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代指自己人生的旅程,“梦”代指梦想。意思是旅程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梦想。
赏析:全诗分成9节。在第1节和第4节,诗人表达了忠诚于“理想”的坚定信念,这里的“理想”既指诗人的“人格理想”,更指他的“诗歌理想”(“去建造祖国的语言”)。“火”的意象在此谕指“理想”。而开篇处,诗人在“远方的忠诚儿子”与“物质的短暂情人”之间作出前者的选择,便喻示着“理想”对于“物质”的胜利,为全诗奠定了理想主义的思想基调。诗歌的5,6节,则表现了诗人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 。从一个相反的角度上表达了诗人因生命理想难得实现而产生的“无限惭愧”和“年华虚度”之感。作品后3节则重新接续了1——4节的思想线索,诗人在假象性的“再生”(复活)场景中大胆宣布自己的诗歌抱负和人生梦想。让他的“诗歌”能够象“太阳”一样永远“无比辉煌无比光明“,从而充分暴露了海子极端浪漫主义的生命理想与诗歌理想。
LZ说的“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可从上文得知。
《1、九月》是海子写于一九八六年的一首诗歌,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所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
作品有浪漫而又悲怆辽远的基调,是在存在主义思想上产生的作品。好诗歌,耐人寻味,动人心魄。里头隐含着在“草原”这个巨大的时空里,生、死以及自身的存在问题。既神性而又可触。短短的篇幅中好几处提及死亡,其实不是字面上的“死亡”“众神死亡”--神本无死,神在另一空间存在。存在“比远方更远的远方”,“我”和众神在某一空间是会相遇的。众神死亡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瞬间感和折叠感,传承感与撕裂感,历史感和虚无感都无从分辨却又展示在读者眼前,野花、木头、马尾、琴声……都会在天地融合中与那个理想和追求相通。
2、《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 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 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 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 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意义: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人的真诚祝愿。
大海是作者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作者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作者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人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作者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
全诗有两套系统。一套系统是由“喂马,劈柴”开始,经由“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结束。作者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明天的幸福生活降低到俗世生活的最低限,点明了今天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主要讲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全诗末尾一句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这套押韵系统的一次遥远的回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就外部意义而言,可以视作这套押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内部意义的探究与分析,十分显然,“面朝大海”与 “春暖花开”这两个短语也是存在押韵关系的。
这套押韵系统以日常生活的画面的精心描绘,揭示了一种较为朴素的愿望与真挚的情感。另一套系统由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开始,到“愿有情人皆成眷属”结束。这套系统承上启下,既是对第二小节中“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的承继,又是第三小节倒数第二句的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先声。它所抒发的是抒情主人公的美好愿望与博爱的胸怀。
这首诗的第一段,全部是述说“我”;而第二和第三段,也就是第二部分,全部是述说“我和他人”。第二部分第一句是“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从这里开始, “我”的沟通范围不断扩大,从亲人到每一个人,到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最后到陌生人,随着范围的扩大,否定性和矛盾性逐渐渗入诗歌,直到最后形成“祝愿”与“只愿”的对立。
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和自己一样的幸福,如果幸福的形式不同,但幸福的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海子表达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绝对自信。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两个部分的总结,一个是对“我”的生活和希望的总结,一个是对“我”和他者之间关系的总结。
在第一段结尾,“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得积极乐观,在整个诗句内部没有否定性的因素,这所房子令人陶醉,她装满幸福,朝向广阔的海,她的温度是春天,面容是鲜花。作为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一句勾画出明天的“我的幸福”。
当只涉及“我”的时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世俗生活是和谐的,亲密的,它们共同构成我的幸福,我的幸福既有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也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第二个部分,当涉及到我在“世界中”与他者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出现了某种分裂,他人与我形成了某种对立,在这种对立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不能与世俗生活和谐一致,反而成为“我”离开世俗生活之后的庇护,是“我”最后的立足之处,最后的温暖、最后的安慰。因此,“我”的矛盾是因为出现了他者,在他者出现之前,明天都是和谐美好的。
全诗所有句子的主语都是“我”,一共有五个,而且每一段结束诗句都是以“我”开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三句诗表现了三种不同的状态,我从拥有,到告诉,再到回归。
最后一段的“春暖花开”与第一段构成了一个循环,幸福从我的天地出发,逐渐去拥抱外面的人和世界,然而,最后还是回到我的“大海和春天”。
在第一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我的世界的状态,是满心欢喜的总结,而在结束时,它成为我的最后一片天空和立足之地。当我试图把春天的温暖播撒给世界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的阳光只有我自己才真正需要。
整首诗歌,主语全部是“我”,主体间的交流是缺失的,我向外传递,放光,撤回。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想象、动作和表情。从诗歌的第二段开始,诗歌的主题词就是交流,从告诉到祝福,然而,一切都是单向的,只有“我”,没有主体间的对话,甚至没有对其他主体的想象,因此这个世界是陌生的。
诗歌的最后一段,“陌生人”是一个有趣的称呼。陌生人本来也属于第二段中的“每一个人”,从语义的角度,他们是同样的人,然而却与“我”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是要传递幸福的每一个人,另一种是“也为你祝福”的陌生人。他们既属于我的圈内,同时又在圈外,形成某种含混。
我试图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让他们进入我的圈内,但是最终,在我的心灵中,他们依然只属于圈外。“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根据本弗尼斯特的语言学理论,“我/你”是交流的基本结构,有我与你,就有交流。然而在诗歌中,这个交流却被“陌生人”的称呼破坏了。日常生活中, 我和你在交流之后,就不再是陌生人。
在这里,“我/你”始终保持陌生人的身份,也就意味着交流的未完成。而且,每一位面对诗歌的人马上都被纳入到“陌生人”的称呼之中,成为受到海子祝福的“你”。如同“你”这个字一样,陌生人也是表现“相互性”的词,当海子称呼“你”是陌生人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把自己作为“你”的“陌生人”,把自己作为所有人的“陌生人”。陌生在交流和祝福中凸显出来,这不是日常生活中拉近距离的祝福,它表明了不同的愿望和价值。
在时间上,这是一首从明天开始的诗歌,三个诗段第一句都是祈使句,祈使的对象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向自己发出的召唤,诗歌的开始就是站在明天的角度召唤自己的行动,召唤自己的幸福和世界的幸福。
这首诗的前面两段的动作都是属于将来的时间,而在第三段,则进入了当时。前面两段的祈使句都是具体的动作,“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以及“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这都是“我”规划中的动作,第三段的祈使句却使诗歌进入想象性行为,为山河取名,这不是需要“明天”完成的动作,在“我”写下这句诗的时候,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已经完成。
同样的,祝福和愿望也是所想即所成,都是在想象的同时完成,而不再需要“明天”。诗歌从明天开始,却走向了今天,当最后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回到了我的心灵的现实。我真正能够愿望,能够得到的只有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那是只住我一个人的房子。
诗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完成了一个循环,空间上走向外面的世界,最后回归自己的小世界;时间上从明天走向今天。在这个空间扩散的过程中,诗歌中的时间无可奈何地失落了,本来属于明天的世界转变为在空间上不可及的世界,一个不可能的世界。时间被放弃。
时间向空间的转换在这首诗最重要的句子也表现出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结构和语义上分析这句诗,“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都是对房子的描述,用面朝大海修饰房子很普通,然而春暖花开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它本身是对时间的描述,而不是对空间的描述,春暖花开本身是一个时间中的过程,而不是空间中看到东西,因此当人们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并不表明他所看到的花朵树木,而是表达季节的来临。在汉语中常用的说法是“待到春暖花开时”,这是对时间的叙述,但是诗人却用季节来形容一所房子,使这个时间凝固在空间中,时间空间化了。
诗歌第一段的动词是行动,第二段的动词是告诉,第三段的动词是祝福(愿望)。三个诗段的开始都是祈使句,是愿望和行动的结合,然而到了诗歌的末尾,则只有愿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动词的角度分析,“我”从行动回归到愿望,从“做”一个幸福的人,到确认当时的状态——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在最后放弃了行动,如今天一样,我拥有心灵的美丽,却没有尘世的幸福生活。诗人放弃了“明天”。不少批评家在评论中,强调“明天的幸福”意味着今天的不幸福,例如杨文军在《忧郁的海子,忧郁的诗》中写道:“所谓‘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是一个反讽的陈述句,意即现在并不幸福,‘明天’也仅仅只是一个渺茫的时间指向。”
这些评论是有道理的,然而诗歌所表现的更加复杂和隐秘。事实上,无论是今天的春暖花开,还是明天的周游世界都是精神想象之境界,而人的幸福也并不总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总是处于对昨天的回忆,对今天的感受和对明天的期盼之中。对明天的向往固然意味着对某种对现实的否定,然而也闪烁着幸福的希望。
这首诗真正的哀伤之处,不是述说当下的不幸福和对明天的寄托,而是对明天的放弃,“我”最终感受到我设想中的行动对于世界没有价值,甚至于想象中也不再有我的行动的位置。“只愿”是一个肯定,对当下的肯定,然而这个肯定是以对明天的否定为代价的。
诗歌的第一段是对明天的肯定,“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隐含对今天的否定,在诗歌结束的时候,“只愿”是对现实的肯定——隐含对明天的否定。如果说今天的不幸福是令人惋惜的,那么对明天的否定才是真正的悲剧。明天作为照亮今天的一束光,在诗歌中如闪电般逝去,它不能温暖这个世界,不能温暖陌生人,也不能照亮我的前程。
扩展资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诗人在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作者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他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这篇诗歌便是他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这首诗的创作契机也有可能包含”情诗“的成分,“大海”也可能有具体所指。海子在去世之前一段时间里,与已经分手并移居深圳,还打算移民海外的初恋女友保持着友情性质的通信。据此推测,这一“大海”意象,应与对海边的深圳或太平洋彼岸的初恋女友的想象有关。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参考链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当代青年诗人)-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有一个粉色湖,叫做达格图红海子这里非常的浪漫,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这片湖颜色是特别的好看,呈现出粉红色。
很多人都想了解为什么这个湖的颜色是粉红色,会发现这个湖泊主要的水流来自于地表,径流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附近会有其他的水体以及湖盆,因为这个湖泊盐度高低不同,有咸水湖和淡水湖,当这些水汇入这个湖泊之中,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因为有水流出也有水汇入湖泊里面的缘分就无法累积在一起,长时间保持这样的一个状态,再通过大气的蒸发琥珀中会有一些年份的积累,最终也是一种盐水湖。
这个区域可以看出降水是比较少的,在西北半干旱以及干旱地区,在我们国家的东部季风区,降水量才是比较多的,在这里是半渗进去或者是试验区,所以湖泊里面的水比较多,而且是淡水湖。这个地方的降水量比较少,而且属于西北的干旱地区,所以是咸水湖,因为咸水湖中湖水的盐度是有所差异。
里面的藻类以及浮游生物生长也会有所不同,当这些植物生长起来颜色就会有所变化,有的植物颜色为粉红色,有的为红色,还有一些蓝色和绿色的生物。当这个湖泊里面的浮游生物以及藻类颜色为粉红色,所以最终呈现的颜色就是粉红色。来到这里旅游感受不一样的浪漫,除了湖水是粉红色之外,附近的风景也比较优美,天空特别的蓝,大家想要知道这个琥珀为什么是粉红色。主要是因为里面的蠕虫生长速度比较快,并且这些蠕虫颜色是红色,当水体中的盐度越来越高之后,里面的虾青素也会变多,最终湖泊的颜色会变成粉红色。
海子咋死的
海子是卧轨自杀。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卧轨地点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慢行火车道,他身边带着4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这些书,有海子的信仰、有他的梦想,有他的无畏与勇气,也有他的孤独与无奈。
扩展资料
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
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
朱大可这样评价过海子:“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海子
海子为什么要杀死妻子
不是海子,是顾城。诗歌一直是文学领域中那颗璀璨的明珠,而诗人总是最有才华的那个人。在中国先后出过两个有才华的诗人,一个是顾城,另一个是海子,不过两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剧,顾城用斧头砍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自杀,海子最后卧轨自杀。
海子为何要卧轨
因为海子自杀前精神已经有问题,而且是很严重的那种。甚至我们都不能确定,他躺在铁轨上,是否真的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自杀。
大家知道抑郁症患者很多都会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火车代表不可抗拒的力量,就像世俗的浪潮吞噬每个人。代表了海子自身的挣扎和最终对命运的无奈投降。
用这种方式来破碎身体,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真正的释放。以上理解和猜测是我个人看法,仅提供一条思路。
海子始终生活在诗里,他生活在自己的诗里。
然而,他的诗只有他自己懂,他没有自杀,他只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可能就是永生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就是诗人的向往,诗人的归宿。其实,诗人的心都是那么敏感,而海子的心更加灵敏,就算生活的微风拂过,他的心也会如琴弦叮叮咚咚地响。
这么多年来,关心诗歌的朋友都不会忘了海子,关心海子的人更不会忘了他的诗,他的自杀似乎成了迷,其实很简单。他是一个诗人,纯粹的诗人,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只能从他的诗里去寻觅,去捕捉那一点模糊的印迹。
海子的初恋女友波婉现状
近日,海子的初恋女友波婉突然在北京露面。四十八岁的波婉,如今是国内某上市公司的总经理,有着成熟女性特有的淡定和从容,谈笑之间,隐约可见当年的灵气。海子,原名查海生,最有灵气的中国诗人之一,15岁入北大,写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教科书!可惜26岁既选择自杀。她的初恋女友波婉现状?近日,海子的初恋女友波婉突然在北京露面。四十八岁的波婉,如今是国内某上市公司的总经理,有着成熟女性特有的淡定和从容,谈笑之间,隐约可见当年的灵气。总之相关信息总会不断变化,只能随时关注。仅供参考。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春天,十个海子》作者笔名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喂,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1989314凌晨3点--4点
赏析:
当春天的风吹着,扶摇而上的还有春天的记忆。春天去看望一位诗人,他的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是乘着春天和煦的风离我们而去,沐浴在花开的温暖中,选择了将理念融于生命的歌谣。他同永远守护着他的麦地和村庄,他那些孩子的天真和那个抢人军帽的小孩以及心目中那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使一起离开了。
作者简介:
海子原名_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
有一次,著名诗人海子走进了北京昌平的一家饭馆。海子对饭馆老板说:“我在这里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可没有那种尼采式的浪漫,淡淡地回答道:“我可以给你酒喝,但请你千万别在这儿朗诵诗。”
1、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
2、描写了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
3、体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祝福。
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扩展资料:
此诗出自海子诗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该诗写于海子自杀前大约半个月,可以看出海子对人世的深沉绝望感。
“劈柴、喂马、周游世界”,这是农耕时代非常古典、朴实、自然又浪漫的人生场景,就像李白、杜甫们的生活。而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工业文明时代,这样的图景只能是一个梦想。诗人还需要“关心蔬菜和粮食”,回到现实生活。“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说明之前的诗人非常孤独和自我封闭,似乎已被世界遗弃。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是诗人对这篇土地的深深爱恋之情,但是,也暗示诗人的内心极度寒冷而无助。你们将会有灿烂的前程,而我只有暗夜和末日;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我只能孤冷前行;你们将有尘世的幸福,而我的头顶将不会有幸运降临。
“明天”其实是一个最后了断的日子,结尾对世人反复的祝福,就是离开这个世界前对自己的自我说服和自我割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