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文学形式上,他的乡土文学开创了美国文学的先河;其二是文学表现上,他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马克吐温的漫画形象
马克•吐温对当时他所处的社会,有一个比较清醒和客观的认识,而且随着他生活阅历的加深,这种认识也在逐步深刻。他可以洞悉在繁荣表面下的美国社会的丑恶现状,并通过其尖锐的笔触,将其跃然纸上。马克•吐温在文学创作上,采用的是乡土文学的形式,他主张以作者熟悉的生活环境为故事发展的基础。不仅如此,他还在作品中采用方言式的描写,他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运用口语语体和方言进行创作。将美国的乡土人情,向全世界的读者进行推广。因此,马克•吐温成为了美国文学的鼻祖,他对美国后世文学的创作,影响很深。如威廉•福克纳等人的作品之中,都有马克•吐温的影子。
马克•吐温在文学表现上,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这种结合是完美的,他通过对人物夸张、荒诞的描写,将他所要表现的东西,都无限的扩大化,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克•吐温也是美式幽默的继承和发扬人。
正如帕林顿所说,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思维思考的美国作家,他对于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吐温妻子的生平简介
马克·吐温妻子名叫奥莉维亚,父亲是一位煤炭资本家,他们之间的婚姻持续长达34年,之后由于奥莉维亚的去世而告终。
马克吐温和他的家人
1867年,当时的马克·吐温32岁,已经在新闻界凭借着其幽默、犀利的语言打出了一些名气,他被应邀欧洲和中东的旅行,在游轮上,他认识了查尔斯·兰登,而兰登正是奥莉维亚的弟弟。马克·吐温和兰登相见十分投缘,其后在圣诞夜,马克·吐温被兰登邀请前往圣尼古拉斯大饭店的社会名流聚餐。在聚餐的过程中,兰登向马克·吐温介绍了自己的姐姐奥莉维亚和父母。
奥莉维亚是一位长得十分美丽的社会名媛,让马克·吐温一见钟情。在1868年元旦,当马克·吐温再次见到奥莉维亚的时候,向她送上了新年祝福,并在她的公寓里待上了13个小时。马克·吐温幽默、诙谐的言辞,深深地折服了奥莉维亚。
1868年8月,马克·吐温前往奥莉维亚家做客,又待了两个星期,同时他见时机成熟,就向奥莉维亚提出了求婚,结果遭到了奥莉维亚的拒绝。因为在奥莉维亚看来,马克·吐温出身低微,并配不上自己,而且他有抽烟喝酒的习惯,而奥莉维亚的父母并不喜欢这个坏习惯。
但是马克·吐温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依旧和奥莉维亚保持着联系,并在信中要求奥莉维亚监督自己戒烟戒酒。在此期间,马克·吐温给奥莉维亚写了184封信,同时他在新闻界也是声名鹊起。他已经达到了奥莉维亚对配偶的要求。
当马克·吐温再次向奥莉维亚求婚时,这一次奥莉维亚同意了。他们两人在1870年2月2日举行婚礼。马克·吐温妻子奥莉维亚和马克·吐温相爱一生,直到1904年,奥莉维亚在意大利去世而结束。6年后,马克·吐温也因狭心症跟随着他妻子而去。
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指哪些
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分别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正是这四部作品,奠定了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插图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诉的是哈克贝利因为被自己的醉鬼父亲虐待,因此他趁父亲到镇上去购买木材的机会,逃了出去。在途中,他结识了一个潜逃的黑奴吉姆。于是两人结伴而行,企图逃亡北方。但是由于他们不认识方向,结果随着竹筏的漂流他们离北方越来越远。此后,他们有遇到了两个自称“公爵”和“国王”的人,这两个骗子登上哈克贝利竹筏,把吉姆卖给了汤姆的姨父。随后,哈克贝利找到汤姆,汤姆一起联手,救出了吉姆。
《汤姆·索亚历险记》可谓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续集。讲诉的是汤姆和哈克贝利一起目睹了一桩凶杀案件。他们害怕自己被凶手追杀,因此连夜出逃。而家里人以为他们被淹死了,因此为他们举行了一个葬礼。结果汤姆和哈克贝利一起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指证了凶手。此后汤姆和贝姬又来到野外,结果迷了路,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三天三夜的生死考验。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中篇幅最短的。讲诉的是某天一个陌生人找到了爱德华理查兹,并赠送给他价值4万美元的黄金,以答谢当年给他出主意使他致富的人。结果很多冒充认识这位陌生人的贵族来到爱德华家里,先后遭到了爱德华的嘲弄。
《苦行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小说,讲是作者在1861年和1866年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在西部的冒险故事。这部作品的形式为故事集,有几百个小故事组成。
1、《困惑的浪漫》由琼克·布特格雷特执导,Monika M 、Mark Reeder、Lena Braun主演的一部关于“尸恋”的情色**。该片讲述了一对男女对尸体有着疯狂癖好的故事。
2、剧情简介:德国**《困惑的浪漫》虽然只是描绘了一对男女的癫狂恋尸,却让人感觉到其中浩浩荡荡的无敌力量。2004年时,美国的《时代周刊》曾评出“史上最恶心的五部**”,该片以笑傲江湖之势荣登榜首。这是一部纠缠于尸体、死亡和性之间的片子,片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对恋尸癖,家中收藏着各种各样丑陋不堪的尸体器官,影片里处处都洋溢着死亡的味道和意象,如剥皮的兔子、解剖的海豹和摔烂的黑猫,还有男主角梦中两人互相抛掷人头的嬉戏等等。
男友自杀后,贝蒂并没有感到惊讶和悲伤,依旧迷恋尸体,并且想将他的尸体偷挖回家,但是当她挖掘至开棺后,发现尸体已经被别人先挖走了,那人就是这部**的女主角莫妮卡。一次偶然的巧合,莫妮卡遇到了一个叫马克的男人,马克因为等不到要等的人,决定将另一张**票给了莫妮卡,两人就此相互认识,并在看完了**后到马克家作客。最后,两人彼此相爱,并发生的关系。久而久之,马克慢慢开始觉得莫妮卡让他感到很困惑。因为她总是让他拍一些古怪的照片做古怪的事等等。
一次,马克去莫妮卡家中找她,因为马克对莫妮卡之前看的录象感到好奇,于是请求一同观看,马克这才发现莫妮卡原来有这样让人反常的嗜好。马克因看了录象没有了食欲,并在两人的爱好分歧上产生了争吵。在之后的一次电话中,莫妮卡得知马克可能要离开一阵子。她感到很伤心,并要求马克来她家一会儿。两人在相会后,并很快拥抱上了床。莫妮卡在马克闭着眼睛享受着快乐的时候,拿出了放在床下的锯子,将马克的头颅割了下来。片尾时镜头转向了医院里,一位医生告诉莫妮卡,她已经怀了(马克的)孩子。
貌似只要简称MJ,都是天生的王者。娱乐圈有一代歌王迈克尔·杰克逊,时尚界则有流行之王马克·雅各布。 这个纽约男人担任LV的设计总监已有15个年头,他的头发越来越短,身体越来越瘦,言辞中的自我迷恋越来越深,时而张扬癫狂时而又脆弱沉默。挑战世俗禁忌,活在风口浪尖对他来说根本就是一种常态。对马克·雅各布来说,成为下一个老佛爷卡尔·拉格斐,登顶时装界凯撒大帝的宝座似乎并非难事。
纽约金童
1963年出生于纽约的马克·雅各布生从小就有波西米亚浪荡者的气质。父亲是娱乐公司的经纪人,经常带着儿子去各地旅行,看马戏。但不幸的是,父亲在马克·雅各布7岁时便去世了。马克·雅各布的母亲有一段频繁约会的时期。虽然在儿子看来,母亲不算是非常时髦的人,但是每当母亲为了约会穿上那镶有狐狸毛的织锦缎大衣,将脚伸进及膝高筒靴时,马克·雅各布觉得母亲棒极了。
但是这种短暂的好感并不能让马克·雅各布忍受母亲颠沛流离的多次出嫁,后来他索性远离了母亲,搬到曼哈顿上西区的公寓里和祖母住在一起,并且开始一边在高中学习艺术与设计,一边在纽约的一间前卫的时装店打工。
马克·雅各布的祖母是个怪品味的老太太,总能从犄角旮旯的小店里淘回很多稀奇的外套、斗篷、长筒袜等。让她和别的女人一样去SaksFifthAvenue买衣服,老太太宁愿在家织毛衣。马克·雅各布后来对针织衫的精专,正是源自祖母的言传身教。
也正是在祖母的支持下,马克·雅各布就读于知名的时装设计学院Parson` sschool。服装为内向的马克·雅各布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可能性。在他看来,衣服带有一种仿佛音乐般的激动人心、变化万千的力量,是浪漫迷人的东西。
当这个纽约少年从设计学院毕业时,他已是获得多次国内设计大奖的知名设计师了。毕业后的马克·雅各布先是在一些二线品牌的服装企业工作,但很快他便注册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JacobsDuffyDesignsInc。这是1984年,他年轻的只有21岁。
顺风顺水用来形容马克·雅各布一点也不为过。连获若干个重量级设计大奖的他正式开始了自己大红大紫的设计生涯。从一个纽约本土设计师成功飞越到时尚之都巴黎,马克·雅各布所用时间并不久。1997年,34岁的马克·雅各布受到LV的邀请,远赴巴黎成为LV的设计总监。
巴黎进化史
上任之初,马克·雅各布因资历尚浅被人质疑能否驾驭得了LV,也曾因坦率的个性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口无遮拦,得罪了路易威登集团的总裁们。但幸好雇用他的老大兼伯乐Bernard Arnault先生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这个纽约男人。
马克·雅各布果然不负众望,接管LV的第15个月,便为从未生产过服装的LV提出“从零开始”的极简哲学,获得时尚界正面肯定,很快LV的业务规模便急速扩大了四倍。更是用创新的手法为这个百年经典大牌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比如他和Stephen Sprouse合作了Graffiti涂鸦系列,和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合作推出风靡全球的樱桃系列包。在赚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制造了全球性的时尚话题。
“衣服不但要穿,而且应当享受它”。这就是马克·雅各布的设计哲学。男装方面,马克·雅各布身上雅痞和街头艺术家的尘埃气决定了服装优雅成熟又透着一丝慵懒颓废。女装方面,马克·雅各布在保留都市气息的同时看重的是服装的柔软,他不仅在衣料上追求柔软,也多次通过色彩来加强娇美感。
虽然LV的设计走的是典雅简洁风,但马克·雅各布还是在百年传统之上添加了自己的创意,让经典韵味和文化气息完美糅合于一体。而在他的个人品牌“MarcJacobs”服装系列里,马克·雅各布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个性。设计师骨子里的反叛浪荡,对英伦浪漫主义的迷恋都被悉数用在设计里。
当被记者问到在纽约和巴黎生活有什么不同时,马克·雅各布这样说道:纽约充满能量和活力,大伙儿像开机关枪一样跑来跑去,吃晚饭,赴约会等等。巴黎则悠闲缓慢得多。在巴黎,我依旧感觉如同奥黛丽赫本和FredAstaire主演的**《FunnyFace》,浪漫得像生活在梦境一般的泡沫中。我的生活宁静美好,虽然我的法文依然蹩脚得很!
安迪·沃霍尔曾说最好的艺术就是商业艺术。无疑马克·雅各布将艺术家的思想运用到商业上去的手腕十分了得。
左手经典LV,右手叛逆MarcJ acobs
即便到了今日,不喜欢马克·雅各布的人依旧认为他行为怪异出行怪癖作风散漫,但喜欢的人却认定这是正宗的“雅痞”做派。
2002年,曾获两届奥斯卡奖提名的薇诺娜·赖德在一家名为“萨克斯第五街”的高级时装店购物时,不付钱就试图携带价值5560美元的商品走出商店,结果被当场抓住。这件丑闻在美国娱乐圈和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薇诺娜·赖德所偷的服装包括Gucci的礼服裙Dolce&Gabbana的手包,CalvinKlein的紧腿袜以及马克·雅各布的毛衣。
当马克·雅各布得知这件事后,不仅没有对偷盗者嗤之以鼻,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邀请她成为品牌广告的女主角。马克·雅各布对自己的怪异行为做出如下叫人咋舌的解释:我总是对“堕落天使”非常着迷。人从来就不是完美的,有些女孩总是犯错,而我就是喜欢那样的女孩。她们是黑暗天使,当然不是像魔鬼那样黑暗,而是种忧郁。拥有黑暗的灵魂,是件好事。
身似男爵般优雅,骨子里却爱逐浪,这就是马克·雅各布。如今已贵为世界顶尖的设计大师的他,左手掌管着LV的设计大权,右手打理着个人品牌MarcJacobs。一边走经典时尚之路,一边走叛逆之风。虽然老祖母对马克·雅各布的期望是成为下一个CalvinKlein,但无疑他会走的更远。
和很多人一样,我知道马克·李维也是《偷影子的人》开始的,这本书曾经长踞各种畅销书排行榜。
当读到第二本《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时候,我就真的喜欢上了这位作家。我一直觉得能那样细致入微地体察、观照人物内心的,只有心理学家能做到。
他对自己的事情十分内敛矜持,很少在公开场合透露太多。关于他本人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马克·李维到访过中国,我也只能通过那少有的几篇新闻稿来试图了解这个人。
“在我给我儿子写的书里面,我不会给他讲一些大道理,而让他成为一个他想成为的人,有希望、有欲望去为世界创造价值和一些人文情怀的东西。”
2014年,他在上海做签售会。那个真正“偷影子的人”,马克·李维的儿子LouisLevy也一起到访中国。
马克·李维的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If Only it Were
True)的写作初衷,是希望儿子30岁的时候能了解爸爸30岁时的心情。这部小说后来被导演斯皮尔伯格改编成**《宛如天堂》(又名《出窍情人》)。
现实生活中,父亲和儿子不可能是同龄人。但是儿子30多岁的时候去读父亲当年写就的作品,便可以以同龄人的身份对话,儿子也许会在书中找到共鸣。 “在那个时候,我们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
他说: “在我生命的终点时,我更希望被人称为他是一个好父亲,而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17岁就成名的作家,当我不是一个天才的时候,仍然可以通过努力来成功。”
他18岁开始为红十字会服务六年,22岁创办影像合成公司,30岁前开设建筑师事务所。37岁处女作获得认可纯属意外之喜。
37岁之前,马克·李维的生活与写作无关,他也从未幻想过自己会成为畅销书作家。前几十年的人生与文学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在某个时刻选择写作。多年后,他才会回忆起过往的经历和文学上的熏陶都是在为小说创作做积累。
37年足以让自己和世界达成谅解,没有迫于生计的困窘和追名逐利的焦灼。 温柔地体谅每个普通人内心的孤独,最大化地了解身边的世界。
这是任何一个17岁的少年都做不到的。所以,幸好不是年少成名。
“我不是摇滚歌手,不需要被崇拜的感觉,我一直用一种谦卑的态度恭候我的读者。”
马克·李维是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曾连续12年获得“法国年度最畅销小说家”。如此备受读者欢迎的流行作家,却一直处在法国主流文化圈边缘。
文艺评论家们指责他的作品是“沙滩文学”。旅居美国的马克·李维只说:“我想批评我的那些人内心是渴望成为畅销书作家的”。
有人问马克·李维是否会涉及更加严肃深刻的话题,以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 “我很肯定这辈子和诺贝尔奖无缘,就我而言,读者的厚爱比文学奖更有意义,文学奖对我来说顶多是壁炉上的摆设。”
“我仍然希望经历我人生中比较美好的时刻和痛苦的时刻,因为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更好的塑造了我自己,成了今天的我。”
他在红十字会工作6年,见到太多意外的死亡,切身感受到生命的无常。22岁去美国创办一家电脑影像合成公司。公司倒闭后,他回到法国开设建筑师事务所。
他此后作品中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对医生和建筑师这两种职业了如指掌,都和那些年的经历分不开。他从来不后悔此前的职业经历。
对于生命中的痛苦和挫折,他也都释怀。
“我认为所有的这些经历都构成了我今后写作的一些素材。”
他说: “我并不清楚灵感是从何而来的,也许是突然而至,也许是潜藏于心”。
所有的经历都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赠给你。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当我不在了,孩子会说我是个好爸爸,妻子说我是个好爱人,朋友说我是个有趣的家伙。”
读者说“马克李维的书总会给人一种无名的感动和治愈。”他的幸福源泉又从何而来?
他对儿子Louis的爱是真的,即使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儿子依然与他亲近。
他完成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后,在妹妹的鼓励下,这本小说才得以出版。
他的祖母是一位能干的慈善家,曾捐献了自己的房子,建立了土耳其第一座女性医院。
他拿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感到非常骄傲,想立刻与外婆分享。
外婆却说: “因为你马上就要成人,在你的人生中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在你生活中将会做些什么。特别是当你到了我这个年龄,怎么样去看待你的人生” 。直到外婆去世,他才明白这些话的意义。
他的父亲是犹太人,曾参与过反抗德国纳粹的活动,为此历经磨难。16岁的马克·李维猛然发现原来谦逊内敛的父亲是个英雄。
父亲却说: “我不是英雄。孩子,我只是在做正确的事而已”。
“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我们。 我们战胜了对手,是因为我们在伤痛过后还有能力继续去爱别人,我们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相信爱是代代相传的信仰。 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是心怀仇恨,还是内心充满爱。而仇恨是人性倒退的表现。”
这些话让他永生难忘。
多年后,妻子对他说,既然你想写你父亲,别等到他去世之后再写,你会后悔的,在他活着的时候,把他的故事讲出来。半年后一部描写年轻人抗击纳粹的小说出版,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
只有生活在爱与被爱的环境里,才能在得知世界阴暗和人性凉薄之后依然散发出温柔的体谅。
“当时我并未饰演任何角色,我在纸上倾吐的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15岁的马克·李维在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才惊觉原来故事可以如此诱人。
马克·李维说:“小时候的我很害羞。写作可以将内心不能说的事情明明白白地写出来”。 写作是一个能够治愈抵挡羞耻、矜持的方法。
他写作的最大动因来自于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小说自成一派,很有辨识度。
他说,写作让你“来到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
他从来没有描写主人公的外貌,希望读者能从文字中解读出充满画面感的情节。
他在写作中敢于尝试不同的风格——悬疑、冒险、爱情喜剧等。
他的写作中通常会涵盖两个要素: 一个是旅行,另一个是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或者说是奇特经历。
他所有的小说其实都在讲城市的孤独感。但 他把孤独感写得清新脱俗又饱含生趣。
他说,不用在乎目的地,写作的真谛在你旅行的过程中,才会慢慢体现出来。
他喜欢写普通人在无法自如面对的环境里,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释放的人性力量。
他说,当一个作家开始写作时就认为自己可以治愈人心是狂妄的。 “我所能做的,只是写下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故事。”
他说,关注别人时获得的快乐比关注自我的时候更多。我的写作灵感都来自于日常生活,我喜欢观察和聆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他说,写作真正的困难,是必须进入他赋予生命的每一个人物,观察、倾听、言语、感受。
他说: “写作是最接近我内心的事情,让我开始真正为自己而工作,这是一份让人充满激情、永远不想停下来的工作”。
他说, 写作是自由的时刻和巨大的分享 。但是他也说潜心创作的那几个月他与世隔绝,孤单而痛苦。
大多数人都有无人能懂的孤独和无法排解的寂寞。但又在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和对身份的追寻中获得疗愈和救赎。
她期盼我找到一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不论我在人生中作出什么选择,不论我会去爱或是被爱,都希望我会实现所有她对我寄予的期望。——《偷影子的人》
我以前从来也不敢想象竟然会如此地爱你。你进入我的生命,就好像繁花总会怒放,夏天终于来临。——《与你重逢》
不留下一句话就这么离开,这比抛弃他更加残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背叛。——《第一日》
失去所爱的人确实很可怕,然而最可怕的是未曾与之相遇相知。——《第一夜》
所有的一切都不能重来,所以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人的一生所爱,是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和梦想的人。——《如果一切重来》
不能因为一个人温柔体贴就和他共度余生,那个能够跟你相伴终老的人必须让你感到震撼,让你开怀大笑。如果他温柔体贴,那当然更好了,但也只是更好而已!——《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失恋之苦确实让人痛不欲生,然而真正的不幸,其实就是你的生活像荒漠一般贫瘠。——《她和他》
你轻轻滴拂过我的灵魂,你改变了我,你让我忽然产生了爱人与被爱的渴望,我怎么能原谅你呢?——《伊斯坦布尔假期》
但是我对你的未婚夫没有任何不满,他很完美!只是我更希望看到在你的生命中,能有一个男人让你疯狂,哪怕他浑身都是缺点,而不是一个因为有一些优点就赢得你的人。——马克·李维《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华东师大法语系教授袁筱一曾这样评价过马克•李维: 马克•李维让中国人想象中的“法式浪漫”有了名副其实的着落。
马克·李维小说中有浪漫的爱情,一见钟情或冥冥注定。有温暖的亲情,充满误解或相互体谅。有恒久的友情,不离不弃或生死相依。
在他的世界里,你真的会相信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