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居家克己
1 家中有高龄行动不方便的长辈应定日主动到其房里行礼请安(最好是一对夫妇,一对夫妇的前去,家中小辈兄弟姐妹前去,这样人既不多也不烦杂)与其聊天,问寒问暖,送餐递巾。
2 要出门时与家人相互告之,上学上班去要打声招呼,回来时要说“我回来了”,家中有人时要迎一下,帮忙拿东西等。为人子者出门要主动到长辈房里告之辞行,回来时也要主动到房里行礼(以免长辈担心)
3 自己在屋里或者与亲人朋友在屋里谈话时要记得关上门,以免影响其他家人
4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到别人房间不要直接推门擅入,也不要大声敲门(唐突,不礼貌且打扰别人)应在门外通报“我是某某我可以进来吗?”里面人应说”请进“并站起来,方可进入,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可以直接就坐,像客人或较疏人等主人应请其上座,自己坐客座,并且客人坐后自己方能坐;身为晚辈者,有事应主动到长辈房间去,通报应答如前仪,只不过长辈仍坐主坐,晚辈进去后可略一躬,自己坐客位,不必谦让
5 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来也要站起身来,如是长辈老师的话站起身来并微一躬身,长辈立不可坐,长辈让坐时方能就坐
6 两人一同行礼问安或陪同他人去行礼时 如旁人须行礼自己不用行礼时,旁人行礼自己先不能就坐等旁人礼毕就坐后自己方能坐下
7 居座行礼时 应先站起离座 站到一旁 然后行拜 再起身复位 且莫从座上直接下跪
8 出门时候 衣冠要整
9 即使在家 亦不要大声喧哗
二 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访 应将家收拾整洁 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
2 客人来 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
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 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
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 单手为”递“双手为”奉“ 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
7 如会尊长老师 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 自己主动坐客位
8遇节日 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
三,谈话交流
1 等对方说完话自己再发言 不要插话 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2 谈话时身子不要乱动 不翘二郎腿 不扪脚 不东倒西歪
3 谈话时 不要一直用眼睛盯着对方看
4 谈话时不要用手指着对方或他人
四 聚会有制
无论是聚餐还是出席会议 多人皆坐一张桌子时 应请老者或长辈居上座 其次左右两边客位按辈分年龄先来后到依次排之 自己如是东道主的话应坐末位
古代用餐时的座次 汉至南北朝为分主客位的分餐制 主人居北边上座 客人分坐室内左右两侧皆有单独的餐案 餐具;隋唐时出现长条方桌 没有了单独的餐案但每人依然有自己的餐具 其座次排位皆如故;清时普遍已用圆桌 一齐聚在一处 沿用至今。个人以为 无论聚餐还是聚会应效先汉的分餐制较好 尤其是传染病大肆猖獗的今天
五 行礼有仪
1 谢礼: 如果要谢谢别人的话 不要只说口头上的谢谢 应站起身来行礼作揖,如对他人表示歉意也应作揖或顿首表示自己诚心悔过
2 见面之礼:平辈好友同窗相遇时,应面对面一同相互作揖;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相遇时,应为幼者或年纪辈分小的先行礼,对方还礼;男女之间男士先行礼,女士还礼;遇自己长辈师长时,应主动行礼,为长辈者对晚辈只颔首还礼便可
六 学门肃清(补充)
1 在校园中如遇师长装扮人走过应停步,侧身一旁让其先过(无论认识不认识)
2 对高年级或低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学兄学姐/某某学弟学妹“称之,对学兄学姐应有其尊重
3 对同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同学“称之
七 长幼有序
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 年幼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某某哥/姐 做到待之以敬 为长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某某弟/妹做到待之以礼让 无论座次 事物名额 分发物品 处处做到让幼者为先
八 称谓之礼
只一点既可 关于名字的问题 现在我们习惯性的管同辈人群或同社会圈子中的人直呼姓名 或者关系亲密点称名字认为是表示友爱的方式 实际中华礼仪中名者既讳也是不能随便呼之的 所谓名讳名讳 一般只有父母偶尔称之或自己用谦辞时提到 在古代甚至君臣之间亦不能直呼其名 多称其职称或者叫字号 由此可见名只用于标书立传 户口注册人物登记中 可同社交圈中一般都以姓后冠以职称呼之 或者叫某某君 尊敬但有很亲近的叫某某兄/某某姐 再亲密一点的直接称字 没有字的称号或者如兄弟姐妹般 以仁兄贤弟尊姐贤妹呼之
1 表达“感谢朋友”的文言文有哪些
1、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木瓜》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译文: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作者朱用纯朝代清代
译文: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
3、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出自《蝶恋花·出塞》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
译文: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4、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出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御寇朝代春秋战国
译文: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5、不胜受恩感激。出自《出师表》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译文: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2 “感谢朋友患难中帮助我之恩”用文言文怎么表达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释义: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
出自《浣花溪记》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此类文言还有:
一、自古知遇之恩,当结草衔环以报
结草衔环
1、解释: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
2、典故
春秋时期的晋国,诞生过很多个叱咤风云的家族,魏氏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前身。魏武子,即魏犨,是魏氏比较公认的第一代宗主,他早年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后又跟晋文公南征北战,立了不少功劳,但是到了晚年,魏武子也做了一件荒唐事。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时,很大度地告诉他的儿子魏颗说:“等我死去以后,就让她改嫁吧。”等到魏武子病危时,又把魏颗叫到病榻前,嘱咐他说:“我死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认为父亲临终前所说的话是在病重时神志不清的话,就按照魏武子最初的意思,让那个小妾改嫁了”过了几年,前594年7月,秦国趁着趁晋国大军出兵攻打赤狄,出兵偷袭晋国,魏颗率领晋军在辅氏(晋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迎击秦军,秦晋爆发了辅氏之战。战场上,秦国有一个大力士叫做杜回,魏颗抵挡不住,转身逃走,杜回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魏颗就要被追上,这时,一个老人将野草打成结拦阻秦国力士杜回,杜回一不小心被绊倒在地,被晋军俘获,秦军也因此战败。当晚,魏颗梦见这老人,说他就是当年魏武子的那个爱妾的父亲,特来报恩,成语“结草衔环”的典故就出于此。
二、不胜受恩感激 出自《出师表》
3 感谢别人的关心与牵挂如何用文言文表达感谢别人的关心与牵挂,用文言文应该这样表达:承蒙诸位挂念,幸有汝宽慰,吾感激不尽。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判断句: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例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4 收到礼物后用文言文怎么感谢对方收到对方礼物后,可用如下文言文表达:感君为吾择礼,吾甚喜。
“感君为吾择礼,吾甚喜。”的文言文解析(即文言文中的用法):1 感[gǎn] ①感动。
《愚公移山》:“帝~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窦娥冤》:“定要~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我尸骸现。”
②感触;感慨。《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于斯文。”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极而悲者矣。” ③感叹。
《归来去辞》:“善万物之得时,~吾生之行休。”《琵琶行》:“~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④感伤。《秋声赋》:“百忧~其心,万事劳其形。”
《春望》:“~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感觉;感受。
《庄子?刻意》:“~而后应,迫而后动。”《红楼梦》:“太夫人并无别症,偶~了些风寒。”
⑥感激;感谢。张华《答何劭》:“是用~嘉贶,写出心中诚。”
2 君[jūn] ①君王;君主。《赵威后问齐使》:“苟无民,何以有~?” ②君临;统治。
《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国。” ③古代的一种封号。
如“信陵君”、“平原君”等。④对对方尊称。
《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鸿门宴》:“~安与项伯有故?” ⑤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孔雀东南飞》:“~既若见录。” ⑥用于姓氏后,构成对某人的尊称。
《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言泛讯之。”3 为[wéi] ①做;干。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发明;制造;制作。
《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活板。” ③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④成为;变成。
《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⑤是。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⑥治;治理。
《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
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⑿担任。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⒀对付。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⒁表示被动。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⒂如果;假如。
《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
《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4 吾[wú] ①我;我们。
《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我的;我们的。
《肴之战》:“秦不哀~丧而伐~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5 择[zé] ①选择。
《〈论语〉六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区别。
《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焉?”6 礼[lǐ] ①原指祭神敬祖,后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称。《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不辞小让。”
②礼貌;礼仪;表示敬意的语言或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于廷。”
《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愈至。” ③尊敬;以礼相待。
《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士。” ④礼物。
《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无所用。” ⑤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三部书。
7 甚[shèn] ①厉害;严重。《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矣。”
②比……厉害;超过。《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于防川。”
③深奥;繁琐。《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解。”
④很;非常。《论积贮疏》:“生之者~少而糜之者~多。”
⑤什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官人,吃~下饭?”8 喜[xǐ] ①喜悦;欢喜。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欲狂。” ②喜爱;喜好。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士,名闻天下。” ③喜事;吉庆的事情;令人高兴的事。
《国语?鲁语》:“固庆其~而吊其忧。” ④专指妇女怀孕;身孕。
《红楼梦》:“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
5 文言文在表示“感谢款待”的句子有哪些感谢,是文言文“盛感谢意”的简说。如:《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与晦俱曹氏壻,名位本同,一旦为之佐,意甚不惬。到厅牋,唯云‘即日恭到’,初无感谢之言。”在文言文中,感谢亦可用“拜谢”、“酬谢”。
现代表示感谢的句子有:
1 在忙碌交织的岁月里我会永远珍惜这份友情,轻轻地道一声,却道不尽心中的万语千言,只愿句子,捎去我衷心地祝福和感谢,我的世界因你而美丽!朋友,感谢一路上有你!
2 朋友,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愿所有的幸福都围绕着你,祝天天开心,幸福永远。
3 人逢知己千杯少,难得在漫漫人生路上能认识你,在一起走过的日子,非常的感谢你给我的帮助,我始终不能忘记我们友谊,不能忘记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很想说有你真好,祝福你我的朋友。
4 和你在一起无拘无束地吃着美味,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5 一路上有你,陪我欢喜陪我忧,这份真挚的友谊,我会一辈子珍惜。
6 茫茫人海就像一片戈壁滩,我们就是滩中的沙砾,不过有你的做伴使我不再感到渺小和孤独。
7 我吃的玩的很开心 真的是太感谢你了,因为你 我今天过得很开心。
6 文言文表达致谢的词语有哪些一、称谢
1、解释:称谢,指道谢;对…表示感谢。
2、出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3、译文:皇帝为之感动,改变表情,用手扶车前的横木,表达感谢。
二、拜谢
1、解释:表示深切的谢意。
2、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壮士。赐之巵酒!’则与斗巵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译文:项羽说:“壮士。赐予他美酒!”于是给他一斗美酒。哙拜谢,站起来把酒喝完。
三、酬谢
1、解释:酬谢,指用金钱礼物、财物酒席等表示谢意,谢礼。
2、出处:《宋书·范晔传》:“耀自往酬谢。”
3、译文:耀自己去酬谢。
四、面谢
1、解释:当面道谢。
2、出处:鲁迅《书信集·致内山完造》:“改日另行面谢。”
3、译文:改天另外当面感谢。
五、道谢
1、解释:是指用言语表示感谢。
2、出处:潘训 《乡心》:“我们向那小伙计道谢后就出来,依他底话走去。”
7 “感谢朋友请吃饭”用文言文怎么写
读音:yàn kè
释义:感谢朋友请吃饭
造句:
1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2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3 我带你出去吃饭好吗?这次我宴客。
4 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5 我希望能在夕阳与大海之间宴客,真是浪漫极了。
收到礼物后怎么表示感谢
收到礼物后怎么表示感谢?在日常生活中,过节日或者我们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他人的礼物,这时候我们是需要感谢他人的礼物的。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下收到礼物后怎么表示感谢。
收到礼物后怎么表示感谢11、要发自内心的说出感谢二字。有些人不善于言表,人家帮了忙,心理很感谢可是,又觉得只是说个感谢太虚了,结果连个谢字都没有,让人觉得很不懂理。其实,语言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哪怕就是格简单的谢谢,也会让人心里温暖,千万别吝啬一个谢谢!
2、短信、微信文字表达谢意。可能因为特殊情况,没有说出谢谢,那么就要通过短信,微信等文字表达,把自己对他人的感谢用文字写出来,发给对方,这样,对方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一片诚意。
3、行动表达谢意。比如请对方和家人吃个便饭,喝喝茶,或者共同出去做个旅行或交流,这样的小行动,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也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让彼此的友谊更加的牢固。
4、送小礼物表达谢意。有时候,正好是节日或者一个特殊的日子,自己送一个小礼物给对方,以此表达对他的祝福和谢意。给对方一个惊喜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感谢变的浪漫而有意义,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5、努力做好事情表达谢意。其实表达谢意还有一种就是忠心耿耿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想办法让自己更优秀,帮助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帮助,让自己感到社会的温暖,自己把这种温暖传递出去,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感谢!
扩展资料
礼物所传达的是对他人最诚挚的希冀与祝愿。可以增进情谊,传达爱意。对于礼物,很多人并不在乎其贵贱,看重的是礼物中所包含的情感价值。而在今天的工业化时代,亲自动手为朋友、亲人制作礼物,那份情感是多么真切、浓郁、朴实。
礼物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的受礼对象区别对待。一般说来,对家贫者,以实惠实用为佳。富裕者,以精巧创意为佳。对夫妻,情侣、以纪念浪漫为佳。礼品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对老人,健康实用为佳。对孩子,以启智新颖为佳。对外宾,以特色为佳。
礼物的意义,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礼物是一种语言和信号,它是含蓄的,却令人终生难忘。只要是收到别人礼物的人都会很高兴的,即使你送的东西他不喜欢。礼物是送给别人的,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会喜欢,要送就送他(她)喜欢的东西,礼物不一定非要是现实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收到礼物后怎么表示感谢21、你的眼光真不错,你这礼物我挺喜欢的。
2、你真的太客气了,还买礼物给我,不过谢谢啦。
3、一场亲戚还买什么礼物,哎,你别说你这礼物还挺好的。
4、谢谢你的礼物啊,以后有什么事就互相帮忙好啦。
5、谢谢…你也太客气了!咱俩谁跟谁呀!
6、谢谢你的礼物,我很喜欢。
7、谢谢你,我会好好珍藏的!
8、谢谢你的礼物,我会好好珍藏!
收到礼物后怎么表示感谢3收到礼物后的感谢语
1、谢谢你,总是在我最失落的时候出现,有你这样的'好朋友在我身边,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2、自从俺得到你地关爱,好像在漫漫地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在无涯地沙漠中得到了清泉,在山石中发现了一枝鲜花,俺怎能不感谢你呢?
3、感谢天,感谢地,更要感谢你!谢谢你!
4、感谢你关切地注视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迈进,用友谊启发我对未来的追求。
5、认识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事,是你的出现带给了我无限的快乐,烦恼,伤心,但我从来都无怨无悔。愿你的每一天都开心,平安健康。
6、我只对你说一句话:谢了、够哥们
7、老大,多谢你给我这样的合作机会,这个小组因为有你所以空前的团结,你的坚定和鼓舞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谢谢你!
8、感谢你陪我闯过那些风那些雨,感谢在最无助的时候有你鼓励,感谢在孤独的时候至少还有你,亲爱的朋友,想说真得很谢谢你陪我走过人生那么多里地!
9、欢乐总是太短,寂寞总是很长,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亲爱的,想你!
10、人们往往总想着得不到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其实最好的是永远也得不到的那些。现实点吧!朋友!
1、我真是快乐到螺旋起飞!
2、你偶尔可恶,永远可爱,爱你。
3、今天做个可爱宝宝,在线接礼物。
4、让人开心的事情,当然要认真记起来。
5、收到礼物,很意外,很高兴,很感谢,心情很好!
6、今天真是可爱的一天,收到了可爱的人寄来的可爱的礼物。
7、收到集美送的生日礼物!激动发朋友圈炫耀,内容很用心。
8、果然真正在乎你的人是用行动告诉你,一声不响的做好一切!
9、抓耳挠腮,想不出文案,反正是收到礼物好开心,x**,有心了哦。
10、想了好久文案,发现已经不知道怎么表达突然收到礼物的暖意和开心了。
1、闺蜜真是一个神奇的幸福开关器。
2、每年都礼物如约而至,感谢有你。
3、感谢姐妹为每次节日的文案提供素材。
4、收到来自集美的惊喜,今天真是快乐加倍。
5、让一让,我来晒晒我集美给我送来的礼物了。
6、能够在每个生日都为你准备礼物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了。
7、提前收到臭狗屎送来的礼物,其实忘了说,有个好闺蜜是一生的礼物。
8、闺蜜雷打不动的祝福和礼物每年都准时送到,感谢香水主人的精挑细选。
9、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闺蜜了,每次随口一说的喜好你都能记得清清楚楚,果然闺蜜比男人可靠多了。
10、多天以后,当背着这个包包出门撒欢,我一定会回想起收到它的那个可爱下午。感谢集美,友谊万岁。
1、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收礼品,及回赠礼品,那我们对收礼及答谢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江晨礼品带大家了解一下。收礼后答谢是收礼人对馈赠者深情厚谊的肯定。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件得体的礼物,收礼人应当郑重其事地收下,大多数人很幸运的收到过礼物,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礼貌地接受别人的礼物。
2、在别人对你说有礼物相赠时,不管自己在做什么,我们都应立即停下来,面向对方,在对方取出礼物准备赠送时,应保持风度,在赠送者递上礼物时,要尽可能地用双手前去迎接,不要一只手去接礼品,特别是不要单用左手去接礼物。在接受礼物时,勿忘面带微笑,双目注视对方。收礼者应用左手托好礼物,抽出右手来与对方握手致谢。
3、你可能会对礼物夸奖一翻,但这是不够的,在双手接过他人礼物的同时,应向对方立即道谢,你谢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对方送给你礼物的这一举动。
4、接受礼物时要注意礼貌,但不要过于推辞,没完没了地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以致伤害送礼者的感情,即使送的礼物不合你意,也应有礼貌的加以感谢!
5、如果现场条件许可,时间充裕,人数不多,礼物包装考究,那么,在接过他人相赠的礼物之后,应当尽可能地当着对方的面,将礼物包装当场拆封,它表示自己看重对方,同时也很看重获赠的礼物。在打开时,动作要井然有序,舒缓文明,不要乱扯、乱撕、乱丢包装用品,撕破包装纸被认为是粗鲁的举止。当面拆开包装后,要以适当的动作和语言,表示你对礼物的欣赏,但请注意,结婚礼物是不可当场打开的。
6、收到馈赠的礼物后,收礼人一般要回赠,从而加强联系,增进友谊。在节日庆典时,可以在客人走时立即回赠节日庆典礼品,在生日婚庆、晋级升迁等时候接受的礼物,应在对方有类似的情形或适当时候再回赠。
7、回赠的礼品切忌重复,一般要价值相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但也不必每礼必回。每接受他人的馈赠,应留心记住礼物的内容,回赠时以选择类似的物品为宜。因为一般人在选择礼物时,无意之间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礼物,因此,回赠对方时,不妨参考一下对方馈赠的礼物,较易赢得对方的喜悦。
一般婚俗
(一)提 亲
在民间,子女到了适婚之龄,做父母的就得着手托媒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亲择偶。婚龄因时代而异。
在中国古代,西周以前和西周时期,以男30岁,女20岁作为合适的结婚年龄,唐朝以后,法定婚龄降低许多,据文献记载,唐贞观年间诏令:男20岁,女15岁;唐开元令:男15岁,女13岁;宋天圣令:男15岁,女13岁;宋嘉定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明洪武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大清通礼规定:男16岁,女14岁。福建民间婚龄基本在官府规定范围内,出入不大。清代,福州一带,男17岁、女15岁以上便可婚配。福建也有少数地区早婚现象严重,情形特殊。以惠安最为典型。在惠安东部一些乡村,孩子于襁褓之中就要订亲,十二三岁即完婚成家。若女孩子到了3岁仍未“有主”,父母亲便会忧心忡忡,唯恐女儿找不到男人。此等陋俗,弊窦丛生,为害非浅。
自民国以来,法定婚龄有所提高。《中华民国民法》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婚姻法规定婚龄为男20、女18岁以上;1980年又改为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与此相适应,民间婚龄也增大一些。但是,城镇与农村略有差异,一般农村偏低,城镇偏高。农村习尚早婚,城市则普遍晚婚。在城市里,男30、女25岁左右结婚比较多见。农村往往男20、女18岁左右就开始提亲,一到规定年龄,立即结婚;有的还虚报年龄,或未领取结婚证,就提前结婚。惠东一带早婚劣习仍然存在。
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身不由己,“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成为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中介。据史志记载,在厦门,男婚女嫁“先由媒妁介绍”,(民国《厦门市志》卷20《礼俗志》)在政和,“凡男女缔姻,先听媒妁说合”,(清·道光《政和县志》卷1《风俗》)在崇安,“清以前均凭媒妁之言,互通庚帖”,(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礼俗》)才算正统和合法。这种现象是普遍的。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父母国人皆贱之”。故有俗谚:“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旧时媒人有官媒、私媒两种,以私媒为多见。官媒是由地方政府设置的。私媒则有职业为媒与临时作媒之分。专职者依此为生,她(他)们消息灵通,经验丰富,常主动上门找当事者说亲;非职业者乃临时为亲朋好友所托而奔走说亲。媒人几乎全由上了年纪的女性充当,所以民间俗称“媒婆”。媒婆大多能说会道,善于左右逢源。一些原本并不相配的婚事,经媒婆摇唇鼓舌、瞒天过海,居然得以说合成功。如果哪一方得罪了媒婆,她们从中作梗,三言二语,也可能把一桩好姻缘给搅散。于是求媒说亲者都不敢怠慢媒人,对媒人的招待都很周到和丰厚。每当媒人光临,无论男女双方,都要按例煮点心款待,甚至置酒犒劳。泉州有句俗语:“要成不成,媒人饭先走。”惠安人则说:“吃成吃成,无吃不成”,“新娘过门算圆满,媒人点心三十六碗”。婚成之日,无论何等媒人,男女双方都要给予一定谢礼,一般男方所馈较多。非职业性媒人,与两家皆系熟人,各自心中有数,花工省,口舌少,不甚计较酬谢。送给媒人谢礼一般是猪脚、线面、糖果、糕饼以及小红包等,俗称“媒人礼”。日后分娩生产时,再给媒人送上一份“抱生饭”。职业媒人的谢礼除上述诸色之外,还得付给媒人钱,其数额未有定规,多依聘金数抽成,由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不等,泰宁一些地方甚至高达百分之十;也有面议“花红”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专制时代婚姻包办的产物。1949年后,大力提倡移风易俗,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人际交往广泛,男女青年结识机会增加,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蔚然成风。然而,由于封建残余的影响,传统观念的流长,婚姻自主尚未完全实现,旧俗遗风在某种程度上仍继续存在。许多以自由恋爱结下情愫的青年男女,最后都得征求父母的意见。双方父母都赞同、支持固然皆大欢喜,但只要有一方家长表示异议,事情就比较棘手。遇此难题者,经抗争、通融,有的终成眷属;但因此半途而废的也不少,特别在农村更为常见。有的男方父母在了解儿子的恋情并感觉满意后,便会托人出面到女方家中投石问路,洽谈联络、议定婚事。在旧式媒婆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介绍人、婚姻介绍所、征婚启事之类的新型“媒人”纷纷出现,颇为活跃。城镇多数青年男女是借助这些渠道而寻得配偶。当然,这些新型“媒人”都只是为男女相识和交往牵线搭桥,提供方便手段。如介绍人,或者是出于对亲朋知交中大龄未婚者的关怀而为之奔走引荐,或者是热心地为同事、友人中的比较般配者创造机会和条件,进行撮合,或者只是因为与男女双方及其家长皆有交情而充当信使的角色。
说媒过程,通常先由男家请媒人到自认为中意的女家攀亲,女方家长若无异议,便会应媒人所求,开具女儿出生的年月日时,俗称“开庚帖”,或称“开生庚”、“开生月”、“出婚头”、“起帖”等。“庚帖”用长方形红纸竖写而成,字数得为偶数,忌单数,上边的出生日期时辰或以生辰八字代之,或直接载以年、月、日、时,其纪年和计时皆以阴历和十二时辰为限。例如,公元1958年戊戌年(肖狗)6月15日9时出生的女子,就写成:“坤造戊戌己未已酉戊辰瑞生”,或者“坤造戊戌年六月十五日辰时瑞生”(男式庚帖在文字上略有改动,将“坤造”改为“乾造”,“瑞生”改为“健生”。)。直接写上年、月、日、时的庚帖,字数可能成单,若出现这种情况,便省去“瑞”字或“健”字,以使字数成双。例如:公元1961年辛丑年(肖牛)12月15日23时出生的女子,就写成:“坤造辛丑年十二月十五日子时生”。
在福建民间,提亲议婚时还要考虑到下面一些因素。
男女之间的年龄差距无严格标准,一般情形男比女大二三岁,最忌大六岁,俗信六岁属“正冲”,不宜结合。也不宜相差十岁以上,“年老不娶少妻”,否则会招致舆论谴责或人言非议。在平和,俗传男女双方年龄相加为五十岁者不宜结亲,因“五十”乃“一百”之半,合而为半,恐难百年偕老,非吉兆也。
说媒的基本条件除了年岁相当之外,还讲究门当户对、财产相若,两家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不能相去太远,尤其对男家的门第、财产要求比较高。福建旧时尽管“有少年颖异善读书者,家虽贫穷,富贵之人亦乐择为婿”(民国《闽清县志》卷5《礼俗》、民国《沙县志》卷8《礼俗志》),但这毕竟是少数现象。辛亥革命后,男女匹配重门第之风逐渐转变。1949年以后,这种变革更加显著。不过,迄今为止,婚配要“门当户对”的旧观念仍有一定市场,某些家长对于子女择偶不符合“门当户对”条件的,仍会横加干涉和阻拦。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议亲之际对同姓联姻也有所禁忌。德化旧时禁止同姓结婚,即使有少数同姓结婚者亦不准载入族谱。但总的看,福建人对同姓联姻的禁忌并不苛严。宁化县石碧村群众反而看重同姓通婚。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反映,石碧村张姓人家,夫妻同姓的占96%;同时,他们也明确反对近亲结婚。
福建部分地区还有某些特别的异姓婚姻禁忌。在泰宁,卢姓与谢姓、张姓与李姓被认为不宜联姻结亲。因为“卢”与“炉”同音,“谢”泰宁土语作“熄灭”之意,俗信如果“卢”、“谢”结合,将似炉火熄灭,不能兴旺发达,故忌讳联亲。“张”和“李”也有类似之意,俗语“有张没李”,是说用具不全,办事困难,有这没那的,土俗引伸为象征有姓张的就没有姓李的,联姻有一方失利,会断子绝孙,故不可通婚。
(二)合 婚
女方庚帖由媒人带回男家,进行“合婚”,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合婚包括“问神祖”和“合八字”两个部分。具体程序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男家先将女方庚帖压在家中供奉菩萨或祖先的香炉下,有的则置于灶王爷的牌位前,须存放三日或更长一些时间,以聆听神祖示意。在这一段日子里,若合家诸事顺利,六畜平安,甚至连一块碗、一双筷子都无破损,即为不冲不破之吉兆,算是神祖认可,婚事就能继续。否则要立即退还庚帖,婚事告吹。闽南一些地方俗称这道手续为“压圆”或“三日圆”。在漳平,男家除了将女方庚帖(当地称“婚头”)压在神龛前的香炉下之外,还得盛半碗新汲的井水置于“婚头”之上。三天后家里如未发生任何不吉利或不如意之事,且碗中水也保持清净,便认为兆示吉祥,姑娘贞洁无瑕,成婚有望。反之则婚事中止。在建阳,把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各用一张黄纸书写,压于香炉下,上面各点燃一支香或一支蜡烛。若两支香或蜡烛点完的速度基本相同,就意味着双方般配;若点完的速度相差太大或有一支中途熄灭,则这两人结合将不会和谐美满,婚事便不成功。在崇安,庚帖要放置祖先香位前7天,点燃香烛,不让停熄。如果烛尽香残或杯盘破损,出生年月上又有些抵触,这起婚事就要告吹。
通过“问神祖”程序后,便要请算命先生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合算”,看是否相合,有无相冲。八字相合则算男女般配,婚姻初现眉目,如相冲相克,则该门亲事只好作罢。八字相合与否,主要根据五行和生肖。在福建,生肖禁忌流行甚广。普遍忌讳女方属虎,又因老虎总是夜间出山觅食,所以对于夜间出生的属虎女子,忌之尤甚。此外,象“白马畏青牛”、“猪猴不到头”、“两虎不同山”、“龙虎两相斗”、“女子属羊守空房”之类的禁忌在许多地方都有讲究。惠安县流传“杀鸡儆猴”、“蛇不同穴”、“马不同房”、“虎会咬猪”的说法。有些方家术士还将生肖与五行联系起来,编排成列:虎、兔属木,蛇、马属火,龙、羊、狗、牛属土,猴、鸡属金,猪、鼠属水。尔后再凭相生相克之道进行推算。
合婚之举是属迷信,但却事关婚姻的成败。因此,那些生肖“不佳”,或所谓年、月、日、时相冲,或八字带有凶煞的女子,往往要把岁数重新安排,虚报生肖属相,如属虎者,上半年出生的就改虎为牛,下半年出生的便虚报成兔;生辰年、月、日、时也得伪造,不祥的时日更改为良辰吉日。目的在于应付合婚,同时也为了能改变自己不好的“命运”。
在安溪一带,合婚时尚有“破月”之忌。男子蛇年出生破正月,鼠年破二月,牛年破三月,猴年破四月,兔年破五月,狗年破六月,猪年破七月,马年破八月,羊年破九月,虎年破十月,鸡年破十一月,龙年破十二月;女子猪、兔、羊年出生破正月,虎、马、狗年破三月,蛇、鸡、牛年破四月,猴、鼠、龙年破六月。俗信男子破月无关紧要,女子破月则危害巨大,娶破月女子为妻者将终生穷困潦倒、家境不顺。因此有关父母一般都虚报女子出生年月,若能瞒过男方,女子本身也浑然不知,那么成婚以后便无甚危害。
莆田、仙游、福清、长乐的一些地方,在媒人说亲的三天里,两家都平安无恙,便是符合神祖之意。随后,男女双方交换庚帖,合对八字。合婚礼仪多由男家进行。在华安、沙县以及三明的洋溪、碧湖等地,男家遣媒议婚时就将男方庚帖交给媒人带至女家,由女家来合婚。
现在,所谓“合婚”对大多数青年来说已很陌生。有些青年男女相恋之后,其父母会在暗中为他们合对八字,基本上是属心理安慰形式,对婚姻的成败一般不起制约作用。在少数乡村,旧式“合婚”做法依然存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因“合婚”不吉,拆散有情人而造成悲剧的。
(三)相 亲
八字既合,接着便要相亲。相亲是在媒人介绍的基础上,男女双方通过会面走访,互相审视人品,察看家况,俗称“看新人”及“看厝”、“看人家”。
福建民间古时少有这一习俗,男女之间的彼此了解主要依靠媒妁之言。若男方欲对女方进一步探个究竟,往往采用“偷看”方式。偷看多由父母、尊长出面,或趁女子外出之机,悄悄跟踪窥视;或隐瞒真实身份,借口买猪、买牛等,前往女方家中暗暗观察,旁敲侧击。一般人都忌讳自己的女儿被对方看到,如果男方偷看被发觉,女方认为很失体面,婚事可能产生麻烦,甚至陷于破裂。
民国以后,相亲之风逐渐普及,但婚姻当事人基本上还无权自己作主,多由父母、尊长越俎代庖。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由男方父母或婶婶、姑姑等出面,择日走访女家。女方家长一般都会让女儿出来露露面,如倒茶、点烟,男方家人乘势打量女子的容貌、身材、体态、举止等。在泉州、连城等地,还有看女子手掌的习俗。相亲时的观手掌不象算命看相者那样考究、玄乎,通常只是根据女子手掌的软硬和皮肤的粗细来判断她是否有福气。手掌柔软、皮肤细嫩的就是好相,而骨骼突出、肌肉僵硬、皮肤粗糙的就是没有福气的恶相。福建民间还普遍忌讳女子“断掌”(亦称“横掌”,即掌上有一条粗深的纹路自左而右横贯正中,如将手掌从中横断),认为这种女子“命硬”,注定要克死丈夫(男子断掌,则被视为当大官之命)。
另一种是男子本人由媒婆或尊长带着到女家相亲,在观察女方的同时,也接受女方的审视。但男女两人并没有长坐倾谈,女子只是稍微现身一下,就又躲入内室。在漳平,相亲俗称“看新娘”,一般是男子站在大坪(天井)内,闺女经过打扮后从左巷头(偏厅)行过大厅进入右巷头,仅此短暂一现而已。与此同时,女方的父母及其他亲属也在观看男子。在建宁,男方登门相亲时,女子先隐蔽窥视,若无异议,便出门倒茶,男子乘机瞥上一眼,若表示同意,就接过茶水。
无论何种形式的相亲,男方如果感到满意,都会有所表示。一般是送给女子一个小红包,俗称“见面礼”,或者连女方家庭其他成员也得搭上一份。在清流等地,男方家人还会留下来吃顿饭再走。在莆仙一带,相亲者若吃下对方煮的点心——鸡蛋、线面,即表示中意。在建阳,男青年临走前,姑娘会亲自泡一碗糖开水端给男青年喝,若男青年喝完这碗糖水,就算是表示满意;若喝下半碗,表示尚须请媒人中介磋商,留有进退周旋的余地;若只是象征性地沾一沾嘴唇,乃出于礼貌,表示不同意该门亲事。
在龙海,相亲时男方送“见面礼”的情形有所不同。男方来到女家,女家即让女儿出厅捧茶,同时也邀亲眷来相男方。男方需将预备好的见面礼——“红包”按亲疏大小一一奉上。一次相亲往往得花千把元的红包钱。相亲后,男女双方中有一方不满意,则可中止议婚。无论议婚成否,男方相亲的红包照样要付给。
男方上门相亲后,女方也会到男家走走。但女子本人不能去,而由尊长出面。主要是察看男方的家庭情况,如家庭成员、环境、房屋、摆设等,也得看看男子的相貌,男家要设宴款待来宾并赠予礼品。在莆田,女方有意于此门亲事的,才留下吃饭。
如今,在城市青年的婚姻礼仪中,旧式相亲已是罕见。自由恋爱者毋须相亲,尽管他们一般都会把恋爱对象带回家中让父母、家人审议,但最后主意基本上还是由自己拿。经介绍人等撮合的,其首次见面则含有一定的相亲意味。若第一次见面印象不错,便有了良好的开端,否则就很难再谈下去。
在农村,相亲习俗依然流行,但其形式和内容已发生较大变化。相亲不全是互访家门,有的是由媒人或介绍人另择地点会面;去相亲时不单由父母、亲戚、媒人等陪同,也有只邀好友知交为伴、甚至独自前往的;相亲过程中,当事人本身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彼此观察会相对详细一些,而且通过交谈,也能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素质、修养。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亲的花费也有所增加。不过,在少数地区,相亲时你来我往、新旧杂揉,礼节更繁,耗资更大。在连城,过去男方给女方的“见面礼”一般为2块银元。现在,男青年到女家“看新人”,若同意的话,就得送给姑娘一个红包,约人民币120元。这只是“小看”。另外还有“大看”,主要由父母尊长出面。既为“大看”,红包份量自然加重,且名目增多。除了要给女子本人一个240元左右的大红包外,女家老少、至亲也都得兼顾。给女方父母的红包各为42元,叔伯、婶婶之类各12元,兄嫂弟妹也各12元,其子女各22元。这时,女家会招待男方吃点心(蛋、酒、面)。80年代以来,连女家点心的开销也得由男方出120元。男相女后,接着是“看人家”、“看女婿”,即女方家长前往男家察看。男子本人要先在大门口等候,女方家人到时,放炮仗迎接,并得接过女方母亲手中的雨伞,女方接着回送未来女婿一个红包,俗称“接伞礼”。“看人家”时,男方须设宴款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