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服饰的特点

哥特服饰的特点,第1张

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真正的哥特时尚体现为:

1 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2 可以透(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3 银饰;

4 苍白的皮肤。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 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5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

6 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7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

8 领带或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9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太阳神之眼、五角星、十字架(基督的象征)的饰品以及刺青;

10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

11 锁链和铁钉。

12 身体穿孔。一般情况下舌头是首选部位,其次是鼻子,最后是私人部位和乳头。

哥特风格的服饰极端且偏激,只能做为舞台装以及在装发布会上上作为展示类服装出现。 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饰时尚由(清脆的曼陀林风格的半原音吉他、沉稳的单音符贝司线条、简单但快速的节奏、浓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阴暗的演唱。)音乐风格发展而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多用早期欧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设计)。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成为哥特族的注册商标。

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银饰。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宽领带或逞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征)。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哥特族们一般不会像朋克们那么极端,他们会讲些品位。

说实话,如若没有品位的哥特可能打扮起来看上去就像朋克那样。松散的服装已经不是哥特的最爱。哥特以显示身材的比例美作为基本穿着概念。体现身上的完美比例才是哥特最最主要的穿着风格。

你想成为哥特族吗?

首先要从基础开始:头发、脸和皮肤和衣服。请参见六大哥特模特,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处理。

之后是神态和气色。显得极其绝望极其痛苦是极其必须的——世界如此,社会如此,你怎能无动于衷?笑,及其阴冷的笑。在哥特族里,微笑就等于让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酷男去扮演一只唐老鸭。

再者可以考虑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穿个孔,加些金属饰物。

当然你知道了,哥特不只是一种时尚,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衣食住行,你一定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阴暗。

你还可以养一只啮齿类的小宠物,比如老鼠什么的,啮齿类是自然界的哥特族,你应该经常和它交流一下哲学问题。

还有特绝的一手,你可以买一付棺材作为周末时的睡床,那真的是哥特到家了

哥特式衣服和普通的衣服有什么差别

哥特衣服:哥特主义爱的就是衣服层层叠叠、从胸衣到马甲、从外套到披风、全副武装、首饰叮叮当当、繁复,黑色的着装、或其它暗色、如深蓝、深红、深绿。总之,色彩要神秘阴沉,如果把近几季的巴黎秋冬时装浓缩成一个形象,那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暗夜女神:惨白的皮肤、血腥的眼神,和着或白、或猩红、或暗黑、线条锐利、面料朴素、领口高耸的单色长袍,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流行大量的蕾丝花边、缎带、蝴蝶结和束腰设计、展现十足的女性特质,塑造出高贵典雅的形象)的禁欲、庄严、冷酷。

哥特上装的比例有所调整、衬衫裙长及脚踝、西装和外套一律拉长到刚好盖住臀部的位置、这样、各种弹力袜裤顺理成章上位、成为搭配的最佳单品、这种袜裤挑人、但在用充满攻击感的鲨鱼形过踝靴掩饰下、美腿修长、气势非凡。

以女性服装为例,生活中很多人的着装都充满了哥特、如李孝利就被认为是典型哥特风着装、 还有08比较流行的蝙蝠衫(吸血鬼)、就被认为是典型哥特风、 09年DIOR也专门举办过《那一抹不羁的哥特风》T台秀、所以哥特其实很普遍的、

哥特服装主要是想要给人一种神秘、高贵的感觉、 其次哥特着装一般搭配带有宗教色彩的配饰(如十字架)、给人一种冷艳的感觉 哥特风格关于“ 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做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产生了那一时期所谓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以 EdgarAllanPoe、 Mary Shelly和 Bram Stoker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的恐怖小说也被称为“哥特”风格。至此,哥特风格中的恐怖颓废已经被补充得几近完美。 特别重视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线条。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中世纪,裙长是一种等级的标记,只有高贵的太太们才允许后摆拖地,并有权把它染成绿色。服装上的分割线、装饰线多采用纵向的、垂直的线条。 13— 15世纪欧洲服装中歌特风格最为流行。那尖尖的埃宁帽( henin)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时下流行的哥特式时装也常常是不对称的,但时下所谓的哥特式时装只不过是带有些许哥特式艺术的气息,它看起来带有更多的商业色彩,这使得“哥特式”听上去更像是一句促销口号。 在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 Gothic”这个词在时装报刊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现代时装中流行的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所以,哥特式时装可视为当下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个分支。欧洲中世纪尖顶大教堂、恐怖哥特文学的代表作《吸血鬼纪事》,还有 20世纪 80年代的重金属乐团……与今天的哥特似乎都远了一些,在看过了世 界顶尖服装设计师们热热闹闹的 2004年秋冬时装发布会后,一股悄悄现身于时装舞台的神秘力量———新哥特服饰风格( New Trend of Gothic)锁定了我们的视线。 新哥特式风格 新哥特流行有音乐、**助阵新哥特服饰风格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最初崛起于上个世纪 70年代末的西方音乐界。在非主流音乐的花园里,一些另类摇滚乐队逐渐孕育壮大成哥特摇滚乐派,小部分的异类并不会受大众潮流的影响,他们的音乐充斥着对于死亡、痛苦、黑暗、性欲的描述和体验,风格怪诞而又神秘,一出现便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于是在音乐的催生下, 20世纪80年代,一股以此为潮流的服饰风格出现。 黑衣流行是从Bauhaus乐队开始的,这是一支性别取向不名的乐队。他们总是化着妖艳的妆,并把这种风气带到时尚潮流中去,男人们穿着带花边的衣服、高跟鞋、戴着珠宝首饰、高至大腿的靴子……总之是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 年轻人接受了它,并为之疯狂。青少年们开始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而且相当认真。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音乐失宠,但哥特文化却大行其道。那时恰逢好莱坞以哥特文学为背景的恐怖**复兴。在一系列卖座影片,如《剪刀手爱德华》、《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里,偶像明星约翰尼·德普,薇诺娜·赖德苍白秀丽的容貌、清澈天真的眼神伴着**阴森诡异的氛围,时而浪漫时而恐怖的情节让人心醉不已。伴随**引发出的一股股热浪,哥特文化被注入了新的兴奋点。 哥特时尚也巧妙地随之改变,卷发、高马尾辫和战斗裤是一种风尚,长直发、维多利亚式的丝绒和花边也是一种风尚;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哥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紧身牛仔裤。你哥特么?找个镜子照一下。 2001年,随着史诗般的魔幻大片《指环王》在全球获得空前成功,哥特文化横跨东西,成为全球的关注热点。于是,各大牌时尚杂志纷纷预言哥特风时装将引领新的潮流,设计师们也伺机而动。 2003年秋冬时装发布会后,这股神秘力量已悄悄现身于时装舞台。在 Gucci的时装秀上,模特尚未登场,整个环境便在群狼嚎叫及蝙蝠振翅的音响效果中显得鬼气十足, Tom Ford让模特们在脖子上挂起黑色十字架,扎上黑色宽领带,穿上黑色束腰缎子大衣,黑色斜裁长袍,向人们展示出他精心准备的哥特风格,优雅而又性感。美国经典老牌 Ralph Lauren也将发布会变成了黑色的海洋,模特们身着长长的牧师披风、拖地鱼尾裙,系在脖子上的黑色丝带映衬得肌肤如雪,哥特式的菱形耳环在行走中摇曳生辉,显示出一派中世纪的神秘感,浪漫而富有韵味。 Dior的一个珠宝展示会,索性搬到了里兹大饭店,把房间布置成闹鬼的城堡,将整个晚会命名为“吸血鬼的舞会”。淑女名流们彻夜狂欢,不醉不归,时尚成了一场追逐互动的游戏,被发起者和参与者演绎得神形兼备。 心思缜密的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发现,人造皮革、 PVC面料、塑胶等在 20世纪 80年代哥特服饰里大行其道的面料不见了踪影,取代它们的是轻盈的雪纺、柔软的锦缎和奢华的皮草。在经典的黑色之外,一些浓郁华贵的色调,如暗红、深棕、宝蓝等也开始露面。而贴身裁剪的上衣、长裙,精心设计的项链、耳环无不勾勒出性感优雅的女性形象…… 细观之下, T台上的哥特服饰风格经设计师的改良,早已嗅不出昔日濒临死亡式的颓废气息,那些鬼气阴森、幽暗恐怖的气氛原来只是他们故意布出,意图吸引视线的疑阵,擦一擦双眼,我们无条件地接受了眼前这股苏醒的“伪黑暗”势力。 无论怎样,新哥特风格来了,时装迎来新哥特的世纪,模特们披散着黑色长发,画着浓重的黑色眼影,面无表情地鱼贯而出,无数设计师将他们的舞台变成了展示哥特时尚的秀场,新哥特服饰风格带起了新一轮的视觉冲击波……

(本人想扮成歌德loli)

哥特时期服饰

从12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进入中世纪的第二次国际性时代——哥特式时代。所谓哥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中世纪建筑等美术样式的贬称,有“野蛮’的意思,语源自日耳曼的哥特族。这是一种发祥于北法西斯、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就建筑样式而言,垂直线和锐角的强调时其特征。反映了基督教盛行时代的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风貌。

十字军东侵以后,随东、西贸易的加强,欧洲在大量进口东方的丝织物及其他奢侈品的同时,手工业得以发展特,别时是纺织技术和染色艺术的发展,使当时的衣料大为改观。13世纪以来,法国的诺曼底、皮卡尔迪等地的毛织物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展使原来处于低文化状态的日尔曼人的生活文化水准得以提高。这一时期的服装更加豪华多彩,新兴贵族的宫廷生活产生和形成的发展潮流表现出哥特式时代独特的服装文化特征。

·13世纪,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衣服由二维空间构成向三维空间构成方向发展;14世纪中叶,出现了男女衣服造型上的分化:男子服是短上衣和紧身裤组合,上重下轻、富有机能性;女装上半身紧身和体,下半身裙子宽大、托裾,上轻下重 ,更富装饰性。

浪漫哥特风弥 漫在2014春夏巴黎时装周

“凡来哥特”:新产品 拓出新市场

何谓“歌特(gothic)”?

首先,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

第一,在建筑上的歌德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第二,在文学上歌德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

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关于浪漫主义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在19世纪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MOVEMENT)

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哥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还有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哥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很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妈妈圣母玛丽亚。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大概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也有说法以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巨集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就已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

现今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该教堂过去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 的地方。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非常大的回响,非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 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很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在今日,圣母院依旧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

建造过程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

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很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 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南岸。

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许多礼拜堂。1250-67年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维(Jean 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在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进入13世纪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师尚·哈维的手上才动工,并在1220年代时,由第四位建筑师维优雷·勒·杜克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历史事件

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

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

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

1455年 圣女贞德诉讼。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 昭雪,举行 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

1572年瓦卢斯(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

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

1708年路易十四按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

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

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

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

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

建筑外观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好、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非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 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Bishop Sully)为路易七世(Louis Ⅶ,于12世纪下令兴建圣母院)受洗的情形。左边是圣母门(Virgin」sportal),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

拱门上方为众王廊(Galerie des Rois),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以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Musee de Cluny)。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

「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纳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有九公尺(约10米),俗称「玫瑰玻璃窗」,其直径,建于1220-1225年,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借由这些影象来做传道之用。中央供奉著圣母圣婴,两边立著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非常怕德国人把它抢走,所以拆下来藏起来了。

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在这里的设计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发挥了自个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迷濛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今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如果隐如果现,它们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们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里,思索它们脚下那群巴黎城里的人们的命运。

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后来竣工,没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楼悬挂著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主体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特式建筑一样,两翼较短,中轴较长,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好像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著。

圣母院后殿始建于1370年,它不但是整组建筑的终端,而且它自己还创造了一种影响到每一部位结构的动感,从高低脚拱到肋状构架,都体现了这种动感。高低脚拱半径达15米左右,别具一格的后殿建筑不愧为歌特建筑的杰出之作。

走进这座教堂里,四处可见虔诚的信徒双手交叉合拢抵住下巴,闭眼凝神虔诚的祈祷,更突显巴黎圣母院的庄重肃穆。当今的圣母院兼具宗教、艺术和旅游价值与一体,是巴黎必到之处,登上巴黎圣母院顶端可眺望整个巴黎,欣赏绝美的塞纳河精致。走近巴黎圣母院,可见雕有基督教经典之作—《圣经》的三个桃状大门圣母门、审判入口大门和圣安娜们依次排列,雕刻栩栩如生。圣母院共三层,顶层风景极佳。矗立在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是对古老巴黎历史的承载。

建筑风格

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特征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很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通常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非常强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非常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巴洛克建筑特点:

1、巴洛克是一种比较豪华奢侈的风格,除了豪华之外其实它还有着享乐的风格。

2、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

3、巴洛克是为了响应宗教的需求的,它与宗教是相互支持的。因此宗教色彩是巴洛克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

4、趋向自然,巴洛克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自由,给当时的艺术家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解放。

哥特式建筑特点:

1、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2、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3、哥特式富于戏剧性,高耸云端,引人人胜,它含有人们所向往的高度浪漫色彩的意境。

二者区别:

1、风格不同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巴洛克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

2、背景不同

哥特式建筑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

3、意义不同

哥特式建筑的产生是为了应和宗教的需求。

巴洛克建筑风格则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反拨,它的出现,又是对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欧洲传统建筑风格的一次大革命,冲破并打碎了古典建筑业已建立起来的种种规则,对严格、理性、秩序、对称、均衡等建筑风格与原则来了一次大反叛,开创了一代建筑新风。

扩展资料:

代表性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

而最负盛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哥特”。

哥特,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

关于“哥特”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

第一,在建筑上的歌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第二,在文学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 之冒险故事;

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还有另一种解释,人类学意义上的哥特,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艺术风格,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 恐怖的、黑暗的、怪诞的、野蛮的,这也影射了哥特小说的哥特的涵义,例如17、18世纪流行于英伦,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说,按美国人的说法,哥特小说已经延伸到了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如《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a Vampire》,甚至还包括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

在人类学意义上,哥特是所谓的蛮族之一;而在艺术风格上,哥特风格则上升激荡,同时又优雅纤细;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则成为小说这种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当然这种风格也只是一种批评术语。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样在英国,一类沉湎于人类黑暗阴郁感情的音乐,也逐渐被人们称为哥特音乐,他们的音乐悲伤、缓慢,他们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复古运动,把哥特风格引入音乐,歌唱着死亡、恐惧、黑暗,偶尔也会蹦出一个宗教主题,或者用死亡金属的暴烈和鬼气森森的圣咏女声这种两极并置,对骑士国王的时代来一个怀旧的回望。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与摇滚其它分支的明显差异。作为根植于浪漫戏剧艺术和十八世纪哥特式文学的音乐风格,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而相应的,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较其他的音乐形式,哥特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局限在音乐方面,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哥特音乐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的人类感情世界,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时,常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情感和思考空间。

哥特音乐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学,这种与经典哲学观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于主流文化和严肃艺术的大门之外。然而桀骜不逊的哥特对此丝毫不以为意,也许体系庞大、颓废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适合它的发展。哥特音乐惯用的表现手法是:男声主唱极尽压抑与爆发之所能,把暗夜里的绝望挣扎表达的淋漓尽致;背景中圣咏式的女声往往带有浓厚的悲天悯人的气质,而器乐则是黑夜中呜咽的风声、月影里的狼嚎和鲜血滴落在泥土里的声音。哥特音乐还有另外一个特质,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学。他具有具备天生的悲剧性,而弗洛伊德在谈论《李尔王》的时候就曾经提到,悲剧旨在教导我们“放弃生命,放弃爱情,而与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剧艺术引伸出来的悲剧世界观则是“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尼采的悲剧理论是给悲剧和死亡赋予美的少数几种悲剧理论之一,它把悲剧看成是灿烂辉煌的,一种“形而上的安慰的艺术”。为了阐述“悲剧性”的实质,叔本华和尼采都转向了音乐。由此可见,哥特音乐作为一种 “形而上的绝望”的载体来表现死亡美学,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乐的死亡美学不仅表现在音乐风格上,也体现在其视觉效果和行为艺术上。惨白的面孔,夸张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乱的长发,复古的着装和冰冷的金属装饰,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经典特征。从哥特乐队的演出可以看到,他们对生命的绝望和对死亡的迷恋已经深入骨髓,沉郁压抑与自我毁灭的情绪展露无遗。即使是激烈的吼叫也绝不同于朋克、金属的怒吼,他们根本就不准备抗争、颠覆什么。那只是歇斯底里的吼叫,是人在窒息前最后的嘶吼。不是运用声带,而是用肢体在吼叫,在挣扎,在呻吟。这种极端的表现手法极具视觉震撼力,连同阴暗神秘的舞台设计一起传达了一种强烈的理念——死亡之美凌空出世,震撼一切!而在这种近乎宗教仪式的气氛渲染下,观众很难不被感染。

表现在现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团追逐的一种形式化的标新立异。真正的哥特族总会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总是透露出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郁压抑与自我毁灭。哥特音乐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和所有的艺术形态一样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哥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谈到“哥特**”,“哥特**”其实这是一个不正确的术语。即便是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我们也根本找不到这个词条。之所以在这里使用它是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为背景或表达死亡和痛苦等主题的黑色风格的**,显然这类**和哥特文学以及哥特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总是以一种非常人的视角去透视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达着那种阴郁、痛苦和空虚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关吸血鬼的**被看作哥特式风格**的典范。这完全归公于Ann Rice等的吸血鬼题材的小说在世界范围的流行。

建筑上哥特式风格是对罗马风格的继承直升的线形,体量急速升腾的动势,奇突的空间推移是其基本风格。窗饰喜用彩色玻璃镶嵌,色彩以蓝、深红、紫色为主,达到12色综合应用,斑斓富丽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饰是非常著名的,家装中在吊顶时可局部采用,有着梦幻般的装饰意境。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让·奥贝尔设计)、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1732,热尔曼·博夫朗设计)和德国波茨坦无愁宫。而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78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