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它注重强烈的情感与想像力,以及最重要的创作自由。将已经形式化的古典艺术在概念上大幅转变,并且颠覆了当时社会体制,特殊贵族与专制政府的位置。浪漫主义的跟随者有很大一部份是由之前的反贵族社会和政治思想而来。可说是那个世代做具体作出的转变
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主要代表者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
多尼采蒂
贝里尼
柏辽兹
托马
弗洛托
古诺
圣桑
马斯内
德利布
威尔第
普契尼
发展历史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曲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曲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曲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曲的概念以外,“交响曲”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曲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曲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曲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曲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从贝多芬去世到欧洲1848年的大革命期间,四乐章的传统交响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没有太大的革新。但这并不能说明在他身后这些年就没有优秀的交响曲问世。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他的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中所展现的才能和对未来音乐的预示如果不是因为作曲家的早逝,很可能就此改写欧洲19世纪音乐史。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路易·斯波尔(Louis Spohr)一生也创作了九首交响曲。在第九交响曲中更是融合了传统交响曲和标题音乐的很多特征与因素,这一点可谓后来法国的伯辽兹(Hector Berlioz)提出标题音乐的先声。
同时期却稍晚的德国作曲家菲力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一生共创作了五部交响曲,其中最为著名的第三号a小调(苏格兰)和第四号A大调(意大利)。然而对后代作曲家影响更大的确是第二和第五号。第二交响曲的副标题叫赞美诗,在这里作曲家没有采用传统的四乐章曲式,而是以一种巴赫时期的清唱剧模式来构建整个作品,他自己称之为“为独唱,合唱与乐队而作的圣经经文交响康塔塔”。第五交响曲了又被称为宗教改革交响曲,作曲家虽然仍旧采用了传统的四乐章曲式,可许多重要主题确是直接引用马丁·路德的众赞歌“上帝是我们坚强的堡垒”以及“德累斯顿阿门”。
在门德尔松去世的时候,德奥音乐已经严重分裂为两大阵营,以李斯特、瓦格纳、布鲁克纳为首的新德意志乐派,和以布拉姆斯、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利克为首的保守派。两者之间的争论和分歧主要是如何界定音乐的性质和内容。在新德意志乐派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和抽象的声音艺术和音乐的绝对美,而更应该与文学、诗、哲学及各种意识形态联系。对他们来说,音乐不再是一种呈现客观美的过程,而是主观意志的直接表现,音乐则是这种表现的方式。而保守派则坚信音乐是一种纯粹的结构与形式之美,在交响曲这个体裁里滥用文字暗示和诗歌隐喻会导致这种已经趋于完美的经典形式走向崩溃。
约翰内斯·布拉姆斯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完整的交响曲,无一不是按照经典的四乐章构架、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传统体裁创作。然而,布拉姆斯作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并没有因为贝多芬等诸位古典大师的盛名而缺乏独创性,无论在和声还是曲式方面,布拉姆斯都大大地扩展了这一体裁。第四交响曲作于1893年,在末乐章里,他更是将已经被大多数作曲家抛弃的古老变奏曲式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运用地炉火纯青,整个乐章在33段变奏之后结束于一片彻底的悲剧与毁灭中。作为一个内心相当感性与伤感的布拉姆斯,却一生效忠与古典大师的音乐与精神,在这里,他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终于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形式中得到最好呈现,而伴随着它的结束,整个古典交响曲的大厦也随之轰然倒塌了。
同时期的布鲁克纳虽然一生倾心于瓦格纳的艺术,而且也一直被保守派攻击,但他却留下了九首在形式上非常古典的交响乐,其中除了未完成的第九,其他都具备四个乐章,而所有的首乐章又都按照大型奏鸣曲式来写作。布鲁克纳一生任职于教堂,作为一名享有声誉的管风琴家,他的交响曲却常常被当时同行讥讽为过于庞大笨拙,像一只没有力量的大鹏妄想抬起巨大的翅膀,并且在配器上过于单一,往往把乐队当作管风琴的另一种表现载体。确实,在他早中期的一些作品中,这样的缺点的确存在,但他晚年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却完全摆脱了这些毛病,而将传统交响曲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在他最后一首交响曲里,和声的运用已经非常大胆,调性的功能在某些段落已经相当模糊,这一点被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马勒发展到了极限,到最后才由勋伯格终结了调性写作的时代。
进入20世纪后,交响曲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曲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曲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乐曲结构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艺术歌曲(德语:Lied,复数:Lieder)与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Lied)的德语字义即是“歌曲”,但“艺术歌曲”通常特指欧洲古典音乐中的一种歌曲型式,英语也可称为“art song”。典型的艺术歌曲表演型式是由一位歌唱者与钢琴伴奏一起演出。有时候多首艺术歌曲(Lieder)可以组成一组联篇歌曲(德语:Liederkreis,英语:song cycle)—由一串歌曲连接成单一故事或主题。作曲家舒伯特及舒曼即擅长写作这类型的音乐作品。因为在德语中,“Lied”仅指“歌曲”,因此德语的使用者也经常以更精确的字“Kunstlied”来指称“艺术歌曲”。
历史
在德语合法语中,Lied 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从12世纪)经由民歌(Volkslieder)和教堂赞美诗(Kirchenlieder)表现的游吟诗人歌曲(Minnesang),到20世纪的讽刺歌曲或抗议歌曲(Kabarettlieder, Protestlieder)都有它的踪迹。
在德国,歌曲发展的重要年代在19世纪。德国及奥地利作曲家从写作附伴奏乐器的声乐作品,发展到古典时期及浪漫时期音乐与德国文学相呼应,在作品中引用文学题材,作曲家可以从诗当中获得许多灵感,因而产生出艺术歌曲(Lied)的类型。莫扎特及贝多芬所作的歌曲即为艺术歌曲的滥觞,但直到舒伯特才为艺术歌曲型式建立了明确的意涵,在文字与音乐间找到新的平衡,对于文字所表达的意念升华至与音乐的呈现互相辉映。舒伯特写作超过六百首歌曲,有些是具有故事内容的联篇歌曲的型式,如: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心灵上的游历更胜于肉体上的遭遇。此一艺术歌曲的传统由舒曼、布拉姆斯及沃夫(Hugo Wolf)承续了下来,并且传承到了20世纪的理查·斯特劳斯和马勒。此种艺术歌曲的歌曲质体,类似三个世纪前的意大利牧歌(madrigal),充分展现了人类情感中最丰富的创作力。
其他国家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的传统与德国语文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相类似的歌曲型式。比较著名的作曲家如法国的佛瑞、德布西、普朗克,和俄罗斯的穆索斯基。而20世纪的英国也有几位作曲家,如佛汉·威廉士和布里顿,写作过此类型的作品。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9D%E8%A1%93%E6%AD%8C%E6%9B%B2&variant=zh-cn
协奏曲:concerto
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 用一件乐器者又称“独奏协奏曲”,用几件乐器者又称“大协奏曲”。 通常为三个乐章,但也有仅一个乐章的协奏曲,舒曼将自己这样的作品称为“小协奏曲”,以及乐章更多的协奏曲。
词源以及历史
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直到18世纪早期,巴赫在创作他的早期康塔塔(如创作于魏玛时期的BWV4)的时候,仍然按照意大利的习惯称之为concerto。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大协奏曲(如科列里的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6 no8),和以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独奏乐器协奏曲(如维瓦尔蒂的四季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the four seasons)。巴赫给出了处理独奏乐器和乐队的不同方式。
协奏曲在意大利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最先出现的是大协奏曲,作曲家托列里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和“协奏部”这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科列里将这一尝试真正变成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格式分为所谓的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 chiesa)和室内协奏曲(concerti da camera即宫廷风格协奏曲的意思)。教堂协奏曲通常有慢板序曲作为前导,其后跟随快板赋格乐段,快慢乐章交替,较为庄重;室内协奏曲通常用阿拉曼德,库朗,小步舞曲,萨拉班德,吉格等舞曲作为乐章,风格较为轻快,其实后来的创作中二者的差别并不大。
古典主义时期
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莫扎特大幅度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同时为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了华彩,他最终确立了CPE巴赫开创的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这一规则,把第三乐章写成回旋曲式,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如第20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0, KV466),而贝多芬则把协奏曲作为整体加以构思,开创了乐章间不间断过渡,以及作曲家事先写定华彩的先例(如第5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5, op73),他也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并进一步加强第一乐章的分量(如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61)。
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更加注重独奏乐器技巧的展现,后来出现了大量炫技性的协奏曲作品,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如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1&2, op6&7)。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协奏曲也更注意旋律的优美可歌,注意乐曲的技巧性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
贝多芬在他的创作中加强了协奏曲的戏剧表现力,强化了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音乐素材的分享,特别是使主题得到了真正的交响发展,这些努力都在勃拉姆斯那里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扬(如勃拉姆斯的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 op83)。
乐章配置以及曲式特征
维瓦尔蒂按照意大利歌剧序曲的模式确定了协奏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但是在他那里,三个乐章几乎是等长的。到了莫扎特那里,虽然他的协奏曲仍然是三个乐章的,但是明显是类比于交响曲的套曲格式确定的,同样强调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在莫扎特那里,协奏曲形成了固定的乐章配置。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一般是快板,戏剧性的。一般没有引子,直接由乐队进入呈示部。呈示部有两个,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在再现部接近结束,收束的时候乐队暂停,由独奏乐器即兴演奏华彩段,以展示演奏者的技巧。有时因为演奏者过于炫耀,会脱离原曲的风格,所以从贝多芬开始,一些作曲家也会预先写好华彩。
第二乐章一般为三部曲式,常为柔板,慢板或行板,一般具有抒情性的歌唱性质,。
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急板,欢快而富有技巧,常为舞蹈性质或节日欢庆性质。
舒曼和李斯特尝试创作单乐章的协奏曲(如李斯特的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1, S124(LW H4))。而多于三个乐章的协奏曲也屡见不鲜(如肖斯塔科维奇的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no1, op107)。
协奏曲中的独奏乐器
协奏曲的独奏乐器可以是任何常见的不常见的乐器,常见的如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像中提琴协奏曲,管风琴协奏曲,各种管乐器协奏曲就相对少见了,更少见的还有低音提琴协奏曲,打击乐器的协奏曲等等。除了一件独奏乐器的协奏曲,还有一些协奏曲为两件,三件甚至四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创作,且不像大协奏曲那样整体地处理这些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这样就有二重,三重协奏曲等(如勃拉姆斯的Duo Concerto, op102,贝多芬的Triple Concerto, op56)。
此外,有些为独奏乐器和乐队而写的作品,例如弗兰克的交响变奏曲(Symphonic Variations for solo piano and orchestra, M46),李斯特的死之舞(Totentanz(Dance of Death), piano with or without orchestra,op40),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等,虽然不叫做协奏曲,却近似协奏曲这一体裁。相反,有的叫做协奏曲的作品却只有一件独奏乐器而没有乐队(如巴赫的Italian Concerto, BWV971)。
协奏曲在音乐史中,一直是交响音乐中相对大众化的体裁,很少成为新的作曲观念的发端之地,但是往往更受到普通听众的欢迎。因为协奏曲当中既有乐队的强大力量和丰富色彩,又有独奏声部辉煌炫目的技巧表演以及细腻的感情抒发,协奏曲结合了交响性和乐器技巧,作曲家在这种结合中平衡着交响性和技巧性,而不同的听众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协奏曲中得到满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协奏曲这一体裁一直受到许多人喜爱的原因。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F%E5%A5%8F%E6%9B%B2&variant=zh-cn"
室内乐(LA FOLIA )是一种古典音乐作品的体裁,为几件在室内演奏的乐器所作。室内乐由几人合奏,每人各演奏一个声部,通常不含独奏。“室内”指音乐可以在空间较小的室内演奏。
演奏
室内乐一般不设指挥,所以每个表演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从组织上来说,室内乐的费用与设施需求较管弦乐团小。许多古典音乐家喜欢演奏室内乐。虽然许多室内乐作品业余爱好者也可以演奏,但总的来说室内乐需要较高的技术能力与艺术修养,不适合初学者。
参与人数 名称 常见乐团形式 乐器 备注
2 二重奏(duo) 双钢琴二重奏 2 钢
乐器二重奏 任何乐器+钢 一般奏鸣曲用这种组合方式;如,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圆号,巴松管,单簧管和长笛奏鸣曲。
二重奏(duet) 钢琴二重奏 1 钢,四手
声乐二重唱 人声,钢 艺术歌曲常采用这种形式。
器乐二重奏 任意2种乐器
3 三重奏 弦乐三重奏 小,中,大
钢琴三重奏 小,大,钢
单簧管,中提琴和钢琴 单,中,钢 作品包括莫扎特的三重奏 K498和舒曼与[[布鲁赫]的部分作品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 长,中,竖琴 包括德彪西和巴克斯的著名作品
单簧管-小提琴-钢琴三重奏 单,小,钢 20世纪开始流行;包括贝拉·巴托克,米约,哈恰图良等人的著名作品。
4 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 2小,中,大
钢琴四重奏 小,中,大,钢
小,单,大,钢 少见,较名的作品是梅西安的世界末日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不太出名的有:欣德米特(1938)的Walter Rabl (Op 1; 1896)。
5 五重奏 钢琴五重奏 2小,中,大,钢
小,中,大,低,钢 不常见,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
木管五重奏 长,单,双,巴,圆
弦乐五重奏 2小,中,大加上另一小或大
铜管五重奏 2小号,长号,大号,圆
6 六重奏 弦乐六重奏 2小,2中,2大 重要作品包括勃拉姆斯的六重奏作品 Op 18 和 Op 36。
钢琴六重奏 2小,中,大,低,钢
钢琴与木管五重奏 长,双,单,巴,圆,钢 如普朗克的六重奏。
单,2小,中,大,钢 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希伯来主题序曲 Op 34(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 Op 34。)。
7 七重奏 单,圆,巴,小,中,大,低 贝多芬著名的七重奏 Op 20。
8 八重奏 单,圆,巴,2小,中,大,低 舒伯特著名的受贝多芬七重奏启发的8重奏作品 D 803。
弦乐八重奏 4小,2中,2大 门德尔松著名的弦乐八重奏 Op 20。
双四重奏 4小,2中,2大 两组弦乐四重奏轮奏。
木管八重奏 2双,2单,2圆,2巴
9 九重奏
索引: 小 - 小提琴;中 - 中提琴;大 - 大提琴;低 - 低音提琴; 钢 - 钢琴;长 - 长笛;双 - 双簧管;单 - 单簧管;巴 - 巴松管;圆 - 圆号;小号;大号
室内乐团形式有无数种。可参看每种乐器介绍中的组合例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A4%E5%86%85%E4%B9%90
瓦汀·列宾
瓦汀_列宾(VadimRepin),比利时籍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是俄国三大青年演奏家之一,列宾曾与许多珍贵的乐器有过亲密接触。早期他所演奏的小提琴是由苏联图书馆借给他的一把1720年的名为“维尼亚夫斯基”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他使用了五年时间。之后,列宾又得到了由斯特拉迪瓦里协会借给他的一把1708年的名为“卢比”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这把小提琴曾是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的专属。
中文名:瓦汀_列宾
外文名:VadimRepin
国籍:比利时
出生地:俄罗斯西伯利亚
出生日期:19710831
职业:小提琴演奏家
代表作品:卡门主题幻想曲
早年经历
瓦汀_列宾,比利时籍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1971年8月31日在西伯利亚出生,5岁时便踏上了学琴之路,师从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查克哈-布隆,半年后开始登台演出。年仅11岁时,他就包揽了维尼亚夫斯基所有年龄组比赛的金奖,并先后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举行了个人演出。1988年,列宾在国际知名的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大赛中成为最年轻的首奖获得者。
演艺经历
瓦汀_列宾活跃于世界各大交响乐团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克里夫兰交响乐团、卡拉剧院管弦乐团、洛杉机-纽约爱乐乐团、巴黎交响乐团、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瑞士罗曼德乐团和圣比得堡爱乐乐团。他与众多著名指挥家合作演出,例如布莱兹、毕奇科夫、里卡尔多、夏伊、康伦、迪图瓦、艾森巴赫、杰基耶夫、杨颂斯、尼米-雅尔维、帕沃雅露维、克里维、列文、路易沙达、马里纳、马祖尔、梅塔、肯特中野、拉图、罗斯特罗波维奇、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特米尔卡诺夫、津曼等。
1878年秋完成,1879年新年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由约·阿希姆完成首演。这是勃拉姆斯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1878年的夏天,在奥地利南部的WoertherSee,列宾第一次听这部作品的时候,正是他与伟大的小提琴梅纽因开始一生中最重要的友谊的时刻,梅纽因并不是机械般的去改变演奏方式而让音乐变得凌乱,因为他是一位非常敏感的音乐家。曾经长时间的探讨过这部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关于一些手指技法,关于演奏上面的思索,梅纽因帮助我融入了这部作品。
1985年,14岁的列宾在东京、慕尼黑、柏林、赫尔辛基分别举行了个人首演,一年后还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个人音乐会,他从此开始了职业小提琴演奏家的生涯。
2000年后,列宾在北京的演出曲目,从《卡门主题幻想曲》、《茨冈》、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再到本次将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竟没有一曲是重复的,足可见列宾对选择曲目的考究。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是这位德奥作曲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勃拉姆斯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
2005年,列宾被意大利热那亚市政厅所准许,在一场音乐会中使用意大利的国宝——帕格尼尼名为“大炮”的瓜内利小提琴。对于任何小提琴家来说,这都是一种至高的荣耀。列宾长期使用的是一把名为“你好(Bonjour)”的珍贵的瓜内利小提琴。
2008年伊始,列宾便与指挥小泽征尔共同登上国家大剧院新年音乐会的舞台,见证了国家大剧院开幕的盛况。而本次阔别6年的回归颇受乐迷关注。
2010年2月,瓦汀·列宾获得法国最富盛誉的音乐终身成就大奖“荣誉奖”,并于2010年12月获得文学骑士奖章。
在其艺术生涯中,所出的唱片包括:由华纳古典录制并获奖,演奏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由德意志留声机灌录的和里卡多·穆蒂及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与玛塔·阿格丽希合作录制贝多芬的《克莱采尔奏鸣曲》;
曾先后与大提琴演奏家托瑞斯莫克合作录制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与莱比锡音乐厅乐团及里卡多·夏伊合作的勃拉姆斯二重奏协奏曲;与米莎·麦斯基、郎朗合作录制的柴科夫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三重奏;与鲁根斯基(2011年BBC音乐大奖和爱迪生大奖得主)合作灌录的格里格、雅纳切克和弗兰克的作品。克劳迪娅·维奇为巴伐利亚电视台拍摄了一个名为《声音魔术师——瓦汀·列宾》的纪录片,从他职业生涯的开始之地西伯利亚,一直追随其拍摄至他在柏林、巴黎与其它欧洲地区。
瓦汀·列宾这个音乐季的演出足迹包括:在巴黎里昂与马祖耶夫、让·伊夫、卡普松、克尼亚泽夫和朋友们合作的室内乐,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美国举办的独奏音乐会,一系列在日本太平洋音乐节的亮相和一场与世宗独奏家室内乐团合作的音乐会。
他于2002年随瓦列里·捷吉耶夫与马林斯基剧院管弦乐团初次访华,献上了俄罗斯重量级代表名曲-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是次演奏会后即广受中国乐迷所追捧。此次音乐会所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正是其手到擒来的拿手曲目,格外能突显忠于原曲又徘徊于原曲之外的非凡技巧与气势。
在音乐会中,列宾将使用名琴-瓜奈利·德·耶稣于1736年制造的“水火之中”进行现场演奏,这让乐迷备受期待。此琴音温润成熟的特质与令人难以置信的清晰度,叫人印象深刻。
个人生活
家庭
列宾的爱人斯沃特拉娜·查卡诺娃(SvetlanaZakharova)是莫斯科大剧院首席芭蕾舞演员,是俄罗斯最负盛名的芭蕾舞演员之一。目前俄罗斯乃至国际芭蕾界最走红的明星,她无论是相貌,身材比例,柔韧性以及舞姿都堪称顶级。有人评价说,她是上帝赐予芭蕾的礼物,是为芭蕾而生的仙女。SvetlanaZakharova也是很多中国舞迷最喜爱的女芭蕾舞演员,有网友评价她称:“看过的舞剧多了,看过的演员自然就多,总会比较一下总有这样一种感慨,SvetlanaZakharova确实是上天赐予芭蕾的礼物。无论从身材比例、柔韧度、腿部线条、样貌都是首屈一指。”
爱好
列宾和一些小提琴演奏家习惯于把琴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不同,列宾对自己的琴——1743年制作的瓜奈利小提琴“早安”,似乎不够“谨小慎微地看护”,而只是经常把它放在排练厅休息室的化妆台上。列宾说,“它陪伴我多年了,我们的关系就像两个人的交往,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每次演奏它都会有一种新发现!并且一直对意大利瓜奈利家族的名琴情有独钟。“
主要作品
小提琴作品
2004年,《卡门主题幻想曲》、《茨冈》。2008年,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2011年,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2012年,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2014年,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参加演出
演出时间
演出曲目
D大调第六交响曲,作品60号德沃夏克曲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富利安特)急板
第四乐章:终曲,精神饱满的快板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号勃拉姆斯曲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第二乐章:慢板
第三乐章:活泼而不太快的,游戏似的急板
小提琴:瓦汀·列宾
人物评价
列宾的演奏既有如水一样的柔美,又有如火一样的激情,既抒发了浪漫的情趣,又表现了辉煌的技巧。2012年10月19日的独奏音乐会,瓦汀-列宾将带着那把制作于1743年的名为“Bonjour”的瓜内里名琴,登陆上海音乐厅。音乐会中,他将演奏勃拉姆斯《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格里格《G大调第二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雅纳切克《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等人的四部奏鸣曲。在一场音乐会中同时演奏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和印象主义风格的不同作品,对演奏家是极大挑战。
“瓦汀-列宾是我有幸聆听的最好、最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家。”事实上,列宾与梅纽因有着7年亦师亦友的关系,谈及这位忘年交,列宾感慨万千地表示,“在我的小提琴生涯中,梅纽因就像是一位英雄带领着我学习,我们一起游历多国、共同演奏,他给了我最大的启发,这份经历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美国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评价)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卖报歌)
刘天华(《病中吟》、《月夜》)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在太行山上 )
阿炳(二泉映月、听松 )
贝多芬(月光曲 )(命运交响曲 )
舒伯特( 《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
肖邦(夜曲21首、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 )
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
画家的眼睛
画家的眼睛,总能在画布上看到符合他们情怀的视觉形象,音乐家的耳朵,总能听到万物所发出的喃喃细语。与其说是看和听,不如说是凭心灵领受到神秘的喻示,再通过他们的作品向人们转述,这就是艺术家们天分和灵感的来源。音乐和绘画以不同的形式,相通的意念,相同的结构,让艺术家们,把从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以旋律,节奏 和音,和线条,色彩,明暗来调配,组合成让人们可体会到的,产生共鸣的作品,用乐句的意象撩起人心中的图画,用色彩的光影传达人心中的音响。
因为吴倩总是忙于到处去演奏,这次终于可以去皇家音乐学院采访她,心情欣悦。当我准时赶到时,大堂近门口处坐著个长 女孩,身边有一大袋东西,眼睛扫著进来的人,她就是吴倩。我走上前跟她打招呼,她眼睛一亮,笑容很甜美。然後拿起大袋东西(看来一会访问完了,还有排练。)带我到学院的餐厅,找了个较安静的角落,我们开始在这音乐学府谈起了音乐和人生。
6岁学钢琴已经算晚了一点
戴莉(以下简称戴):“每个人都从一出生就接受了不同的天赋,有最适合做某事的长处。你小时候自己选择了学钢琴,音乐也选择了你,你的音乐路是平坦的,亦步亦趋的进入音乐的殿堂吗?”
吴倩(以下简称吴):“在中国小孩子一般3-4岁就开始学钢琴,我6岁学琴时,我的启蒙老师说晚了一点,但当我学了一段时间,老师说我进步很大,很有天赋。9岁时我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公费生,全上海只有6个名额,师承姚事真教授。并赢得儿童钢琴比赛的第一名。”
18岁时还不是一个艺术家,只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演奏者
吴:“我11岁的时候,有一次比赛没得任何奖项,在这之前,我从来都是第一,所以当时很失落。18岁时在Wigmore音乐厅,开了我第一次的独奏音乐会,有一个音乐评论家说:‘她还不是一个艺术家,只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演奏者。’外国人对华人音乐家的印象就是技术好而对乐曲表达不够。我当时很伤心,我就在以後多注重表达,对乐曲的理解,用心体会。现在的评论越来越好,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戴:“有评论家把你和‘钢琴巨人’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ein)作比较:‘甚至显得比鲁宾斯坦更具阳刚的气魄。’那这个阳刚,我们可不可以理解成是率性的,奔放饱满的,自由挥洒的,充满著力度和动感的呢?”
吴: “鲁宾斯坦是我最崇拜的音乐家,霍洛维茨是比较炫技的,鲁宾斯坦有一种大气派,旋律的处理,想得很广阔。这种大气派不是很大的动作,夸张的表情,而是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手指上。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这是我所追求的。”
戴:“鲁宾斯坦被评为即兴的演奏家,这个即兴是表示他的演绎风格较为随心所欲吗?会随意添加或改变原作吗?是否率性而为更能释放激情呢?”
吴:“是要有一点即兴,但不能太过分,要尊重作曲家,只是加上自己独立的东西和不同的感受,只有演奏者自己灵魂深处的震动,才能感动观众。”
绘画和音乐的关系
戴:“听说你对美术和音乐之间的联系,很有心得,可以谈谈音乐和绘画之间的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吗?好像音画和音诗,用意象,情景撩起人心中的图画。”
吴:“我正在写一篇论文就是论述画和音乐的关系,很多时音乐家看到风景而作曲,为了心中的画面寻找理想的音色,而画家听到音乐而画画,为心中的音响寻找合适的线条。有些著名音乐家,像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 等,相信12个音符是有色彩的。”
戴:“你有学过绘画吗?”
吴:“这在学弹琴之前,4岁时学过画画,後来学琴,觉得钢琴更有趣。”
就是简单的音阶do re mi,内心的表达也不容易。
戴:“你的天赋是:你有特别灵巧的手?还是有特别灵敏的感觉呢?换言之,你觉得是一定要有过硬的技术,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你心中的感受?还是首先有了音乐性这个红花,才能考虑用技术性这个绿叶去烘托,正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的纠缠不清。”
吴:“感觉是最重要的,技术可以练。当你太年轻时,会因为阅历不够,所以理解不够深,但当你有了一定的年纪,心灵又没有少年人的纯净。所以感觉是很难拿捏,很重要的。”
戴:“所有中国的钢琴家都在谈论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第二协奏曲,那是需要很高技巧,和很难表现的乐曲吗?”
吴:“拉赫曼尼诺夫是浪漫主义的作曲家,我觉得很难分甚 是难和不难,就是简单的音阶12345,内心的表达也不容易。柴可夫斯基的更难,莫扎特的作品看似容易,实际很难理解。”
戴:“这就是为甚 所有老的音乐家都喜欢莫扎特的作品,鲁宾斯坦和霍洛维奇在晚年的时候都酷爱莫扎特。当有一定的经历之後,会重新认识,理解和纠正以前的误解。”
像有一点“盐”的味道
戴:“拉赫曼尼诺夫的创作特色是,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隐藏在音符底下的骚动,不安,强烈的触动人心,就是在乐曲的光明尾巴之後,也挥之不去。你有同感吗?”
吴:“我的启蒙老师姚事真教授曾在俄国留学,我在梅纽因音乐学院的老师也是俄国人,曾经得过萧邦钢琴比赛奖,现在已经过世了,我也去过俄国,在那里,我看到人们脸上有压抑感,我觉得俄国作曲家的曲子总带有一丝悲哀感,怀旧感,就是幸福的曲子,欢乐的曲子,这种感觉也无处不在,像有一点“盐”的味道。”
只有自己先感动,才能感动观众
戴:“萧邦连练习曲也写得精美绝伦,他的乐曲美丽动人,‘像藏在花丛中的枪支’(舒曼),乐曲背后却是一声声撕裂灵魂的呼唤。我觉得这对演奏者要求极高,怎样让听众听得出来,怎样搅动听众灵魂的最深处?”
吴:“萧邦因为他本人是钢琴家,他的曲子技巧再难,但弹起来顺手,舒服,有的作曲家的作品会有一点别扭。想起我第一次失恋的时候,很伤心,吃不下睡不著,当我要到德国去演出,我弹的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我当时心里很感触,一直在流泪,观众很敏感,他们没有看到我流泪,但他们也都在流泪。所以我希望在演出前自己先感动,人在发抖,激动。只有自己先感动,才能感动观众。”
戴:“那你演出前会紧张吗?”
吴:“9岁时第一次比赛,很紧张,从此就没紧张了,我一坐在琴凳上,就进入了作品的世界里,没想太多。”
印象派作品是注重和音的不同改变
戴:“阿尔贝尼斯Isaac Albeniz 的乐曲是浓厚的西班牙舞曲风,还是早期的印象主义的风格,在我的印象里,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乐曲就是没有旋律的代名词,所有音符都是突兀的,之间没有联系的,兴之所至的,只是作曲家零星的捕捉著灵感,是这样吗?”
吴:“印象派作品是注重和音的不同改变,和印象派的画一样,和音组在一起,糅合在一起,有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很敏感的,隐藏的感觉。”
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个音乐会
戴:“谈谈你最难忘的独奏会,和最梦寐以求的演奏。即是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你要表达的理想美。”
吴:“我当然最希望能够在 Royal Albert Hall 开独奏会啦,不过我会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个音乐会,无论是多小的演出。这是一个音乐家应该有的品格。”
所有派别的音乐都是美好的
戴:“鲁宾斯坦最有名的一段话,道尽了他的感慨:‘对德国人来说,我是俄国人,对俄国人来说,我是德国人,对基督教来说,我是犹太教徒,对古典乐派来说,我是华格纳风,对华格纳曲风的人来说,我是保守曲风,我不是水里的鱼,也不是地面上的禽 ,我是一个未完成的男人。’那你是否也有:对英国人来说我是中国人,对中国人来说我受西方教育和影响,演奏西洋的东西呢?”
吴:“我13岁来英国,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音乐是无国界的,圈子更丰富更大。所有派别的音乐都是美好的,都是人的感觉。每次我回到中国,都欣喜地发现,中国的音乐事业发展得很快,而且更全面。但是英国很尊重人才,我想音乐家也是属于世界的。”
戴:“你在东西方都有影响,你怎样可做到这些呢?东西方都以最大的空间,去鼓励,发掘有才华的艺术家,给他们创造了映衬他们才华的背景,你觉得哪里才是你可以纵情驰骋的大舞台?”
吴:“中国和整个亚洲的市场都很大,我希望能够在中国发展。近期中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
真正的艺术家人品要高尚
戴:“你并不想被定位成“技术高超的钢琴家”,而是希望被公认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具体谈一下,“真正艺术家”的含义吗?”
吴:“我还年轻,我还在继续找自己的东西,真正的艺术家人品要高尚,音乐要自然体现。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戴:“你是音乐家但也是年轻人,你的生活除了音乐,还有什么爱好?你和其他年轻人的生活有甚 不同吗?”
吴:“我喜欢看**,看书,还喜欢玩电脑 Game。”
音乐怪杰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对女性和黄种人钢琴手有偏见,他曾认为女孩子无论怎样有才华,一旦结婚生子,一切努力都会白费。至于黄种人,他认为虽然有过人的技巧,但没有西方文化的熏陶,始终难成大器。但是当他指导过中国学生後,他的偏见动摇了,後来他说:“我很喜欢中国人,因为他们既有天分,又肯下功夫。”
执著,聪慧,灵性,既有天分,又肯下功夫,这就是青年华人女钢琴家- 吴倩给我的印象。
吴倩专辑 华裔钢琴家吴倩首张个人古典大碟即将发行
曾为英国女王及王室安德鲁王子亲自弹奏的华裔天才女钢琴家吴倩将於4月15日晚19点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举行个人首张古典大碟的新专辑发布会,正式宣告了这位华裔天才女钢琴家钢琴事业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6岁起在上海音乐学院习琴,13岁开始在英国曼纽因音乐学院师从钢琴系教授的吴倩曾被英国及欧洲各大古典乐评论家誉为 “琴坛新星”, 十年磨一剑, 吴倩首张个人专辑终於浮出水面, 此次个人处女大碟由英国DAL SEGNO唱片公司荣誉出品,其中囊括了世界顶级钢琴大家的代表作品: 舒曼的KREISLERIANA;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12号和PETRARCH奏鸣曲104号, 同时还特别收录了伦敦年轻作曲家ALEXANDER PRIOR的SVYATOGOR’S QUEST VARIATIONS, 同时也是一首秉承了吴倩钢琴造诣中浓浓的俄国钢琴特色的作品
被英国《独立报》赞誉为“2007年古典音乐新星”的华裔女钢琴家吴倩生於1984年中国上海的一个文化世家,6岁起开始在培育过无数音乐天才的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和附中
学习钢琴。尚在孩童时期,吴倩就崭露出她过人的音乐天赋和钢琴才能。在13岁时,她的一首莫札特小奏鸣曲征服了英国钢琴大师特鲁普教授(Malcolm Troup), 并为她申请到英国著名的曼纽因音乐学院 (Menuhin School)全额奖学金,将她带到英国深造。在曼纽因音乐学院就读的五年时间裏,吴倩先後跟随名师伊丽娜扎裏茨卡娅(Irina Zaritskaya)、阿那尔多科恩(Arnaldo Cohen)学琴, 同时她还参加了众多大师级音乐班,获得许多世界一流钢琴家如贝拉大卫多维奇(Bella Davidovich)、莫雷佩拉亚(Murray Perahia)和安德拉斯希福(Andras Schiff)的赐教指点,期间更频频获得多个比赛的奖项和众多艺术奖学金诸如Boise基金奖学金,马丁奖学金和Tillett奖学金等等。之後吴倩又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师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克裏斯托福艾顿(Christopher Elton)继续深造钢琴艺术,并于2008年顺利获得该学院的硕士学位。同年,吴倩更收到英国皇室的热情邀请,和她所带领的知名三重奏组合一起为英国女皇伊丽沙白二世亲自演奏,得到皇室家族的大加赞赏。然而这才只是这位天才钢琴少女独在异国的音乐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艺术经历的一部分。
从15岁开始,吴倩就在许多世界著名音乐厅表演: 15岁,在英国著名的伊莉莎白皇后大厅演奏莫札特降E大调第14钢琴协奏曲; 15岁,在瑞士格施塔德(Gstaad)举行的Menuhin Festival中表演独奏;16岁,作为马丁音乐基金会颁发的悉尼派瑞奖获奖者与英国爱乐乐团在伦敦圣约翰史密斯广场合奏,共同演绎圣桑(Saint-Saens)的第二钢琴协奏曲;16岁,吴倩赢得英国Tunbridge Wells国际青年艺术家奖,也因此有了她在英国音乐圣殿Purcell Room的第一个独奏会;17岁,与美国钢琴大师Leon Fleisher同台演奏;同年入选Park Lane音乐秀节目,继续在Prince Room音乐大厅演奏了包括Ligeti Etudes和Elliot Carter的作品,以及当代作曲家Malcolm Singer的作品《Toccata》的全球首演,这些演出受到了英国当地多家主流媒体热情洋溢的好评,并在BBC Radio 3(英国最大的古典音乐频道)现场转播。在之後的时间裏,吴倩的音乐事业进一步扩大,除了开展了欧洲范围内的世界巡演之外,还在西方各大知名的国际音乐节上崭露头角。2002年吴倩在英国各大城市举办了巡回演出,同时分别参加了包括Harrogate, Grassington, Norfolk, Norwich和伦敦萧邦音乐节等音乐节担任表演嘉宾,并在Fairfield Halls、Blackheath Halls和举世闻名的Wigmore Halls举行了独奏音乐会。之後不久吴倩更获邀请出席了声誉极高的伦敦Messiaen音乐节,同钢琴大师Pierre-Andre Valade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室内交响乐团一同合奏了名曲‘Un Vitrail Et Des Oiseaux’,赢得全场持久的热烈掌声与欢呼赞扬。
在谈到即将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时,吴倩描述说舒曼的KREISLERIANA是一首最让她有亲切感的作品 “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难免会让人联想起其他版本的演奏作品, 然而我觉得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它,我能感受得到舒曼在创作时候的两种自我碰撞的激情”, 而在谈到李斯特的作品时吴倩表示儿时一次偶然阅读到的中国传统诗歌给了她巨大的灵感和启发, 同时这首作品也成为吴倩2008年在回归WIGMORE HALL进行专场独奏会的压轴作品,获得英国<独立报>音乐评论员的极大赞誉和肯定,更形容 “如果BRAHMS本人把这些接触作品形容为 ‘我忧伤情绪的摇篮’的话,那麼吴倩的弹奏无疑是为BRAHMS式的忧伤给予了更完美的特写”
在2009年接下来的行程中,吴倩将同她在曼纽因学校的同伴们组成的, 曾经获得2009年LEONARD BERNSTEIN奖的SITKOVETSKY钢琴三人组在英国,德国和荷兰进行巡回演出,吴倩兴奋地说非常享受与乐团一同演出的经历, “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换大家的音乐感受,这是一件再奇妙不过的事情” 同时,吴倩还将参加5月8号到5月10号在CHANNEL ISLAND OF JERSEY举办的LIBERATION音乐节, 而作为音乐节的艺术总监,吴倩表示将会同音乐慈善组织MUSIC IN ACTION一同完成音乐节的各项演出活动安排,并希望将本次音乐节办成历史性的传承音乐节,把更多更好的古典音乐带给更多的人欣赏
与那些一味追求技巧的钢琴家不同,吴倩非凡的精湛弹奏技巧可以说只是她独树一帜的钢琴艺术的基础。“我希望像我最崇拜的钢琴家阿图尔 · 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那样,把音乐裏的诗情画意描绘出来,”她说,“我希望我的音乐能让人们忘记那些表面的形式化的技巧,我要我的音乐是可以歌唱的,是可以传达一切的。”研修硕士学位时吴倩就一直在钻研音乐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将两者和谐自然的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倩式”演奏风格,正如英国卫报这样评论到,“倩的演奏完美的传递了乐曲中蕴涵的难度技巧,又深刻地让人感受到乐段饱含的情愫和句章的清晰感。她的钢琴弹奏透露出非同一般的成熟感和深情度”。而英国《独立报》古典音乐评论家Michael Church在2006年听完吴倩的演奏会後更热情赞誉道,“她弹奏的阿尔贝尼斯(Albeniz)色彩饱满,她表现的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威严壮丽,她演绎的舒曼(Schumann)极具轻柔恬静的抒情格调。如果蒙上眼睛,我会猜那是出自一位西方男钢琴家之手。”其他各大古典音乐专业杂志、电视台包括英国国家电视台BBC4和BBC TV World也均对吴倩的钢琴表演作了专题报导和采访。而对於这些,吴倩的回应很简单,她不想只是被定义为技巧高超的钢琴家,而是希望被公认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吴倩首张个人古典大碟专辑发布会具体安排:
时间-4月15日周三晚 19点
地点- David Josefowitz Recital Hall
Royal Academy of Music,
Marylebone Road
London NW1 5H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