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故事?

战国时代的故事?,第1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酪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着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骤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愈来愈多,愈打愈大。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人们都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招徕士人,发展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吞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起周围国家的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土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分化六国)和合纵(联合抗秦),导演了一幕生动悲壮的活剧。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此后,秦不断进击三晋,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燕王哙将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当楚怀王察觉受骗,又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打败楚军,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六百里。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齐、韩、魏联合政楚,杀楚将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甲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 约齐闵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闵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联合政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齐军从燕国撤退后,继位的燕昭王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 劝说齐闵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虽然后来齐将田单收复了失地,齐国从此再也没有与秦抗衡的力量。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秦昭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265前年)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上党军民向赵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廉颇加固壁垒,以守为攻,打破了秦兵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用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气盛且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赵括一到前线就主动出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白起将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后一次大战。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公开的秘密的、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长平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政。然而,历史的大潮已无法扭转,六国终于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 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嫪毒之乱,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于十七年(前230年)灭韩,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政治制度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秦国于武王二年(309BC)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楚国一直以今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原来,官吏世袭,各有封地。战国中期开始,国君对各级官吏改为给以一定粮食作为俸禄,或赏给黄金、钱币。同时形成玺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玺为凭,调动军队以兵符为据。从而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君之手。县以下,有乡、里、聚的组织。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编制,五家为一伍,有伍长,十家为一什,有什长。

战国初,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经济文化

战国时,铁制农具已排斥木、石农具普遍用于生产中,便利丁砍伐树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时,农民们注意识别土壤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施肥技术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种,粪便、绿肥和灰肥被普遍施用。开始注意选择籽种,防治虫病,实行畦种法,播种疏密得宜,便于通风排,涝,善于培根、除草、间苗和掌握农时季节。普遍推广一年两熟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年产量。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约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丰收时可以达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收时则只能打一石、七斗、三斗。农民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粮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则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手工业大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显着的提高。已经较好他掌握了高温液体还原法的生铁冶铸技术,能锻打出用于剑身的高碳钢,铸铁柔化术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已经能生产铅钡琉璃。漆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所造漆器以木为胎,有黑、红、黄、蓝、紫、白等十多种颜色的漆,在器物上绘出各种光泽美丽的花纹,并发明了催干剂。有了结构和花纹都较复杂的织锦以及手工针编织物。出现了一些私营大手工业主,如鲁国煮监的猗顿,秦国巴地开采丹砂的寡妇清,赵国冶铁的郭纵等。

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战国时币的种类多,流通数量大。各国铜币的样式不同,齐、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币,三晋主要是铲形的布币,秦、周主要是圆形有孔的圜钱,楚国主要是形似贝壳的蚁鼻钱。金币有楚国压成方块的郢爰、陈爰。战国初年,魏国每石粟卖三十钱,农民每户种一百亩地在平常年景的收获,除去吃饭和交税,余四十五百粟,可卖一千三百五十钱,每户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要用三百钱,每人一年穿衣要花三百钱,全家要花一千五百钱,还不足四百五十钱。

战国时代的散文创作十分兴盛,有各种历史散文,诸子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作品。这些散文都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或汪洋恣肆,或娓娓动人,或激情横溢,或约烂多彩,或譬喻连珠,或剖析透彻,或逻辑严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使屈原的诗作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时,对楚辞有发展和创造,在骚体中变化出赋体,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科学发展

战国时,杰出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着有《天文》。他们发现五大行星中的荧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现象,测定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长度,并定火星的值星周期为一点九年,木星为十二年,与现代科学测定极为相近。石申对二十八宿距度和其它一些恒星什宿度的测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观测的重大成果。战国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安排大致齐备,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实行颛顼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

战国时的《墨经》申,有许多几何命题,如两条并行线之间等距、三点共一直线,同圆的半径相等、矩形四角皆为直角等。发明了计算工具算筹,用十根小棍摆成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字,进行计算,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考工记》中有分数的简单运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与名称。《周髀算经》的成书可能在汉初,但它是先秦测量学的经验总结,其中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力学知识在《墨经》中也有很好的阐述。认为,力是人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指出杠杆平衡与两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长短都有关系,发现船的形体大小与其在水中下沉深浅有一定的均衡关系,是关于浮力原理的朴素表述。

哲学思想

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各派各家都着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秦统一六国,崇尚法家,兼用阴阳家,焚书坑儒,迷信暴力,将法家学说过分夸大君权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战国史

前言

[日期:2006-05-15]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 二千二百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

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

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而且这种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直到今天。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是不错

的。这时农业生产,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工程的开发,生产技

术的进步,荒地的开垦,一年两熟制的推行,农田产量很有增加,使得五口

到八口之家的小农得以成长。魏、秦等国先后推行按户籍“良民”身分授田

的制度,规定一夫授田百亩,于是国家规模的自耕小农发展成为君主政权立

国的基础。随着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各国政权组织相应地发生变革,

废弃了原来由各级贵族统治的制度,开始形成以将相为首脑的中央集权的君

主政权,普遍地推行着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战国前期各国先后进行变

法,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奖

励农民为国家努力“耕战”,由此富国强兵,从而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

利。战国时代这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秦汉以后历

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到近代。

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 战国时代是七国连年进行合纵连横

的兼并战争时期,战国这个时代名称就是由此而来。这时战争的性质和以前

春秋时代不同,春秋时代战争主要是为了争霸,这时的战争主要是为了兼并

土地。同时战争方式也有变化,春秋时代的军队以“国人”(贵族的下层)

为主力,乘着马车作战,人数较少,并由国君或卿大夫鸣鼓指挥,胜负常由

双方用排列的车阵作战来决定,一次大战的胜负常在一二天内就分晓。战国

时代实行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征发成年的农民作为主力,开始以步骑

兵进行战斗,军队的人数大增。由于锋利的铁兵器的使用,特别是远射有力

的“弩”的使用,已不能用车阵作战,于是广泛采用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

作战的指挥开始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兵法开始讲求,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军和

兵法家因而产生。这个变化开始于春秋晚期,春秋末年已出现著名的将军和

杰出的兵法家。

战国时代主动出击的国家,为了谋求战争胜利,多方争取与国参与合作,

常常使用合纵连横的策略,因而有纵横家的产生,纵横家往往从中起着特定

的作用。所谓纵横家,不仅参与合纵连横的游说和决策,而且十分讲求胜利

的策略和权变,甚至直接参与阴谋颠覆的间谍活动,他们和兵家一样十分重

视使用间谍取胜。著名纵横家一次重要的连横或合纵行动的成功,往往造成

兼并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甚至造成七国之间强弱的变化。著名的纵横家张

仪和苏秦就曾起着这样巨大的作用。

当战国前期秦连续攻魏,迫使魏献给河西之地之后,继续向河东进攻之

时,张仪来到秦国,参与指挥攻魏的战役,迫使魏与秦连横而将上郡之地献

给秦国。张仪因此被秦惠文君任以为相,造成秦、魏、韩和楚、齐对峙斗争

的局势。这时秦正谋向中原开拓,已占有函谷关以东的曲沃(今河南三门峡

西南)和占有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商在今河南淅川西南。於即於中,在今

河南西峡东,两地相连合称商於之地),成为秦伸向中原的两个矛头,对楚

的威胁很大,楚因此派出“三大夫张九军”包围曲沃和於中。楚由于齐的帮

助,一举先把曲沃攻下,计谋攻取商於之地。张仪为缓兵之计,准备调发大

军反攻而歼灭来攻的楚的主力,假装被免去相职,出使到楚向楚怀王游说,

声称秦所憎者为齐国,若楚与齐绝交,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听信他

欺骗的话,与齐绝交,派人接受所献之地,张仪回说只有六里,于是楚王大

怒,发大军进攻。这时秦已发出大军分三路反攻,中路由魏章为将从商於之

地反击,西路由甘茂为将向楚汉水流域进攻,东路由樗里疾为将进入韩、魏,

和韩、魏一起反攻。结果秦中路大败楚军于商於之地东部的丹阳(今河南西

峡西丹水以北地区),斩首八万,俘虏楚大小将官七十多人,接着中路和西

路会合,攻取楚的汉中六百里地;同时东路帮助韩军打败了楚将景翠,帮助

魏军大败齐军于濮水之上。从此楚就开始削弱了。

燕原是七国中较弱的,曾因内乱一度为齐宣王所攻破。赵在赵武灵王攻

取中山和胡地、收编胡骑之后,开始成为强国,造成齐、秦、赵三强鼎立而

争夺宋国土地的斗争形势。燕昭王想乘此时机报复齐过去破燕之仇,苏秦来

到燕国,献计出使齐国为间谍,阴谋颠覆齐国。苏秦向燕昭王保证,他要做

到“信如尾生”,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他奉命出使齐国,以助齐灭宋为

饵,骗得信任而为相国。他发动五国合纵攻秦,以便齐乘机攻灭宋国,使齐

在连年攻宋战争中打得筋疲力尽,大损实力。他同时又挑拨离间齐、赵之间

的关系,使燕得与秦、赵结盟,发动五国合纵攻齐,于是乐毅被任为燕赵的

“共相”和五国联军的统帅。乐毅先以赵相职司,统率赵燕之师会合秦军从

赵的东边出击,大破齐的主力于济西;接着乐毅以燕相职司,独率燕军,从

济西乘胜向东追击,长驱直入攻破齐都临淄。苏秦因此被齐以“反间”之罪

车裂于市。司马迁评论苏秦说:“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而死,天下

共笑之,讳学其术。”(《苏秦列传》末尾太史公日)苏秦所讲的权变之术

不是别的,就是“反间”之计,就是《孙子兵法·用间篇》所说的“死间”。

《用间篇》是以殷的伊尹和周的太公望作“死间”的榜样的,山东临沂银雀

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竹倚,在“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之下,增加了“燕

之兴也,苏秦在齐”,当为战国末年人所加。乐毅在破齐之后,留在齐五年,

先后攻取七十多城。燕昭王死后,燕惠王改用骑劫代乐毅为将,齐将田单乘

机收复失地而复国,但是齐就因此变成弱国了。

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时期 战国时代又是从分裂割据趋向全国统一的

时期。这时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中

原地区比较先进,边缘地区比较落后。同时在政治上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分裂

割据,不仅七大国(魏、韩、赵、齐、楚、秦、燕)各自割据一方而相互兼

并,而且还有中山、宋、卫、邹、鲁等小国存在,有所谓“泗上十二诸侯”。

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从分裂割据的状态逐

渐趋向统一。经济方面由于国际间贸易的发展,水陆交通的频繁,彼此的联

系已较密切,荀子讲“王者之法”,已经指出“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

使相归移也(“归”读作“馈”),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篇》)。

政治方面由于各国先后变法改革,创建了以将相为首脑的官僚制度,确立了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推行了郡县制的地方行政组织,公布和执行了制定的

法律,颁布了度量衡制而定期校验,使得各国政治结构和设施趋向一致。当

时各国有作为的国君,为了进行变法改革,奋发图强,纷纷招徕英才,礼贤

下士,著名的学者和杰出的英才常常得到国君的尊重或重用。一个平民出身

的文人学士,经过学习和从师,经过推荐或游说,往往一席活经国君赏识,

便能得到重用,甚至一跃而为执政大臣,因此从师和游说成为进入仕途的主

要门径,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以及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成为一时风尚。在文人

学士这样广泛交流活动的影响下,各地文化的发展也趋向一致。应用文字在

广泛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两种字体,成为后来篆书和隶书并用的起源。

度量衡器在广泛使用中,所用单位的长度、容量、重量也逐渐趋向统一。所

有这些,成为后来秦朝实施“书同文、车同轨”

以及统一度量衡制的先导。

战国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因此广大人民迫

切要求早日完成统一,著名的各派学者纷纷提出完成统一的办法。他们把完

成统一称为建成王业,因为“王”是中原地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夏、商、

周三代的君主都称为“王”。到战国时代原来的周王已虚有其名,早已不能

号今天下了,因此当时强国之君很想取而代之。战国初期魏国变法成功而强

盛起来,魏惠王就第一个自称为“王”而企图号今天下。魏惠王先曾率小国

之君所谓十二诸侯朝见周显王,由于商鞅前往游说,认为统率十二诸侯朝见

周天子“不足以王天下”,于是召开逢泽之会,穿着王服,乘着“夏车”,

自称“夏王”,要求小国君主把他看作天子来朝见。不久魏国在秦、齐两国

夹击中失败,于是魏惠王听从惠施的计策,“变服折节”而朝见齐威王于徐

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推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追认魏惠王的

自称为“王”,这就是所谓齐魏“徐州相王”。等到秦惠文君用张仪连横的

策略成功,秦惠文君就自称为“王”,迫使韩,魏之君前来朝见,并且承认

韩、魏之君的称王。接着公孙衍为了合纵抗秦,发起魏、韩、赵、燕、中山

五国同时称王而互相尊重,即所谓“五国相王”。共同称“王”就成为合纵

或连横的一种手段。等到战国中期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地的斗争

中,秦相魏冉图谋采用齐、秦连横的策略,联合五国一举灭赵而瓜分,因为

此时“王”号己不尊贵,魏冉致送“东帝”的称号给齐闵王,同时秦昭王在

宜阳自立为“西帝”。“帝”原是上帝的称号,这时上帝的神话已演变出黄

帝的传说,齐君已把黄帝称为自己的“高祖”,“帝”在古史传说中已成为

德行比“王”高一级的称号,因此魏冉要用“帝”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成为后来秦始皇自称“皇帝”的先声。

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战国时代又是文化学术百家争鸣、英才辈出

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上重大变革和发展的需要,相应地文化学术界

出现了九流(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家)、十家(九流

加小说家)。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

和完成统一的办法。包括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措施,奖励农民努力为国家

“耕战”的政策,谋求富国强兵的设施。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向君主

游说,相互辩论,因而出现百家争鸣的热潮。由于他们著书传授,积极栽培,

一时各派的英才辈出,影响深远。

农家之学着重于生产技艺,对农业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法家之学顺应

战国初期各国变法的需要而产生,对各国的富强起很大的作用。纵横家顺应

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从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兵家讲究使

用“义兵”从而除暴救民,还讲运用灵活的战略和兵法取胜,对于完成统一

战争的胜利,是很有作用的。道家之学是总结过去列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

训而产生的,有助于国家保持强盛和防止衰亡。儒家之学讲究修身治国,主

张用“王道”、“仁政”来治理国家和完成统一。墨家主张用“兼爱”来解

决小农的“三患”(饥、寒、劳),从而谋求国家的富强。阴阳家重视解释

事物发展的规律,讲究制定历法和时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名家对宇

宙万物的构成加以分析和解释。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对于物质构成和运动曾

展开辩论。小说家认为讲故事和小说,借此可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学说,如

甘茂、范雎等人入秦游说,都从讲故事入手。所有九流十家都曾在当时起过

不同的作用。

秦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大业,法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和间谍从中起了

很大的作用。商鞍的变法,集了法家之学的大成,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

果,奠定了秦富强的基础。张仪为秦连横成功,“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进一步奠定了秦富强的基础。到战国中期,在秦、

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地的斗争中,由于苏秦作为燕的间谍,阴谋颠覆齐

国的行动成功,使得秦相魏冉乘机与赵、燕结盟,发动五国合纵攻齐,结果

由乐毅出任赵、燕“共相”和五国联军统帅而攻破齐国,使得秦的大敌齐国

从此削弱了。接着范雎为秦相,提出了“远交近攻”和“毋独攻其地而攻其

人”的战略,对秦此后完成统一起着很大作用。秦将白起是杰出的兵法家,

在伊阙、鄢郢、华阳、长平等四大战役中,先后残杀了韩、魏、楚、赵四国

一百万以上的兵力,取得了许多战略要地和广大领土,对秦完成统一起着重

大作用。杂家吕不韦招徕各派学者,编著成《吕氏春秋》,主张综合各派学

说的长处,鼓吹用“义兵”完成统一,有助于秦完成统一的大业。王翦“少

而好兵”,也是优秀的兵法家,为秦始皇所重用,终于建立了灭赵、灭燕和

灭楚的战功,为秦完成统一。秦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一方面是由于重用外来

的英才,如商鞅和吕不韦是卫国人,张仪和范雎是魏国人,秦历代执政大臣

除秦昭王时的樗里疾和魏冉以外,大多是外来的客卿。另一方面是由于从行

伍中依军功选拔将才,正如《韩非子·显学篇》所说“猛将必发于卒伍”。

同时也还由于使用间谍的成功。秦始皇采取尉缭使用间谍取胜的计谋,由李

斯主持其事,派遣间谍收买六国的“豪臣”,“离其君臣之计”,从而各个

加以击破,先后灭亡其国。秦先收买韩的南阳假守腾成功,使腾投献南阳给

秦,再由腾攻破韩国而俘虏韩王。接着秦收买赵王宠臣郭开成功,使郭开诬

告赵名将李牧、司马尚谋反而处死李牧;赵王要重新起用出走在大梁的名将

廉颇,派使者前往看廉颇是否尚可用,郭开又多与使者金,使回报老态而不

能用,因此秦得以攻破赵国。后来奏的攻灭齐国,也是由于齐相后胜多受秦

间谍的金玉,既不助五国抗秦,又不作抵抗准备所致。当时兵家和纵横家都

是主张同时使用间谍取胜的。

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既多使用残暴手段,继而又施用暴政以加强统治,

因而秦虽快速完成统一,却不久即亡。由于齐急谋扩张而衰落,秦又因猛用

暴力而短命,于是主张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得在汉初流行一时而被重用。

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和发展时期特别应该重视的,这时又是科学技术

上重大的创造和发展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即铸铁)冶铸技术

的国家,春秋晚期已能冶炼生铁,铸造铁器,这个发明要比欧洲早一千九百

年。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国家,春秋、战国之际已

能把硬脆的生铁加以柔化处理,使变成可锻铸铁(即韧性铸铁),用来制造

铁工具,使农业生产大为发展,小农经济开始成为立国的基础。这个发明又

比西方早二千三百年。与此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炼钢技术,已有高水平的技

师,使用固体渗碳制钢技术,炼制钢材而锻造成著名的宝剑如干将、莫邪、

太阿之类。这种冶金技术的创造和发展,大有助于生产的高度发展。这时经

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很明显是和生产的高度发展相关的。

这时不仅有关“生产”的科学技术(包括农家之学)有高度发展,有关

“生命”的科学技术也有突出成就。这时生理卫生学已有发展,认为养生之

道,必须使“精气”在身体中运行流通,疾病是由于“精气”运行有阻塞。

同时在疾病的治疗护理中,对于作为“精气”运行通道的“经脉”的路线和

循行方向,逐渐认识确实,“经脉”学说的理论到这时已基本形成。“经脉”

学说是中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气

功疗法,都是以经脉学说为基础的,着重治疗发生疾病的“经脉”及其穴位,

促使“精气”运行流通而除去病源。

这时科学技术,无论天文历法、医学卫生、炼钢铸铁技术,都有重大的

创造和发展,而且影响广泛而深远,普及到东方各国。同时九流十家的学说

影响也广泛而深远,可以说直到今天。

以上所说战国时代是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是连年进行合纵连

横的战争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时期,是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

期,是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和发展时期,都是当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

特点,其中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今日认真地分

析和深入地探讨。

战国诸子中,最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家是庄周。我跟你说是提起庄周的话,我觉得对于一些只要是上午学的人,可能会了解他,我们都知道他是道家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而且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一般学家他创了一些学派,并称和称为道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可以的,当时非常厉害的,所以说也是很强的一个。只讲到她的话,尽量讲到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与老子的思想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最后形成的就学会他也成为了大家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当时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然后在当时他提出的一个观念,做到的观念到就是只装着超越哲学的一个核心,然后逍遥游就是生命,自己的一个最佳剪接企业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所以说从这个上面可以看出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还有就是在我们同学平常开玩笑的时候,假说有人同学在上课的时候,睡着了的话,有时候就会开玩笑的问她,或者是调侃他,说他转于庄周在那儿学习着来。他也是现在或者是当今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一个天才,他写的有很多的一些作品,比我们现代人所喜欢,再一个就是他的自由思想,他的思想也是对于现在还是比较进步,或者是先进的一个,所以说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一个思想,还有就是他的平等思想,他们讲求就是人生来平等,然后他的辩证思想一些相对主义,对于现在来说,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所以,我们在一些文化或者是哲学上的一些讨论我们都是可以看出来的,他的思想在当时的一些被很多人都认知,由此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程度够大。

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城(今南阳)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大商人。入卢(氏)之前,他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西施,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青年时期,范蠡和文仲入越,二人深得越王重用,范为谋臣,文为宰相。越王兵败降吴,文种守越,范蠡随越王勾践入吴。期间,范蠡为勾践倍受屈辱,出谋划策,化险为夷,终获释放。范蠡回到越国之后,与文仲一起,同心同德协助越王治理国家,以图东山再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国,背水一战。十年之后,越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心复仇。一天,勾践把范蠡喊去,说明心意,问其可否?范蠡回答说:“不可。越国虽然励精图治,大有发展,但与吴国相比差得甚远,应从长计议,好好训练军队。再一,吴王好色,可用美人计打败吴国。”勾践采纳范蠡建议,便让文仲到全国各地挑选美女。

文仲,对越王忠心耿耿,毫不怠慢。他与随同跑了很多地方,没有选到一个美女。后来在返回途中的一个山脚路边,忽然发现两个砍柴女子长得标致,貌似天仙,楚楚动人。其中一位就是西施,楚国人,其父被吴王杀死,自己流落到越国。文仲说明用意,西施想到一可消灭吴王,二可为父报仇,当即答应。

文仲把西施带给越王,越王大喜,夸其天香国色,定能让吴王夫差倾倒。然后,越王把西施交给范蠡教练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以及行刺等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范蠡、西施两人一见钟情。期间,范蠡除了对西施一丝不苟耐心指导外,常常互送秋波,卿卿我我,情意绵绵!

训练结束,范蠡自告奋勇护送西施入吴,勾践欣然同意。从越国会稽(今浙江省杭州)起程,到吴国姑苏(今江苏苏州)大约二、三百里,范蠡与西施竟然走了三年之多。除了途中阴雨连绵和继续训练耽误了一些时间外,二人含情脉脉,走走歇歇,游山玩水,自然常事。范蠡一到吴国即把西施献与吴王夫差,夫差不知是计,喜出望外,神魂颠倒,大加赞美,并对范蠡大摆宴席,好鱼大肉,款待数日。范蠡、西施心心相印,难舍难分。二人各居一方,日夜思念,食不甘味,盼望来日!

西施在吴使尽解数,助纣为虐,使吴王*奢骄逸,吃喝玩乐,不问朝政,挥金如土,修建了一个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姑苏台(办公地方),接着又建了难以数计的行宫,用于踏青郊游所用。此外,西施还让夫差为己造了一个木娃宫,耗资巨大,金碧辉煌,十分漂亮!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伍子胥是夫差的忠实大臣,在吴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灭吴,西施施用了“离间计”,进言夫差逼伍子胥自杀。子胥是楚国人,死时对吴王说:“君让臣死,臣不可不死,但死后请将眼剜掉给挂到楚国城墙上,让我看着吴国是怎样灭亡的!”吴王昏庸不解,逼胥自杀。

十年期间,范蠡多次奔走越吴两国,向西施传达越王授意,并取回西施提供的绝密情报。同时,二人假公济私,相约会面,立足实现,着眼未来,勾画家庭。

十年之后,吴国苛政,人心向背,经济萧条,温饱难济,危在旦夕。当西施传来最后一份急报时,范蠡预感时机成熟,速报越王。越王勾践当即立断出兵吴国,先是逼迫夫差自杀,接着杀了良相文仲,最后又杀了立下赫赫大功的西施。勾践当了霸王,封范蠡为大将军。范蠡十分气愤,质问勾践:“你为何要杀西施?”勾践回答:“太迷人了,她能灭吴,也能灭越!”范蠡悲痛欲绝,决定与勾践分道扬镳!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范蠡认识到勾践为人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同安乐,便向越王“辞呈”返乡。勾践不准,范蠡便带上金银软软偷偷乘船入齐。从此改名换姓,开荒种地,引海煮盐,成为巨富。齐王得知后封他为相,范蠡不肯。

后来,他弃齐东行,到了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定居下来,又改名为陶朱公,置了田地,耕作养殖,经商有道,家财万贯。但是,他时常因思念西施而寝食不安。

晚年,他把生意交给长子经营,带上家人顺黄河而上,游山赏景。经汴梁、郑州、洛阳来到了卢氏。在青山碧水湖光荡漾的神禹导洛处的东畔开设店铺,做起了山货和运输生意。他在卢长达数年之久,为当地乃至周边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和商品流通起到了巨大作用。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们为了纪念范蠡,把他当年经商的地方卢氏莘川村改名为“范蠡村”,尔后演变为“范蠡乡”、“范蠡镇”。

战国观后感1

三百年春秋风云已走过,接着是二百年战国烽火。今秋九月,齐鲁书社继出版的《春秋范儿》之后,又推出了郑连根先生的《战国派儿》。

读罢全书,第一感觉来自于作者独辟蹊径的“编外补”。郑先生能把战国时代的门客、战国时代的战争特点这些内容单独开辟出来,列在“编外补”当中,这就显得整本书条理很清晰。

再来谈谈正文。随便找一两句古文就能马上给翻译出来,能把乐毅《报燕王书》很流畅地分段解读出来,体现了作者对史料的熟练。相比于类似《百家讲坛》的风格,《战国派儿》的语言更轻松自如,这样会让广大的读者感到自己已然身处历史讲坛的直播现场。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一本书不仅可以为当今社会快节奏下的人们提供一份生动的国学快餐,也可以给那些为古文而抓狂的中学生提供事半功倍的帮助,让活跃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活”得不再晦涩,不再遥远。

诚如马未都先生所言:“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因此,郑先生把战国的历史梳理出来,讲述故事,阐述道理,本身也是一次创造和升华。

战国观后感2

《战国》其实讲的就是历史上孙膑的故事,孙膑被庞涓骗至魏国处以膑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马陵道之战等经典桥段影片都一个不漏,甚至庞涓在马陵道看到一个树干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细节都原样复刻历史故事。最具颠覆性的还得说是对孙膑这个角色的全新塑造,跟观众心目中得成熟稳重的智者形象大相径庭,而是一个单纯天真到冒傻气的家伙,对身边的人都拿出十分的真诚和万般的信任,对人性的阴暗面以及权力争夺的残酷毫无防备之心,功名利禄什么的也统统视如浮云,他唯一在意地就是景甜扮演的齐国大将军田忌之女田夕,嘴里总是念叨着“门主的眼睛真美”、“让我亲门主一下”,整天跟田夕腻在一起成了他人生的最大乐事,分分钟都表现得像个沉浸在爱河中的恋爱初哥。孙膑虽为得到鬼谷子真传的徒弟,但一点都不爱打仗,还具有强烈的反战意识,兵法的秘诀在他口中变成了“兼爱”、“非攻”的大道理,不像个兵家倒像个十足的儒家或者墨家了。孙膑这种“爱美女,不喜杀”个性,用老美那句经典的反战标语“make love no war”来形容倒是挺合适的。 影片之所以把孙膑塑造成这副“天真哥”的模样,正是想通过他来反衬出战国时期人性的阴暗和残忍,正义良知之士在这种社会上反而有一种不合时宜的荒诞感。孙膑真诚地写出兵法,因为通篇仁义的大道理而根本不被魏王和庞涓相信,所以遭受膑刑。他一开始无条件地信任师兄庞涓,后来遭遇背叛的绝望感也尤为强烈。影片结尾他决定饶庞涓不死、接受魏军投降之时,大将军田忌却完全无视孙膑的军师身份,下令杀光投降的魏军,凸显出兵家智者在战国乱世无力为善,最后只不过成为被人利用实现杀戮的工具,所以最后孙膑飞身跳崖寻死,跟黑暗现实彻底决裂的心态也有不难理解了。结尾,孙红雷扮演的孙膑在山崖上的纵身一跳,让影片在夸张的戏说和刻板照搬历史之外,有了一份独到的创意和视角。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兵家孙膑,不再是那个忍辱负重、运筹帷幄的军事家,而是被彻底消解成了一个天真、单纯的智者,上演了一曲身处尔虞我诈、血腥残暴的战国乱世中的宿命悲歌。这种悲剧其实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当社会和人性被黑暗笼罩之时,任何纯真和美好的东西都会被撕得粉碎。 如果说孙膑是个“天真哥”的话,那么吴镇宇扮演的庞涓就是个“理想哥”,两人相当于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两人都有反战和平的理想,但实现理想的“道”截然相反。庞涓对时代的黑暗有清醒的认识,但解决之道是以暴制暴,他为魏国征战只是想获取魏王的信任,意图想通过谋权篡位掌握权力,杀尽天下诸侯来实现最终的和平。他为了获取兵法对孙膑残忍用刑,也是他不择手段获取成功的鲜明体现。不过,他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是个坏人,只是为达目的而迫使自己残忍罢了。他跟孙膑一样,也是只权势者手中的一枚棋子,自以为得计,其实也早被人算计。最后庞涓在马陵道中伏,明知大势已去,本性中善的一面便体现出来,接受孙膑的劝降,让魏军放下武器,但此时齐国大将军田忌早已跟魏王暗中勾结,便不顾孙膑的阻拦将庞涓和魏军统统杀尽。所以庞涓在片中并不算真正的反派,而是跟孙膑悲剧英雄形象相对应的一个悲剧枭雄。

影片以饱满深情的笔法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孙膑和庞涓这对传奇人物打造了一个双雄对决的舞台。曾经的同门师兄弟,同踏而眠,同盘而餐,却在齐魏两国无形的黑手推动下,成为两个军事集团的****,展开一场生死对决。

可以说,孙膑和庞涓都是天纵奇才,但其路程却是泾渭分明的善与恶、爱与恨的极致对比,两人的外形是个反差,孙红雷塑造的孙膑长发披面,不爱洗澡,吴镇宇塑造的庞涓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在常人眼里,孙膑不愿发挥兵法才华,不去拜帅封侯是一种不可理解的行为,而庞涓则是前途无量的英雄人物,可是随着剧情不断的推进、发展,齐魏之争的形势不断转变,孙膑就像是《飞越疯人院》的麦克,开始散发出强烈的个性魅力,越超了内心在野心和情义之间反复纠结的庞涓,此刻的庞涓,更像是魔鬼。

如果说庞涓是魔鬼,那么景甜饰演的田夕就是天使,一个代表美好和正义的天使。孙膑爱天使,又不忍抛弃魔鬼,这是他的悲剧。可《战国》毕竟是具有商业企图的工业模式战争大片,无法太彻底的放开手脚,因此,孙膑在受刑之后没有像麦克一样含笑归去,而是拌擞精神,以战止战,通过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战加入了历史的洪流,再通过纵身一跃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涅磐。

特效打造的画面华丽无比,古战场的烽火把清秀的江山变得满目疮痍,千兵万马的雄壮之气激荡神州大地,也掩饰不了《战国》的反战主题,孙膑从一个天才兵法家一出山便成为各国争夺的人才,其实演的不是他的光荣和才华,而是他的纯真的无奈。影片开场便巧妙的揭开了这幕命运悲剧的谜底,没有悬念,孙膑最后的奋身一跃不可逆转,各方势力的角逐竞智只是过程,无论最终齐国战胜了魏国,还是秦国一统江山,都无改变孙膑和庞涓的命运,战争推进了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在践踏文明。在帝王们看来,孙膑是一个疯子,但历史的硝烟作证,马陵道两旁的飞雪作证,他飞越了疯人院。

战国观后感3

1年前,无意间于网络上浏览到了电视连续剧《新大秦帝国》的信息,原以为《新大秦帝国》也不过是一部普通的历史剧。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一说起秦国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仅管如此,因为热爱历史的原故,我还是豪不犹豫的在线观看了此剧。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从一开始,这部电视连续剧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乎,一口气看完了51集。本来当时就要写写观后感的,但是感觉此剧太博大、太深厚、太经典,不写则已,若写就不能草草了事,所以迟迟未能动笔。只到前段又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第二遍,才下定决心写此观后感。

我个人认为,就总体来说,《新大秦帝国》是有史以来拍的最好,最有看头的一部历史剧!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因有四。

一、《新大秦帝国》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在我们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会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知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除此之外,秦王朝没有什么特别,似乎可有可无。但《新大秦帝国》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最为充满活力、最为伟大的时代。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那个时代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那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之大,经济改革之彻底,权力争夺之残酷,文化争鸣之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之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之多,涌现的伟人之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作者孙皓晖语)

二、《新大秦帝国》所展现的浪漫情怀和奋斗精神催人奋发

打开《新大秦帝国》的视频,首先序幕里的字幕和音乐就给人一种激昂的斗志和奋发的精神。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战争场面的宏大、血腥和残酷、看到了秦人的顽强和英勇不屈!但秦国自秦穆公春秋称霸后,经历几代乱政,列强蚕食,国土沦陷。到了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失地,又与魏国连年争战长达二十年。此时秦国的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在此危难关头,秦献公的二儿子——该剧主人公仲公子赢渠梁(后来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胆识提出了罢兵休战的主张。秦献公自是不能认同,但在次日的决战中却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负重伤,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国的命运,并在临终时最终确定由赢渠梁来继任秦国国君。秦献公的大儿子公子虔勇猛善战、颇负人望,秦国老氏族想拥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赢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国柱石的作用。

“秦王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新大秦帝国》也就是讲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在这个‘大争之世’,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灭群雄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作者孙皓晖语)。那一次次濒临垂死的争扎,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使令,无不令人信念坚定!那漫天飘舞的雪花、那气壮山河的战歌,无不令人心胸澎湃、热血沸腾!

三、大秦帝国的兴衰、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值得企业和国家深思和借鉴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当此之时,秦孝公赢渠梁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变法才可以图存。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但秦国举国上下还处在替秦献公报仇雪恨的激情之中,他们要求杀了被擒的魏国丞相公叔痤,继续与魏国决战。秦孝公面对秦国穷弱的现实,力排众议,放了公叔痤并采取了割地与魏国修好的英明决策,终于迎来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和稳定的局面,终于创造了一个变法发展的大好时机。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若非如此明君,还会有后来大出天下、统一六国的强秦吗”

当公叔痤要求秦国纳贡称臣时,秦孝公回答的非常经典:“不纳贡,不称臣。秦国穷困,无贡可纳;秦人硬骨,不能折腰!”。秦国虽然贫穷,但人穷志不短。至此,我们不禁会由衷地感叹:“有此明君,秦国可以无忧亦”

随后,秦孝公又刻了一块国耻碑,立于宫门,让全体国人牢记国耻,发愤图强。如此卧薪偿胆,至此,我们可以肯定:“有此明君,秦国焉能不强!”

为了富国强兵,秦孝公接着向天下发出了被誉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贤令》,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求贤令》中他实事求是地陈述了秦国的贫弱现状、自己发奋图强的决心和秦国将来对强秦士子的回报。为了鉴别和斟选真正的人才,秦孝公火眼金金,不以老甘龙的读书多少为依据,而是让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策论,再按才录用,最终求得了真正的大才——卫鞅。卫鞅的《治秦九论》给秦国带来了希望,秦孝公也因其远大的目光和广廓的胸襟成了卫鞅心中真正的明君,以致于他们废寝忘食地谈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连起手来大干一场——变法。在确定变法之时,秦国老氏族极力反对,但秦孝公在公子虔的支持下丝毫不为之动摇,并坚决地说:“秦国变法不是虚应>故事,有人拥戴,秦国要变,没人拥戴,秦国还是要变。”然后又与满朝文武在国耻碑前对天盟誓:“上下同心、变革雪耻、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卫鞅提出变法四要:一、奖励农耕以富国;二、激赏军功以强兵;三、统一制权以理政;四、移风易俗以正民,四纲之下又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激赏移民、实施郡县制、移风易俗、统一度量衡、建立新军制等相关法令保正实施。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总领国政,推行变革。赐卫鞅穆公镇国金剑,并晓喻朝野:“先祖穆公镇国金剑,号令所指,违者杀无赦,凡坏我变革大计者,无论公室宗亲,一律依法论罪!”接着,秦孝公又抽调干吏景监做左庶长府领书,抽调干将车英做执法都尉,给卫鞅配备了精干的属官。还与卫鞅同车而行、偕手入府。莫大的信任与支持保证了新法的顺利实施和商鞅变法最终的胜利。至此,我们更加肯定:“有此明君,秦国焉能不强!”

说完了一代明君秦孝公,我们该说说乱世大才、法家名士卫鞅了。卫鞅身怀不世之学,却不能为强魏所用。为了施展平生所学,也为了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在五百年一卷雄文的秦公《求贤令》的感招下,不畏艰险地来到国力最弱、生活最艰苦、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一起推行了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惊天动地的、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终于化腐朽为神奇,使原本濒临亡国的弱秦一举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终于完成了秦献公收复河西的未了殊愿,并为秦国大出天下、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卫鞅自己也因其不世功勋从客卿升为左庶长,再升为大良造,最后被封为商君,从而适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回顾商鞅变法,何其举重若轻!“徒木立信”,略使小计,四两拨千斤,便取得了全民的信任;回顾商鞅变法,何其艰难凶险!从争水私斗到墨家刺杀,再从墨家刺杀到太子事件,直到最终被车裂,哪一次不是危及生命;回顾商鞅变法,何其大公无私!从斩杀私斗重犯到应对墨家刺杀,再从应对墨家刺杀到刑治公子虔,哪一次又有丝毫的退缩畏惧!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商鞅真正做到了“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鞠功尽粹,死而后已”。

综上所述,我想《新大秦帝国》这部电视连续剧值得世人观看,更值得当下希望变革或者正处于变革中的企业和国家深思和借鉴。我们应该想想秦国为什么会大出天下、统一六国我们应该想想秦国的变法与其它六国的变法有什么不同我们更应该想想秦国的变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保证是什么

四、《新大秦帝国》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

《新大秦帝国》的演艺阵容和实力自不用说,绝对上层和一流。除此之外,我觉得《新大秦帝国》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悬;老秦人的英雄气概更是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秦孝公和商鞅两个主人公塑造的虽然有些过于完美,但决对成功。《新大秦帝国》里商鞅的“治秦九策”可以和《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商鞅拜左庶长时的答辩和秦孝公墨家论证台的答辩也可以和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媲美!剧中象老甘龙那:“飓风过岗,万木尽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哲理警句,也随处可见。至于有些网友评论《新大秦帝国》的某些情节与历史不附,说什么硬伤,说什么观后如鲠在喉,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那不过是哗众取宠。什么叫创作什么叫艺术那能一字不动的照抄史书吗既使能的话,我想那还有这个味吗还有些网友评论说《新大秦帝国》把主人公塑造的高大全,象神,不象人。《三国演义》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试问诸葛亮不高大全吗不象神吗更何况,鲁迅先生评论诸葛亮不但象神,而且象妖!

战国观后感4

刚看完电视剧《新大秦帝国》,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写点东西。

电视剧《新大秦帝国》将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拍成了一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又充满激情、浪漫的长篇历史电视剧,采用大量的虚构甚至是改变史书记载来塑造了两个几乎完美的艺术想象:秦孝公和卫鞅(后因封为商君才称为商鞅)。

秦孝公赢渠梁(侯勇饰)接任国君之位时,秦国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秦穆公称霸后,秦国四代君主君权旁落,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剧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更是以战强国,却屡战屡败,耗尽国力,还被迫向魏国割让了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大遍土地。六国在山东召集大会,准备分秦。秦国正临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秦孝公清醒地认识到秦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六国。秦军士兵基本上没有盔甲,武器简陋,后勤不继,兵源匮乏,老爷爷和小孙子同上战场。全靠老秦人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勉强保住暂时不亡国。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被俘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的大量财产和稀世珍宝贿赂六国权贵,力保秦国暂时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他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他向天下发出《求贤令》,以与贤士“分享秦国”的诚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他让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对策再论才任用。卫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论》更使他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治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后升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进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在卫鞅实施的充满艰难险阻、危机重重的二十年变法期间,秦孝公顶住一切压力,包括老世族和宫廷内部的压力和阴谋诡计,让卫鞅放手变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解释秦国变法的情况,说服了墨家钜子,阻止了墨家因误解卫鞅变法是暴行而想刺杀卫鞅的行动。秦孝公在意识到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为保护卫鞅在自己去世后不被老世族和宫廷内部势力报复,不惜想违法采取非常手段除去对卫鞅威胁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长公子嬴虔和老太师甘龙。在剧中侯勇演活了一个胸怀大志、目光远大、坚忍不拔、重情重义的国君形象,是全剧演技最好的演员,是剧中最大的亮点。

卫鞅(王志飞饰)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国丞相公孙痤的中庶子,身怀不世治国绝学。公孙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卫鞅继任魏国丞相,但魏王不以为然。公孙痤接着又告诉魏王,如果不能启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出境,一但别国延揽,那将成为魏国大患。魏王依然不以为然。卫鞅在魏国不受重用,便游学各国,感动于秦孝公敢于历数祖上先君的不贤、知耻后勇、发愤图强的《求贤令》,来到当时七国中国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推行一场长达二十年、惊天动地、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新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让七国中国力最弱的秦国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并亲领新军出战河西,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逼迫魏国返还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土地,为以后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在变法过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废餐忘食、鞠躬尽瘁,全力推行变法;执法铁面无私,储君违法杀人后,卫鞅依法对储君的两个太傅进行处罚,储君的首席太傅长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孙贾被黥面放逐陇西牧马;

为得到秦国宫廷的支持,虽然即将与如心爱的白雪结婚,而且白雪已怀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劝说下,只能放弃了与白雪结婚,接受了与公主的婚事;为了护法,不惜给自己留下杀身后患,劝说秦孝公重新立因杀人被流放并对自己心怀仇恨的嬴驷为储君,放弃除掉长公子、老太师等人。最后在新国君嬴驷、长公子嬴虔、老太师甘龙和太傅公孙贾等势力的疯狂报复下,被诬陷为谋反之罪,被处以最残酷的车裂分尸而死。王志飞演的卫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飞的演技确是一般,特别是他的言行举止显县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该剧,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启发:

一、拍历史剧时,对已有史书记载的事件的改编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分。

剧中虚构的三个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给整部电视剧增彩不少。一个是卫鞅的未婚妻白雪(高圆圆饰),是魏国大商人白圭的女儿。她深爱着卫鞅,全力支持着卫鞅,并已怀有卫鞅的孩子了,但为了让卫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劝说卫鞅接受与莹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离去,独自养育儿子。在卫鞅被车裂时,她安排儿子的事,赶赴刑场与卫鞅殉情。一个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与秦孝公约定“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由于墨家内部事务缠身,直到秦孝公临终前听到消息赶来与秦孝公举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后的一段日子。还有一个是莹玉公主,是一个在王宫里最受宠的天之娇女。她非常倾慕和深爱卫鞅,虽因政治因素嫁给卫鞅后,不仅没有半点介意,反而以一个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顾卫鞅,每天晚上在卫鞅工作时,亲自给他热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后,多次要求卫鞅把白雪母子接回来一起生活。在卫鞅身陷牢狱、将被处死时,不惜牺牲生命来救卫鞅。这三个女性形象给整部剧增加了一种浪漫、激情,让人感受到女性的温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剧中为了突出卫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对史书已记载得很详细的事情进行过分改编,甚至是颠倒黑白,对于没看过史书记载的人也许觉得很精彩,但对于已看过史书记载的人来说则是难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参照红军长征的事迹来写李自成起义,参照毛泽东的形象来写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写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让很多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河西之战,卫鞅率领秦赵联军进逼魏国,骗魏国军主帅公子昂来谈判,却设下伏兵擒住公子昂,并以秦军冒充公子昂的随从诈开城门,攻入魏国,大败魏军,并杀了公子昂。但剧中却拍成卫鞅只率领秦国新军,摆开军马,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并放走了公子昂。卫鞅逃亡至边关因没有通行证件被拒绝就宿,但剧中却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绝就宿。魏人因卫鞅曾背信攻破魏军不愿收留他,但剧中却拍成了公子昂主动邀请卫鞅到他门下避难而他却不愿意。卫鞅回到封地商邑不愿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击郑国,兵败于郑国黾池,被杀死后尸体又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但剧中却拍成了卫鞅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主动走向监狱,含笑走向刑场,坦然接受车裂。剧中为美化卫鞅形象,确实是不惜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把历史上人格并不高尚的卫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极其宽广、品格极其高尚的君子,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对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脑袋平息老世族的愤怒充分理解、体谅和赞赏,还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并为秦惠文王策划杀了自己后的人事安排和治国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个,就是连历史上真正自愿以死殉法的谭嗣同也自愧不如。把历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该剧的最大硬伤。其实如果剧中按史实如实地反映卫鞅得知秦惠

春秋战国为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时间段,细划为春秋:前770前453;战国:前453前221。至于划分依据,详见《春秋战国考》。

五千年中华之乱世,基本上分为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乱世的基本特点都是兵火不断,战将如云。然而,论及人才之盛,武功之高,非春秋战国莫属。

春秋战国,是中华思想文化昌盛于五千年中华史的时代。诸子百家,交相辉映。中国人的哲学高度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从此再也没有超越。从此,儒道思想称为中华的精神支柱;加上汉代传入而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后两千年中国人的精神主体。(此局面直到五四时期才打破)

春秋战国,诸侯众多。为达到开疆扩宇,王霸天下的目的,各国纷纷引入人才。整个春秋战国史就是引人者胜,失人者败的历史。当时,各国诸侯都求贤若渴,楚材晋用,为人才才能展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个时期,人才与朝廷之间的交流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不论身份、地位、名望如何,只要才能出众,虽贩夫走卒也可以脱颖而出。

乱世之中,仁义道德是为人们所忽视的,如南北朝之朝秦暮楚;五代十国之认贼作父。而春秋战国,承接礼崩乐坏的西周末世,竟然诞生出老子这样“无为而治”的体道以物派,孔子这样的至圣贤师;墨子这样“兼爱非攻”的实干家。春秋战国的魅力,实见一斑。

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中原诸侯在西周宗主国亡于夷狄的情况下,并力四向,扩张汉人势力的时代;是民族融合,趋向一统的时代。春秋战国之前,汉民族的影响力基本上局促于黄河流域;春秋战国时代,汉民族的影响力随着不断的征伐逐渐扩大,到秦统一六国,此时秦国的疆域已经稳固的掌握在了汉族手中,成为了汉族的实际统治区域。后来的汉族历史,基本上是在这片领土的基础上扩张的,而这些领土在之后也没有离开汉族的实际控制。春秋战国,为汉民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领土范围。

斯时虽为乱世,然乱而不哀。正是550年乱世,使得中华民族由松散的部落联盟状态一下子跃迁到统一的中央国家,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没有春秋战国是无法实现的。

于斯时,百家争鸣,各业兴旺,是中华历史上少有的全面发展时期。其巅峰程度虽“贞观之治”不可匹敌也。春秋战国,何止是中华乱世之巅,说起中华历史之巅宜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60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