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再找出几例,体会其中鲲鹏的形象所蕴含的意义,第1张

从庄子逍遥游以后关于鲲鹏有很多浪漫主义文人以之自比。比如《韩非子》篇中一鸣惊人的大鸟,准确来说可定义为鹏;《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讥于乡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中鲲鹏寓意非凡之物,可代指人杰。

     庄子杜撰了不少概念,比如这里提到的“海运”就是他杜撰的,文章中说:“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我曾经把海运理解成了洋流,但是后来想想不对,因为大鹏是在天上飞的,和洋流怎么也扯不上关系。可如果不是洋流为什么又会和海扯上关系呢?后来发现敢情这海不是指海洋,而是“大”的意思,比如我们平时说“夸海口”,还有“海碗”等等,都是指大的意思。那么海运就是大运了,一股大的力量,这股巨大的能量推动着大鹏往南飞。

    那么鲲能变成鹏也很可能是拜海运所赐喽。想想也是,想这天地之间,又有什么东西不是由能量生出来的,只是从庄子的文中可以明显感觉到,鲲是在有意地利用这股能量,因为后面那个“怒”字有意无意间露出了消息。鲲在大海中沉寂,其实是在积蓄能量,等积蓄到了足够的能量后,便一怒冲天,化而为鹏,所以与其说这股能量在左右着它,倒不如说是它在驾驭这股能量,说白了也就是在玩这股能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后面还有说明。

      说到这我们想,这只大鹏飞到南冥后,会不会又变成鲲再游回北冥来,因为它飞的时候是在驾驭能量,但也是在消耗能量,等它到了南冥后,能量正好消耗完,然后再潜回海中变成鲲继续积蓄能量。

      鲲和鹏的关系,和《易经》中的“潜龙勿用”以及“飞龙在天”的情况何其相似!还有文中的“六月”也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为什么不是三月、八月等等,而恰恰是六月呢?“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在说鹏造成的炫目场面的谢幕时间呢,还是另有隐情呢?呵呵,为了文章的美感,我宁愿相信是前者,因为这样的场面太给力了。

      但是静下来考虑一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去”的目的是“以六月息者也”,用六个月的时间来休息,“息”当然是一个积蓄能量的过程了,后面也提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大到鲲和鹏,小到“野马”、“尘埃”之类,都要有一定的能量积蓄才能动起来,否则大鹏凭什么“怒”得起来。那么这个“息”的意思也就不言而明了。

      这样一来,我们脑海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画面:一条叫做鲲的大鱼在海中游动,它的目的地是极北面的大海,它在缓慢的游动中不断的积蓄着能量,六个月后它到了北冥,这时身体中的能量已经充满,就象是一枚被引爆的核弹,冲天而起。

     “核弹”爆破后变成了一只大鹏鸟,大鹏鸟在这股巨大能量的爆发中振翅而飞,令天地风云为之变色,六个月后它飞到了南冥,此时能量正好耗尽,便又潜入海中化为鲲鱼,继续在积蓄能量的过程中向北游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6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