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全文内容

七年级下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全文内容,第1张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不过,她说:“答应我,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决定去留。”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

“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只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但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二、问题研究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这句话显示了贝多芬的幽默,也间接地表现了他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情。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这句话揭示了贝多芬视音乐为生命的感情。

编辑本段练习说明

一、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可以结合贝多芬的情况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谈。

3、“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句话。

理解: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二、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与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掌握本文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的写作技巧。

三、课外听听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亦称《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思想内容,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说的“心灵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编辑本段教学目标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编辑本段教学建议

一、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作者不单纯是外表和外貌的简单描绘,而是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二、引导学生将本文与前两篇课文──《邓稼先》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这三篇课文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进而在比较阅读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

建议共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1、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可以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导入课文。

3、检查预习。

先让学生交流由查阅贝多芬资料中获得的对贝多芬的印象,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师加以点拨,归结到他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上。

4、对照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反映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的语句和段落。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难句见“问题研究”)。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同班同学进行肖像描写。

第二课时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6、7、8段。

2、组织学生讨论本文肖像描写的好处。

3、教师进行总结。

4、同学交流肖像描写练习作业,交换评阅。

5、布置作业:根据课堂讨论和同学评语,修改前一课时的肖像描写作业。

编辑本段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现意义。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摘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关于贝多芬(丰子恺)

1、英雄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神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2、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车尔尼出来对人说:

“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他常常用棉花蘸**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他额上的须常常长到半英寸以上。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旅舍。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

……

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3、苦恼的贝多芬

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

“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岁了。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

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

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

他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这样说:

“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我常常诅咒神明。因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来当作自然界的极细微的事故的牺牲品。又在破坏人间可成为最美的事业。我所最宝贵的耳,今已听不出大部分的音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今已离去我了。像从前的没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与从前一样地健听,我真要立刻飞奔来告诉你。然而我决不能得到这欢喜了!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的希望的实现,艺术上的铭记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来,又常常耳鸣。他是自然爱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这时候他到野外,听不出农夫的吹笛的声响,顿时又起悲观,写了“遗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终于是强者,用不屈不挠的态度,来同这聋疾战斗,他曾经对人说:

“我一定要克制我的命运。”

从此以后的生活,全部是对于聋疾的苦战了。1809年,拿破仑军队侵入维也纳,炮弹飞走空中的时候,贝多芬恐怕炮弹的声音增进他耳疾,用两手指紧紧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满腔忧闷地躺在床上。

聋疾是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

罗曼·罗兰和《贝多芬传》(傅雷)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阔,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故贝多芬的榜样于我们仍能有所感悟。

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不失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隐遁在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和其余的人类隔绝着,他只有在自然中觅得些许安慰。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说:“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它成为他的托庇所。1815年时认识他的查理·纳德,说他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爱花木、云彩、自然……他似乎靠着自然而生活。贝多芬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每天他沿着城墙绕一个圈子。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他独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冒着太阳,冒着风雨。“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快乐了,──在森林中我快乐了,──每株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天哪!何等的神奇!──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岗峦上,──一片宁谧,──供你役使的宁谧。”

贝多芬的朋友

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唐朝女诗人李冶的《相思怨》

李冶(?-784)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女道士。与陆羽、刘长卿、皎然等交往。曾被召入宫中。后因上诗叛将朱泚 ,为德宗所扑杀。诗今存十余首,多赠人及遣怀之作,后人曾辑录她与薛涛的诗为《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大意是:人人都说大海很深,其实还不及相思的一半深。大海还是有边际的,但相思却是浩渺无边。一个女子在高楼上弹琴,曲调忧伤凄清,绵延直入虚空,只有相思的曲儿,才会这样缠续绵长。可是,突然弦断音裂,想必是女子思情切切,再也弹不下去了。曲散肠断,这女子,抚琴独坐,神情萧索,黯然良久。

李冶,字季兰,是开元、天宝至大历年间的一位风流放诞才华出众的美艳女道士、女诗人。美姿容,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精弹琴,尤工诗。五六岁时,作《咏蔷薇》诗,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她的父亲看见后,很不高兴,说“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后来,她果真被其父言中,作了女道士,开始了浪漫不拘的生活和文学生涯。

    她深深地爱上了陆羽-陆鸿渐,无奈总是天意弄人,两人终难成鸳侣,她在《相思怨》里道:“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仍是这样字浅意浓的句子,无半分华丽,却又感人至深得难再寻别字替代。苦苦相思的夜里,她唯可做的是抱琴上高楼,只是弹至弦断又如何?知音少,连她欲托付的人,在外见人时对她也只肯以玩友的身份相待。

但是,在李冶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时,陆羽闻讯急忙赶往她的病榻边殷勤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病愈后她特作《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答谢:“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病中的她见到念兹在兹的人,一句“欲语泪先垂”道尽心中万语千言。亦可见陆羽对她不是无情的。只是,当时的她放浪形骸,为世不容。不是陆羽是否顾忌着这点?

皇帝后来闻得李冶之名,特召李治进宫,但可惜李冶那时已经老了。皇帝一看以美艳风流闻名的女道士是个老妇,没兴趣了,虽然这皇帝到底还是对她“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充分肯定了她的才情,但是李冶心里还是有遗憾的,毕竟年岁大了,只落了个“俊媪(俊俏的老太太)”的名声,美人怕迟暮呵。

后来李治因朱泚之乱受牵连(她与朱曾和诗),平定暴动后,皇帝责怪李冶,“遂令扑杀之”。一个女人,活生生地被乱棍扑死,下场凄惨之至。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不知彼时她那心爱的人在那里?

要曾历经过怎样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才感喟写出“至亲至疏夫妻”,虽然她与陆羽到底没能成为有名有实的夫妻,但是,两人曾是那样的相亲,她横祸惨死时,他却竟走得远远的。说什么恩深爱重,都成烟云,她的一片痴心,到底错付了吧?

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六岁那年,曾写下一首咏蔷薇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诗大惊,无不担忧:此女富于文采,然必为失行妇人。不幸被其父言中,出家为女道士。她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鸿渐)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诗歌《寄朱放》、《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天宝年间,玄宗闻知她的诗才,特地召见她赴京入宫,那时,她已进入暮年,正栖身著名的花都广陵。接旨后,只得应命北上。她有七律《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其详词意,不类冶作”,似乎缺乏根据。

刘长卿对李冶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高仲武评论说:“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雌,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又说她“上方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被人称为唐代四女大诗人。

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她最有名的的诗是《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

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

配图是自己找的……~

鄱阳湖文学的1600年渊源

鄱阳湖文学底蕴深厚,源远流传。

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鄱阳湖骄子陶渊明就生活在庐山鄱阳湖之滨,这里的秀水名山对他在文坛取得的成就有决定性的影响。在陶渊明的影响下,千百年来有谢灵运、慧远、陆修静、王勃、李白、王安石等,创作了与鄱阳湖有关的不少作品,他们对形成鄱阳湖地方特色文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而江西鄱阳湖地域产生的文学家对形成鄱阳湖文学特色影响更为深远,据评论家夏汉宁先生统计,以两宋为例:《全宋诗》共录诗人八千九百余人,其中江西籍诗人七百七十八人,《全宋词》及其辑补共录两宋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余人,江西籍词人一百六十五人,《全宋文》共录文学家九千一百七十八人,其中江西籍文学家七百三十一人。如果以鄱阳湖地域而言,在江西文学家最多的三个县区市中,鄱阳湖地域就占两个,共有文学家八百五十七人,占全省文学家人数百分之六十三点一五。董晋主编的《鄱湖遗韵》搜集了百家千首诗作精品,是一本难得的珍贵遗产。

可见,历代鄱阳湖文学作家群形成了特具地方色彩的风格流派的雏形,为鄱阳湖的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当代作家诗人创作实践大大发展了鄱阳湖文学风格,明显地表现了其流派趋向性强烈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已经收获了一批鄱阳湖文学风格特色的作品成果,据极不完全统计,已拍摄的影视文学有毕必成的“庐山恋”,王一民的《乡情三部曲》,张海涛,史俊的《花香星月》;董晋的《鄱湖情》,李志川的《排帮》,赵青的鄱阳湖艺术片系列,还有不少已发表的**电视剧本;长篇小说有李志川的《漂流的村庄》,陶江的《轿谱》,张一瑛的《鄱阳三女杰`神仙寨》三部曲;中短篇和微型小说有李志川的《黑的帆白的帆》系列,陈永林的《放学的路上》《怀念一只叫阿里的狗》,董晋的《庐山传奇》,王萍慧的《湖囡》《荒洲》,杨喜平的《湖汊》,陈玉龙的《短篇小说选》;散文有柳金生的《人生新探》,陈世旭的《回归鄱阳湖》,赵青的《卖灵芝的姑娘》,熊述隆的鄱阳湖系列散文,还有宋崇风、林德元、石买生、石红许等作家的散文专集;诗歌有杨国凡的“诗歌集”,董晋的《雪凝轩诗歌总集》,还有百名以上诗人的专集;学术论文有杨叔子的《为鄱阳湖文学叫好》,紫军的关于鄱阳湖文学流派系列论文,董晋的《论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等。

综上所述,从陶谢伊始,在继承和发展鄱阳湖文学风格的晚清诗人和当代诗人作家群的范例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具有鄱阳湖文学风格相似相通的大批人才,已经自觉不自觉结合在一根红线上,这根红线就是鄱阳湖情结,这个情结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方特色和作家的创作个性。

赣派文化的根与源

文学流派是什么呢?

简言之,就是在一定历史时空中,文学见解和艺术风格近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而形成的群体。京剧、越剧中众多的流派如此,鄱阳湖文学流派的趋向式发展更是这样:由于文学风格方面的趋同性,从而形成文学派别。

一般来说,地方文学就是地方文学,或者叫作乡土文学,是不能称为流派的。地方文学若欲成为一种文学流派,需要同时具备地域性、集团性、个体性以及时代性。凡形成为“派”者,或大或小必是形成了一个集团,需要多人参与,但流派强调的又有“个性”,即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一般的文学特点,而且在文学形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与一般文学作品及其他流派不同的文学风格,因而能在全国独树一帜。

由于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脑力劳动,因而这种具有个性的文学风格,往往集中反映在某一两个或几个文学家身上。某种文学流派是否形成的标志,主要看是否产生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没有这种代表作家及作品,“流派”便只能是一种愿望,不会得到世人承认。

而文学流派往往是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比如“扬州八怪”,正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现象。由于文学流派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一些人共同拥有的文学倾向,因而这种“流派”往往带有时代的特点。

多数情况下,“文学流派”是文学批评家对某种文学现象的归纳和总结,称其为“派”,但是当一些文学工作者认识到文学流派的形成规律以后,按着其“规律”,朝着共同的方向进行努力,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鄱阳湖文学流派是什么呢?

她应该是对鄱阳湖文学有共同见解、认识和在创作实践中热衷于表现鄱阳湖文学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也亦即鄱阳湖文学的民族性,与拥有地方色彩的特性与共性的作家、艺术家自觉结合的群体,这个群体在往昔的历史时空中只纵向的近似,由于他们所处的时间不同,不可能成为同一时空中的一个志趣相同的群体,因此他们的创作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只能是单一性和分散性的,但又是向前具有发展性的。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演成一种带有鄱阳湖文学特色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的流派趋向,虽还不足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但却是鄱阳湖文学的“根”与“源”,是她的优良传统。

鄱阳湖流派

独立创作,全力发展

1986年江西本土一群文学工作者成立了鄱阳湖诗社、文学社,他们创办了鄱阳湖第一份文学报。2004年对于“鄱阳湖文学”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在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鄱阳湖区的文学工作者联合为一体,成立了“鄱阳湖文学研究会”;这一年所印发的《鄱阳湖报》达十八期,总字数约五十万。此外,还出版了《鄱阳湖文学论丛》。这一年,首届鄱阳湖文学论坛在都昌县举办,并决定今后每年在鄱湖区各县轮流举办,2005年于新建县、2006年于南昌县、2007年于鄱阳县、2008年于进贤县分别举行活动。这种情况说明鄱阳湖区的文学工作者,已将各自互不相干的独立创作活动,形成了一股“合力”,已经为鄱阳湖文学流派的形成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上述四点文学流派的标志中,同时具备了地域性、集团性、时代性三项条件。

然而对于一种文学流派来说,最重要的条件还应是说有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出现。因为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能够集中体现某个流派的基本特点,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研究某个文学流派,在一般情况下,也只是研究这些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历史发展到今天,鄱阳湖乡土作家发展壮大的创作队伍,在创作实践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对鄱阳湖的这种民族性和地方特色重视起来,认识到在文学创作中表现我们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才有可能写出精品,才有可能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争得荣誉。由于这些问题有了共识,因此,这一批作家在鄱阳湖文学流派的旗帜下有了一个共同的奋斗方向,形成了一个虽无组织形式,却一致热衷于鄱阳湖文学创作的横向结合群体,在这样一个有着同一时空的作家群体为着基本同一目标的时代标识的背景下,我们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追求民族与地方特色,倡导鄱阳湖文学流派的循序形成”的文学主张,这个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出现绝非偶然,绝非随意性的。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社会基础,这不仅是经过从陶渊明到现在1600余年历代的积淀的必然,是鄱阳湖庐山山色湖光长期给本土文学人士熏陶的结果,也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所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当然,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成带有鄱阳湖地方特色的作品的艺术风格,目前只能是一个雏形,还不足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完成“流派”这个命题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当代。

如今,鄱阳湖文学能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已有一些,最重要是摩罗的长篇小说《六道悲伤》,董晋的雪凝轩诗词在海内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任何作品,不论问世后当时的反映如何,其价值的最后确定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验。如果经住了考验,而它又不是孤立的,是“鄱阳湖文学”这一平台的旗帜和代表,那么,也就可以被称作“鄱阳湖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并可进一步使世人了解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个“鄱阳湖文学”的创作群体。

鄱阳湖文学

风声已起,气候未成

什么是风格?

风格应该是指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个人的风格是在民族、地方及个人不同特点的前提下形成的。鄱阳湖文学风格有一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从陶谢首创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已为当代本土文学人士所认同、继承、创新和发展。从由历史的雏形走上了形成一个独特流派的趋向,这个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学流派趋向已是客观地存在,并且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

谁都知道,陶谢是田园诗山水诗的始祖,陶渊明是本土作家,谢灵运是鄱阳湖的客座诗人,他们对鄱阳湖文学风格的特色倾向影响十分深远,并且为鄱阳湖文学风格的首创及其流派的循序形成奠定了基石,定下了基调,开辟了道路,描拟了风貌。随着陶谢足印前行的有驻足鄱阳湖庐山的历代名人文士,如唐宋的王勃、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等,他们的作品天然纯真、贴近生活、深沉蕴藉、情辞清新的文风为鄱阳湖文学的风格特点做了很好的诠释。

但是,纵观上下,千百年来,却难得见到一篇真正关于鄱阳湖的千古绝唱。是鄱阳湖没有孕育出这样的大家么?不是。江西素称“人杰地灵”之地,历来文人才子辈出,精英荟萃,不泛代有名家雄起。诸如陶公,黄山谷,王安石等等便可佐证。但可惜的是,就连这喝鄱湖水长大的田园派诗人的祖师爷陶公渊明,也没见其有过关于鄱阳湖的大作奇作流传于世。还有后来的江西诗派的祖师爷黄庭坚老先生,近代的陈三立等文学宗师,也都没有关于鄱阳湖的奇文美文遗世。即使有过零星的关于鄱阳湖的文字,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过都昌》等等一些的文字描述,但也不足以反映出鄱阳湖整体所独具的风韵。所以,前人如此,后人效尤。直到今天,以鄱阳湖为题材的传世之作,就寥若星辰

这样说来,浩渺千里的鄱阳湖,虽然名列五湖之首,本身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却苦于没有人来关心它,以它为载体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一种对它的情感。这就造成了它在文学上的成就远不如“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的洞庭湖了。勿庸讳言,也可能一直以来,鄱阳湖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的大多是灾难,所以在表象上蒙蔽了一些智者的双眼,故而才出现了以上所说的那种情况。惟其如此,才造成了人们普遍漠视它的存在的这种文学现象。

但是也不能说鄱阳湖文学就这样被世人所完全遗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了配合鄱阳湖旅游开发和促进经济腾飞,加速地方特色文学风格的定向,一群鄱阳湖儿女就明确提出“鄱阳湖文学”的口号,倡导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的循序形成。在实践这一主张过程中,成立了以鄱阳湖命名的鄱阳湖诗社、鄱阳湖文学社和创办《鄱阳湖》文学报。二十多年来,诗社已发展成拥有几百名会员的学会,创作了几千首诗歌;文学社发展为创作研究会,已辐射到沿湖二十多个县市和省城南昌;《鄱阳湖》文学报从一九八六年创刊至今出版四十五期,钱昌照,贺敬之同志曾为该报题写报名;在南昌创办的《鄱韵》文学杂志面世后同样好评如潮。

同样,我们欣喜地看到,从1986年鄱阳湖诗社和文学社诞生到发展成为诗词学会和文学研究会,涌现了一大批富有鄱阳湖文学特色的文学作品及诗人群。可以预料在鄱阳湖文学风格形成流派的过程中,“鄱阳湖诗派”可望提前形成。这个诗派比当年“江西诗派”形成之初的人数之广,作品之多,质量之好和气派之雄壮都是值得当代人自豪的。在诗词创作方面根据北京著名评论家紫军的评论,江西有了自己的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他建议江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部门,研究和扶持他们形成气候。鄱阳湖文学风格的特点是什么?董晋先生说——“写景物美形于外,诉心音情寓其中。褒贬毁誉,微言大义;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真善美自当推崇关世道,假丑恶亦须针砭正人心。凡诗家各有风格,余力倡鄱湖流派。旨在天然纯真,贴近生活,深沉蕴藉,情辞清新。虽抒个人之感,亦含大我心声。”因此我认为鄱阳湖文学有独特的美学艺术价值,这就是作品都写得天然纯真,清新流转,措辞朴实,内蕴丰富,飘逸潇洒,饱含激情,流丽豪放,浪漫不拘,忧患沉郁,参透人生,细微实境,微妙敦厚,写景状物,形逼神似,其代表作家都有意无意的各有表现而并非兼得,但在总旨上有共识,而又具备各自创作个性。也似乎已在循序形成了一个同一时空的作家群体的鄱阳湖文学流派的趋势。我所概括的是个基本状态:鄱阳湖文学只能是循叙形成流派。

陈世旭同志在《江西文学史》序中说得好:“我们的当代文学还没有出现过一次近似于两宋时期此起彼伏的开宗立派,独领风骚的耀眼之光,我们作家队伍的整体艺术素质还未可乐观,这二者其实是互为因果的。”陈世旭同志的看法是符合江西文学界和鄱阳湖文学创作队伍实际的。没有整体艺术素质的提高,正象列宁说的那样,“在草原地带是不会有勃朗峰的,只有在阿尔卑斯高山群中才存在勃朗峰。”只有出现此起彼伏的开宗立派、独领风骚的耀眼风光,我们的作家队伍的整体艺术素质才会大大的提高,才有可能出现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

从事于鄱阳湖文学的作家整体素质还“未可乐观”,我们在总结和论述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之时,必须冷静地充分地看到这一点。但是,有关“鄱阳湖文学流派”,是一个在学术上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难于找到前车之鉴的资料。

其次,未形成被社会认可并熟知的代表性作品及代表性作家,也是鄱阳湖文学未能形成流派的基本原因之一。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具备民族特色和富有地方特色及创作个性的艺术风格的独特文学,才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因为只有别人没有的缺乏的作品,才会受到世人的欢迎。

因此,我们必须总结中华民族文学特有的历史经验,比如,有意识地对鄱阳湖文学的艺术风格共性与作家创作个性而结合的近似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的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要把倡导鄱阳湖文学流派的旗帜举起来,并且举得高高的,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时代给予的历史重任,使中国民族文学能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探讨和研究鄱阳湖文学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缩影。

谁能许“鄱阳湖文学”

一个未来

鄱阳湖文学文化创作研究会的成立,对于发展鄱阳湖文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们对它都抱有极大的期望,但仅仅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要形成一个流派,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一、办好文学报刊杂志,提供作品平台,以它作为普及文学的基地。

现在的《鄱阳湖报》以及《鄱韵》杂志,是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学习、交流写作经验的园地,这样的地方文学报刊杂志,既能表现地区的文学创作,又是文学家的摇篮。说不定会有一些文学爱好者从这里得到鼓厉和锻炼后走上文学家之路,创作出有全国影响的优秀作品。

《鄱阳湖报》是一种有浓厚群众根基的文学小报,负有文学普及的基础,没有大批地方作家(乡土作家)的基础,在特定的条件下,当然也是可能有个别人经过个人奋斗,而成为优秀作家,但这些个别作家虽然能为家乡争光,但单纯地依靠他们绝不可能形成文学流派,比如周立波和丁玲都是湖南人,并未因他们的出现而形成文学中的“湘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能忽视扎扎实实的文学普及工作。

二、支持有一定基础的文学家的创作活动。

有些人具有文学才华,也有献身于文学的精神,并已取得一定的创作经验,如果他们有较好的创作计划,建议有关单位设法给他们以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实际的帮助。文学家所从事的是艰苦的复杂劳动,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对他们的支持可根据他们的具体需要,如可为他们浓入生活创造条件,给他们足够的创作时间,关心他们的生活等等。而作为文学家本身来说,应当力争尽量多创作一些作品,尤其是传世之作。

三、依托文学形式而建立的专门机构。

鄱阳湖文学文化创作研究会虽然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却始终只立足于民间,尚未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机构。若能形成一个落入政府规划的机构,并在物质上、经济上提供相应的便利,以及能够得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配合,让文学创造能够方便而快捷地进入到鄱阳湖腹地。

同时,该机构可以定期制订专题方案,研究讨论怎么开展鄱阳湖文学创作;并扩大影视创作之路,争取将鄱阳湖题材的优秀文章拍摄成影视作品;每年检阅前一年的创作作品成果,为经济、环保的推动带来了哪些影响,并参与评奖;同时,建立起专门的鄱阳湖文学网站,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去了解去尝试创作。

导读:女儿之所以要富养,是要让她知道她是值得被爱,这对培养女孩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富养女孩的同时,又该如何培养她们的正确判断力?我们无意于培养一个社会女骑士,但是在女孩子头脑中,一定要建立一个概念,即她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有能力去付诸实践。这样,她才不会成为一个只会依赖他人的弱女子。 没有决断力是当今女孩子的一大弱点,“富养女孩”,就要把这一弱点彻底根除,我们要让女儿从小就对各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不能凡事都听大人的摆布。当然这种看法也不能太主观,否则只能让孩子走上另一个极端——任性。总之,“富养女孩”,就要培养女儿对所有的事作出正确有效的判断。 “富养女孩”,还要培养孩子的决断力,没有决断力,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那么她就很难抓住人生的好机会,即使她具有很好的条件,也总是处处落败。 一个生来爱跳舞的美国小姑娘,她的家庭非常贫困,但母亲发现了她的舞蹈天赋,就筹了一笔费用,送她去正规的舞蹈学校上学,试图让她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然而,小姑娘刚学了3次就不肯去学校了。妈妈很是奇怪,就问她原因,她非常认真地说那种脚尖上的舞蹈非常不好看,那让她的身体极不舒服。母亲立刻发觉女儿对舞蹈具有非常强的判断力。但是,小姑娘的看法是否正确,这是不是她懒惰的借口呢?要知道,这花去了她一笔不小的生活费,于是她认真地看着女儿。 看到母亲没有同意,小姑娘就不敢说下去了,她不是不知道母亲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她想了一下,还是低声说:“妈妈,这种舞蹈有悖于自然,根本不是我想要的舞蹈。”说完就低下头,准备接受妈妈的批评。 没想到,母亲听了小姑娘的解释,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非常赞赏她,她说:“妈妈没有说话,就是要让你自己进行判断,既然你看得如此清楚,那么,我决定尊重你的意愿。还有,如果你认为只有自己的舞蹈才能真正体现自己,那么就勇敢地跳下去吧。孩子,自由地表现艺术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 得到了母亲的积极支持,小姑娘便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艺术。她用自由飘逸、浪漫不拘、充满生命力和灵魂的舞姿,突破了古典舞蹈的刻板教条,重新激发了观众对舞蹈的激情与热爱,从而创立了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现代舞派。她就是被称为“世界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 教育的确是要教给孩子一些规范,但绝不是要孩子完全按部就班,这样的孩子只能成为父母手中控制的机器,永远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一种决断力。决断力之所以被本书选为一种应该具备的气质,是因为它是一种清醒的意识,它具有一种突破的魅力,它能够防止女孩子落入陷阱,它能够让女孩子显得更干练。 父母如何培养和训练女儿的决断力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决断力?所谓决断力就是能够当机立断,但是这种决断必须是果断,而不是武断。与决断力相对立的是攻击性和被动性。 所谓攻击性就是具有武断的倾向,如果孩子完全没有一个综合的分析过程,并无法给出合理的理由,那么,她的决定很可能具有攻击性,外在的表现就是任性、蛮横,而在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成长为一个刁蛮而又莽撞的女性。 所谓被动性当然就是逆来顺受,父母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这当然也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这两种都需要避免。 其次,培养孩子的决断力,需要父母把教育落实到生活细节中,不妨随时随地考问女儿,要求她对事情作出反应,这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可以对假设的生活情景进行三人讨论,并选择最佳方案。 比如:妈妈让孩子多穿一些衣服,因为今天稍稍有些冷。 孩子这样回答:“讨厌,你总让我多穿一些,真麻烦。” 有的孩子回答:“妈妈,我不觉得今天冷,而且我们今天要有很多活动,所以,不打算多穿衣服。” 还有的孩子什么都不说,带上衣服。 对于这样的场景,每个家庭都不少见,而孩子们的第一种回答可能更多,但是客观地说,这种做法就具有攻击性,是一种任性的表现。而第三种方法又太依顺,如果凡事如此,那么,孩子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只有第二种回答是正确的决断力,因为她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理由,这个理由让人相信她的判断具有一定的道理。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汉乐府 《陌上桑》 其实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她逐渐有了清醒的自我意识,需要她作出判断的事情很多,父母只要在旁边加以指导,让她不偏不倚,她就能有很好的决断力。 这里为父母提供了一些最常见的场景练习,可供参考。父母可以和女儿在一起利用这些场景做游戏,让女儿自己作出判断。 1 如果女儿最好的朋友想借她从未穿过的滑冰鞋。 2 爸爸想要女儿帮他擦车,可是她明天有一个重要的考试。 3 老师让女儿留下来帮助辅导另一个学生,但是她已同好友安排了要去做另外的事情。 4 班上有位与女儿关系不错的女孩子想抄她的作业,因为那个孩子没有时间完成。 5 母亲想要女儿穿她买的衣服,但是女儿不太喜欢那个图案。 6 孩子最好的朋友想和她一块儿去看**,并想要带另一个人同去,而女儿有些不情愿,此时问女儿该怎么办。 7 爸爸的战友与他5岁的女儿要来家里吃晚饭,这个孩子很讨厌,女儿不愿和他坐在一起。这时候该怎么办? 培养女儿的决断力,一方面要培养女儿勇于反对自己不认可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应鼓励她能接受好的建议。这样,她的判断力才会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另外,父母如何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也会深刻地影响女儿的行为。 在家庭中进行政治讨论或其他有争议的问题的讨论,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在讨论中,让女儿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学会判断。 当女儿坚持自己的做法时,父母可以继续追问:“你怎样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以一种不给你带来很多麻烦的方式?”一定要保证孩子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对于女儿来说,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给别人带来麻烦,更不是被泼一盆冷水。 当然,因为孩子的年龄还小,她的判断总是会出现差错,这时候父母不要急于纠正,有些判断要让孩子自己去亲身验证,那样的印象要强于她接受你的意见。 最后,指导女儿去注意一些社会性问题,例如就业问题、性别歧视等,鼓励她对不平等的、不合理的现象提出意见或采取行动,这对提高女儿的自信和决断力十分有效。不要认为孩子很小,对一些事情很难有成型的看法,恰恰相反,只要你让她说,她就会说得头头是道。 例如,如果女儿对社会上某些歧视女性的现象表示出不满时,我们要积极鼓励她给报纸、杂志的编辑写信,说出自己的意见,或参加有关的电视对话节目发表意见,甚至可以组织小团体进行有系统的宣传、鼓动。 虽然我们无意于培养一个社会女骑士,但是在女孩子头脑中,一定要建立一个概念,即她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有能力去付诸实践。这样,她才不会成为一个只会依赖他人的弱女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1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