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la dol 全分解和弦是什么

fa la dol 全分解和弦是什么,第1张

如果三个音同时发出就是一个小三和弦。如果先后出现就是分解和弦。

fa la do,即F位下属三和弦的转位和弦。

分解和弦常作为伴奏织体,在主调音乐中应用。18世纪上半叶,早期钢琴音乐中著名的阿尔贝蒂低音,即为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也可作为曲调或声部进行的一种成分,具有旋律作用,并表示出和声内涵。18世纪以后到19世纪浪漫派作家的作品中,分解和弦的应用极为普遍,并愈趋复杂,为和声的一种重要织体类型。

一般地,先用P指弹低音,然后用i、m、a三指重复或不重复地弹出其余的和弦音。分解和弦与琶音的共同点是依次弹出和弦内各音,不同之处是琶音弹奏时值较短,往往要在一拍内完成;而分解和弦的弹奏时值较长,可以在4拍或更长的时值才完成整个和弦的分解弹奏。

例如C和弦是由1(do)、3(mi)、5(sol)三个音组成的。分解和弦就是要把这三个音依次弹响,(注意:不是同时弹响!而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弹响)不管是按什么顺序,这就叫分解和弦(顾名把和弦拆分依次演奏)。

1所谓柱式和弦,是三个以上的音叠起来,像一根柱子,弹奏时要同时按键。在电子琴中也叫多指和弦。单指其实是不构成和弦的,柱式和弦是指同时奏响三个或四个和弦音。琶音和弦就是按顺序或倒顺序依次先后奏响和弦音,分解和弦就按一定的节奏型规律先后弹响和弦音。

2弹奏方法:先用P指弹低音,然后用i、m、a三指重复或不重复地弹出其余的和弦音。分解和弦与琶音的共同点是依次弹出和弦内各音,不同之处是琶音弹奏时值较短,往往要在一拍内完成,而分解和弦的弹奏时值较长,可以在4拍或更长的时值才完成整个和弦的分解弹奏。

分解和弦常作为伴奏织体,在主调音乐中应用。18世纪上半叶,早期钢琴音乐中著名的阿尔贝蒂低音,即为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也可作为曲调或声部进行的一种成分,具有旋律作用,并表示出和声内涵。18世纪以后到19世纪浪漫派作家的作品中,分解和弦的应用极为普遍,并愈趋复杂,为和声的一种重要织体类型。

钢琴弹唱自来都是浪漫的代表,男生表白、女生魅力体现但很多 学钢琴 的同学都觉得弹唱比较难,在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其实不然。钢琴弹唱首要条件是要求左手娴熟,最好能盲弹,弹琴时眼不看手,看 歌谱 ,能同时兼顾左右手,这样坚持学习一年以上基本就可以了。下面我整理了钢琴的弹唱 方法 ,供你阅读参考。

 钢琴的弹唱方法:伴奏方法

以和弦为基础,以右手旋律为中心,以小节为单位,交替用。

一般以一小节的首音或尾音为伴奏基准。(以下均C调为准)

1简易法 2 5(52),一般歌曲左手可这样伴奏。如《我爱北京天安门》。

21645级法 “ 1”是135,“6”是613,“4”是461,“5”是572。

3大小调法 大调四拍歌曲用1353,1535,三拍的用135,351。

小调四拍歌曲用6131,1363。三拍的用613,136。二拍对照四拍。

4分解和弦法 最通用是以三和弦为主,可参考本文中的五,或拜厄的599。

5立柱式 同时按二个或以上的和弦。如135,146,15等。节奏强烈明快时用。

复调式(较难,如小步舞曲)

 钢琴的弹唱方法:伴奏节奏

二拍,1515,2525,如 赛马 。三拍,135,246,357,抒情的135153,146164,257275,如《我和我的祖国》。节奏强时1 35 35(35同时按键),2 46 46(46同时按键),如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四拍时也如此。

 钢琴的弹唱方法:练习方法

先练二拍,然后四拍,最后三拍。

各选择一首相当熟悉歌曲,用一种单一的方式,如简易法。反复练习直至左手不会乱。再用“1645”级法,最后用和弦。从C调翻到常用的DEFGAB和降B。相当熟悉后,应该根据旋律交替应用。

 钢琴的弹唱方法:前奏

间奏和结尾可以丰富歌唱效果。前奏可以自己编配,也可用歌曲最后一段音乐。间奏一般用上升式23456,13567或下降式17653,54321等或用歌曲主旋律相关的旋律。要多看多听:看优秀的歌 曲谱 ,听优秀的 唱歌 ,捕捉后自己感悟。结尾用和弦或者用主旋律的几个音。可以参考现有的歌曲伴奏谱。可网上找。

 钢琴的弹唱方法:和弦的转位

每一个和弦有二个转位和弦,同样适用伴奏一个旋律。

最常用的是大三和弦 135, 第二转位351,第三转位513

461 614 146

572 725 257

小三和弦 613 136 361

演唱歌曲旋律丰富,时而雄壮,明亮,时而抒情,悠扬,时而轻松欢快,所以要综合应用各种伴奏方法。一首歌曲可以有一百种伴奏,声音和谐,优美,动听就好。 伴奏越简单,节奏越清楚越好听。

 

钢琴弹唱方法 钢琴要怎么弹唱相关 文章 :

1 钢琴弹唱方法

2 钢琴自弹自唱方法

3 钢琴弹唱技巧

4 钢琴弹唱方法 钢琴弹奏技巧

5 钢琴如何弹奏和弦

6 适合钢琴弹唱的英文歌曲

先说一下万能和弦。所谓万能和弦就是指大部分流行歌曲所用的和弦进行,这些和弦走向非常悦耳动听,很多歌手都按照这种走向来写歌,包括JAY啊JJ啊什么的。。。。

万能和弦大家都知道了 大大们写歌的时候记得尝试下啊 真的很爽~

当然,有些人并不满足或者局限于这种万能和弦,所以,真正到编配和弦的时候需要了解和弦走向!(以下以C调为例:)

以上这些经验想必也够大部分人使用了。但是在编曲上,为了让歌曲更加生动化,就要引入和弦外音:

多声部音乐中凡不属于和弦结构内的音,均称为和弦外音。和弦外音在促进旋律进行的流动性、构成旋律型,并使声部之间形成丰富的节奏组合,增强和声的色彩与紧张度的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色彩的意思:渲染情绪的表现形式,有明亮,坚定,柔和,暗淡。)在一定的和声背景上使旋律和声部进行复杂化、音型化的处理,称为旋律音型。和弦外音是形成旋律音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后随着和声概念与和弦结构理论的形成,才将不属于和弦结构内的音称为和弦外音。在音乐创作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和弦外音成为和弦的组成部分而形成了复杂的和弦结构,例如高度叠置的九、十一、十三和弦等,均由和弦外音演化而成。几个声部和弦外音的同时结合尚可构成各种类型的装饰性和弦或复杂的和音。(二度旋律音程走向叫做级进,二度以上叫做跳进) (声部的意思是:中、低 、高音其中每一个音就叫做一个声部。)

和弦外音,顾名思义,指和弦结构以外的音。它与和弦结构内的音,同时结合而产生。和弦外音,随着和弦的结构变化而变化。

和弦外音在所处的和弦内,常属于不协和音(有的外音虽然协和,但仍具有外音的性质),需要解决到和弦音去。不同类型的外音有着不同的解决方式,一般作下行或上行级进解决,但也有的外音作跳进解决。由于和弦外音的位置、意义和作用的不同,一般分为下列类型:

[1] 经过音、辅助音、邻音;

[2] 先现音;

[3] 延留音;

[4] 倚音;

[5] 自由外音。

二、经过音与辅助音

两和弦音之间以级进形态(半音、全音)形成的外音称为经过音。

经过音通常发生在弱拍或弱位,其时值一般等于或小于两侧的和弦音,但不可长于它们。经过音可发生在任何声部,但常在外声部;可由自然音构成,亦可由变化音构成

⒈ 经过音

[1] 同和弦间的经过音

[2] 不同和弦间的经过音

[3] 两个及两个以上声部构成的多重经过音

注意:避免经过音构成的平行五度。 (平行五度 (parallel fifths)指的是乐曲的两个声部隔开纯五度作平行进行。十五世纪以来,在对位与和声上都规定应避免平行五度之出现。出现平行五度会让曲子的声部感觉降低,感觉好像变成了一个声部一样。因为五度太和谐了。但在现代和声中对平行五度的限制大大减小。而传统和声主要是古典时期和早期浪漫时期的和声进行风格。不是所有的和声中都不能有平行五度。有很多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中,就有意运用平行五度来增加中国民族色彩。)

附:在一小节中,若是4/3拍的,是表示以4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3拍。在小节中出现的音,你要分清什么是主音,什么是副音,什么是经过音。如67123,其中613是主音,72是经过音。那么,你在配合弦的时候,若是C调,就可以配Am。因为C调的Am和弦音是613,若是12356,你就可以配C和弦,因为2是经过音。像你所说的在一小节中,有345,你可以把4看做经过音。可以配C或G和弦,(C大调时)。C和弦为135,Dm为246,Em为357,F和弦为461,G和弦为572,Am为613,B和弦为属7和弦,它的音为724。知道啦以上的关系,在以后你配和弦时,你就知道,该用什么和弦了。加油吧,祝你成功。

⒉ 辅助音

同一个和弦音之间上方或下方二度(大、小)关系的外音称为辅助音。辅助音对和弦音起着辅助和装饰作用。辅助音发生在弱拍,其时值一般是等于或短于两侧的和弦音,而辅助音可出现在任何一个声部,亦可构成助音的变化形式或两个以上声部的助音。

[1] 同声部的二重助音

[2] 两个声部的双重助音

[3] 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多重辅助音

两个声部同度时,一个声部保持,另一个声部作助音处理,效果混杂,应尽量避免。避免助音构成的平行五、八度。

三、延留音

前一个和弦的音延续到下一个不同的和弦内构成的外音称为延留音。延留音有预备、延留、解决三个必经阶段。延留发生在相对的强拍上,延留音需要解决,通常下行二度解决,导音或具有导音性质的音可上行二度解决。延留音的时值一般不超过预备音的时值。延留音的解决音,常处在较留音弱的位置上。

四、倚音与先现音

⒈ 倚音

没有准备地发生在相对强拍上的和弦外音称为倚音。倚音依附在和弦音上,并级进获得解决。 倚音到解决音的节奏,必须是从强到弱。 倚音的时值一般与解决音的时值相等,也可长于或短于解决音的时值。倚音可直接级进或跳进进入。 倚音可以由自然音构成,也可以由变化音构成。

附录:

和弦属性:

1=C

C,即1级和弦,是用来明确调性的。一般大调的歌曲都以它开始,也以它结束。不过在曲子的中间可以尽量少用主和弦,否则老是给人以终止感,乐曲的进行也会很硬。 ¬

Dm,即2级和弦,是一个很柔和的和弦,它的最重要用途就是放在属和弦即5级和弦之前。而5级和弦则自然要回到1级和弦,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了2-5-1的进行。这是一个极其常用的进行。 ¬

Em,即3级和弦,也是一个十分柔和的和弦。音乐的进行中有了她马上就会变得柔美而略带忧伤。1-3-4的进行,也即在C大调中的C-Em-F是一个很常用的进行。乐曲中本来用1级和弦的地方有时可以考虑换成3级和弦,音乐立即就不强硬了。港台音乐中这种手法很常用。 ¬

F,即4级和弦,大调中的又一正三和弦,属于骨干和弦之一。它十分明亮,让人感觉心胸开阔,有一种一下子“飞”起来的感觉。我们听到的美国乡村乐和描写西部大草原和大峡谷的歌曲都使用4级和弦来表现。1级和弦后面跟4级与跟3级和弦是绝对不同的。 ¬

G,即5级和弦,大调中的第三个正三和弦,任何一首歌曲都不可缺少。它起着对主和弦支撑的作用。乐曲的终止感就是由5-1这样的进行产生的。当然现代流行音乐特别是欧美音乐中不使用5-1终止的歌曲也很多,这正是流行音乐的特色,但5级和弦作为音乐的骨架和弦仍然不可动摇。 ¬

Am,即6级和弦,一个中性的和弦,如果把它作为主和弦那就是小调了。歌曲肯定会变得忧郁,悲伤。如果6级和弦出现在大调中的某些部分,那它起到的就是连接不同和弦的作用。6级和弦象一座桥,它前面可以接几乎所有的和弦,后面也是如此。它可以是和弦的进行连贯,不呆板。1-6-4-5是极为常用的进行,事实上就用这四个和弦就可以写歌了。以C大调为例, 当6-2进行的时候 ,6级的最后一拍可以用A(6 #1 3),更加倾向于 Dm 2 4 6

Bdim,即7级和弦,在流行音乐中很少用。因为它是减三和弦,有一种向里收缩的紧张感,一般只在某些特定进行中使用,或是为了根音的流动而使用。

升降调式记忆法:

降调号

F 降B 降E 降A 降D 降G 降C

7 3 6 2 5 1 4 (全都是降调号)

比如:如果是降B调 那么 7和3 就是降7和降3

升调号

G D A E B 升F 升C

4 1 5 2 6 3 7 (全都是升调号)

比如:如果是A调 那么 4 1 5 就是 #4 #1 #5

 钢琴曲对我们有很多的益处,大家知道最浪漫的钢琴曲有哪些吗下面我给大家推荐十首最浪漫的钢琴曲,希望大家喜欢!

十首最浪漫的钢琴曲之一:《少女的祈祷》——巴达捷芙斯卡(Tekla Badarzewska)

 《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18岁时的作品,这首曲子结构简单,手法朴素,欢快轻盈,充分表现出一位少女的心境:充满了梦幻和遐想,洋溢着对青春和爱情的美好愿望。

 《少女的祈祷》在乐曲结构上,它以抒情的方式描绘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意境的美好。前四小节的降E大调音阶简短而明朗,宛如教堂的钟声响起,令人眼前一亮,勾画出一座高大庄严的教堂形象。全曲旋律不以同的变奏重复主题,温婉幽丽,色彩分明,时而欢快时而忧伤,让听众的思绪走进教堂,仿佛看到一位穿着雪白长裙的少女在上帝面前虔诚地祈祷。

 作者简介:巴达捷夫斯卡(Tekla Badarzewska)是波兰的女钢琴家、作曲家,主要作品为三十五首钢琴小品,风格单纯而清丽,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默默无闻,只有《少女的祈祷》(作于1856年)是世界名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之一。

 巴达捷夫斯卡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她带给我们的这首曲子就像是音乐圣坛里的一朵奇异的小花,以它娇小的身姿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每当静下来细细聆听时,它就带来亲切、温馨又甜美的感觉,令人陶醉,令人难以忘怀。

十首最浪漫的钢琴曲之二:《爱之梦》——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是一首温柔婉约,充满了梦想、期盼、回忆的曲子。

 《爱之梦》采用了夜曲的题材,乐曲的开头以恬静柔和的旋律贯穿其中,右手的分解和弦具有流动感和起伏感,烘托出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音乐氛围。深情婉转的旋律深深的打动着每位听者的心。乐曲的中段情绪不断高涨,热烈而激昂从而逐渐推向高潮,体现了对爱的渴望和执着追求之情。乐曲再现部分的主题旋律又回到开始时的那种抒情、宁静、安详的气氛中。那丰满的和声与优美如歌的旋律让听者久久沉浸于其中,难以忘怀,默默地享受着那幸福甜蜜的感觉。句尾旋律的律动渐行渐慢,使音乐变得空旷而辽阔,让人意犹未尽,在梦一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的结束全曲。

 作者简介: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十首最浪漫的钢琴曲之三:《水边的阿狄丽娜》——保罗·塞内维尔 (Paul de Senneville)

 《水边的阿狄丽娜》这首曲子的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婉转;时而悲伤,仿佛是用音符在讲 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独的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Pygmalion)。他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每天对着她痴痴地看,最终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少女的雕像。他向众神祈祷,期盼着爱情的奇迹。他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赐给了雕塑以生命。从此,幸运的国王就和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作者简介:音乐城堡里的 魔术 师——保罗·塞内维尔 (Paul de Senneville),法国达芬(Delphine)唱片公司董事长及制作人、杰出作曲家。他为流行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门作的这一首世界名曲《水边的阿狄丽娜》使理查德因而名扬国际,创下法国艺人在全球最高的销售记录,成为著名音乐家。保罗·塞内维尔至今依旧不断地创作浪漫唯美的音乐,因为他始终坚信,不论什么时代,都有人追求美的音乐。

十首最浪漫的钢琴曲之四:《致爱丽丝》——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在1808-1810年间,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处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

 这首曲子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要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的交谈。

 作者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十首最浪漫的钢琴曲之五:《梦中的婚礼》——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

 《梦中的婚礼》由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Paul De Senneville)和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

 连续的八度旋律进行该曲钢琴音乐中的一个特点,并且这一特点确实在他的作品表现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八度上重复出现的主旋律,更具有清新、亮丽的气质和清脆、明快的听觉效果。

 作者简介:奥立佛·图森(Olivier Toussaint)是一位杰出歌手与作曲者,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古典音乐的熏陶,但图森偏爱爵士、美国流行音乐,尤其是极度热爱披头士。即使在大学主修社会经济学,但仍阻挡不了一颗炽爱音乐的心,就这样,他与保罗·塞内维尔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森与保罗共同作曲给法国知名艺人,并制作许多专辑,皆有相当的销售成绩。1975年,他们共同创作的《朵莲妮之歌》(Dolannes Melody)由小喇叭手伯瑞利演奏与1976年的《水边的阿狄丽娜》将其事业带至巅峰。

>>>下一页更多精彩“十首最浪漫的钢琴曲” 

艺术歌曲最初是在欧洲开始流行,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断发展的一种能够表达人们情感的单独进行歌唱的模式,它的歌词来源基本上都是非常有名的诗歌,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展示主人公的心理想法;它具备了非常强的旋律展示能力,所使用的体现方式和创作歌曲的方式都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能够让它的器乐伴奏环节占据非常高的地位①。流传至今的绝大部分艺术歌曲的特点是:它的歌词体让人们感受到了非常强的文学素养与极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调性 悲伤 情绪 和声

19世纪德奥浪漫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一生虽为短暂,但却为世人留下了1200多首珍贵的音乐作品,而这其中就是约650首是艺术歌曲。这些艺术歌曲不仅旋律优美,感情真挚,构思独特而缜密,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些艺术歌曲无论是从音乐的优美还是内容的深度都被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所以,之后的人们将其称作为“艺术歌曲之王”。

艺术歌曲最初是在欧洲开始流行,在18世纪的末期与19世纪的初期不断发展的一种能够表达人们情感的单独进行歌唱的模式,它的歌词来源基本上都是非常有名的诗歌,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展示主人公的心里想法;它具备了非常强的旋律展示能力,所使用的体现方式和创作歌曲的方式都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能够让它的器乐伴奏环节占据非常高的地位②。流传至今的绝大部分艺术歌曲的特点是:它的歌词体让人们感受到了非常强的文学素养与极强的艺术魅力;其伴奏部分多为钢琴,钢琴伴奏部分不仅仅只是伴奏—单纯的用以辅助演唱部分,而是与演唱部分拥有同等的地位与分量,甚至需要更高的演奏水平来演绎。

《冬之旅》(Winterreise)是其按照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缪勒③在文学期刊里面所发表的诗集有感而发而编写出的,时期晚期作品里面最成熟的一个作品,是在舒伯特病情逐渐恶化下,加之被告知贝多芬去世的消息以后,非常悲痛而寂寞的心情下所完成的。《冬之旅》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描述了主人公青年磨坊工人因为被自己所暗恋的女子所回绝,在漫天大雪里孤独的背井离乡踏上旅途,在这一路他有回忆自己美好的过去,也睹物生情,他看见了风信旗,寂静的村子,送邮件的小车,种在路边的菩提树,溪水不断流淌的小溪,同样还有在白色的冰天雪地的里面所假想出的充满了温馨、五颜六色的美好环境。此部声乐的套曲一共分为13首,大都是被分成了一前一后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前者基本就是主人公因为自身感情的问题感到非常的困惑,郁郁寡欢,然而在有的时候却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后者就是主人公不再抱有任何期望,对自身的生命毫无眷恋,觉得只有死去才能摆脱自己烦恼。舒伯特竭尽所能的挖掘了缪勒这部诗集中绝大部分的优美诗句中的韵律与音调,使得这部声乐套曲不仅仅蕴含了优美而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与此同时,在此部作品里面,创作的人员突破了之前所具有的比较严格的准则,使用按照诗的具体内容尽最大努力在旋律,韵律,曲式,和声以及调性等方面统一起来作曲手法,以达到与诗歌更加完美的结合目的。因此,这部声乐套曲的钢琴伴奏部分也是将那些美丽的音乐词汇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最能将那些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说明,最足以丰富诗歌场景与氛围的有力语言。

一、变化多样的调式与调性

1以小调作为主调式的作品居多。

这部声乐套曲的调式与调性的分布基本是以小调作为作品的主调式的作品为多数,这其中共有十六首之多,而以大调作为作品的主调式的作品只有八首。这么多的小调运用,呈现给世人种种阴暗而忧郁的色彩,比如作品《晚安》的前奏部分;人物的形象十分颓萎且内心绝望作品《孤独》;已经描绘出十分寒冷而外部天气,比如作品《凝结》。尤其是作品《泪洪》描绘出主人公流浪的路上看到了菩提树之后,引发了他十分强烈的悲伤情绪,作品中通篇都为单一的e小调,篇幅精悍,然而却节奏缓慢,每一句的旋律起伏剧烈,描绘出主人公悲伤而哭泣的情景来,把主人公心里面的苦楚与困惑完全表达出来,就如同是“地上的薄冰破碎成片④”一样。详见下表1。

2在以小调为主的作品中,向大调转换后仍转调回小调。

在转变成大调的环境里面,大致有三种情况:回忆,冰冷的现实,和幻象。例如:歌曲《路标》最初是从g小调进行,描述了主人公客服重重困难成功翻越那被需覆盖的荒山,同时回想起了自己以前所做过的比较愚蠢的事情,作品突然调性变化成了G大调,而在他筋疲力尽之时又重回绝望而寂寥的g小调。再例如:歌曲《邮车》,当其中的主人公意识到送邮件小车的到达并未带给他自身所期望的身在远处自己心爱之人任何消息的时候,调性在这个时刻就从g小调改编成了降G 大调,如此残酷的现实让主人公感到非常的痛心。作品《虚幻的太阳》中,在这寒冷的流浪中,疲惫沮丧至极的主人公出现幻想,仿佛能够使得自己得到温暖的是那第三个太阳,作品中a小调的片段不断出现,用于体现出主人公自身的绝望,并且希望以死去回避所有的问题。

3使用和声大调。

由于整部声乐套曲的主要氛围为阴郁而绝望,因此,舒伯特在采用大调调性时,会使用和声大调借以削弱大调的明朗感以及光明的音乐色彩。例如:歌曲《最后的希望》(谱例一),正是以降E和声大调为基础,细小起伏变化的小节就是从降Ⅵ级音实施的,持续不断的离调与钢琴伴奏环节的断音音型代表着流浪人员的命运多舛,最后只好将所有的期望都依靠在一片树叶上面,“微弱,舛驳,终将幻灭了一切的希望”⑤。

谱例(一)

4精湛短小的曲式

在曲式结构方面是舒伯特打破古典主义传统作曲方式一个重要突破,由那种篇幅长而规整的古典时期特点改变为短小而精悍,更贴近诗歌的特点。在这二十四首作品中,有十八首作品是通谱歌,有六首为分节歌。详见下表2:

5通谱歌就是跟随诗歌大意的不断改变做出相应的改变,针对诗歌每个不一样的时期搭配上完全不一样的旋律,让音乐和诗歌能够保持一致。比如作品《鬼火》,作品基调在b小调上,分为ABC三个段落,而每一段的内容素材均尽不相同,钢琴伴奏部分在前奏中采用的事四度向下模进旋律,由此勾画出一幅神秘而令人窒息图画,画里面所表现出的氛围是非常紧张的,色彩也是偏灰暗的,三连音的断音持续地效仿着有着少许变化的火光就好像是鬼火一样,忽闪在浓浓的黑夜之中。在前奏中,这样的画面与气氛一直沿用到了A段,在第五小节到第八小节中,对钢琴进行伴奏的声音环节和所做的前奏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之后所呈现出的音乐动机依然是用四度下行的旋律表现出来的,再加上附点式的柱式和弦,描绘出主人公十分痛苦的心情和不好的命运。链接这两个环节的是A段句末尾的弥补与突破,钢琴伴奏声部依然运用和A段完全一致的音乐材料,让歌曲在段落较多的音乐材料里面创建一种相关统一、平稳的模式。在C段刚进行的时候就转变成了e小调,钢琴版声部不断保留的分解和弦也转变成了柱式和弦,让旋律能够在很长时间内持续不断的在e小调和b小调间发生改变,最后终止在b小调上的主音上面,最终三个小节末尾伴奏就采取了和前奏完全相同的音乐材料,使得它们能够前后对应,让整个作品看上去完美无瑕。

谱例(二)

二、分节歌就是运用完全不一样的歌词搭配完全一样的旋律

运用曲调长时间连续出现的特征让作品自身旋律不能被人忘怀,便于听者理解与记忆⑥。比如作品《菩提树》,调性是以E大调为主,曲式结构为A+A1+A2的三段体形式。歌曲运用了充满变换色彩的分节歌的框架来进行演奏,音乐动机a不断的出现,在以后动机a1存在相同主音的e小调里面,和它的旋律非常相像;而音乐动机b1由同时动机的b演变而来,在钢琴伴奏声部中十分激烈的以三连音出现用以配合坚定的旋律,之后不断渐强推动音乐走向高潮。音乐动机b2基于b持续延伸了两个小节,不但增强了调性,还让前奏和尾奏能够互相对应,全曲统一而完整,情感真挚,看成这部声乐套曲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备受赞誉。

谱例(三)

1 形式多样的伴奏旋律

《冬之旅》这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旋律十分多样而且丰富,本文通过对钢琴伴奏本身的演奏,以及钢琴伴奏对整首作品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和论述。通过钢琴伴奏中的旋律刻画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对自然里面的景象进行模仿;描绘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绘。对自然中景象的模仿;

例如:在歌曲《邮车》里面,它的钢琴伴奏里面的前奏环节是凭借6/8拍为最基础的节奏,再加上附点的八分音符断奏方式,能够很好的效仿出邮递马车所发出脚步的声音,配以渐强的表情符号提示,立刻就将邮递马车由远及近的场景通过钢琴的演奏勾勒出来,在这里也充分显示出舒伯特极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谱例(四)

2描绘人物形象的塑造;《老艺人》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生动的歌曲。在这首作品,钢琴伴奏部分的左手一直保持的事纯五度的音程配以右手稳定的节奏型,简明的音乐语言就刻画出老艺人手摇着八音琴,孤独的徘徊在雪地之中。详见谱例(六)

3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绘。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中,作曲家根据诗中主人公这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创作出十分丰富的音乐语言。例如,在歌曲《春梦》里面,钢琴的伴奏在最初就是以八分音符为主的分解和弦再加上表达感情的旋律,加上轻盈的节奏,再以E大调为明朗的主调式,音符一起便是鸟语花香美好梦境。然而在作品《在河面上》中,以左右手交错的八分音符,配以右手的柱式和弦,并以另人抑郁e小调为基调,仿佛是主人公内心告别的沉重的脚步,并勾勒出主人公的内心不愿离开过去美好的生活,原来那活泼的溪水如今也已经冰冻坚固,主人公不得不折下那个刻有自己心爱女孩名字的指环,与美好告别,与过去告别,与爱人告别,悲痛至极。

4通过钢琴伴奏旋律的变化对演唱部分的支持作用,大致可分为四个类 型,即帮助并支持演唱的旋律;将事物进行对比产生反差;通过前奏与间奏引导并转折演唱旋律,尾奏令人回味。

5支持旋律:

如作品《风信旗》钢琴伴奏中的左右相隔八度但与演唱者的旋律完全一 致,旋律再清晰不过,音乐被毫无争议的强调出来。

谱例(五)

6渲染气氛:

在作品《老艺人》中,舒伯特运用了一种非常简单而又朴素的伴奏形式,即为用一个柱式和弦或和声音程作为伴奏形式,无转调,左手就是纯五度音程不停的模仿那可怜老人手中的八音琴摇晃的声音,音符不多,却烘托出冬日里那无限悲凉的气氛,之后,演唱者则在如此简介的伴奏下开始演唱主人公悲情。在演唱者演唱完一个完整的乐句之后,钢琴伴奏部分又模仿出老乐人手里八音琴所发出的旋律,与演唱者一唱一和,仿佛是主人公与老艺人的因为孤独而产生的一番话谱例(六)

7剧烈的反差对比:

比如作品《最后的希望》中,十分醒目的断奏提示,使得钢琴伴奏的音乐变得锐利而不犹豫,好似那树叶从树上落下;演唱者的旋律纵然明朗,而钢琴伴奏部分不断出现的降c变化音,使得音乐中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与预示着主人公的希望也如那落下的树叶,最终还是要的离开大树,孤独的飘落地上。

谱例(七)

8引导转折:引导基本上出现在歌曲的前奏、尾奏以及间奏里面。

在正常情况下,前奏和间奏基本上都是为演唱人员的旋律奠定基础。前奏中出现模仿演唱旋律中的第一句,比如作品《春梦》,作品《白发》,作品《路标》,作品《虚幻的太阳》。也有一种的引导是前奏的独立成立一个音乐乐句,只为营造出音乐的背景,比如作品《风信旗》,作品《幻景》,作品《最后的希望》中的前奏部分。

间奏起到了非常好的转折性作用,如果歌曲里面的音乐情绪出现了变化又或者是在下一个环境出现以前,基本上都会运用间奏来完成转变,间奏起到了连接歌曲每个环节的作用,在其中大都是凭借离调或者是转调方式来体现出歌曲所发生的改变。例如:在歌曲《邮车》里面,当主人公意识到自己并未接到相爱之人寄来信件的时候,钢琴的伴奏环节就从非常明亮的降E大调转变成了极其暗淡的降g小调,之后力度也有一定的减小,情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又如作品《在村庄里》,中间的间奏中的不断重复的断奏音d,在由弱到强再变弱,之后,演唱旋律由后一拍进入,描绘出夜晚由狂犬的吵闹又变为宁静而甜美的梦想,旋律简朴而清晰。

尾奏是作品中最有余韵的地方,精彩的演唱已经结束,而美丽的音乐语言依然娓娓道来,渐渐地消失在耳边,令人意犹未尽。例如,在歌曲《老艺人》里面,尾奏处的旋律好像在描绘着主人公那没有尽头的流浪和漂泊。

三、多样化的和声

在这个声乐套曲作品里面,相当丰富的和声方式体现出了创作人员所具有的才华,由于在钢琴伴奏环节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伴奏”作用,和演唱人员的旋律产生了“重奏”的联系,这是以舒伯特那特有的音乐思想为基础,在十分简短的艺术作品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喜剧特色。在歌曲《冬之旅》里面,延续了古典主义所具有的大小调和声的功能,并在这个基础之上,研究出全新的和声方式,例如:增五六和弦、减七和弦、那波里六和弦以及增三四和弦等,这些荷香的应用加强了声部,且在半音下运行,使得作品更富有张力。纵向的框架是更加繁琐的,和声的改变也是多种多样的,使得歌曲能够取得很多人们所想不到的效果。

1导七和弦的运用:导七和弦的音响效果是最尖锐与紧张的,不具备好的稳定与协调的性能,在歌曲《冬之旅》中里面,创作人员使用了非常多的导七和弦,用来展示主人公心里的那份着急与悲伤的情感。比如作品《晚安》,舒伯特桥面的将导七和弦运用与重音记号相结合,在弱拍弱位之处却重音处理,之后即弱“fp”,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和声的进行富于张力和动力,也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效果。谱例(八)

2变和弦与半音化使用的效果:舒伯特喜欢使用变和弦和半音化的方法来对和声进行处理。例如,在歌曲《春梦》里面,“惊醒”的环节是第二个音乐最为重要的内容,速度从最初的稍快变成了之后的急速,以宣叙的方式来进行演唱体现出了主人公在被惊醒的那一刻心里的恐惧,调性由A大调通过e-d-g小调的离调,根据这个,段落在a小调中终止,所有的离调都用增三四和弦或降低五音的重属其和弦向主和弦的半音来完成,来弥补相应的不足;从第四句开始进入a小调,旋律的线条逐渐变宽,在钢琴伴奏环节的左手主音八度震音持续地表演之下,右手经过那波里六和弦到主和弦的半音完成让音乐变得非常的轻柔,与此同时,和之后的如强音能够进行比较,完美的展示出了和声静与动。详见谱例(九)。 (第16,18,20,23,24小节):

舒伯特的老师霍尔策在这前如此赞扬过他自己的学生:“他的指尖好像具备了和声的功能,凭借自己的本能非常容易的创作歌曲”⑦。能够得知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里面所具有的和声为其增添了非常多的光芒。

美国非常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与音乐史学家保罗亨利朗格(Paul Henry Lang,1901-1991)曾经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面的钢琴伴奏环节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这部取材于浪漫主义诗歌的声乐套曲通过作曲家对钢琴伴奏中多变的音乐语言,丰富的和声内容,给予诗歌人物,场景,内心,情感的充分的展现,不仅仅表达了诗人在诗歌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而且通过钢琴伴奏中细腻的音符烘托意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舒伯特的具有极全国的抒情性又和拍和韵的影响下使得《冬之旅》成为了歌唱家与钢琴演奏家的挚爱舞台佳作

原位 C大调 基本音级

大三 135 ;461;572

小三 246;357;613

减三 724

原位 C大调 变化音级

大三 2#46;3#57;6#13

小三 #13#5;#46#1;#57#2

还可以做降号的改变 但是我不会打降号只好写到这里了!

这是和弦

如果是和声的话就考虑重复和弦的根音或五音就可以

如果是七和弦的话就要考虑是大七度或是小七度了

还有很多组合办法,只要改变排列方式就可以了,就不再列举了!

关于和弦的进行,只有最初级的那个T S D T的是最容易解释的原理。

和声学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研究“词法”,也就是可用的和弦。在这个阶段里最主要是搞清楚各不同功能体系内可用的语汇。

第二层次的是研究“句法”,也就是研究和弦的链接与进行方式。这个层面有很多可意会很难言传的东西。

楼主所说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两个层面都涉及的一个问题。首先,加六音主和弦并非特别常用的东西。当然,这个常用是相对而言。如今和声已经发展到极其丰富和自由的阶段,加六音主和弦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使用。但相比传统的正常进行中还是出现的比较少,所以称之为“非常用”。

和声进行中之所以要尝试“非常用”或者“非常规”进行主要是出于音色上的考虑。所以,也有人把此类和弦进行称为“色彩性”进行。色彩性进行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譬如在肖邦的众多钢琴作品中,有些和声进行是没法用传统和声理论去解释的。其价值就在于丰富多变的色彩,而不是符合逻辑的排列。

加六音主和弦出现在如下几种部位。一是需要阻碍中止的地方。当一个作品接近结尾,基本要出现V7-I和弦的时候,如果作曲家不希望作品结束得过早,会使用一个变体的I和弦来削弱中止感。这时候可以使用如:3音旋律位置的I和弦,I6和弦或者干脆用VI和弦。当然也可以使用加六音的I和弦,保证作品能继续发展下去。

二是出现在需要转调的地方。正因为I+6和弦与其他相关调性中的常用和弦在音高上相同,以至于能很轻松地转换到其他调去。以C大调为例,加6音I和弦等同于G大调(C大调的属调)的II7和弦,从而轻松地转向属调。作品中,主调向属调的过渡是非常常见,也很有代表性的。同时,它也可以作为e小调(属调的平行小调)的VI7和弦,这样也能轻松地向小调性过渡。

三是出现在需要模糊调性,产生特殊音调感受的地方。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离调的性质,但不如真正的离调来得明确。特别是在大调性的作品中,因为我们知道,大调性的音阶6级音正是该调平行小调的主音,以C大调为例,其6级音LA就是平行小调——a小调的主音。所以,当大调主和弦中出现平行小调主音的时候,会造成平行调同时出现的效果。

以上是加6音主和弦的常用情况。

下面回答关于和声进行的规律问题。

和声进行的规律有几条,最基本的就是TSDT的所谓功能圈。音乐作品,特指“大小调体系”时期的作品,基本构筑在这样一个逻辑上:

主和弦是调式的主宰。属和弦是用来加强主和弦的。下属和弦用来远离主和弦。换句话说,和声就好像是回旋飞镖。从手里飞出去,经过一个美妙的弧线再飞回来。就是从主和弦走到色彩极其绚丽而丰富的下属和弦方向,再经由属和弦的推动回到主和弦。这种逻辑概念主宰了西方音乐近400年来的发展,当然最近一段时间有所改变。

除了这条基本规律以外,其他的规律都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只是对其予以丰富。譬如追求色彩性的和弦。色彩性和弦链接、和声模进,对称原则等等,无非就是在加强这个逻辑概念。比如当和弦从主和弦链接到下属和弦的时候,这个过程尽可能地予以丰富。如果作品本身是光明的,那么这个过程会很明确。如果作品本身是忧郁的或者委婉的,那么这个过程就会选择比较阴暗或者多愁善感的和弦。

以上回答基本够用了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00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