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颜值逆天的文物?

历史上有哪些颜值逆天的文物?,第1张

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其中不乏精美绝伦者。下面便来给大家介绍几个“颜值逆天”的历史文物。

1、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众所周知,琵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乐器,在汉朝传入中国之后便大受欢迎,唐朝也曾风靡全国,还有不少著名诗人写过关于琵琶的诗词。而这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原本就是中国唐朝时期所造,后来赠送给了日本,现在被日本收藏,也是日本国宝级文物。

这把琵琶不仅历史悠久,它的琴身也是精美异常。首先它除了少部分使用了桐木以外,通体皆为紫檀所造,其名贵程度不言而喻。另外,它的琴身上还刻画了各种精美图案并镶有贝壳,其制作工艺堪称唐朝巅峰水准。

2、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诞生在清朝乾隆时期。芙蓉石又称粉晶,此炉便是通体粉亮、光滑圆润,显得非常少女。

此外,这蟠螭耳盖炉的体型非常大,寻找如此大而精美的芙蓉石实属不易,而且芙蓉石易脆,可见其制作难度也非常高。关于乾隆皇帝的品味,大家一向是捉摸不定。按照常理来说皇帝应该会喜欢风雅清丽而又不失大气的器物,但是乾隆却一向偏爱花哨繁复的物件,比如各种集数种颜色于一身的彩釉大瓶还收藏了这么一个富有少女心的炉子,实在是君心难测。

3、金蝉玉叶

另一个精美文物金蝉玉叶也在南京博物馆展出。金蝉玉叶出土江苏,诞生时间为明朝。这金蝉的制作工艺极其精致,金蝉的各种细节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一眼看去仿佛就是一只金色的蝉正在鸣叫,而且金蝉含金量高达百分之九十,而金蝉下面乃是一片用和田玉制作的叶片,叶脉清晰,质地润滑细腻,精美绝伦。

金蝉玉叶是在墓主人的头上发现的,因此考古人员推断,这金蝉玉叶极有可能是当时女子的一种头饰。

4、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诞生于宋代,为当时文人雅士斗茶所用,因其制作工艺极难,所以产出率极低。宋代以后,曜变天目茶碗制作工艺更是直接失传,因此,现在仅存的几只茶碗十分名贵,而这几只茶碗中除了一只有些许残缺的还在收藏在中国以外,其它几只都流入了日本。曜变天目茶碗是黑釉的一种,茶碗表膜泛着多种色彩,碗中花纹更是仿若宇宙星空般高深莫测,其精致度令人叹为观止,日本人还将其赞为“碗中宇宙”。

以上四种文物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高颜值”,当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当中,还有许多大家熟知或是不熟知的精美文物存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自己再去搜索有关资料。了解这些文物不仅能让我们增长见识,更能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认识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还能知道更多背后隐藏的有趣故事。

蝉鸣止于深秋,玉蝉流传永久。

白露已过,蝉鸣渐止。但这次的止息,并不只是声音的消失,而是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众所周知,蝉这种昆虫非常奇特,幼虫时期多年藏身于黑暗的泥土中,在经过多次蜕变之后,才终于生出双翼,达到曾经遥不可及的枝干,然后昼夜不停地奋力发声,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对于蝉来说,这样痛快的时光,也不过一个夏天。

一个夏天过后,蝉的生命便如急流跃下险峰,重重地坠落于山石的嶙峋,只留下白色的水花,又迅速消失于无形。

永生

古人认识到这种昆虫奇特的习性,于是以此为据,在它身上堆垒出各种文化意义。

蝉从蛰伏到蜕变,从蜕变到死亡,土壤中又有新蝉继续着这样的历程,年复如此,生命虽短暂,这个群体却繁衍不止。古人却因此认为蝉会复生,轮回复活,即是永生。蝉之蜕正如人之身,灵魂不灭,便可再生。

而玉色泽莹润,又千年不朽,是神圣之物,古人常以玉作通灵神器,又以此殓尸,以求永生,譬如中山靖王穿着的玉衣,握于手中的玉握,堵住九窍的玉塞等等。

自然而然的,古人使两种象征生命长久无终的意象碰撞到一起,玉蝉因此而诞生,成为一种葬器,以保尸身无损,蜕而复生。早期道教神仙传记中便有不少“ 肉体不死,蜕而成仙 ”的传说。

这种认识最早或到新石器时代,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玉蝉的身影。而在青铜时代,青铜器上也往往能看到明晰的蝉纹,如下图举方鼎腿足上的纹饰。

据专家统计,仅殷墟妇好墓一座大墓,就出土了约20件蝉形和蝉纹玉器,这些玉蝉在工艺上已经有了极大发展,整体采用圆雕工艺,目翅分明。根据使用方法,可把蝉形玉器分为三类。

一类是配饰,玉蝉头部上常对钻成V型孔,便于佩戴。佩戴时要蝉头向上,蝉尾向下,这样才能使佩戴之人吸收到传说中的玉蝉之精。

一类是冠饰,常在蝉腹部两侧打通孔,方便装于冠上。

一类是玉琀,如《说文解字》释义:“琀,送死口中玉也。”在死者口中置物的传统,最早或到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不过当时放的东西主要是贝壳、石子、绿松石等物。

古人认为玉有奇效,如《汉书·杨王孙传》中记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蜡,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

除此之外,还有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录了周朝从天子到士口含之物不同的区别:周制“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

用玉蝉作琀的做法盛行于商周和两汉时期,甚至两汉时这一做法几乎已经取代了配饰,因为墓葬中发现的玉蝉多不再穿孔,而是置放于墓主口中,以求永生与庇佑。

汉代玉蝉多用新疆青玉、白玉雕成,质地极佳。汉代玉器最为精妙的 “汉八刀” 手法即在玉蝉上表现最为典型,“汉八刀”所作玉蝉往往高额突眼,宽颈长翅,造型规整简明,极为生动。

汉以后,薄葬之风盛行,曹丕称帝后甚至废除了汉代用金缕玉衣陪葬这一规定,且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些认识到了蝉等于永生这一说法实属无稽。譬如《论衡·道虚》中便有这样一段文字:

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而为蝉;蝉生两翼,不类蛴螬。凡诸命蠕蜚之类,多变其形,易其体。至人独不变者,禀得正也。生为婴儿,长为丈夫,老为父翁。从生至死,未尝变更者,天性然也。天性不变者,不可令复变;变者,不可不变。若夫变者之寿,不若不变者。人欲变其形,辄增益其年,可也;如徒变其形而年不增,则蝉之类也,何谓人愿之

意思是有些昆虫天生会变形,但人天生是不变的,不能强求人像虫一样变形,况且变形并不一定能增长寿命,因为即便变了,变后的寿命可能还不如变之前的寿命。

总而言之,玉蝉象征永生作为明器这一做法已经逐渐减少,但并未彻底消失,明清时仍有发现把玉蝉作为玉琀的现象,据一些考古记载称,乾隆帝死后口中即含有一枚和田玉玉蝉。

玉蝉之所以在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不仅因为这一意义,而是因其形状和附着于上的其他文化意义,在配饰与诗文中,成为了别样经典。

高洁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早至春秋战国,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蝉生于污秽之中,却能通过蜕变脱离浊泥,登上高处,这一点正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相同,蝉因此受到了儒家士人的青睐。

而且蝉不像别的昆虫以虫为食,而是吸吮植物汁液,古人认为它喝风饮露,不染俗世纤尘,正合修道辟谷之行,是修道得成之典范,蝉又得到了道家的认可。晋代郭璞甚至作《蝉赞》:“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蝉为题抒发心志,骆宾王下狱时也以其为主题作文并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不屈之忠心: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当然,咏蝉诗中,最负盛名的还是唐朝虞世南所作的《咏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君子如玉,玉蝉自然更是君子宝爱之物。徐渭就曾以巾侧玉蝉为诗:玉蝉谁作俑,取饰鬓眉稍。

玉蝉在士人文化昌盛发展的明清时得以再兴。与前代不同,明清玉蝉较为写实,崇尚仿古,尤其是乾隆朝,不仅用料讲究,多用籽料,且蝉身还要用回纹等纹样作装饰,以显蝉之华贵精美,可以说乾隆朝的玉蝉最得玉蝉汉时之古韵。

鸣声

《吕氏春秋·纪部·仲夏》中载: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季正是蝉鸣的舞台,蝉鸣之噪往往让人不堪其扰。

韦应物曾作《始闻夏蝉》:徂夏暑未晏,蝉鸣景已曛。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可见即便是从已经几乎抵达云端的高处传来,也丝毫不减少蝉声对人的烦扰。

有些声音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生能得几回闻”,而蝉声则是像360°环绕声大喇叭,从天到地,无一处放过,故而观鸟捕蝉也是生活画中的一景。

亦有欣赏蝉鸣的,因为蝉鸣声往往存在于山林之间,在一些诗人眼中,蝉鸣就是自然之声,如王维眼光独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鸣声越大,就证明与大自然越是亲近。

还有一些人囿于蝉的高洁形象,戴上了极厚的“粉丝滤镜”,认为蝉声也分外好听,是高士之声。譬如曹植咏蝉“实淡泊而寡欲兮,独始乐而长吟;声激激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因此,若将玉蝉佩挂于胸,即有“ 一鸣惊人 ”之寓意,才华得以施展,正如夏蝉初声,一朝而天下皆闻,声名大噪。

而炎夏之后,如《吕氏春秋·纪部·孟秋》中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夏季的热烈喧闹过去,人们已经认识到蝉并非能复生,其生命不过一夏,从“永生”到“短寿”,蝉的意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秋蝉的叫声亦是打造秋季寂寥氛围的一大助力,秋蝉数量不多,又拖着长声,不知何时便会戛然而止,达到生命尽头,颇似悲切哀鸣,正是“夏蝉秋始悲”。

故而诗中寒蝉秋蝉一出,往往暗指盛年难再逢,故友不再见的悲苦之情,譬如柳永作《雨霖铃》: 寒蝉 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写《代秋情》: 寒蝉 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即便如此,我们亦可发现,蝉将积蓄多年的生命力全数爆发在了夏之一季,才成为人们绝不可忽视的夏季物象之一,才在繁盛之夏的舞台上成为了主角。

厚积而乍发,正如流星刺破夜空,那光华才能耀眼到刺目,才不算辜负自己多年的蛰伏。

故而一鸣,才足以惊人。

吉祥

玉蝉这一配饰因为其形象生动可爱,还一直是贵族妇女的经典头饰之一,唐代王建所作宫词之中便有一句:“ 玉蝉 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至元代时宫词中还有“宝雀 玉蝉 簪翠髻,银鹅金凤踏文茵。”

宫廷豪奢,玉蝉往往和金雀金貂等金饰搭伴儿出现,或者以金玉结合作蝉形饰品,才配得上宫廷贵女的地位,衬得出她们的花颜,如此件金蝉玉叶,蝉又名知了,即成“ 金知玉叶 ”,合“金枝玉叶”一说。

到了清代,美人仍然以此为饰,如徐石麒作《美人词》:“得意春来分外姿。 玉蝉 娇趁海棠丝。翠勾红引步迟迟。”可见玉蝉是衬托美人秀色必不可少的物件。甚至现代首饰设计中,亦不乏玉蝉佳作。

除了美人,士人雅客商人无不爱蝉。蝉因其名字、形状、习性,在人们的不同部位作配饰,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如帽子上带蝉,则称“ 蝉冠 ”。

蝉冠本是汉代侍从官的冠冕,除了蝉饰亦有貂尾,也叫 貂蝉冠 ,因为侍从官权力渐大,后来便泛指高官厚禄。虽然唐以后官员已经不再戴此冠,但诗文中仍有此说,宋代范纯仁作《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挽辞》中还有:“翠辇亲临后,蝉冠锡命尊。”甚至有些佛教造像中,菩萨也戴着蝉冠。

而腰间佩蝉,则谐音“腰缠万贯”,寓意家财丰厚;几蝉并行,即名蝉联,意指荣誉家产传承不绝,《梁书》中即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一句盛赞王氏家族的鼎盛。

生时佩玉蝉以显高洁,死后衔玉蝉以求重生,玉蝉以其丰富的寓意跨越了生死吉凶的界限,成为古人在任何一个阶段都珍惜宝爱的物件。

放眼如今,我们能从千年不朽的玉蝉中听到的,其实是超脱生死、寻求精神不朽的天籁。

第1计 瞒天过海,  朝代:隋代 主人公:陈后主,隋朝大将贺若弼

第2计 围魏救赵,  朝代:战国 主人公:孙膑,庞涓

第3计 借刀杀人,  朝代:三国 主人公:孙权,曹操,司马懿

第4计 以逸待劳,  朝代:战国 主人公:王翦,项燕

第5计 趁火打劫,  朝代:春秋 主人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6计 声东击西,  朝代,东汉 主人公:班超

第7计 无中生有,  朝代,唐 主人公:张巡,令狐朝

第8计 暗度陈仓,  朝代,西汉 主人公:韩信,刘邦,章邯

第9计 隔岸观火,  朝代,三国 主人公:曹操,郭嘉,公孙康,袁氏兄弟

第10计 笑里藏刀,  朝代,三国 主人公:吕蒙,陆逊,关羽

第11计李代桃僵,朝代,春秋 主人公:程婴,公孙许臼,赵氏孤儿

第12计顺手牵羊,朝代,唐 主人公:李诉,吴元济

第13计打草惊蛇,朝代,春秋 主人公:秦穆公,蹇叔,孟明视

第14计借尸还魂,朝代,三国 主人公:刘备,刘璋

第15计调虎离山,朝代,东汉 主人公:虞诩,羌人

第16计欲擒故纵,朝代,三国 主人公:诸葛亮,孟获

第17计抛砖引玉,朝代,春秋 主人公:莫傲,屈居瑕

第18计擒贼擒王,朝代,唐 主人公:张巡,尹子奇

第19计釜底抽薪,朝代,三国 主人公:曹操,淳于琼

第20计浑水摸鱼,朝代,三国 主人公:诸葛亮,周瑜,曹仁,赵云

第21计金蝉脱壳,朝代,三国 主人公:诸葛亮,司马懿

第22计关门捉贼,朝代,战国 主人公:赵括,白起

第23计远交近攻,朝代,秦 主人公:秦昭王,范睢

第24计假途伐虢,朝代,春秋 主人公:荀息,晋献公,虞公

第25计偷梁换柱,朝代,秦 主人公:李斯,胡亥,赵高

第26计指桑骂槐,朝代,春秋 主人公:司马禳苴,庄贾

第27计假痴不颠,朝代,三国 主人公:司马懿,曹爽

第28计上楼抽梯,朝代,三国 主人公:刘琦,诸葛亮

第29计树上开花,朝代,战国 主人公:乐毅,骑劫

第30计反客为主,朝代,三国 主人公:袁绍,韩馥

第31计美人计,朝代,三国 主人公:貂蝉,吕布,董卓

第32计空城计,朝代,三国 主人公:诸葛亮,司马懿

第33计反间计,朝代,三国 主人公:蒋干,周瑜,曹操,蔡瑁,张允

第34计苦肉计,朝代,三国 主人公:周瑜,黄盖

第35计连环计,朝代,三国 主人公:周瑜,庞统,黄盖,蒋干

第36计走为上计,朝代,春秋 主人公:楚将子玉,晋文公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原创作者

在地摊发现古玉简册

发现的这些玉简册一共合计66片,单片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平铺长达132厘米,总重量为46千克。玉简册阴刻小篆体文字,共计919字。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尾片属“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隋代玉简册发现与收藏者、济宁市的郭克义先生说,多年来他喜欢收藏,

这套《三十六计》玉简册是他2003年偶然在济宁市一个古玩市场发现并购藏的。发现时这套玉简册十分散乱,有的还断裂了,仔细看上面有字迹,感觉年代久远就买了下来。经过仔细认读,才发现上面的字迹是《三十六计》。

他曾请北京、南京的专家鉴定过,后来,又找到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省中心和山东孙子研究会。为此,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济宁市政协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通过专家的鉴定,才确认这是揭开《三十六计》作者之谜的重要佐证。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鉴定认为:玉片《三十六计》面册,隋·开皇,和田青玉,共66体套。残损不大,比较完好,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妥为保存。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汪遵国鉴定认为:“三十六计”铭玉简册,和田青玉,有自然的黄褐色沁色,系年久二次氧化而形成,玉简66件,皆长24厘米,每件皆阴刻小篆文字,起为“三十六计”,末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书法工整古雅,系玉简罕见珍品。

故宫博物院周南泉研究员鉴定认为:此《三十六计》玉简册书法古雅,刻工极佳,内容真实可信,确属隋代玉书,很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确定是檀道济所著,据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王钧林教授介绍,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

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以后,又把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此后便出现了各种翻印和传抄的版本。但《三十六计》一书,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所有史书着述中都未见记载,因此《三十六计》究竟是何人何时所著,一直没有确考定论。

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兵学的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祥皓说,《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王敬则是南朝齐国将领,生于435年,卒于498年,也就是说生于檀道济死的前1年。书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被后人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也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而其中的檀公就是南北朝时宋朝著名将领檀道济。檀道济祖籍高平金乡,据考证即今济宁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人;生于何年不详,死于436年。他智勇兼备,屡建奇功,史书中有“优俘善卒”、“唱筹量沙”等事例和“乃坏汝万里长城”之名言。而檀道济“唱筹量沙”之处就是发生在古代济南。

谢祥皓说:“可以确定《三十六计》就是檀道济所著,而隋代玉简册的发现更加肯定了这个观点。”据了解,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6套。每套各包含6计,总共36计。其中每计名称后有解说,解说后有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三十六计

提起兵法《三十六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现传作为书籍的《 三十六计》最早版本是1941年发现的。日前,在济宁市发现了一部隋代玉简《三十六计》,将其成书年代上推千年,经过相关专家研究考证,《三十六计》的作者也可以基本确定为南北朝时的名将檀道济。

发现古玉简册:地摊淘宝

发现的这些玉简册共计66片,单片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平铺长达132厘米,总重量为 46千克。玉简册阴刻小篆体文字,共计919字。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尾片属“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这些玉简册为和田青玉质,由于年代久远,有自然形成的浸色和包浆,部分玉简片有大小不规则的自然蚀孔。

隋代玉简册发现与收藏者、济宁市的郭克义先生说,多年来他喜欢收藏,这套《三十六计》玉简册是他2003年偶然在济宁市一古玩市场发现并购藏的。发现时这套玉简册十分散乱,有的还断裂了,仔细看上面有字迹,感觉年代很久远了,就买了下来。经过仔细认读,才发现上面的字迹是《三十六计》。他曾请北京、南京的专家鉴定过,他们都认定是和田玉。后来,又找到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省中心和山东孙子研究会。为此,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济宁市政协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通过专家的鉴定,才确认这是揭开《三十六计》作者之谜的重要佐证。

玉书重大发现:隋代宝贝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鉴定认为:玉片《三十六计》面册隋・开皇,和田青玉,共66体套。残损不大,比较完好,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妥为保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汪遵国鉴定认为:“三十六计”铭玉简册,和田青玉,有自然的黄褐色沁色,系年久二次氧化而形成,玉简66件,皆长24厘米,每件皆阴刻小篆文字,起为“三十六计”,末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书法工整古雅,系玉简罕见珍品。故宫博物院周南泉研究员鉴定认为:此《三十六计》玉简册书法古雅,刻工极佳,内容真实可信,确属隋代玉书,很罕见,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副会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先生鉴定认为:此玉简确为隋代玉书,所属年款开皇为隋文帝杨坚开国年号,开皇十六年为公元596年,距今1413年,是中国古代玉书的一个重大发现。

破解作者谜团:确定名将檀道济

据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王钧林教授介绍,《三十六计》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 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 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后,又将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国人民 政治学院。此后便出现了各种翻印和传抄的版本。

但《三十六计》一书,在20 世纪 40 年代之前,所有史书著述中都未见记载,因此《三十六计》究竟是何人何时所著?一直没有确考定论。据称,有人认为是秦朝咸阳人杨南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是檀道济所著。

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兵学的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祥皓说,《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王敬则是南朝齐国将领,生于435年,死于498 年,也就是说生于檀道济死的前一年。书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也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而其中的檀公就是南北朝时宋朝著名将领檀道济。檀道济祖籍高平金乡,据考证即今济宁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人;生于何年不详,死于436年,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他智勇兼备,屡建奇功,史书中有“优俘善卒”、“唱筹量沙”等事例和“乃坏汝万里长城”之名言。而檀道济“唱筹量沙”之处就是发生在古代济南。史载:“檀道济率军至历城(今济南)时,遭魏军前后夹击,粮草被焚,宋军乏食,遂引军而返。旋被魏军追击,遂于夜间唱筹量沙,并以所余少量之米覆盖其上,使魏军误为宋军粮足。”

谢祥皓说:“可以确定三十六计就是檀道济所著,而隋代玉简册的发现更加肯定了这个观点。”据了解,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有解说,解说后有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三十六计》成书时间:上推逾千年

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省中心主任赵承凤说,1981年,由战士出版社出版、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郭化若上将题写书名的《三十六计新编》序言中写道:“《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真正积累成书,大概是在明、清之际了。”这件刻有“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的《三十六计》玉简被专家确定为隋代之物,这就说明《三十六计》在南北朝时的宋、齐年间就已成书流传,其成书时间上推了一千多年。而且使《三十六计》的作者更加明确和清晰了,可以说,玉简的发现以实物例证确定了这本兵学著作的作者。

赵承凤认为,檀道济作为一代名将,熟读兵书,精通谋略,完全具备著书立说的素质和实践基础。如果说春秋战国的军事实践活动造就了《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战略理论的话,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战乱,又将我国古代军事战术理论推向新的高峰。檀道济作为这一时代优秀军事家的代表,总结大量的军事实践活动,成就《三十六计》是符合时代背景及其要求的。所不同的是:隋玉简中没有现在版本中的总说和六套计,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的题目及按。而按中多用春秋战国及汉代战例,但也有两处提到宋、辽、金之事。因此可以认为《三十六计》作者是檀道济无疑,而总说和每计的“按”可能是后世的一位深谙兵法理论、精通易经、满腹经纶的人加上去的。他进一步解析、充实、深化了三十六计,其也功不可没。

历史上著名的玉书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玉册,亦作“玉策”。是帝王祭祀告天的册书。《宋史・舆服志六》:“册制,用珉玉简,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

前些年,在陕西华山地区曾经出土过秦驷玉版,2件同文,双面镌刻或朱书文字。玉牍所属为秦惠文王(前337-前311年),牍文提到了两件惠文王认为可能获罪于神的事件,希图借祭秦国之望――华山以使病体痊愈,由此推断玉牍之作当在秦惠文王末年。

1950年江苏省江宁县祖堂山李c 钦陵出土用和田青玉制成的南唐玉哀册。哀册由42片组成,长16厘米,宽7厘米,厚03厘米。

此外,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山东泰山脚下蒿里山出土了唐宋帝王东封泰山时的祭地玉册。

何谓“三十六计”

唐玉册为粉白色大理石,共15简,每简长292-298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每简上刻隶书l行,凡9字,字口残留涂金。只有玄宗署名“隆基”为楷书。宋真宗禅地玉册的质地为青白色闪玉。册分十六简,册文以楷体书写后刻划,并涂以金漆。目前唐宋玉册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外,在明清两代曾两次发现宋真宗祀天玉简,但后来因连年战乱,不知去向。

据山东省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省中心主任赵承凤先生介绍,有人把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短短四十个字中,也没有忘记指出三十六计是檀公策。”赵承凤说。

三十六计依序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215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