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什么意思啊?

二十四节气,什么意思啊?,第1张

具体意思是民间谚语,春雨在春谷收获时降临,盛夏时天气十分炎热,秋天总是伴随着降温,冬天则处处是寒冷。是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节气的由来和含义如下: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就开始实行了,二十四节气最初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并且将天气的变化和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生长联系在一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时间表。

《淮南子》中有这样的描述:“黄帝始以正月为元,立石为标”。所谓的“立”就是立起、竖立的意思,正月所指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正月,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月,所谓年之初。“二十四节气”能够反映自然现象变化规律,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在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基础上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编制的一套历法,称为太阳历,简称阳历。分为十二节、十二气。一节一气为一月,以干支计数。

从立春开始到下一个立春前一秒是一年。

从立春到惊蛰前一秒是寅月,

立春:第一个节日简称春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为公历每年2月3至5日之间。“春”是春天的意思;“立”来自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的古训,“立春”的意思是春天即将开始,要为春天作预先的准备了。

雨水:第一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为公历每年2月18至20日之间。“雨水”表示天气情况由冬季的干燥开始转变,降雨次数逐渐增多,每次降雨的雨量逐渐加大。

从惊蛰到清明前一秒是卯月

惊蛰:第二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为公历每年3月3至5日之间。“惊”:是被雷声惊动的意思;“蛰”是躲藏在地下、洞穴中冬眠。“惊蛰”是说雷电逐渐增多,冬眠的动物虫子被雷声吵醒了。

春分:第二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0°,为公历每年3月20至22日之间。“春”是春天,“分”是平分,春分的意思是在春天的这一天里昼夜长短一样将一天平分了,预示着昼短夜长的日子结束了,今后将是昼长夜短。

清明到立夏前一秒是辰月

清明:第三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为公历每年4月4至6日之间。“清”的意思是天气清朗;“明”的意思是四野明净。“清明”时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适宜出游。古人在出游时往往顺带到郊外已故亲友的坟头祭扫,逐渐形成了清明祭扫的习俗。

谷雨:的三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为公历每年4月19至21日之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春雨贵如油”说的就是此时的雨。

立夏到芒种前一秒是巳月

立夏:第四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为公历每年5月4至6日之间。“夏”是夏天的意思;“立”来自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的古训,“立夏”的意思是夏天即将开始,要为夏天作预先的准备了。

小满:第四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60°,为公历每年5月20至22日之间。“小”是开始;“满”是成熟;此时农作物开始结实,但尚未成熟,是刚刚开始成熟的过程。

芒种到小暑前一秒是午月

芒种:第五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为公历每年6月5至7日之间。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第五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90°,为公历每年6月20至22日之间。“夏”是夏天,“至”是来临,“夏至”就是夏天来临。

小暑到立秋前一秒是未月

小暑:第六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为公历每年7月6至8日之间。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第六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为公历每年7月22至24日之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到白露前一秒是申月

立秋:第七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为公历每年8月7至9日之间。“秋”是秋天的意思;“立”来自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的古训,“立秋”的意思是秋天即将开始,要为秋天作预先的准备了。

处暑:第七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为公历每年8月22至24日之间。“处”是终结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天气结束了。此时节就如老北京说的“一阵秋雨一阵凉”。

白露到寒露前一秒是酉月

白露:第八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为公历每年9月7至9日之间。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第八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为公历每年9月22至24日之间。“秋”是秋天,“分”是平分,秋分的意思是在秋天的这一天里昼夜长短一样将一天平分了,预示着昼长夜短的日子结束了,今后将是昼短夜长。

寒露到立冬前一秒是戌月

寒露:第九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为公历每年10月7至9日之间。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第九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为公历每年10月22至24日之间。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到大雪前一秒是亥月

立冬:第十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为公历每年11月7至9日之间。“冬”是冬天的意思;“立”来自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的古训,“立冬”的意思是冬天即将开始,要为冬天作预先的准备了。

小雪:第十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40°,为公历每年11月22至24日之间。开始下雪。

大雪到小寒前一秒是子月

大雪:第十一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为公历每年12月7至9日之间。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第十一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70°,为公历每年12月22至24日之间。“冬”是冬天,“至”是来临,“冬至”就是冬天来临。

小寒到第二年立春前一秒是丑月

小寒:第十二个节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为公历每年1月5至7日之间。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第十二个气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0°,为公历每年1月19至20日之间。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有人还写成七言诗。

二十四节气以温润的滴答声写入中国人的基因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留下深痕。节气承载着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生活规律,也与我们的风俗习惯脉络相承,冬至吃饺子,小雪后开始制作香肠腊肉,大寒吃羊肉……

它承载着稻香谷熟,引导着蛙鸣蝉唱,它演示着叶落花黄,沉淀出蜜甜酒香。一个个节气,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连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源自黄河流域,而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全部确立。它反映寒暑变化和农时季节。下面来看看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1

 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4、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13、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21、大雪: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22、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2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等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等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3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首,也寓意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生长。

  雨水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

  惊蛰

 代表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万物冒地而出,生机勃勃。

  春分

 春分在气候上的特征尤为明显,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春和日丽。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时节阳光明媚、树木生长、生机勃勃。

  谷雨

 春雨贵如油。这个时节降水明显增加,更好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立夏

 立夏标志着夏天的'来临,炎暑降至。暴雨变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

  小满

 这是一个反映降水的节气,意味着降水量大幅增加,农作物开始饱满。

  芒种

 这个时节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

  夏至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小暑

 盛夏正式开始。天气开始炎热,暴雨暴雷多的时节。

  大暑

 这个时节天气极为炎热。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暴雷,台风多发。

  立秋

 立秋表示开始进入秋季,但天气依然炎热,还未开始凉爽。

  处暑

 处暑意味着出暑。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节气。早晚的温差开始变大。

  秋分

 时至秋分,暑热已消,我国各地区的白天时间开始变短。

  寒露

 进入寒露,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

  霜降

 这个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

  立冬

 意味着冬天的开始,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小雪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大雪

 进入大雪,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

 冬至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有南方祭祖,北方吃水饺的习俗。

  小寒

 有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意味着天气寒冷到极致。但是大寒过后,也就意味着春天不远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7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