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好的典故

寓意好的典故,第1张

中山狼

“中山狼”本指中山上的狼,后指一切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语出明代一本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寓言小说《中山狼传》。

溯源

相传有位叫东郭先生的人,想搬家到中山,以便求仕。于是,他赶着毛驴,驮着书袋,向中山走去。当他正走在中山的路上时,有只狼向他求饶道:“先生有普济万物的志向吧。今日,赵简子想要射杀我,请求先生让我躲到你的书袋里,倘若我得救,日后一定重重地报答你。”东郭先生说:“我私藏你,却忤怒了权贵,大祸就在眼前,我还敢期望你报答吗?不过,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今天就救你一命吧。”于是,东郭先生用绳子把狼的腿绑起来,装进了自己的书袋。

不久,赵简子果然带着大队人马问东郭先生是否看见了狼,东郭先生回答:“没看见。”待赵简子走远,东郭先生才把狼放了出来。谁知狼刚出了书袋,就咆哮着对东郭先生说:“刚才被人追,谢谢先生救我。但是现在我饿了,如果没有食物,我会饿死。先生有普济众生的志向,不如舍弃你的身体而成全我的命吧!”说完,就向东郭先生冲去。东郭先生仓促之间,只好藏到驴的另一侧,围绕着驴跑。东郭先生与狼相持很久,都累得隔着驴喘息。东郭先生暗想:“天色越来越晚了,如果等到狼群来了,我必死无疑。”他对狼说:“民间有风俗,事情无法决断时,可以询问三个老人。如今我们也去问问老人,如果他们说你可以吃我,你就可以吃,如果说不能,那就算了。”狼大喜,与他一起走。

在路上,狼先逼着东郭先生向老杏树和老牛询问,老杏树和老牛心中对主人有愤恨,因此都认为狼应该吃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听后,沮丧不已。这时有个老丈远远地走来,东郭先生将全部希望都放到老丈的身上,于是他哭着对老丈讲述了事情的原委。老丈唏嘘再三,用拐杖点着狼说:“你错了!人有恩于你,你却忘恩负义要吃他!你不快走,我将用拐杖打死你!”狼狡辩道:“老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起初,先生救我时,绑住我的四条腿,把我放到囊中,上面还压着书,我佝偻着身体都不敢呼吸,然而先生却慢慢地与赵简子说话,他是企图将我闷死,独自得利啊。”老丈听后,转过头对东郭先生说道:“要真是这样,东郭先生也有罪啊。”东郭先生颇不平,与狼争论不已。

老丈说道:“两个说的都不足以信。请再把狼装进书袋,我看他情状是否困苦。”狼欣然答应。于是东郭先生又把狼绑了起来,又放进了书袋。这时老丈对东郭先生说:“先生有匕首吗?”东郭先生不解,老丈给东郭先生使眼色,叫其杀狼。东郭先生遂与老丈一起操刃杀狼。

这就是“中山狼”的由来。

中原逐鹿

“中原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也作“逐鹿中原”。典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溯源

刘邦平定天下后,一直担心韩信谋反。后来,吕后果然听从萧何的计谋,将韩信杀了。韩信在即将被斩首前说:“我真后悔没听蒯通的建议,起兵反汉,如今却中了小孩、女人的计谋。”不久,刘邦讨伐叛贼胜利后,回到长安,得知韩信已死,又喜又怜,不禁问道:“韩信死时可说了些什么?”吕后回答说:“他说后悔没听蒯通的话。”刘邦知道蒯通是齐国的善辩之士,于是就诏令齐国捉拿蒯通。

蒯通被抓到汉宫后,刘邦问:“你教淮阴侯谋反?”蒯通回答:“是,是我教的。他不用我的计谋,才得此下场。如果他听从我的计策,陛下怎么能杀掉他!”刘邦听后,大怒,命令道:“把他烹煮了!”蒯通大声喊冤。刘邦又问:“你教韩信谋反,有何冤?”蒯通回答说:“秦朝纲领制定得残忍、灭绝人性,从而他的统治就松动了。自从山东大泽乡起义以来,群雄并起。这是秦朝丢失了他的天下,天下人一起追逐,因此,有才能的人,动作快的人,自然先得天下。盗跖的狗冲着尧狂吠,并不是因为尧不仁义,而是因为尧并不是这狗的主人。当时,我只了解韩信,认为韩信是难得的有才之士,我并不了解陛下您啊。况且天下想做陛下的人众多,只是能力不够罢了,陛下又能全都烹煮了吗?”刘邦听后,认为有道理,于是赦免了蒯通的罪。

霸王别姬,说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与妻子虞美人做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项羽和虞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他们的爱情在战乱中经得起重重的考验。只可惜,真正的爱情,也无法阻挡无情的战火袭击,最后还是化成烟土,令人哀叹不已。下面我整理霸王别姬的浪漫爱情典故,欢迎阅读!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结局。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

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勇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藉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

诏书作为古代皇权的展示和象征,无论是用词还是格式都严肃生硬。

然而,在这样一份严谨的“红头文件”中,却有一个例外:这份特殊的圣旨,有着神秘的外表,背后却藏着一份感人的对孩子的爱。

年记载:公元前72年,汉武帝刘询突然颁布了一道莫名其妙的圣旨,圣旨中说:我以前穷的时候有一把古剑,现在非常怀念。你能帮我找到它吗,艾青?

许多大臣读了圣旨后,都感到困惑,不明所以。然而,这位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在年轻时就开始探究汉高祖宣帝的生活经历。

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出生仅几个月就与宫中的巫术有牵连。他还是个婴儿时就成了监狱里的囚犯,被他祖母家收养。

长期的人民生活使刘询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也培养了他朴实的个性和亲民的思想。直到汉武帝下诏让刘询在叶挺被收养,刘询的宗室地位才最终得到确认。

叶凌张鹤源是刘询父亲的老部下。他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刘询。他不仅支付了刘询的学费,还在刘询长大,并娶了当地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儿徐平君为妻。

徐平君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女人。在刘询最困难的日子里,她没有抛弃丈夫,而是和他相依为命。她用自己的温柔,让这个落魄的王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公元前74年,汉高祖死后,18岁的因为没有子嗣,出人意料地在大司马霍光的王位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拉拢统治国家的权臣霍光,他娶了霍光的女儿。知道自己是孤家寡人的刘询,生前一直对霍光百依百顺。

但是,只有一件事让霍光感到很不高兴,也让他的大臣们很困惑,那就是立皇后。当时君主大臣为了讨好霍光,都写霍光的女儿是最好的皇后。对此,刘询不置可否,第二天,他就颁布了“这叫谋微时势,所以剑”的圣旨。

善于揣测的大臣们很快就道出了这道圣旨的特殊含义:一个念念不忘自己穷时用过的一把旧剑的人,自然不会抛弃陪伴自己的女人。他作为皇帝和皇后,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在关键时刻屈居第二呢?

醒来的大臣们立刻改变风向,让徐平君做皇后。于是,刘询“顺应”民意,立徐平君为皇后。从此,“所以剑情深”成为家喻户晓的浪漫典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33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