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原文_翻译及赏析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原文_翻译及赏析,第1张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唐代·卢照邻《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

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送别 , 友人思念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宦游四川期间所作,诗中抒写了送高参军的离情别绪,流露了对友人路远艰难的担心和别后的思念之情。景凄词切,情真而思深。 鉴赏

一提起“初唐四杰”,人们自然会想到杜甫对“王杨卢骆”的高度评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会想起千古传诵的名句佳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会想到骆宾王7岁而吟《咏鹅》,杨炯9岁被奉为神童,王勃25岁即赋《滕王阁序》等逸事。但是,对于卢照邻,知之者甚少。他的《长安古意》虽为佳作,但因其未能尽脱六朝藻绘余习,流传也并不广。其实,卢照邻同样才华过人,除擅长七言歌行外,其五言格律诗十分精致,特别是登临送别类的小诗,更是别具一格。

好友高参军北还,可喜可贺,一路上,纵然山高路险,他也会觉得“驿路开花处处新”的。诗人觉得自己南滞在此,形单影只,实在愚痴,即便有鸿鹄之志也是枉然。高参军将从自己当年南游蜀地的来路还京,真为他提心吊胆:这一路上,风尘滚滚,关山重重,那数不清的峭壁悬崖,急流险滩,不知他如何跋涉。诗人眼看好友离去,远了,远了,好友的车盖早已在视线之外,他还在离别的高坡上挂肚牵肠:什么时候该过三峡,什么时候能越秦岭,什么时候才安抵京洛,“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蜀道将如何穿越,“又闻子规啼夜月”的空山野岭又怎样入眠。恍惚间,琴声似断,昔日相与饮酒吟诗的高参军已离他而去,难以再见;秋山俱寂,夜空“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悲声格外刺耳,令人毛骨悚然。猛一惊,直面惜别时的童山青岩,不胜感慨:“志同道合的你我,千山万水将隔不断我们的情谊。《穆天子传》载西王母《白云谣》云:‘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卢照邻性格孤傲,卓尔不群,为时世所不容,却为亲友所钦佩。关键时刻,总有朋友使他摆脱困境。因此,诗人特别珍重这人世间难得的真情,每每分手之时,常常写诗馈赠。由于悲苦,这类诗作往往景幽情苦,词冷曲哀,凄切有余而旷达不足,但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意却表露无遗。

“士穷节乃见”,“患难见真情”,卢照邻其人其节,其情其义,便是一例。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171篇诗文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唐代·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送梓州李使君

唐代 :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唐诗三百首 , 友情 , 送别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宋代·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宋代 : 王安石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送别 , 感伤 , 写雨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唐代·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秋江送别二首

唐代 : 王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写水 , 送别组诗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究竟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有着怎么样的人生历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1

 初唐四杰,他们四人都是官小而名大的诗人,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合称他们为“王杨卢骆”。

 最开始,王勃明确反对以“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得到了卢照邻等人的支持。四杰的诗文扭转了唐朝以前奢华宫廷感,把诗文题材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沙漠。他们让诗文更加有生命力,也更加贴近生活。其中,卢照邻、骆宾王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而王勃、杨炯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初唐四杰虽然还未脱离齐梁以来的绮丽,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2

 自古有才华的人,仿佛都不能善终,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中只有一人善终。

 其中王勃罹难时年仅二十七岁,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骆宾王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后来其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不得志,辞官。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卢照邻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一开始卢照邻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甚受器重。李元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李元裕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后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六年后,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因《长安古意》中的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入狱,家人营救无果,是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出狱后不久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文采出众,应童子举及第,翌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二十六岁的杨炯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三十二岁那年,杨炯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杨炯从秘书省里过了六七年郁沉岁月后,终于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杨炯的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事件平息之后,杨德干父子被杀,杨炯受到株连,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担任了司法参军,结束了他在长安长达二十六年的安定生活。公元690年,四十岁的杨炯秩满回到洛阳,武则天诏杨炯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他虽因官职不高,心中抑郁,但却对武则天仍尽情颂扬。两年后,杨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上任一年后,杨炯卒于任上。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3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唐朝初期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反对六朝以来华丽的诗风,提出了一些文学革新的主张,扩充了诗歌的题材,并未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得七言古诗发展成熟,对后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初唐四杰”是指哪四位诗人( )

A、王勃

B、杨炯

C、陈子昂

D、卢照邻

E、骆宾王

答案:ABDE。

初唐四杰记忆窍门

1、选择对应联想法: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用字头合并法简化: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3、形成物象:

天太冷了,初唐四杰受老百姓拥护,在东都洛阳成王,都围着煤炉取暖。(注意:这不是历史)

简化为:洛阳王围炉。

4、回放:

洛(骆宾王)阳(杨炯)王(王勃)围炉(卢照邻)。

初唐四杰介绍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

杨炯

杨炯,唐代文学家,华州华阴人,9岁就被举荐为神童。杨炯恃才傲物,初唐时,以文章见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为“四杰”,名气是比较高的。

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

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初唐四杰的名词解释

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并称。

这个名词的出处是

《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 炯 与 王勃 、 卢照邻 、 骆宾王 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 王 杨 卢 骆 ,亦号为四杰。”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第六章第四节:“号称初 唐 四杰的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是当时诗人中的佼佼者。

下面我来分别介绍,就清楚多了

一、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才思敏捷,年少成名,七岁就能作诗,著名的《咏鹅》就是在骆宾王七岁的时候作的。骆宾王还著有许多名篇,他特别擅长七言诗,以构思巧妙,格律严谨著称。女皇武则天对其的诗文也是赞赏有加。但骆宾王的仕途之路较为坎坷,他当过御史,做过县丞,因为屡不得志,就辞掉了官职。他留有《骆宾王文集》于世。

二、王勃

王勃,字子安,初唐时期的文学家。王勃出身儒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儒,他幼时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熏陶。王勃文采斐然,风流倜傥,有点放荡不羁,仕途不顺。王勃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尤其擅长五绝和骈文,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唐高宗李治曾称赞其为大唐奇才。但天妒英才,王勃在看望父亲的过程中因溺水不幸死亡,时年二十六岁。

三、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初唐时期著名诗人。与骆宾王不同,卢照邻出身名门望族,家庭条件较好。他曾当过邓王府的文书,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他擅长诗歌骈文,著有名篇《长安古意》,其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更是千古名句。他信奉道教,身体患有残疾,手脚行动不便,因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河自尽。

四、杨炯

杨炯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四杰之一。杨炯出身寒门,幼时聪明敏锐,被推举为神童,进入朝廷弘文馆。后来杨炯入太子东宫为官。他特别擅长诗歌和散文,留有各种诗文八十余篇。杨炯对边塞诗也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如《从军行》、《战城南》。杨炯一生几乎都在做官,最后病逝于盈川县令任上。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神童,又称圣童、奇童、天童、或资优儿童,是对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所谓“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识洞于未萌,智表于先见,心计足以成务,口辨足以解纷”。战国时期秦国大臣甘茂之孙甘罗,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宾客。[1] 汉朝已有对神童的选拔制度,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2] 。“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3]

南北朝有一位神仙童子元嘉,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羊群,兼成四十字诗,足书五言一绝[4]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王勃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人目为神童,[3] 《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刘晏年幼时号为神童,形状狞劣,宰相张说称他为“国瑞”。《儿世说》、《幼童传》、《世说新语》、《太平广记》[4] 都记载有大量的神童。王安石的《伤仲永》是一篇探讨神童问题并警世的散文,他强调:“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意即强调后天的教育比天赋更为重要。[5]

“初唐四杰”都有谁为什么初唐四杰都没有善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初唐四杰大家都知道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仁兄。《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此四人都是初唐时的大文豪!他们那些被后人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都为中华文学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他们的才华那般好,除了杨炯明哲保身以外,其余三人都不得善终。

王勃,字子安,650年,出生于山西龙门的一个名门望族+神童世家。爷爷王通是隋末唐初的文化名人,门生遍天下,爷爷的弟弟王绩是名震京城的“神童仙子”,王勃的哥哥王勮也是天才少年,20岁就考中了进士。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王勃彻底将家族的神童基因发挥到了极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候写了篇《汉书指瑕》,指出著名学者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中的错误之处,十岁时,便饱览了六经。

王勃才华早露,胆识过人,14岁时直接上书当朝宰相,直抒政见,深受右相刘祥道的赏识,刘祥称誉王勃是“神童”,并上表朝廷加以推荐。王勃因此被任命为朝散郎,官阶为七品,要知道县令的官阶也不过是七品,而此时的王勃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

乾封初(666年),王勃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至此,王勃曾经凭着自己执着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获得的仕途,就这样几乎归零了。有才华的人向来不缺机会,二十岁时,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担任参军一职。然而在职时他一时心软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后来怕被人举报竟把那官奴杀了,杀人偿命,王勃被定了死罪。幸运的是,王勃遇到了大赦的机会,命是保住了,但仕途有可能就从此无望了。劫后余生之后,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漂洋过海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然而在这次探望途中,王勃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杨炯与王勃同龄,也同样聪明。杨炯出身望族,幼年聪明好学,很早就显现出文学方面的才能。年仅九岁便被举为“神童”,仅过一年,杨炯被朝廷选了弘文馆,端上了铁饭碗,这一做,便是十六年。上元三年(676),杨炯通过制举考试,被授予校书郎一职,掌管校勘书籍之事,这一年他二十六岁。年近三十,才获得这么一个九品小官,杨炯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九品的官位上又坚持了六七年郁沉岁月后,杨炯终于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可惜好景不长,685年秋冬之际,由于受到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扬州兵变的株连,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任参军,后又被授予盈川令一职。怀才不遇,官场沉浮一生,无所政绩,使得杨炯心中忧郁,长寿二年(693)杨炯在盈川令任上去世,时年四十四岁。比起其他三几位仁兄,杨炯其实还是挺幸运的,因为他至少得以善终了。

大家熟知的《咏鹅》就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可见这位仁兄也是个神童。骆宾王的童年生活过得比较凄惨,父亲早亡,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成年后,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又任奉礼郎,出使西域。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返回长安当了名御史,后又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高邮一仗,徐敬业全军覆没,骆宾王不知所终,成为历史上一件疑案。

王勃六岁出口成章,骆宾王七岁口占一绝,杨炯十岁神童试及第,卢照邻却没有这些惊人的记录,他的才华是凭借从小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治学而来。卢照邻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大约在18岁,入邓王(李渊十七子,唐太宗之弟)府,从事文字工作。邓王李元裕对他非常重视,曾对别人夸赞说:“此郎,寡人相如也。”

好日子总是过得太快,大概三十岁左右的样子,邓王病死了,且这个邓王没有子嗣,王府的家丁仆从之类的都散的散,走的走,冷清一片,卢照邻没有雄厚背景,就随便找人谋了个四川新都县尉的官职,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却不幸染上风疾(风痹症),先是一条臂膀废掉,后来一条腿也随之瘫痪,真正是寸步千里,咫尺山河,从此,开始了十年的幽悲饮泣之路。一生穷愁潦倒、疾病缠身,又为权贵所不容,最后卢照邻投河自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9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