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不一定要排斥温柔

理性不一定要排斥温柔,第1张

月底这几天,拼命在赶进度,力争让阅读计划少欠账。在读的书中有《生死疲劳》,那就继续用微信读书里该书的精彩批注凑更吧。特别喜欢“理性不一定要排斥温柔”这句话。

话说莫言的这本书真真是好啊,怪不得余华看了之后嫉妒得忍不住爆粗口。我要考虑入手纸书了。

一、精彩批注

书中有这样一句:“西边的太阳很灿烂,泪水使我看到了七色的彩光。”

点开此句,有这样一条批注:“试过吗?嗯哪,这一点可以说是很细节了。睫毛上的彩虹,绚烂无比。好像暖暖阳光在努力安慰一个哭的很伤心的小孩。”

此批注之后又有5条跟贴,内容如下(跟贴者昵称以数字序号代替):

1 在阳光下,看头发也有彩光。

2 眼泪充当了三棱镜。

3 (3回复2)科学一点点地夺走自然的神秘和美好。

(2回复3)夺走了神秘,但是美好依旧美好。

4 (4回复2)从探月后知道了月亮坑坑洼洼的表面后再也没有那味了,读月亮的诗句都没感觉了。

5 (5回复4) 科学不一定要杀死浪漫,智慧不一定要敌视童话,理性不一定要排斥温柔。

写此文之际,又去百度了一下余华评价《生死疲劳》时爆粗口的内容。看到了一篇关于该书重版发布会的文章,莫言邀请了好友余华、西川参加。再摘文中几段话分享给大家。

二、发布会趣话

1 莫言和余华是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的同学兼室友。莫言回忆说,同住一屋时,自己正在创作《酒国》,余华正写着自己的处女作《细雨中呼喊》。二人中间只隔一个柜子,“能听到笔尖摩擦稿纸的沙沙声”,“甚至能够听到彼此喘气的声音”。柜子中间有一条缝,写累了,往后一靠,两个人眼神交汇,“然后灵感突然没了,他也写不下去了,我也写不下去了”。最后的解决办法是莫言挂了一个挂历,把这条缝给挡住了。这才“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小说”。

2 余华说:“我觉得假如要用我们中国文学里面的某一本书来解释《活着》写的什么,用《生死疲劳》是最好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要解释《生死疲劳》讲的是什么,那就是《活着》。”

3 莫言谈及自己的创作过程时也异常兴奋,多次提到自己当时“兴奋得不得了”,“一边写一边哆嗦、抖腿”,把这个构思了43年的故事用43天一气呵成。怪不得连余华都说,“小说家都想自己进入一种疯狂、癫狂的,一种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一种状态,莫言最让人羡慕的就是很容易进,他进得特别快。”

4 西川评价莫言的语言是“莎士比亚”和“李白”的结合,有“浑然的创造力”,“足以让干涸的河流奔腾成亚马逊”。探究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莫言谈起了自己的童年。莫言小学5年级的时候就因为话太多而辍学,过早地进入了成人世界。离开了群体的莫言一头扎进了大自然,于是他开始和牛羊为友,同猪狗对话。

11万句晚安,不如拥你入眠。

2我要住进你的眼里,十2个月,月月沦陷,周而复始,生生不换。

3想和你一起去看春夏秋冬,看尽了世间有无,就养一只猫,猫是你的,我也是你的。

4我们熬过了漫长岁月,然后白了头。在暮年和余生里,我眼中的爱情全然是你的样子。

5人生只要两次幸运便好,一次遇到你,一次走到底,一直忘了告诉你,我有多幸运,遇见的是你。

6从见到你的那天开始,我见过的山花烂漫不如你,见过的霓虹夜色不如你,大概这便是在月色和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罢,是我漫不经心的垂诞已久,是我义天反顾的此间少年。

7不管在何处,看到你名字中的某一个字,都会眼前一亮。暗暗喜悦地在心中咀嚼无数遍,仍觉得它们如此恰好。

8想有一天挽着你的手,与你嬉戏遨游至尽头,你若白发苍苍,我亦许你倾世温柔。

9我喜欢你就想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为达目的至死不渝。

10想见你,在吞云吐月的疾风后,在日复一日的寻常里。朝暮不弃并相思,与你白首不离举案齐眉。

11突然很喜欢惊鸿一瞥,一见钟情太肤浅,日久生情太苍白,别人眉来眼去,我只有看你那么一眼。

12说海枯石烂太远,说山盟海誓太大,我只愿能和你做一条线上的蚂蚁,一条爱情锁上的囚徒。

13希望二十岁那年,住进你梦里的人,八十岁的时候,是你的老伴,也是你的未来。

14我本是个散漫的人,遇见你之后,四季变得浪漫,睡梦变得轻快,生活有了温柔的坚持。

15爱上你之前,想单枪匹马去闯荡江湖,看看这五彩斑斓的世界。爱上你之后,觉得江湖太远了,我不去了,我只想陪你左右。

16希望我跟你的名字能写在一起,不管是在婚礼的喜帖上,还是在葬礼的墓碑上。

17你在我身边也好,在天边也罢,想到世界的角落有一个你,觉得整个世界也变得温柔安定了。

18或许我能遇见更好的人,但现在你就挡在我面前,像从天倒挂的瀑布,三百六十度的震耳欲聋,除了你,我真的什么都看不见。

19所有好吃的都归你,我不馋;漂亮的新衣服都归你,我喜欢看;午后的阳光都归你,这样暖;周末的回笼觉都归你,你太懒;这世界上你想要的都归你,你归我管。

20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世事无常,你是人间琳琅;众人平庸,你是人间星光;万事浮沉,你是人间归途。

21二十多岁的想法,去好看的城市走街串巷,养只笨猫和傻狗,有生之年去看一次极光,最好和你一起。

22你是往日的情书,是落日的余情未了,是路人脚下不停生长的风,是我安稳岁月里的节外生枝,也是我喜欢的人。

23我愿做你的小尾巴,你走到哪我就随到哪,与你共赏长河落日,与你漫步江南烟雨,一生一世,我都要跟着你,跟你走遍天涯。

24人的一生也许需要的很少:一杯水,一碗饭,一句我爱你。但我希望:水是你倒的,饭是你做的,我爱你是你亲口对我说的。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后在中萃宫猝死。随着比慈禧小两岁的仁慈忠厚的慈禧太后在宫中突然驾崩,清廷的垂帘顿时从两宫并置变成了慈禧独裁。所以

安皇后和慈禧太后是什么关系?

慈禧和钱璐都是咸丰的妃子,而钱璐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亲。咸丰死后,两人都被尊为皇太后。慈禧是皇太后,慈安是皇太后。它们是咸丰的正房和侧房的关系。

晚清的一段历史,留下了“两位皇后”之间的诸多谜团。最终,晚清政坛“小三”慈禧与西太后慈安、正宫太后的关系,被前者搅成了一滩浑水,后人难以从中看出真相。在这种实际上是清澈的、被搅碎了的“浑水”中,后人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忘记两宫与慈禧太后关系的历史,不考虑过程的对错,只关注结果的成败,才是搅碎了“浑水”的慈禧的主旨;第二,是慈禧在这段历史的浑水里摸鱼。尤其是在人们笔记中对慈安“长的粗”“温柔”的赞美话语中,另一群人通过这种赞美看到了人性的恶根,那就是对那些“鱼”的羡慕。这让这“水”更加浑浊,“深似海”。

历史记载了慈禧与巩峥慈安的第一次冲突,是“兰贵人”入宫得宠。有一段时间,咸丰帝的行为就像《长恨歌》所说的那样:但春天的夜晚很短,太阳升得太快,从那时起,皇帝就放弃了他的早期听证会。按照内廷的“祖宗之法”,每当皇帝每晚带着妃子“招财”,太监都会开出一式两份的清单,一份由内监的“敬室”记录,一份交给主宫的皇后。皇帝也难。皇帝不上朝的消息通过太监传到了主殿慈安的耳朵里,慈安拿着“祖训”来干预。咸丰帝一走,慈安就把“兰贵人”叫到皇后行使权力的坤宁宫,命令哭闹的“兰贵人”下跪,声明不守“妇道”。想实行家法的咸丰帝急忙跑进来喊道:“请皇后原谅,兰儿怀孕了。”慈安听了,连忙坐下来说:“胡帝不早说,我的杖和我的祖宗一样好,我被杖卡住了,失去了祖训。春秋皇帝虽盛,宫中无备,我能守一训,失先人之业乎?”皇帝造人的计划关系到国运大业。此时的国家大事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两宫”第二次冲突,发生在光绪六年咸丰皇帝的东陵祭祀仪式上。中国人都知道,祭祀仪式是有一定规矩的。在当时,尤其是对皇室来说,它几乎超越了“国法”。咸丰帝去世前,西宫慈禧只是个“贵妃”,咸丰去世后才升为“西太后”。也就是说,如果咸丰帝这个时候知道了,他还不知道这个“西太后”。祭祀之初,慈安坚持遵循咸丰帝的生活规律。慈安在首位,旁边的空间留给咸丰皇帝之前去世的“右皇后”,慈禧略低。对此,慈禧辩解说,慈禧太后宫和慈禧太后宫已经并排坐了很久了

第三次两宫之争是由刚刚得宠的李引起的。历史在晚清,李为人谨慎,低调,兼而有之,但早年并非如此。一天,慈安坐着轿子路过一座宫殿,李正在和一个小太监进行摔跤比赛。深知两宫权势的李对东宫慈安的轿子视而不见,依旧站在道中取乐。在的呵斥下,李退到路边,跪了下来,一脸冷漠。史说,慈安想“鞭笞”李,但后宫有人替他求情,“缓其厚脸皮”。似乎慈禧在西宫的能力和权力大于慈安在主宫,这是后宫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不是由慈安在主宫的地位决定的。

历史甚至评论说,即使是恭亲王,知道慈禧与钱璐有矛盾,也不敢效忠钱璐,而是顺从慈禧。可见慈禧当时的霸道人气。气呼呼的慈安转向见慈禧,说:李虽有几分才能,但只是个太监,要受祖训的限制。他应该尊重两宫的皇太后。怎么让他知道只有西宫没有东宫?慈禧反驳道,“李不过是个奴才。太后要用杖打死他,就像对待猪和羊一样。我该如何躲避?”做他想做的,为什么要怪我?慈禧善于说理。

第四次皇太后与皇太后的冲突,史书记载的更为隐秘,与慈安“暴毙”联系在一起。因为涉及到中国几千年主流文化的发展,“道德”是一个是非问题。传统上,道官更喜欢穿上“衣服”显得端庄端庄,而不是掩盖道祖所说的“食利”,掩盖了自己的真性情,成了“伪道德”。处于主流道德说教下的慈禧,忍不住对自己27岁守寡的人性欲望保密。这种隐秘只在语言上,不在具体行动上。——这是一种根据自然分裂行为,根据“道德”分裂语言的历史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14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