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化学反应 未来扫下大脑就知“爱不爱

爱情是化学反应 未来扫下大脑就知“爱不爱,第1张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辛蒂·哈赞和临床心理学家罗瑟·劳调查了37种不同文化层次的对夫妻,并进行了医学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人真正的爱情最多只能保持18至30个月。哈赞认为,爱情是大脑中的多巴胺、苯乙胺和后叶催产素形成的,时间长了以后会产生抗体而失效;即使以后和另外的对象产生纯真的爱情,其有效期同样也是18至30个月。

  男女第一次渴望对方的时候,会分泌所谓性荷尔蒙的睾丸素和雌激素,当这个渴望持续进而坠入情网的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和羟色胺,羟色胺是男女相爱最重要的化学物质,它会让一个人暂时失去理智,如果到了下一个阶段,男女因关系持续而渴望更加亲密,进而发展成或婚姻,这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催产素和垂体后叶荷尔蒙,催产素不是只在男女发生情爱关系甚至在母亲喂乳时也会出现,而且对女性而言,母爱和爱情是一样的,羟色胺会让一个人看不清对方的缺点,因此让爱情变得很盲目。

  如果说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多巴胺是什么?他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

  多巴胺带来的“”,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也由此变为平静。

  大约20年前,神经内分泌学家休·卡特开始研究大草原上的田鼠,以弄清这种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啮齿类小动物为什么是自然界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大草原田鼠在交配后终生保持一夫一妻,雌鼠雄鼠共同养育后代,过着田鼠版本的幸福家庭生活。这在自然界中实属罕见:只有不到5%的哺乳动物表现出一夫一妻和双亲行为。

  泰勒提醒人们,催产素的力量和影响范围令人着迷,但它对人类情感的作用却决非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很多人说,‘催产素是亲热激素’,或者‘催产素是爱情激素’。其实,催产素要难捉摸得多,它与心理学的种种状态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要把这些分子与特定状态对应起来实在相当危险。”有些科学家认为,催产素与身体天然产生的“”有协同作用:催产素启动依恋他人的愿望,类活性肽则提供与爱人在一起时那种温暖陶醉的感觉。类活性肽与催产素的关系强调了泰勒关于“爱情药”简化法的观点。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关于“爱情药”的故事,但实际情况也远远没这么简单。生物基础决定大脑能创造并维持我们所谓的“爱”,但其原因却不能简化为一个分子。催产素和类活性肽之间存在不可否认的相互作用。大草原田鼠的大脑解剖表明,多巴胺与催产素之间也有紧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催产素的影响可能因雌激素得到加强,而因雄激素得到减弱:这或许有助于解释雌雄两性在压力之下的不同反应。爱或许并不像民间所说的那样存在于内心,但也并非依赖于某种单一的分子。当我们感受到让我们心潮澎湃的男女之爱或父母之爱时,我们大脑的化学物质正在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引发着大脑特定区域的各种活动。催产素对这种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但却不能代表一切。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由荷尔蒙决定的,这个道理早已不是秘密。比如说,大脑出来的内啡肽能使人产生一种,一种满足和轻松的享受。内啡肽中最著名的5—羟色氨正是因此而被称为“快活荷尔蒙”。而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痛苦荷尔蒙”,每当我们生气或遭到恐吓时,身体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

  虽然多巴胺、苯乙胺、后叶催产素等爱情化学物质的大量释放,会使人产生爱的感觉,但是,我们的大脑不可能不断地大量释放这些物质,因为神经细胞只有受到新异时才会兴奋。

  固定的两性关系时间一长,相互间再无新鲜感,也就再难以兴奋起来,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便消失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化博士辛迪·奈克斯调查了37种不同文化氛围中生活的对夫妇,并进行医学测试,得出的结论是:18至30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男女相识、约会、结合和生子,之后,双方都不会再有心跳及冒汗的情况。

  奈克斯说,爱情其实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鸡尾酒”,是由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后叶催产素促成的,时间长了,人体便会对这三种物质产生抗体,而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鸡尾酒”便会失效。之后,男女要么分手,要么让爱变成习惯。

心理学上认为爱情是一种认知和社会现象。心理学家Robert Sternberg 的三角爱情理论认为爱情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亲近,责任感和激情。亲近表现在分享彼此的私人生活和秘密,责任感则促使两者保持情感的长期维系,而激情表现于痴恋和浪漫。痴恋就是人们所说的恋爱中的人智商降低云云。有心理学家将爱情分解成两部分:利他主义和Narcissism(自恋)。利他主义是指关爱他人但是不求回报。自恋该词源自希腊神话,传说青年Narcissus形体非常完美,爱上了湖中自己的影子,而对其他女神的爱慕无动于衷。自恋应该是与自私性联系在一起的,而利他主义将自私性排除,两者应该互为补充。

从生化角度上分析,爱意的产生和睾丸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水平有关。神经学的研究表明在相互吸引阶段,大脑持续分泌信息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等。这些激素会刺激大脑的“愉快中心”,并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心跳加速,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以及持续性的兴奋感。众所周知,生物内信号的传导是通过化学物质与神经突触受体细胞结合,刺激细胞膜离子通道打开和关闭,导致细胞膜电势变化,从而释放神经递质,进而传播给相邻神经元细胞,引起起电势变化,如此往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恋爱的人们说来电还真不只是个形象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激素水平和化学物质引起的相互吸引作用通常不持久,一般不超过数周最长数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的使用生化方面的观点来解释爱情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这一点上,心理学提出的关于责任感对于感情的维系,以及利他主义的观点等等显然是做了很好的补充。

爱情物理学

什么是爱情物理学?首先,由于我是出于玩味科学的目的而写这篇文章,显然它不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压根就不是科学),实际上,在本人斗胆的定义下,爱情物理学是指假借物理中的概念和原理类比生活中爱情的一些现象,以展示物理学与爱情之间的联系,而并非类似于心理学,生物化学等对于爱情的研究的严肃科学。

异性相吸

早在开始接触物理的时候,就听说过“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这样的偷换物理学的概念用来调侃爱情的话,所以我绝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惜究竟是谁最早将电磁学用来诠释爱情,就无从考证了,如果有史料可查的话,相信其引用率必定高于任何诺奖获得者的论文了。^_^!

不过,我个人不完全赞同将男女之间的吸引看成是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电子相较于质子,质量实在差的太远。我是支持男女平等的,所以个人支持将男女之间的吸引类比于一个数量级的粒子,比如质子与中子。而且,质子与中子之间“粘合”的强力(strong force)可比静电引力大好几个数量级。同时人们也很讲究门当户对,差距太大,婚姻往往不容易幸福。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牵强的原因,是因为有社会学研究发现,人们在选取异性伴侣的时候,就长相上会挑选和自己相貌接近的人。不过,免疫学家也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异电荷吸引模型,通过体味测试,女性偏爱免疫型和自己互补的类型(假定互补对应于电荷中和效应)。当然现实情况中,男性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与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倒是有些近似的地方。不过这年头,谁绕着谁转,还真不好说。

苯氨基丙酸。也称之为L-苯氨基丙酸,是人体八种必需的氨基酸之一,比旋光度为-351°。

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固体,减压升华,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乙醚,广泛用于医药、甜味剂(阿斯巴甜)的主要原料和食品等行业。

当一对情侣坠入爱河,外国文学家称之为被丘比特之箭射中。这支丘比特之箭的实质,就是人体内被激发的大量“情爱物质”,又称为“性爱兴奋剂”。

这些兴奋剂有苯乙胺、内啡呔等。其中苯乙胺最具活性儿。它的兴奋性和煽动性可用“无风也起浪”、“有风起大浪”来形容。又据生化专家们测定,此时双方的血液中苯乙胺的含量比平时高出2 ~5倍之多。

科学家还发现苯乙胺等多种性爱物质,不但人体会自然而然地合成、释放,而且不少食物、菜果中也有极丰富的含量,巧克力或含巧克力的食品中,都含有苯乙胺;此外还有莴苣、人参、核桃仁、什果类、枸杞子、枣类等。

扩展资料: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爱情的产生是这个特定的人的外表、声音、气味、行为等,刺激人的大脑,分泌了相应的化学物质,让人产生了浪漫、幸福、快乐、轻松的感觉,形成了早期强烈的冲动,即爱情,科学家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爱情激素”。

爱情激素能让人热恋,使人产生上瘾的感觉,非常急切地向往对方,恨不得天天厮守在一起,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对方。而当大脑分泌出足够多的爱情激素时,便水道渠成地想走进婚姻殿堂了。

-苯氨基丙酸

“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6万字,书中精髓:为什么拥有粗糙和原始结构的大脑,能有高级又复杂的用处,比如给我们记忆、爱情和美梦。

大多数关于人脑的科普书或电视节目都愿意歌颂赞美人脑,它们总是会告诉你,人脑是一台设计精巧、运转高效的机器,是大自然最伟大的进化产物。再加上生活中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比如“每个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的这类没有根据的谣言,让我们印象中人脑总是一副很厉害的样子。不过作者在这本书里颠覆了一般的认知,他告诉我们,人脑在任何一个方面都算不上完美,甚至还很粗糙,很原始。

可以说,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智慧的大脑。纵观人脑进化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它不是过段时间就被重新设计一遍,而更像是一个甜筒冰淇淋,随着进化不断加入新的高级功能,而那些负责低级功能的脑区,基本上一直没怎么变,就好比甜筒的顶部又加了一勺冰淇淋,而下面的冰淇淋还留在原处。这就拖了人脑的后腿,让它成为今天这个粗糙的样子。不过正是这个不完美的大脑,给了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不管它有多少不足,都值得我们重视。

本书作者戴维·林登,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神经系统科学家,也是《神经生理学》杂志的总主编。他在脑科学知识的科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非常擅长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向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普及。在这本书之前,其实也有不少关于大脑的科普类书籍,不过作者在引言里面就总结了,之前脑科学方面的科普书,要么太过专业,根本不适合普通读者读,要么就太无聊,让人翻开第一页就不想再看下去了。所以作者才有了写作这本书的念头,目的就是写成一本适合普通读者的、比较有趣的科普书。从这个要求来看,本书基本上达到了作者的目的。

总的来看《进化的大脑》这本书,全书的前三分之一,主要讲的是大脑的基本构造,还有解释为什么大脑是粗糙的;书后面三分之二的部分,则分别讲了记忆、爱情、美梦和宗教背后的大脑机制。虽然本书成书于十年之前,距离今天已经比较久远,但是因为脑科学专业性很强,对于没有这方面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已经足够让大家对人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

那么下面我就先为大家简单讲一下这本书的四个重点内容。

对于不了解大脑的人来说,大脑应该是一种很精巧很高效的机器,可是作者在书的一开始就说,大脑有多么粗糙、多么原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别急,第一个重点我就给你说说,冰淇淋式的进化方式和设计原始的神经元细胞,让大脑变得粗糙落后和低效率。

虽然大脑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它的功能确实也算强大了。可以说,是大脑赋予了我们认识整个世界的诸多能力,而这些能力大多都必须建立在大脑的记忆功能之上,所以第二个重点就是,记忆是大脑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脑内多个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了记忆,人们就可以享受大脑带来的更多功能了,其中就包括可能是最浪漫的功能——爱情。没错,爱情背后也有大脑的生理机制,第三个重点我们就讲讲爱情给人带来的甜蜜和激情,其实它只是大脑特定区域活动的产物。

除了爱情之外,大脑其实还有一种浪漫的功能,那就是制造梦境。对于很多人来说,梦就像另一个世界一样让人着迷,但是从大脑机制的角度来看,梦其实很普通。最后一个重点就讲讲,人在睡眠的每一个时期都会做梦,而梦只是大脑在睡眠时期的副产品。

第一部分

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冰淇淋式的进化方式和设计原始的神经元细胞,如何让大脑变得粗糙落后和低效率。

不管你想知道关于人脑的哪些知识,你首先都需要对它的基本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认识人脑的第一步。请想象你面前就有一个新鲜完整的成人大脑,你会看到它是一个近似椭球型的、带点浅灰的粉色物体,重量大约是14公斤。它的外表学名叫做皮层,覆盖着密集的皱纹,形成了深深的沟回。这些沟回和皱纹看起来很复杂,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随机形成的,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所有人大脑沟回的纹路基本都是一样的。我们知道,人脑的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分工。比如大脑皮层里就有人最高级的感觉中枢,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中枢,它还有负责人们思考、感情、判断和做出决策的中枢,是人思维意识的真正所在。小脑呢,主要负责的是人体的协调,它可以根据身体的运动,对肌肉进行细微的校正,让我们能平稳地运动。还有个部分叫做脑干,它是身体最基本的控制调节中枢,主要负责那些不需要意识控制的生命必需功能,比如心跳、血压、呼吸节奏和体温等,你平时不需要刻意地去呼吸,就是脑干的功劳。

我刚才说的这些结构,都是大脑平时在用的,但是还有些结构其实我们已经不太用了。比如说有个结构叫中脑,它控制的是比较低级的视觉中枢,只能给高级视觉中枢打打辅助,但有高级视觉中枢在,有它没它都差不多,可是它还保留在我们的脑子里,没有退化消失。所以科学家们才说,人脑就像一个甜筒冰淇淋,在进化的过程中,高级功能结构不断增加,低级功能结构却还留在原处。就好像人类大脑和老鼠大脑之间的差别,不是把一切都推翻然后重新设计,人的大脑其实就是在老鼠大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高级结构形成的。所以说,这种冰淇淋式的进化过程,让我们大脑里面保留了很多用不着的多余结构,这当然会导致大脑的落后和低效。

这还不算完,神经元也是造成大脑粗糙落后和低效率的元凶。我们知道,大脑思考的时候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怎么传导呢?人脑里面有两种细胞,第一种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神经元,这种细胞的功能就是产生和传导电信号,它是大脑里的基本运算单元;另一种细胞叫做神经胶质细胞,它们是大脑里的管家,功能是为神经元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我们的大脑里面,一共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和1万亿个神经胶质细胞。但是神经元并不是生物进化的新产物,科学家们通过对物种进化阶段的推测,认为神经元应该是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出现的,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没怎么变,所以神经元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细胞,性能上也很落后。既然我们大脑的基本运算单元就是神经元,那可以想象,大脑的性能肯定也好不到哪儿去。

那神经元的性能差在哪儿呢?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在两个不同的神经元细胞之间,电信号通过一种叫做“突触”的结构来传递。那重点来了,这就是神经元的工作原理,也是大脑落后低效的重要原因。因为生理上的制约,一个神经元每秒钟最多只能传递400次电信号,传导的速度还特别慢,比铜导线的效率低得多,而且神经元还经常漏电,会影响到其他神经元的工作。如果我们把铜导线和神经元比作水管的话,铜导线就是直径3米的钢制水管,水流速度快、流量大,还不漏水;而神经元就像是直径25厘米有漏洞的橡胶水管,流速慢不说,水还一个劲儿往外漏。这还不算完,实际上电信号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时候,还很容易出错。平均每次传递的成功率只有可怜的30%,也就是说,在另外70%的情况下,下一个神经元根本就接收不到上一个神经元传来的信号。

所以你看,神经元其实是一个特别不靠谱的东西,性能落后、故障频发,再加上大脑冰淇淋式的进化过程,让很多可有可无的低级结构保留在了大脑里,这些都导致了人脑的粗糙原始和低效率。为了弥补神经元的缺陷,大脑只能用数量换质量,进化出特别多的神经元,而且让神经元之间出现大量相互连接的突触,这样才能保证运算的速度。这样的结果是,人体内平均每个神经元都有大约5000个突触,再加上人脑里有1000亿个神经元,所以人脑内的突触总数可以达到惊人的500万亿个。正是凭借着这么多的神经元和突触,大脑才有了足够的运算能力。但代价是,只占我们体重2%的大脑,却可以消耗总能量的20%。有一个比喻特别地恰当:大脑就是一台拼装电脑,虽然每一个处理器的功能都不怎么样,但最后大量相互关联的处理器,还是能合作解决很复杂的问题。

你看,大脑已经这么不靠谱了,但我们还是用它来学习各种技能。说到这里,我想和你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儿童的教育。其实一岁婴儿大脑里神经元的数量,就和成年人差不多了,但不同的是,婴儿大脑里的突触数量很少,所以他们的智力远远比不上大人。人类的童年期在所有动物里都是最长的,就是因为人脑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大脑会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逐渐搭建起规模庞大的突触网络。可以说,人类童年期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整个过程,就是大脑搭建突触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有窗口期的,一旦错过了童年最佳的学习阶段,人脑就再也没法学会某些东西了。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受到虐待,直到12岁还没学过说话,那么他一辈子就都没法再像正常人一样学会语言了,而5岁以前的孩子如果学习外语的话,很容易学会完美的外语口音。所以,抓住学习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段接受必要的教育,从大脑科学的角度看非常重要。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冰淇淋式的进化方式和原始落后的神经元细胞,让大脑变得粗糙落后和低效率。

第二部分

不过还是像刚才说的,凭着数量庞大的神经元和突触,大脑总算还是拥有了很多复杂功能,比如像这本书的副标题说的,它让我们拥有了记忆、美梦和爱情。而记忆功能,其实是大脑其他所有复杂功能的重要基础,所以下一个重点我就给你说说,记忆是大脑的一个最基本功能,是脑内多个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

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有好记性的人总是让别人羡慕,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人到底是怎么拥有记忆的?很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大脑里面一个叫作“海马”的区域是产生记忆的关键部分,这个说法你一定也听过。因为一旦人的这个区域受伤,人就再也没法记住每天新发生的事儿了。不过后来经过更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又发现,海马体受损的病人,还是会保留一部分记忆能力的。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陈述性记忆,也叫外显性记忆,指的是那些可以明显表现出来的记忆,比如昨天你干了什么,书上讲了什么内容这种;另一种是非陈述性记忆,也叫内隐性记忆,这种记忆是很难直接表现出来的。它可能是你对某种情况的条件反射,也可能是一种习惯或者技能。举个例子,比如有的人经过训练,可以阅读镜子里的镜像文字,也就是左右颠倒的文字,这种能力的记忆,就是一种非陈述性记忆。而海马区域受损的病人,虽然记不住每天发生的事情,但是他们还是可以记住像阅读镜像文字这样的能力。所以说,他们的记忆力还没有完全丧失。这就表明,虽然储存新的陈述性记忆需要完整的海马区域,但储存新的非陈述性记忆却不需要用到海马区。

说完了新记忆的储存,那么,人比较久远的记忆又储存在哪里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非陈述性记忆的储存位置,往往比较集中,一般可以精确到大脑的某个小区域里面,甚至精确到某一类神经元上。而陈述性记忆就不一样了,目前最公认的一种理论认为,陈述性记忆最终储存在大脑皮层里,但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分布在最初和知觉有关的那些区域里。比如,和声音有关的记忆储存在听觉皮层里,和视觉有关的记忆储存在视觉皮层里,等等。所以,对任何一次包含着复杂知觉真实体验的记忆,比如你第一次去海滩上玩的记忆,都是储存在大脑的一系列皮层里的。

好了,现在你应该明白记忆到底储存在哪儿了吧。不过可能还会有人问,那人脑到底是怎么记住事情的呢?作者说,这个问题很复杂,目前还没有特别清楚的解释。不过大多数脑研究者认为,大部分记忆的存储机制,在于神经元的突触变化。这种突触变化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突触的功能变化,第二种是突触的结构变化。先说功能变化,如果一个人的某些神经元受到了持续的刺激,就会发生功能性的变化。比如一开始,某个神经元可以产生5毫伏的电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刺激后,开始产生10毫伏的电压了,那这个神经元很可能就参与到了记忆的储存过程中。而突触的结构变化说的是,人的大脑会根据需要产生出新的突触,或者减少不必要的突触。某些神经元突触在发生特定的形状变化之后,人就可能产生新的记忆。所以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神经元突触的变化是人能拥有记忆的根本原因。

上面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记忆是大脑的一个最基本功能,是脑内多个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部分

有了记忆功能,大脑就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功能了,比如让你拥有爱情的感觉。所以,接下来我就给你说说第三个重点,爱情给人带来的甜蜜和激情,其实只是大脑特定区域活动的产物。

爱情是人类文艺作品里的永恒经典主题,它的存在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浪漫了很多。不过在脑科学家眼里,爱情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粗糙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而产生的副产物,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为什么。

英国的两位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探究爱情的生物学原理。他们招募了很多二十岁出头而且深爱对方的年轻情侣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这两位科学家让情侣们观察自己伴侣的照片,同时用仪器来记录情侣们大脑的活动情况。然后,他们又做了相同的实验,只是把照片换成了相互间没有爱情的一般朋友,但这些朋友的年龄、性别、交往时间和自己的伴侣都是相同的。两位科学家发现,在看到恋人的脸时,受试者脑内有几个区域被激活了,其中包括处理情感刺激的区域及整合感受和运动的区域。同时,还有一些脑部区域的活性降低,比如控制攻击和恐惧中枢的大脑区域。正是这些脑部区域的变化,可以让人感受到爱情带来的喜悦和甜蜜。

除了这组科学家以外,美国也有一个科学小组进行了相似的实验。不同之处是,他们选择的实验对象是刚坠入爱河不久的恋人,相爱时间在2-17个月不等。和前面一组受试者一样,这组受试者也会产生类似的大脑激活反应,但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刚刚相爱的恋人,他们大脑中一个叫做“腹侧被盖区”的区域激活得更强烈。这个区域是大脑对强烈快乐感觉的反应中枢,也是毒品激活大脑的一个关键区域。也就是说,爱情和毒品会对大脑产生相似的刺激。所以那些说爱情就像毒品的情歌,其实也是挺有科学道理的。那些刚刚恋爱的人们,他们的判断力,会像吸了毒的瘾君子一样明显下降,确实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这么一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这个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爱情对大脑腹侧被盖区的激活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过了这段时间,恋人们就很难再感觉到爱情里的激情了。所以人们常说,爱情像花朵一样容易凋零,也不无道理。这个发现可以给恋人们一些启示,那就是为了拥有长久的爱情和婚姻,要抓住恋爱的初期,也就是热恋阶段进行磨合,稳定巩固住感情,只有这样,两个人才能在恋爱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依然保持对对方的爱。相反地,如果两个人的感情在热恋期就很不稳定,那等到新鲜感一过去,分手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这就是第三个重点内容,爱情给人带来的甜蜜和激情,其实只是大脑特定区域活动的产物。

第四部分

说完了爱情,我再给大家说说大脑是如何让我们拥有梦的,所以最后一个重点就是,人在睡眠的每一个时期都会做梦,而梦只是大脑在睡眠时期的副产品。

睡觉是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自然情况下,世界上连续最长时间不睡觉的纪录是11天,而有实验结果显示,如果强制剥夺一个人的睡眠,那么这个人肯定会在四周内死去。虽然直到今天,我们还是不知道睡眠背后的真正原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睡觉真的很重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睡觉的时候还会做梦,梦是怎么产生的?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想要去解释梦的内容,比如基督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都记录着关于梦境的内容。近代以来,以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也对梦境给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虽然研究大脑的生物学家们解释不了梦的内容,但是在他们看来,梦的内容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梦只不过是一些大脑活动的副产品而已。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做梦,只不过一般来说,除非你在梦中或是在梦刚刚结束的几分钟内醒来,不然我们醒后都很难想起来梦的内容。而且科学家们发现,梦的内容一般都偏向于负面情绪,人有大约70%的梦以恐惧、焦虑和攻击为主要情感,而只有大概15%的梦有明显的正面情绪。而且对所有人来说,梦的情节一般还很离奇。

在做这种情绪负面、情节离奇的梦的时候,人一般都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顾名思义,在快速眼动睡眠中,人的眼睛会快速转动。这时候如果扫描大脑我们就会发现,在做这种梦时,如果出现强烈的视觉性信号,大脑里负责高级视觉中枢的脑区,还有负责视觉记忆和存储的脑区会剧烈活动,而且,因为负责视觉记忆的脑区里还储存着很多互不相干的视觉记忆片段,所以你会发现,梦境也经常是由多个不相关的记忆片段组成的。再加上这个时候,支配负面情绪的脑区会被强烈激活,所以你在做这种情节离奇的梦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紧张很害怕。同时,控制着大脑决策性功能,比如判断、逻辑和计划功能的区域,在这个时候会受到抑制,所以这种梦经常会很离奇,而且做梦的人在梦里,可以坦然地接受怪诞的情节而不会觉得奇怪。

我们知道,人的睡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经历好几个不同的阶段。先是浅睡眠,然后逐渐进入深度睡眠,最后会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几个阶段会一起构成一个长度约为90分钟的睡眠周期,而一个人一晚上,往往会经历好几个这样的周期。很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人只有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才会做梦,但直到最近研究才发现,人在睡眠的其他阶段,也就是眼睛不会快速转动的普通浅睡眠和深睡眠阶段也会做梦。这种梦和我们刚才提到的情节离奇、情绪负面的梦很不一样。人在刚刚睡着的浅睡眠阶段,做的梦一般符合现实逻辑,没有太多细节,也没有任何特殊的感情色彩。而人在深度睡眠时,做的梦也符合现实逻辑,不会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但是会存在一种急切的情绪感受。这两种梦逻辑上都是正常的,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相比于快速眼动时期做的梦,很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无论如何,科学家们总算得到了真相,那就是人在睡眠的所有时期都会做梦。

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人都要问一句:人类到底为什么会做梦呢?不同的研究者会给你不同的答案。比如有的学者认为,梦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情绪;有的人认为,梦是一种精神治疗;对进化感兴趣的科学家们提出,梦可以让生物在睡觉的时候顺便复习一下生存技能。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理论,认为梦的作用是巩固和整合记忆,按照这种观点,梦的内容只是在记忆巩固的过程中一种光怪陆离的副产物,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也不需要去解释。这些说法可能都对,但没有人知道最完整的答案,梦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说到底,梦是我们这颗粗糙原始的大脑在睡眠时的副产物,它的情绪情感都和大脑特定区域的活跃和抑制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梦的内容并不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没必要去解梦说梦,毕竟还是要相信科学嘛。

总结

这本书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首先,冰淇淋式的进化方式和设计原始的神经元细胞,让大脑变得粗糙落后和低效率。进化过程中很多用不到的多余结构还保留在大脑里,组成大脑基本运算单位的神经元,传递电信号又慢又容易出错,这些都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既粗糙落后,又效率低下。不过几百万亿的突触结构用数量换质量,让我们的大脑最终有了高等智慧。这也提醒我们,让儿童在适当的年龄接受必要的教育,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说到了,记忆是大脑的一个最基本功能,是脑内多个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人脑里的不同位置存储着不同记忆,非陈述性记忆的形成不需要海马体,它会存储在大脑很特定的位置;而陈述性记忆的形成离不开海马体,这种记忆的存储位置分布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但是说到底,不管是哪种记忆的形成,都是神经元突触变化的结果。

再次,我们说到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甜蜜和激情,其实只是大脑特定区域活动的产物。没错,爱情的感觉只不过是大脑有些区域激活,有些区域抑制的一种表现而已。对于处于热恋期的恋人来说,因为大脑特定区域的兴奋,他们甚至会感觉爱情拥有像毒品一样的魔力,但这其实都是大脑搞的鬼。

最后,我们说到了人在睡眠的每一个时期都会做梦,而梦只是大脑在睡眠时期的副产品。人只要在睡觉,就有可能会做梦。而梦里的情节也好,情绪也罢,其实都没有实际的意义,只不过是大脑在睡眠过程中随机产生的而已。

一同事问道:“你觉得做什么很浪漫?”

“每个人对浪漫的定义都不一样,我觉得呆在家里,躺在床上看书就很浪漫”我如是的回答她。

只见她婉然一笑。

她许是觉得这回答有点儿可笑,又或根本不是她想要的答案。她本以为会听到看海很浪漫、和喜欢的人一起吃烛光晚餐很浪漫、去看**很浪漫、去吃大餐很浪漫、买一束玫瑰送男友或女友很浪漫之类的,但很可惜,我给了她一个出乎她意料之外的答案。

她的笑容告诉我,她觉得看书是一件很呆甚至有些乏味无聊的事情,呆在家里看书,怎么能算得上浪漫呢?根本就一点儿也不浪漫嘛

当然,我很能理解她,因为她对于书籍的兴趣与我截然不同。她读书,只是出于工作或者为某一种目的而读。但我不同,只要有时间,只要看到书,我就想读。我在阅读里找到巨大的乐趣和欢喜。

我阅读不只是出于学习和目的,更为了一种精神上的纯粹的享受和肆意漫游。于我而言,它的浪漫程度丝毫不亚于吃烛光晚餐、送玫瑰和看日出日落。

我觉着,一个人歪歪斜斜的躺在一张硕大的柔软的床上,手执一本书,迷离的近乎微醺的,抑或是极为专注的,认真的读着,只要这个人足够的热爱阅读这件事儿,光这姿势就已足够浪漫,足够销魂了。

记得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最性感的地方不是他的下半身,而是他脖子以上的地方——也就是脑。无论男人还是女人。

大脑性感的男人或女人,远比身材性感的男人或女人更迷人。为什么?因为身体的性感来来回回不过如此,可是大脑的性感可以千变万化,近乎无穷无尽。说一个人的大脑性感,就如同许多人赞许一个人有趣,那意味着你的大脑里有着足够多引发对方惊喜和激情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谜,让人永远充满了探索和好奇。更何况,没有大脑,你的身体要如何调情呢?

——世界上再浪漫的调情,也要依靠大脑。

而阅读,是让大脑变性感变有趣的最佳方式之一。只有真正喜爱它的人才会知道,当捧起那一本书时,心里是有多欢喜,感觉是有多美妙,那一寸寸的时光是有多享受和浪漫。

所以,为什么看书不能算是一种浪漫呢?

再回到上面的问题上来,究竟做什么才浪漫?

我想这一定和莎士比亚先生说的那般,一千个人自然有一千种浪漫的方式。有人觉得,看日出日落很浪漫,有人觉得和喜欢的人一起散步很浪漫,有人觉得看**很浪漫,也有人觉得周末放假在家和爱人一起腻在床上简直浪漫到死了,还有人觉得在夏日的夜晚听蝉鸣很浪漫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浪漫。你眼里的浪漫未必是他人眼里的浪漫,他人眼里的浪漫也未必是你眼里的浪漫。

所以,真正的浪漫是什么?到底做什么才很浪漫呢?

这个问题,除了自己,无人能回答。别人的回答也顶多只能给你建议和参考。若想领略生活和爱情的浪漫,说到底还得自己亲身去尝试。

但千万不要被大众化的所谓的“浪漫”定义给框死了,凭什么浪漫就是要看**、看日出日落、看星星看月亮、吃烛光晚餐呢?

我拉着男朋友去野外捉兔子不行吗?我一个人在下雨天撑着伞去看枫叶不行吗?我在灯火阑珊的夜晚,独自坐在公交上听音乐不行吗?

事实上,根本就没什么所谓特定的浪漫与不浪漫,真正的浪漫并不完全的在于场地和事情,更在于心灵的一种感受。

你若真心细致的去感受,许多在别人眼里不浪漫的事情,也可以很浪漫。有时候,浪漫可能就是你每天清晨起床睁开眼的一瞬间——窗外的天气那么冷,而你的被窝却是那么馨香那么柔软那蓬松又温暖的被子,简直快要让你晕浪了。

这时候的你,只需轻轻的闭上眼睛,也许就能感受到,冬日里的睡眠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呵!

——所以,做什么才浪漫?

不活在别人所定义的浪漫里,才能找出自己的真浪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36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