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爱情是指一种类似于幻想或不现实的、极其荒诞离奇的爱情,常常会让人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这种爱情常常违反常理,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有时候甚至发生在绝境之中。荒诞爱情经常出现在文学、**等艺术作品中,是一种反传统、挑战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由、浪漫和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浪漫主义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憧憬,它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生命的激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世界和生命是肯定的,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而荒诞主义,它是一切希望与憧憬破灭后产生的绝望,它是冰冷的、也是灰暗的,它对世界和生命是完全否定的。因而可以说,荒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冰与火的关系,是希望与绝望的关系,也是对立的关系。
英语的荒谬,真叫比比皆是。
我们汉语说“直达航班”,英语却说nonstop flight! 那我还下不下飞机了?汉语说“一夜情”,多么明确,虽然有时候那是白天的浪漫。可是英语叫什么one-night stand,谁站一夜了?累不累呀?还有那个标志Watch Your Head,我们的眼睛都长在头上,怎么可能看见自己的脑袋?还是我们汉语 “小心碰头” 说得清楚。他们管餐馆服务员叫waiter,这简直是颠倒黑白嘛!明明是顾客在等候,却叫那些忙得不亦乐乎的人们“等待者”。这就不仅仅是语言逻辑的问题了,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污蔑!
我们汉语多么合理啊!英语简直是胡搅蛮缠。你看啊,我们说“一杯热茶”,英语呢?他们愣说 a hot cup of coffee谁在乎那杯子热不热啊?噢,你把凉咖啡倒进热杯子里来糊弄我啊?我要的是热咖啡,可不想让杯子烫手。还有夏时制,美国人说什么 Daylight Saving Time,他们什么时候把日光节省了?就冲这说法,我们也不能采取他们这个制度!他们还管那最容易产生交通堵塞的地段叫 the biggest bottleneck,瓶颈越大,不是越容易通过吗?应该说the smallest bottleneck才对。还有什么preplan,这不是废话嘛!计划不都是预先定的吗?英语还说Put on your shoes and socks,这不是本末倒置?穿上鞋后,怎么穿袜子?他们还爱说 back and forth,岂有此理!怎么可能先往回走,再往前行?英语还有句粗话,说人家做事情次序搞反了They did it ass backwards可是人人的都是朝后长的,有谁,做什么,朝前撅了?
今天采购时,我特意拿英语的荒谬跟那俊秀的收银员逗了个闷子。我一本正经地问她:“这橄榄油olive oil真地是从橄榄里榨出来的吗?”她瞥了我一眼说:“当然了,橄榄油不是从橄榄里榨出来的,还能从什么里榨出来?”我点点头,绷着脸又问:“那这婴孩油 baby oil 呢?”她傻呆呆看着我发愣,直到我挤了下眼睛,才笑得花枝乱颤,差点儿岔了气儿。英语这类荒唐的词汇多着呢。他们愣管菠萝叫什么松树苹果 pineapple,这是哪儿跟哪儿啊?管茄子叫蛋植物 eggplant,这不是扯蛋吗!用汽车运的货,英语是 shipment,用船运的货反而是 cargo,这不是满拧吗?还有呢,上下班路上开不动车的时候,他们却说是 rush hours,多气人呢!我们学英语,多费劲啊!好(不)容易学会了苗条是 slim,肥胖是 fat,没承想 slim chance 和 fat chance 竟然是一个意思,都是“没戏”!还有 give 和 take 是反义词吧?怎么caregiver 和 caretaker 却是同义词呢?
这英语啊,从骨子里就是一团糟。咱们当年词汇学考试可是得满分的,这前缀in 不是表示相反吗?我还记得,“合适”这个词是appropriate,“不合适”呢,就是 inappropriate,好像挺清楚的,是吧?可是flammable 和 inflammable 都是易燃的意思,怎么不相反了?更有甚者,invaluable 竟然比valuable 还宝贵!您说这叫什么事儿啊?还有heritable 和inheritable,这两个字都是可继承的意思,您说这遗嘱怎么写呀?我还记得老师教我的两个后缀,less 是没有,ful 是很多,比如 harmless 是无害的,harmful 是有害的,可是 shameless怎么就和 shameful 差不多,都有无耻的意思?还有他们常说的人道主义,老拿这个词儿跟咱们找麻烦不是?我可得给咱们中国政府支个招儿,他们要再敢批评咱们不人道啊,咱们就从词汇学的角度反驳他们:“你们的素食者叫什么?叫 vegetarian,是吧?他们吃什么?吃蔬菜 vegetable,是吧?那好,我问问你们,你们称道的人道主义者 humanitarian,他们吃什么呀?”
方法和技巧是采用全身心记忆法,联系记忆法,同义记忆与近义记忆。
具体方法和技巧如下:
1、通过词的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词与词之间的外部逻辑关系记忆单词。
2、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不去孤立地记一个词或词组,而是把它与同义词、反义词、相关词、句、篇等联系起来记忆。
3、掌握一个词或词组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或者其解释是掌握该语言重要的一环。
多学英语单词,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多记英语单词,可以锻炼记忆力。
记忆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从“识记”到“回忆”的过程。而 英语单词 的记忆又不同于 其它 知识系统的记忆。受汉语学习习惯的影响,加之忽视规律,缺乏意志力等因素困扰,使广大学习者很难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我们在改进 记忆 方法 之前,一定要使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并激发记忆的兴趣,为征服英语词汇记忆做好准备。
ACTION原则是根据记忆心理学相关知识并结合 英语单词记忆 自身特点而 总结 出来的。A即Association (联想)的缩略,意指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时不要孤立的记忆,要发挥思维潜能,一并记忆与之相关的词汇,。“联想”辐射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由部分联想到整体,以及其它事物,也可以是由某一特征联想到一类事物,还可以是读音、词形、词义方面的扩充联想等等。
例如:记忆单词mare(母马、母驴),从读音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联想到同音词mayor(市长),从词意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联想到donkey(驴),mule(骡子)等词,从词形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联想到一连串词汇:bare (赤裸的)care(关心)、 dare(敢)、fare(费用)、hare(野兔)、flare(闪耀)、glare(强光)、 pare(修剪)、rare(稀有的)、share(分享)、spare(空闲的)、prepare(准备)、square(广场)、stare(凝视)、 tare( 杂草)、ware(物品)等。联想原则是扩充词汇,达到“一箭多雕”记忆效果的关键所在。
C即Contrast(对比)的缩略,意指通过对比,注意细微差别,进而加深印象,方便记忆。
例如:
Ambitious雄心勃勃的—ambiguous含糊不清的;
pleasant 令人愉快的—pheasant野鸡,雉鸡
today今天— toady奉承
fable寓言童话—feeble虚弱的
study学习—sturdy结实的,茁壮的
anecdote轶事—antidote解药
对比原则从差别入手记忆单词,可视为便捷记忆的纽带。
T即Text surroundings (语境)的缩略。一个单词脱离了实际使用的语境,想记牢会用是难以做到的。将词汇置身于语境之中,通过反复阅读,提高认知能力,最后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语境记忆是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心理学家较为推崇的词汇记忆策略。
I即Induction(归纳)的缩略,归纳法是通过个体,探索并发现一般规律的方法,引入到英语词汇记忆中来,意指通过个别单词发现规律,然后进一步探索、总结起来,统一记忆。例如:有一些词,加词尾“-er“后的意思有了变化,有的已经没有”……的人或物“这个意思。
Show(表现) —— shower(阵雨,淋浴)
Count(计算) —— counter(柜台,计数器)
Draw(画) —— drawer(抽屉)
Bow(鞠躬) —— bower(树荫,凉亭)
sew (缝制) —— sewer(阴沟,下水道)
jump(跳) —— jumper(无袖连衣裙)
flow(流动) —— flower(花)
含以上特点的词汇还有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进行归纳记忆。
又如:并非所有表身份的词都要加“-er”或“-or”等后缀,有些词本身就表示某一身份,职位等。
judge——法官,裁判员 cook——厨师
有此类规律的词汇也需归纳,然后汇总记忆。
由此可见,归纳原则是探索规律,以此来记忆词汇的金钥匙。
O即Observation(观察)的缩略,观察是有所发现的前提,要求我们在记忆英语词汇时从词形入手,利用拆分,合并等手段解密内在联系,加以记忆。例如:
Dustpan(簸箕)= dust(灰尘)+pan(平底锅)
Peacock(孔雀)= pea(蜿豆)+cock(公鸡)
Adolescence(青少年)=a(一个)+dole(救济)+scene(景色)
Harass(骚扰)= hag(女巫)+grass(草)将“g”;略去。
另一种意义的观察是多注意与英语相关的事物,如:商品外包装上的英语, 广告 牌上的英语,衣物、饰品上的英语等,勤于积累、回顾,自然可以轻松记忆。观察原则是化繁为简,创新记忆的法宝。
N即Note-making(作笔记)的缩略。作笔记是一种积累知识的手段。记忆英语单词,更需要靠作笔记来整理要点,抒写心得等。例如:
对同音词的总结:peak(山峰), peek(偷看), pique(愤怒) 统读[pi:k]
rain(雨),rein(缰绳),reign(统治) 统读[rein]
对形近词的总结:petal(花瓣),petrel(海燕),petrol(汽油),patrol(巡逻);
stimulate(刺激),simulate(模拟),accumulate(积累),emulate(竞争)。
作笔记是对记忆技巧和记忆实例的总结,必将有助于向更深层次发掘记忆方法之精髓。
ACTION原则的良好应用,将使你在记忆英语词汇过程中少走弯路,寻到乐趣,举一反三,从而快捷攻破单词堡垒。
英语单词记忆方法众多,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原则,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词根词缀记忆法
顾名思义,通过记住词根词缀,并据此推测含此类词根词缀的新词的意思,加以强化记忆。
词根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引申出许多同根词的词根,同时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单词,例如ease作为独立单词,它又是easy,easily,easiness的词根。另一种是不能独立使用的词根,但它有一个基本意义,在不同的单词中意思大致相同。如:单词mirror(镜子)与 mirage(海市蜃楼),这里的“mir”这个词根相当于“marvellous” “surprising”,是“奇异的,惊奇的”的意思。
所以:mirror[mir惊奇,-or表示物;令人惊奇之物,最初人们对镜子能映出自己的身影感到惊奇。
mirage[mir惊奇,-age名词词尾;令人惊奇的景色。
通过“词根”这个媒介使单词个体间有了一定关系,便于记忆。
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词缀”记忆法主要用于记忆“派生词”,即“在某一词根前面或后面加上某个词缀来产生的新词。”
例如:postscript这个词,“post-”为前缀,“……之后”之意,而“script”是“文字材料”之意。文字材料之后,不就是“补充文字(附件)”吗又如,“booklet”这个词,“-let”是后缀,为“小”的意思,很显然,“booklet”就是“小册子”的意思。
通过词根、词缀记忆法记忆单词,分析得出单词由来,不失为一种乐趣,至于常见的词根、词缀,此不赘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补充。
2、音形义记忆法
音形义记忆法,主要是从单词的读音、词形、词义入手,遵循联想、对比、归纳等原则进行的汇总记忆法。
①音近词与形近词
音近词指读音相近的词汇,如often与orphan,形近词指词形相近的词,职eject、deject、reject等。
②同形异义词与同音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指拼写相同而词义不同的词,如bat(球拍)与bat(蝙蝠)词形相同,词义不同。又如:lead[li:d](领导)和lead[led](铅)词形相同,词义不同,发音也不同。
同音异义词指发音相同,而词义不同的词,如bear(熊)与bear(忍受)拼写相同,发音相同,词义不同,又如meat(肉)与meet(相会)拼写不同,发音相同,词义不同。
③ 同义词 与 反义词
同义词指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如glad(高兴的)与pleased(喜悦的)
反义词指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如raw(生的)与ripe(熟的)
④回文词、混成词与变形词
回文词是正读反读均可的词,回文词有两种,一种是反读的词与原词相同,如level,deed,civic,madam等,另一种是逆反的词与原词不同,生成新词,如but(但是)—tub(桶),bin(垃圾桶)—nib(钢笔尖),time(时间)—emit(散发),meet(相见)—teem(充满),deer(亲爱的)—reed(芦苇)等。
混成词又称拼缀词,由两个词合并构成的词,如smoke(烟)+fog(雾)=smog(烟雾),
communications(通信)+satellite(卫星)=comsat(通讯卫星)
medical(医疗的)+care(照管)=medicare (医疗保健),work(工作)+welfare(福利)=workfare(工作福利)等
变形词指变动词或 短语 的字母顺序而成新的词或短语,如:eat(吃)—tea(茶),part(部分)—trap(陷井),dirty room(脏屋子)—dormitory(宿舍),woman Hitler(女希特勒)—mother-in-law(岳母或婆婆),cart-horse(拖货车的马)—orchestra(管弦乐队)等。
⑤拟声词与音译词
拟声词是模拟物体、人和动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bomb(炸弹;轰炸)[拟炸弹爆炸声],crack(发出爆裂声)[拟爆裂声],grumble(咕哝,抱怨)[拟咕哝声,嘟囔声],mutter(轻声低语,吞吞吐吐的说)[拟低语声],roar(吼叫,咆哮)之所以 野兽吼声],owl(猫头鹰)[拟猫头鹰叫声]等。
音译词是根据译音转变而成的词,大多数是词汇发展演变和翻译过程中造的词,它有英文音译成中文,中文译成英文,读音偶合三种情况。
例:英文译成中文:humor(幽默),coffee(咖啡),tank(坦克),sofa(沙发)
中文译成英文:fee(费),kowtow(叩头,磕头),litchi(荔枝),typhoon(台风)
中英文读音偶合:scan(细看), tow(拖),loot(掳掠),bandage(绷带)
根据读音、词形、词义的关系而生成的词有多种类型,这里不一一枚举。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培养兴趣,从读音、词形、词义入手,归纳,总结分块记忆词汇。
3、谐趣记忆法
谐趣记忆法是根据读音、词形、词义的关系,利用诙谐、荒诞的曲解来记忆词汇。
如:morose(忧伤的,郁闷的)=mo(方言,没有)+rose(玫瑰),试想,“没有玫瑰”的情人节怎能不“忧伤郁闷”
ponderous(笨重的),听发音,叫做“胖得要死”,想一下,“胖的要死”,能不“笨重”吗
又如:记忆engineer,peer,pioneer,profiteer,steer,sneer,volunteer一 组词 ,我们可以这样诙谐地理解:
拓荒者(pioneer)蔑视(sneer)权贵(peer)和奸商(profiteer),志愿(volunteer)为工程师(engineer)掌舵(steer)。再如记忆Nepal(尼泊尔)这个词,一个比较浪漫又诙谐的方法是记忆下面这个 句子 中每个词的首字母:Never Ever Part As Lovers(恋人永不分离)
4、感观记忆法
感观记忆法是把耳、口、眼、手调动起来,把听、说、读、写统一起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沟通大脑皮层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减少遗忘。我们可以进行专一的记忆,也可以注意我们身边的英语,如电器设备上的英语,产品 说明书 上的英语,各种 警示语 、 标语 等,还可以聆听外文歌曲,欣赏国外影视……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反复回想,自然牢记。
例:许多品牌电池的外包装上有(battery电池)字样,许多洗发精瓶外有shampoo(洗发水)字样,自动取款机上的ATM(Automated Teller Machine自动取款机)字样,某些药品包装盒上的OTC(Over the Counter非处方药)字样等。
5、分类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是按主题,所属范围等条件对词汇进行分门别类汇总,然后综合记忆的方法。我们从医疗,购物外贸等方面归类,也可以按时间、决心、态度等主题进行汇总,然后根据记忆原则记忆。
例如:按文学形式分类,我们可以归纳许多词:biography(传记),essay(杂文),reportage( 报告 文学),memoirs(回忆录),travels(游记),prose( 散文 ),fiction(小说总称)等。
英语单词记忆方法众多,除以上列举之外,还有 谚语 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卡片记忆法等等。我们应遵循记忆的原则,把记忆单词视为一种乐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想多联系,并对涉及的某方面知识作必要补充。其实英语单词记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吸引人的学问,多积累,多回顾,多探索,把握规律,就一定可以走出“死记硬背”的泥沼。
荒诞的观念及其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且是伴随人类历史性生存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乃是“二战”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得以确立的现代性事件。它始自存在主义文学(哲学)继而在现代派诸艺术流派中得以充分体现,并以悲、喜、丑相杂糅的审美意蕴生成了它的审美价值。囿于传统美学观,学人通常在悲、喜之间界定它的审美形态,虽然大都注意到它对原有审美形态的突破,但对其仍缺乏合理定位。本文立足打破传统美学的封闭体系和拓展感性学内涵的语境,在美学一感性学一丑学中来检讨荒诞作为独立审美形态的价值。
一、荒诞的美学命名及其历史性出场
尽管荒诞现象早就存在,但直到现代派艺术出现它才走到历史的前台。“在他们那里,荒诞已从一般的历史社会范畴上升到人类存在的范畴,从一种批判意识发展成为一种彻悟意识;在他们那里,荒诞并不仅仅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事物,而在于人的整个存在,在于人的全部生活与活动。”作为一个日常语词,“荒诞”在《简明牛津辞典》(1963年版)中有两个义项:(音乐)不和谐;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当代用法),经现代派艺术才提升到哲学、美学高度。“荒诞”的美学命名源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个流派——荒诞派戏剧,作为西方战后最重要的戏剧流派,它和其他艺术流派一同生成了西方美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特别是贝克特《等待戈多》(1953)的成功上演,使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存在的荒诞感,领会了人生的荒诞和存在的虚无,人生就像永远等不来的戈多。艺术家以对时代的敏感,塑造了一系列病态、丑陋的人物形象,以荒诞不经的语言揭示出丧失自我本质的人的无可奈何的荒诞境遇。
基于对荒诞派戏剧本质的深刻理解,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评论道:“在这个世界上,宗教信仰的沉落已使人们丧失了确定性,当人类已不再可能接受神学目的纯粹完整的价值和启示传统时,生命就必须面对它终极的、严酷的现实。荒诞派戏剧旨在使观众意识到人类在宇宙中不确定的、神秘莫测的地位。”正是洞察到荒诞派戏剧对人与世界整体性的丧失和人生境遇不确定性的揭示,艾斯林从哲学高度把这种人生境况命名为“荒诞”。其实,早在荒诞派戏剧之前,哲学家萨特就以文学家的敏锐正视了时代的荒诞境况。他在《恶心》(1938)中揭示了社会存在的莫名的无聊感、荒诞感,正如主人公罗康丹领悟到的生活的无聊透顶,“这花园、这城市,以及我自己。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使你反胃,晕头转向,这就是恶心”。“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无缘无故地来到世上,无力地苟延时日,偶然地死亡”。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1942),更是生动地揭示了人生的荒诞性境遇。主人公莫尔索虽然生活在社会和人群中,然而,不仅对社会就是对亲人也显出漠然的神态,母亲的死也触及不列内心的悲痛,只是觉得应该伤心,刚刚埋葬母亲就与同事玛丽寻欢做爱,在海边无意间开枪打死人,而在法庭上却表现得像与案子不相干的旁观者。发生的一切都未能改变他超然于外的冷淡,他好像处于社会和人群之外,宛如“局外人”,莫名其妙地来到世界,又莫名其妙地被世界所抛弃。卡夫卡的《城堡》、《审判》更是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孤独和荒谬处境,一种无可奈何不可理喻的悲剧性困境。这股弥漫在欧洲上空的荒谬感随着文学作品很快漂洋过海,并在北美大地生根发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在萨特、加缪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揭示存在荒谬感的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描述了二次大战时一个美国空军中队的生活,描写了军队内部的官僚、、专横、残暴,以及在“正义”外衣下的无耻勾当和荒诞氛围。小说主人公尤索林上尉洞悉一切,极力想摆脱又难以超脱,由此产生受迫害的臆想,被人视作疯子。按照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不能飞行,据此他申请停止执行飞行任务。但第二十二条军规又规定:申请必须由本人提出,而凡是自己要求停止飞行的申请者,理所当然头脑健全,不再被视作疯子。因此,这条军规完全是悖论式骗局。小说情节充满了荒谬、不合理,形式与内容极端矛盾,在“黑色幽默”的冷嘲中,会让人在极度绝望时发出笑声,似乎符合喜剧特征,但内容却是人生的绝望与无出路,因而这笑声比哭声更使人感到恐怖。荒诞主人公尤索林、莫尔索等人始终模糊的面目告诉我们:荒诞甚至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抑或无意识中,甚至就在人性的生成中,伴随自己当下的世界一同到来,在世界建构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遭遇它。在一定意义上,局外人就是人群中的一员,甚至就是镜中的自己,人生就是一种荒诞性存在。这种把几近荒诞的悲扩大开来认为是人之生存本有的结构,一度成为西方现代人文哲学家如基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等人的哲学主题。
荒诞感在战后西方始自法、德、英继而在美国蔓延开来,与战后西方世界理想的幻灭相关,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上帝”缺席、陌生、敌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异化世界。一个丧失了存在意义,丧失自我本质的世界挤压了人的存在,使人处于莫名的恐惧和绝望中,荒诞感由此而生。就加缪、萨特的文学在美国引起强烈共鸣的原因,伊哈·布哈桑认为,“在美国的经验中,总归有很多东西是符合存在主义所主张的:人类是赤裸的、人是依靠自我的、人是蔑视死亡等观点的。这样,萨特的思想,特别是加缪的思想,在50年代就在我们的国土上生根了。实际上,嬉泼斯特(美国存在主义者的一种称号)的生活方式,还出现在这些思想之前:嬉泼斯特由于密切接近了危险、本能和他的灵魂向他发出的反抗命令,以他的全部的存在去反抗世界末日的空虚。”只要世界处于无根的被抛状态,存在主义就切近这个时代而为人们所接受。关于荒诞的生成,萨特认为“如果孤立地分别考察人或世界,‘荒谬’显然既不存在于前者之中,也不存在于后者之中。然而,既然人的主要特征是‘存在于世界之中’,那么‘荒谬’也就是最终成为人的生存条件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说明,荒谬并非纯粹理念的对象,我们通过一种令人悲哀的启示而意识到它的存在。”艺术作品揭示了荒诞的存在论特性,通过荒诞状态的敞开艺术家们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于是,“理性失落了,信仰失落了,人失落了,现代西方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断裂了。这种断裂是西方现代文化层从西方古典文化层,特别是从晚期浪漫主义中蜕变出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Absurd)——失去真实自我的社会是无意义的;正是在与传统的理性与信仰的对照之下,现代西方人的存在才成为荒诞的——由传统塑造的现代社会的框架仍然显得那么有意义,而被填塞于其中的人的存在却没有意义。”借着时代机缘,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历史性地出场了。
加缪认为荒诞是世界的不合理性与人所追求的合理性的冲突。当人感受到生存的异常产生质疑而又无能为力时,荒诞就开始显现,人由此面对荒诞、进入荒诞,而愈加感受到人与存在的分离。“一个能用理性方法加以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病,总归是熟悉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中间的幻觉和照明都消失了,人便自己觉得自己是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召回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关于家乡的记忆,而同时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自己的生活分离,演员和环境分离的状况真正构成荒诞感。”迷失于荒诞感,人是没有出路的,弥漫心间的荒诞感是难以克服的,在荒诞感笼罩下,人生、世界、行为、信念、思想都无意义,甚至无处反抗、无所反抗,要么自杀逃避荒诞,要么以反抗荒诞的形式成为荒诞的人,犹如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正如尤奈斯库所言,“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在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这种不可理喻的生存状态,在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美术和音乐中有着鲜明体现,它们以夸张的变形、奇异的肢解、怪诞的造型和奇特的象喻揭示了非理性的荒诞内容,表现了人的世界的空虚、荒诞、无意义、悲观、绝望等。正是这些伟大的艺术品帮助现代人正视了漫无边际的荒诞感,这些作品始终隐含着一种形上的维度,即在荒诞感中透露出人对自身完整性的吁求,一种在迷茫、虚无、绝望中追寻着无望的希望的焦虑,一种对身心自由和解放潜在的渴望。西西弗斯的行为是荒谬的,但他执着于这种行为本身乃是一种清醒和对荒诞的正视,显示了现代人同生活其中的世界达成妥协做出的努力,明知荒诞却不放弃,显示了在荒诞感的挣扎中尚存没有泯灭的主体意识,谕示了人对自由的些微渴望。尽管反抗是无望的,但这种反抗本身是人生存的意义,是人对生存处境的自觉意识,也是对人自身存在尊严的肯定。正是艺术赋予我们力量和勇气,这是荒诞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社会学根源。从存在主义文学的“局外人”,到荒诞派戏剧无望的“等待戈多”,从表现主义小说永难进入的“城堡”,到黑色幽默的“绞刑架下的幽默”,立体派绘画的“亚威农少女”以及表现主义绘画的“呐喊”等,都在张扬着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苦涩、冷漠、残酷、真实的荒诞意味。
二、荒诞感的揭示与荒诞状态的敞开
作为生成于现代境遇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受,荒谬感源于人对存在境遇的悖论体验,是理想失落以及人与存在分裂和技术僭越加剧的显现,在此境遇中人越来越失去自身而呈现为某种物的存在,从而引起精神、心理、行为上的怪诞。“非理性的荒诞的形式与同样荒诞的内容,使人感到的是愕然,是不可思议,因而会笑。然而这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是充满希望的笑。荒诞感的笑却是对世界的荒诞的感受,因其荒诞而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笑。荒诞也有一种悲剧感,但悲剧感的哭中透着希望。荒诞是无望的,它也不会让人哭,它只是让人哭笑不得,陷入一种尴尬困窘的境地。”
对荒诞的领悟离不开对怪诞的意会,虽然二者在西学中并无词根上的关联,但二者在汉语语境极为相近。“怪诞”作为一种存在样态早于荒诞,通常它以丑的视觉效果给人们以感官冲击,成为艺术审美的表现方式。而荒诞却无特定形式及其结构特征,它更多的是以内容、感觉或气氛凸显,意在引发精神、心灵的沉思,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的无序杂糅生成它形式上的滑稽与怪诞混合的特点。怪诞是以反常、夸张甚至丑陋的形式激起受众注意,荒诞则以意义的虚无激发受众思考。荒诞作为审美形态涵括了怪诞,荒诞之出场必关乎滑稽和丑,特别是丑的因素尤为突出。很多理论家都指出过荒诞是荒谬可笑与恐怖可怕同时并存及其生成的极端反常方式。荒诞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艺术的怪异、变形,甚至那些可怖的纹样、图案、声音与形象,但在原始人那里却表现为一种与其认知、情感相吻合的原始状态的和谐,从人性生成、人的主体意识建构来说,毋宁显现为一种艺术的崇高与神秘而不是荒诞(儒家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生成于现代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之对象无法像悲剧、崇高、喜剧那样可以切实把捉,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与拼搏,亦不会有所谓的胜利,而是揭示一种存在境遇,一种难以克服的生存性悖论的展现。
荒诞把丑的对立推向了极度不合理、不正常,“造成是非倒置,时空错位,使一切显得混乱无序,不可理喻。”虽然丑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早就出现在艺术中,“不但近代绘画中的一些杰作,例如英国布莱克以但丁的《地狱》篇为题材的作品,就连古希腊的关于林神、牧羊神、蛇神之类丑怪形象的描绘,也都证明造型艺术并不排斥丑的材料”。但丑在人们的感性心理中独立出来,引起艺术家注意并显现在作品中是近代的事,“在文艺复兴以后,比在文艺复兴以前,我们更经常地发现丑。而在浪漫的现实主义气氛中,比在和谐的古典的古代气氛中,它更得其所”。回顾艺术史可以看到丑在现代感性中具有不同于往昔的意义,它不再作为美的陪伴物出场,而是以独立姿态引起艺术家关注,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艺术中。但在传统美学上,“丑并不是与其它审美范畴并列的一个范畴,而是从属于、综合于其它审美范畴中的一个亚范畴”。确切地说,丑作为亚范畴只参加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不参加优美,优美是不含丑的绝对美,无论东西方属于优美的艺术作品无不如此。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和艺术家们对丑的描绘的用心,出现了众多“丑得如此精致”的作品,艺术空间也因丑的凸显而极大拓宽。伴随“丑学”浮出历史的地表,美丑之间藩篱被拆除,人类的审美感觉、审美范畴乃至审美形态也大大地丰富了。及至发展到艺术的现代主义阶段,各种艺术的“恶之花”盛开。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迷惘的一代、无调性音乐,达利的《西班牙内战的前兆》,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布罗基的《男妖》,米罗的《倒立的人》,马格利特的《红色模块》等都预示现代人已笼罩在以丑(还有悲)为底蕴的荒诞绝望的存在境遇中。
的确,荒诞在其生成中不只是充分揭示丑,它还以近乎滑稽夸张的笑的形式包蕴着无法言说的悲,但这种悲不是真正意义的悲剧,毋宁说,它从内容上接近悲,遭受对立方强大的漫无边际的力量的压抑,从中展示矛盾的深刻与复杂。它不像悲剧主人公祈向一种希望而是无望;同时它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喜剧,它不具备喜剧的超越性和优越感,它是让人哭也哭不出,笑也笑不出的无奈。惟其如此它才以新形态显现了20世纪感性学、丑学的崛起。
这些艺术现象表征着弥漫开来的,接通悲剧、喜剧、丑的荒诞感开始为艺术家所正视,敏感于时代变化的艺术家以作品揭示了人世间不可名状的绝望、冷漠和深刻的孤独,与此同时,荒诞作为独立的审美形态开始进入哲学家、美学家视野。一种新质的审美意味开始被人们所领会,也为笔者再次重申:正是西方现代心灵及其现实中的荒诞,使美学家认识到荒诞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突破和糅合悲、喜、丑的综合性的新形态。一定意义上说,荒诞似喜剧又不是那种笑,似悲剧又不是那种哭,是苦笑不得的绝望,但不自杀,而是后退一步地嘲笑自己的尴尬,这里不是主体性的消失,而只是显现在异化世界中的不和谐、悖论性和无意义感。只要世界的异化在,主体的反观(审视)在,荒诞就会存在。就此而言,它作为独立审美形态成为美学——丑学的一个范畴。荒诞在这种合力的张扬中,把存在的矛盾性、不和谐性、不确定性、不合理性推到不可逆转的极限,从而产生漫无边际的压抑感、荒谬感、倒错感,世界显得不可理喻,混乱无序,虚无而无所依傍,所谓中心、主体、理性都濒于虚无的深渊,但它不像个性滞后即无个性的悲剧那样,被客体压倒完全泯灭了主体意识,更不是后现代完全消解了主体,而是在荒诞感中还保留了一丝抗争,不论是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永远等待的戈多,还是漠然视之的局外人莫尔索无不如此。荒诞感的漫无边际使它不像悲、喜剧有具体所指,荒诞是所指世界和能指世界的脱离和错位,于是产生悖论和疏离,其行为的怪诞使它更像一种能指的狂欢:丑陋空洞、滑稽可笑、主体离散,这种残缺表征了它走在途中急于获得某种确定所指的过渡性。
这种寻求确定所指的愿望与事实上的不可能都使荒诞主体反观、质疑现存状态,而一定程度上把人的主体意识逼视到了虚无的深渊。对作为非英雄的“小我”的存在,荒诞意味着世界对人的压抑,意味着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被漠视。荒诞展示的是一个被疏离了的世界,荒诞感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到的不安全感与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因此,荒诞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虚无呈现,它显现为某种不确定性和内在性。“在这两极中,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之结果;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意味着世界落在理性与非理性之外,这实际上是一种后现代能指狂欢的平面化世界。而在荒诞感的境遇中,几近的双重缺失把荒诞感推到了混乱、悖论的程度,把残存的主体意识消解得支离破碎。物极必反,当荒诞走到虚无的边缘,必然会出现一种综合的倾向,一种新的调和方式,甚至从中生发出对原初形而上学的要求。荒诞本质上是对主体被压抑的无奈,是对人生价值的漠视和真理的放逐,从积极状态和主体意志的高扬来看,它显现为一种负面的否定价值和创造性的缺失,但这种否定反而激发人们对新真理的探求,正是人的无奈和拒绝赋予“荒诞”审美内涵。同丑相似,荒诞在精神特质上是一种“艰难的美”。
作为杂糅了悲剧、喜剧、滑稽、丑之因子的无序混合,荒诞的悲喜交融性是对固有审美形态的突破,它无法在传统美学体系中作为一个独立范畴与优美、悲剧、崇高、喜剧相并列,当然也不同于丑作为亚范畴对悲剧、喜剧、崇高等审美形态的参与。荒诞作为现代美学——感性学的一个范畴,在现代一后现代社会境遇中对悲剧和喜剧有一种大跨度衔接,可以说是审美合乎时代境遇的一种创生。它的形式近乎喜剧、滑稽的摹仿,但其底色却是悲、丑的杂糅。无望的荒诞往往转化成焦虑,一种对世界、人自身生存的危机感,但它又有一丝反思,所以荒诞中没有单纯的哭和单纯的笑,没有优越感,没有快感,没有精神的酣畅淋漓,有的只是哭笑不得的难受。作为一种非理性的直接呈现,它给人的不是古典式的审美愉快或者痛感升华,而是一种不置可否的破碎感、荒谬感,一种生命力的长期阻滞和无法摆脱的压抑感。这实际上是从否定视角对人的尊严的渴望和对压抑的抗争,表征了一丝尚存的主体意识。作为一种酵素它可能早就存在,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却是现代主义的产物,是特定历史境遇的一种审美自觉,也是审美意识突破美学封闭体系、契合感性学崛起的表征。荒诞的被命名和历史性出场是对美学如何界定美、丑的突破,它的杂糅性使其无法在传统美学体系中得到合理阐释,它的巨大空洞滑稽的形式使对悲、丑的内容无力担当,被无力感、无奈感压抑到虚无边缘的主体几近崩溃,漫无边际的绝望感昭显了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这种审美新质的生成如同丑的价值,可以给板结和凝固停滞化的美学以冲击和活力。荒诞把世界本源和人生本有的荒谬性以极端形式揭示出来,凸显人的无根的被抛状态。正是此一在之“此”的当下既有且无的被抛,展示了存在的不和谐的荒诞状态,它可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从认识论视角是对荒诞感的认知;一方面从存在论视角是对荒诞状态的存在揭示。在荒诞状态的敞开中,各种疏远感、陌生感、焦虑感掺杂着哭笑不得的无奈感,把人引向一种反常心理状态,一种虚无式恐惧和可怕的空洞,由此显现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的复合型审美价值特征。
三、荒诞的审美价值生成
可见,荒诞具有多维审美价值:外在维度是近乎喜剧的滑稽模仿和夸张运用,但又不是喜;内在维度是一种近乎消解了的悲,是由悲转化而来的压抑情绪和无可奈何的自嘲,但又不是悲;核心维度是以综合多元的形式揭示出的悲喜丑交融的新质形态。荒诞的审美价值生成打破了僵化封闭的传统美学体系,拓宽了现代美学的容量和视阈,丰富了“感性学”的内容,同时它也质疑了本质主义的绝对、永恒、惟一的美的合理性,显现了向后现代美学——张扬丑学的感性学过渡的意味。荒谬是对理性膨胀的限制,是给浑浑噩噩者的清醒剂。可以看出,加缪和萨特意在通过揭示荒诞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建立新的精神维度,尝试从审美学进入审丑学,进而试图超越传统美丑观。美学由传统审美形态(美)向现代审美形态(丑)转向,甚至在其后诸多艺术流派、后现代文化空间都有着荒诞的因子,都可以感受到荒诞的审美意味,它在审美形态史上具有激发美学裂变的力量。
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荒诞是悲剧、喜剧、滑稽、丑的或形式或内容的某些要素的无序混合。如果说荒诞的真正底色近乎于悲,但无论内容或形式,荒诞都已突破传统的悲剧内涵,而生成了某些新质。在欧洲最早的悲剧形式中,感性的呈现与理性的观照。即诗与思,密不可分。早期希腊人在悲剧中不仅清晰地呈现了自身的存在,而且深刻地思考了存在的意义,在悲剧中揭示了人的悲剧性存在。早先真正主宰希腊人生存的是连宙斯和诸神都害怕的“命运”,“命运女神”一旦出场,诸神都要退去。对于自身命运了然于心的普罗米修斯曾警醒自己:我必须接受命运所带来的一切,尽我所能更轻松地承受它。而俄狄浦斯更是究其一生都在探寻自己身世和人的命运,在女儿安提戈涅的陪伴下,失明、落魄、年迈的俄狄浦斯在刺瞎双目自我流放的岁月中历经苦难,却仍旧保持一种精神的高贵和思想的洞彻。“以最后的自我肯定,俄狄浦斯挽救的不仅是城邦,而且是古典的男性仪式的统治,这使其成为西方最伟大的悲剧英雄。”而对克尔凯郭尔来说,正是出于对海蒙的爱使安提戈涅的内心冲突激化并到了不可解决的地步。因为,如果她继续隐瞒自己心中的秘密(即俄狄浦斯的毁灭和她自己——作为的结果——同这一毁灭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爱情的破坏,但如果吐露了秘密,则不仅是对父亲的背叛,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背叛。所以,“她与自己斗争;她一直愿意为了自己的隐秘而牺牲生命,但现在她的爱被要求成为一种牺牲”。最终,“她胜利了——那就是说,隐秘胜利了——她却失败了”。可以说,正是安提戈涅的不可理解性使其处于悲剧冲突的中心,并因而成为悲剧的真正中心人物。而在荒诞中虽然悲剧的氛围犹在,但悲剧的精神底蕴已荡然无存,在这里上演的是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能指滑动,早先希腊式的悲剧英雄、“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都已灰飞烟灭、了无踪迹。
在消解中心、历史深度和边界的后现代,是否解构了随现代性境遇生成的荒诞感后现代不是一个历史分期,而是一种社会景观和文化风格。在后现代扑朔迷离的空间和不确定性中,尽管人处于社会的边缘,但荒诞感并未随人的边缘化而离人远去,它仍在后现代的虚拟空间和各种幻象中窥视着,伺机寻找出场的机缘。《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以后现代方式触及了这个话题,这个后现代文本主要以喜剧框架和笔法描绘了一桩谋杀案,文本构成产生的巨大张力本身就带有某种荒诞意味,其间穿插了众多的后现代知识、见解和话语,这本讽刺、戏仿、谋杀密案和喜剧手法相混合的作品。看起来就是一部后现代拼贴的大杂烩。在后现代相互复制的境遇中,在五光十色没有谜底的谜面中,在半是混乱的小说、半是哲学呓语的文本中展开了故事情节:一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的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艾托尔·格罗奇在自己家的餐厅里被人同时用四种方式谋杀了。当时在场的有他的妻子、同行专家和作家、女博士生、女访问学者等,他们正在帮助教授筹备召开后现代主义学术会议。侦探亨特进行调查时陷入了这帮后现代主义者的话语迷魂阵。到最后,侦探的结论也是“后现代”的——谁都没有谋杀他,在所有想谋杀他的人试图去做的几秒钟之前,他已死于心脏病。亨特说到:“即使你们每个人都不相信元叙事,都有你们认为杀死格罗奇的最好的理由,但我却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将一些企图杀一个死人的人抓起来。我假定你们大家都无辜,不坚持控告你们。我想可以公平地说他的死是极其微妙的后现代式的。”这个颇有意味的后现代文本使我们领略和感受到了后现代的荒诞不经,生活像碎片的拼贴,毫无连贯性和逻辑可言。似乎后现代的荒谬是一种幻象,我们无从把握它的真实,相对生成伊始的漫无边际的现代时期的荒谬感,后现代若隐若现的荒谬感更令人难以捉摸。加缪说:“一个人意识到了荒诞,便永世与荒诞连在一起。”在后现代解构一切、消解意义、价值平面化的游戏中,各种审美形态都被混淆、差异被抹平,美学的碎片被融入感性学的反讽、戏拟中。就是说虽然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也不认同非理性的在场形而上学,但喜剧、丑角盛行的后现代同样也有着强烈的荒诞的因子。
概言之,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荒诞拓展了传统美学研究范畴,使始自鲍姆嘉通的“感性学”得以丰富,也只有在感性学对美学纠偏和对丑学催生的框架中,其意义才得以凸显。荒诞感的自觉是人类一种新的审美意识的觉醒,是现代人切近时代生存的一次努力。作为一个现代性事件,荒诞就审美形态而言属于现代主义,但它对历史、社会的漠然和价值的不置可否而具有了某些后现代去中心、平面化的色彩;无所谓英雄也就谈不上失败,有的只是无所希望的漫无边际的绝望,它从昔日激起生命悲壮意味的人生境地向零散化的“小我”的转向,表征着后现代对主体性的消解;而荒诞的不可消解性反证了人对生命中理性限度和非理性承受能力的意识,展现了一种无奈的担当,一种游牧式的抵抗,一种对弱者的同情。尽管后现代的荒诞已成碎片形式,但加缪提出的荒诞生成的三个关键词仍然有效: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对立。荒诞既不在世界,也不在人,而在于二者的共同存在,荒诞来自人与世界的冲突。“荒谬产生于人类呼唤与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就世界发展趋势而言,和谐是人类的理想,但当下人与世界不和谐的现象依旧存在,荒诞便不可去除。在世界的整一性分裂为碎片,人与世界的整体性关联不复存在的后现代,这种对立愈加深刻了,人对世界和自我嘲讽的荒诞意味也就愈加深沉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