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悲惨世界》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第1张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内容简介: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他只得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徒刑。在服刑期间,冉·阿让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刑期也从五年加到了十九年。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

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负的冉·阿让感到十分苦恼。正在他感到灰心气馁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米利埃主教。米利埃主教是个善良、正直、极富同情心的人。他好心收留冉·阿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却为了生计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准备潜逃。途中,又被警察抓住,但关键时刻,善良的米利埃主教声称银器并不是冉·阿让所偷,而是自己送给他的,并且连银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就这样使冉·阿让免于再次被捕。而冉-阿让也被这一位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从此去恶从善。之后,冉·阿让确实改名换姓,化名马德兰,埋头工作,而命运也给了他机会,让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艺品上有所发明而起家,经过了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办起了企业。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他为滨海蒙特勒依城的穷人花了一百多万,创办托儿所,创设工人救济金,开设免费药房等等。他的善举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并终于当上了市长。

也是在此期间,冉·阿让认识了妓女芳汀,一位女工。她有美发皓齿,多情而又幼稚无知的她真心爱着一位大学生并以身相许,失身怀孕,但这个大学生却是个逢场作戏的轻薄儿,对她虚情假意,不久便弃她而去。芳汀生下了女儿柯赛特后不敢返乡。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泰纳迪埃大妈。芳汀为了有时间赚钱,把女儿寄养在泰纳迪埃家。这夫妇俩其实是极其贪婪、庸俗的一对,经营着一家小旅馆,但生意很糟糕。他们同意收留柯赛特其实也是为了骗一笔钱还债。小柯赛特慢慢长大,夫妇俩人想尽办法,以各种理由要芳汀寄更多的生活费。一方面骗芳汀说她的女儿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却随时随地地侮辱、虐待、殴打小柯赛特。让她小小年纪就要干杂事,打扫房间、院子、街道,洗杯盘碗盏,甚至搬运重东西。总之,可怜的柯赛特在那里受着非人的待遇。

芳汀在把女儿托付给泰纳迪埃一家后,来到了滨海蒙特勒依一家玻璃制造厂工作,工厂的老板便是马德兰先生,也就是冉·阿让。芳汀来到工厂之后,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每月都会给旅店老板泰纳迪埃写信、寄钱。她的美貌引起了当地许多恶妇的嫉妒,她的行为更成了她们议论、猜忌的对象。终于有一天,一个名叫维克图尼安太太的人查到了芳汀的过去经历,将她有私生女的事揭发了出来。她的几位同事以马德兰先生的名义给了芳汀50法郎,让她离开,但马德兰并不知道这件事。芳汀从此开始了她的悲惨经历。她被解雇,再也没有人肯雇用她,她无法靠劳动养活自己和寄养在别人家的女儿,只能为10法郎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40法郎出售两颗门牙,最后沦为娼妓,变为社会的奴隶。曾几何时,一个活泼的年轻少女变得形容枯槁,病入膏肓,还饱受社会的歧视。

马德兰知道芳汀的真情和悲惨遭遇后,感到十分内疚,也深深地被她感动,于是决定要照顾她们母女俩。有一次,恶少把雪团塞进芳汀的衣衫,芳汀反抗,却要被警察沙威监禁。马德兰出面干涉,沙威是冉·阿让在狱中的警长,认为罪人永远是罪人,一直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的沙威认出了马德兰就是当年的苦刑犯。他写信告发,却没得到理睬。马德兰将芳汀救出后,把她接到工厂的诊所请人照顾,立即给泰纳迪埃夫妇去信,还寄了一笔钱,让他们把柯赛特送来见病重的母亲。贪婪的夫妇俩却一再拖延,用各种名目骗马德兰一次又一次的寄钱。眼见芳汀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马德兰十分着急。正在他为此事伤神的时候,另一件烦心事又接踵而来。

当地一个叫尚马蒂厄的老头被当成冉·阿让正在接受审判,冉·阿让于是陷入了矛盾挣扎中:如果承认自己的身份则会被捕,无法照顾芳汀母女;如若不承认,一个无辜的人就会为自己所累,被捕入狱。良知最终战胜了一切,他毅然走上法庭,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因此又开始被通缉。他来到芳汀家中,沙威带人前来逮捕他,芳汀受刺激死去。冉·阿让也再一次被投入狱中。

但没多久,冉·阿让从监狱中逃了出来,去蒙费梅找芳汀的孤女柯赛特。几经波折后,他终于在圣诞节找到了正去泉边打水的柯赛特。跟着女孩回到旅馆后,他亲眼目睹了女孩的悲惨生活,于是立即从狠毒的夫妇俩人手中救出了可怜的小柯赛特。带着她来到巴黎。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冉·阿让带这女孩逃进了巴黎市郊的一个修道院,在那里将她抚养成人,他们两人也在那里过上了暂时的平静生活。

好景不长,几年后,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长大后的柯赛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在公园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里尤斯,两人一见钟情。马里尤斯原先受到外祖父吉尔诺曼的影响,是个保皇派。他的父亲蓬梅西是拿破仑手下的爱将,拥护共和,在滑铁卢之战中立了战功,被封为男爵。吉尔诺曼敌视女婿,不让他与马里尤斯见面,否则要剥夺马里尤斯的继承权。蓬梅西为儿子的前途着想,只得忍气吞声,只能趁儿子上教堂之际,偷偷去看儿子。他快去世时才给儿子留下遗嘱,把真相告诉自己的儿子。马里尤斯受到震动,暗地里查阅书报,了解到父亲的英勇事迹,终于改变立场,离家出走,接触到“ABC之友社”的共和派青年,很快加入他们,成了一个共和党人。

起先,这位共和派青年并不知道他爱上的这名少女名叫柯赛特,也不知道和这少女在一起的先生是冉·阿让。他找到柯赛特的住处,向她倾诉衷情,他俩常幽会,但马里尤斯的外祖父不答应这婚事,马里尤斯终于和外祖父决裂。1832年6月,ABC的成员都投入起义。冉·阿让此时也知道了柯赛特与马里尤斯的恋情,深受打击的他收到马里尤斯来信后也来到街垒加入了战斗。

战斗中,冉·阿让放走了被俘的警长沙威,还把自己的住址告诉了他。他的行为终于感动了沙威,使他相信犯过错的人真的会幡然醒悟,重新做人。战斗激烈,许多战士身亡,马里尤斯身受重伤,冉·阿让从下水道将他救离险境,送到他外祖父家中。但当时身负重伤的马里尤斯并不知情。他外祖父看马里尤斯安然无恙,答应了他和柯赛特的婚事。在两人成婚的第二天,冉·阿让将自己的身世向马里尤斯和盘托出,后者知道了大为震惊,对他冷眼相看。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离开了他。多年来舍己教人,最终却连多年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女儿”也误解自己,伤心的冉·阿让抑郁成疾,终日只有孤寂与他相伴。

而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马里尤斯才知道冉·阿让原来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救命恩人,连忙去接他来同住,但冉·阿让此时已经生命垂危,最后在柯赛特和马里尤斯怀里与世长辞。

《悲惨世界》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Ikm9RbZNYuYL5nghm7iUQ

pwd=i9ga 提取码:i9ga    

 导语:《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好句好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悲惨世界好词精选:

 明目张胆 天真烂漫 娇艳夺目 纵横交错

 张牙舞爪 毫不费力 无可谴责

 毫无区别 形单影只 喋喋不休 步履蹒跚

 寒风瑟瑟 吟呻床褥 奄奄垂毙 富丽堂皇

 凌人气势 节衣缩食 临风战栗 黯然神伤

 伶俐自如 仓皇无主 呆若木鸡 顺势滑下

 束手无策 悲天悯人 郁郁寡欢 风烛残年

 无可言喻 不动声色 价值连成

 悲惨世界好句摘抄:

 1、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2、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3、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4、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5、人心是广漠辽阔的天地,人在面对良心,反省自己胸中抱负和日常行动时往往黯然神伤。

 6、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7、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8、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9、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10、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11、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12、重大的错误和粗绳子一样,是由许多细微的部分组成的,分开细看都没有什么,但许多小错误合在一起便会形成大错误。

 13、这才是一个有钱而不骄傲的人,这才是一个幸福而不自满的人。

 14、一个流着泪忏悔的罪人在天上所得的快乐,比一百个穿白衣的善人还更能获得上天的喜爱。

 15、心情沮丧的人,总是不朝后面看的。他们只觉得恶运正追着他们。

 16、我们把这人看清楚了,地方受到他许多好处,穷人更是完全依靠他;他是一个那样有用的人,结果大家非尊敬他不可;他又是一个那样和蔼可亲的人,结果大家非爱他不可;尤其是他的那些工人特别爱他,他却用一种郁郁寡欢的庄重态度接受那种敬爱。

 17、死人的脊骨多么结实!别人把一副多么显赫的头衔担子叫他轻快地背着!这些人也够聪明了,坟墓也被虚荣心所利用!

 18、如果还有愤怒憎恨别人的心,那您真是值得可怜的;如果您怀着善心、仁爱、和平的思想,那您就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还高贵些。

 19、任何人初到一个说话的嘴多而思考的头脑少的小城里总有够他受的,米里哀先生所受的也不例外。

 20、人有肉体,这肉体同时就是人的负担和诱惑。人拖着它并受它的支配。

 21、她简直是个神人,处女当之也有逊色。她的身躯,好象是阴影构成的,几乎没有足以显示性别的实体,只是一小撮透着微光的物质,秀长的眼睛老低垂着,我们可以说她是寄存在人间的天女。

 22、别人看见他赚了钱,就说他是“商人”;看见他施舍他的钱,又说他是“野心家”;看见他推谢光荣,说他是个“投机的家伙”;现在,他谢绝社交,大家说:“那是个莽汉。”

 23、巴狄斯丁姑娘是个身材瘦长、面貌清癯、性情温厚的人儿,她体现了“可敬”两个字所表达的理想,因为一个妇人如果要达到“可敬”的地步,似乎总得先做母亲。

《悲惨世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紧密结合,① 情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巧合和离奇,人物形象的配置和描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坚持对照原则,善(卞福汝主教)和恶(沙威、德纳第夫妇)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还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不平凡的人物、渲染他们不同寻常的品质、力量和经历,在具体描写人物遭遇和环境时,又带有现实主义成分如冉阿让、芳汀的命运,珂赛特的童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巴黎街垒战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作品的基础是浪漫主义,但同时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人物: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事件: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对人物内心的展示一方面有着有着绝对的二分的特点,即人物的心理不是善的即是恶的,不是崇高的即是卑鄙无耻的,没有中间状态,只有绝对的对立。

如卞福汝主教的心灵至善至美,而德纳蒂内心邪恶污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雨果对人物内心的展示有着善与恶、丑与美的的相互转化的特点。

  一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土,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关于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聊斋志异》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具体而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部生动形象的教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二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于激化,从而使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 《促织》思想深刻,艺术性强。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

  三

  1、小说的最后,为什么出现一段议论性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小说,是记叙性很强的一种文学样式。从一般概念上讲,它应该是一叙到底的。《促织》最后,出现了“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异史氏”,是作者的自称。从作品的选材来看,直接讲述的是前朝的历史故事(“宣德间”,即明朝宣德年间。宣德,是明宜宗朱瞻基的年号)。但不是真正的史著,更谈不到钦定的正史,一部《聊斋》尽是鬼狐志怪传说,故自称为“异史氏”。这种篇末议论,仿照了史传体散文的写法。如:《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都分别有“太史公曰”一段议论,表达作者司马迁的评论。

  2、练习

  1.“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这一传说引自哪本书,后人用这个传说比喻什么

  答:《神仙传》;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2.《促织》是小说,文后却加了以上这么一段议论,这种写法是受了什么影响

  答:在小说之后又加了一段议论,这是受史传体散文的影响。我国著名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在传记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评论,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其后的史传散文多用这种评论形式。

  3.以上的议论有哪些可取处有哪些不可取处

  答:这段评论,能从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找出百姓的灾祸的根源,从一件事上看到严重的危害,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这说明造成民众“贴妇卖儿,更无休止”的悲剧的是上自“天子”,下到那些贪虐的官吏的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同时作者还提出天子的每一举措都不可轻忽的看法,这些观点是可取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这是积极的;至于“天将以酬长厚者”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对于群众的反抗斗争起麻痹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促织》鉴赏

  《促织》一反传统,描写的不再是因男女双方两情相悦或者一方单相思的“精诚所感”而演绎出的“离魂”型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魂飞魄散”的人间惨剧,而且“离魂”的主人公不再是才子佳人,而是一个还不通世事的九岁小孩。这就决定了《促织》不仅是《聊斋志异》里最杰出的闪耀着反封建的思想光辉的一篇小说。而且在艺术上更有精美闪光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促织》一开头就指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同时也是在交代故事的起因,其实也是悲剧的社会根源。下文就成名一家围绕促织这只小虫子的得与失,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成名初次觅虫,因没有促织交差,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只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在故事情节来说,正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却又忽然别有洞天,有了转机: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居然于村东大佛阁后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于是“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壁不啻也”。可谓是柳暗花明,然而,一曲未终,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好奇、顽皮的儿子“窃发盆”,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虫得而复失,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一个“面如死灰”,一个“如被冰雪”。“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得其尸于井”,成了一个人虫两空的惨剧,“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至此,故事情节已有了两大转折。紧接着又有一个转折,不过这一转折不象上面的两个转折那样大起大落,而是舒缓、沉着得多了。成子竟然“半夜复苏”,身化促织,伤心欲绝、只待一死的成名忽然又听到了促织的叫声。循声搜寻,发现了一只“顿非前物”的小促织。因为太弱小了,不想要它,但小虫子“忽跃落襟袖间”,成名只好勉强收留它,不过还是“惴惴恐不当意”,极力烘托其其貌不扬,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这只小虫子轻捷善斗,勇不可当,不仅打败了“一切异状”之促织,而且还善斗鸡,还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突出其奇异功能,于是“上大嘉悦”,于是成名否极泰来,入学、受赏。最后,作者才交代,原来这只促织是成名儿子的魂魄所化。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三大转折中,有两个转折是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实现的,但它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成子魂魄化促织这一情节,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可谓是入木三分。原史料中只是非常写实地记载了夫妻双亡,而蒲松龄则幻想出这一情节,用看似喜剧的反讽方式大大加深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加强了它的批判性,再现了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乐”(黄宗羲语)的罪恶。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描写精彩而生动。

  《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本文人物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主要得益于精炼生动的神态描写。

  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

  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本文对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如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中。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慢的神态;而且极力烘托出了促织的其貌不扬。当然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充分表现出这只小虫子轻捷善斗,勇不可当。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如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53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