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撰墓志铭

自撰墓志铭,第1张

       世界是不公平的,大抵是因了欲望的存在,但与此同时又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得死亡——以鲁迅的话说就是——这孩子将来要死的。

       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落脚到具体的单个人,那不同就更多了。而对死亡,却出奇地一致:要么惊惶害怕,极力避讳;要么淡然以对,不卑不亢,甚至开个小玩笑。你我现在能见到的诸多中外自撰墓志铭,大多洒脱幽默,风趣诙谐,语带调侃。其中后者亦文化人居多。当然,不是说贩夫走卒者引车卖浆就一定怕死,而只是没留下只言片语罢了。

       好了,先看咱这厢的。

       张岱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以下选自他的《自为墓志铭》,如此不吝笔墨地细数爱好,也是让人看醉:“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一看就是烟柳繁华之地富家豪门大公子的做派,估计凡是花钱多的玩意就没有他不爱的。其中的“好美婢”其实在当时也涉及到道德评价的,“好娈童”那就更不用说了,简直自找诟病。但张岱不怕,反正我已死,尔等爱咋评价就咋评价吧。同时与捎带诠释了自家那句写在《陶庵梦忆》里的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端的是条汉子,直挺挺来去无牵挂,随你饶舌吧。

       唐代诗人王绩《自撰墓志铭》:“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於已,无功於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

       “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於是退归,以酒德游於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号东皋子,身死之日,自为铭焉。曰: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

       稍加翻译:王绩这家伙,只有父母,没有朋友,自己给自己取个字叫无功。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漠然以对,不予答复。他以为虽有道行于自己,却无功绩于当时。也不去读书,自然也能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

       靠官俸起家 。经历了好几个职务才升过一阶官。才能高而职位低,仅仅免于责问自己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气。于是退官归家,以酒德悠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 路好像没有目标,坐下好像没有依靠。乡下没有人能够了解他的。曾在东皋耕过田,自号东皋子。

       身死的那天,自己为自己作了个墓志铭:—— 有唐逸人叫王绩。若顽若愚骄且激。院里三条狭窄甬道,堂屋唯存四扇壁。生计知节制,哪会来往走亲戚。生存好比附赘疣,死去溃痈烂完毕。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头立碑刻石,坟顶松柏来封。哀哀孝子,空对长空。

       该《自撰墓志铭》,诗不诗,词不词,散不散,韵不韵,浑似顺口溜,咀嚼之又不尽然,风格谑调,口吻噱然,真个别出心裁,异于常人。

       无名氏:“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考官,乱棒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这人也算是倒霉界的极品了,习文不能中科举,天资不佳尚可谅解,运气差到打不中目标却能打中考官就只能呵呵了,不过最后从医却是为自己的事业献身了,自己撰写出一个长寿良方,以身试药,呜呼哀哉,真是业界良心啊。不过,此则自撰墓志铭有今之好事者恶作剧的痕迹,不一定真自古人。

       东汉末年的赵嘉是著名的经学家,是研究《孟子》的权威,后来改名赵岐。其人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在床上躺了七年之久,把腿都躺软了,遂心灰意冷,觉得自己大限将至,在病床上自己给自己写墓志铭,叮嘱家人葬身时使用:“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搞笑的是,墓志铭写完后不久,赵嘉的病突然好了,而且又活了差不多六十年,九十多岁才去世。

        隋末唐初的傅奕精通天文历法,喜好老庄,是唐初灭佛的急先锋。其人晚年某天自感命不长久,不想麻烦别人操刀给自己写墓志铭,就在一次酩酊大醉后,给自己写了一段简短的墓志——“傅奕,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

       当代启功先生生前也曾自撰墓志铭,死后真被刻石,用的也是其书体:——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再看看异国他乡的。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诗人。1831年他与美人冈察洛娃结婚,1837年不容于世俗,死于决斗。当他16岁时,出于好奇给自己写了一首《我的墓志铭》:“这里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爱情与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的墓志铭是他写的六行诗:“等我死去,亲爱的朋友,请在我的墓前栽一株杨柳。我爱它那一簇簇涕泣的绿叶,它那淡淡的颜色使我感到温暖亲切,在我将要永眠的土地上,杨柳的绿荫啊,将显得那样轻盈、凉爽。”

       肖伯纳:我早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雨果:希望我的坟墓和她的一样,这样死亡并不使人惊慌。就像是恢复 过 去的习惯,我的卧室又靠近她的卧房。

       富兰克林:印刷工富兰克林。

       鲁道夫:=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

       物理学家玻尔兹曼,他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诺贝尔:阿.诺贝尔呱呱坠地之时,小生命差点断送在仁慈的医生手中。主要美德:保持指甲干净,从不累及他人。主要 过 失:终身不娶,脾气不佳,消化不良。唯一愿望:不要让人活埋。最大罪恶:不敬鬼神。重要事迹:无。

       美国影星玛丽莲 · 梦露:37、22、35,RIP。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死者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久记录了下来。

       莎士比亚:看在耶稣的份上,我的朋友, 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 让我安息者将得上帝祝福, 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聂耳: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

哈哈,哪天兴致来了,咱也来它一则,向名人学习嘛。

对不起,首先要更正,《江城子》不是诗,而是词,也不是题目,而是词牌名,因此,就有很多很多按这个规则写的词都叫《江城子》这个词牌名。苏轼的那首比较有名(因为入选中学课本)。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从中国名人中选出十篇最具个性的墓志铭,或浪漫,或幽默,或哲理。

那么,问题来了。你准备给自己写什么作为墓志铭?

第一

韩信:一种交叉的生活

“生死是知己,生死是两个老婆。”这是韩信中修墓庙旁的一副对联,只有十个字,概括了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生死一知己”指的就是萧何。韩信在没有得到项羽重用的情况下,愤然离去,萧何在月下追到韩信,向刘邦推荐他。屡立战功,被封为淮阴侯。

刘邦称帝后,怀疑韩信、韩信与夏阳侯陈构西合谋造反。萧何识破此事,引诱韩信到长宫,被吕后斩首。所以后人说韩信是“成者在萧何,败者在我”。

“二女生死”,第一个女人指的是浮母。参军前,韩信又穷又饿,差点饿死。多亏了一位好心的洗衣妇,韩信被接回家关了十天,因此救了她的命,后来就有了“侯丰白象”。

第二个女人指的是吕雉,韩信谋反失败,萧何被困成功,吕后斩首。

第二

武则天:无字碑

历代皇帝和王子都希望死后能建一座纪念碑。作为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墓碑是空的,一直是个谜。

是觉得功德无量,还是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不想再写了?

大概只能留给世人去评论了。

第三名

张岱:算爱好。

张岱是明代公认的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以下选自他的自为墓志铭。看了这么多爱好也是很迷人的。

“戴、其号也。我是一个小纨绔子弟,我爱繁荣,精致的房子,美丽的少女,皮条客,新鲜的衣服,美食,好马,美丽的灯笼,烟花,梨园,良好的宣传,良好的古董,花鸟,茶,诗歌和魔法。我努力了半辈子,都是梦想。

到了50岁,国破家亡,隐居山林。只有几张破床,几把破提琴,几本破书,唯独少了一块砚台。衣不蔽体,做饭经常坏。回首20年前,恍如隔世。"

第四名

无名氏:悲惨的生活

“从头开始,三年错过;练完武功,校场发了一枪,中间主考官,乱棍打出去;我学医,有所成就。写好药方,吃了,死了。”

这个人也是倒霉世界里最好的。他的文章过不了科举,才华差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运气不好,没有击中目标,那就只能打考官了。

然而,最后,我成为了一名医生,我却投身于自己的事业。自己开出好药方,真的是业界良心。

第五名

王国维:大家的作品。

在郭旺逝世周年纪念日,清华大学竖起了一座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执笔,林志军执笔,恒执笔,梁思成设计。老师虽然走了,但他的风采依然存在。

"其言曰:学者研究研究,盖将致力于普通真理的束缚,使真理发扬光大。如果你不自由思考,你宁愿去死。被古今圣贤殉道的本质,并不可鄙。老师们会死看自己独立自由的意志,不管一个人的恩怨,一个姓氏的兴衰”

第六名

聂耳:死亡之歌

聂耳的墓志铭引用了法国诗人科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像贝壳,想着大海的波涛声。”

空灵的诗句,最美的音乐,路过聂耳的墓碑,仿佛能听到亡灵的歌声。

第七名

沈从文:作为文本的遗产

在沈从文的墓前,用了老师遗作抽象的抒情中的一句话:“如果你和我想的一样,你就能理解我。如果你和我想的一样,你就能认识人。”

在墓的后面,有两行张充和写的题词:“不妥协,不妥协,不妥协”。善良宽容,一个纯粹的男人。

不过这首诗是藏文诗,就是“让别人从文中学习”。

八号

陈景润:数字人才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纪念碑是最近几年完成的。纪念碑的形状是阿拉伯数字“1”和“2”的叠加,象征着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国际数学界命名的陈定理,就刻在底座的黑碑上。

类似的墓志铭是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他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35位,这是当时世界上圆周率最精确的数值。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3”。4866068868688666

还有物理学家玻尔兹曼,他在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

第九名

骆一禾:年轻的灵魂

中国诗人罗一鹤是海子诗歌的杰出诠释者。他死时只有28岁。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自己的诗句:“我心单纯,心不占地。

当尸体被埋在地下时,它总是会腐烂。人从虚无中来,归于尘土,就没有矫饰了。诗人的谦逊可见一斑。

第十名

启功:自己写墓志铭。

著名书法家启功因病去世,享年93岁。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但不专。虽然有名,但还不够。做不到高处,就做不到低处。

左侧瘫痪,发送至右侧。脸略圆,皮肤不厚。妻子死了,也没有皇后。丧之新鲜,病之依旧。六十六,不长寿。八宝山,渐聚。生活,不好。名字和身体一起发臭。

1、牛顿 墓志铭: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2、美国人约翰·特里奥 墓志铭:可怜地生活,可怜地死去,可怜地掩埋,没有人哭泣。

3、德国数学家鲁道夫 墓志铭: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4、物理学家玻尔兹曼 墓志铭: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5、马丁·路德·金 墓志铭:我自由了!感谢万能的主,我终于自由了!

6、日本导演大师小津安二郎 墓志铭:“无”。

7、康德 墓志铭:有两样东西一直让我心醉神迷,越琢磨就越是赞叹不已,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秩序。

8、大文豪萧伯纳 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9、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 墓志铭:7,22,35,RIP(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

10、海明威 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11、莎士比亚 墓志铭: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勿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的祝福,迁我尸骨者定遭亡灵诅咒。

12、傅奕 墓志铭: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

13、意大利画家拉斐尔 墓志铭: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世界著名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加拿大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班廷的座右铭——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座右铭——谁要干白纸上写黑字这一行,别人说他笨拙,就不应该惊讶或者动气。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的座右铭——没有一天不写一行。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座右铭——切勿飘飘然。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座右铭——见面少叙寒暄话,多把艺术谈几声。

中国当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座右铭——勤能补拙,勤俭立业。

学者章乃器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写了两句话作为座右铭,贴于墙上:“实践检查真理,时间解决问题。”这是实话实说,后来他得到了平反。

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座右铭是:“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他还将这两句话篆刻在自己的印章上。

革命烈士吉鸿昌的父亲曾教导他说:“作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他还向瓷厂订做了几百个饭碗,将这句话刻印在碗上,发给全体士兵。

诗人、作家乔羽的座右铭是:“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浮名所累。”这个“三不主义”,做起来不容易啊。

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座右铭是:“自得其乐,善于娱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

威廉·巴特勒·叶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威廉·勃特勒·叶芝)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晚年叶芝

放大

晚年叶芝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曙光》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古腾堡诗歌奖。

目录

[隐藏]

1 早年的生活和作品

2 年轻的诗人

3 昴德·冈昂、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艾比剧院

4 神秘主义的影响

5 向现代主义的转变

6 政治生涯

7 晚年的生活和创作

8 叶芝的主要作品

9 参见

[编辑]

早年的生活和作品

叶芝出生于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远的山迪蒙(Sandymount)。他的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是亚麻商人杰维斯·叶芝的后裔。这位商人卒于1712年,他的孙子本杰明娶了基尔岱尔郡的望族之女玛丽·巴特勒。约翰·叶芝结婚的时候正在学习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辍学,转而学习画肖像画。他的母亲(即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祖母)苏珊·玛丽·波雷克斯芬来自斯莱果郡(County Sligo)上一个盎格鲁-爱尔兰裔家族。诗人出生后不久,便迁至位于斯莱果的大家族中,他本人也一直认为是斯莱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岁月。巴特勒-叶芝家族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息的家族。诗人的哥哥杰克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他的两个姐妹伊丽莎白和苏珊则均参加过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

为了诗人父亲的绘画事业,叶芝的家庭后迁至伦敦。起初,叶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诗人的母亲由于非常思念故地斯莱果,经常给孩子们讲家乡的故事和民间传说。1877年,威廉·叶芝进入葛多芬小学(Godolphin),并在那里学习了四年。不过威廉似乎并不喜欢在葛多芬的这段经历,而且成绩也并不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诗人全家于1880年底迁回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后搬到位于郊外的皓斯(Howth)。

在皓斯的时光是诗人重要的发展阶段。皓斯周围是丘陵和树林,相传有精灵出没。叶芝家雇了一个女仆,是一个渔人的妻子,她熟知各类乡野传奇,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全都收录在后来出版的《凯尔特黄昏》里。

1881年10月,诗人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学(Erasmus Smith)继续他的学业。他父亲的画室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于是诗人经常在那里消磨时光,并结识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艺术家和作家。在这段时间里,叶芝大量阅读莎士比亚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并和那些比他年长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讨论。他于1883年12月从这所中学毕业,其后他便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885年,叶芝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作,以及一篇题为《赛缪尔·费格森爵士的诗》的散文。从1884年到1886年,他就读于位于基尔岱尔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学校(Metropolitan School of Art),也就是如今爱尔兰国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

[编辑]

年轻的诗人

在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叶芝便已经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后来,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曾说过“……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宿命,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那些融合了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的词句来更好的理解这种宿命。”

叶芝早年的诗作通常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取材,其语言风格则受到拉斐尔前派散文的影响。这一时期,雪莱的诗对叶芝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来的一篇关于雪莱的文章中叶芝写道:“我重读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世界上的所有伟大著作之中,它在我心里的地位比我预想得还要高得多。”

叶芝早期还受到彼时爱尔兰著名的芬尼亚组织(Fenian)领袖约翰·奥里亚雷的影响。诗人晚年曾说,奥里亚雷是他所见最“风流倜傥的老人”,“从奥里亚雷的谈话以及他借我或送我的爱尔兰书籍中,成就了我一生的志业。”在奥里亚雷的介绍下,叶芝认识了道格拉斯·海德和约翰·泰勒。前者于1893年成立盖尔语联盟(Gaelic League),致力于保存并增加爱尔兰语言的使用。

叶芝的第一首重要诗作是《雕塑的岛屿》,是一首模仿埃德蒙·斯宾塞诗作的梦幻般的作品。这首诗发表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其后没有再版。叶芝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作品是一本小册子《摩沙达:戏剧化的诗》。这篇文章也同样在《都柏林大学评论》上发表过,而且只是由他的父亲出资印刷了100册。此后,他完成了叙事长诗《乌辛之浪迹》(The Wanderings of Oisin),并在1889年出版了诗集《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这是即使在叶芝风格成熟之后也仍未否定过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爱尔兰古代勇士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为完成这首诗,诗人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其风格清晰的体现出费格森和拉斐尔前派对诗人的影响。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叶芝以后诗作的主题风格:追求冥思的生活抑或追求行动的生活。这本诗集的前八首抒情诗和歌谣的主题,是源自叶芝少年时代对印度人及阿尔卡迪亚世外桃源的想象——神祗与女神、王子与公主、殿堂、孔雀与神秘的莲花等等。诗歌中流露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和拉斐尔前派的痕迹。在《乌辛之浪迹》之后,叶芝再未创作过长诗。他的其他早期作品多半是以爱情或神秘事物为主题的抒情诗。随着叶芝的作品读者群的不断扩大,他结识了当时爱尔兰和英国的很多著名文学家,包括萧伯纳和王尔德。

叶芝的家庭于1887年重新搬回伦敦。1890年,叶芝和欧那斯特·莱斯(Ernest Rhys)共同创建了“诗人会社”(Rhymer’s Club)。这是一个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们组成的文学团体,成员们定期集会并于1892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过自己的诗选。叶芝的早期作品还包括诗集《诗集》、《神秘的玫瑰》和《苇间风》。事实上,“诗人会社”的文学成就并不高,叶芝几乎是唯一取得了显著成就的诗人。

[编辑]

昴德·冈昂、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艾比剧院

1889年,叶芝结识了昴德·冈昂**。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冈昂**非常仰慕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并且主动和叶芝结识。叶芝深深的迷恋上了这位**,而这个女人也极大的影响了叶芝以后的创作和生活。经过两年的密切交往后,叶芝向冈昂**求婚,却遭到拒绝。其后,他又共计向她求婚三次,分别是再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叶芝对冈昂**仍然魂牵梦萦,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剧本《凯丝琳女伯爵》。在剧中,凯丝琳将灵魂卖给了魔鬼,好让她的同胞免于饥荒,最后上了天堂。此剧直到1899年才得以上演,引发了宗教及政治上的诸多争议。终于,在1903年,冈**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在这一年,叶芝动身去美国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巡回演讲。这段时期他和奥莉薇亚·莎士比亚有过短暂的恋情。他们在1896年结识,却在一年之后分手。

艾比剧院的海报

艾比剧院的海报

也正是在1896年,叶芝结识了奥古斯塔·格雷戈里夫人,介绍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爱德华·马丁。格雷戈里夫人鼓励叶芝投身民族主义运动,并进行戏剧的创作。尽管叶芝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显然他的创作具有清晰而独特的爱尔兰风格。这种风格在叶芝与爱尔兰年轻一代的作家的交往中得到强化。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马丁以及一些其他爱尔兰作家共同发起了著名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或称“凯尔特文艺复兴运动”)。

除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外,学院派的翻译家们对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以及近代的盖尔语民歌的翻译和发掘工作也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是后来成为爱尔兰总统的道格拉斯·海德,他编纂的《康诺特省的情歌》倍受推崇。

这场运动最不朽的成就之一便是艾比剧院的成立。1889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马丁和乔治·摩尔创立的“爱尔兰文学剧场”(Irish Literary Theatre)。这个团体仅仅存在了两年,而且并不成功。在两位拥有丰富戏剧创作经验的爱尔兰兄弟威廉·费依和弗兰克·费依以及叶芝不计报酬的秘书安妮·伊丽莎白·弗莱德里卡·霍尔尼曼(一位曾经于1894年参与过萧伯纳《武器与人》在伦敦首演的富有的英国女人)的鼎力协助下,这个团体成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国家戏剧界。在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参与进来以后,这个团体甚至在都柏林靠戏剧演出赚到了不少钱,并于1904年12月27日修建了艾比剧院。在剧院的开幕之夜,叶芝的两部剧作隆重上映。从此以后一直到去世,叶芝的创作生涯始终和艾比剧院相关。他不仅仅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

在1902年,叶芝资助建立了丹·埃默出版社,用以出版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的作家作品。这个出版社在1904年更名为库拉出版社。出版社存在至1946年,一直由叶芝的两个姐妹经营,总共出版了70本著作,其中的48本是叶芝自己写的。1917年的夏天叶芝和当年的冈**重逢,并且向她的养女求婚,但是遭到了拒绝。九月份,他改向一位英国女人乔治·海德里斯求婚,她答应了。两人在当年的10月20日结婚。不久,叶芝买下了位于库尔公园附近的巴列利塔,并很快将其更名为“图尔巴列利塔”。叶芝余生中的大部分夏季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19年2月24日,叶芝的长女安·叶芝在都柏林出生。安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宁静与友善,以及父亲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一位画家。

[编辑]

神秘主义的影响

叶芝一生都对神秘主义和唯灵论有浓厚的兴趣。1885年,叶芝和一些朋友创立了“都柏林秘术兄弟会”(Dublin Hermetic Order)。这个组织在6月16日召开了第一次集会,叶芝是领袖。同年,都柏林的神智学会馆在通灵法师婆罗门·摩西尼·莎特里的组织下正式开放,叶芝于次年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降神会。后来,叶芝沉溺于神秘主义和通灵术之中不能自拔。1900年,他甚至成为“金黎明秘术兄弟会”的领袖。他于1890年参加了这个组织。在结婚以后,叶芝夫妇曾经尝试过风靡一时的无意识写作。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在他的名诗《丽达与天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首短诗从希腊神话中取材,讲述得是宙斯幻化成天鹅与美女丽达结合并生下两个女儿的故事(一是著名的海伦,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一是克吕泰涅斯特拉,希腊军队统率阿迦门农的妻子)。这一母题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曾反复出现。关于叶芝创作这首名作的初衷,西方评论界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诠释和解读,有的认为是“历史变化的根源在于性爱和战争”,有的则认为是“历史是人类的创造力和破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主流的文学史将《丽达与天鹅》作为象征主义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叶芝的神秘主义思想形成过程里,凯瑟琳·泰楠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泰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叶芝早年和她过从甚密。正是在泰楠的影响下,叶芝频繁的参加各类神秘主义组织的活动。泰楠一生都很仰慕叶芝的才华,而叶芝却在后来逐渐疏远了她。

叶芝的神秘主义倾向受印度宗教的影响很显著,他晚年甚至亲自将印度教《奥义书》译成英文。通灵学说和超自然的冥思则成为叶芝晚期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一些批评家曾抨击叶芝诗作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认为其缺乏严谨和可信度。W·H·奥登就曾尖锐的批评晚年的叶芝为“一个被关于巫术和印度的胡言乱语侵占了大脑的可叹的成年人的展览品”。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叶芝写出了他一生中很多最不朽的作品。若想理解叶芝晚年诗作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他于1925年出版的《灵视》一书的神秘主义思维体系。今天,人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来理解叶芝后期的诗作,却不把它当作一本宗教或哲学的著作。

[编辑]

向现代主义的转变

叶芝的雕版肖像

放大

叶芝的雕版肖像

1913年,叶芝在伦敦结识了年轻的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事实上,庞德来伦敦有一部分便是为了结识这位比他年纪稍长的诗人。庞德认为叶芝是“唯一一位值得认真研究的诗人”。从1913年到1916年,每年冬天叶芝和庞德都在亚士顿森林(Ashdown Forest)的一个乡间别墅中度过。这段时间里庞德担任叶芝名义上的助手。然而当庞德未经叶芝的允许擅自修改了他的一些诗作,并将其公开发表在《诗》杂志上后,两位诗人的关系便开始恶化了。庞德对叶芝诗作的修改主要体现出他对维多利亚式的诗歌韵律的憎恶。然而很快两位诗人都开始怀念双方共事、互相学习的日子。尤其是庞德从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寡妇处学到的关于日本能乐的知识为叶芝即将创作的贵族风格的剧作提供了灵感。叶芝创作的第一部模仿了日本能乐的剧作是《鹰之井畔》。他于1916年1月将这部作品的第一稿献给庞德。

叶芝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用英文写作的诗人之一。然而,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主义诗人在自由体诗领域不断做出尝试,叶芝是传统诗歌形式的大师。现代主义对叶芝诗作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放弃早期作品中传统诗歌样式的写作,语言风格也越来越冷峻,直接切入主题。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他的中期创作中,包括作品集《七片树林》、《责任》和《绿盔》

1923年叶芝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他在两年之后发表了一首短诗《瑞典之丰饶》,以表达感激之情。1925年,叶芝出版了一本呕心沥血的散文作品《灵视》,其中他推举柏拉图、布列塔诺以及几位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来证实自己的占星学、神秘主义及历史理论。

[编辑]

政治生涯

叶芝通过庞德结识了很多年轻的现代主义者,这使得他中期的诗作已经远离了早期的《凯尔特曙光》时的风格。他对政治的关注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他所醉心的文化政治领域。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他将爱尔兰平民的生活理想化,并且有意忽视这个阶层贫穷孱弱的现实。然而一场由城市中的下层天主教徒发起的革命运动迫使叶芝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姿态。

叶芝新的政治倾向在《1913年9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这首诗抨击由詹姆斯·拉尔金领导的著名的1913年都柏林大罢工。在《1916年复活节》中,诗人反复吟诵:“一切都已改变/彻底改变/一种恐怖的美却已诞生”。叶芝终于意识到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和贫困的生活。

整个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叶芝无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动荡局势的影响。1922年,叶芝进入爱尔兰参议院。在他的参议员生涯中,叶芝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担任货币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这一机构设计了爱尔兰独立之后的第一批货币。在1925年,他热心的倡导离婚的合法化。1927年,叶芝在他的诗作《在学童中间》里如此描述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的自己:“一位花甲之年的微笑的名人”。1928年,由于健康问题,叶芝从参议院退休。

叶芝的贵族阶级立场以及他和庞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这位诗人和墨索里尼相当接近。他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的仰慕。他甚至写过一些歌颂法西斯主义的赞歌,尽管这些作品从未发表过。然而当巴布罗·聂鲁达于1937年邀请他到马德里时,叶芝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持西班牙革命,反对法西斯主义。叶芝的政治倾向非常暧昧。他不支持民主派,在晚年却也有意疏远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然而纵观叶芝的一生,他从未真正接受或赞同过民主政治。同时,他深受所谓“优生运动”的影响。

[编辑]

晚年的生活和创作

斯莱果郡的叶芝雕塑

放大

斯莱果郡的叶芝雕塑

进入晚年后,叶芝逐渐不再如中年时一样直接触及和政治相关的题材,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写作。他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儿女写诗,有的时候则描绘自己关于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和心绪。收录在他最后一部诗集中的作品《马戏团动物的大逃亡》生动的表现了他晚期作品的灵感来源:“既然我的阶梯已经消失/ 我必须平躺在那些阶梯攀升的起点”。 1929年之后,叶芝搬离了图尔巴列利塔。尽管诗人一生中的很多回忆都在爱尔兰国土之外,他还是于1932年在都柏林的近郊租了一间房子。晚年的叶芝非常高产,出版了许多诗集、戏剧和散文,许多著名的诗作都是在晚年写成的,包括一生的颠峰之作《驶向拜占庭》。这首代表性的诗作体现了叶芝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的向往。1938年,叶芝最后一次来到艾比剧院,观赏他的剧作《炼狱》的首映式。同年,他出版了《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自传》。

晚年的叶芝百病缠身,在妻子的陪伴下到法国休养。然而最终还是于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曼顿(Menton)的“快乐假日旅馆”逝世。他的最后一首诗作是以亚瑟王传说为主题的《黑塔》。逝世之后,叶芝起初被埋葬在罗克布罗恩(Roquebrune)。1948年9月,人们依照诗人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他的坟墓后来成了斯莱果郡的一处引人注目的景点。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班磅礴山麓下》的最后一句:“投出冷眼/ 看生,看死/ 骑士,策马向前!”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编辑]

叶芝的主要作品

1886年 — 《摩沙达 》

1888年 — 《爱尔兰乡村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集》

1889年 — 《乌辛之浪迹及其他诗作》

1891年 — 《经典爱尔兰故事》

1892年 — 《凯丝琳女伯爵及其他传说和抒情诗》

1893年 —《凯尔特曙光》

1894年 —《心灵的欲望之田》

1895年 — 《诗集》

1897年 — 《神秘的玫瑰》

1899年 — 《苇间风 》

1903年 —《善恶之观念》

1903年 — 《七重林中》

1907年 — 《发现 》

1910年 — 《绿盔及其他诗作 》

1913年 — 《挫折的诗歌》

1914年 — 《责任 》

1916年 — 《青春岁月的幻想曲》

1917年 — 《库利的野天鹅 》

1918年 — 《宁静的月色中 》

1921年 — 《迈可·罗拔兹与舞者》

1921年 — 《四年》

1924年 — 《猫和月光》

1925年 — 《灵视》

1926年 — 《疏远》

1926年 — 《自传》

1927年 — 《十月的爆发》

1928年 — 《塔楼》

1933年 — 《回梯与其他诗作》

1934年 — 《剧作选集》

1935年 — 《三月的满月》

1938年 — 《新诗》

1939年 — 《最后的诗及两部剧作》(死后出版)

1939年 — 《气锅中》(死后出版)

[编辑]

参见

Wikisource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威廉·巴特勒·叶芝作品

维基语录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文章:

威廉·巴特勒·叶芝

维基共享资源图标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威廉·巴特勒·叶芝

爱尔兰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英语文学

爱尔兰作家列表

  “37,22,35,RIP”是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

杰弗逊是和华盛顿、林肯齐名的美国三大伟人之一,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碑文是他自己写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碑上的:“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伏尔泰,这位《哲学通信》和史诗《亨利五世》的作者,顺理成章的在专门迎葬伟人的先贤祠里占了一“席”,并受到这样的赞美:“诗人、 历史 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他52岁故世,葬在斯特拉福特镇。他在临终前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

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

切勿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

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的祝福,

迁我尸骨者定遭亡灵诅咒

普希金(1799-1837),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1831年他与美人冈察洛娃结婚,1837年不容于世俗,死于决斗。当他16岁时,出于好奇给自己写了一首《我的墓志铭》:

这里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

爱情与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

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牛顿的墓志铭:

他几乎神一般的思维力,最先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

1953年逝世的前苏联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家齐奥科夫斯基的墓碑上,刻着他的格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争取扩大生存时间和空间,起初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数学家马克劳林是牛顿发现和培养的,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6个大字:承蒙牛顿推荐

希腊着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体和它的内切圆,因为它证明了球的面积和体积是它外切圆柱体面积的2/3。

卢道夫是德国着名数学家,在圆周率的研究上取得卓越的成就。他的墓志铭上镌刻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科学数字

他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第35位,为了这个数字,他献出了他的一切。

数字铭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穷其毕生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他的墓碑上就刻着这一组数字。

图示铭

古希腊着名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墓碑上刻着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2/3这条着名的几何学原理。德国数学家高斯因其发现了正17边形的尺规作法,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一个正17边形。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墓碑上刻着许多小鸡、小羊和小狗。

美诗铭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的墓志铭是他写的六行诗:“等我死去,亲爱的朋友,请在我的墓前栽一株杨柳。我爱它那一簇簇涕泣的绿叶,它那淡淡的颜色使我感到温暖亲切,在我将要永眠的土地上,杨柳的绿荫啊,将显得那样轻盈、凉爽。”

幽默铭

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墓碑上刻着他临终前为自己撰写的幽默的铭文:“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定遭亡灵诅咒。”大文豪肖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的。”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名字铭

法兰西民族英雄、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墓碑上只刻有他的名字:“夏尔·戴高乐”。曾经“捕捉”天上雷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墓碑刻的是“印刷工富兰克林”,因为他毕生引为自豪的,还是他青年时代做过的印刷工。

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聂耳是我国的着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精炼:“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生存、写作、恋爱。”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美国空军颁发紫心勋章给麦洛维奇,表扬他在越战中的英勇表现。后来他被发现是同性恋者,于是被解除军职。其墓志铭为:“当我在军队时,他们因我杀害两个人给我一枚勋章,却因我爱一个人解除我的职务。”

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然而,大异其趣的是,镌刻在这位英国大科学家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曾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美国。为了探究肆虐在非洲的黄热病病源,声誉日隆、功成名就的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亲自深入疫区,终于殉职。在纽约乌兹德伦墓地上的他的铜板墓碑上,刻的是:“生于日本猪苗代,死于非洲哥尔多克斯,献身科学,为科学而生,为科学而死。”

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鲁迅历史名人

约翰·济慈

明亮的星,但愿我能如你坚定——

但并非孤独地在夜空闪烁高悬,

睁着一双永不合拢的眼睛,

犹如苦修的隐士彻夜无眠,

凝视海水冲洗尘世的崖岸,

好似牧师行施净体的沐浴,

或正俯瞰下界的荒原与群山

被遮盖在轻轻飘落的雪罩里——

并非这样——却永远坚定如故,

枕卧在我美丽的爱人的胸膛,

永远能感到它的轻轻的起伏,

永远清醒,在甜蜜的不安中,

永远、永远听着她轻柔的呼吸,

永远这样生活——或昏厥而死去。

《明亮的星(Bright Star)》是济慈写给女友芳妮-布劳恩(Fanny Brawne)的一首十四行诗。在本诗中,济慈采用了bright star,the moving waters,snow,love's ripening breast等意象,把关于爱情、死亡和永恒的思想融会在一起,表现了生活、死亡、爱情和理想等永恒的主题。

约翰·济慈是浪漫主义诗人,读他的诗当然要有浪漫情怀。

诗是最不好翻译的。不论是外来诗翻译成中文,还是中文诗翻译成外文,中间都难免流失一些东西。其实说不好翻译也不对,应该是不能翻译。

好的译者,有自己的理解,翻译时难免“添油加醋”,这就有“再创造”的嫌疑,会导致失真。你读到的诗,其实不能完全算是原作者的诗,而是译者想让你读到的诗。不入流的译者就没啥可说了,翻译完全没有灵魂,干巴巴的,让你不禁怀疑这也算诗。

好,现在来看看济慈的墓志铭: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 。有人直译:“这里躺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有人稍有发挥:“这里安息着一个名字用水写就的人。”更有才情者,又出不同版本:“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三个版本的翻译,主要的分歧就在于in和name。这in是“水上”还是“水里”抑或是“用水”,这name是“名声”还是普通的“姓名”?这真有斟酌考量一下的必要。

考虑到作者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当然不可等闲看待。

这里的water 毫无疑问不是一潭死水,它是灵动跳跃的,是生生不息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见,作者虽然二十五岁英年早逝,但是他并没有怀着悲哀的心情,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会,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死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济慈活在他的water 里,活在他的诗作里,生生不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311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