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浪漫现象
自然界中的浪漫现象,这个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但是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是“低头族”,就很难发现这些自然界的有趣,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自然界中的浪漫现象。
自然界中的浪漫现象1自然天象,最浪漫者,莫过于海市蜃楼:
海上仙山,看近去远;
亭台楼阁,似真似幻;
高楼大厦云雾中,青山还多一重重
读大学之前,基本都是在老家生活,因为没有工厂污染,所以山清水秀,空气纯净,在天气好的时候,白天则天蓝如镜,夜晚则星河璀璨。
曾有幸看到过彩虹、双彩虹、日晕、月晕、月华、日食、月食、流星雨、彗星等等诸多天象(未能得见日华是一大遗憾),但让我最记忆深刻的是那一场海市蜃楼,一座十公里开外的青山出现在另一个方位,缥缈虚幻,而在原来的那个方向,青山依旧在,一真一幻,两相对应,真乃奇景!但那蜃景只不过持续了几分钟后,便渐渐散去,不能再见
自然界中的浪漫现象2天文学研究者对天文现象的浪漫感受可能和普通人不太一样。我大学时的一个朋友在带着他的朋友去野外看流星雨的时候,录下了他们看到流星划过时尖叫的声音,想要借此证明叫声的频率和流星的亮度存在良好的函数关系。我部分理解他的感受,毕竟当朋友们对着流星雨尖叫或者许愿的时候,你很难不想到这些划过天际的美丽天体究其根本不过是一些石块在和大气层摩擦而已。当然,如果足够大的话它可以毁灭地球上大多数的生命。例如那颗大概10公里的灭绝了恐龙的流星。从北美一只三角龙看到它,到它撞击地面激起泼天大火大概只过了5分钟。
不过有的天文现象会让你脑子中不合时宜的知识开关直接关闭,只剩下对自然造物神奇的赞叹。比如,极光。如果你有幸在北极圈附近的国度如果挪威,冰岛,或者美国的阿拉斯加等地旅游,而恰好天气晴朗,那一定不要错过在夜晚找一个远离灯火的地方看看极光。那种宛若来自魔幻世界的摇曳光芒,会让一切电动力学,等粒子物理滚到天际去(图一)。
过一会以后,这些知识当然又会回到你的大脑。但这无损极光的美丽,反而更让你更加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是多么令人震撼的景象。你知道这些极光的能量来自于太阳风。太阳米秒钟向宇宙中倾泻超过4百万吨的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是带电粒子,包括氢原子核和氦原子核以及电子。这些高速飞行的粒子中有极少的一部分来到地球以及其他太阳系的行星,当太阳风和行星大气相互作用,就会激发行星大气中的原子使得它们发光。以地球为例,红色的极光自于氧原子激发,绿色的极光则是大气中氮分子和氧原子联手制造出来的。
同时你意识到你大老远的跑到冰岛这样一个寒冷的来看极光是有着深刻的物理含义。因为地球的极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只在靠近南北极的地方发出。这样是因为地球具有磁场,当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吹向地球,它们无法穿越地球磁场防护罩直接进入大气,而是被磁力线输送到地球磁场的两极去。因此,这些来自太阳风的高能粒子,会集中在南北极的特定区域进入大气层,也就是距离磁南北极10度左右的环带。如果你恰好坐在飞机上穿越极光带,能够更好的理解极光的宇宙起源,它看起来就像是燃烧在空间中的火焰(图2)。 有趣的是,极光并不覆盖整个极圈,发光的区域是两个环形带(图3),呈橄榄形,这也意味着你要是真的跑到北极点去,反而看不到这样的美景。
在天文学角度来看地球的极光,这绝不是并不是一件平凡的事情。行星并不天然就获得磁场。形成磁场需要行星内部有尚未凝固的液态金属核,需要有自转来维持磁场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地球的磁南北极正好和地球的地理南北极几乎重合的原因。太阳系里,和地球差不多的行星中,金星没有自转,火星可能没有液态金属内核,都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磁场。它们几乎是直接暴露在太阳风之中(图4)。金星和火星上,极光并不只在两极出现。
地球磁场阻止了太阳风中的有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从短期来看,如果地球磁场被关闭了,人类不会面临立刻的威胁。因为大气仍然可以保护人类不暴露在太阳风高能粒子中,但是空间中的通讯卫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也会威胁到宇航员的安全。但是从地球演化的亿万年的尺度上看,磁场保护了地球水和氧气的流逝,保护了地球大气的稳定存在,大大减轻地球的生命演化威胁。
关闭磁场的效应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显现。但金星可以作为参照。金星与地球同为类地行星,大小几乎相同,犹如孪生姐妹。在远古时代金星可能有一段时期存在液态水形成的海洋以及温和的气候,和地球同样可能孕育生命。但它不再有任何适宜生命存在的迹象。金星如今好像一个高温的压力锅,表面温度达到700摄氏度,终日由硫酸形成的云层笼罩。这样的结局是因为金星可能经历了“失控的温室效应”。在这个过程中,金星海洋中的水被不断的蒸发,而大气中的水蒸气又加剧了对地面热量的屏蔽,使得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温度升高,更多的'水分蒸发。而金星的磁场缺失使得情况更加恶化,因为当水蒸气进入大气高层,水分子被紫外线分解为氢和氧原子。在没有磁场保护的情况下,前者会被毫无阻拦的太阳风带入宇宙空间,从而使得金星永远的失去这部分水。
展示了沐浴在太阳风中的类地星球。地球的磁场在非常大的空间范围抵御了了太阳风的侵袭,火星和金星则被太阳风“贴面吹过”
所以当我看到极光的美丽图景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审美上的愉悦,也包括来自智识的感动。这种在空间中燃烧的火焰,也是地球被自转产生的磁场保护的证据。是地球众多微妙复杂平衡机制中的一环。和其他大多数的平衡机制类似,一但磁场消失,人类完全束手无策。而这个磁场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护地球,但也许并没有很多人想想中稳固,在有地质记录可查的时代,这个磁场已经经历了多次的反转。设若这磁场一旦消失,我们也没有任何已知的方法来重生另外一个。而在我们已知的星球中,没有任何一个像地球这样适宜人类的生存,更不要提在过去的50年里,地球人的太空航行技术都没有质的飞跃。一旦我们生存的地球出了问题,我们几乎没有办法达到这些潜在的家园。正如卡尔萨根在他的名著《暗淡蓝点》中的说到的:人们渴望一位天父来管照我们,宽恕我们的错误。但知识比无知更为重要,只有我们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能够守卫我们脆弱的星球。
问题一:地球是什么形状? 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二: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 地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圆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如果远距离的看上去,你会发现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
问题三: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什么样的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通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视频短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没有视频也可以参考课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P3-4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
问题四:从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子 视频 tudou/programs/view/gGKCWpZUDdc/ 你看看可行
问题五:30亿年前的地球原来是这样视频 人类根本无法知道30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如果有这样的视频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问题六:我想制作一个动画视频。不是那种相册视频。而是有自己设计的动作形状的。例如视频里有个地球,慢慢放大, 前期制作要有一个设计过程 就是分镜头这些要自己画出来 只要有个草图就可以了 具体百度 就是动画内容怎么发展的和带图的剧本差不多 然后就是具体制作 3d就用3dmax或者maya建模 然后设置模型的动作 网上有教程 如果是2d就要一帧一帧地画 然后把做好的每个小段动画用ae或者pr合成 ae可以添加一些特效 ae主要是效果 比如镜头移动烟雾效果啊 pr主要是剪辑 然后用pr加入声音对好声轨基本就完成了吧
问题七: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地球是圆的,其它星球也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水滴在空中也是圆的。汽泡也是圆的。
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汽泡、小水滴呈圆形。
地球 为什么是圆的要从地球的诞生说起。原来的宇宙是高温高能的高密度物质,由于大爆炸,产生了各个星球。那一刻,那些星球都是高温的液态的,同样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这些星球都是圆的。经过千百亿年的冷却,某些星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再慢慢产生了蛋白质,产生了生命,这个星球就是地球。
问题八:1,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海陆分布
地球总面积约为510072亿千米,其中约292%(14894亿千米)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千米)是水。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有五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另个还有很多岛屿。大洋则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五个大洋及其附属海域。海岸线共356万千米。
极端海拔
陆地上最低点:死海-418米
全球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全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问题九:地球什么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圆形球体
问题十:以后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说不准 如果按照自然规律来看的话,一、气温:地球目前处于间冰期,至于接下来是气温下降到冰期还是气温继续上升达到最高点,因为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冰期与间冰期是往复变化而非有什么规律可观察的,或者说现在我们还没有观察到它的变化规律二、地质:地球最开始是星际尘埃的聚合体,逐渐发展为现在的拥有地核、地幔、地壳的球体,地壳下方的岩浆在地幔上方流动,其中在例如太平洋的中部扩张型板块的海底向两边拉伸,然后从地壳下方就会有下方的岩层上挤,使板块拉伸,从而使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继续分离(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最开始所有大洲都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泛大陆),在一些海岸的海底,板块会下沉,使地质岩层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所以以后板块应该会进一步相互分离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推测,不代表科学观点
从技术上来说是完全能够拍摄的,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找到类似的视频,我估计原因可能最主要的还是造价问题。在飞船外安装这样的摄像机必须有耐热性非常好的材料保护镜头,并且在穿越大气层的时候能够保证不损坏。还可能倒置飞船破损危急卫星其他器件甚至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就算拍摄完成传输的成本也不会很低,而且有很长的时间向下看去是什么都看不见的。如果只是为了片子好看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就不大值得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