对于吉卜赛人的语言的重大影响;以后又有许多学者从事对于吉卜赛人的语言的研究,他们还发现同欧洲吉卜赛人的语言一样,亚洲吉卜赛人的语言也含有大量印度语言的词汇,在书面文字中,语法上也同印度的语言有相似之处。

各国学者通过吉卜赛人的语言的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吉卜赛人的语言源出于印度的语言;吉卜赛人的发源地是在印度。学者们不再沉浸于幻想、臆测和传说之中,而是面对现实,发掘历史资料去进行研究,从而不断获得丰硕的成果。但光从语言学角度去研究吉卜赛人的起源似乎仍有其不足之处,还应该对这个民族的历史进行研究,追溯其族源,证明该民族的发源地是在印度。

为了进一步论证吉卜赛人起源于印度,必须对这一古老民族的社会制度、文化和习俗进行研究。在古代的印度有一个分布很广,众所周知的民族——多姆族。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这个民族以及他们的古老文化和殊异的习俗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多姆族多是音乐爱好者和占卜者。关于这一点,公元 6世纪用梵文写的一篇天文学的论文中曾提到过他们,并称其为干达尔瓦(Gand—harva,爱好音乐者)。多姆人能歌善舞,其中部分人并以此为职业来维持生计,印度古历史学家加尔哈纳在其《克什米尔大年代记》中,多次提到这种情况。据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奥列尔斯坦考征,多姆族部分人靠卖艺为生,其中佼佼者甚至得到国王的恩宠,可以出入宫闱。但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多数情况下,多姆人为印度其他各族人所蔑视。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除作为优伶走江湖之外,多被人雇佣从事较低贱的职业,如更夫、清道夫、刑场衙役、工匠等。尽管多姆人多才多艺,并善于维持生计,但当地各民族农民看不起他们,禁止与他们通婚。

在克什米永北部的吉尔吉特地区,曾居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多姆族集团,他们大约有 300人左右。这些人引起英国东方语言学家洛利易的注意,对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及历史进行了研究,证明这些多姆人是在公元 2世纪或 3世纪时从贝尔契斯坦迁徙过去的。洛利马发现,居住在吉尔吉特地区的多姆族,为了维持生计,适应各地生活条件、环境的需要,一般能操两三国语言。尽管他们所用的印度的语言中也合有许多外来语词汇,这些词汇同他们的母语却有很大差别。

多姆人在历史上往往同冶炼和制造金属器皿联系在一起,这一技艺传给了他们的后裔吉卜赛人。的确,无论是多姆人还是吉卜赛人,都从这种行业中得到了相当多的收益。古印度虽不能说是制造铁器的发源地,但在冶炼、制铁方面却享有盛誉,在公元1世纪时即已相当发达。古罗马政治家普尼里认为,印度的铁质量最佳,相传建于公元 4—5世纪的印度中部地区高17英尺的达尔铁塔,就是选用了质量极好的铁并以高超的技木建成的。同今天的吉卜赛人一样,吉尔吉特多姆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当小炉匠,他们带着简陋的工具四出活功,替人修理农具,焊盆补锅。使人感兴趣的是,他们在修理铁器时所使用的风箱不是木制的,而是两个皮革做成的口袋。鼓风的方法也十分奇特,不是用手拉,而是用脚踏;这种风箱在印度德干高原阿尔斯族中也使用过,而阿尔斯族在印度兴都王朝共起之前曾经受过多姆族的统治.同样在欧洲吉卜赛人当中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通过对多姆族习俗、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多姆人是吉卜赛人的祖先。

英国人认为吉普赛人源出于埃及之外,法国人认为他们很可能来自波希米亚,就叫他们波希米亚人(Bohemian),同时也称他们为吉卜赛人,吉坦人(Gitan)、金加利人(Zingari)等十余今名字;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波希米亚人的同时,还称他们茨冈人(Atsigano)或希腊人,认为他们来自希腊,原苏联也称他们为茨冈人。总之,吉卜赛人有许许多多的名称,但这都是其他民族强加给他们的,而且根据主观臆断确定了他们的族源,编纂了他们的历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世纪末期,对于吉卜赛的研究工作才有了突破。

各国学者在对吉卜赛人的起源进行研究、推测和探讨了几百年之后,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考证出吉卜赛人的发源地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波希米亚、希腊或波斯,而是印度。作出这一杰出贡献的是18世纪末期的两位德国学者鲁迪格和格雷尔曼,以及英国学者雅各布·布赖恩。他们三人都是语言学家,在18世纪80年代通过对吉卜赛人方言的研究,他们各自而几乎又是同时期考证出欧洲吉卜赛人的语言来自印度,其中很多词汇与印度的梵文极为相似,也与印度语族的印地语十分相似。

在他们的日常习俗里,有两种重要的概念——纯净与不洁,例如,一个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扫过一个男人的碗周,那么这碗食物势必要倒掉;在他们终年流浪的敞篷车里,永远备有三桶水,其一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为洗脸用,其三为洗脚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错,就会受到惩罚。自有其法庭。当一个人或者一家族有纠葛诉讼,一个审判监狱是不存在的。刑罚可以将一个人赐死,却不能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严重的被定为“不洁”的罪犯,将会被排逐于部族之外。一个被孤立的吉卜赛人,生存的价值几乎等于零。

算命占卜是吉卜赛人,尤其是吉卜赛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如今,那种传统的、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赛人已非常少见了,大多数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赛算命扑克牌来给人占卜。吉卜赛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们将一副纸牌在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后叫你从中抽出几张。

几世纪以来,吉卜赛人的传统职业,一直是“弄熊的人”。他们向一些专事偷猎的人购买幼熊,然后拔掉熊的牙齿及锐爪,再加以训练,做各式表演。但今日,仍操这个旧行业的人所剩不多,大多数人宁可拿“政府庇护”当职业——向社会局领取救济补助。这对他们而言,并不当成行乞一样的羞辱,反而认为是老天爷赏赐的饭碗。 在东欧社会主义时期,东欧各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罗姆人在就业方面障碍较少,但后来东欧转为市场经济以后,罗姆人失业问题愈显严重。现在在一部分国家有大量的罗姆人靠社会福利为生,但这造成了针对罗姆人的歧视的加深,同时也创造了社会隐患,如斯洛伐克在进行社会福利改革时曾有罗姆人聚居点发生骚乱。

2004年6月,匈牙利选出了欧洲议会的第一名罗姆议员,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时东欧七国于2005年发起“Decade of Roma Inclusion”(容纳罗姆人年代),旨在改善罗姆人的生活。

罗姆人结婚较早,女性不少在未满20岁时就已成婚。

罗姆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著称,罗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头之一。 法国政府19日将近百名罗姆人(吉卜赛人)遣送回其原籍国罗马尼亚。这也是法国总统萨科齐上月底就治安问题发表讲话并表示准备对罗姆人等群体采取严格管理措施后,政府首度将大批罗姆人遣送出境。

据法国媒体报道,19日被遣返回国的罗姆人分别从巴黎和里昂两地登机,将于当天晚些时候抵达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根据法国政府计划,本月底前将有约700名旅居法国的罗姆人被遣返回其原籍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法国总统萨科齐上月28日在爱丽舍宫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国内安全形势并出台数项有关规范罗姆人等“旅居者”居留情况的措施。内政部长奥尔特弗在会上宣布,法国政府将在3个月内取缔境内半数非法罗姆人等“旅居者”的居住地。部分罗姆人在其居住地被政府取缔后,可选择接受“自愿遣返”,并获得法国政府提供的补偿金。

法国政府集中遣返罗姆人引起国际社会及其国内反对党的质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对法国近来采取一系列涉及特定族群的安全措施表示关注,欧盟委员会提醒法国遵守欧盟境内人员自由往来原则,罗马尼亚外交部长也表示担忧大规模遣返罗姆人行动可能引发排外情绪,法国国内反对党则指责政府此举有种族歧视之嫌。

但法国总统府和内政部强调,政府出台整治措施的目的在于打击犯罪活动,而不在于针对特定族群。 2010年9月4日,法国全国各地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上街示威,抗议总统萨尔科齐的政府最近采取新政策,强行驱逐吉卜赛人出境,以及采取其它针对吉卜赛人的保安措施。欧洲其它城市包括贝尔格莱德和罗马,也有群众游行到法国大使馆外声援吉卜赛人。多个人权组织、反种族主义团体、工会和左翼政党均要求法国政府停止这项政策。

当局证实,法国全国一百三十五个城市和城镇均有群众上街游行,这是法国近年最大规模的抗议行动。单在首都巴黎,警方估计示威人数有一万二千人,包括不少吉卜赛人,也有当地居民出来支持。主办单位则声称,人数多达五万,占了全国示威人数的一半。

群众挥舞旗帜、高举横额和抗议标语,有人打锣打鼓,高叫口号,要求萨尔科齐收回成命,停止压迫吉卜赛人,也要停止执行不人道的政策。

警方说,整天没有暴力冲突发生。参加示威者的人士说,他们是和平表达意见,希望政府听取他们的声音,而不是搞对抗。

示威者批评萨尔科齐突然决定驱逐吉卜赛人出境,是要提升自己的声望,为2012年大选年竞选连任作准备,以及企图转移人民的视线,淡化法国所面对的其它问题,例如改革退休金制度和政府削减开支所引起的争议。

由于罗姆人和所属国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罗姆人对罗姆人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罗姆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罗姆人的迫害达到高潮,当时纳粹德国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种族屠杀,约有四十万罗姆人遇难。

在今天,有一部分罗姆人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但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在东欧共产主义时期,东欧各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罗姆人在就业方面障碍较少,但后来东欧转为市场经济以后,罗姆人失业问题愈显严重。现在在一部分国家有大量的罗姆人靠社会福利为生,但这造成了针对罗姆人的歧视的加深,同时也创造了社会隐患,如斯洛伐克在进行社会福利改革时曾有罗姆人聚居点发生骚乱。

2004年6月,匈牙利选出了欧洲议会的第一名罗姆议员,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时东欧七国于2005年发起“Decade of Roma Inclusion”(罗姆包容之十年?),以改善罗姆人的生活。

波西米亚风格指一种保留着某种游牧民族特色的服装风格,其特点是鲜艳的手工装饰和粗犷厚重的面料。层叠蕾丝、蜡染印花、皮质流苏、手工细绳结、刺绣和珠串,都是波西米亚风格的经典元素。

波西米亚风格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浪漫化,民俗化,自由化。也代表一种艺术家气质,一种时尚潮流,一种反传统的生活模式。波西米亚服装提倡自由和放荡不羁和叛逆精神,浓烈的色彩让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波西米亚为Bohemian的译音,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拥有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是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是一场革命。

浪漫是波西米亚风格的关键词,它源于东欧、吉卜赛、墨西哥的着装风格。它的魅力,源自它暗藏的叛逆,小小的不羁。当你随意在领口半露香肩,就会性感无限;手工绳结的流苏做包饰,就会带些流浪的味道了。

波西米亚的装扮,逃不了一条打满粗褶细褶的长裙,它可以是纯棉波西米亚风格的、粗麻的、砂洗重磅真丝的,可以是镂空设计的、缀满波西米亚式绣花的、加上婀娜的荷叶边的、垂垂吊吊满是流苏的,可以是布满无规则图案的、用其他风格面料拼镶的……总之它是繁复的、奢华的,无时不刻在昭示着自己独特的,它让穿上它的女人刹时间变成超凡脱俗并蔑视一切。

如果还要披上外套,那最好是一件收腰收得恰到好处的长大衣,昂贵的羊绒当然是第一选择,退而求其次便是精纺亚麻,加一条粗犷而帅气的腰带,将硬朗与柔美完美地结合起来。

还有饰品,不能不提的波西米亚饰物,要做个地道的波西米亚女郎,你最好不要放过身体上任何能披挂首饰的部位,手腕上、脚踝上、颈前、腰间,还有耳朵、指尖,别人戴一串,你戴三串,别人挂细的,你就挂粗的,这两年疯狂流行的藏饰被波西米亚女郎们引为至宝,那些发黑的银器、天然的或染色的石头,哪管它重不重、贵不贵,统统往身上手上套了再说。走动间,一定要浑身上下泠泠作响;点烟时、端起大扎啤酒时,一定要让连着戒指与手镯的链子斜斜垂下。

吉普赛人和波希米亚人的区别如下:

1、生活方式不同

吉普赛人和所属国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罗姆人对罗姆人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罗姆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罗姆人的迫害达到高潮,当时纳粹德国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种族屠杀,约有四十万罗姆人遇难。

而波希米亚人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但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依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2、分布范围不同

罗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尔干半岛、中欧、美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西欧、中东、北非也有罗姆人居住。

而波希米亚人主要分布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美国。

3、民族性格不同

吉普赛人结婚较早,女性不少在未满20岁时就已成婚。吉普赛人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著称,吉普赛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头之一。

波希米亚人热情、奔放、洒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浪。终年流浪、不愿受拘于任何其他法律。

-吉普赛人

-波希米亚人

罗姆人(Roma)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罗姆人与跟他们有密切关系的辛提人又合称为“吉卜赛人”(Gypsy,或译吉普赛人)。不过,“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认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是“埃及”(Egypt)的音变。而大多数罗姆人也认为“吉卜赛人”这个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并不使用。他们曾自称是罗马帝国国民的后裔,所以叫罗姆人。

其他地区对吉普赛人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Atsinganoi),这在希腊语里是“贱民”的意思。吉普赛人称自己为罗姆(Rom),在吉普赛语言中,“罗姆”的原意是“人”。[36]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也因为流浪与贫穷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与求生方法而长期遭受歧视和迫害。罗姆人犯罪率的确较高,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者人贩子。

 

19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现属罗马尼亚)的罗姆人

罗姆人的名称约于公元1025年出现,据菲尔多西的《列王纪》记载,中世纪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依兰沙赫尔国王巴赫拉姆五世曾向印度国王商古勒要求提供一万名啰哩竖琴手供国内平民[来源请求]娱乐,国王提供谷种与耕牛,但他们什么事也不干,一年后国王送走他们。他们第一次迁徙是在5世纪时离开印度,第二次是10世纪时,阿富汗人与突厥人入侵,由印度前往波斯,再前往欧洲,在15世纪时,他们自称是来自小埃及的朝圣者。他们被认为最早发源自巴基斯坦的木尔坦西南48公里,满苏拉以北32公里的地方。

以希腊语称谓“Atsinganoi”从语源学解释吉普赛人,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推论:一种说法认为西方基督教文化出于对吉普赛人的歧视;另一种解释是,该群体最早系属于印度西北部的中下阶层。目前虽然对这两种解释仍有争论,但较通行的看法是,吉普赛人最早是生活在印度西北部,其语言则属印欧语系中的梵文。

吉普赛人最初离开家园的原因和确切时间无从考证,目前可以知道的是,5-7世纪之间,他们出现在伊朗;10-11世纪,他们经过中东到达巴尔干半岛;15-16世纪,吉普赛人已散布于全欧洲。吉普赛人从未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加之他们恪守其民族传统,刻意与主流社会保持距离,因此在任何地方都被看作是“二等公民”。[37]

德国文献记载,1423年,德国国王西吉斯蒙德特准外来的吉普赛人居住在他管辖的领域里,所有入境的吉普赛人都获得一份相当于居留卡的“保护证”。凭着这份“保护证”,吉普赛人得以在欧洲哈布斯堡王朝领区内自由通行。可惜这个对吉普赛人有若黄金的时代却不到百年,15世纪末,德国取消吉普赛人的“保护证”,下令驱逐所有境内的吉普赛人,违者格杀勿论。不仅德国驱逐吉普赛人,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采取同样的驱逐政策,当时反吉普赛的理由大致是:传染黑死病、鼠疫、霍乱,偷窃,行巫术,他们甚至被认为替土耳其人当间谍,还被当作犹太人的亲戚,凡此种种,都是敌视他们的罪名。从此,吉普赛人就不断地从一地迁往另一地,栖息的地方总是在隐蔽的荒乡僻野。[38]

罗姆人长途迁徙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界之谜。有学者称,罗姆人的祖先是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应征入雇佣兵军队后,升为刹帝利(即战士)种姓,同时被派往西面以抵制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另有学者称,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后,其俘虏沦为奴隶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文化,成为罗姆人的前身。但罗姆人到达中东后,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继续前进,进入欧洲,则是一个不解之谜。罗姆人后来也大量迁入美洲。

罗姆人也曾出现在中国,名为啰哩回回,经常偷窃,地方官指他们有近亲相交之嫌,理由是他们人数不多,不与外人通婚。

由于文化及宗教上的差异,进入欧洲的一群经常被基督教徒迫害。后来的纳粹德国也曾迫害他们。[39]

全世界约有五百万至一千万罗姆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欧洲。罗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尔干半岛、中欧、美国及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另外西欧、中东及北非也有罗姆人居住。

罗姆人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西班牙和美国的人口超过五十万。保加利亚‍的罗姆人占总人口的约5%-6%,其比例在世界各国当中排名第一。捷克公开提出愿意移民加拿大的可给津贴。

在今日,有一部分罗姆人正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但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在东欧共产主义时期,东欧各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罗姆人在就业方面障碍较少,但后来东欧转为市场经济以后,罗姆人失业问题愈显严重。现在在一部分国家有大量的罗姆人靠社会福利为生,这造成了针对罗姆人的歧视的加深,同时也创造了社会隐患,如斯洛伐克在进行社会福利改革时曾有罗姆人聚居点发生骚乱。

2004年6月,匈牙利选出了欧洲议会的第一位罗姆人议员: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时东欧七国于2005年发起“容纳罗姆人年代”(Decade of Roma Inclusion),旨在改善罗姆人的生活。

罗姆人结婚较早,不少女性在未满20岁时就已成婚。

罗姆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著称,罗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头之一。

直接描写罗姆人的文学、艺术作品有:

小说《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歌剧《卡门》(乔治·比才)

墨西哥**《叶塞尼亚》

美国女歌星史蒂薇尼克斯演唱抒情歌曲《吉普赛》Gypsy

有关罗姆人(茨冈人)的文艺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尤其在西洋音乐方面,李斯特(如匈牙利狂想曲等)、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勃拉姆斯(如匈牙利舞曲等)的音乐就多援引吉普赛元素。(注意,在以前茨冈人常与匈牙利人相混,所以前述作品中对吉普赛常有“匈牙利”的误称。)

回答来自维基百科。

吉普赛人:金耳环(1947年):1945年,在飞往巴黎的飞机上,英国情报机构的拉尔夫·丹尼斯顿上校正在接受美国记者昆丁·雷诺兹的采访。

1956年,热血沸腾:斯特凡诺·都灵不想和他的吉普赛家族有任何瓜葛,但他的弟弟马可却另有想法。马尔科为斯蒂法诺安排了一段婚姻,她和一位来自芝加哥的年轻吉普赛女子安妮·卡达什。

Les Princes, 1983: Nara,一个30岁的吉普赛人,和她9岁的女儿Zorka和她的祖母住在巴黎地区的一个公共住房项目。

《吉普赛人时代》(1988年):这部引人入胜的故事发生在萨拉热窝周边地区和意大利。珀尔汗是一个拥有心灵感应能力的吉普赛人(吉普赛人),他被这个充斥着小偷小骗的金钱世界所诱惑,这威胁着要摧毁他和他所爱的人。

托尼·加特利夫(Tony Gatlif), 1993:通过印度、埃及、土耳其、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法国和西班牙的音乐家和舞蹈家讲述罗姆人的旅程。

《疯狂的陌生人》,1997年:一个男人在寻找他听过的卡带歌手。他发现了更多。

哭泣的男人,2000年:一个年轻的难民从俄罗斯来到美国寻找她失踪的父亲,爱上了一个吉普赛骑手。

文戈(2000年):卡科是一个骄傲、英俊的男人,是一家之主,在当地社区非常有权势。但他心爱的女儿的死让他伤心欲绝。

《卡门》,2003:改编自普罗斯普·梅里美的小说《卡门》,是一个关于年轻男子(莱昂纳多·斯巴拉格利亚饰)和代表女性的卡门(帕兹·维加饰)之间禁忌之爱的经典故事。故事是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的,一个年轻的士兵,被剥去了他的勋章,在一间牢房里解释了一切。他讲述了他对卡门的爱以及这种爱如何被证明是毁灭性的。

流亡,2004:两个法国恋人,扎诺和奈玛,决定去他们父母的土地——阿尔及利亚旅行。他们的公路旅行逐渐变成了一种精神追求。

佩维·拉基恩,佩里·奥格登,2005年: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年轻女孩和她自豪而高贵的家庭的亲密写照,他们是爱尔兰“旅行者”群体的一部分。

2006年,特兰西瓦尼亚:怀孕两个月的津加丽娜和她的朋友玛丽从法国来到特兰西瓦尼亚,寻找被法国驱逐出境的情人米兰·奥古斯丁。他们聘请了导游兼翻译Luminitsa帮助他们找到音乐家米兰。

科科罗,2009年:二战期间,一个吉普赛家庭在法国公路上旅行,小男孩克劳德在父母“离开并再也没有回来”后寻找新的家庭。当他们到达一个传统上要在那里停留几个月并在葡萄园工作的城镇时,他们了解到一项新法律禁止他们成为游牧民族。镇长西奥多和教师伦迪保护并帮助吉普赛人。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逮捕并关押在拘留营。

2014年,在法国南部。在闷热的八月,年轻的社会教育家杰罗尼莫试图缓和圣皮埃尔社区年轻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当一个土耳其裔少女尼尔·泰尔兹(Nil Terzi)逃离包办婚姻,奔向她的吉普赛情人拉吉·莫利纳(Lucky Molina)的怀抱时,她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他们的逃脱引发了两族之间的敌意。当比武和音乐战斗开始时,杰罗尼莫努力平息她周围随之而来的骚乱。

Djam, 2017年:Djam是一个希腊女孩,她被派到伊斯坦布尔去寻找她叔叔的摩托艇。她叔叔曾是一名水手,是希腊音乐风格雷贝迪科的狂热粉丝。在城市里,她遇到了艾薇儿,一个法国女人,她是难民的志愿者,但她身无分文,在土耳其也不为人所知。

罗姆人结婚较早,女性不少在未满20岁时就已成婚。

罗姆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着称,罗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曼戈舞的主要源头之一。

描写罗姆人的文学、音乐作品有:

小说《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歌剧《卡门》(乔治·比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069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