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海宁陈家子?浪漫不是历史

乾隆皇帝是海宁陈家子?浪漫不是历史,第1张

中国一直有把正史埋在言情小说里的传统。1925年,上海出版了著名鸳鸯蝴蝶派徐的清宫十三朝演义。书上说:原是海宁老之子,雍正改包换来。龙长大后得知此事,以南巡名义前往海宁探望亲生父母。证据:在位六十年间,甘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去海宁,每次都住在陈格老家的三三三五四角园,并将“角园”改为“安澜园”。

第二,海宁陈氏家族有两块牌匾,分别名为“艾依莉堂”和“春晖堂”,是清朝皇帝赐的。“爱太阳”或“春晖”都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游子吟中的典故。

第三,雍正做太子的时候,子女不多。为了省钱,胤_可以不择手段地把女儿“换”成儿子。

证据4。被撤换的雍正的女儿,被陈家带回海宁。长大后,她嫁给了当今朝臣、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普。所以当地人把姜夫人住的楼叫“公主楼”。

第五,清代以海宁陈氏最为出名,名目繁多,出场无数。如果没有甘龙和海宁陈家的这种关系,陈家怎么会如此受宠?历史学家孟森引用历史事实驳斥了上述说法,认为是海宁陈氏之子的传说是不可靠的。

首先,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为了安抚江南人民,甘龙也像他的祖父康熙一样,先后六次南巡,前两次都以浙江杭州为终点。自第三次南巡以来,甘龙已连续四次来到海宁,主要目的是考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堤工程。

在海宁这个偏僻的小县城里,真的没有比“角园”更适合迎接乾隆皇帝的了。“转角花园”不仅漂亮,还能听到潮水的声音。所以深受乾隆宠爱。回到北京后,我在圆明园复制了一个安澜园。

其次,陈家的两块匾额“艾依莉堂”和“春晖堂”并不是甘龙题写的,而是其祖父康熙皇帝所赠。这两块牌匾与无关,更不能证明是陈家的儿子。

第三,根据皇帝家谱玉牒的记载,乾隆出生前,雍正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弘惠、潘虹、宏运、弘石。乾隆出生三个月后,雍亲王又得了一个儿子朱虹,后来又生了洪湛等四个儿子。不存在孩子不多的问题。况且按照清朝皇室的规矩,皇帝的孙子出生了,要马上向皇帝报告。怎么才能换呢?

第四,大学生蒋廷锡之子蒋普的妻子所住的大楼被称为“公主楼”是一个虚假的故事。很多熟悉当地历史的人都不知道家乡有一座“公主楼”;连蒋家的后人都说不知道。

第五,海宁陈氏起源于北方渤海的高氏,后迁居江南。陈氏家族的真正发展在明万历年间、康熙、雍正达到顶峰,之后逐渐衰落。乾隆即位后,陈嘉并没有得到乾隆皇帝的特殊照顾,更不用说以后了。总之,千万不能把传说当历史,把言情当历史。甘龙绝对不是陈海宁家族的孩子。

  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说过一句 名言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正确地、恰当地使用踏板,对音乐内涵的表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使音乐更加充满活力、富有生气,更光彩、更感人。那么钢琴踩踏板的符号怎样的钢琴怎么踩踏板呢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钢琴踩踏板的符号以及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踏板的原理以及在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上的差异

 1右踏板

 右踏板也叫制音器踏板、延音踏板、强音踏板、连音踏板。在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上的原理和效果是相同的。踩下时,平时压在弦上的所有的制音器立即扬起离开琴键,让所有的琴弦可以自由地持续振动,这样,奏下的音就会持续延长到自然消失为止。当你抬起脚放开踏板时,所有制音器立即压上琴弦,制止琴弦振动,音响立刻停止。右踏板能起到使声音延长、音与音连接起来、增强音量、增加色彩等作用。

 2中踏板

 在立式钢琴上叫弱音踏板,它是以降下隔在榔头与琴弦之间的薄绒而达到改变音色、音量的作用。立式钢琴上的中踏板在正常的乐曲演奏中是不用的,它主要是在练习时起减弱音量而不影响别人的作用。现在也有部分立式钢琴的中踏板完全采用三角钢琴的原理制造。中踏板在三角钢琴上叫保持音踏板、持续音踏板或保留音踏板。演奏者弹下一个音或和弦,同时踩下中踏板,则刚才所弹的音将得到保持,而演奏者接下来再弹的音将不会被保持。中踏板只使踩下时所弹音的制音器打开,这和右踏板踩下后所有的制音器打开是不同的。

 右踏板和中踏板同时使用时,可以使中踏板保留住一些音,而右踏板依然按照自己的规律执行自己的任务。

 3左踏板

 也叫弱音踏板、柔音踏板。在立式钢琴上,左踏板踩下后,缩短了榔头与琴弦的距离,达到减弱音量、改变音色的目的。在三角钢琴上,左踏板踩下后,击弦机向一侧移动位置(琴槌和整副键盘都会同时发生横向移动),使原来三根弦变成两根弦或一根弦振动发音,达到减弱音量、改变音色的目的。左踏板踩下一般标记为una corda(原意是一根弦),放开标记为tre conda(原意为三根弦)。

 由于右踏板使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本文重点论述右踏板的使用,以下的右踏板简称为“踏板”。

 二、踏板的标记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在少数作品中标有踏板,到贝多芬(Ludwig vanBeethoven,1770—1827)作品中踏板符号标记就多起来了,之后在浪漫派作曲家如肖邦、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踏板标记。到了印象派的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又很少标注踏板了。

右踏板的使用方法

 (一)脚的动作基本要领:首先我们要把前脚掌中部放在踏板的圆端之上,脚太靠近钢琴就会使脚尖顶着琴板,脚离钢琴太远就会用脚趾踩踏板。脚掌要一直紧贴踏板,脚后跟始终着地,以脚腕为活动轴心。脚的踩放动作要灵活自如。

 (二)按照踩下踏板的深浅,右踏板可分为:全踏板、半踏板(1/2踏板)、1/4踏板、3/4踏板,或有控制地逐渐加深地踩下等。而放右踏板也有:一次全部放完,放一部分(1/4,1/2,3/4等)或有控制地慢慢放起。

 按照踩下踏板的时间,右踏板可分为:

 1同时踩下,也叫同步踏板、直踏板。经常用于强调节奏特点的音乐中。直踏板有时在整段音乐中都采用,有时只是加强某一音或某一个和弦。两个直踏板之间总有一些间隔来强调直踏板节奏鲜明的效果。

 2音后切换,也叫切分踏板。可帮助连奏及和声连接、加强旋律的歌唱性等。它的使用方法是在弹奏须连接的第二个音时,在手指向下弹奏琴键的同时抬起脚,并在手指还未离键时迅速踩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时有一个手和脚方向相反的动作,即手指弹音的同时脚向上抬起。要把脚的“上下”动作练习得自然完整,几乎合成为一个整体。练习切分踏板要注意:a手脚密切配合,不可同上同下。b用耳朵检查声音是否连接并且切换干净。c右脚紧贴踏板,感觉脚和踏板同上下,踏板完全在脚的控制下。切忌似换非换和出现踏板失控产生的杂音。

 3音前踩下的踏板,叫预备踏板。在弹奏前,先把踏板踩下,让制音器全部打开后再下键,可以使声音更丰满。只能用于乐曲的开始、新段落的开始或较长时值的休止符之后,通常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而用,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例如演奏《夕阳箫鼓》之前,可以用预备踏板,使所有的制音器都打开,暗示演奏即将开始,使听众充满了对音乐的期待。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开始处,也可以使用音前踏板。

 4抖动踏板,也叫“颤音踏板”,是一种连续不断地急速更换踏板。常用于音阶、半音阶上,这样即可保持音量又可避免声音的浑浊。

 在踏板的使用法中,直踏板和切分踏板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学习者必须首先学会这两种踏板法。

右踏板的使用规律

 1依据和声的变化来更换踏板。

 和声清晰是演奏的基础。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和弦用一个踏板。和声改变了,踏板也要相应更换。无论和弦的形态是柱式和弦、分解和弦还是半分解和弦,都必须遵守这一法则。几个连续的柱式和弦运动时,一个和弦使用一个踏板,如果是连奏还可以用切分踏板完美地弹出连奏。和弦以连奏的琶音(特别是长琶音)形式出现时,可以用踏板。低音的线条很重要。在一些用手无法保持低音而又特别需要和声支撑的乐段,由于低音是和声进行的基础,所以要用踏板将低音保持住,使低音与和弦连起来。

 2有助于节奏和动力的表现,这种踏板又被称为“节奏性踏板”。

 在一般节奏性强的乐曲中,如四拍子的进行曲,三拍子的圆舞曲,二拍子的舞曲等,或在节奏感很强的和声伴奏音型中,为了强调有特性的节奏型,加强节奏的韵律,使节奏感更鲜明、更生动,往往可用直踏板。即在强拍踩、弱拍(或弱位)放,或在四拍子的强拍、次强拍上用踏板点一下等。如储望华《解放区的天》,开始4小节是强烈的锣鼓节奏,每一拍都用前半拍踩下、后半拍放开的直踏板。

 3乐曲中出现特强音(sf)、重音(>)、切分音、某些强有力的结束和弦时,为了增强音量和共鸣,在这些音上可以用直踏板。这种踏板称为“重音踏板”。

 4以色彩效果的需要为依据使用。

 不同作品要求不同的声音色彩。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作品的性质以及它们所需要的声音来决定怎样使用踏板。例如,一连串连续音阶或半音阶,在古典作品中,为了声音清晰,一般不用踏板或用少量的踏板;但在莫什科夫斯基(MoritzMoszkowski,1854—1925)、肖邦、李斯特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里,在伴奏和弦的衬托下,这些音阶、半音阶中不少音是作为经过音的,必须踩在一个踏板里。如果不踩踏板,就会失去音乐,只剩下互不相干的、干巴巴的和弦和音阶了。同样,音阶、半音阶在需要微风拂面的效果时,可以用颤音踏板;在需要朦胧的效果时,可以将踏板踩浅一点。

 不用踏板的音乐和有踏板的音乐之间在音响上可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这种效果常常用来使音乐获得对比。在恰当的地方,用一种干的声音作对比,会令听觉焕然一新。当然,这应当经过设计、恰到好处。

 5根据作品的时代风格来合理使用踏板。

 在车尔尼(Karl Czerny,1791—1857)的练习曲599、849、299、740中,有些是可以适当地使用踏板的。当然,在开始练习一首新的可以使用踏板的练习曲时,为了更加专注于解决手指的弹奏技术,可以先不加上踏板练习。

 复调作品由于声部多,要保证每一个横线条的歌唱性和清晰度,要少用、慎用踏板。古典时期的作品要求清晰、透明的声音,在弹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时,可少用踏板,踏板踩浅些、短些、更换要勤些。贝多芬的作品可以适当的多用一些。浪漫派时期要求和声共鸣、和声烘托、色彩效果等,因此,在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中,踏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印象派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的作品,要多注意踏板踩放的深浅,运用不同深度的踏板得到不同的效果。这些是很粗的原则。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巴罗克、古典、浪漫、印象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的踏板用法作专门的学习。

 6依据乐曲的性质、音乐的形象、音乐的语气来决定踏板。

 (1)抒情歌唱、徐缓悠长性质的旋律,一般用切分踏板。这样可以加强旋律的歌唱性使它更加连贯、圆滑、音色柔和温暖而不会声音发干。

 (2)雄壮有力、气势宏大的旋律,可以选用直踏板或切分踏板。

 (3)活泼、欢快、节奏性较强的旋律,一般用直踏板。

 (4)舞蹈性质的旋律,一般用直踏板。

 (5)复调性质的旋律,少用或不用踏板。

 在一首乐曲中,往往不止一种音乐形象。所以可以使用不同的踏板法,即某些段落(或乐句、或某个音)用直踏板,而另一些地方用切分踏板。

 7为使音乐连贯而使用踏板。

 当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超过手指的跨度或者用手指连接困难时,可以使用踏板把音与音连接起来。特别是在弹奏连续进行的和弦连奏时,切分踏板使不同和弦的完全连奏成为可能。

 8对声音(可以是一个音、一条旋律或和弦)加以润饰、美化。

 单音的美化:一个踩下踏板的单音,比不用踏板更为圆润,音量也微微增大。特别是当单音的连奏旋律以一个慢或中速的速度出现而又没有伴奏时,使用踏板可以避免声音太干。在决定是一个音符还是几个音符用一个踏板时,必须考虑速度、力度和音域。音域较低、速度不快时,可以每个音符都使用一个踏板。音域不太低、力度层次也不太强、走动较快的单音旋律,则应当用更长的踏板(几个音一个踏板)。

 和弦的美化:使用踏板的和弦更加丰满。

 旋律的美化:旋律需要美化、需要力度变化或需要增加厚度时,可以借助踏板。在旋律有和声伴奏时,应首先考虑和声因素、同时兼顾旋律的润饰来决定踏板的使用。

 有时短促的触碰踏板(踏板轻轻点一下),可以使声音美化,音乐更富有表现力,声音也不致于敲击、发干。

 9根据音区选择踏板。

 在中音区,特别是低音区,不要把不该重叠的音重叠在一起。低音区应多换踏板或少用踏板。旋律在高音区时,不必担心因使用踏板而线条不清。在超高音区g3以上时,钢琴上已经没有制音器装置,踩不踩踏板没有差别,但这时使用踏板可以让所有的琴弦都振动起来,使钢琴上音色最单薄的这一段音区变得丰满起来。

 10根据速度。

 速度慢应勤换踏板。速度较快则一个踏板可以使用长一点。

 11渐强踏板、渐弱踏板、高潮长踏板。

 渐强踏板,在渐强部分的一半慢慢踩下去,使踏板不断加深,直到上行结束进入另一个力度层次开始用全踏板,从而帮助手指更好地达到渐强和音乐情绪上扬的效果。

 渐弱踏板,与渐强踏板相反,是在渐弱的后半部分慢慢抬起踏板,使踏板不断削薄,从而达到渐弱的效果。这两种踏板对脚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潮长踏板: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有时可以使用较长时间的踏板,将和声音以及它们的经过音、辅助音合在一起,来增加音乐的力度,塑造乐曲的高潮,使音乐的气势更为磅礴。如李斯特《G大调钢琴高级练习曲》第六首最后4小节的高潮、《塔兰泰拉舞曲》结尾的大高潮,拉威尔《戏水》的华彩乐段,都可用长踏板。

 12踏板的强收和踏板的弱收。

 多数用于乐曲的结尾。

 强收踏板:音乐结束的时值一到,踏板很快放掉,从而获得很强烈的音响和节奏效果。

 弱收踏板:音乐在安静的情绪中结束时(一般最后的音符有延长记号),慢慢地、柔和地放掉踏板,以产生一种均匀又逐渐消失的音响效果。

使用踏板的注意事项

 1 踏板的使用不可造成旋律的模糊及和声的混乱。可以先不用踏板练习,听清楚每一个音,再加上踏板。不能没有章法的随便乱踩,要根据踏板的使用原则确定什么地方不用踏板、什么地方用踏板、用哪一种踏板、一个踏板延续多长时间、踏板每次的更换地点等等。

 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干净”,进入了所谓的“愈干净愈好”的误区,脚随意地、不断地走碎步,几乎每拍、每个音都换一次踏板,结果丢掉了和声连接的进行,丢掉了乐曲中重要的基础“低音线”,失去了和声共鸣的烘托,使旋律断断续续,音乐支离破碎。犯这种错误的人主要是忘了“踏板要跟着和声的变化而更换”的原则。

 2 不要用踏板掩盖手指技术的缺陷。可以先不用踏板,把手上技术解决好,为后面加上踏板的弹奏打下基础。

 3 在使用全踏板(踩到底,全部放干净)时,初学者一定要踩放动作明显,踩踏板一定要踏到底,放踏板(或换踏板)一定要及时地放完。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用切分踏板时,换踏板时只是象征性地动一下,踏板没有彻底抬起,声音根本没有换干净(特别是低音没有换干净),接着又往下踩,造成前后两个踏板的声音混在一起,声音很脏。

 4 初学者容易犯的另一些毛病是脚的动作引起的。如:脚掌没有紧贴踏板,使脚和踏板之间有空间,从而发出脚拍打踏板的杂音;或者在踏板抬起时,脚抬起太高又没有控制,有踏板撞击上面木头的声音;或者脚的后跟离开地面;或者脚掌从踏板逐渐移位最后滑落到地面。

 “有个别钢琴家由于情绪激动,踩踏板时,脚跟离地,将整条腿和整只脚提起踏下,初学者切勿模仿”。(魏廷格语)

 长时间不用踏板,右脚一般放在右踏板旁边就近的地方,易于脚移上踏板。在要使用踏板的地方,一般要稍稍提前把脚轻轻放在踏板上,做好准备。只有短暂的时间不用踏板,不要把脚拿下踏板,造成脚忽上忽下。只有较长时间不用踏板时,才把右脚轻轻拿下踏板,放在踏板旁休息。

 5 对初学者来说,直踏板和切分踏板是最基本的两种踏板踩法。不能只会手脚同时下去的直踏板,要多练习切分踏板。

 6 不能为了气氛的热闹、有气势而从头到尾只踩一个踏板。

国外浪漫的地理名称

国外浪漫的地理名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点都有着它独特的名称,有些地方的名称自带着一种唯美浪漫的气质,让人只是看到名字就不由得心生向往。下面我就带大家看看国外浪漫的地理名称。

国外浪漫的地理名称1

1、爱琴海

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就与爱情有莫大的关系。它是一片位于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海域。相传一位年轻的希腊国王爱慕一位著名的竖琴师——琴,每天清晨悄悄地来听音乐,最终琴被感动,与国王结为夫妻,后来国王战死,琴日日夜夜一边弹琴思念她的丈夫,直到死后,琴的坟边涌出一股清泉,后来由泉变溪、由溪成河、由河聚海,于是就有了“爱琴海”。

2、香榭丽舍

这是一条位于法国巴黎的大街,全长1800余米,连接着古老的协和广场与气势雄伟的戴高乐广场,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还遍布着奢侈品商店与众多古迹景点,是巴黎最繁华、最具浪漫风情的街道。其译名源自大艺术家徐悲鸿,画家在法国留学时,对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他看到这么美丽的街道时,赋予了它一个既有中国古典韵味,又有西方浪漫气息的名字。

3 、潘帕斯

潘帕斯为阿根廷人辽阔的精神家园,是位于南美洲南部,阿根廷中、东部的亚热带型大草原,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潘帕斯源于印第安克丘亚语,意为“没有树木的大草原”。这是一个浪美而又美丽的地方,你要在奔驰的马背上欣赏潘帕斯草原,那才是最美丽的视角。

4、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是英文“baykal”一词的音译,寓意是“富饶的湖泊”“天然之海”“大量的水”。中国古称北海,曾为中国北方部族主要活动地区,西汉时期的苏武曾被流放于此牧羊。贝加尔湖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素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将其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湖泊总容积23、6万亿立方米,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最深处达1637米,平均水深730米,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是世界第一深湖、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

5、杜尚别

杜尚别这个地名很有中文韵味,其在波斯语解作“星期一”,1991年9月成为独立后的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是塔吉克斯坦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杜尚别是十月革命后由3个荒僻的小村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兴城市。1925年以前称基什拉克(意为村)。1925-1929年称杜尚别,原翻译为久沙姆别,意为星期一,因每星期一的集市而得名。1929-1961年称斯大林纳巴德,意为“斯大林城”。1961年后改称杜尚别。

6、神奈川

可能大家看到这个名字一下子就会想到《灌篮高手》里的那个神奈川县了。1859年,日本江户幕府设立了“神奈川奉行所”,公元1911年以后改称神奈川县裁判所,后称为神奈川县。不要弄错了,神奈川县可是日本国的一级行政区域,相当于一个国内的一个省。

7、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Victoria)其实为一个姓氏,大英帝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女王维多利亚便是这个姓氏。如今,维多利亚成了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地名,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省会城市维多利亚市、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市、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港等。

8、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Provence),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一个濒临地中海的蓝色海岸。普罗旺斯是世界闻名的薰衣草故乡,并出产优质葡萄酒。普罗旺斯还是欧洲的“骑士之城”,是中世纪重要文学体裁骑士抒情诗的发源地。普罗旺斯境内有艾克斯、马赛等名城,还有阿尔勒、葛德、阿维尼翁(又译亚维农)、尼姆等市镇组成。此地区物产丰饶、阳光明媚、风景优美,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起就吸引着无数游人,至今依然是旅游胜地。

9、罗兰·加洛斯

罗兰·加洛斯(Roland Garros)是一个多么有诗意的名字,但其实只是一个网球馆的名字,法国网球公开赛的'举办地。罗兰·加洛斯球场建成于1928年,纪念法国一战时期的空中王牌英雄的罗兰·加洛斯,也为1927年4名法国运动员在美国土地上出人意料地击败东道主队,捧回戴维斯杯庆贺。

10、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是北非国家摩洛哥西海岸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该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被誉为“摩洛哥之肺”“大西洋新娘”,更是因为一部同名爱情**和一首同名歌曲名动天下。这座城市本名叫“达尔贝达”。12世纪,柏柏尔人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将其命名为安法,意为“高地”。15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安法,并将其夷为平地。1770年,摩洛哥国王下令在安法城旧址兴建一座新城,将其命名为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中卡萨布兰卡同样意为“白色的房子”。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将市名称恢复为达尔贝达。二战时,卡萨布兰卡是欧洲人逃往美国的中转站,如今又是难民偷渡欧洲的汇聚地。诗意浪漫的地方,注定要担负起她的使命。

国外浪漫的地理名称2

世界十大最浪漫的地方

1、巴黎

似乎没什么好解释的,大概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巴黎是最浪漫的地方。它会让你忘记你来自哪里,将要去哪里,你会被淹没在它的浪漫情怀之中。塞纳河会告诉你什么是爱情,圣母院会告诉你什么是美丽……整个巴黎会告诉你到底什么是浪漫……

2、洛杉矶

说到洛杉矶,我们不可能不想到好莱坞**。那里有我们最熟悉的**演员,也有最美丽的爱情故事。我们无法拒绝好莱坞似的浪漫,我们只能深陷其中,希望自己是**的主角。洛杉矶见证了世界**的发展,而我们却只能和**一起成长……

3、伦敦

人们都说英国人拘谨,伦敦也是一个严肃的城市。但是每年的情人节,英国人送的卡片是全世界最多的。说到伦敦,我们不得不想起Hugh Grant的**。2002年的《真爱至上》和他与著名的美国女影星Julia Roberts的**《洛丁山》中的美丽画面仍然浮现在我们脑海……伦敦,雾中的浪漫都市。

4、罗马

《罗马假日》给那个年代的人留下了许多关于爱情的美好回忆。“永恒之都”也仍然在用它意大利的方式书写着意大利的浪漫。

5、西雅图

还记得《西雅图夜未眠》中的Tom Hanks, Meg Ryan吗?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部上世纪最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像我们不可能忘记这座城市一样。

6、摩纳哥

位于法国东北部的袖珍小国,世界闻名的第二大赌城,有着世界绝佳的蒙特卡罗赛道,蒙特卡罗网球大师赛。在每年的五月,劳伦斯体育奖在这里颁发。一个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国拥有着数不尽的荣誉……

7、蒙特利尔

世界上第二大的法语城市,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继承了法国人最浪漫的一面。去了加拿大,可以不去多伦多,也可以不去温哥华,但是你绝对不能错过蒙特利尔。

8、墨尔本

澳大利亚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南半球最繁华富足的城市之一。继承了伦敦的文化底蕴,却又不缺少巴黎的浪漫情怀。有人说过,唯一能代表澳大利亚的城市不是悉尼,而是墨尔本。

9、迪拜

亚洲唯一上榜的城市,也是世界唯一一座拥有七星级宾馆的城市。有“阳光之城”之称的迪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西亚之都的浪漫情怀。

10、卡萨布兰卡

因为**而闻名,因为有了这座美丽的城市,才有了经典的**。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卡萨布兰卡。美丽的北非之星。。。。

做过这样一个梦:

站在一个水上平台,四周很安静,眼睛只看到灰色的高大的石柱,但是心里不知为什么非常不平静感觉正在等待什么到来,期待与不安,宁静但又迷茫。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

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扩展资料

节选: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二级作物/二级水果

灯笼草莓60 灯笼草莓汁66

娃娃番茄60 娃娃番茄汁66

舞蹈甘蔗68 舞蹈甘蔗汁75

独眼海盗桃400 独眼海盗桃果汁2200

鼠儿桃470 鼠儿桃果汁2585

小鸡香梨350 小鸡香梨果汁2090

水晶梨子430 水晶梨子果汁2475

霹雳苹果380 霹雳苹果果汁2090

皮靴苹果450 皮靴苹果果汁2530

水滴葡萄320 水滴葡萄果汁1760

铃铛葡萄380 铃铛葡萄果汁2090

彭彭石榴350 彭彭石榴果汁1925

宫灯石榴420 宫灯石榴果汁2310

时尚橘子380 时尚橘子果汁1925

万圣橘子460 万圣橘子果汁2365

水雷椰子340 水雷椰子果汁1870

恋家椰子400 恋家椰子果汁2200

双籽桑葚330 双籽桑葚果汁1815

闹钟桑葚390 闹钟桑葚果汁2145

2009年1月第25卷 第1

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Jan,2009Vol25 No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

鲁春芳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提 要:虽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形象的选取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各异,但自然的意识都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诗篇,也深刻地渗入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他们的诗歌反映着一种与现代生态批评理念相契合的诗学主张,主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再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重新给自然以神性的尊严,由此构画出人类与诗意自然和谐共生感人画卷。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神性自然;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561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9)01-0035-05

TheEcologicalEthicsintheNatureofEnglishRomanticPoets

LUChun-fang

Abstract:NatureconcernisdeeplyrootedinthepoetryofnearlyalltheEnglishromanticpoetsandprofoundlyexpressedintheirpoeticideadespiteoftheirdifferentnatureimagesanddifferentartisticformsTheyemphasizethenon-instrumentalvalueofnature,

affirmtheinherentpurposeofbiologicalcommunityandadvocaterespectforlifeandnatureThese

thoughtsjustaccordwithmodernecologicalethics

Keywords:TheEnglishromanticism;divineNature;ecologicalethics

拜0[2]。

英国浪漫主义的神性自然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理性的拒斥,但它既不等同于基督教观念中的自然,也不是简单回归古代文化中万物有灵的自然,而是一种新型的自然思想,它在大自然的形象里渗透着朴素的美德,使之与人的心灵形成共震和感应,启迪着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所异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HelmutJSchneider在其5论自然6一文中写到:浪漫派作家都想减轻人从自然中的

[3]

异化。事实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从自然中发现了理性

一、神性自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共同的自然观 神性自然(divineNature¹)一词是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的概括,与华兹华斯/崇高景物0(highobjects)同义:华兹华斯称大自然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0,其中蕴含着/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wisdomandspiritoftheun-iverse)0(5自然景物的影响6)。神性自然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念最富有魅力的特征。英国浪漫主义诗学有其明确的诗歌主张,但在这些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还蕴含着更丰富的诗歌主张,我们或可以称之为/隐性的诗学思想0,它的内容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最重要特征是从泛神论的出发点体察大自然的神性(thedivinityofnature),正如国内学者在评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时指出的那样:/华兹华斯的泛神信念则是将上帝引入到所有存在物,将超出经验世界之外的绝对价值引入世俗世界中,使世俗世界充满神性的辉映,获得神性的终极依靠与终极关怀,因而改变了生存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目的性。自然或卑微之物就在神光的普照中而拥有神性。0[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许多诗歌中都热烈表达了神性自然的意识:科勒律治在其诗歌中也表达了/上帝与自然合一(divineu-nity)0的观点,在5致自然6中,宣称上帝蕴涵于自然之中,自然是唯一上帝。对自然的敬畏便是对神的虔诚。雪莱也曾把上帝看成/一个温文尔雅、高贵威严的人,他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有着自然、朴素的思想习惯,深受其信徒的爱戴与崇

主义所摒弃的、整个社会却视而不见的最重要的积极因素,那就是自然之灵性。因为自然万物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0,那么这些/博大的灵魂0当中所蕴含的灵性则是相通的,人类作为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理应分享这一灵性,从而真正和自然融为一体,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神性自然赋予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以完美的色调,使理性时代人类灰色的精神世界再次变得五彩斑斓。神性自然首先表现为诗人对自然所引发的诗情的强调,乃如华兹华斯的/自然

/Nature0一词是华兹华斯或自始至终的中心词:/ONature!Thouhastfed/Myloftyspecu-lations;0(BookSecond,Line463-462)/For,I,pedupinNatureslap,waseven/AsaspoildChild;(BookThird,Line358-359)0等充分证明了华氏的神性自然观,所有的自然景物在诗人心中永远都是大写的、神圣的、崇高的、更是值得尊重的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

¹

流露说(spontaneousoverflow)0。

华兹华斯在5序言6中曾两次提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0,这种/强烈情感0便是英国乡村劳动人民的典型情感,它纯朴、自然,祛除了文明社会中一切虚饰与矫揉造作,因此,华兹华斯更倾向于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题材:

/我们一般都选择微贱的乡村田园生活作为题材,因为在这里人们心中的基本情感找着了更好的土壤,以便能够达到成熟的境地,少受束缚,并且说出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因为在这种生活条件下,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存于一种更加单纯的状态中,因此,可供更准确的思考,更有力度的交流;由于乡村生活方式产生于那些基本情感,产生于乡村职业的基本特征,所以更容易理解;也更加持久;最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情感总是和美好而永恒的自然形式联系在一起的。0[4]

这里人与/自然0的交流之间并非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情感交融的,用布莱尔的话说,/人类的普遍情感必定是自然的情感,惟其自然,才是恰当的0[5]104。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超越古典主义局限的核心观点,因为古典主义作家过多地强调了文学艺术/工于优美和高雅0[5]104,而浪漫主义诗人则强调/自然0地表达情感,力求展示自然状态的个人情感,揭示自然状态的人性的创作主张在一个人性日渐异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华兹华斯权衡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自然,而他所说的自然则有着三重原始主义涵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公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即处于原始的文化环境尤其是乡野环境;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感情以及用言语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0[5]105

华兹华斯的诗歌主张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广泛的认同和发展。柯勒律治认同华兹华斯/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0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提炼和增补。他认为,情感不仅来源于自然状态的人和生活,而且来源于/作诗这一活动本身,,一种不寻常的兴奋状态0[6],具体说,就是诗人的创作激情,这种激情是由诗人的心灵迸发出来的,因而也属于自然的流露。拜伦则更加直白地说:/它(诗歌)不时以一种狂怒侵袭着我,,如果我不动笔倾诉我的内心,我就会发疯。0而雪莱也认为:/在创作时,人们的心境宛若一团行将熄灭的炭火,有些不可见的势力,像变化无常的风,煽起它一瞬间的火焰;这种势力是内发的,,0[7]538可见,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看来,诗歌中情感既来源于最贴近大自然的纯朴民众,又直接来源于诗人心灵中孕育创作激情,这两种情感都绝非外在强加的,而是最贴近自然和人性的真情实感。

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自然与人情感的互渗关系做出诗歌理论提升的是柯勒律治,他认为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理想中的完美诗人能将人的全部身心都调动起来,,他身上散发出统一性的色调和精神,能借助于那种善

于综合的神奇力量,使它们彼此混合或(仿佛是)融化为一体。这种力量我们专门用了-想象这个名字来称呼,它,,能使对立的、不调和的性质达到平衡或变得和谐,,0[8]

柯勒律治把想像看作诗歌的本质,这与拜伦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拜伦说,/诗歌是想象的岩浆,喷发出来可以避免地震0。而雪莱则把想像这一诗歌的本质赋以更伟大的蕴含,他从哲学的高度谈论诗歌的想像,认为正是想像所具有的超强的创造和整合能力,诗人才浑然忘我于永恒、无限、太一之中。/在他的概念中,无所谓时间,空间和数量。表示时间的不同,人称的差异、空间的悬殊等的语法形式,应用于最高级的诗中,都可以灵活应用,而丝毫无损于诗本身;,,0[7]539

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先驱的布莱克实际上在哲学的高度上成为雪莱诗论的先声,他提出关于自然与想像或灵视的理论早在5没有自然宗教6、5一切宗教皆为一体6中就有清楚的表达:/诗的或曰创造的才赋(poeticgenius))))想象)))是创世前永恒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生命的源泉和内在动力,因此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滥觞和生命力。0他在5书信集6(1799年8月23日)中这样写到:/,,一个富有想象力人的眼里,自然就是想象力本身。0[9]在5天堂与地狱的婚姻6等作品中,他把/诗性才思0称作/第一原理0,其他一切道理/不过是衍生而来0。他把想像这一激情的、自然的力量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和人类生活的原动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布莱克的观点实际上正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论表述,它整合了主体与客体、情感与具象、流动与固定等多种要素完成了这一具象化;/布莱克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没有凭空建筑海市蜃楼,而是在一种理性的深邃思考中面对一切。0[10]在充满激情与理性的呼喊、预言、警告之间,我们听到了一种熟悉的声音,诉说着经验和经验的代价。正是在布莱克的这一创作理念的基础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才冲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想像力的解放,从而使回归诗意自然成了浪漫主义诗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浪漫主义诗人视自然为人性的自然、神性的自然。诗人的目光超越一切湖光山色而直接探入大自然所蕴涵的/宇宙精神0,并将人的思想感情与它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自然景物既渗透着神性又体现着鲜明的人性色彩。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在/自然0的境界里找到了终极归宿,其深层不但蕴涵了释放人的非理性内容的潜在欲望,而且蕴涵着诗人们对人的处境及命运与前途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深层伦理标准的思考,而这种关于人与自然伦理标准的思考又恰恰吻合了当今生态危机时代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价值标准,也由此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二、和谐共生的意识辉映着现代生态伦理思想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在工业化加速发展和理性主

义主导地位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英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促成了人类中心主义急剧膨胀,人类以机械论而非有机论来认识世界,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完全沦为人类用来满足无限膨胀的私欲的工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机械论和理性主义的强大氛围中,反其道而行之,运用自然的有机整体论指导自己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复归人类精神家园的崭新/自然观0。这不仅是对长期以来在西方社会思想阵地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反驳,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力挽狂澜,试图维系自然生态平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生存方式和/诗意的栖息0环境为己任,用诗的语言描绘自然的图景,书写大地的心声,倡导和谐共生,关注人类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解为一般山水诗人的消极避世、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之作是完全错误的,而仅仅从传统意义上将其理解为描绘自然风景借以抒发个人情感,展示内心灵魂之举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公正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就必须认真探索这些诗歌对大自然的深刻思考,而这又使我们发现这些产生于人类工业革命之初的自然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之间存在着某些契合,使我们发现浪漫主义诗歌理念本身包含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以诗歌的韵律在书写着他们对大地和生物圈/共同体0的敬畏与责任,用朴素的语言描述着生态家园当中的成员:路旁摇曳的水仙,林中高歌的云雀,汹涌澎湃的大海,低沉蜿蜒的溪流,加上纯洁可爱的孩童,朴实无华的乡民,这一切都诗意地栖息于大自然的怀抱,构成了最富生命力的和谐乐章。同时,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严肃的、理性的,他们的诗中蕴含的不仅是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怀,更重要的是诗人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是诗人对时代伦理强音的回应。浪漫主义诗人强调个人情感,但这种个人情感绝非狭隘的个人主义情感,而是与普遍情感相一致的情感。他们勇挑重担,试图运用诗歌载体呈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美与和谐,`唤起人们内心对这种美与和谐的共鸣,警醒他们沉睡的、被压抑的审美意识和普遍情感,挖掘出埋藏在功利与污浊背后的人类美好天性。

从同一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利奥波德于1940年代提出的/大地伦理0便表达了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相近的观点。他认为伦理学演化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协调人与土地以及生存在土地上的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因此伦理所涉及到道德/共同体0的范围也由人群的集合体扩大到/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0[11]204。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理性主义不断加重着人的贪婪与狂妄,他总是以自然的掌控者和征服者自居,把自然界中的其他成员和全部自然资源当作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大地伦理0恰恰是对这一理念的直接反驳,它/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

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0

[11]205

。它把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作为价值判断

的最高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0

[11]224-225

/大地伦理0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去掉人类

中心主义,它认为人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具有任何特权,只有当他的利益和要求与生态共同体的最高价值相吻合时,它的自身利益才能得到尊重。

著名环境伦理学专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表达了相同的观察与思考,他把对自然价值的评价视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他对自然价值的类型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但又从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工具性价值和非工具性价值。所谓/工具性0和/非工具性0都是相对于人来说的。非工具性价值是指自然在与人无涉的情况下具有自身的意义和功能,这些意义和功能是客观的,由自然万物和生态系统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独立于人的参与和评价而存在。它集中体现在生命支撑价值上,也就是自然界对生态系统内所有的生命都具有支撑和承载的价值。罗尔斯顿用理论化的语言表达了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类似的自然观:/大自然是一个进化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一个后来的加入者;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早已各就其位。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价值承载者,,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出现也许是一个最有价值的事件,但如果以为是我们的出现才使得其他事物变得有价值,那就未免对生态学太无知且太狭隘了。0

[12]4-5

显然作为/后来加入者0的人类,与英国浪

漫主义诗学所谓/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0是完全相同的。

罗尔斯顿对于自然的工具价值的考察,表达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他的模式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自然理念是完全相同的。罗尔斯顿把工具性价值分为三种:11通过人化自然形成的自然价值;21通过自然化人形成的自然价值;31通过体验和感受自然形成的自然价值。第一种指人/对自然界的资源性利用,即我们对自然物的有目的性开发利用,创造了价值0[12]38;第二种主要指自然对人的供给、培育、塑造和教化作用;第三种指人通过融入自然,在切身感受、体味自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对自然的价值认识,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等。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它不否认自然对人的功用,但绝不把这种有限范围内的工具价值夸大为自然的全部价值,因为那是人类自欺欺人的错误观念。同时,它强调自然的非工具价值才是其他一切价值的依托,是客观的终极价值,并不因人的认识、干预和评价而受损伤或发生改变。人类所能认识到的自然的价值是限定在人的认识视野范围内的那部分价值,或者说是经人的体验和经验筛选过的价值,远非自然价值的全部。自然价值的存在并不因这种认识上的限制受到影响。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观反驳和批判了人本主义的自然价值观,他象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那样,试图唤起人们

对大自然的敬畏,唤醒人们的神性自然意识,督促人们自觉承担起对大自然的道德义务。

三、神性自然观蕴含了/深层生态学0理论潜质

/深层生态学0(deepecology)是当今西方生态伦理学领域一个较新但极具影响力的概念,它由挪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于1973年在5浅层与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6一文中首先提出。深层生态学的核心观点在于它的整体主义价值观。一方面,它认同许多生态伦理学派所持有的观点,即从有机整体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作生态系统中普通的一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它对/人的存在0有更深入的认识,强调以生态学原则全面指导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信仰方面的改革和进步,大大拓宽了

[13]156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视野。深层生态学提出了/自我实

独立的风光,增添了/更为深远的遗世独立的意味。0

[16]

见其心灵与自然景物的贴近。在诗人眼里,这里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生命的载体,都充满了灵性,享有同人类平等的尊严。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自身已经融入周围的一切,达到了物我交融,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自身已成为这生态圈中的普通一员,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自我认同。

济慈在他的5秋赋6、5夜莺颂6、5蝈蝈和蟋蟀6等诗篇中对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都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既展示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在自然中放大了的/自我实现0和/自我认同0。

从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自然观恰恰契合了这种深层生态意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将/自然0作为自身的主题,把申述浪漫主义/自然观0当作诗歌创作的灵魂,就在于诗人认识到了自然存在自身的价值。浪漫主义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然最本质的价值,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约翰#拉斯金在他的5现代画家6这样写到:/华兹华斯在洞察自然方面是楷模0/在认识自然的深度和本质上他是所有现代诗人中最具敏锐目光的0;

[17]

现0和/生态中心平等0两条最高准则。/自我0绝非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与自然分离的个体自我,强调个人需求和利益的满足的自我,而是指/形而上的自我0,也可以称为/生态自我0,它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而是囊括整个人类,还包括自然生态圈内的万物:动植物、山川、河流、土壤、大海等。这个/自我实现0要求人类不断扩大自我认同范围,以致扩大到整个生态共同体,这样,人与自然万物的疏离感也会因此逐渐缩小,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生态中心平等0准则强调的是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员而存在,没有特殊身份,也没有特殊权利。两条准则紧密相关,/生态中心平等0就是要不断扩大与自然的认同,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深层生态学彻底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并谋求实现/生物圈的核心民主0[14]。它所坚持的两条最高准则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均能找到原型,诗人把大自然中栖息的万物看作与自身平等的成员,把大自然看作万物共生共存的理想家园,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压缩个体的/小我0,放大生态的/大我0,并亲身实践着他们对自然的认同。

柯勒律治无疑最热心于从神性自然的角度表现自然,这使他的诗歌实际上具有对/生态自我实现0和/生态中心平等0的喻蕴。即使在某些抒发政治情怀的诗中,也能自然流露出/一切自然亲情的联系0,它随着这些流畅的诗句缓缓溢出:,,这里是大海,/朦胧晦冥,那边庄严的山坡/像巨大的剧场,它肥沃的土地/滋养着英国榆树,它像是朋友)))

/与心智神交,并赋予我的心智/更强的脉搏和欢快活

[15]

然而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在他

们生活的时代,更多的人表现出对这一终极价值惊人的无知,并沉浸在这种无知的沾沾自喜中,肆意破坏着自然的生态和谐。他们的伤痛是世间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伤痛。这种伤痛来自于他们的先知先觉,来源于诗人的敏感与真诚,来源于诗人最珍贵的良心。但正是这种伤痛成就了18~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诗篇,因为只有拥有基本良知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如果说罗尔斯顿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自然的终极价值,那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则是用诗歌的语言把自然的终极价值娓娓道来,渗透到读者最真挚的情感中,并将这种情感扩散开来,形成人类普遍情感。用这种情感去引领道德,则必然让自然主义的自然价值观遍地开花,也必然让基督教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寿终正寝。这是浪漫主义诗人进行自然诗创作的深层动机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倘使今日他们的诗作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生态圈的敬重和对它无私馈赠的感激,那么诗人的良苦用心也许会得到莫大的安慰。参考文献:

[1]易晓明华兹华斯与泛神论[J]国外文学,2000(2):

66

[2]江枫雪莱全集(5)[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305

[3]HelmutJSchneider1Nature,MarshallBrown,TheCam-pidgeHistoryofLiteraryCriticism,Volum5Romanticism[C]CampidgeUniversityPress,2000:92

[4]WMMerchant1WordsworthPoetryandProse[C]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pidgeMassachusetts,1963:222

跃的思想!诗中的/露珠0、/大海0、/山坡0、/土地0、/榆

树0、/茅屋0,这一切在柯勒律治眼里,多么亲切,/像是朋友0。这种情感本身就反映了诗人从内心已经把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当成与自身平等成员了,这些成员平等地分享着自然的博爱与神圣,并对自然赋予的这份和谐美心存感激。

华兹华斯5丁登寺6中的诗句:/这里的清流,以内河的喁喁低语/从山泉奔注而下。我再次看到/两岸高峻峥嵘的伟崖峭壁,

/把地面景物连接于静穆的天穹,

/给这片遗世

[5]MHApams1TheMirrorandtheLamp:RomanticTheory

andtheCriticalTradi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53

[6]SamuelTaylorColeridge1BiographiaLiteraria,VolumeÒ:

55-56[C]//MHApams1TheMirrorandtheLamp:RomanticTheoryandtheCriticalTradition[M]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53:122

[7]PercyByssheShelly1ADefenseofPoetry[C]//Hazard

Adams&LeroySearle1CriticalTheorySincePlato(ThirdEditon)[C]BeijingUniversityPress,2006:538[8]SamuelTaylorColeridge1BiographiaLiteraria(1817)(ed

JShawcross)

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07,

fromRo-Routledge,

Londonand

CoupeLaurence,TheGreenStudiesReader:manticismtoEcocriticism[C]NewYork,2000:21

[9]WilliamBlake1NatureasImagination,Blakesletterto

theRevdDrTrusler)23August1799,

inCompleteWri-t

收稿日期:2008-09-12

ings(edGeoffreyKeyne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25;Coupe,LaurenceTheGreenStudiesRead-er:

fromRomanticismtoEcocriticism[C]Routledge,LondonandNewYork,2000:16

[10]聂珍钊等1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1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6

[11]AldoLeopold1ASandCountyAlmanac[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49

[1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1

New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李培超伦理拓展注意的颠覆[M]长沙:湖南大学出

版社,2004:156

[14]RoderickFNash1TheRightsofNature:AHistoryofEn-vironmentEthics[M]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2001:46

[15]柯勒律治孤独中的忧虑[C]//玛里琳#巴特勒1浪

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黄梅、陆建德,译1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136[16]TheNortonAnthologyofEnglishLiterature)

Company,2006:1491-1492[17]JohnRuskin1ModernPainterÑ,

cology[M]Routledge,1991:8

(London,1843),pt

Ò,sec

浪漫主义诗歌出现较晚,代表人物有伊格纳西奥·阿尔维托·帕内(1880-1920)、胡安·埃米利亚诺·奥莱亚里(1880-1969)、亚历杭德罗·瓜内斯(1872-1925)等。进入20世纪后,有著名的诗人埃洛伊·法里尼亚·努涅斯(1885-1929),诗作有《百年之歌》和《卡梅内斯》等。其他诗人还有曼努埃尔·奥尔蒂斯·格雷罗(1897-1933)、巴勃罗·马克斯·因斯弗兰、莱奥波尔多·拉莫斯·希梅内斯、埃里夫·坎波斯·塞尔韦拉(1908-1953)以及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埃尔维奥·罗梅罗,他著有诗集《碎裂的日子》和《根下的太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53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