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期的培训中,李老师要求学员们进行分享交流,可以是自己的读书心得,也可以是教育故事,还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探讨。听到这个安排,我就想把《教育的100种可能》这本书好好读一读。
首先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打动,教育有100种可能,就说明不是千军万马挤高考这座独木桥,而是有很多条路,展现人生的无限可能。我知道这本书中的人物全部来自于李老师的学生,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不就指向教育的最终结果吗?我们从学校教育出发培养一个人,不应只是看他毕业成绩是多少,考上什么学校,甚至不仅是让他们成才、成功,更重要的是成人,成家,成为这个庞大国家机器和社会中能和谐运转的一份子。当做老师的更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才能在教育生涯中明确并坚定自己的方向,也才能更好地引导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内卷化的家长。
这本书讲述了李老师的36个学生的故事,通过当年的日记、作文、照片、各种材料等展现他们学生时代的成长故事以及李老师对他的教育等;同时这么些年,李老师一直与这些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实地访谈、参观考察、书信往来等,展现了他们现在的工作、生活情况。
他们当中有定居海外的高科技人才,也有驻守乡镇的体育老师;有声名显赫的企业家,也有日复一日劳作的公交车司机;有学术精湛的大学教授,也有默默无闻的银行柜姐;有架起中外交流之桥的文化使者,也有绿茵场上挥斥方遒,运筹帷幄的足球教练。这些人当年不乏天赋过人、成绩优异者,但更多的却是资质平平,毫不起眼,甚至还有很多调皮顽劣,屡教不改,让李老师操碎了心的所谓“费头子”“瘟猪子”。不管是什么情况,如今他们都成为一个善良、正直、勤奋、向上的人,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在家庭中勇于担当,善于经营,过得平凡而幸福。他们的故事真实、朴实、令人踏实;所有的学生都谈到李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惠及一生。读完这本书,带给我深深的思考和感悟,我想从如何做老师,如何做父母,如何做自己这三个层面谈谈谈谈。
一、如何做老师
李老师无私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孩子,给予他们不同的关怀与引导。像安超、张凌、邹冰等,无论那些孩子有多调皮,多么令人头疼,从来不抛弃,不放弃,不打骂,不歧视,反而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多的关注、沟通、鼓励。所谓的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李老师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对于优生,像王红川、陈峥、张劲松、付锐、胡夏融等,李老师给予思想的引领,视野的开阔,境界的提升,让他们不仅是学习成绩优异,更是帮助其树立“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格局与境界。
对于尹萍、刘春华、张春银等中等生,李老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打造温暖有爱的集体,让他们内心被美好滋养。长大后即使做平凡人也能享受那份的恬静与安然,品行端正,心地善良,踏实勤奋,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无愧于心。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当你把学校所教的东西都忘掉后还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几乎所有学生谈到李老师,都说早已忘记当年李老师给他们讲过的题,教过的知识点。但是都不约而同地把“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变成人生的信仰;并且反复强调李老师教给他们的“善良、正直、勤奋、向上、温暖、真诚、团结、自律”等品质成为最宝贵的财富。所谓“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如何做父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是非常焦虑的,因为我发现她不是很聪明的那种人,最关键的是还不怎么“受教”,也没什么特长,性格脾气还不是很好。我常常在想,她将来怎么考得上高中?没有一技之长如何立足生存?性格脾气不好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好,连帮她的人都没有。人一焦虑就会失去耐心,面对孩子的时候,动作会变形,声音会走调,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反抗性特别强,于是我们俩犹如火星撞地球,家里常常搞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教育的100种可能》极大地缓解了我的育儿焦虑。读初中时都还没“长醒”的顽童李嘉文也能成为博士;先天不足的宋怡然能够让自己的梦想闪闪发光,活得那么恣意昂扬,令人羡慕;张凌作为一个标准的“差生”也能成为带队出征,为省争光的足球教练;曾经偷窃巨额数目的李X并没有走上歧路,而是自食其力,勤劳善良。想想这些人的例子,我就相信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差。孩子的未来有100种可能,今天不领先,并不代表明天就不行,也许哪天经历什么偶然事件,会让她顿悟,孩子从此就不一样了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她考不上重点大学,成不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那又怎么呢?李老师不是说“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吗?她善良正直,勤奋向上,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过一份踏踏实实的平淡生活也挺好的呀。
我的孩子,无论是能否考上重点大学,能否拥有体面的工作,富贵的生活,我都会给予她无条件的爱。父母未经孩子的同意就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要求她优秀,卓越,而是要让她幸福。让她被更多人爱的同时也学会爱更多的人,让我们母女彼此都享受这一趟充满惊叹的奇遇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这本书让我真正地放下执念,接受我们的孩子终将普通,接受她可能不如父母的未来;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准备一路“躺平”,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明白了我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方面践行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我们尽力营造有趣、有爱、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非常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那样的人。
神奇的是,当我们真正放下焦虑,放下期待的时候,生活中就只剩下惊喜了。这段时间以来,亲子关系改善了很多,孩子在学习上也更上进,更自觉了。
三.如何做自己
读了《教育的100种可能》后,我发现,李老师为什么带给学生那么深远的影响,完全是因为他做人做事的本性使然。如果他不是一个善良正直、踏实上进的人,他怎么可能教给孩子这些东西?如果他不是一个具有悲悯之心、仁爱之心、恻隐之心的人,他怎么能在为学生留下那么多温暖难忘的回忆?如果他不是热爱生活,爱岗敬业的人,又怎么能影响那么多学生成年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以身作则,代际相传是教育最重要的秘密。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坚信育人即修已的道理。所谓教育,不过是一场自我的修行,为的是遇见更好的自己,只有我变得更好,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才会变得更好。
我更加爱学习,加入李老师的博士工作站,跟随李老师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我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与一群尺码相同的老师们共同书写关于教育的浪漫童话;
我更加爱生活,**、旅游、健身、收纳……兴趣广泛,充满好奇。我相信,只有自己活得精彩,才能教得精彩。
我更加地爱他人。常存悲悯之心,仁爱之心,恻隐之心,体察他人的痛苦,感受他人的情绪,悄悄地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
我也更加地爱自己,经常“昧着良心”夸自己。我想,一个只有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才会有高水平的自尊体系,而一个高自尊的人才会让自己更加幸福。
最后,我想说的是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益,人工智能越来越高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高效,当社会很多工种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时候,老师会不会也面临同样的危机呢?
李开复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说:爱,让我们区别于人工智能。《教育的100种可能》告诉我们,教师不可能被取代的最核心力量在于:我们用爱心滋润童心,用情感抚慰情感,用人格塑造人格,用精神点亮精神!
曾经由中华慈善总会支持的“青艾工程”始于5年前。去年,作为此工程形象代言人的白岩松先生,提议将“艾”改为“爱”,这是极具教育意义的远见,符合我国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今年,“青爱工程”转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会资助,在全国的实验基地创新活动即将展开。作为这一项目的专家团队成员,我非常荣幸能够与“青爱工程”的参加者们分享我和我的同伴们在十几年的青春期爱的教育探索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青春期“爱”的教育这一课题,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实践。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热心程度、观念和能力,对中学生、小学生或社区青少年提供一些有关青春发育成长的知识。有的称“德育”,有的称“生理卫生”,有的称“政治思想教育”,有的笼统称“青春期教育”。
作为一名研究婚姻家庭的社会学者,我和一批同道自1993年开始尝试在学校系统进行“青春期爱的教育”(Loveeducationforadolescents),到2000年已经发展为以“青苹果”(greenapple)为标志的青春期爱的教育系列项目,在社会各界有一定影响,也获得国内外有关机构的支持和资助。在此,我仅以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博友,以期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青春期爱的教育工程”这一在我国尚属“拓荒”的事业中来。
一、青春期教育的狭义和广义的层面青春期教育应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层面。从狭义上说,青春期教育是以性健康教育为核心和主线的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期发育的生理规律,少男少女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动因,性的安全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和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
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爱的教育,就应当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基本概念,获得关于男女相互尊重与平等的道德含义。爱的教育当然还应当传授两性之爱的价值观念、性爱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义责任,性爱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
如果狭义的青春期教育主要涉及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心理学的话,那么广义的青春期教育就必然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精神文化等等社会人文科学的广泛领域了。
为什么我们要倡导作为爱的教育的广义青春期教育并付诸实施呢这也许与我本人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和社会工作实践者的痛切感受有关。这些年来,社会科学界和大众媒体,对我国年轻人的感情生活失意和婚姻失败率大幅上升的统计数据以及与此有关的许多悲情故事,作出了见仁见智的解释,令广大公众困惑不已。我的兴趣不在于统计数字与悲剧情节,而在于探究:为什么那许许多多青年男女无法享有期盼中的爱情?为什么那些始于自由择偶、结合于浪漫爱情的现代婚姻会纷纷陷入困境为什么某些已饱尝失败之苦的男女再度跨入婚姻后还会重蹈先前不幸的覆辙我在上世纪80-90年代尝试过近10年的婚姻咨询(主要是为了收集我的研究实例,那时尚无心理咨询和婚姻咨询的专业服务)。我深深感到,对那些陷入不幸的婚姻来说,大多很难从道德、法律、医学乃至心理学上去寻找原因和救治办法。“性格不合”、“感情不和”、“没有共同语言”、“性生活不和谐”之类的说词是当事者们惯用的申诉。然而,认真追溯他们的成长经历、婚前交往和婚后生活,可以发现,在“感情”、“性生活”的背后,有些“远期”的隐患早己潜伏下来,其中不乏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即青春期留下的阴影。那时,许多中年夫妻来求助。他们的婚姻经历大同小异:绝大多数人在婚前未曾获得过任何关于“爱”的教育,不懂得性别差异、婚姻准备、夫妻生活的知识;有的在婚前从未交过异性朋友,第一个投入谁的怀抱就和谁认定了婚嫁关系;还有那些因夫妻性爱生活失谐而导致的不满、“婚外情”乃至暴力伤害的事例,也无不表明夫妻一方或双方对现代男女爱情的茫然,对婚姻的无知,其中包含普遍的性观念偏误和性知识欠缺。
那么,究竟现代男女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两性交往、友情爱情、婚姻与性爱以及男女平等这类人生的必修课呢答案当然不应是“等到结婚之后”吧。其实,两性开始自然吸引和交友的青春期,就是学习爱情和婚姻准备课程的最佳时期。
二、关于青春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爱教育,其首要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增进性的健康,因为性健康是未来两性之爱的基本条件。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关于“性健康”的概念:“把性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智力层面和社会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从而积极地丰富人格、促进沟通和增进爱。”如果当代男女的性健康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两性交往、和谐、合作,进而建立一种长久的爱的关系即婚姻,还会有今天这样多的困难和问题吗?可以说,性健康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美满的要素。
作为爱的教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应当具有以下较全面的目的和内容。1/512345下一页尾页
幼儿园带孩子们体验“葡萄雨”,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值得提倡,可以通过实践帮助孩子更好地获得学习,很多时候体验的过程会更加有意义。
理论源于实践和生活,想要孩子们对于葡萄有深刻的认识,说得再多不如让他们到葡萄园真切的摸到和看到,这样才会留下深刻的认识。幼儿园正是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就应该让他们可以对身边的事情有足够的认识,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适合他们,可以让他们对于事物有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在我看来,教育孩子就需要多加用心和栽培,很多时候就应该让他们融入到大自然当中,这样不仅仅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可以有助于他们把学习放在心里。很多时候不管如何教育孩子都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如直接实践教学,这样才会让孩子真正的理解老师所说的东西,凭借和文字一点也不生动。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们积极深刻,并且会让他们真正的爱上学习,毕竟能够在大自然中发现奥秘,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葡萄。
其实学生很多时候比我们想象中聪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容易打开他们的想象力,而不是局限在一个范围。真正的想要孩子有好的收获,这样的教育方式肯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他们轻松地学到很多的东西,而且还会让他们对于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教育孩子就应该有针对性,这样才会让孩子们的知道事物的本来模样,直观的看到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理解和收获。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开阔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并且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最大的收获。
(一)浪漫期
小学阶段称为浪漫期,此期的心态充满想象力与好奇心,并且要求对任何事件都有比较完整的叙述,借此对无法理解的现实世界保持距离。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是片片断断的,每天都会出现一些不完整的信息,最后甚至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四分五裂。小孩子能够把握的,是比较完整、有开头也有结局的故事,必须先以这些浪漫题材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作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长,接受真实的挑战。若是忽略此一阶段的需求,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
(二)精密期
初中、高中的6年称做精密期,在这个阶段要打下知识的基础。每一门学科都有基本知识,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可能从此一生都讨厌某一门学科,甚至从此不喜欢学习,结果损失最大的是自己。由此可知,这个时期是相当重要的,丝毫不能松懈,必然像装配机械零件一样,严格要求精确。
对这个阶段中的学生而言,感觉辛苦是应该的。我们不能因此就给他们松懈的理由,而要设法让他们知道这种辛苦到最后是值得的,会有丰富的回馈和收获。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三)展望期
上了大学以后进入展望期,这个阶段要开始学习高瞻远瞩,去发现自己同社会、群体、整个人类、历史,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展望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与意义。
一般而言,一个人在上大学以前不会想到这么多问题,即使想到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中学生应该专心学业,努力把考试的科目念好,准备升大学。他们的人际关系也相当单纯,所面对的不过就是家人、同学、朋友而已。不过,如果上了大学之后还保持中学生的心态,满脑子只有考试、得高分、毕业以后顺利就业等目标,那是不够的。大学生之所以被称作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展望,可以高瞻远瞩,让自己的生命与其他所有的重要领域连上线。
、
《爸爸去哪儿》开创亲子类真人秀的先河,一经播出收视率就爆表。各个萌娃简直可爱到不行,与爸爸的互动也是相当的有爱了。小编也是它的忠实粉丝。里面的爸爸和宝贝都有各自的魅力,这里小编来说一下,我最欣赏的两个爸爸:张亮和黄磊,他们的教育方式真的让人惊艳。
张亮和天天就是兄弟一样的父子。在节目播出之后,他们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刚开始的时候,天天很嫌弃农村的环境,但是张亮并没有严厉的批评他,给他太大的压力;而是和他一起适应环境,一起成长。随着节目的录制,天天变成了一个懂得爱护妹妹、心疼爸爸的大暖男。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只是一味的指责,并没有想过要和他们一起成长。张亮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很值得点赞。
黄磊老师表现出来的对女儿的尊重简直太让人羡慕了。当贝儿想要多多的狗狗时,黄磊老师说,这是你多多姐姐的狗,你要去问问她的意见。在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很常见,亲戚的小孩来家里做客,想要带走自己心爱的玩具,你如果不给,家长还会指责自己不懂事。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小孩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抢走孩子心爱的东西,没有给孩子基本的尊重。反观黄老师的教育方式,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父母们,学起来。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爸爸妈妈,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大家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不要以孩子太小为借口,去忽视孩子的建议,尊重永远是互相的。另外,孩子犯错是,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指责,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去改正。愿天下的宝贝都能健康快乐!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和孩子做朋友。
01
我记得我快要当父亲的时候,非常的紧张,毕竟初为人父,也想学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我就书店买了一本《父与子》。
当时,我非常羡慕书本中的父子关系,他们像好朋友一样,一起玩、一起闹,甚至一起做一些不靠谱的荒唐事儿。
在我真正当了爸爸之后,又偶然翻到这本书,却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觉得千万别和孩子只做朋友,不是不做朋友,是不只做朋友。
如今在很多家长的眼里跟孩子做朋友,成了亲子关系的最佳答案。
02
家长和孩子成为朋友,放低姿态倾听见解,尊重选择这一点没错,,但千万别误解了和孩子建立关系的意义,和孩子确实需要做朋友,但不能仅仅的只做朋友。
朋友关系跟亲子关系这两种关系是截然不同的。有一个父亲的家长跟我说,他家闺女比我儿子大差不多三岁,他秉承的就是和孩子做朋友这个观点。
养育孩子的时候,从来不说重话,哪怕是孩子犯了在我们看来挺大的错误,最多也就说一句,你看你这个孩子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样的批评轻描淡写,更别说什么管教、惩罚了。
问他为什么呢?他总是说要跟孩子当朋友,还说不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他长大了就知道了这类的话。
久而久之,我们发现虽然他真的拿孩子当朋友,但是孩子没拿你当朋友,而更多的拿他当跟班、当饭票、当出气筒、当情绪垃圾桶。
以至于他一个当爹的,在孩子心中一点权威感都没有,在孩子那儿说话完全不好使,说什么都不听。麻烦的一点就是孩子慢慢年龄长大了怎么办?
03
因为多年的监管不力,不履行自己管教孩子的义务,恰恰让孩子成了挥之不去的怂恿,孩子十几岁了,一些特别需要管教的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的约束却不到位,或者说是不好使的,你说话她不听,因为养成了不听的习惯。
“朋友”强调的是相似性和大量的共同经历,大多来自发小、同学、同事、战友、同一个圈儿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
而我们和刚刚来到人世间的孩子,除了血缘之外,又有什么跟我们分享的相似之处呢?亲子关系其实比友谊更复杂。
在快乐交往的同时还有接受倾诉、提供指导、分享经验,甚至一些强制的管理约束。
04
你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不是你家孩子,你愿意跟这样一个小孩儿当朋友吗?没有当朋友的土壤,却要结出友谊的果实,这肯定让人强人所难。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该跟孩子当朋友,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于友谊有一种过度浪漫化的解读。
我们觉得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高高兴兴,就好像我们跟朋友在一起唱歌、喝酒、吹牛同样的感受,然而绝不是亲子关系的归宿。
父母实际上要做的远远比朋友多的多,所以在我看来,很多家长以为和孩子做朋友的表现之一,就是不做事后管教。
亲子关系变成朋友关系,很容易让孩子在错误不知错,错误不改错。
小的时候,或许没有什么大碍,但是父母权威轰然倒塌,最终可能就是让孩子自己来买单,可是错的是孩子吗?
不是,错的是家长。
大多数家长跟孩子做朋友的方式其实都是错的,教育孩子的多元角色模型。
其中有朋友这个模型,当然也有其他的模型,会让你更加清晰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定位,会让你学到在不同时空与孩子相处的时候角色转换的智慧。
什么意思呢?
该当朋友的时候要当朋友
该当老师的时候要当老师
该当教练的时候要当教练
角色要学会转换,不是统一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孩子多大你都跟他一个角色,这样是错误的。
最后赠言:
我们要系统化的学习,如何将孩子孵化成精英,孵化成领袖,毕竟孩子的人生还很长。
各国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样的
各国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样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养总是非常慎重,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都非常头疼,教育宝宝需要家长自己先有良好的素养,现在分享各国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样的。
各国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样的1美国幼儿园:不能自理会被劝退
美国幼儿园入园资格跟国内不同,我们比拼孩子的智力、考试、家长资历,他们就简单多了。美国幼儿一般年满3岁,如果能够大小便完全自理、自己吃饭,就可以顺利入园了,否则会被劝退。相比之下,读个幼儿园比国内大城市会容易许多。
在美国,幼儿园给孩子的主要任务是以玩为主,手工和户外活动居多。而小朋友在学校的时间也比较灵活,可以自己跟老师调节时间,一周4天也没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暑假会有夏令营的学习部分,而一份3岁幼儿夏令营的内容安排,包括戏水、烧烤、模拟食品大排档做生意、制作柠檬汁打折广告牌等等,内容趣味十足。
英国幼儿园:让宝宝自己探索知识
相比于自由懒散的美国人,一向追求严谨的英国人在幼儿园上的经营上有着非常不同的做法。在英国幼儿园的课堂上,老师经常会有不同的小组作业活动,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宝宝可以自由选择做点心、玩电脑、学画画或者玩各种游戏,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识,培养一些技能。
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活动中,英国的老师们鼓励小朋友自由发挥,任何问题,只要是合理或有趣的答案都可以接受。相比之下,我们的“唯一答案”确实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自信心哦。
法国幼儿园:家校结合很密切
法国的幼儿园也以玩为主,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幼儿园非常讲究将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大到幼儿园的课程设置、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问题,不是幼儿园说了算,而是充分听取父母的意见,跟父母委员会一起讨论决定;小到每个宝宝在家里和在幼儿园的情况,老师都利用父母接送时间及时进行沟通,以便在教育上更好地互相配合。
这使得法国的老师和家长之间能够充分、全面了解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关注也能变得正确许多。孩子老师家长的三方互动增加,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是有益的。
奥地利:用童话和音乐培养创造性宝宝
来自欧洲的国家都自带一丝浪漫属性,而这个童话国度奥地利,也非常重视宝宝们的艺术细胞哦!奥地利幼儿园的老师们会充分利用童话、太空世界等素材,让宝宝通过扮演童话人物、自编童话故事、做太空旅游游戏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也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而在想象与现实的比较中,宝宝还掌握了理性的对比方法。
比利时幼儿园:孩子的个性最重要!
比利时跟美国更接近,在比利时小孩上幼儿园之前,会有学前教育,目的就是让让孩子们学会应用常识,使他能够学会应付日常生活,并学会感知生活中的乐趣。
在幼儿园的时间,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剩下的教学时间都是手工课。如果孩子在室内上课上累了,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博物馆等,给孩子实地讲解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让宝宝们从小就真正浸染在文化之中。与此同时,老师也非常鼓励孩子们的积极发言,要求宝宝们对每件事情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不需要学习别人,这让比利时的孩子从小就个性十足!
各国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样的2芬兰 - 平等
当导演问起:“在这里,什么是成功?”
一群9岁的芬兰小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那你就已经算是成功。没有什么最好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大家是平等的。”
平等,或许是芬兰教育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种子。
去森林里玩耍,也是上课。
老师让学生们寻找气味,并根据自己的嗅觉和想象为这些植物起名字。这样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不需要正确答案,任何回答都可以,只需要运用想象力。”
看了芬兰的记录,真的爱上了这个国家。
日本 - 完美
在日本受访者家庭里,4岁的小朋友醒来后,不哭不闹,自己去卫生间搭着小板凳认真洗脸刷牙,在洗漱完毕后,又很有条理地整理毛巾,收起小板凳。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家长的要求也很高。要想孩子能顺利入读口碑很好的日本学校,家长也要接受面试。
做事亲力亲为,不给别人添麻烦,造就了日本人做事严谨完美的民族性格。
英国 - 做自己
英国孩子的嘴里常常有很多为什么。
学会问为什么,能勇敢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似乎是英国私立学校的必修课。“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当众发言的机会,在全班面前发言。”
一位靠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贫困家庭考入剑桥,成为英国精英的受访者说:“十四岁时,我的校长告诉我,永远不要对你的出身感到羞愧,你未来的人生也没有任何上限,你要做你自己。”
教育是一场美丽的修行
文/ 张爱敏
师者,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2020年10月,首届长垣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启动,招募令一发布,竟然有全国各地近50名教师恳请加入。作为一位乡村教师,我难道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感慨之余,更加坚定一种信念:教育是一场美丽的修行。虽身在穷乡僻壤,但躬耕教室,心系学生,潜心课堂,携手团队,诗意栖居。默默耕耘三十载,不仅成全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演绎着美丽的教育修行路。
每一个被看见的孩子都是天使
2012年,我参选“长垣县首届名师”,凭着完善的人格魅力,深厚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知识技能,以及对学生细致耐心的品性和诚挚的爱顺利入选,《长垣视点》《长垣教育电视台》《教育时报》均以《让乡村教育也浪漫的乡村教师》为题报道了我的教育事迹。还记得参访时面对镜头的一句话:“每一个被看见的孩子都是天使,我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陶冶成最美的诗行。即使我停止歌唱,我也要让最动人的旋律留在他们心上”。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日常管理中,我尽力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美丽的支点,用爱养育,用心教育,用情熏染。每月生日会,每周秀才艺,节日课程,书香课程,研学课程,还有让学生视若珍宝的期末颁奖词、班主任寄语……每一个日子都在学生的期待中到来。
初中孩子正值叛逆期,说教太苍白,责骂更无效,促膝谈心时间不充分,简单粗暴更是适得其反。唯有以尊重与信任走近孩童,用真情与行动去感化他们。楠有吸烟劣习,为使之迷途知返,我没有呵斥,更没有抛弃,而是写下了两万多字的书信与之倾心对话。
遇到学生生病,我更是关怀备至。润晚上犯病,大便不通,蹲在卫生间直哭。我闻讯后立即从家里赶来,带她去医院,医生给了三瓶开塞露,在臭气熏天的农家厕所里,我亲自给孩子一瓶瓶挤进去。
就这样,我握紧手中的笔,以书信沟通,让笔下生情,用文字记录与学生在一起的艰难抉择与幸福时光,爱抚一颗失落彷徨的心灵,温润着一颗颗不羁的灵魂。
把一颗心妥妥帖帖地安放于讲台
90年代的乡村,信息闭塞,观念落后,交通不便,身在乡村,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直到2004年,一次培训,一个人,一句话,一张保单,直击心房: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语文老师,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坚持每日阅读,写千字文,十年签约。
我瞬间寻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开始致力于课堂教学实践,尝试导学案的应用,构筑理想课堂,实施板块教学,倡导诗意语文,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我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未完成的作品,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努力让课堂富有情致与诗意,让教育充满激情与灵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必须首先是读书人,特别是语文教师。我爱读书,也是当地阅读倡导者,2006年5月17日,我正式加入了新教育实验团队,开始了近乎疯狂式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佐藤学、魏书生、雷夫、王晓春、张万祥、李镇西、张文质等教育家、名师的著作、博客,先后进入的阅读视野。特别是2007年,我加入“海拔五千新教育读书会”后,百万字的海量阅读丰厚了每一个深夜,一本本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深邃了每一颗星星,一篇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吻醒了每一个黎明……
2009年,班级“师生共读共写”课程启动。每个晚上,查寝回来,我总会在办公室再坐上一会儿。孤灯下,年写作量超越36万字。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每一届学生的随笔写作启动,我都要与学生算一笔账,若每天写300字,每周是2100字,一个月是8400字,一年呢?耳濡目染中,班里的学生,举手投足尽显书香气息。
10年过去了!我心无旁骛地在行走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真正理解了“读书,是世上门槛最低的高贵”,“思考,是生命的拔节放歌”。就这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与智者对话,与教材对话,与自己对话,我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
于是,我在长垣首届名师评选中以初中组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我当选为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享有政府津贴,并不断得到同行关注,享受到专业尊严带来的幸福感。我的同事们都感慨万千:“婉拒高新聘请,坚守乡村教育。张老师真正做到了在喧嚣中寻求宁静,在繁华中找到本真,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声名所拖累。”
成为一束光,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自2006年始,我坚持每日千字文,以美好的文字点亮自己,传递一种理念,诠释教育的美好。教育是一种慢艺术,用一种闲情逸致的心情等待水暖花开,不急不躁才会绽放芬芳;遇到棘手问题,选择冷静思考问题的根源;遇到问题孩子,选择讲故事浸润心田,不要把目光停留在刻意感动上,而是用情用智,让事故转化成文字,书写成故事,演绎出美丽。
我不仅点亮自己,还照亮他人。作为教研组组长,我把每一次教研作为教师展示和成长的平台,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况再到教后反思,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微笑,都逃不过我敏锐的眼睛,都会成为我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
就这样,我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引燃身边的同事。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智力的成长,还有情感的浸润、意志的磨砺、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圆满,进而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幸福。
有为就有位,有位更有为。2016年,当选乡村教师工作坊坊主,回眸自己长久摸索出来的成长路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乡村教育的燃灯者,去点燃;一定要成为一束光,去照亮,去唤醒,去熏染。如果我能点燃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就会点燃一群又一群的孩子。于是,驻足工作坊,我从拟定方案到团队构建,从日常引领到“读、写、研”常态化,作业篇篇点评,句句含情,悄然入心。
短短10个月,本坊坊员线上提交日志1264篇;共读了11部书籍,提交近18万字的读书笔记;每日教育经典近10万;教育随笔逾越30万字,已编辑成册,并在教育部国培案例评选中获得第三名。2017年,我还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特聘为国培专家组成员。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正如靳老师研修总结中而言:“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语垣坊的兄弟姐妹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越走越远,我也不想掉队!人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活着,就要努力,让自己作为老师的价值更高,也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培训结束了,成长依然在继续。2019年,启动千字文日更365天,创建“蒲墨师痕”暮省日更群,先后80多人加入,坚持完成日更挑战者已有50人之多。
回眸从教之路,我感慨万千:每一条通往专业的道路上总是孤独相伴,寂寞为伍。当我们时刻保持着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怀着敬畏与仁慈,携着诗意与远方守望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就是一个世界;当我们凭着教育良知与研究意识,揣着理性批判与反思潜心课堂教学,课堂上不仅仅有“鲜花”,还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当我们感受到师生生命的律动,每一间教室都能宜居,温暖,明亮,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越来越坚信:阅读,写作,反思,践行,以专业生活铸就专业成长路。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在教育晴空里,成为一束光,温暖而不炽烈;在思辨课堂下,释放一种力量,蓬勃而润泽;在日常对话中,不指责,不评判,和善而坚定。
就这样,行走教育三十载,修心,修炼,修行。未来,依然心有光亮,蓬勃向上,继续演绎教育之美,浪漫之行。
作者单位:长垣市樊相镇中心学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