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好几个朋友对《海上钢琴师》着了魔,推荐我一定要看,好不容易看完这部经典**,我得出一个结论:《海上钢琴师》,一生只能看一次!要为它写影评真的很难,整部片子观后给我的感觉极其复杂,很沉闷又很灵动,沉闷的是主人公1900那快要让人受不了的狭窄的世界;灵动的是他那天才的浪漫琴音。很哀伤又很美丽,哀伤的是1900孤独忧伤的一生;美丽的是他单纯深刻的心灵。很遗憾又很庆幸,遗憾的是1900没有上岸舍弃了爱情舍弃了生命,庆幸的是他做出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选择―――让灵魂栖居在深邃的海洋。虽然让我唏嘘良久,终究是没有了泪,但是我的心潮却久久的难以平静,空气里流动着一幕幕蔚蓝色的场景,沉默地思考了良久,让我的喉咙很干涩。我本能的想把这部片子忘记,但是过了好几天还老是想起这部片子想着主人公的命运。也许悲剧真正的魅力正在于此―――不会让你撕心裂肺却会让你在有点近似残酷的美好中难舍,不忍再看。存在主义哲学在**里的诠释:主人公1900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我更情愿认为他生于海、长于海、死于海),他的一生只和海、船、钢琴为伴。他没有亲人、唯一的亲人他的养父在他8岁那年死了;他没有朋友,唯一的朋友小号手上岸寻找他自己的幸福生活了;他没有爱情,唯一的爱情是对一个鱼店老板的女儿想象大于真实的近乎虚无的爱。他的内心只有他的大海、他的维吉尼亚号、他能掌控的88个钢琴键。他害怕无法看见尽头而且喧嚣的陆上城市,他害怕无法看见的世界的尽头。他习惯单纯他害怕选择。最终他把自己的生命还有他的音乐和船交给了大海。整部片子用主人公1900的命运阐述了对人生和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隐约可见的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子。1900的一生,生活在大海的一条船上,与陆地的繁华是对立的,对事物和人生的认识等价值观也是对立的,最终选择死亡作为自己的归宿。这和存在主义的思想极其接近,在存在主义哲学信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人在面对未来生活时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1900仿佛也很清楚,他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他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故事的发生的背景来看,整部影片的故事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使人的尊严在战争中被践踏,而战后的经济萧条和各种社会问题又加深了人们心理上的阴影,形成了普遍的生存危机感。存在主义哲学起始于二十年代的德国,兴盛于二战后,故事在这样的时间背景下展开和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不无关系。存在主义在六十年代的欧洲非常流行,一直蔓延到七十年代,这个时间段与《海上钢琴师》的原著作者与导演所处的青年时代非常接近,受这样的哲学思潮影响到大师们的文学艺术观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另外,从影片主人公1900的人生历程和价值观来看,在**里的描述和存在主义的著名三原则暗合。其一,主人公1900的存在、露面、出场,还有他神秘的音乐天赋,通晓世人心灵的能力,都与存在主义的“存在大于本质”哲学观异曲同工,存在主义哲学认为真实的东西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1900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内心中的真实存在,而且充满了个性和神秘。其二,主人公1900说“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1900的这种人生价值观和存在主义哲学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又是多么的相似呢。存在主义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而《海上钢琴师》只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把这种哲学观阐述了一遍。其三,主人公1900对死亡从容选择,当他唯一的朋友小号手作最后努力劝他上岸时,他却说“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创造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浓烈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1900对自己喜欢的世界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己内心自由的绝对尊崇。这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选择”观点一致。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不足:这部影片用一种唯美的音乐和冷静的叙事手法,借用主人公1900神奇而令人神伤的命运来阐述人生,确实直达人的心灵深处。但是这部影片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在于故事的现实性相对差一些和故事线索不够清晰,二是因为本部影片在描写1900的内心活动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如果再加点音乐和独白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容易把导演想说的东西说得更深刻。三是如此一部唯美的浪漫主义影片,哲学观太深厚,一般观众很难看懂其中深义,有点过。不过对一部如此经典的影片来说,以上所写不足只是吹毛求疵。但是,我的心告诉我,为了不想太伤神,《海上钢琴师》,一生只看一次!
七夕之夜的现代诗歌1
没有收到玫瑰花的祝福
好像离七夕好遥远的记忆
仿佛隔了一个世纪
去触摸你心跳的距离
不曾忘记
不曾远离
不曾失去……
天空一直在海的心里
海一直都在天空的怀里
无需言语
无需表白
就是一种永恒的爱情话题……
夜色很美
没有月亮的诱惑
星星也能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晚风徐徐地吹
一个人在星空下逛着逛着
似乎忘记了回家的路……
远处的霓虹灯
也一直在闪烁着
似乎想诉说它的心情
我不敢去听
不敢去靠近
不想去遗忘
我只想在这个
没有你的七夕夜里
重拾一段有关你的温暖回忆
沉默是最深情的惦记
昨日有你
明天再难也得把你忘记……
七夕之夜的现代诗歌2一把镰刀将月亮割开
用暗色涂染着夜空
鹊桥相会流淌着有情人惊喜的泪滴
葡萄架下的切切私语
女儿红的香醇
醉了心扉,荡漾着相凝的笑靥
苦涩的银河
灌满了仙界和尘寰的相思
凄美的爱情如黒罂栗
毒素浸入骨髓
忍受着这离别的深痛
心中的一片晴空
挂满了无数颗星星
深邃、海阔更显月的'朦胧
浪漫的琴音随着高山流水的神韵
旋转着和谐的舞姿
千年的修炼
只为这充满诗意的爱恋
只为这天上人间的惺惺相惜
只为这同程共赏的一抹彩虹
九十九朵玫瑰的芳香沁人心脾
那些花语便是你最美的誓言
七夕之夜的现代诗歌3月色重相逢下的无垠
它的另一半
端坐在高高的一墙之隔上
将纯洁的重量
押送到尘虞
你的表白
没有因为千年的咏叹
而在某一夜老去
爱情:因绵长——
明亮到时间之下的去处
一滴泪
足以辜负
可我?依然要走下去
因为昨日,回不到
今日的抽身,
因为今日
还在吃力地生长与苍老
当一种事物,完成轮回时
只剩下形象
交付于岁月,平面挣扎的剥蚀
我必须粗糙
相爱的皮囊
以及——宁愿选择
一种,简单明了的坚持
描写七夕的现代诗歌:《七夕梦》。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
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对爱的承诺。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轻透隔间拉进工作与生活距离
客厅边独立缝纫工作室不仅窗明几净,玻璃铁框摺叠门更让居家生活与工作空间拉近距离,而开放餐厨区与大餐桌则可让工作放松,也可转换为工作讨论区。另一案例为美甲店,舒适温暖的居家布置与商品陈列相辅相成,也方便客户挑选,而后方工作区则以波纹玻璃门来提高隐私性。
多功能区域,居家、办公都好用在出入大门区配合厨房格局,配置一处灰色吧台桌,这样规划除了可以满足居家的饮食娱乐需求,也符合于办公室接待柜台的需求。而工作大桌与餐桌合并使用则是另一项居家办公室中常见设计;另外,摺叠门区隔开的架高和室可依需要打开或独立使用,木地板内部也有升降桌方便共同讨论时使用。
慢灵魂!老厝变身咖啡店与自宅独栋的老屋具有岁月痕迹,刻画著美好年代的迷人氛围,是许多餐饮、咖啡店希望营造的空间美感。店主人利用透天厝的一楼改建为咖啡厅,至于二、三楼则作为自宅使用,实现在家开咖啡馆的心愿,而且在二、三楼也延续以老房子的风格美学,让工作结束后继续享受慢灵魂的悠闲人生。
琴音缭绕,在家工作浪漫满屋大大的钢琴矗立客、餐厅之间,仿佛家就是舞台,无论是工作或生活随时都有浪漫琴音相伴,搭配着乡村风空间风格更是唯美,而一旁罗曼蒂克的湖绿色厨房则增添清新气息。为了满足上课或发表会时有众多学生、家长等乘坐需求,无论是客厅或餐厅教学区都有大量桌椅,而开放格局也让空间更显舒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