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绘画兴起于18世纪末。其特点是:偏重感情,重视色彩和笔法的热情奔放。
当法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不但不再抵制和消灭封建专制的残余势力,反而与他们勾结,继续执行许多为君主政体所适用的法律,借以巩固他们的反动统治。这使一部分资产阶级人士深感失望。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对上述制度的不满和失望所引起的。浪漫主义在法国,它的政治背景是王政复辟和七月革命的浪潮。这种艺术思潮在反抗资产阶级统治时,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在抨击现实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人民革命上面,如雨果、拜伦、雪莱、德拉克洛瓦 ……等即是,这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另一种是在尖锐严酷的斗争面前恐惧或憎恨人民革命,把自己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或幻想的世界里,有的向往中世纪生活方式。
浪漫主义在绘画上,是与以官方学院派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其表现特征是:注重个性表现,耽于幻想和夸张,选择惊人事件作题材,情绪激越。
(1)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是德拉克罗瓦。
(2)艺术主题上的差异
①大卫作品中的主要表现题材为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②德拉克罗瓦的主要表现为现实题材、悲剧性题材与一锅情调题材。 (3)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①大卫推崇古代法则,强调以线和轮廓为主的素描造型,其作品多具有雕塑般的严谨造型和以完整、明晰的构图。
②德拉克罗瓦则主张具体描绘表现对象的个性特征,追求色彩、色调的表现力,主张构图的生动效果、流畅奔放的笔触和有生命力的活动干。
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其主要表现课题是风景画。在风景画中,他们把自然界的历史、人类的历史熔为一炉,成为自然界的象征。
早期浪漫主义在风景画上的代表是弗里德里希。卡斯帕尔·大卫德·弗里德里希(1774年—1840年),他与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透纳一起成为风景画的新道路开拓者,他描绘的风景决不是面对大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而是将自然的真实写照与艺术家的内心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有时甚至赋予描绘对象以一种抽象的寓意与象征意义。其著名的代表作是《台岑祭坛画》,这一作品的展出引起保守派的指责,由此掀起了一场保守派与坚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革新派之间的论争,最后以弗里德里希获得胜利告终。
早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个代表是菲利普·奥托·龙格(1777年—1810年)他追求一个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与当代的需要相适应的现代艺术。他画的风景画蕴藏着新的生命力。另外他还画了亲属的肖像。
那撒勒浪漫画派与早期浪漫主义的绘画艺术有所不同,他们对历史的进程采取厚古薄今的态度。他们的纲领是回到中世纪和回到天主教教义中去,作品多以宗教故事、神话为题材,复古倾向明显。这一画派的代表画家是弗里德里西·奥韦尔贝克(1789年—1869年)、威廉·沙多夫(1788年—1862年)等人。
这里说的浪漫主义,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在艺术表现上,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主张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
现实主义是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又称之为“写实主义”,这个流派是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
那撒勒浪漫画派与早期浪漫主义的绘画艺术有所不同,他们对历史的进程采取厚古薄今的态度。他们的纲领是回到中世纪和回到天主教教义中去,作品多以宗教故事、神话为题材,复古倾向明显。这一画派的代表画家是弗里德里西·奥韦尔贝克(1789年—1869年)、威廉·沙多夫(1788年—1862年)等人。
盛行于十九世纪前半,主张艺术不模仿古代巨匠的模板,强调依据自己的感受发挥独特性,以追求新的美的世界。
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前半,特别是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只风靡于法国,也风靡全欧洲。
它与新古典主义同样都是理想型,是周遭事物的重组,而且都是经过选择,而非日常生活的翻版。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同处是,浪漫主义首要根据自己的感受,追求新的、美的世界,主张艺术即使面对相同对象,也因人而有千差万别,所以浪漫主义与其说是重视理性的普遍性,毋宁说是重视感受的特殊性。他们认为一般人所谓的丑、恐怖,如果能够诉诸自己的感受性,这种艺术就是美,因此理想美所不被允许的怪异性、奇怪幻想、死亡现象等在浪漫派世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古典主义则首要以万人共通的「理想美」为目标,理想美具有普遍性,正如科学的真理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真理一般。
简而言之,浪漫主义的精神意义是存在于感受上。随着浪漫主义的登场,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于是艺术家的题材是否具有独创性最受重视,但强调自己的个性,使艺术家常常倾向于反抗一般社会,这种反社会态度一方面形成逃避现实的历史品味及异国品味;一方面则显现为革命热情,试图改变现实社会。
在代表人物上,开启浪漫主义运动先河的是杰里科,一八一九年他在沙龙发表《梅迪斯之筏》。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沙龙的作品都是在古代神话、历史里找题材,在这样的时代里,《梅迪斯之筏》以发生在现实世界的轰动事件为题材是非常大胆的。杰里科死后,继承他并使其更为发展的是浪漫派最伟大的巨匠德拉克洛瓦。一八二二年发表的《但丁之舟》及一八二四年发表的《斯基奥岛的屠杀》,引起人们的注意。德拉克洛瓦原本就熟悉文学,曾从拜伦作品中借取主题完成多件名作,一八二七至二八年的沙龙展,他展出了《撒丹那帕路斯之死》,以及《虾子的静物》等七件,后来又以七月革命为题材发表《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像》等五件作品,这时他已是浪漫派的中心人物了。
至于浪漫主义的观念与技法,在美术上,可以看出它不是模仿古代雕刻、文艺复兴巨匠的模板,而是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它以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技法上,它重视色彩而非线描,线描是经由明确的轮廓线获得形态的把握,是新古典主义的作法,浪漫主义则彻底追求诉诸感觉的大块面色彩效果,有时甚而也尝试把笔触原原本本留在画面上的这样的奔放表现,可以说其画面上的构成,喜欢多动态的动感表现,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